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正公仲淹少贫(精选八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2-08-28 09:25:07212

范文正公仲淹少贫(篇一)

我最欣赏的历史人物是晏子,名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为平仲,又称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

我之所以欣赏晏子,是因为他头脑灵活,机智过人,善于劝谏。有一次,齐景公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派一个叫烛邹的人专门负责养这只鸟。可是几天后,那只鸟飞走了,齐景公气坏了,要亲手杀了烛邹。晏子站在一旁,请求说:“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然后再杀了他。”晏子板着脸,对被捆绑起来的烛邹,说:“你犯了死罪,罪状有三条,大王叫你养鸟,但你不留心让鸟飞走了,这是第一条;国君为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这件事如果让其他诸侯知道我们的国君只看重鸟,而轻视老百姓的性命,这是第三条。”说完,晏子对齐景公说,请您动手吧。听了晏子的话,文景公赶紧把它放了,走到晏子面前说,若不是你的开导,我就犯了大错误呀。

还有一次,景公在位时,连下了三天雪,还不放晴,景公披着用狐狸毛做的皮衣,坐在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呀,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一点也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大王不知道别人了。”景公听了,立刻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

他就是我最欣赏的历史人物——晏子。

范文正公仲淹少贫(篇二)

范仲淹的母亲谢氏,身世坎坷,吃尽许多苦头,饱尝过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谢氏以孟母自励,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颜回自律,发愤成才。举凡古代刻苦攻读学有所成的故事,母亲和继父都对范仲淹一一讲过。

汉代朱买臣家贫,一边砍柴,一边读书;隋代李密,为人放牛,骑在牛背上读《汉书》,其他书挂在牛角上。汉朝路温舒无书,把借来的《尚书》抄在自己用蒲草编的席子上;公孙弘家贫无书,削竹片抄录《春秋》诵读。晋朝车胤,夜读无油灯,捉来许多萤火虫装在纱袋里,靠萤火虫发出的光亮读书;孙康则在冬夜借大雪的反光读书。晋朝孙敬,读书至夜深,不让自己打瞌睡,以绳系发,悬于屋梁,如打盹低头,绳索便会将他拉醒(头悬梁);战国时苏秦游说秦国而不被重用,回家来遭到妻不下机、嫂不为炊的冷落,发誓钻研兵法之书,每当夜深昏昏欲睡之时,就用锥子自刺大腿,使自己清醒之后再读(锥刺股)。潜移默化,读书成癖,自觉吃苦,乐在其中。在县学读到孟子:“舜发于畎(qun)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筑墙)之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范仲淹心里豁然明白: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就得自律严刻,自觉吃苦,自强不息。

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带的数量,出人意料的少。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不少。”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了时辰。好心的厨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仲淹很过意不去,给别人添了麻烦。为了读书方便,他自己备了小锅小灶,自炊起来。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围的大山之中。坡坡岭岭,沟沟坎坎,自然生长着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还有苋菜、苦菜、荠荠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陈等十几种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读书时,顺便拔几种野菜回来。吃饭时,把十几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细碎末,加入一点盐拌和拌和,一顿佐餐的菜便成了。这就是“断齑”,齑ji,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划粥断齑,既简约又清淡,省时、省力、省钱,可谓范仲淹的创造!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基本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生活。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光辉业绩的展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专用成语。

