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知识点总结(通用25篇)

山崖发表网工作总结2024-03-24 11:02:5312

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1篇

1、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

2、赤道板就是细胞板。

3、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4、有少量抗体分布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5、真核生物的同一个基因片段可以转录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mRNA。原因:外显子与内含子的相对性。

6、洋葱表皮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必须是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

7、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动物细胞(受精卵、2~8细胞球期、生殖细胞)也有全能性;通常讲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实例:克隆羊),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

8、原生质层、原生质体是同一个结构。

9、只有顶芽才能产生生长素、侧芽不能产生生长素。

10、激素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11、细胞器上也有糖蛋白。

12、抗体、胰岛素等的分泌方式和神经递质的.分泌方式是主动运输。

13、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的“主要”如何理解?每种生物只有一种遗传物质,细胞生物就是也不是次要的遗传物质,而是针对“整个”生物界而言的,只有少数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14、隐性基因在哪些情况下性状能表达?、、、单倍体,纯合子,位于Y染色体上。

15、染色体组不等于染色体组型不等于基因组。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元染色体,如人类为2个染色体组,为二倍体生物。基因组为22+X+Y,而染色体组型为44+或XY。

16、病毒不具细胞结构,无独立心陈代谢,只能过寄生生活,用普通培养基无法培养,之能用活细胞培养,如活鸡胚。

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2篇

1.什么是活化能?

在一个化学反应体系中,反应开始时,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水平较低,为“初态”。在反应的任何一瞬间反应物中都有一部分分子具有了比初态更高一些的能量,高出的这一部分能量称为“活化能”。活化能的定义是,在一定温度下一摩尔底物全部进入活化态所需要的自由能,单位是焦/摩尔,单位符号是J/mol。

2.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几乎都是由酶催化的。酶所催化的反应叫酶促反应。酶促反应中被酶作用的物质叫做底物。经反应生成的物质叫做产物。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一般催化剂有相同之处,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同点:

(1)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本身不被消耗;

(2)只能催化热力学允许进行的反应;

(3)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时间,但不改变平衡点;

(4)降低活化能,使速率加快。

不同点:

(1)高效性,指催化效率很高,使得反应速率很快;

(2)专一性,任何一种酶只作用于一种或几种相关的化合物,这就是酶对底物的`专一性;

(3)多样性,指生物体内具有种类繁多的酶;

(4)易变性,由于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

(5)反应条件的温和性,酶促反应在常温、常压、生理pH条件下进行;

(6)酶的催化活性受到调节、控制;

(7)有些酶的催化活性与辅因子有关。

3.影响酶作用的因素

酶的催化活性的强弱以单位时间(每分)内底物减少量或产物生成量来表示。研究某一因素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应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单独改变研究的因素。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常有:酶的浓度、底物浓度、pH值、温度、_、激活剂等。其变化规律有以下特点。

(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足够,其他条件固定的条件下,反应系统中不含有抑制酶活性的物质及其他不利于酶发挥作用的因素时,酶促反应的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近乎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也随之加快,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就达到一个值,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几乎不再改变。

(3)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超过这个范围酶就会失去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个pH时活力,这个pH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4)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酶促反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酶促反应速率不仅不再加快反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温度时活力,这个温度称为这种酶的最适温度。

(5)激活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激活剂可以提高酶活性,但不是酶活性所必需的。激活剂大致分两类:无机离子和小分子化合物。

(6)_对酶促反应的影响_使酶活性下降,但不使酶变性。_作用机制分两种:可逆的抑制作用和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3篇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1、大量元素: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C(最基本)CHON(基本元素)CHONPSKCaMg(主要元素)]

2、微量元素:生物体必需,但需要量很少的元素[Mo、Cu、B、Zn、Fe、Mn(牧童碰新铁门)]

植物缺少硼(元素)时花药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花而不实)

3、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

4、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原生质

细胞内的生命物质,主要成分蛋白质、脂类、核酸,分化成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注:植物特有的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细胞壁不是原生质的成分)

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物:

①水(约60-95%,一切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②无机盐(约)

有机物:

③糖类

④核酸(共约)

⑤脂类(1-2%)

⑥蛋白质(约7-10%是一切活细胞有机物含量最多的,干细胞中含量最多的)

水在细胞中存在的形式及水对生物的意义

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自由水:(占大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动。(幼嫩植物、代谢旺盛细胞含量高)

生理功能:①良好的溶剂②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③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4篇

1、光合作用的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有机物和氧气。场所:叶绿体 条件:光

2、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3、呼吸作用的实质:活细胞通过线粒体,利用氧气,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原料:有机物和氧气,产物:二氧化碳和水及能量。场所:线粒体

4、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有机物+氧气 → 二氧化碳+水

5、光合作用维持了大气中的碳—氧平衡;生物圈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6、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7、为了延长蔬菜、水果的储藏时间一般通过低温,干燥等措施来减弱呼吸作用。

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5篇

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

⑴、概念:是指已免役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⑵、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损伤。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⑶、过敏源:是指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花粉、鱼虾、牛奶、蛋类、室内尘土、青霉素、磺胺、奎宁等。

