大禹治水的传说作文200字优选9篇

山崖发表网作文2022-12-13 18:04:49284

大禹治水的传说作文200字 第一篇

传说中的远古时代,洪水滔天,洪水把庄稼都给冲毁了,还把小草小花给淹死了,还有很多东西都被冲毁或者淹没,人们在水里走路,有的小孩子都被淹死了,因为他们太矮了,活下来的孩子都会被饿死,因为食物都被冲掉了,人们在这个生活里叫苦连天。

鲧实在忍不住了,他还没等天帝允许,他就把天帝的宝物息壤偷走了,他用天帝的宝物息壤去堵住洪水,天帝发现了,天帝命令祝融把鲧杀死在羽山的郊外,火神祝融准备把鲧的肚子剖开,结果,里面就是鲧的儿子大禹。

天帝最后让大禹用息壤把九州安定下来的。

鲧为了百姓的安宁而牺牲自己的生命,我祝愿禹能够实现父亲的愿望把洪水治住,给老百姓带来安宁。

大禹治水的传说作文200字 第二篇

禹接任父亲治水的工作后,便深思熟虑,到底怎么样才能取得成功?

鲧治水时的做法是从别处运来土壤去堵水,或者加固阵地的城墙。而被挖土的地方地势降低,很可能成为下一个汪洋大海,同时按照水的本性,必定要有发泄的口子,那么就必会淹没其他部落。

相当于是“以邻为壑”。

这是处于下游或者被挖土地方的部落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大禹必须转换思维,更广泛的联合其他部落,制定更具可行性的方案。

有父亲无功被杀的先例,禹非常刻苦(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找了几个帮手,包括后稷弃、司徒契、虞官伯益以及四岳等组建了中国最早的“黄河水利委员会”(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估计刚开始是进行实地调研。

工作组很可能溯水而上到达三江源附近,或者其下属去过,再不济也与三江源附近的部落取得了联系,或许禹祖上真是来自西羌,对黄河源头比较熟悉,昆仑山距离黄河中下游很远,却被后来的中原人奉为神山,或许那时已经掌握黄河发源于昆仑山的事实。

调研的结果是,禹认为水只堵是治不好的,便以“依据水文山地形势,疏导为主,堵疏结合”为总原则,命令众诸侯发动当地百姓,挖土的挖土,开山的开山,造堤的造堤,等等(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开始正式治水。当时的“百姓”是指各部落,就是各个姓、氏的部族都出人跟着禹等人去干。

囿于落后的生产力,禹治水可谓是异常艰辛。

同时受灾群众较多,民众食不果腹,被洪水淹过的地方又卑湿对农作物生长不利,为了解决这些实际情况,禹让伯益指导大家种植适宜水田的稻子,让弃调度府库粮食赈灾,还转运其他部落粮食互通有无,以有余补不足,众部落互相帮扶,共渡难关。

据说在治理到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时,禹突然感觉到自己三十岁还没个媳妇,担心万一绝后,就打算在当地找个媳妇。这时候有一只九尾狐造访,禹认为是吉兆。正巧当地涂山氏一个女子女娇_、肤白貌美、体顺条长,禹一眼就看上了,于是结为婚姻。(《吴越春秋》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帝王世纪》认为该女子名为攸(禹娶于涂山之子,名曰攸)。

一说两人并未来得及办婚礼,(《吕氏春秋》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更有说两人曾在桑林交合(《帝王世纪》合婚于台桑),古代桑林既是“生产劳动”场所,也是“生产活动”场所,屈原就曾问道“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

可惜,两人蜜月还没过完,禹因公务繁忙很快离开两情相悦的女娇继续去更南方治水了(《吕氏春秋》而巡省南土),一说是结婚或结合第四日,禹就动身出发(《尚书》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吴越春秋》取辛壬癸甲,禹行),总之是留下女娇泪眼婆娑送行。

