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元件的总结笔记(热门4篇)

山崖发表网工作总结2024-02-12 12:03:1239

动态元件的总结笔记 第1篇

二阶电路具有两个动态元件,列出的微分方程会有二阶微分。

这时就需要解二阶的常微分线性齐次方程了,用特征根法。

平常不会遇到LC电路,但是刚开始从LC入门有助于理解。后面的RLC才是重头戏。

电流为0时,电压最大,开始加压 电压为0时,电流最大,惯性将电流保持住,导致对电容反向充电 就像钟摆,电压充当加速度,电流充当惯性作用 大胆猜想:这个震荡是正弦震荡。

结果也确实如此:

电感 + 阻尼 + 电容 = L C d 2 u c d t 2 + R C d u c d t + u c = 0 电感+阻尼+电容=LC\dfrac{d^2u_c}{dt^2}+RC\dfrac{du_c}{dt}+u_c=0 电感+阻尼+电容=LCdt2d2uc​​+RCdtduc​​+uc​=0

初始条件两个,一是电流,二是电压,电流电压可以通过微分关系求得。

解通解的时候,用特征根方法:

我们习惯将复数的实部与负号分开,始终保持 α > 0 \alpha>0 α>0,后面是有实际意义的,这代表衰减的速度。 理解一下这四种形式。

先判断阻尼情况。 然后列微分方程走个过场。 直接给出特征方程解 α , ω d \alpha,\omega_d α,ωd​,然后写出微分方程通解。 代入初始条件,算出两个常数。

看一下最后的图,有一个神奇的先加速后减速效果,其实电流最大的时候,电压本来是应该要反弹的,但是反不动了,就双双减弱。这也呈现出一种滞后性,不同步性。

这个图告诉我们,过阻尼只是不会进行震荡,但是该穿中线,还是会穿,这取决于初始状态。 但最值始终在第一个波峰(注意波谷情况)

还是一样的流程。

一样的流程,但是结果写法可以注意下。结果并不直观,不利于画图,所以用辅助角合并一下。 振幅是一个向量和。 角度,因为tan=sin/cos,所以是sin部分除以cos部分,只不过前面带个负号

这道题是反着求L和C,即通过解的形式反推特征方程,思路差别不大。 无阻尼就不写了,就是只有虚部没有实部,没有振幅衰减系数。

零输入,则没有电源,是齐次方程。零状态有电源,是非齐次方程,非齐次通解=其次通解+非齐次特解 所以零状态就求个特解就好了。 特解又非常特殊,恰恰就是电源值= U s 1 \dfrac{U_s}{1} 1Us​​。这其实也很合理,因为最后将能量衰减完毕后,电路是稳定状态,电源值就是稳定时候必然的结果。 公式还告诉我们,最后可能发生上冲现象。

这道题就是常规思路。先求齐次通解,然后用u作为非齐次特解,叠加。 这道题具体解释了上冲现象。虽然最终会达到稳态,但是会有超过稳态的状态量出现。 同时也说明了一种电火花发生器的工作原理。

GCL并联电路,就彻底对偶就好,从戴维南换成诺顿,然后公式全部对偶。

这道题反着来,但是套路一样。 重点在于充分挖掘信息,这个没有具体的方法。

动态元件的总结笔记 第2篇

集总电路不是电阻电路就是动态电路,但无论是那种,KCL和KVL都基于守恒定律,在任何时候都成立。

电感和电容实际上是对偶量,所以我要从对偶的角度去写这个解释。其中有一些名词:

理想电容不导电,实际是有导电的,所以实际电容相当于理想电容并一条漏电支路。 同理,实际电感也会耗电,实际电感相当于理想电感串耗电电阻。

这一部分刚开始可能看不懂,但是值得反复品读。读懂了这张图,对电容和电感的现象就可以很容易地接受了。

从能量的角度理解电容,实际上电容的能量是通过i充能的,将q积累起来,q和u绑定,这两个都和能量水平对应。电感则是u作为充能速度的描述,将 ψ \psi ψ全磁通积累起来, ψ \psi ψ和 i i i绑定,所以在电感中i作为描述能量水平的量。