⑷、过敏症状:

皮肤过敏:红肿、寻麻疹等。

呼吸道过敏:流涕、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等。

消化道过敏:呕吐、腹痛、腹泻等。

严重过敏:支气管痉挛,窒息,或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⑸、过敏反应与典型的体液免疫反应的区别:

过敏反应(免役功能过高)体液免疫反应

激发因素过敏源抗原

反应时机第二次接触过敏源第一次接触抗原

抗体分布吸附在某些细胞表面血清、组织胺、外分泌液

反应结果细胞释放组织胺引发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

免疫的分类:

⑴、非特异性免疫特点:

①、长期进化形成,是免疫的基础。②、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

③、不具专一性,不具特殊针对性。④、出现快,作用范围广,强度较弱。

⑵、特异性免疫特点:

①、以非特异性免疫为基础。②、具后天性,出生后形成。

③、具专一性,具特殊针对性。④、出现慢,针对性强,强度较强。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学习方法

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是学习生物的重要目标之一,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又是学习、研究生物学的有力武器,有了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就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学到生物学知识。所以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树立生命物质性、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的整体性、生命活动对立统一、可持续高效发展、生物进化和生态学等观点。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学习技巧

知识归纳将帮助我们系统的整理知识和思路,很有效的提高了复习效率,达到比较好的复习效果。我认为生物知识归纳包括基本知识的归纳、习题归纳和特殊知识点归纳。

基本知识的归纳就是把书本上的所有知识点有条理的罗列出来,解释各个术语的含义,列出它包含的的种类或分支的方向,并清晰地标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知识归纳能帮助你准确的理解并牢固的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做这个归纳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参考一些参考书上的归纳,大家可以以之为基本框架,再把更具体的东西,尤其是书上的例子补充进去。

做这种归纳的最重要意义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意义是帮助你读透课本。这种基本知识归纳只不过是把书上的要点和例子抄在一起,但这个过程你要翻书,几本书一起翻,就可以对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表述做比较,这可以帮助你更透彻的了解这个知识点;而想做一个比较完整、美观的知识归纳,就必须知道什么知识点放什么位置,这就要弄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又帮助你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点,理清思路。最后再抄写一次,印象就很深刻了。所以做知识归纳最大的用处是在做的过程中帮助你熟悉课本、掌握知识点,其次才是做好了以后看。

习题归纳就是把做过的错题、好题、经典的题目归在一起,然后写出每道题目的关键,如某个知识点或某种方法或技巧。如果是错题则写出出错的原因,尤其是要写明是哪个知识点的缺漏造成的。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可以把题目抄在本子上,但如果觉得自己没那么多时间,可以在那道题目旁边做个记号,并写上我刚刚提到的“题目的关键”。考试前认真查看就可以了。

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6篇

人类生命活动的调节

1、人的视觉和听觉

(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外膜:

角膜:外膜的前部,无色透明,可透光

巩膜:白色,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

虹膜:中膜的前部,有颜色,中央是瞳孔,通光

中膜:

睫状体:虹膜稍后部,内有平滑肌,能收缩舒张,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脉络膜:占中膜2/3的后部,有血管(营养眼球)、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

内膜:视网膜,内有大量感光细胞

内容物:

晶状体:双凸镜,依靠韧带与睫状体相连,玻璃体、房水。

附属结构:眼肌、眼睑、睫毛、结膜、泪器(泪腺、泪点、鼻泪管)

(2)视觉的'形成:

外界光线经反射在视网膜上成像,产生神经冲动传递到视觉中枢

(形成视觉)

(3)眼的卫生保健:

近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矫正:戴凹透镜

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矫正:戴凸透镜

沙眼:由沙眼衣原体感染眼睑内面的结膜

2、耳的结构和功能:

外耳:耳廓收集、传导声波

外耳道:传导声波。

中耳:

鼓室:有咽鼓管与咽部相通,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

鼓膜: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听小骨:三块,将鼓膜的振动传导至内耳。

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2)听觉的形成:

声波、鼓膜产生振动、耳蜗产生神经冲动,听觉中枢骨传导有关的神经 (形成听觉)

3、神经系统的组成

1)神经系统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2)神经元的结构、功能:

(1)结构

细胞体、突起

轴突:一条,长而分支少,

树突: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枝,轴突集结成束,外包上结缔组织膜,髓鞘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为神经末梢),多条神经纤维组成神经

(2)功能:

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7篇

1,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

2,平时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主要是糖类

3,参与构建和修复细胞的是蛋白质,因此处于生长发育期及处于术后康复期的人应该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4,不是细胞的组成成分,不提供能量,但是维持某些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的是维生素

5,缺维生素A 得夜盲症(傍晚看不清东西),应多补充玉米、胡萝卜、深色蔬菜

缺维生素B 得脚气病

缺维生素C 得坏血病(牙龈出血),应多吃新鲜的果蔬

缺维生素D 得佝偻病、骨质疏松症(夜盲A脚气B坏血C佝偻D)

