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疗法总结的书(必备6篇)

山崖发表网工作总结2024-01-21 10:04:3529

阅读疗法总结的书 第1篇

国内阅读疗法研究的开拓之作

——《阅读疗法》读后感

北京大学王波先生撰写的《阅读疗法》问世了,2007年6月由海洋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共计二十九万一千字,系统而详细地阐述了阅读疗法的概念、类型、适应对象、推荐书目以及国外阅读疗法研究的历史和成果。其最主要是对中国阅读疗法的介绍,它不仅从中国特有的历史里,浩瀚的文献中整理出中国阅读疗法的发展简史,而且结合其实践成果展望了阅读疗法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本书是中国内地第一本关于阅读疗法的理论著作,不仅填补了学科的空白,而且为阅读疗法研究的本土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全书文笔深入浅出,侃侃而谈,文献详实丰富,论述精到有力。其中凝结着王波先生十几年来从事阅读疗法研究的经验与汗水,是在认真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理论结晶,因此本书是集可读、可学、可研三结合的学术专著。

一、高屋建瓴,从名义之辨到史学高度

王国维在《论新学语之输入》一文中曾说:“我中国有辩论而无名学,有文学而无文法,是以见抽象与分类二者皆我国人之所不长。”指出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弱点,即不善于抽象思维,因此在学术研究领域理论分析与总结相对欠缺。这种弱点同样存在于阅读疗法研究当中。

阅读疗法在国外的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可在中国的研究却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杨学忠首先研究书籍的潜在作用。其实人类很早就认识到了阅读的保健和辅助治疗作用。无论外国还是中国都有明确记载,但真正把阅读纳入医疗卫生体系,作为一种辅助疗法进行学术研究和临床应用则肇始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即19t8年美国人塞缪尔·麦克乔德·克罗色尔斯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文章《文学门诊》,首创了“bibliotherapy”一词,该词的发明标志着阅读疗法研究在西方的兴起。但自此以后,世界各国掀起了阅读疗法的高潮。然而这也使阅读疗法发生了混乱,当中国研究者接受这种疗法并纳入研究范围时,他们是困惑的,因为阅读疗法的类型不下百种,就是这一学科的名称和定义都有几十种之多。如何解决这种“有辩论而无名学”的散兵游勇状态,王波的《阅读疗法》应运而生。他在该书的“导论” 中明确地解决了这两个困惑,为阅读疗法在中国本土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首先,王波认真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关于“阅读疗法” 的名称问题,最后锁定“文献疗法”和“阅读疗法” 比较合理。而这两者相比较,他最终采用“阅读疗法”。他给出了两大理由:一是“阅读疗法”这个词明确而没有歧义,涵盖面宽,更能成为图书馆界学术领域的新的学科生长点;二是这种名称的英译“reading therapy” 为英国学者所赞成,是某种程度上的与国际接轨。阅读疗法关于阅读疗法的定义,王波在书上列举了25种之多,他认真分析其要点,认为他们之间存在两个误区,一是以阅读保健取代阅读疗法;二是把开列书目等同于阅读疗法。找到定义上的误区后,王波进一步给予其汉语化和科学化完善,最终形成这样的表述:阅读疗法就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导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

王波在阐明阅读疗法的名称和定义后,又深入探讨了阅读疗法的原理,指出其原理是多重而复杂的,即集中了发生学、心理学、生理学、心理生理学等原理。具体地说,心理学原理又分为共鸣说、净化说、平衡说、暗示说、领悟说五类。而心理生理学原理又分为审美生理运动说、冥想说、情志相胜说等三种。除此之外,王波还根据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病情,认真总结了十一种阅读疗法的类型,其分析过程很显中国特色,灵活而多样,交替又互补,把各种阅读疗法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收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王波的观点,立足于中国阅读疗法研究的实际发展,既注重如何解决当下中国该领域的发展需要,又着眼于如何进一步推进阅读疗法的深入,以符合事物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规律,这对整个阅读疗法研究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

二、宏观整理,微观总结,让中国有自己的阅读疗法

作为国内阅读疗法的第一部概论性专著,本书并无先例可循。着眼于本研究领域建设,王波不仅阐明了阅读疗法在国外的研究成果,而且还整理出了一部中国阅读疗法发展史和中国阅读疗法接受史。

本书以阅读疗法的研究、使用为研究对象,按照医疗工作的性质、手段,结合科研工作的性质将本文分为五章,并分别对每章的重点详细介绍,这不仅是一种理论性指导,更是一次实践性的总结。

