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高效课程建设总结(精选6篇)

山崖发表网工作总结2024-03-12 14:52:3511

政治高效课程建设总结 第1篇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__大、__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区委教育工委的部署,认真分析学校教师的思想情况,排查影响教师思想的各种不稳定因素,解决教师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超前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思想工作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使教职员工的思想始终呈现出平稳、积极向上的势头,确保了学校工作的向前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教师思想教育

学校在完成常规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不断强化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员学习、教师政治学习内容充实,管理规范,对上级有关精神传达准确、及时、到位。对于一些牵扯教师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校领导都能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有理有据地给教师以明确的解释,消除了部分教师的思想疑虑。学校还发挥工团组织的优势,积极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尊重教师、理解教师、关心教师,踏踏实实地为教师做好事、办实事,凝聚了人心,整合了力量,使教师都能真心实意地为这个大家庭努力工作,学校人心思定,各项工作有计划地向前发展。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抓好党员思想教育工作,认真组织党员参与_员网“共筑中国梦”学习交流活动。

二、落实师德师风教育活动

落实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各项要求,有目标地做好师德师风教育的各项工作,落实学校行风建设的各项要求。开展学习培训活动,继续以区委教育工委印发的《师德师风教育读本》为基本教材,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认真组织教师开展专题学习活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总结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总结。开展专题大讨论,组织教师对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今天我们怎样当老师”专题讨论活动,使教师明确既要育人诚信,更要诚信育人,真正做到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使教师明确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要求。组织教职工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__市中小学教师师德规范“十不准”》,总结在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方面的情况,开展师德考核,重点检查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剖析存在问题的思想根源。通过学习教育,成效显著。

三、建设和谐校园活动

为深入贯彻区委教育工委的关于创建和谐校园的要求,全面提高的办学水平,创建市文明学校,推动各项工作向更高目标前进,继续开展“建设和谐校园活动”活动。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创建和谐校园活动,对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推进学校德育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做到工作具体化、责任清晰化、服务优质化,实现管理水平的新提升、教学质量的新提高,增强的发展后劲和持续竞争力,占领教育发展的制高点,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创建“和谐校园”工作领导小组,认真组织实施各项活动,对每一项工作都具体到人,每一条措施都力求精益求精,确保我校朝创建和谐校园这一工作目标前进,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和完成各项任务。

四、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

五、教学工作创出佳绩

党支部思想工作及时到位,通过认真分析,早预测,早采取措施,使教师在思想上保持愉快的心情,工作干劲不减。学校各年级都能够按照自己的特点开展好教学和管理工作,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稳定,在老师的精心辅导下,学生多次在各种比赛中获奖,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11月,学校田径队在区中小学运动会上取得了小学组团体总分第6名(79分)的历史性突破。12月学校参加为马拉松喝彩啦啦操比赛小组第二和群众欢迎奖等荣誉。11月,学校工会获得市先进教工之家荣誉称号,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

六、今后教师思想工作的几点思考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党支部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鼓励教师爱岗敬业,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学校教师在思想上积极肯干,比较稳定,工作质量高,积极的参与或者尽力完成学校布置的工作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总结工作总结。主要体现在全体教教师能从学校大局出发,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同心同德搞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政治工作,提高教师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支部将在每学期,提前一周,对教师进行集中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学习,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为下一步的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奠定基础。

政治高效课程建设总结 第2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助产综合实训;职业精神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课程思政”逐渐成为院校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的重要理念和创新实践,为助产专业课程融入思政理念带来新的启示。助产综合实训是高职助产专业学生在完成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之后,进入临床实习前,为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更好地过渡到临床实践所开设的课程。与医生、护士不同,助产士的服务对象具有特殊性,她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患者,而是健康的孕产妇,但妊娠分娩又具有风险性[1],这对助产士的知识技能水平、职业素养、人文关怀能力等提出了较高要求。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重技能教学、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课程思政建设恰好从国家意识形态这一高度有效弥补了这一问题。鉴于此,本文将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学实施全方位探讨助产综合实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及效果,实现课程专业性与人文性的协同发展。

1助产综合实训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的构建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诠释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过程中,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理论教育资源。助产专业人才培养应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核心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大健康观、助产哲学等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制订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助产人才。研究显示[2],由于助产士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及紧迫性,使助产士进入工作岗位后职业认同感降低,否定自身工作价值,出现负性情绪、职业倦怠,甚至离职等现象,影响助产士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助产专业课课程思政应因势利导,例如,可结合“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医护人员英勇无畏奋战一线”这一生动的思政教育案例,以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铭记使命与担当,提升专业认同感和价值感,见图1、表1。