6,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它分泌的胆汁不含消化酶,能把脂肪变成脂肪微粒,促进对脂肪的消化

7、糖类的起始消化部位是口腔;蛋白质的起始消化部位是胃;脂肪的起始消化部位是小肠;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酶(万能消化液),因此三大营养物质的主要消化场所是小肠。

8、男性主要生殖器官: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女性主要生殖器官: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输卵管:精子、卵细胞相遇形成受精卵的场所

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8篇

1、显微镜所看物象是倒像,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的乘积。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细胞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总数越少(大暗少)

2、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光线暗时:用大光圈、凹面镜

光线强时: 用小光圈、平面镜

3、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应滴加一滴清水;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应滴加一滴生理盐水,目的是为了保持细胞正常的形态;二者均用稀碘液染色,目的是为了更好观察细胞结构。

4、动植物细胞的最根本的区别是有无细胞壁,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植物的绿色部分,一般在叶片中才有,当然部分茎也有)

5、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膜、核、质)

光合作用的器官是叶,场所是叶绿体;动物植物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线粒体

细胞核:储存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液泡:存在酸甜苦辣等物质

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9篇

一、微生物与食品

1、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广泛用于食品和发酵工业。如烤制面包或蒸镘头、酿酒等。

2、醋酸菌:用于酿醋。

3、乳酸菌:用于制酸奶和泡菜。制泡菜时,乳酸菌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分解糖类产生乳酸。

4、大型真菌:如蘑菇、木耳、灵芝等可以直接食用或制药。

二、微生物与疾病

1、寄生在人体表面或体内,使人患病。如艾滋病就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它寄生在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中,使人体免疫能力下降。

2、菌痢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患病主要是由于食用了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

3、本身致病物质或毒素使人患病:如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素具有致癌作用,毒蘑菇、毒蝇蕈、毒粉褶菌等,被误食后会使人、畜中毒。

三、微生物与医药

1、提供维生素:多数酵母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提供医药用。

2、抗生素:青霉素和头孢素是相应的真菌产生的抗生素;链霉素、金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是某些放线菌产生的。

四、微生物的应用前景

1、氨基酸、有机酸、酶制剂、菌肥和农药生产方面得到应用。

2、生产沼气;利用秸杆、粪便和产甲烷细菌等产生沼气。

3、用于基因工程:涌过基因工程用微生物产胰岛素、乙肝疫苗、干扰素等。

4、生产动植物产品;今后可由微生物大量生产动植物产品。

5、在采油、冶金、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动物的类群:

1、动物的种类多样,根据体内有没有脊椎,可以分为两大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脊椎动物若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排列,应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鱼类的代表动物是鲫鱼,鱼类的特征是终身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4、鱼是靠尾鳍的摆动和躯干部扭动获得前进的动力;调整方向用尾鳍,维持身体平衡用胸鳍、背鳍、腹鳍鳍等。

5、某同学想做鱼鳍有游泳中的实验,但一时找不到鱼,便用一个模型来代替,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6、(P25)两栖动物的特点: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称为蝌蚪,经变态发育变为幼蛙,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类动物有青蛙、蟾蜍、大鲵等。

7、鸟类的特征:体表被羽毛,前肢变为翼,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

8、鸟类适天飞行的特点如下:

(1)身体表面:呈流线型,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翼呈扇面结构,表面积大,可以扇动空气而飞行。

(2)运动系统:骨薄,长骨中空,胸骨突出,称为龙骨突,有发达的胸肌。

(3)呼吸系统:特有的呼吸方式双重呼吸,主要靠的结构是气囊。这种呼吸方式的特点是鸟类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进出肺。

(4)消化系统:食量大,直肠短。

(5)循环系统:心脏功能强劲。这些特点决定了鸟类可以快速而且长久的飞行。

9、哺乳动物的特点:除个别的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的特点。其代表动物是家兔,家兔体内有膈,将体腔分为胸腔的腹腔;兔的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其作用分别是切断和磨碎食物。肉食动物有发达的犬齿。这些特点都是和它们的食性相适应的。

10、动物种类特别多,但只有两种是恒温动物,它们是鸟类和哺乳类。

11、我们学过的无脊椎动物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是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如蚯蚓)、(节肢动物)分三类:(1)昆虫(2)甲壳动物,如虾、蟹(3)其它:如蜘蛛和蜈蚣)

12、腔肠动物的特点是有口无肛门。举例海蜇、海葵、珊瑚虫等。

13、蚯蚓的运动是靠肌肉的交替收缩和舒张并在刚毛的辅助下完成的;呼吸是靠湿润的体壁进行的。将两条蚯蚓分别放于光滑的玻璃板和粗糙的硬纸板上,运动速度在硬纸板上的快。

14、节肢动物的特点: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外骨骼的作用有二,分别是防止水份的散失和保护身体内部柔软的器官。)

15、昆虫的特点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和两对翅。

怎样背生物才能很快的记住

突破难点

初中生物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同学们学起来感到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能使知识一目了然。

