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创作心理论文范文(汇总3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4-01-25 18:19:5829

绘画创作心理论文范文 第1篇

关键词:宋代山水画;理学;绘画创作观念;影响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转折时期,其突出标志就是儒学的再度繁荣。正如陈锺凡认为:“兹言近代,自赵宋开始”。此时的儒学,我们称之为“理学”。理学在宋代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文化、政治、思想背景,它以义理来注释经典,吸收佛、道方法,形成思辨特征,从而构建理论体系。而在绘画方面,我们更能清晰看出理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对宋代绘画观念的深远影响。如:绘画的本质观,绘画的创作思维方式,绘画作品的布局和构图,审美观等。宋代山水画的发展,除了在画论中可以比照出许多理学精神,我们还可以从大量山水画作品中看到理学的渗透。宋人山水画以讲究“形似”、“格法”,以真山水来践行自己对于天地自然的那种“格物”精神,小到物理、法度、大到精神、境界,无处不彰显着人与自然山水真性情中那种“合内外之理”的“天理”思想。

一、理学启发下的宋代两种绘画本质观:院体画和文人画

众所周知,宋代是反映皇家趣味、宫廷生活的院体画与代表文人士大夫趣味的士夫画竞相发展、并行不悖且共同铸造中国古代绘画发展至巅峰状态的时代。这两种画家群体尽管不同程度的受到理学思潮的影响,但却有着不同的绘画本质观。院体画以伦理教化的写实观念为主,文人画以真实率性的写意观念为主。

宋代的翰林图画院是统治阶级御用创作机构,而院体画就主要是由画院画家创作的以满足帝王等赞助人的审美趣味或日常需要的绘画。其凸现的本质是伦理教化的写实观念。我们都知道每个时代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威,必然会以各种手段与方法将物质和精神上的统治地位牢牢地攥在手中。在这里,绘画承载起维护帝王统治合法性的意识形态的任务。这也是为什么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开篇就归纳出绘画的本质在于“成教化,助人伦。”画院画家的作品必定符合其“赞助人”的审美趣味,创作描绘歌舞升平、歌功颂德、伦理教化内容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宋画中教化人伦的写实观念中的“写实”不仅是创作手法上对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的真实再现,而且指再现物象的理念,它符合画“理”。正是因为在理学精审物理的时代氛围中,山水画家郭熙、范宽等才通过画面空间,虚实关系的处理及笔墨技巧的运用达到再现自然的完美境地。

二、理学启发下的宋代绘画境界

宋代山水画由于绘画法度的成熟和技法的完备,意境的表达已经成为宋代山水画的主要言说方式。山水画的意境不仅表现在画面的文思上,更多时候表现在其笔墨意境中。在理学影响下的宋代文化语境中形成了荒寒、古雅和诗意三种绘画境界。宋人对于绘画境界的观念主要是受当时文人画的影响,进而扩展到院体画领域。理学以儒学为主,融合佛、道等精神境界必然对宋代绘画的审美倾向产生影响。其重道的心性修养,靠士人自身道德境界的提升达到治平天下的目的是宋代绘画荒寒境界蔚然成风的重要原因。而宋人文人画家通过尚雅贬俗确立起来的审美趣味,不论是在构思上的静观的审美态度,造型构图上的重神似和简略,笔墨上的自然,色彩上的淡雅,共同昭示着文人画尚雅的绘画境界的意蕴,同理学影响下的宋代文化特质相吻合,也与荒寒境界有相同之处。诗意境界是宋代绘画境界的灵魂,也是宋元以后中国绘画的趋向。是宋学思潮的氛围中,文人画家将他们的审美趣味投射到绘画作品及绘画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合力作用的产物。

三、小结

理学是影响宋代绘画观念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从各个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宋代山水画的本质观、创作观和境界观。百代标程的宋代山水画之所以能够处于中国绘画发展的巅峰,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受宋学的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的启发,处处以物度理,以理度性,以景度情。