范仲淹曾在继父友人的引荐下在邹平醴泉寺读书。醴泉寺地处群山环抱之中,环境幽雅,是一处安心读书的理想之地。寺内住持慧通大师学问精深,对范仲淹疼爱有加,向他传授《易经》、《左传》、《战国策》、《史记》及诗词歌赋,生活上也处处周济他。这引起一些小和尚的嫉妒,常常吵吵嚷嚷扰乱安静,又以“饭后钟”相戏弄。为逃避寺内喧嚣,范仲淹找到寺南一僻静山洞读书,用家中送来的`小米一次煮一锅,待凉后划上一个十字,每顿吃一块,再切上一点野菜,撒上盐末下饭,这就是邹平妇孺皆知的“读书洞”、“划粥断齑”的故事。据江少虞的《宋朝事实类苑》记载,范仲淹“惟煮粟米二合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薤十数茎,酢汁半盅,入少盐,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离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师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师。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一天,慧通大师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的“窖金苦读”、“窖金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之际,感到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于是两次外出游学。《范文正公文集》有一首诗《赠广宣大师》云:“忆昔同游紫云阁,别来三十二回春。白头相见双林下,犹是清朝未退人。”写的是范仲淹18岁时与广宣大师交游的经历。二年后的大中祥符元年(1008),他又由山东长山远赴长安(今西安)游学半年,寻师访友,增长见识。据范仲淹为王镐所写《鄠郊友人王君墓表》云:“时祥符记号之初载,某薄游至止,及公之门,因与君交执,复得二道士汝南周德宝、临海屈元应者,蚤暮过从。”他在关中结识了隐士王镐,在其别墅“倚高松,听长笛”,后来又认识了道士周德宝和屈元应,周精于篆刻,屈对《易》有研究,且都琴艺高超。范仲淹与他们一起读《易》抚琴,“相与啸傲于鄠、杜之间。”另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大中祥符二年)二月,(真宗)令陕西发廪振(赈)粜,旱故也。”范仲淹两次游学的经历,不仅使他结识众多良师益友,汲取儒学与佛道教义,拓宽视野,而且关中游学期间,正值陕西大旱,一路上亲眼目睹老百姓因灾情严重而饿死病死的惨状,使他深切感受到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民间的苦难与不平,增强了他救民于水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范仲淹“少有志操”,很早便立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壮志。据宋赵善臻《自警篇》描述: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相位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又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之志也。”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记载:“公少有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慷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范文正公仲淹少贫(篇三)

释文:仲淹再拜,知府刑部仁兄:伏爲起居萬福。施鄉曲之惠,占江山之勝,優哉樂乎。此間邊事,夙夜勞苦。仗朝廷威靈,即目寧息,亦漸有倫序。鄉中交親俱荷大庇,幸甚。師道之奇,尤近教育,乞自重,自重。不宣。仲淹拜上,知府刑部仁兄左右。三月十日。

范仲淹手书《道服赞》系爱国人士张伯驹先生用一百一十两黄金购得保存,并于五十年代捐赠给国家的国宝级文物。张先生收藏这件国宝还有一个故事。从伪满宫庭流出的《道服赞》,原为琉璃厂论文斋老板靳伯声所购得。一天他送给张伯驹看。一见到《道服赞》,张伯驹的眼睛已经亮了起来。这是一幅手卷,系范仲淹为其同年许希道撰书,赞前有序,小楷精整。并有宋、元、明三代诸多名家题跋,延绵不辍。这是因为范文正公乃宋朝名臣,尤以《岳阳楼记》名传天下,道德文章让人景仰。至于他的书法,也有独到之处,前人称之为"笔精而瘦劲,自得古法"。如今亲眼目睹,果不其然。张伯驹的表情被靳伯声尽收眼底,心里有了谱。张大爷看上这幅字了,眼看着就要发财了。因此张伯驹问他价钱时,他狮子大开口,一张嘴就开价120两黄金,最终以110 两成交。事后,张先生自知被靳斩了一刀,但看到这样的国宝,也就认了。延伸阅读----

来自:鸿墨轩3dec>《5宋代学士》

推一荐:发原创得奖金,“原创奖励计划”来了!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范仲淹书法

范仲淹书法范仲淹《远行帖》“仲淹再拜,運使學士四兄:兩次捧教,不早修答,牽仍故也。吳親郎中經過有失款待,乞多謝。吾兄遠行,...

范仲淹书法作品欣赏

范仲淹书法作品欣赏 范仲淹《道服赞》,小楷,纸本,手卷,纵,横。此件作品曾经清乾隆、嘉庆...