归纳总结

在初中生物新课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是将知识分块学习。但当学完一部分内容之后,就应该把各分块的知识联系起来,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在脑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记忆。

谐音串记法

(1)细胞的结构中有关细胞膜的记忆:线叶双无心糖。

即:线粒体、叶绿体有双层膜,没有膜结构的是中心体和核糖体。

(2)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中易混的单细胞生物区分记忆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蓝(蓝藻)子真核生物:一(衣藻)团(藻)酵母(菌)发霉(菌)了。

口诀记忆

将生物学知识编成“顺口溜”,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不易遗忘。例如:判断遗传病的显性或隐性关系:

无(病)中生有(病)为隐性(遗传病)

有(病)中生无(病)为显性(遗传病)

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

1.生物的特征: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②生物能进行呼吸

③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⑤生物能生长(由小到大)和繁殖

⑥生物都有遗传(相同)和变异(不同)的特性

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最大的生命系统。

3.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竞争、合作、寄生。

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课题一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1、发酵:通过微生物技术的培养来生产大量代谢产物的过程。

2、有氧发酵:醋酸发酵谷氨酸发酵无氧发酵:酒精发酵乳酸发酵

3、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型微生物真菌酵母菌的生殖方式:出芽生殖(主要)分裂生殖孢子生殖

4、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C6H12O6+6O2→6CO2+6H2O

5、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C6H12O6→2C2H5OH+2CO2

6、20℃左右最适宜酵母菌繁殖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

7、在葡萄酒自然发酵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表面的野生型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随着酒精浓度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现深红色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制约。

8、醋酸菌是单细胞细菌(原核生物),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生殖方式为二分裂

9、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2C2H5OH+4O2→CH3COOH+6H2O

10、控制发酵条件的作用①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②醋酸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控制好发酵温度,使发酵时间缩短,又减少杂菌污染的机会。③有两条途径生成醋酸:直接氧化和以酒精为底物的氧化。

11、实验流程: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醋酸发酵→果醋)

12、酒精检验: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重铬酸钾来检验。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mL,再滴入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L的H2SO43滴,振荡混匀,最后滴加常温下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3滴,振荡试管,观察颜色

13、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二氧化碳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相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开口向下的目的是有利于二氧化碳的排出。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该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疑难解答

(1)你认为应该先冲洗葡萄还是先除去枝梗?为什么?

应该先冲洗,然后再除去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2)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如:要先冲洗葡萄,再除去枝梗;榨汁机、发酵装置要清洗干净,并进行酒精消毒;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要完全揭开瓶盖等。

(3)制葡萄酒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制葡萄醋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的繁殖。因此需要将温度控制在其最适温度范围内。而醋酸菌是嗜温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因此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课题二腐乳的制作

1、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是一种丝状真菌。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生殖方式是孢子生殖。营腐生生活。

2、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3、实验流程: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

4、酿造腐乳的主要生产工序是将豆腐进行前期发酵和后期发酵。

前期发酵的主要作用:1创造条件让毛霉生长。2使毛酶形成菌膜包住豆腐使腐乳成型。

后期发酵主要是酶与微生物协同参与生化反应的过程。通过各种辅料与酶的缓解作用,生成腐乳的香气。

5、将豆腐切成3cm×3cm×1cm的若干块。所用豆腐的含水量为70%左右,水分过多则腐乳不易成形。水分测定方法如下:精确称取经研钵研磨成糊状的样品5~10g(精确到002mg),置于已知重量的蒸发皿中,均匀摊平后,在100~105℃电热干燥箱内干燥4h,取出后置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后称重,然后再烘30min,直至所称重量不变为止。

课题三制作泡菜

制作泡菜所用微生物是乳酸菌,其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分裂方式是二分裂。反应式为:C6H12O6

2C3H6O3+能量含抗生素牛奶不能生产酸奶的原因是抗生素杀死乳酸菌。常见的乳酸菌有乳酸链球菌和乳酸杆菌。乳酸杆菌常用于生产酸奶。

亚硝酸盐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在食品生产中用作食品添加剂。

膳食中的亚硝酸盐一般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国家规定肉制品中不超过30mg/kg,酱腌菜中不超过20mg/kg,婴儿奶粉中不超过2mg/kg。亚硝酸盐被吸收后随尿液排出体外,但在适宜pH、温度和一定微生物作用下形成致癌物质亚硝胺。

一般在腌制10天后亚硝酸盐含量开始降低,故在10天之后食用最好

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比色法

原理是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共3页:

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11篇

高中生物知识重点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细胞学说的创始人是施莱登和施旺。

(2)细胞学说的要点是: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新细胞可从老细胞中产生。

(3)细胞学说的创立对生物的进化的重要意义是:它揭示了任何动植物均是由细胞构成的,从而说明动植物之间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对揭示生物进化具有重要价值。

2.多种多样的细胞

(4)自然界的生命系统包括的层次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5)植物的生命系统层次中没有“系统”这个层次。

(6)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拓展:

①原核细胞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原核生物如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由糖类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②原核生物的遗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真核生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核基因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③自然条件下,原核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只有基因突变;真核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的类型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④原核细胞如细菌主要以二分裂的方式进行分裂;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7)病毒不能独立生活,病毒的代谢和繁殖过程只能在宿主的活细胞中进行。

拓展:

①病毒在生物分类上是既不属于原核生物,也不属于真核生物。

②组成每种病毒核酸的基本单位是四种脱氧核苷酸,或是四种核糖核苷酸。

③病毒的培养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因为病毒的繁殖必须在宿主的活细胞中进行。

3.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8)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做实验材料能分离得到纯净的细胞膜。把细胞放在清水里,水会进入细胞,把细胞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这样就可以得到纯净的细胞膜。

(9)细胞膜的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

拓展:

①行使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物质是载体。

②细胞膜与其他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大致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膜中,化学物质的含量有差别,例如,细胞膜上糖类的含量相对与细胞器膜要多。

(10)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11)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而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保护和润滑作用。

(12)植物细胞壁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

拓展:

①细菌细胞壁的成分是糖类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②常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除去植物细胞壁。

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12篇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与卵细胞相同点: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

三、注意:

(1)同源染色体:

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

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

(5)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

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卵细胞);

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

四、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受精作用是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减数分裂中的卵细胞的形成

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若为奇数——减数第二次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看一极)若为偶数——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3、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联会、四分体现象、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4、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一极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一极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

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基因在染色体上

萨顿假说: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13篇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一、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2、生物圈中的生物:

a.大气圈中主要有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以及细菌等微小生物b.水圈中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面150米以内

c.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3.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的条件:营养物质、水、空气、阳

4.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是绿色水库、草原生态系统、

5.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6.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温度、水分、空气等等。

(1)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并需要水、二氧化碳作原料

(3)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也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

(4)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

1、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

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影响环境,蚯蚓使土壤更加疏松和肥沃。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cm距离)。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观察: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双眼睁开,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整理:实验完毕,应该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把物镜偏转到两旁,目镜放回镜头盒,把镜筒缓慢下降到最低处,再把显微镜放入镜箱内。

1、几点重要的结论: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2)显微镜物象和实物是上下左右都相反(从目镜内看到的物象是倒像)

(3)要将视野中的某个方向的物象移到视野的中央,玻片就往那个方向移动(例如:要将视野中左上角的物象移到视野的中央,玻片就往左上角移动),如果是将视野中央的物象移向某个方向,就将玻片往相反的方向移动。

(4)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细胞数目越多,物象越小,光线越亮;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细胞数目越多,物象越大,光线越暗。

(5)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14篇

1、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

2、平时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主要是糖类

3、参与构建和修复细胞的是蛋白质,因此处于生长发育期及处于术后康复期的人应该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4、不是细胞的组成成分,不提供能量,但是维持某些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的是维生素

5、缺维生素A:得夜盲症(傍晚看不清东西),应多补充玉米、胡萝卜、深色蔬菜

缺维生素B:得脚气病

缺维生素C :得坏血病(牙龈出血),应多吃新鲜的果蔬

缺维生素D:得佝偻病、骨质疏松症(夜盲A脚气B坏血C佝偻D)

6,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它分泌的胆汁不含消化酶,能把脂肪变成脂肪微粒,促进对脂肪的消化

7、糖类的起始消化部位是口腔;蛋白质的.起始消化部位是胃;脂肪的起始消化部位是小肠;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酶(万能消化液),因此三大营养物质的主要消化场所是小肠。

8、男性主要生殖器官: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女性主要生殖器官: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输卵管:精子、卵细胞相遇形成受精卵的场所

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15篇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世纪,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四种现代类人猿: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猩猩。

3.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使得部分古猿进化成现在人。

4.人与猿分界的标准之一是直立行走。

5.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在于:

(1)运动方式不同(人类直立行走,类人猿臂行。)

(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脑的发育程度不同(人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学交流能力。)

第二节人的生殖

一、生殖系统

1.生殖系统分为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

2.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睾丸,睾丸的功能是产生精子并分泌雄性激素;

3.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

二、生殖过程

1、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

2、每个人的生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3、胚胎经过8周左右形成胎儿。胎儿在38周左右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从母体的阴道产出的过程称为分娩。

4、胚胎发育的场所是子宫,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

5、试管婴儿是指利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受精卵在体外形成早期胚胎后再植入子宫,胚胎在子宫内完成发育。

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16篇

名词:

1生物的富集作用:指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这些污染物一般的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不易排出。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

2、富营养化:由于水体中氮、磷等植物必需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等大量繁殖。藻类的的唿吸作用及死亡藻类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并分解出有毒物质,致使水体处于严重的缺氧状态,引起水质量恶化和鱼群死亡的现象

.3、水华:在淡水湖泊中发生富营养化现象。

4、赤潮:在海洋中发生富营养化现象。

语句:

1、环境污染主要包括: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与噪声污染。

2、大气污染的危害:

①我国大气污染类型是煤炭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有烟尘、二氧化硫,此外,还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

②危害:直接危害人类和其它生物,导致吸系统疾病,(如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

③致癌物主要有3,4—苯并芘和含Pb的化合物。尤其是3,4—苯并芘引起肺癌的作用烈。

④可以通过水体、土壤及植物进而危害人及动物.

