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事半功倍的作文200字通用5篇

山崖发表网作文2022-11-11 09:05:42377

关于事半功倍的作文200字 第一篇

朋友说,从三年级开始,孩子就要经历从故事阅读到事实知识类阅读的转变。这就要求孩子,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泛读的层面,而是必须深度掌握精读的方法和技巧

另外,从三年级开始,孩子考的就不仅仅是课内知识了,语文新课标也对课外阅读的字数有了明确要求,这就要求,孩子在课外要大量地汲取知识,补充课内所学。

朋友建议,家长要给孩子选择一些经典课外读物,用来扩充孩子的知识储备,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语文课本里有一个 “快乐读书吧”栏目,这个栏目指定了小学1~6年级课外读物

这套系列丛书与语文课堂教学同步,遵循阅读规律,兼顾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年级孩子的阅读需求,让老师和家长的选择有了权威的方向

关于事半功倍的作文200字 第二篇

太极有“借力打力”的说法,在语文考试,特别是阅读理解中,我们也可借用这样的方法,来节省“力气”。

简单来说,就是在把握不住中心,总结不出来主旨时,借用文中的重点句,甚至是题目来帮助理解。

因为,文章的内容必须与主旨密切相关,否则就是败笔,作为选入阅读理解题的文章,当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于是,老师在设置题目时,往往会围绕中心或主旨出题,也就是说,阅读分析大都是围绕中心或主旨来进行的。

所以,对相关题干前后勾连,找到提示性的语句,是找到中心主旨的一条捷径。

而古诗文阅读,则可借助现代文阅读的文体知识和答题技巧,来节省“脑力”,避免死记硬背的烦恼。

关于事半功倍的作文200字 第三篇

朋友说,进入到三年级之后,语文就开始有小古文了。并且从三年级开始一直到高考,古文的占比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如果孩子没有提前对古文进行了解学习,没有阅读的语感,到时候就会一头雾水。

而古文学得好的孩子,进入到高年级之后,语文成绩的优势就会更加明显,到了高考更能拉开其他孩子十几分左右的距离

小古文完全不能靠刷题来提高,只能靠从小的积累,所以也才最容易拉开孩子成绩之间的差距。朋友推荐的是这套专为小学生编撰的古诗文,包含了《我爱读诗经》、《我爱读古文》、《我爱古诗词》3个类别。

书中采用小古文+传世名画+拼音标注+译文释读的方式,一点都不古板和晦涩符合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很容易激发孩子学习古文的兴趣。

而且,这套小古文精选的都是经典名句,这样可以为孩子高年级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孩子的写作提供了知识储备。

日积月累下来,孩子的阅读能力、语感、理解能力都能得到大幅度提高。链接放在下面了,保证正版~

关于事半功倍的作文200字 第四篇

朋友说,孩子认识多少字,决定了孩子能否进行自主阅读,而识字量的多少,又决定了孩子阅读的顺畅与否以及对试卷的理解程度。所以,识字量对孩子语文成绩的提高有着明显的帮助。

朋友建议,家长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识字兴趣,到小学的时候,还要培养孩子对字义的理解以及对高频字的学习。要知道,汉字有3500多个常见字,是要分批次学习的,先学高频字,再学常见字。

朋友给孩子们推荐的是这套《学前识字翻翻书》,孩子的天性是爱玩,在游戏中让孩子认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呢,这套书是立体翻翻书,书中有海量机关组成,可以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让孩子有探索欲望,在玩中学。

其次,这套书包含了生活场景、自然、人物、诗词等常用字词,能让孩子在生活场景中萌发对文字的兴趣。让识字不再是机械的记忆,而是调动孩子的触觉、视觉,体验更丰富、更有趣的文字魅力。

最后而这套书有1600个高频词,有了高频字的阅读基础,就可以让孩子在学习高频字的同时,逐渐学习常见字了。并且,这套书还附送阅读指导手册和象形识字卡,全面提升孩子的识字能力

朋友建议,家长们可以带孩子玩玩这套识字翻翻书,激发孩子识字兴趣,顺便学习高频字,为以后的自主阅读打下基础链接放在下面了,保证正版~

关于事半功倍的作文200字 第五篇

各级语文考试中,作文分数是语文卷面总分中最高的内容小学阶段作文占30%左右,中学占40%左右,高中占到一半。

如果孩子写作能力差,那么跟其他孩子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想要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除了平日里积累写作素材之外,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那就是让孩子去读“优秀作文”,学习它们的写作思路,将它们的文笔、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

朋友给孩子们推荐的是这套《小学生高分作文导航》,共有5册,都是全国重点名校名师大力推荐的。通过构思导图、精彩旁批、优秀范文、素材积累、写作要点、考点提分这六大方法,拓展和提升孩子的写作能力。而且还附有音频,知名主持人诵读、名校名师音频讲解,不管孩子是在上下学路上还是在走路运动中,都能够随时随地接受教育。

家有小学生的,建议为孩子准备一套,提升孩子的写作能力和作文水平,更能提高孩子的成绩

持有家庭指导师证和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专注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健康,每天分享现代化科学育儿知识和经验。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