北宋 范仲淹 书法欣赏

北宋 范仲淹 书法欣赏北宋 范仲淹 书法欣赏。仲淹善书。此件作品曾经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递藏。清阮元《石渠随笔》、内府《石渠宝笈...

墨香集—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之黄庭坚

黄庭坚 《花气熏人帖》 黄庭坚 《花气熏人帖》1 黄庭坚 《花气熏人帖》2.黄庭坚书法《寒山子庞居士诗帖》黄庭坚书法《出宫赋》 ...

王羲之《兰亭序》高清大字版

亿,嘉德秋拍赵孟《致郭右之二帖卷》创个人纪录

亿,嘉德秋拍赵孟《致郭右之二帖卷》创个人纪录11月,赵孟《致郭右之二帖卷》在嘉德秋拍夜场上以成交价亿人民币创造了个人作...

王羲之书法手札全集(带释文)

王羲之书法手札全集(带释文)释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

宋代四家书帖名帖

范仲淹 (989年-1052年),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范仲淹《行书二札》释文:仲淹再拜, 運使學士四兄:兩次捧 教不早修 答,牽仍故也。《...

杨凝式行草《新步虚词》欣赏

杨凝式行草《新步虚词》欣赏。《新步虚词》,五代杨凝式行草法帖。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帖〉释文:《神仙起居法》卷,五代,杨凝式书,...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范文正公仲淹少贫(篇四)

范文正公仲淹既贵

【原文】

范文正公仲淹既贵,常以俭约训人,戒诸子曰:“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躲执爨,吾亲甘旨,未尝充也。今而得厚禄,欲以养亲,亲不在矣。汝母又已早世,吾所最恨者,忍令若曹享富贵之禄耶?”子纯仁娶妇将归,以罗为帷幔,公闻之不悦曰:“罗绮岂帷幔之物耶?吾家素清俭,安得乱吾家法?敢持至,当火于庭。”——明代刘元卿撰《贤弈编·卷二》“家闲”

【译文】

范仲淹(谥文正)先生地位高了以后,常常以俭省节约来训导家人,(他曾)训诫自己的几个儿子说:“我贫穷的时候与你们的母亲奉养我的父母,你们的母亲不亲自下厨,我自己亲自下厨,不曾由别人代替国。如今得到优厚的俸禄了,想用来奉养父母,(但是)父母(已经)不在了。你们的母亲又已经早早去世了,我所最遗憾的,就是怎能忍心让你们安享我富贵的俸禄呢?”(他的)儿子范纯仁迎娶妻子将要回家时,用轻而薄的罗作路帐,先生听说这事儿不高兴地说:“罗和绮这样的丝织品岂是作路帐的东西呢?我们家一向清廉俭朴,哪能乱了我们的家法?(如果你)敢带回家,就会在院子里烧掉。”

【注释】

1、范文正公仲淹:即范仲淹,“文正”是他的谥号。

2、贵:指地位高。

3、俭约:俭省;节约。《荀子·非十二子》:“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后汉书·郎顗传》:“夫救奢必于俭约,拯薄无若敦厚。”唐杜甫《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诗:“俭约前王体,风流后代希。”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奢则妄取苟求,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曹靖华《往事漫忆--怀xxx同志》:“你平易近人,自奉俭约,也是举世罕见的。”

4、执爨(cuàn):司炊事。《诗·小雅·楚茨》:“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宋秦观《眇倡传》:“明日复来,因大嬖,取置别第中,谢绝姻党,身执爨以奉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谢》:“二女微笑,转身向灶,析薪溲米,为生执爨。”

5、甘旨:指养亲的食物。南朝梁任昉《上萧太傅固辞夺礼启》:“饥寒无甘旨之资,限役废晨昏之半。”唐白居易《奏陈情状》:“臣母多病,臣家素贫;甘旨或亏,无以为养;药饵或阙,空致其忧。”明沈鲸《双珠记·二友推恩》:“目下虽窘,奴家力攻针指,足备甘旨之奉。”