3、水污染的危害:

①水俣病事件:汞在水中转化成甲基汞后,富集在鱼、虾体内,人若长期食用了这些食物就会危害中枢神经系统,有运动失调,痉挛、麻痹、语言和听力发生障碍等症状,甚至死亡。

②水体中过量的N、P主要来自含有化肥的农田用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③赤潮和水华的形成都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4、土壤污染的危害:

①“镉米”事件:土壤被镉污染后,会经过生物的富集作用进入人、畜体内,引起骨痛,自然骨折,骨缺损,导致全身性神经剧痛等症,最终死亡。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危害动物和人的生存。

5、噪声污染的危害:损伤听力,干扰睡眠,诱发多种疾病,影响心理健康。

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17篇

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1、植物的分类:按照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来分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2、动物的分类: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分为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真菌。

第二节从种到界

1、生物分类等级从小到大是:种、属、科、目、纲、门、界。

2、种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

3、生物命名法:瑞典人林奈提出的双名法,即属名+种加词。

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

(1)生物种类多样性(即物种多样性)。

(2)基因多样性。

(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3、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多样性。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5、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6、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1)是天然的基因库。

(2)天然的实验室。

(3)活的自然博物馆。

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18篇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6.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

31.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19篇

1、腔肠动物(主要是水螅、水母、珊瑚虫、海葵)的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线形动物(主要有涡虫、绦虫、血吸虫)的特征:身体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3、线形动物(主要有蛔虫、线虫)的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4、环节动物(主要有蚯蚓、沙蚕、蛭):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和疣足辅助运动;

5、软体动物(主要有河蚌、扇贝、蜗牛、乌贼)的.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6、节肢动物(主要有蝗虫、蜘蛛、虾)的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7、鱼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

动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8、两栖动物的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也可以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9、爬行动物的特征: 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10、鸟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鸟卵的结构有:卵壳和卵壳膜(保护卵);卵黄和卵白(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胚盘(胚胎发育的场所)

11、区分恒温动物:体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12、哺乳动物的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20篇

1、细胞的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数目和形态结构和原细胞一样

2、细胞的分化:形成不同形态结构的细胞群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组织

3、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4、绿色植物细胞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5、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胞织器系人)

6、动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

7、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通过表膜进行呼吸,通过食物泡消化食物

8、病毒:个体微小,无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仅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构成

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21篇

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一、动物的运动

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

2、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结缔组织),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两块相邻的骨上.骨骼肌受神经刺激后有收缩的特性。

3、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所以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有两组,相互配合完成各种活动。【特别是伸、曲肘动作: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则相反】肱二头肌是两块肌肉组成一组,肱三头肌是三块肌肉组成一组。双臂自然下垂,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舒张;直臂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身体自然下垂,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

4、运动系统的功能:运动、支持、保护。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控制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5、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下,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下(提供能量,能量来自有机物的分解)共同完成运动。运动能力发达,利于捕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6、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是:关节囊及囊里面、外面的韧带。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是: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和关节囊的内表面还能分泌滑液,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

7、脱臼: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由于进行体育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因用力过猛或不慎摔倒所致。)

二、动物的行为

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攻击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做巢等。还有菜青虫取食,

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3、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注意: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没有。)

4、社会行为的特征: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②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③有的还形成等级。

5、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

6、蝶蛾类昆虫的雌虫可产生性外激素,通过性外激素吸引雄虫来交尾。据此,可以制造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昆虫或干扰使昆虫不能识别同种昆虫的性外激素。

7、探究《蚂蚁的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1)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2)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3)设计实验,完成实验‘

在设计实验时,在离蚁穴较远的地方放的一些食物中,应既有肉食又有植食。因为蚂蚁的种类很多,食性也不尽相同,有的为肉食性,有的为植食性,有的则为杂食性。在饲养蚂蚁时也需注意它的食性,蚂蚁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是19~29℃,10℃以下冬眠,洞内要求空气湿度为90%~95%,饲养沙土含水量为10%---15%。

(4)检验假设,得出结论:支持假设。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

初中生物知识点归纳

1、叶的表皮细胞无色透明,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大量的有机物,所以落叶时,叶片的正面着地。

2、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有利于(输送氧气)

3、卵细胞是人体最大的细胞,因为细胞内含有较多提供养料的(卵黄)

4、细胞体积越小,相对(表面积越大),越有利于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5、在光照条件下,植物能进行的生命活动有(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

6、流感病毒有200多个变种,病毒的繁殖方式是(自我复制),而不是分裂。接种一种流感病毒的疫苗,也可能患流感,因为(抗体具有专一性,抗体与在、抗原具有一一对应性)