注意这个u,从上面可以看出,u实际上是感应电压,但是在计算中往往用实际加在电感上的电压计算,这是因为,理想电感没有电阻,所以实际上没有电压,这就意味着感应电动势和加在上面的电压总是相等。

充能速度,既然是速度,自然有微分关系,所以就有了:积累量微分=充能速度 i = d q d t u = d ψ d t i=\dfrac{dq}{dt} \quad u=\dfrac{d\psi}{dt} i=dtdq​u=dtdψ​

一般的电容和电感都是线性时不变的,即恒定的。所以有:积累量/状态量=常数 C = q u L = ψ i C=\dfrac{q}{u} \quad L=\dfrac{\psi}{i} C=uq​L=iψ​

后面的公式都是由这两个推出来的。

由上面两个公式得: i ( t ) = d q d t = C d u d t u ( t ) = d ψ d t = L d i d t i(t)=\dfrac{dq}{dt}=C\dfrac{du}{dt} \\[5pt] u(t)=\dfrac{d\psi}{dt}=L\dfrac{di}{dt} i(t)=dtdq​=Cdtdu​u(t)=dtdψ​=Ldtdi​

这个由充能过程直接得出状态变量的微分 对其积分得最终状态变量:

既然是积分,自然有记忆性质,积分也是从负无穷开始积分的。

连续性质在于,只要充能速度是有限的,状态量的变化就不会跃进,是连续的。这个也很好理解。 这道题揭示了:速度可以跃变,但是积累不可以跃变。

等效的意思是,将曾经积累的状态量,单独抽出来变成一个电源,剩下的理想动态元件从当前,从0开始继续积累。

如最开始的公式描述:

功率两个是一样的: p = u i p=ui p=ui

能量= 1 2 常量 × 状态 量 2 \dfrac{1}{2}常量\times状态量^2 21​常量×状态量2

储能=能量2-能量1

电容和电阻反过来,电感和电阻同步。

具体公式就不给出了。

其实前面已经给出了,这里直接给出具体的结果

动态元件的总结笔记 第3篇

支路(branch):串联的(同一电流) 电线可以随意变形糅合 节点(node):支路 ≥ 3 \geq 3 ≥3的点 回路(loop):由支路组成的闭合路径,里面可以有支路 网孔(mesh):里面没有支路的回路,本质上是最小回路,就像一个网的孔一样(注意这只是在平面电路中适用)

我们手算的时候一般采用ppt上的方法,而计算机设计的时候采取法2(但是我tm不就是学计算机的吗?)

m=b-(n-1)

网孔数=支路 — (节点 — 1)

KCL:对于一个节点,流入 = 流出

推广:一个闭合面可以作为节点整体看待(什么是闭合面?)

总计可以列出n - 1 个独立KCL方程,去掉一个节点。

KVL:对于一个回路,绕一圈的电压和 = 0 ,即 上升 = 下降

推广:任意一个通路之间的电压等效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直接电压

总结可以列出 b - (n - 1)个独立KVL方程,每一个网孔都列出。

VCR:对于每一个元件,都有自己的I-V关系,但是我们将一个支路的所有元件看成一个整体。

总计可以列出b 个 独立VCR方程,每一个支路都列出。

独立KCL方程有n-1个 独立KVL方程有b-(n-1)个 独立VCR方程有b个

2b法属于比较机械的,通用的方法,适用于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但是人算起来没那么好用。

1b法其实还是列出KCL和KVL,只不过在列的过程中,提前将VCR方程加入,比如用u和r来表示i之类的。

这个方法以电压为未知数

KVL方程有b-(n-1)个

KCL方程有n-1个,但是这里注意可以直接代入VCR了,就是用 U R \dfrac{U}{R} RU​的写法表示 I I I

注意,这里的节点分析尽量不要选有电压源的支路,可能会引入变量。

最后的边边角角再用VCR去补就行了。

这个方法以电流为未知数

KCL方程有n-1个

KVL方程有b-(n-1)个,这个时候就用电流表示电压 U = I R U=IR U=IR。

同理,这里最好不要有电流源支路。

最后的边边角角用VCR去修补

动态元件的总结笔记 第4篇

线性电路由线性元件和独立电源组成。

其对应两种模式,激励和响应。

线性在数学中有优秀的特性,甚至产生了一门学科《线性代数》。

单一激励 的线性时不变电路中,激励和每一个响应的比例都是固定的。为什么是单一激励呢?因为如果是多个激励,那这些激励之间会互相叠加,就结果和其中一个激励的关系不一定是线性的了。