6、早世:过早地死去;夭死。《左传·昭公三年》:“则又无禄,早世殒命,寡人失望。”《后汉书·桓帝纪》:“曩者遭家不幸,先帝早世。”李贤注:“谓顺帝崩也。”唐韩愈《与崔群书》:“仆家不幸,诸父诸兄皆康强早世,如仆者又可以图于久长哉?”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第二章:“父达初,早世。”

7、恨:遗憾。

8、忍“岂忍;哪忍。

9、若曹:也说尔曹。你们。《明史·王鏊传》:“讲罢,诏广曰:‘讲官指若曹耳。’”清曾国藩《广东嘉应州知州刘君事状》:“吾天子命吏,岂屈若曹,且编民之不得,何王也?”

10、罗:一种轻而薄的丝织品。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11、帷幔:帐幕。这里指为迎亲准备的路帐。《后汉书·臧xxx》:“绍盛帷幔,大会诸将见洪。”《宋史·王渊传》:“闻渊疾,遣中使曾泽问疾。泽还,言其帷幔茵褥皆不具。”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三:“暮归方丈,见白云缥缈,如帷幔数十幅。”曹禺《雷雨》第一幕:“四凤拉开窗前的帷幔。”

12、罗绮:罗和绮。多借指丝绸衣裳。汉张衡《西京赋》:“始徐进而羸形,似不任乎罗绮。”北宋张俞《蚕妇》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13、清俭:清廉俭朴。《后汉书·蔡茂传》:“(茂)代戴涉为司徒,在职清俭匪懈。”唐朱庆馀《送璧州刘使君》诗:“知君素清俭,料得却来贫。”《明史·暴昭传》:“(暴昭)耿介有峻节,布衣麻履,以清俭知名。”

14、持至:拿回家;带回家。

15、火:点火烧掉。

范文正公仲淹少贫(篇五)

意思是:范仲淹年少时就有非凡的志向,对于个人的富有、贫贱、赞美或诋毁、快乐或忧愁,一点都不动心,而是慷慨激昂有志于天下。 出自:《续资治通鉴》卷五十二 原文: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创之。 译义:范仲淹年少时就有非凡的志向,对于个人的富有、贫贱、赞美或诋毁、快乐或忧愁,一点都不动心,而是慷慨激昂有志于天下,经常自己诵读:“士人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 每当慷慨激昂讨论天下事的时候,不在意自己的身份,一时之间士大

范文正公仲淹少贫(篇六)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二岁而孤,母亲改嫁朱氏,从其姓。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登进士第,授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司理参军。天禧元年(1017),广德任满,擢文林郎、权集庆军(今安徽亳州市)节度推官。初到亳州,奉母命上表朝廷,奏请归宗复姓。南朝文人江淹少年孤贫,范仲淹命运与之相似。在“佑文”的社会氛围中,范仲淹又特别敬佩江淹文章誉满天下,于是为自己起名“仲淹”,字“希文”。天禧五年(1021),调任泰州(今属江苏),监西溪镇盐仓。仁宗天圣三年(1025)改知兴化县,次年丁母忧去职,居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天圣六年(1028)丁忧期满,入京为秘阁校理。次年,上疏朝廷,请求垂帘听政刘后还政,天圣八年(1030)外放为河中府(今山西永济)通判。次年三月,升迁太常博士,改任陈州(今河南淮阳县)通判。明道二年(1033)三月,刘氏去世,仁宗亲政,范仲淹次月被召回朝廷,除右司谏。年末,则因反对仁宗废后被贬出知睦州(今浙江桐庐等地),景佑元年(1034)六月徙知苏州。景佑二年(1035)十月,再度奉召还京,判国子监。景佑三年(1036)五月,范仲淹就朝廷用人问题xxx宰相吕夷简,吕夷简则指责范仲淹“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仁宗免范仲淹天章阁待制之职,贬谪出京,为饶州(今江西鄱阳)知府。景佑四年(1037)十二月,移知润州(今江苏镇江);宝元元年(1038)十一月,徙知越州(今浙江绍兴)。康定元年(1040)正月,宋夏发生战争,宋军全线崩溃。三月,朝廷紧急调动才能出众的官员远赴西北前线,52岁的范仲淹复天章阁待制之职,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未到任即改任陕西都转运使。范仲淹在西北前线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战术方针,使宋朝在守卫边疆的战争中逐渐赢得主动权,最终导致宋、夏和议的签署。庆历三年(1043)被召回朝廷,拜枢密副使,改任参知政事。仁宗特开天章阁,使范仲淹等陈述己见,范仲淹等因此提出十条政改措施,史称“庆历新政”,重点是建设一支高效廉洁的队伍。新政失败,范仲淹被排斥出朝。庆历五年(1045)正月,罢去参知政事职务,改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后历任邓州、杭州、青州等地地方长官。皇佑四年(1052)五月,病逝徐州,终年64岁,朝廷特赠兵部尚书,谥文正。

