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1篇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富集)课本26页。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一、显微镜的结构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二、显微镜的使用

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液泡:细胞液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即: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四、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五、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六、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七、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八、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九、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1、多莉羊的例子p55,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3、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5、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6、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十、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十一、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2、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十二、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3、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5、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6、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7、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十三、单细胞生物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的结构见课本70页图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十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1、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2、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2篇

人体的营养

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六大类。

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能提供能量,它们被称为“三大产热营养素”,提供能量最多的是脂肪;贮能的是脂肪;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是水、基本物质是蛋白质。无机盐是调节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修复的重要原料。

2、检测蛋白质用双缩尿试剂,呈现紫色反应;检测维生素C用吲哚酚试剂,呈现褪色反应。

3、糖的主要来源是谷类和薯类,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瘦肉、鱼、奶、蛋和豆类,脂肪的主要来源是肉类、花生、芝麻和植物油。植物性食物不含维生素A,但含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动物性食物含维生素A。

4、夜盲症———缺维生素A;坏血病———缺维生素C;脚气病———缺维生素B1;口角炎、皮炎———缺维生素B2;佝偻病———缺维生素D和钙。

5、人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消化腺两部分。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_等消化器官。的消化腺是肝脏。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作用是把食物的大块脂肪变成微小颗粒,从而增加了脂肪颗粒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肠液和胰液消化液含最多种类酶。消化管的功能是:容纳、磨碎、搅拌和运输食物。

6、消化: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指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通过消化管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7、需要经消化才能吸收的物质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各自的起始消化部位在口腔、胃、小肠。经消化后能被吸收的物质有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淀粉遇碘会变蓝。不用消化可直接吸收的物质有:水、无机盐、维生素。

淀粉在口腔内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在胃内初步分解,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在小肠内先通过胆汁的乳化作用,最终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8、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1)消化道中最长一段,环行皱襞、小肠绒毛可增大消化和吸收的面积2)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3)含消化液肠液、胰液、胆汁,可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

消化液:唾液、胃液、肠液、胰液、胆汁;

消化液排出入的器官口腔胃小肠

消化液所含的消化酶唾液淀粉酶蛋白酶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酶不含消化酶。

9、消化管的各部分的吸收功能:

口腔、咽、食管:无吸收养分的功能;

胃:部分水和酒精;

小肠:绝大部分的营养物质;

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的维生素。

10、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都属于营养失调,造成营养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练习使用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①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②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很小。

2、显微镜的使用

(1)取镜和安放

(2)对光

(3)观察

(4)收镜装箱

3、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像就越大,但观察的视野范围就越小,观察到数目就越少。

4、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5、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制成玻片标本,常用的玻片标本:切片、涂片、装片(注意三者区别,分为临时和永久的`)

6、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观察软木薄片,发现了细胞。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蒸腾作用:水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蒸腾作用发生的部位:主要是通过叶片上的气孔来完成的。

气孔是植物体(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和水蒸气。它是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

2、蒸腾作用的意义:①带动植物体对水、无机盐的吸收和向上运输;

②可以降低叶片温度

③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3、蒸腾作用的应用: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移载植物时去掉部分枝叶,对移载后的植物进行遮阳。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

学习都是从发问开始,科学研究也是从问题着手。保持好奇的天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探究生物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只能通过动手做才能学会……向自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收获会更大!

发展思维能力,与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同样重要!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生命。比如,从基因的角度来看生命,你会发现我们保护一种种生物实际上是在保护一个个独特的基因库,死去的是个体而不死的却是基因。从历史的角度看生命,每一种生物都是历史的产物,现存的每一个个体都是由最原始的生命演化而来的。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浓缩着大约38亿年的进化史。

生物人的由来知识点

1、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关系接近

人类的进化过程主要特征:起源森林古猿运动方式:臂行、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用制造工具:不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制造和使用复杂工具。

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在于:

(1)运动方式不同(人类直立行走,类人猿臂行。)

(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脑的发育程度不同(人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学交流能力。)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3篇

一、种子的萌发条件:

1、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不处于休眠期。

二、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发芽的种子数

1、发芽率=————————*100%

共检测的种子数

2、发芽率应达到90%以上,才能播种。

三、种子萌发的过程

种子先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胚轴伸长(发育成根茎相连的部分),胚芽发育成茎、叶。(注: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4篇