学科交叉、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并非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简单叠加,而是让思政课教师全程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共享思政课教师的思政教学实践经验,开展课题研究、教学改革、集体备课,共同设计可复制、可推广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方案,使“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3]。除了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学科交叉,在助产教育领域,不同专业间的跨学科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具有团结协作、有效沟通能力的综合性助产人才,有力保证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安全[4]。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我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在助产综合实训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突出价值引领,将医院文化与课程思政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校内外导师集体备课,引入临床思政素材;与临床导师面对面,传承职业精神,激发学生对职业的热爱与敬畏、对技能的执着与求精。与行业内人士的直接交流,有助于学生获得更积极的职业情感[5]。

创新教学模式,践行匠心塑人

助产士核心胜任力是衡量助产士综合能力的关键指标[6]。我校助产综合实训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对应《中国助产士核心胜任力指标体系》(初级)七大模块:助产职业素养、妊娠期保健服务、分娩期保健服务、产后保健服务、新生儿保健服务、妇女保健服务、公共卫生保健服务。为符合“00后”高职助产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强课程思政的针对性,本课程引入“临床情境案例、仿真模拟实训、引导性反馈”三步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建立以人为本、护佑母婴、恪尽职守、敬业奉献的新时代工匠精神。

2助产综合实训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

评价对象

助产综合实训课程思政教学实施于2020年9—12月,根据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取整群抽样,选取我校2017级助产专业两个班共10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在校注册的2017级助产专业学生;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休学、缺考的学生。评价工具中文修订版霍尔职业精神态度量表(HPI)采用我国学者吴琳凤汉化并修订的霍尔职业精神态度量表[7],该量表由Hall开发,经Snizek修订。中文版量表主要用于测定护士(包括护生)的职业精神态度,共包含6个维度:加入专业组织(3个条目)、公共服务(5个条目)、自律性(3个条目)、自主性(2个条目)、使命感(4个条目)、护士工作满意度(3个条目),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量表总Cronbach’sα系数为,重测信度为。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CAI)采用Nkongho教授编制的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由我国学者马语莲汉化、修订[8]。该量表包含理解(14个条目)、勇气(13个条目)和耐心(10个条目)3个维度,共37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7级计分法,其中13个条目采取反向计分方式,其余采取正向计分,分值越高表示人文关怀能力越强。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

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描述,采用t检验对计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评价结果

课程思政实施前后HPI得分比较结果显示,研究对象在课程思政实施后,HPI各维度得分与总分较实施前显著提升(P<),见表2。课程思政实施前后CAI得分比较结果显示,研究对象在课程思政实施后,CAI各维度得分与总分较实施前显著提升(P<),见表3。

3讨论

高职助产综合实训课程思政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态度

将课程思政融入助产综合实训,帮助完成助产学生到助产士这一职业身份的转变,可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态度。实施课程思政后,助产学生的HPI总分从(±)分提高到(±)分(P<),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实施课程思政后,助产学生对专业的态度总体较为积极。在校期间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职业认知和良好职业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助产服务需要“以妇女为中心”“与妇女同在”的共情关怀以及赋权意识,此过程正是助产职业精神的具体体现[9],因此,助产专业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高职助产综合实训课程思政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研究结果显示,助产综合实训课程思政的开展,能够显著提升助产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本研究中,研究对象实施课程思政前CAI总分为(±)分,与国外常模相比,处于低人文关怀能力水平(CAI<分),经过一学期课程思政的实施,研究对象的CA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较实施前有显著提高(P<),其中CAI总分提高到(±)分,达到国外常模的中等能力段水平(CAI:分)。因此,助产教育者应有意识地挖掘蕴含在专业中的人文关怀内涵,在授课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理念,将人文关怀渗透在专业知识教学中,给学生创建具有人文关怀特征的课堂教学环境。后疫情时代的“互联网+课程思政”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医学教育领域实施课程思政,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其未来投身卫生事业的热情[10]。在线课程思政也是当今的一种特殊教学模式和未来趋势[11]。虽然线下课程思政的真实体验感是线上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但是线上课程思政具有时效性,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后疫情时代,教师要充分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式,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了解、关心、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方面的问题;借助B站、微博、抖音等“00后”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中的相关资源,扩充专业课思政资源;也可自制Vlog、短视频发送给学生,通过互联网使课程思政更易被其接受。

