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至魏晋知识总结(精选5篇)

山崖发表网工作总结2023-12-31 11:09:0428

秦汉至魏晋知识总结 第1篇

(2020年,全国Ⅲ卷,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D

(2019年,全国Ⅰ卷,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2019年,全国Ⅱ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2019年,全国Ⅲ卷,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D

(2018年,全国Ⅰ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D

(2018年,全国Ⅱ卷,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B

(2018年,全国Ⅲ卷,25)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该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答案B

秦汉至魏晋知识总结 第2篇

各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 :先秦散文,汉赋,魏晋南北朝古体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三代(夏商周):中国古代文化的雏形开始形成,可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源头”,与这个源头联系比较密切的文化热点就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仅就中国文化“源头”看,重点掌握三个方面:一是记录和传播文化的载体趋向成熟-汉字(甲骨文),形成了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二是创立了记录时间的方法干支,纪日法,中华民族对历史的变迁有了明确的时间观念。三是形成了认识世界的哲学方法一一《易》。

3.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时期。科技文化大发展,统- -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奠定了中国科技文化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为后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的文化体现了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之初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弘气度。 突出代表: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长城精神)、威武气派的秦始皇兵马俑和贯通古今的《史记》,思想上的大一统。尤其是《汉武大帝》的热播,与之有关的内容应引起一定的重视。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秦汉文化高潮过去后的平淡”,相对于前一个阶段,少了些气势,多了些平淡与细腻。具体表现:文化科技继续进步,思想方面儒、道、释开始互相渗透,佛教盛行、艺术异彩纷呈。

5.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发展促使了古代文化的全面辉煌。兼收并蓄、全面辉煌、泽被后人、影响周边,世界领先、地位突出(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代表。

6.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传统科技的代表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在这个阶段,商品经济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凸显,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新现象,应引起重视。

7.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尾声,承古萌新,西学东渐。明清两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承古萌新,是这一个时期文化的特点。承古: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撰大型图书成就突出,体现民族文化的博大气象。萌新,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市民文学兴起,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西学东渐。

拓展资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大放异彩的原因,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决定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

政治上,虽然这一时期的_十分激烈,但各族人民逐渐走向和睦相处,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当时,进入中原的各个少数民族,同汉族杂居,互相学习,不断融合。 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江南经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得到了开发。

这一时期社会思想也异常活跃,各种学说并兴,这是继战国“百家争鸣”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社会思想和学术文化的相对自由及多样化,有力的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

秦汉至魏晋知识总结 第3篇

唐、宋两个朝代是整个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这一时期中华文明总体上呈现出在整合中创新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的文明有三个显著特征:

1.多元化的形态

新的与旧的,中国固有的与外来的、南方的与北方的,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前进。无论在思想方面、宗教方面,还是文学方面、艺术方面,莫非如此。

这一时期,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交融不仅促进了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也加速了汉族自身的发展。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经过吸收、改造, 融汇创新为唐宋文化中色彩绚烂的成分。在思想、哲学和宗教方面,儒释道虽然互有消长,但基本上处于并用的状态。禅宗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固有的道家思想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个佛教流派。是中国固有思想对外来宗教的一种改造。在艺术方面也呈现出兼容的状态,唐太宗时设立了十部乐,其中四部来自唐朝境内少数民族,四部来自国外,尤以龟兹部最盛。

2.市民文化蓬勃发展

唐宋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的文化娱乐活动兴盛起来。宋代以后被称为勾栏瓦舍的娱乐场所的繁荣,与市民文学的新生有直接的关系。同时,随着城市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印刷技术的提高与普及,作为文化载体的书籍得以较广泛的传播。城市中刻书业的盛行与书肆的繁荣,不仅促进了书籍的流通,也成为文化传播的新途径。在唐代很难做到的“读书破万卷”,到了宋代就容易多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兴起,市民阶层在文化上也产生了他们的代表人物。这些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新的精神气质、价值追求和美学趣味,并给文化带来新的面貌。

市民文化主要是城市中流行的曲子词、俗讲、变文、百戏等。参与这些文化创造的基本是城市中的大众或下层的艺人。还有的人原是士人,因为各种原因投入市民之中,学习市民文化并提升了市民文化,成为市民文化人的代表。他们因为不能进入仕途或虽进入仕途但不能有任何作为而远离政治,所关心的是下层社会特别是城市下层居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的欢乐和疾苦。对封建礼教的叛逆和对爱情婚姻自由的追求,是他们具有突破性的思想倾向。