第一章“阅读疗法导论”。重点介绍阅读疗法的概念、原理、类型这三个方面。王波对国外阅读疗法最基本概念给予了高度重视,正本清源,他分析了每个国家每个学者的研究成果,认真比较、分析,最终即取出精华,在指出它们的缺陷的同时,最终树立起自己的符合中国特色的概念、原理。所以,本章不仅具有导读、指南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本书的内容重点、研究方向、结构体系等。同时它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

第二章“阅读疗法在国外”。王波在这一章认为“阅读疗法研究和实务比较繁荣的发达国家很多,尤以美国、英国和俄国成就最大。” 而这三个国家里,更以英国阅读疗法之母—— 韦尔瓦·帕亭顿为最。她不仅是一名图书馆员,而且是英国皇家医院的图书馆员。特殊的工作环境给她的兴趣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在她的努力下,为那些对阅读疗法感兴趣的图书馆员建立一个非官方的组织—— 阅读疗法分会,并在1981年4月成功召开第一次会议,这是同道们期待已久的一个进步,是阅读疗法发展之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阅读疗法总结的书 第2篇

用阅读来爱

——《阅读疗法》读后

杨寿良

(中华佛商网总裁)

阅读何为?

这是读书人、写书人和评书人经常在探讨的话题。眼球将豆大的文字滚动扫描几十万次,大脑再集中接受信息并做出各种反应,手眼并用,耗费心力,实在是很辛苦的事。也难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人们越来越没时间读书,越来越不喜欢读书。而且,过去人们一直将阅读视为很严肃高尚的事,彷佛不读书生活就能淡出个鸟来,也让更多的不想多高尚或者不想充高尚的人将读书视为苦差事。因此,如果不是生计所迫(考学、考职称、考资格证),多数人并没有将读书列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阅读进入“轻阅读”时代,即便是有人喜欢阅读,也多希望是“悦读”,要读得轻松,读得开心。那些严肃、沉重、深刻的以及大部头的书籍,是要被排除在阅读生活之外的。

在这样的当口,王波以10年心力研究阅读,甚至将阅读提升到调整身心、利人利己的高度,并从生理/心理、物质/精神、个人/社会、历史/现实、学术建设/实际应用多层面整合资料,潜心研究,写成堪称中国阅读疗法领域开山之作的《阅读疗法》一书,就显得尤其难能可贵,也因此令人感动。这并不仅是一部谈阅读疗法的纯学术著作,更是一部提醒世人用阅读来浇灌日益荒芜干涸的世道人心的醒世之作。当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了阅读,认识到了阅读对人身、人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时候,书籍所具有的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阅读疗法》的前瞻观点、先锋锐气、创新精神和学术追求,正是指向这样的前景吧?

国外对阅读疗法的研究和定义,侧重点各有不同。有人侧重于从图书馆从业人员、咨询师、治疗师、医师角度谈,有人从有生理或者心理问题的读者——患者——角度来谈,阅读疗法实施的主体存在并不明确。而实施阅读疗法的主体不同,采取的治疗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从以治疗为主的观点出发,阅读疗法可能更关注治疗过程和方法的研究,对治疗者的技巧有特别的要求。如果从读者(患者)的角度来谈阅读疗法,读者的接受心理、情绪状态以及治疗者与读者的沟通状态和方式,就是研究者和实施者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了。而且,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甚至病情的状态都不一样,每一个阅读疗法的个案都是独特甚至是唯一的。如何科学概括、完整描述阅读疗法,就显得特别重要,也特别有价值。王波在本书中没有直接辨析国外各家对阅读疗法定义的分歧和优劣,而是明确而严谨地给出了一个“汉化和改进了的阅读疗法的定义”:

阅读疗法就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导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第12页)

他在第40-54页用一整节的篇幅将阅读疗法归为11种类型,而这些归纳,也从各个角度囊括了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阅读疗法类型。对这些类型进行分析,不难看出,王波在书中对阅读疗法的定义是如此简明,而又如此具有概括力。