7、炎热的夏天绿色植物在一天中光照最强的时间段气孔是关闭的,目的是(降低蒸腾作用)防止水分过快散失,但是同时造成的后果是(光合作用减弱)

8、肾小管的重吸收有一定的限度

9、在人体的八大系统中,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组织细胞联系在一起的系统是(循环系统)

10、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的,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以及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11、鸟类和哺乳类都是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12、自然界中碳循环的过程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变成植物体内的(有机物),然后通过(捕食关系)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体内,各种生物通过(呼吸作用),以及死亡后的遗体,通过(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将该物质分解,形成(二氧化碳)重新回到大气中。

13、吸气时,呼吸肌(肋间肌和膈肌的总称)处在(收缩)状态

14、酸味,甜味、辣味、刺激性的气味、决定花瓣的颜色的花表素等都是溶解在细胞的(液泡)的细胞中的成分中。

15、幼根的标记方法的结果:变化最明显的是(伸长区),标记线变得最模糊不清的(伸长区),得出的结论(伸长区是生长最快的部位)

16、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降低植物表面的温度、促进根对水的吸收、促进植物对无机盐的运输)

17、果树常用的生殖方法是(嫁接)

18、保护易感者的措施(a接种疫苗b锻炼身体c远离传染源)

19、观察动物细胞时,载玻片的中央滴的是(℅的生理盐水),目的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若滴加清水,则会出现(吸水胀破)。观察植物细胞时,滴加的是(清水)细胞会保持饱满的形态,这与(细胞壁)有关。

20、萝卜空心的原因是(细胞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了)

初中生物知识

一、细菌、真菌和病毒

1、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集中的DNA区域,无成形的细胞核,无叶绿体。

2、细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

3、真菌(酵母菌、青霉、曲霉、蘑菇等)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真正的细胞核,无叶绿体

4、真菌的生殖方式:孢子生殖

5、细菌、真菌的作用:酵母菌制面包馒头、酿酒;乳酸菌制酸奶、泡酸菜;醋酸菌制醋;霉菌制豆腐乳、酱等

6、病毒的分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7、病毒的结构:无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8、病毒的生活:寄生在活细胞中,靠自己的遗传信息制造新病毒

二、生物的分类

1、被子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是其分类的主要依据,动物主要通过其形态特征分类

2、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的顺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3、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密切

4、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基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实质上就是基因的多样性

5、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三、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1、有性生殖:经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无性生殖:不经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直接由母体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马铃薯、蒜等

3、无性生殖的运用:(1)扦插(2)嫁接

4、昆虫、青蛙发育的类型:变态发育。它可分为:

(1)完全变态发育: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如:蝇、家蚕

(2)不完全变态发育:发育经过卵、幼虫、成虫3个时期。如:蝗虫、螳螂

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22篇

1、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质体。

2、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中心体。

3、动植物细胞都有,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4、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的细胞器是叶绿体、中心体、液泡。

5、生理活动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通过有氧呼吸产生)、线粒体(通过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产生)、高尔基体(植物细胞壁的合成)、核糖体(脱水缩合形成肽链)。

6、与蛋白质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7、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是线粒体、核糖体。

8、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

9、合成物质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

10、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平衡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

11、原核细胞中具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12、真核细胞中细胞器的质量大小顺序为: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

13、具膜结构的细胞器:单层膜的细胞器有液泡、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双层膜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中心体。

14、膜结构之间的联系;直接联系;内质网向内与外层核膜相连,向外与细胞膜相连,代谢旺盛时,内质网膜与线粒体外膜相连。间接联系:内质网以“出芽”方式形成的小泡,可以和高尔基体融合,高尔基体以同样方式形成的小泡可和细胞膜融合。

15、与细胞渗透吸水能力直接有关的细胞器是液泡。

17、具有核酸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18、能自我复制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

19、参与细胞分裂的细胞器有核糖体(间期蛋白质的合成)、中心体(中心粒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分裂末期纺锤体的形成有关)、线粒体(为细胞分裂提供能量)。

20、含色素的细胞器有叶绿体、有色体、液泡。叶绿体

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23篇

dna双螺旋结构特点

①两条DNA互补链反向平行。

②由脱氧核糖和磷酸间隔相连而成的亲水骨架在螺旋分子的外侧,而疏水的碱基对则在螺旋分子内部,碱基平面与螺旋轴垂直,螺旋旋转一周正好为10个碱基对,螺距为3。4nm,这样相邻碱基平面间隔为0。34nm并有一个36的夹角。

③DNA双螺旋的表面存在一个大沟(major groove)和一个小沟(minor groove),蛋白质分子通过这两个沟与碱基相识别。

④两条DNA链依靠彼此碱基之间形成的氢键而结合在一起。根据碱基结构特征,只能形成嘌呤与嘧啶配对,即A与T相配对,形成2个氢键;G与C相配对,形成3个氢键。因此G与C之间的连接较为稳定。