3.文化重心不断下降

从士族向庶族下移,进而向市民下移。这些特征形成一种综合的效果,就是文化显得格外富于创造性,也格外绚丽多彩

从东汉开始形成的门阀士族,进入魏晋南北朝以后不仅居于社会的上层,在经济和政治上世世代代享受着特权,而且在文化上也几乎处于垄断地位,寒门庶族很难得到发展。到了唐代,由于实行科举制度,又因为武则天推行一系列打击士族的政策,庶族的地位得以提高。庶族士人的家庭地位不高,自己年轻时的境遇也很不好,但家庭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使他们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他们在仕途上,往往并不得意,但在文化方面却取得很高的成就。因为出生于中下层,有的还经历过较长时间的贫困生活,所以他们对社会状况,有着较为深切的了解,往往怀抱着系苍生、安社稷的政治使命感,站在国家整体利益的立场上针对政治弊端,直言极谏,甚至不怕触怒皇帝和权贵。谏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刚正不阿是这些士人最普遍的品格。宋代由于内忧外患,士人除了济世情怀,谏诤品格之外,忧患意识显得特别突出。

中唐以后,特别是到了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兴起,市民阶层在文化上也产生了他们的代表人物。这些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新的精神气质、价值追求和美学趣味,并给文化带来新的面貌。

文化的下移,也就是文化从士族垄断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

来自: 思明居士 > 《中国历史》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魏晋名士风度管窥

秦汉至魏晋知识总结 第4篇

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_,世代为官,严格等级,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

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而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士族上层社会之外。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

二、三省制的演变

三省制是三省首长制、三省并重制和三省分权制三个内涵因素构成的一种施政机构宰相制。魏晋南北朝是其酝酿时期,中经隋代,至唐正式建立。唐初三省长官集体议政于政事堂,三省首长制成熟;三省借设在门下省的政事堂平衡地位,内轻外重各有优势,三省并重制成熟;三省分掌出令、封驳、执行之职,三省分权制成熟。三省地位的平衡是这一制度得以存在的基础。也有观点指出,从唐睿宗起,三省长官相权旁落,表现为低级官员入相,难以驾驭朝政,三省长官不专机务,动摇了三省机构的互相制约关系;三省六部职能废弛,各种使职大量产生,干扰和削弱了尚书六部的行_。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节度使出将入相打破了三省分权的政治平衡;专使的设置削弱了六部的行政职能;翰林学士草拟诏敕代行了中书省部分决策权;宦官专权瓦解了三省制的组织原则。

秦汉至魏晋知识总结 第5篇

我国古代社会救助实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国家的积极介入。对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实行普遍的社会救助,是我国传统社会救助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秦时期对老弱群体实施救助的始源,奠定了中华民族救济实施的基础,战国时期诸侯并起,称雄争霸,各国为了安定人心,也部分实施了社会救助;到秦汉时期,政府的救助行为逐渐制度化。汉代专门为穷人设立了收容机构,并且制定了法律制度。唐宋时期,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更加完善,这一时期慈善机构更加多样化,救助内容更加广泛,唐玄宗在位时设置了收容和救助贫病孤疾者的专门机构。元明清时期,政府设立养济院,以救助特殊的社会人群。另外还设有安乐堂、栖留所、惠民药局等救助机构,清朝时期这些救助机构的设置更加普遍化、规范化。

四、汉末魏晋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此间约近四百年,政治昏暗,皇权堕落,基本上处于分裂状态,是我国历史上突出的多国多君时代。同时社会动荡,战争频仍,南北民族大迁徙,又促成国内各民族、各种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大交融。由于政治多元,权力分散,思想禁锢已不复存在,文人学士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自由。而日益发展的地主庄园又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十分优越的物质条件。于是,魏晋文人学士,终于冲破两汉经学的束缚而以一种新的思维、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来观察社会、探讨人生哲理;于是,人文精神进一步发育,思想和学术大开放,儒学、玄学、道教、佛教相互渗透、影响,终于酿成比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思想大解放局面;于是,思辨性很强的玄学哲学诞生了,建安文学和抒情诗出现了,谢灵运的山水诗,陶渊明的田园文学,顾恺之的人物画都先后放射出奇光异彩;于是,书法艺术在东汉中叶之后,终于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化舞台上的独特地位,飘然进入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