绘画创作心理论文范文 第2篇

关键词: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美术教师

一、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认识

1.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研究意义。在我国,有关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研究的最早成果是1938年出版的心理学家黄翼所撰写的《儿童绘画心理》。书中针对“儿童绘画描绘的事所知还是所见”这一著名命题,提出了儿童绘画描绘的是他们所看见的事物的论点。之后,一些学者陆续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由此可见对于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对美术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儿童绘画发展各阶段的不同特点是小学新入职美术教师认识不同年龄学生绘画特点的捷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深入探索能够使小学新入职美术教师缩短新教师的教育摸索期,快速进入教师角色,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系统的学习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是教师成功与否的制约条件,小学新入职美术教师进行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研究和再完善是因材施教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2.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美国著名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德通过儿童从两岁起的创造性和智力发育的不同阶段的表现来定义儿童的艺术水平的提高过程。总结归纳中外关于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知识,大体将儿童绘画发展阶段分为三个阶段:①涂鸦期,在此阶段的学生一般在2~4岁,处于认知世界的体验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不以思维支配画面。②象征期,在此阶段的学生一般在4~8岁,处于认知世界的初始阶段。 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拥有简单思维联系能力,他们开始有意识的去画他们认识的东西,比如爸爸、妈妈等,这些他最先认识的客观世界。③写实期,在此阶段的学生一般在8~12岁,处于认知世界的模仿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拥有了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对客观世界已有一定辨别能力。画画变成为受大脑支配的呈现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

3.现阶段北京地区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特点。现阶段,在我国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的背景下,北京作为首都率先在儿童美术教育上进行改革。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中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在北京地区已经稍有改变。经过对部分学校教师的访谈调查发现,北京地区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特点呈低龄化。经过个案分析的调查对北京城区部分学校学生进行了实验,结果表示,经历无联系期的儿童表现为无论将参照物通过任何方式教授与他,他都无法将参照物和画面做联系,从而将参照物表现在画面上,致使经历这个时期的儿童丧失对绘画的兴趣。而经历这个时期的儿童约占北京城区儿童的10%左右的高比例。

二、新入职美术教师存在的问题

1.理论知识的缺乏成为新入职美术教师施教的绊脚石。儿童绘画阶段理论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尤其对于新入职美术教师而言更是直接作用于美术教学的重要理论支持。然而通过访谈方法对新入职美术教师的关于儿童绘画阶段理论的认知程度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80%的新入职美术教师不知道儿童绘画阶段理论,50%的新入职美术教师对小学生绘画能力的年龄划分不清楚,对小学生绘画阶段的特点不了解。这是给新入职美术教师带来教学困扰的关键问题所在。 新入职美术教师由于对学生绘画各阶段的不同特点不够了解,直接导致新入职美术教师在教学上的失误增加,需要利用很长时间来适应学生。

2.新入职美术教师教学困扰分析。经过访谈法调查新入职美术教师的教学现状,发现了很多新入职美术教师因为不了解学生的心理而无法施教于学生的现象。当学生出现因为画的不好看或者想重新作画的意愿出现时,新入职美术教师便不知如何施教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大部分因为新入职美术教师对学生心理不够熟悉,不能做出正确的回应。另一方面,经验的不足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解决来自学生各种层出不穷的问题是新入职美术教师常常感到困惑的问题。如何减少因为缺乏经验形成的困惑,成为新入职美术教师主要面对的问题。

三、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对新入职美术教师的启示

1.培养教师对学生言行敏感的性格与和谐共荣的艺术氛围。儿童绘画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儿童绘画发展处于哪个阶段,拥有哪些绘画特点,还有哪些独特的表现等,除了运用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新入职美术教师拥有敏感的性格。儿童细小的变化,或来自儿童作品的细微调整都会成为预示儿童绘画发展的证据。此时就需要美术教师细心的发现,耐心的辨别。同时,身边的环境往往也直接影响着儿童绘画作品。所以,建立美术课堂上互相启发互相赞扬的氛围就成为美术教师的责任。应当努力做到让师生间在美术课堂上没有任何限制的展开想象力的碰撞,在有限的空间里无限的感受艺术带来的美好。

2.维护涂鸦期的快乐是美术教师的责任。学生绘画美术能力的提升不是通过一幅绘画作品来鉴定的,更多的应该在学生生活中体现,例如一个发现美的眼神,一个拾起美的动作等。所以,提高学生绘画能力的过程也不应该以一张完美的画来作为标准。让画画的过程成为学生享受美好生活的途径,让学生每时每刻沉浸在幸福的创作之中。只有师生在美术课堂上共同达到分享画画带来的快乐的时候,学生的绘画发展才能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景芝.儿童绘画心理与教育[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

[2]刘亚明.儿童绘画成功施教方法[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4.

绘画创作心理论文范文 第3篇

黎族文化适应的特征和相应的影响因素一直以来较少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研究关注个体水平上,文化适应的特征及其与相关的个体差异和社会环境影响因素的关系.参照跨文化心理学家Berry提出的文化融入与心理适应理论及其文化适应模型,结合文化适应研究的最新进展和黎族独特的文化情境,本研究提出了黎族文化适应的假设理论模式;基于该整体构想,采用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黎族文化适应的结构特征和动态发展特点,探讨了人格特质、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及相关人口统计学因素对文化适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综合讨论并验证了假设,形成了黎族文化适应的理论模式.