据说禹走后,女娇天天倚门而盼,并让侍女到村口遥望等待大禹归来,而孤帆远影碧空尽,就是不见夫君归。在日夜期盼之中,女娇不禁哀伤的低吟浅唱“候人兮猗”,兮、猗都是虚词,表示啊、呀等感叹,只有候、人两个实词,意思就是“等你哟”,这被《吕氏春秋》称作南音之首(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也是史载可考的中国第一首情歌。

十月后女娇为禹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启,女娇一人抚养儿子,儿子没白天没黑天的呱呱大哭,甚是可怜(《尚书》启呱呱而泣,予弗子;《吴越春秋》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啼泣)。关于启的出生,《淮南子》又记载了一个神话传说。大禹治水时女娇为其送饭,禹说你听到鼓声再来。原来大禹为了治水变为一头熊,头拱脚蹬,他不想女娇看到自己这副模样。不巧的是,一天一块石头误中鼓,鼓响,女娇赶紧去送饭,结果却看到丈夫是一头熊,吓得转身就跑。而禹也发现了女娇,就去追,女娇便化为石头,大禹叫道“还我儿子”,于是石头裂开生启。而女娇化石还有另一个版本,说女娇等禹回来时,时间长了便就地成石,这或许是后代故事“望夫石”的渊源。

各种传说或许说明禹治水的艰难,以及对家庭的缺失,甚至是父系社会女性逐渐成为男性附属以及财产地位父死子继制度的日渐定型。

禹常年奔波在外,十三年(一说八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孟子》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史记》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当然这里的“三”未必是实指,可能代表多次。而且他拿着工具亲自带着大家一起干,连腿毛都磨掉了(《韩非子》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

禹凭借舍身忘死、舍家为国的精神,终于带领各部落治水成功。

当然,大禹治水成功,不仅仅是操作方式上改堵为疏,还有其他可能原因,一是天气变化,雨量减小;一是黄河新通道已经形成;再一个是充分听取各部落意见,尊重其他部落的想法,团结各部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总之,正是在大禹的带领下,联盟走出了洪水之患的困境,成为当时联盟以及后世楷模,大家确信是禹疏导山川才得以成功。

大禹改堵为疏治理水患的做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从水利工程上讲,为治理河水提供了范本,水不可强堵,只可以疏导,变患为利;从人文上讲,由此奠定了中国人的哲学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保持中庸之道;从政治思想上讲,也为_管理提供了参考,以疏导为主,也就是不恃强,要妥善处理各部落关系。

而且,治理洪水是个精细活,不像打仗,咋咋呼呼就干了,需要深入交流,包括文化、语言和文字,虽然那时的文字或许还只是一些抽象的符号,但是肯定会促进文化交流。

此外,禹在调研及治水中还做了三件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事。

大禹治水的传说作文200字 第三篇

古往今来和中外的一切_,都是人事的_。中国古代“一朝天子一朝臣”,西方首相上台后首先是组建内阁,现代社会一个企业或者单位,一把手换了之后也会进行相应的人事调整。

尧舜时有些著名的人士如皋陶、伯益、伯夷、彭祖、禹、商朝的始祖契、周朝的始祖弃等,尧帝在位时没有重用,其中禹就是被舜帝诛杀的鲧的儿子,后来接任了舜的盟主位置。

《世本》说“鲧娶有辛氏,谓之女志,是生高密”,高密一说是禹的名字,一说是出生地名或者封国名;《大戴礼记》说他是“高阳之孙,鲧之子,曰文命”,《史记》承袭其说;而《帝王世纪》则细节满满:鲧妻子叫修已,吃了神珠薏苡——薏苡是一种中药,也可以煮粥,有美容功效——但是修已没因此变美,而是胸部裂开而生禹,又说他名文命,字密。这或许是根据禹姓姒从以而引申出来吃薏苡仁的故事,也有说禹的姓是尧或舜赐予的。