一、种子的萌发条件:

1、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不处于休眠期。

二、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发芽的种子数

1、发芽率=————————*100%

共检测的`种子数

2、发芽率应达到90%以上,才能播种。

三、种子萌发的过程

种子先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胚轴伸长(发育成根茎相连的部分),胚芽发育成茎、叶。(注: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5篇

1、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软体动物壳内柔软的身体表面包裹着犹如外套一般的肉质膜,称为外套膜,贝壳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物质形成的物质形成的。双壳类动物可以用足缓慢地运动,利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2、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类的80%以上。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3、蝗虫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感觉器官有一对触角,三个单眼和一对复眼,口器用于摄食。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足,善于跳跃;有两对翅,适于飞行。触角和足等是昆虫的附肢,分节。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此外,体表有气门,用于呼吸;身体表面包着坚韧的外骨骼。

4、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石鳖、蜗牛、乌贼都是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虾、蜘蛛、蜈蚣等,都属于节肢动物。昆虫除了具有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外,还有昆虫独有的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翅等等。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6篇

由应试教育转轨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培养途径主要是通过生物实验来实现的。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因此,组织好实验教学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在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反思。

1、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在观察时,必须对观察者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观察的结果好坏,可由教师检查,检查方法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绘制观察的标本图示,这样一定能达到观察的目的。在该实验中,还应该强调在撕取洋葱内表皮时要小块的,如果太大块,在盖盖玻片时,容易产生气泡,影响观察。

2、对每个实验,应首先把重点、难点提前告诉学生,同时围绕重点、难点提出思考题或应注意的关键问题,让学生在预习时有明确的目的、有思考的内容、有议论的话题。并经常参与学生们的讨论,指导课外兴趣小组对实验内容进行预演,培养实验课小骨干,让他们在实验课上充当小老师的角色,既发挥了实验小骨干的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充分对比观察

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中,教会学生对比观察上表皮和下表皮,上表皮细胞排列更紧密一些,更整齐一些,气孔较少,而且紧挨着栅栏组织(栅栏组织像一排栅栏),这样,学生在实验中就会有针对性,便于观察,从而减少盲目性,且印象深刻。

4、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

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

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首先观察水稻花与桃花的形态,我们向学生提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盛开的时候会招引许多蜜蜂前来传粉?为什么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它昆虫前来传粉?从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上的区别。紧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而观察水稻花结构时却没有这种蜜腺结构,使学生弄清虫媒花与风媒花的结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认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5、重复观察

为了保证观察的结果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他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由于学生自身能力、性格、知识水平的不同,在实验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速度上的差距。对待这种现象笔者的做法是:划分实验小组时要根据以往了解的情况进行合理搭配,在此基础上对实验速度特别慢的小组再进行强化指导,或把他们落下的个别次要步骤“演示”完成,以帮助他们在实验结束后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为今后的学习树立信心。对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学生应讲清楚道理布局严格要求,有时甚至手把手地教,以形成规范化操作。对每个实验,允许各实验小组在结果上出现一定的偏差,但实验步骤非经允许不得更改(探性实验除外)。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操作并且会影响实验结论时,应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到补救办法,以防学生一错再错,偏离正确方向,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形成相关知识的错误定势

此外,在实验完成后还进行了必要的总结,以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了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维辐射的作用。总之,只要老师开动脑筋,就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被动、机械、僵化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具有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有助于他们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得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提高观察、实践、探究和创新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7篇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一、 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能排泄废物

4、有应激性 5、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6、生长发育 7、能繁殖 8、遗传变异

二、 观察法 P2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二、 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 生物圈

一、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全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二、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二、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中考卷子的题目理解掌握)

三、 探究的过程: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四、 对照实验 P15

五、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根据同种或异种的关系,生物因素可分为两种:1、种内关系:种内互助(蚂蚁搬食)、种内斗争(两豹争夺羚羊、争夺栖息地)

2、种间关系:寄生(蛔虫)、竞争(狮子和豹争夺食物)、互助(犀牛和犀牛鸟)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一、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二、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第四节 生态系统

一、 生态系统的组成:

1、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二、 食物链和食物网:

1、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

2、 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

3、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聚更多,譬如日本的水吴病。

三、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 生态系统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二、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注意DDT的例子 (平时练习卷子的题目)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