本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研究一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深度访谈(26名被试)、开放式问卷调查(74名被试)和问卷调查(第一批302名被试,第二批676名被试)自编了黎族文化适应问卷(LNAS),用来测量黎族的文化适应类型;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问卷结果支持了文化适应的二维结构(即对黎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适应倾向).黎族的文化适应类型可区分四种,分别是同化型、整合型、分离型和边缘型;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不同之处在于同化型突出,并存在边缘型.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和较稳定的特征,同时较符合黎族文化适应的实际情况,是理想的测量工具.

研究二基于量的研究考察了676名成年黎族人,从地区、性别和代际差异以及各影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角度,探讨了黎族文化适应的一般性特征及其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并建构了人格特质、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对文化适应影响的直接效应模型和*效应模型.结果表明黎族对汉族文化的适应程度较高,其适应类型以同化型得分最高,整合型次之;黎族文化适应受性别、年龄、地区、语言熟练度、受教育程度、工作状况、婚姻状况和收入等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人格特质、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文化适应显著相关,并能够有效地预测文化适应的四种类型;人格特质、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对文化适应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作用,且人格特质、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互为*变量间接作用于文化适应,其中以社会支持为*变量的间接影响作用最具考察意义;当前黎族的社会支持对文化适应的正面影响大于人格特质和应对方式,对文化适应有利.

研究三通过质的研究方法(个案访谈法、罗夏墨迹测试法和绘画作品分析法)多层次、多维度综合性地揭示了黎族文化适应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个案访谈研究深入细致地考察了9名黎族人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内心体验,以及文化适应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研究依据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逐级编码,通过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从理论上总结出黎族文化适应的动态特征,以及人格特质、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等因素影响文化适应的规律性特点.罗夏墨迹测试案例研究尝试绕过被试的心理防御,更客观地测查了4名黎族人的心理反应和人格特征,深入探索了文化适应过程中心理不适应者的文化适应特征,探究了人格特质、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等因素促进黎族个体积极适应、维护身心健康的积极意义.绘画心理学研究通过21幅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的心理分析,探索了黎族个体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心理适应性特点,以及潜意识表达的人格特质、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等因素影响文化适应的深层意义.

质的研究结果表明,黎族文化适应具有多样化发展的特点,总体上以同化型为主,并呈现由同化性的单文化认同转向整合性的双重文化认同趋势,同时存在由被动性逐渐转向主观能动性、地区与代际不平衡性加剧、适应内容由行为层次转向精神层次等动态特点;分离或边缘型容易导致个体文化适应问题.随着文化的变迁,黎族人格特质的朴素性减少、防御性增强;较强的心理防御机制易导致适应的被动性和内在不适应;外向性有利于黎族个体融入汉族社会,外向性与防御性结合的人格特质易产生内在与外在适应的不平衡,使文化适应呈现矛盾性;原有的“及时行乐”和逃避的应对方式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易导致新的适应问题出现;“神灵庇佑”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原有社会支持体系正发生改变,新的社会支持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容易引发个体的心理失衡;研究还发现,农村的黎族青年男女性比例失调和孩子教育问题突出,城市的黎族个体感觉隐形歧视和缺少社会支持.乐观、悠然自得、有情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心理适应性特点有利于积极文化适应,而抽象思维单一、不自信、缺乏安全感、依赖性及刻板等心理适应性特点与茫然无目标、无力感、压力过大、对外界反应减弱、生活圈狭隘或人际沟通不良等适应问题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良好的社会支持、解决问题/求助的应对方式有利于增加人格特质对文化适应的正面影响,并减少当事人不良适应问题的发生,对促进黎族个体适应环境、维护自身健康具有积极作用.结果验证了自编的黎族文化适应问卷和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的*效应模型的合理性和可适用性.

最后根据研究结果,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和假设模式,形成了黎族文化适应的理论模式,综合探讨了黎族文化适应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以及积极应对、建立有效社会支持系统的可行性,最终目标服务于黎族在新时代多元文化情境中的心理适应.将模式与黎族的实际情况进行联系,研究还提出了促进黎族文化适应的对策与建议.

本研究结果可能对_部门中的少数民族相关的研究或政策制定、促进黎族的文化适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用意义.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