⑤DNA双螺旋结构比较稳定。维持这种稳定性主要靠碱基对之间的氢键以及碱基的堆集力(stacking force)。

dna双螺旋结构

DNA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在外侧,形成两条主链(反向平行),构成DNA的基本骨架。两条主链之间的横档是碱基对,排列在内侧。相对应的两个碱基通过氢键连结形成碱基对,DNA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1)两条多核苷酸链以相反的平行缠结,依赖成对的碱基上的氢键结合形成双螺旋状,亲水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基骨架位于双链的外侧,而碱基位于内侧,两条链的碱基之间以氢键相结合,一条链的走向是5’到3’,另一条链的走向是3’到5’;

(2)碱基平面向内延伸,与双螺旋链成垂直状;

(3)向右旋,顺长轴方向每隔0。34nm有一个核苷酸,每隔3。4nm重复出现同一结构;

(4)A与T配对,其间距离1。11nm;G与C配对,其间距离为1。08nm,两者距离几乎相等,以便保持链间距离相等;

(5)在结构上有深沟和浅沟;

(6)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维系横向稳定靠两条链间互补碱基的氢键维系,纵向则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递积力维持。

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24篇

细胞通讯的方式

(1)细胞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细胞间通讯,这是多细胞生物普遍采用的通讯方式。

(2)细胞间接触依赖性的通讯,指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质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它细胞。

(3)动物相邻细胞间形成间隙连接以及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使细胞间相互沟通,通过交换小分子来实现代谢耦联或电耦联。

细胞分泌化学信号可长距离或短距离发挥作用,其作用方式分为:

(1)内分泌,由内分泌细胞分泌信号分子到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体内各个部位,作用于靶细胞。

(2)旁分泌,细胞通过分泌局部化学介质到细胞外液中,经过局部扩散作用于邻近靶细胞。在多细胞生物中调节发育的许多生长因子往往是通过旁分泌起作用的。此外,旁分泌方式对创伤或感染组织刺激细胞增殖以恢复功能也具有重要意义。

(3)自分泌,细胞对自身分泌的物质产生反应。自分泌信号常存在于病理条件下,如肿细胞合成并释放生长因子刺激自身,导致肿瘤细胞的持续增殖。

(4)通过化学突触传递神经信号,当神经元接受刺激后,神经信号以动作电位的形式沿轴突快速传递至神经末梢,电压门控的Ca2+通道将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

通过胞外信号介导的细胞通讯步骤

(1)产生信号的细胞合成并释放信号分子。

(2)运送信号分子至靶细胞。

(3)信号分子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并导致受体激活。

(4)活化受体启动胞内一种或多种信号转导途径。

(5)引发细胞功能、代谢或发育的改变。

(6)信号的解除并导致细胞反应终止。

核被膜所具有的功能

一方面,核被膜构成了核、质之间的天然选择性屏障,将细胞分成核与质两大结构与功能区域,使得DNA复制、RNA转录与加工在核内进行,而蛋白质翻译则局限在细胞质中。这样既避免了核质问彼此相互干扰,使细胞的生命活动秩序更加井然,同时还能保护核内的DNA分子免受损伤。

另一方面,核被膜调控细胞核内外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被膜并不是完全封闭的,核质之间进行着频繁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这些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主要是通过核被膜上的核孔复合体进行的。

核被膜的结构组成及特点

(1)核被膜由内外两层平行但不连续的单位膜构成。面向核质的一层膜被称作内(层)核膜,而面向胞质的另一层膜称为外(层)核膜。两层膜厚度相同,约为7。5 nm。两层膜之间有20~40nm的透明空隙,称为核周间隙或核周池。核周间隙宽度随细胞种类不同而异,并随细胞的功能状态而改变。

(2)核被膜的内外核膜各有特点:①外核膜表面常附有核糖体颗粒,且常常与糙面内质网相连,使核周间隙与内质网腔彼此相通。从这种结构上的联系出发,外核膜可以被看作是糙面内质网的一个特化区域。②内核膜表面光滑,无核糖体颗粒附着,但紧贴其内表面有一层致密的纤维网络结构,即核纤层。内核膜上有一些特有的蛋白成分,如核纤层蛋白B受体。③双层核膜互相平行但并不连续,内、外核膜常常在某些部位相互融合形成环状开口,称为核孔,:在核孔上镶嵌着一种复杂的结构,叫做核孔复合体。核孔周围的核膜特称为孔膜区,它也有一些特有的蛋白成分。

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25篇

名词:1、微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很少的元素。如:Fe(铁)、Mn(门)、B(碰)、Zn(醒)、Cu(铜)、Mo(母),巧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记:铁门碰醒铜母(驴)。

2、大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探)、0(洋)、H(亲)、N(丹)、S(留)、P(人people)、Ca(盖)、Mg(美)K(家)巧记:洋人探亲,丹留人盖美家。

3、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这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4、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着差异性。

语句:1、地球上的.生物现在大约有200万种,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2、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

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①C、H、O、N、P、S6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占原生质的97%。

②.有的参与生物体的组成。

③有的微量元素能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B能够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植物体内缺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影响受精过程。)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