禹除了“母生”,还有“父生”的说法。《山海经》载“鲧复(通腹)生禹”,其后又有鲧死后化作黄熊、黄能、黄龙、玄鱼等说法,后来的典籍又说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烂,又被“副(或剖)之以吴刀”才化作动物的,还出现了被吴刀剖开肚子生下禹的故事。

除去神话性质的故事,后世学者多认为禹是西羌人或者势力范围在西羌(《新语》大禹生于西羌;《史记》禹兴于西羌),也就是今四川省岷山、汶川一带,与西陵氏、蜀山氏地望相近。由于西羌范围过大,后又有人具体化为“禹生石纽”。

当时的禹的身份,可能一边继承了鲧的族长位置,成为一方诸侯,并在联盟中有一席之地;一边是罪臣后代,在联盟中要受到打压、提防。戏剧性的是,在舜帝举行的推举会上却成为重要人选。

大禹治水的传说作文200字 第四篇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

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

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

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大禹治水的传说作文200字 第五篇

在舜帝带领下,不仅大禹成功治水,设置九州、五服等,其余各大臣们也纷纷在各自岗位上取得了成绩,联盟势力空前高涨,道德远播四海(声教讫于四海)。

舜帝很高兴,开始论功行赏:

赐给大禹一块代表至高荣誉的黑玉,一者代表赞赏,一者代表大功告成(於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估计大禹除了继承父亲鲧的崇国,还被赏赐于夏。

大禹很谦虚,趁机举荐了伯益(大费):“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啊,伯益也出力了。”(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

大舜也奖赏了伯益,估计是封赐到费国,因此伯益又叫大费,还赐给他黑色旗帜,并祝他后嗣繁盛。(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后来舜帝还与伯益部落进行联姻,将自己宗族的姚姓美女介绍给他做媳妇,伯益继续就留在大舜身边,为其饲养鸟兽。大舜见伯益驯养的鸟兽很好,功劳卓著,就赐其姓嬴(舜赐姓嬴氏;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赢),因此秦国的国姓就是嬴。

封伯夷(或四岳)为吕氏,可能封地是吕国或者吕国、申国,或者吕国后来又发展出申国,吕氏后裔中的吕尚即姜子牙在商末帮助周国推翻纣王,受封到齐国

弃因农业发展让国民吃饱了饭,被封到山西,为姬姓,他是周朝天子的始祖。

契被赐姓子,封于,数百年后其子孙后代建立了商朝

一说,大禹治水成功时是在尧帝时期、舜帝摄政之时,以上赏赐或是尧帝所为或者舜帝以尧帝名义或者舜帝代尧帝,如《论衡》“昔尧赐契姓子;赐弃姓姬;赐禹姓姒,氏曰有夏;伯夷为姜,氏曰有吕”;韦昭注《国语》“尧赐禹姓曰姒,封之于夏”;《吴越春秋》“尧曰:‘俞!以固冀于此。’乃号禹曰伯禹,官曰司空,赐姓姒氏”。

大禹治水的传说作文200字 第六篇

大约在4000多年前,我国的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命鲧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工 大禹雕像[1]作。

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鲧治水失败后由其独子禹主持治水大任。

禹接受任务后,首先就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到全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周密的考察。他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他还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

于是他确立了一条与 他父亲的_堵_相反的方针,叫作“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的通过。禹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

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根据轻重缓急,定了一个治的顺序,先从首都附近地区开始,再扩展到其它各地。

据说禹治水到涂山国,即他家所在地,但他三过家门,都因治水忙碌,无法进家门看看。他的妻子到工地看他,也被他送回。

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这一件名垂青史的大业。

大禹治水的传说作文200字 第七篇

大禹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2,。相传四五千年前,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灾害。为了解除水患,部落联盟会议推举了鲧去治水,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被处死在羽山。部落联盟会议又推举了鲧的儿子禹。他是一个精明能干、大公无私的人。大禹请来过去治水的长辈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并且经过实地考察,制定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用“疏导”的办法根治水患。大禹亲自率领二十七万治水群众,全面进行疏导洪水的劳动。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握木锸,不辞辛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而不入。在他的领导下,人们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伏伏帖帖地流入大海。在治水的同时,大禹和治水的大军还大力帮助老百姓重建家园,修整土地,恢复生产,使大家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对于大禹的功绩,人民歌颂他,感谢他,怀念他,当时人们把整个中国叫“禹城”(意为大禹治理过的地方)。