“庆历新政”短时间内无疾而终,值得讨论。在以“人治”为特征的专制社会,要求变革官僚阶层,建设一支高效廉洁的队伍,这与社会根本性制度相矛盾冲突,失败是必然的。专制社会,瞒上欺下、腐败无能的官僚源源不绝地产生,这是“人治”社会无法治愈的制度性“癌症”。范仲淹说:“天下官吏,明贤者绝少,愚暗者至多。”这就是专制“人治”社会的官场现状,且具有不可逆转性。试问:“绝少”和“至多”的现状是怎样造成的?根源在哪?范仲淹新政有这样的针对性变革措施吗?后来王安石变法,重点在变更经济方面的朝令法规,并不去触动专制政体之根本性问题,具有一定可行性。王安石变法,与范仲淹新政相比,触及的是专制社会的皮毛,所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得以持续,且获获得一定的成效。触及体制根本性问题,最终会导致体制的崩溃,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必然失败;触及皮毛枝节问题,一定的修正变更有利于维护现行体制,反而得以实施。北宋的诸多政治或经济变革如此,中国专制时代其他的政治或经济变革亦如此。

古人评价历史人物,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三者居其一,足以名垂后世。范仲淹则在三个方面皆有卓越成绩。尤其是范仲淹以名节自励,对士阶层提出高屋建瓴的道德和事件要求,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精神,成为宋代士大夫精神风貌的一种新写照,且对中华思想史和文明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宋历史上如此完美的伟人,极为罕见,即使放眼中国数千之历史,亦实属罕见!

此北宋本《范文正公文集》二十卷,卷端所题为“范文正公文集”,书口题“集卷一”,卷首苏轼《叙》以及卷一整卷均抄配(据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初集卷五,乃傅氏请人“依干道本按行格字数补录”),卷二至二十为宋刻原本,间有抄配。每卷均先出该卷细目,然后接连正文。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十三谓此本“宋讳暑、树、警,皆为字不成,桓字不避,是钦宗以前刻本”。核卷五《依韵奉酬晏尚书见寄》中“寒谷春重煦”句,煦字缺末两笔,避宋哲宗讳,而吉、亘、构、慎不缺笔,故为北宋本无疑。框高二十三·三厘米,宽十五·三厘米。每半叶九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书口标叶,后无序跋。该书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来自:范氏家谱文献馆>《范氏家族古籍》

推一荐:发原创得奖金,“原创奖励计划”来了!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北宋名相富弼故事

事闻,朝廷大怒,富弼议欲诛仲约。仲淹虽然以此赢得了士林的“三光”美誉,但笔者认为,三次冲突皆由仲淹主动挑起,其责任主要在仲淹而...