拓展多元化课程思政形式

政治高效课程建设总结 第3篇

【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程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积极探索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从课程管理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实现课程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教学;现状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独具特色,举足轻重。加强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学习,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客观科学地看待形势变化和社会发展,有助于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文章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研究现状作一梳理。

一、研究的背景

自1987年教育部首次将《形势与政策》课程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列入大学教育全过程以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学科定位、教学原则、课时设置、教学安排、授课形式、考评规则、师资建设、经费支持等问题在全国高等院校早已得到普遍的贯彻落实,形成了独特的“三结合”教育模式,即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可以说,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已经初具规模,为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表明,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认可度其实并不高,属于比较边缘化甚至可有可无的学科。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更加多元、畅通和便捷,这门课程的边缘化趋势就更加明显和突出,面临着严峻挑战。不仅如此,作为受教育者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都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里,且大多是独生子女,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特立独行,这也给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和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正视新形势、新问题,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发展和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2004年8月,《_中央_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即中央16号文件)出台,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做出了重大决策,并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改革进行具体部署,要求建立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定期编写形势政策宣讲提纲,建立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与此同时,、教育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再次强调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地位、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并强调要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工作。自此,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研究开始蓬勃兴起,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是蔚为大观,占1994年以来全部研究成果的86%以上。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中央16号文件)和教社政〔2004〕13号两个文件精神,自2007年7月到2008年2月,教育部社科司和时事报告杂志社联合在全国高校开展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优秀论文征集活动。征文集中反映了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的状况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并从课程建设的不同方面总结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这次征文活动极大地推进了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研究与探讨。

2011年5月,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北方工业大学举办了一场全国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与教学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总结交流经验,研讨形成共识,深化课程建设,增强教学实效。这次会议总结了全国高校多年来在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取得的成绩,指出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有两大特点:一是教学内容动态性强,二是教学任务十分艰巨;会议还分享了各地的成功经验,指出了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一步凝聚了共识,那就是: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体制机制、教学内容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深入研究,不断创新。

二、研究现状综述

1.从总体上把握《形势与政策》课改。谭来兴、刘社欣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中指出,必须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就教学内容而言,必须凸显其现实性、保持其连续性,并将稳定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就教学方法而言,要做到“四结合”,即系统的课堂讲授与重大事件的教育相结合、系统的课堂讲授与专家讲座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以及课堂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就教学手段而言,要实现课堂教学多媒体化、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作用和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教学等。郭瑞燕、闫海玉在《〈形势与政策〉课“2+1”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指出,“形势与政策”课“2+1”模式从该课程时效性、导向性、现实性强的特点出发,通过专职教师系统讲授、专家学者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讨论和收看《新闻联播》的融合,切实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吴云志、刘伊娜在《“形势与政策”课多维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与实践》中指出,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抓住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多个环节,努力建构新时期“形势与政策”课多维教学模式。罗英、何玲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探索》中指出,通过规范教学管理制度、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扎实的课程建设、创新教学管理模式、突出特色教育、完善实践教学,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顾晓英以上海大学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为例,实践得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实践性的教育活动。上海大学在形势与政策课堂教育教学之余,还利用夏季学期进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二位一体的系列载体。朱绍友在《对构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的探讨》中提出,积极探索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和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努力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上海交通大学黄苏飞副教授主编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创新研究》,从“综合研究”、“课程体制研究”、“队伍建设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实效性研究”五个方面来论述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

2.重点对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张勋宗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探讨》中提出,专题负责制教学模式,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选择相应的专题内容进行理论思考并深入研究。考试采取随堂测验与期末考察相结合方法。孟照伟、王丙辰、孙倩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提出,系统讲授与重点深入分析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启发互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相结合。崔海英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问题探讨式教学方法研究》中提出问题探讨式的教学方法,旨在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有益结合,在师生互动中达到教书育人的实效。李学保在《关于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思考》中提出,灵活采取集中授课与形势报告会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努力破解教学难题。