大禹治水的传说作文200字 第八篇

四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先人就在黄河、长江两岸创造文明。黄帝时统一中原,成为当时的部落盟主。黄帝衰微后,又有许多重要人物或贤明的君主成为实际统治者,包括少昊、帝颛顼、帝喾、帝尧等(参见涿鹿之战结局如何?蚩尤为何是黄帝之臣?我们为何自称炎黄子孙?黄帝的两名嫡子都曾继位首领?颛顼和祝融的绝地天通实际上是利用宗教改革实现意识形态的统一)。

他们所居住的黄河是一条桀骜不驯的河流。黄河古称“河”,全长约5464公里,仿佛是画在中华大地上的一个“几”字,共计滋润75万多平方公里土地,注入渤海。

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平均每年卷积16亿吨到汹涌河水之中。自第二阶梯下降到第三阶梯后,地势平坦,流速减缓,河水不足以携带泥沙,泥沙下沉,河道变宽,河床架高,容易堵塞、决口,所以决口一般发生在下游。

黄河决口后还会导致改道,故道附近就成了冲积平原,华北平原多是得黄河之力形成的。黄河的改道有时东下半路转头北上从天津入海,有时从江苏北部、中部夺泗、淮入海,有时从山东夺济水入海。济水下游曾经有一片大湖,称作巨野泽(大野泽),山东省巨野县便因此而来,巨野泽最大时经今山东微山湖联通泗水。由于黄河逐渐沉沙侵蚀巨野泽,致其水域逐渐收缩,不过宋朝时巨野泽依然挺大,号称八百里梁山泊,到明初时梁山泊也没了。巨野消失后,济水也随之消失了,现在的黄河河道可能覆盖了济水河道。所以黄河下游像是一个大尾巴,呈扇形来回摆动。

据黄河水利委员会发布的数据,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之间的两千五百多年间,黄河下游决口多达1590次,较大改道26次,其中6次为大改道,后世用“善淤、善决、善徙”来形容它的这种特性。

黄河决口的最大危害并非是大家想象的那样,宛如大瀑布浩浩荡荡,无数生灵被淹死。这只是初期灾害,实际上死者长已矣,存者要继续生活,决口之后,黄河新河道形成之前,黄河水会借小河形成多个河道,而小河承载力有限,大水漫灌,洪水弥漫,四处侵袭,且河沙淤积后地面抬升还会倒灌。本来人们开发的土地资源有限,生产生活都在那方寸之间,水又与人争夺土地,导致生存空间缩减,对生者来说才是最大的危害,这一时期可能肆虐几十年。

而所谓治水,实际上就是让黄河重新回到故道,或者引导到大河中形成新河道。

在那个虽然存在联盟但实际上诸侯氏国各自为政的时代,治理像黄河决口这样级别的洪水的难度是相当大的。

第一,生产力有限,没有先进的水利技术和设备,达不到治理能力。

第二,较早时的部落没有财产或固定资产,又往来迁徙,一旦发生洪水淹死的被淹死了,没淹死的就重新找新地方了,没有积累治水经验。

第三,没有强有力的_,一者能征集的劳工非常有限,不能进行大工程建设;二者没有黄河其他地方氏国的配合,仅仅治理某一块区域是治标不治本,即使堵住了现存的漏洞,下一个漏洞又会立刻出现。

仰韶后期到龙山时代,阶级、私有财产、城池出现(仰韶后期到龙山时代时,中国最古的_开始出现),人们不仅有了资产还有重资产,而且众多氏国林立,各有各的地盘,没有好地方迁徙,人们安土重迁,这时候有了水患,人们就要设法适应。实际上黄河下游先民与环境水患进行了持续的斗争,女娲补天的神话或许也可能是治水的一种体现。

大家想象一下,在生产力有限,没有先进的水利技术和设备,没有治水经验和能力的时候,人们如何与水共处,也就是灾区部落首先要做的什么?