如果是呈比例的,那么如果知道这个比例,就可以通过激励+所有的比例完整地描述一个电路,即使激励变化,重求一次也很容易。

这个比例就叫做网络函数。

为什么叫函数?因为对于一个激励(同时对于一个电路),每一个响应都对应一个比例,这种一一对应关系就是函数,只不过是离散的,自变量是响应,因变量是网络函数值

H ( i ) = 响 应 i 激励 H(i)=\dfrac{响应_i}{激励} H(i)=激励响应i​​

响应和激励在同一端口。听起来比较抽象,实际上就是,激励和响应之间没隔东西,响应就在激励两端。这样的结果就是,如果激励是电流,再测电流就没有意义了,所以电流激励一定是电压,电压激励一定是电流,这样也产生了策动点电阻和策动点电导。这里比较有意思,点流源对应策动电阻,。

与策动点对应,转移函数就是响应和激励中间被隔开了,所以可以排列组合出四种网络函数。

实际上,分策动点和转移函数没啥用,这两个用起来都是一样嘚

比如要求一个支路的电流

正常做法是顺着做,但是反过来,假设电流为1A,反推出激励值,然后通过比例性得出支路电流,这个方法其实高中很多人就用过。

实际上,电桥就是一种线性电路。上面两个端口是激励,AB之间的 u 0 u_0 u0​是响应,看最后写出的H,可以直到,当满足一定条件,可以保证 H ≡ 0 H \equiv 0 H≡0 ,这就是电桥法测电阻的原理。 在满足上述特殊条件的时候,对其中一个电阻轻微变化,响应是和这个电阻变化成正比的。注意化简用了很多近似,比如 R 3 R 1 = R 2 R 4 = n \dfrac{R_3}{R_1}=\dfrac{R_2}{R_4}=n R1​R3​​=R4​R2​​=n

在单一激励电路中,是呈现比例的,在多激励电路中,响应是各激励 单独作用 时的叠加(直接相加),比如下面这个图。

公式表示:

在节点,网孔法中,受控源被看做独立,但是叠加原理中,受控源不独立。

这是因为,节点网孔分析重在数学,只要表现得像独立就好,但是在叠加原理中,是否独立的判断标准是提供能量,受控源不提供能量,所以不算。

很简单,功率和电流/电压的关系是平方关系,不是线性的,所以不能叠加。

这道题用了叠加原理以后,就不需要用复杂的KCL和KVL了,直接分压分流,很简单。 这道题较难一些,因为受控源的因素,即使是用了叠加,还得用两次KVL。这里,I由电流源和电压源决定,所以受控源和这两个都有关系,所以就都保留了。 这道题没有难度,仅仅用来揭示道理:只要是线性电路,不需要考虑结构,只需要获得网络函数和激励信息就可以描述电路。

进一步思考,其实每一个点都是激励的线性组合,而线性系数就是网络函数值。 这道题说明了,激励的变化可以看做叠加。

那么进一步思考,我直接改变电路结构,比如并联的我再加一条,那么只要保持线性电路的特性不变,这种改变电路结构的激励变化,也可以看做是叠加。

但是实际上还是有一些方法的,只不过其实已经不算是叠加了。

比如两个电压源和三个电流源,计算步骤如下:

受控源可能提供功率,也可能消耗功率,比较特殊。

这道题说明了不可以把电流源/电压源组内拆开 一个电流源和一个电压源,相当于单个成一组,所以表面上是单个拆开了,实际上还是分了两组。

这道题是一道综合运用。p2的变形比较好,将处于核心的恒流源剥离出来,看的比较清楚。p3的变化也有点意思,直接生出一条干路来。

列方程的思路,总的来说,核心就是未知量设成我们要的两个,然后再用KCL,KVL万金油。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