《中国古代名人圣贤》之第56、57集—《北宋名臣—范仲淹》(文本稿)

《中国古代名人圣贤》之第56、57集—《北宋名臣—范仲淹》(文本稿)范仲淹希望通过官僚政治体制的改革,缓解宋朝的危机。庆历五年即公元1045年,范仲淹被罢免参知政事的职务,贬至邓州知州,范仲淹“...

李存山《范仲淹与宋代新儒学》

李存山《范仲淹与宋代新儒学》范仲淹登进士第。从时间顺序以及范仲淹在当时居于士人“领袖”地位上说,我们不难看到周敦颐所受范仲淹及...

【范仲淹】范仲淹的生平与学术思想【方健】

【范仲淹】范仲淹的生平与学术思想【方健】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涌现了许多优秀历史人物,范仲淹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范仲淹在执 掌府学的教学实践中初步形成了其教育思想和人才观。就在仲淹黾勉王室...

一代名相范仲淹,其书法尤其卓绝

一代名相范仲淹,其书法尤其卓绝。范仲淹的命运有点像杜衍,都是幼年丧父,都是母亲改嫁,不同的是,继父长山朱氏,善待了范仲淹,还为...

到底该为谁读书?中国人读书的真正精神何在?范文正公的启示

中国人读书的真正精神何在?为了坚守边关,范仲淹加紧安排修筑城寨,庆历二年他亲自指挥修建了马铺城,切断了西夏与少数民族的往来,使...

宋朝宰相夏竦有个对头,这个对头死掉后,差点遭到了夏竦的毒手

夏竦天生就是当官的料,不久之后,他便在官场上平步青云,历任北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等职,是北宋真宗仁宗二朝的重要臣僚,曾经...

范仲淹领导庆历新政,因改革派不停内斗失败

范仲淹领导庆历新政,因改革派不停内斗失败。

吴铮强·寻宋醉翁亭:欧阳修是快乐的

吴铮强.寻宋醉翁亭:欧阳修是快乐的。滁州琅琊山欧阳修像。而宋仁宗向范仲淹等问政,本来就是欧阳修的建议,甚至范仲淹调任参知政事的人...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范文正公仲淹少贫(篇七)

一、译文 范仲淹做将军时,号令清楚,赏罚分明,爱护部属。羌人各部有来归降的,都能推心置腹的接待,所以金人不敢轻易扰乱边境。西夏元昊请求与宋朝交好后,范仲淹被升为枢密副使。 王举正怯懦不能成事,谏官欧阳修等便进言说范仲淹有将相之才,请求罢免王举正任用范仲淹,于是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 范仲淹说:治理国家能因为谏官的几句话而决定吗?于是坚决推辞,表示愿意与韩琦同去驻守边关。后被任命为陕西宣抚使,没有成行,又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一职。 赶上王伦在淮南造反,州县官吏不能坚守城池的朝廷就要处死他们。 范仲淹说:平时忌讳讲完善装备,遇到敌人进攻时却专门责令县官员以死殉职,这样做合适吗?于是州县官吏才

范文正公仲淹少贫(篇八)

【公乃为诗以贻王】意思是【周公写了一首诗送给成王】。【公乃为诗以贻王】出自《尚书 周书·金縢》【原文】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鸮》。王亦未敢诮(qiào)公。【译文】之后,周公写了一首诗送给成王,名为《鸱鸮》。成王只是不敢责备周公。《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国民族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2000千年历史文献。是《三坟五典》的可考记录。《尚书》列为儒家经典之一,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汉书·艺文志》说,《尚书》原有100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在西晋永嘉年间的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梅赜从原先的28篇中析出5篇)、古文《尚书》25篇,古文25篇经宋代以来的考异争论总体认为是东晋人的伪作。清人孙星衍作《尚书今古文注疏》,广泛汲取前人考订成果,摒弃25篇伪作,将篇目重新厘定为29卷,大抵恢复了汉代《尚书》传本的面貌。《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虽说文字大体古奥迂涩,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