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为主题的申论范文(通用3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4-02-10 10:45:3443

共生为主题的申论范文 第1篇

《荀子·天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天地万物,各自得到各自的和气而生成,各自得到各自的滋养以成长。“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生物多样性给地球生命带来了生存的危机,但也同样带来了发展的转机。无论是人类之间,亦或者人与禽畜之间,再或者人与植物、微生物之间,都是相生相克的,都是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

人类群体的社会共生。约翰·多恩曾在《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里写道:“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居。每个人都像一块泥土,连接成整块陆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国_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而欧共体的目标也是促进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发展,世界卫生组织的宗旨也是使全世界人民获得尽可能高水平的健康……可见,想要物质基础得到发展,精神世界得到充盈,生活环境得以改善,仅仅靠一个人、一分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人类群体之间的相处不能搞零和博弈、单边主义,更不能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而应坚持开放、坚持互利共赢。

人与禽畜的和谐相处。在自然的发展进程中,人类与动物的关系错综复杂。比如,人类不可避免地需要获取动物的能量,以维持生命的长度——在医药领域,许多非常有效且珍贵的特效药都是从动物身上提取而来。再如,需要占领动物生存的家园去发展经济——曾活跃在黄河流域的野生象群如今退至云南边境。2020年的疫情同样警示着人类:无止境的索取最终会为人类带来灾难。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在2000年就提出了“同一个健康”的理念,其核心内涵是:人和动物的健康是相互依存的,并与他们共同生活的生态系统的健康密不可分。这就启发我们:人类应该学会善待动物,敬畏生命,学会与其和谐相处,构建“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的天人之境。

人与植物的鸥水相依。“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马一浮的名句,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深一层的认识。“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花草树木,也是生命。一篇《枯树赋》,疾痛惨怛,看似伤悼草木,又何尝不是伤悼生命,伤悼人类自己?电影《流浪地球》开头有一段话:“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人类的生活关系中,植物最容易被忽视。殊不知,它在人类延续中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曾经的环境是“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但随着人类的大肆开垦,肆意砍伐,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荒漠化。_曾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因此,人类与植物之间绝对不是掠夺与被掠夺的对立关系,而应该是“相看两不厌”“鸥水相依存”“云想衣裳花想容”“人面桃花相映红”“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共生关系。

综上所述,美好的生活是万物共生的生活,光明的世界是天人合一的世界。和平是人类世界的主题,共生是天地宇宙的规律。这就需要我们致力于构建两个共同体,一个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让中国成为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让地球变成地球村;让森林覆盖城市,让绿色遍布乡村,让山川湖海、花草树木与人同呼吸、共命运。一言以蔽之,让人与人相亲,人与自然共生。

共生为主题的申论范文 第2篇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全党全国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发展性”和“可持续”的抓手。从明确要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到强调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在云南洱海边殷切叮嘱当地干部“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到要求让山西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从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到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到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交出了可圈可点的绿色答卷,推动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经济好”到“全面好”的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建设生态文明,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摈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快转变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来,让绿色消费成为社会风尚,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践充分证明,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坚实基础。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回应“盼温饱”向“盼环保”的转变。“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民众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已然上升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刻转变。面对人民群众对优美的生态环境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汇聚全社会的力量共建美丽家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需要保持攻坚力度和势头,治理污染企业,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解决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取得扎实成效,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面向未来,我们要继续转变思路、调整结构,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努力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让人们更加真切感受到绿色发展带来的生态效益、综合效益。

共生为主题的申论范文 第3篇

落实“双碳”目标,任务艰巨而伟大,使命光荣而紧迫。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启动全国碳市场交易,加快构建“双碳”政策体系,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为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认清时代呼唤,加强紧迫性。落实“双碳”目标,是人民幸福追求之必要,是国家发展规律之必然,是世界发展担当之必须。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要做好,做精彩,这是为今天打造壮美,为未来积累潜能,我们必须坚定信心,毫不动摇。

处理四对关系,认识复杂性。落实“双碳”目标,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涉及到诸多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学会弹钢琴。一是发展和减排的关系。二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三是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四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四对关系是处理好落实“双碳”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金钥匙,我们应该在处理这四对关系中运用好矛盾统一律,辩证法,方能走出偏差认识,树立正确理念,让落实“双碳”目标成为发展动能、创新催化、奋斗能量,拼搏力量。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做好五项工作,践行时效性。落实“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贵在实效,从点滴实效开始,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加强统筹协调,推动能源革命,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要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资源条件、技术潜力、市场活力,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要加强统筹协调,严格监督考核,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要将“双碳”工作相关指标纳入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推动形成工作合力。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支撑。我们要坚持生态优先、树立全盘思维,汇聚起政府和市场的强大合力,我们一定能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从梦想照进现实。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