3.重点对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苑方江、苑爽在《实践教学是解决“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矛盾的有效途径》中指出,实践教学可以巩固“形势与政策”课的独立课程地位,解决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复问题,有效地解决形势与政策本身的发展规律与学生对其认知间的矛盾,是解决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脱节矛盾的有效途径。余精华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中提出成功开展这一教学,需要建立“123”模式,即需要“明确一个宗旨、选择两种渠道、搭建三个平台”。其中,两种渠道指现实性和虚拟性两种渠道;搭建三个平台指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借助有组织的学生社团、利用广阔的社会平台。麦达松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性教学探讨》中指出,高校“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应该不断优化对学生造成影响的环境,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观念成熟发展的氛围。孙安宁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研究》中提出,按照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培养的要求,以“系统化、长期化、实用化”为目标,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以责任教育、文化活动和就业教育等三个模块为主的实践育人平台。

4.《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教学研究。何广寿在《网络环境下“形势与政策”课三位一体模式的构建》中提出,提升教学质量,完善课后教育系统,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可以开辟形势与政策的主题网站。黄昕、李晓衡、高征难在《“形势与政策”课网络教学的策略探究》中指出,高校要精心建设课程网站,开辟网络课堂,借助网络实现师生教学互动,利用网络开展课程考核。王萍霞、肖华在《〈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认为,建立网络课堂,搭建师生教学互动平台,提高了教师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和网络资源优势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多样性和实效性。张亚军在《论网络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中提出,从教学环节来看,教学模式分为:“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部分。南华大学李晓衡教授主编的《“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研究》,总结了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研发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体会。

从以上的研究我们发现,《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从单一的理论教学,逐渐向实践教学、网络教学拓展。《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课程,具有自己的学科基础和定位,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按照规定列入教学计划,排入课表,有学分。积极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工作,并从《形势与政策》课程管理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实践探索,实现该课程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优秀论文征集评审情况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

政治高效课程建设总结 第4篇

根据学科设置标准,学校开设了1至9年级均开设了《道德与法制》课。1至6年级每班每周均开设了2节课程,7至9年级每班每周开设3节课程。在思政课教材选用上,学校严格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教材。

为加强学校思政课学科建设,每学期开学前,学校教导处组织思政课教师做好备课工作,认真研讨教材,加强对教学大纲的掌握,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讨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交流教学经验。

通过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把课本理论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促进了思政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

政治高效课程建设总结 第5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基地;课程建设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课程思政是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深入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精神的重要任务,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保障。课程思政不是具体的一门或一类教学课程,也不是某一类教学活动,它是一种教学体系,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做好课程思政必须在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指引下做好顶层设计,探讨课程思政的体系构建和实施步骤。

1筑牢课堂阵地,推动理论创新融入专业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水平培养的重要保障。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为坚持“立德树人、德才兼修”,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人才培养观,提升学生岗位核心技能的水平和综合素养,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课程建设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寓课程思政于课程标准的建设中,提升课程建设的质量

始终树立课程标准是教学实施的航标与准绳,舍此难有优质的教学质量可言的理念[2-3]。2017年根据教育部全国卫生职业教育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安排,利用医学影像技术分委会组织高等职业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建设调研工作的机遇,集全国11个省市21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专家、行(企)业专家的集体智慧,历时3个多月对国内25个省市89所医院(三级医院47所、二级医院27所、一级医院15所)及19所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了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就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业岗位转型升级趋势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能力的新需求及学校教育的专业现状进行广泛调研[4],共获得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放射、磁共振、核医学、超声检查技术四大核心岗位学生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要求8大项561个小项数据,研究结论提示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要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总体需求及其变化中,优秀的专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诚信、心理素质、服务态度、人际沟通等职业素质已上升为第一评价要素。同时结合此次新冠肺炎防疫中钟南山院士、陈薇院士及无数逆行而上的医务人员、普通群众的先进事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课程标准建设中。将“立德树人、德技兼修”的理念及不同的思政要素融入课程标准建设中,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质量监控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以教材建设为抓手

深刻理解“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基础资源,也是反映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新要求载体”的内涵。坚持行业专家主导、院校合作的教材开发机制,目前主编的《超声诊断学》《超声检查技术》《超声设备及检查技术》教材分别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双方合作确保教材编写切实反映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对接临床操作流程,符合医院用人需求[5]。坚持贴近岗位、服务学生、引领学习、强化思政的教材编写原则,将《中国超声诊断60周年历史回顾》《海上影像百年辉煌》《医学与人文交响曲》等专著及思政教材中行业专家服务祖国、献身医学事业的优秀事迹与呼唤医学人文精神回归的医者精神融于教材内容中,强化教材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取向;坚持课程标准引领、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为指导的内容取舍标准,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建设调研工作中获得的材料充分融入教材编写内容中,很好地体现了职业性、技术性、实践性的岗位任职特征。