肯定是自保!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和城池,或许会运土来构筑堤坝防止水灾蔓延,或者加固城墙,甚至开挖小沟往别处放水。《国语》有“昔共工……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的记载,《淮南子》《世本》等有鲧造作城池的记载(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鲧作城),《淮南子》也记载共工有放水施害的行为(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或许就是如此。

所以,本来就不好治理,就算治理好了一处,或者别的地方又漏了,或者别的部落又放水过来了,简直就是死结。

尧帝时期,黄河再次决口,为了更好的统治,尧帝寻求治水大臣,众多部落推荐了今河南嵩山一代的崇伯鲧;同时尧帝还寻找接班人,大家推荐了有虞氏的舜。于是,鲧和舜在历史的机缘下,分别走上了历史舞台,然而两者的命运却截然相反。

鲧采取堵漏的方式治水九年而无功,舜在尧的考察培养下成功成为接班人并开始摄政。舜见鲧治水无功,便以以摄政王兼“中央督导组组长”的身份亲自去督办他治水无功(行视鲧之治水无状),多种古籍记载,鲧被杀死在羽山,《山海经》更是指出来执行这个任务的是祝融(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祝融介绍见被楚国奉为先祖的祝融,到底什么来历)。

后来尧帝死去,舜帝即真,然而水患依然存在,舜帝重要的政务仍是治水,他会选择谁作为治水总理?

大禹治水的传说作文200字 第九篇

舜帝年纪大了,开始考虑继任者了。

据说舜帝两位妻子是尧帝二女娥皇和女英,娥皇无子,女英生一子叫商均,或许本名为(义或叔)均曾因封于商而被称作商均。《史记》载“舜子商均亦不肖”,舜帝没有考虑过让他接班,而是让贤人继位,由于大禹有莫大之功,大家便推举大禹为接班人。舜帝在83岁时将禹确定为接班人(舜乃豫荐禹於天;帝舜荐禹于天,为嗣)。

数年后,95岁的舜帝像尧传位给自己那样选择吉日率领百官逊位给禹。

这时候联盟虽空前壮大,而江南三苗部族不服,舜帝便向禹建议:“有苗氏不肯服从,你去征伐他们!”

大禹便集结将士,进行了浩大的誓师活动,然后出发讨伐三苗。与三苗连战三十天,苗民依然顽强对抗。

这时伯益对禹说:“唯有道德可感动上天,再远的地方都能抵达。满招损,谦受益,是万古不变的天道。当年舜帝被父母暴虐,不仅仅不怨不恨,反而极尽孝道,最终冥顽不化的瞽叟也通情达理了。至诚之心可感动上苍,何况有苗?”

禹说“好”,便偃旗息鼓,班师回营。

回去后,禹便把伯益的主意告诉了舜帝,舜帝非常赞同,便施行文德,联盟的士兵们把武器干戚当做舞蹈的道具跳起舞来,以示不战。

正打的带劲,怎么不打了?有苗氏起初摸不着头脑,后来发现舜帝是要“以德服人”,七十天后有苗服了,主动归顺大禹。

禹摄政五年也就是被确定为接班人十七年时,舜到南方巡狩,死于鸣条的苍梧山,在葬于当地九疑山。大禹意欲让舜帝的儿子商均继位,便到阳城避让商均。但是诸侯都不朝见商均而朝见大禹(大禹辞辟舜之子商均於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因此舜帝三年之丧结束后大禹即位。

大禹死后,儿子启又接任了盟主之位,从此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开始了。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