以思政教学案例为载体

课程思政注重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推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融合。将上海健康医学院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比武近百篇比赛资料的案例融入专业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成绩评定中,使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将素质教育、理想信念、人文关怀等思政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强化课堂育人功能。

以创新教学方法为突破,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成效

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虚拟仿真全覆盖。推广案例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互动讨论教学,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加强与学生暑期社会下乡送医送教、防病健康教育宣讲贯通;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小橘子”品牌活动贯通;与学生党建工作贯通,发现培养优秀大学生,以“三贯通”融入“三全育人”大格局。录制完成一批紧扣课程思政主题的微课视频,使学生能更好地拓展思维、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其参与兴趣,多维度营造良好的大思政课堂。

2弘扬中国精神,构建思政教学基地资源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强调课堂教学主渠道育人的基础上,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创建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将思想引领和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构建课堂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大思政环境,形成教育合力。

以“立德树人、行医育德”为主要标准,遴选实践教学基地(见图1)

选择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作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基地,该院超声医学科终身教授周永昌主任是中国超声医学诊断奠基人、中国超声医学教育家、中国超声名医大师。一代代六院超声人始终践行“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立德树人、行医育德”,为超声医学人才培养及全国超声医学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学生在那里学习掌握规范的超声检查操作方法和流程,提升岗位胜任力,同时在基地的工作中接受价值观的教育,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和服务患者的工作担当。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德才兼修”育人的主要目的,进一步挖掘职业精神的内涵,并内化成为学生的医学素养

学校教师与六院超声科医师积极开展交流研讨,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共同开发思政案例、制订课程思政实践评价标准,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培养医技工匠精神,将学生培养成为“心中有患者、岗位有奉献、操作有标准”的医者,将“立德树人、德才兼修”的育人观根植于心,践行于行。

3抓好理论武装,提高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强调“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增强专业教师授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推动专业课教师自觉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以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为切入点,开展“教、研、评、学、导”的师资培养,将课程思政教育纳入新教师培训、在岗培训、师德师风和教学能力培训,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不断增强师资队伍育人能力,使教师真正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重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开展“以老带新”系列活动,从如何上好一堂课、如何备课等多方面引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培养青年教师既要把课备好,把专业知识讲清楚、讲明白,也要认识到专业课的教学过程是育人过程,不断以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养德修身,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研究

通过劳模采访、基地实践与调研、社会志愿者服务、院校集体备课、教师试讲、示范授课等方式,探讨开展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立足课程作为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地位,建设示范课程,从育人维度实现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发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示范课程的引领,指导其他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

强调学习教育

为实现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发展,学校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明确教师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增强思想认同,使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正领悟到国家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强调理论武装,教师通过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相关文件的学习,明确课程思政融入素质教育、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求。

4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建立组织保障体系

学校成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小组及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办公室,统筹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工作并开展各项管理及监督工作。

完善教师评价及管理制度

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6]。评价原则是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质量,将育人置于首位。评价方式采用校院两级评价,重视同行评价及学生评价。评价制度围绕校课程思政评价指标开展,学院制定课程思政制度,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等。

建立实践基地制度保障体系

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及制度保障条例,实行基地主任负责制,直接负责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的医院临床见习、实习及专题讲座等,例如宣讲中国超声医学诊断奠基人周永昌教授行医立德70年,一生在平凡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勉励继承周永昌教授“一要爱病人、二要有技术”的人生信念,做一个对超声医学事业发展有用的人。教育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职业素养。

建立报道推介制度

强化价值引导,专人负责优秀学生、优秀教师的特别报道,加强微信平台、学院网站等宣传阵地的建设。

5探索评价机制,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最终要落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上。课程育人是系统性活动,本研究围绕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教师队伍、育人阵地、学生评估和保障措施的“五层次”及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队伍建设等13个方面,构建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专业教师的立德树人能力,详见表1。

政治高效课程建设总结 第6篇

学校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狠抓思想政治工作。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文件,领会其精神;对思政课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计划和教学实践各环节严格把关;重视师德建设,利用政治学习,积极开展师德规范的学习交流活动;保证正确的教育方向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主体、目的、方法中的切实实施。

学校现有思政课教师19名,负责学校1至9年级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专任教师4人,其中高级教师一名,中级教师三名。兼职教师共有15名,其中初级教师4名,中级教师7名,高级教师3名。学校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研讨教研、学习,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

为配合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组织班主任教师和其它学科教师,积极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成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