阅读疗法总结的书 第3篇

昨晚做了一个梦,竹帛斋主出面,给我的《阅读疗法》开了一个品评会。

竹帛斋主说:按照秋禾老师发明的图书营销模式,一本书出版之后,通常需要经过这么几个步骤的宣传:发表序——发表跋——品评会——发表书评。王波求学主张转益多师,尤其喜欢偷艺,导致很多名师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身法、手段都被他偷得一二。王波研究出版学,对图书的发行相当感兴趣,秋禾老师自然也就成了他重点偷艺的对象。所以,当他的小书《阅读疗法》进入出版流程,他便忠实地按照秋氏模式,比葫芦化瓢地进行操作。有赖多年积攒的人品,在郑章飞、王景发老师的大力支持下,他目前已经成功地发表了师序、自跋,序和跋写作精心,反响较好。另外他还创造性地在秋氏流程中增加了一环,那就是动用书模来促销。因为请不来美女作书模,他只好侵犯叶鹰和萧德洪两位帅师的肖像权,把两位帅师拉去当了书模,没想到效果也出奇地好。但是目前到了品评会这一关,他却再也运行不下去了,一筹莫展,不知如何下手,于是求我相助。我看王波政治上是个草根,经济上是个穷鬼,实无能力调动资源举办一个像样的现实的品评会,于是就考虑采用的方式,召集几位博友,给他举办一个网上品评会。秋禾老师在出版方面是王波的偶像,我特意通过MSN把秋禾老师请来,下面我这个场面主持就把话筒交给秋禾老师,由他做学术主持,主持这个品评会。

老槐老师说:对于阅读疗法,我是个外行,基本上属于看热闹的那类人,对其中的门道领会不深。不过这两年,中医和西医论战得相当激烈,学术界和社会上好像至少有超过一半的人对中医评价不高,指责其为伪科学的呼声十分高涨。阅读疗法和中医比起来,毕竟是“小巫见大巫”,如果说中医的科学性都不能得到确立,那我觉得通过阅读来治病也超不靠谱。究竟怎么不靠谱法,我想长期坚持打击伪科学的_先生可能最有发言权。所以,要我写篇书评的话,我不打算写很长,能给_先生传个信就行了,告诉他图书馆界出了伪科学,请他来打假,他一打假,必然要写书评,而且是高级书评,这样咱们宣传此书、评价此书的目的就达到了。我的书评充其量是个告密信,标题就叫《我给舟子告个密》好了。不管方先生对此书是褒是贬,我想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书的销量上对小王都是一个很大的帮助。请小王体会我的意图,不要怪我太狠心。不过王波这本书,有一点绝对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没有我们看惯了的那种教材味,既不搞“对象”,也不搞“性科学”和“化学”,8个特点、10项原则,这样的东东比较少见。

超平老师说:我和老槐一样,对阅读疗法本来不信。但是后来,图书馆界最有名的科学主义者、经常用数学公式写论文的叶鹰教授在网上严肃地发表重要博文,论证书疗有理,我对王波的研究便有些刮目相看,觉得不能小看别人的智慧,得重新想想阅读疗法是不是有一定道理。有一天,我有点小感冒、小咳嗽,情绪不佳,整理书橱的当儿偶然发现年轻的时候,当文学青年的时候,另一位文学青年、如今的著名诗人郑单衣交流给我的诗稿,随机翻了翻,不料想青春的回忆一古脑儿涌上心头,顿时觉得年轻气爽,微恙顿消。从此以后,我就成了阅读疗法的准信徒,不说阅读疗法的坏话了。我觉得,就像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阅读疗法也是这样,谁说阅读不治病,只是未到共鸣时。后面这两句话,也是我的书评题目。

河边老师说:很早就知道王波要写这样一本书,他在给杂志社投相关稿件时,我就劝他,不要全发了,要给书的出版留下一些神秘感,以保证书的销售。他公布书的目次的时候,我发现在他已经发表的章节之外,还是增加了一些内容,使该书仍有一定的神秘感。拿到书后,把不了解的章节仔细看了看,我的感觉和以前一样,就是该书仍然没有彻底解决阅读疗法的科学性问题,没有借助现代医学实验条件,对阅读疗法的治疗效果进行科学分析,使该书的论证力度不是很足。当然王波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只是觉得有难度,绕了过去,将其作为展望之一提了出来。其实我倒觉得,如果王波能够在医学界找个合作伙伴,在该书中就把这个问题解决掉,那么该书的价值就会大大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此书是个半成品,如果我写书评的话,我的标题是《一本没有写完的书》。希望王波继续关注阅读疗法问题,将来写成一本完整的大作。

耄耋老人说:听说王波出了本《阅读疗法》,我就问孩子们美国有多少这样的书。孩子们说,美国这样的书可谓汗牛充栋,一点也不稀奇,大、中、小学校都有学校心理咨询师,经常对单亲儿童、残疾儿童,和有自闭、恃强凌弱等倾向的问题儿童实施阅读疗法,_、教堂这样的地方,阅读疗法的应用也很普遍。孩子们还通过国会图书馆的联合目录和数据库,让我看了长长的阅读疗法书单。美国人并不比中国人傻,反而公认具有创新精神,他们如此重视阅读疗法,一定是有道理的。凡是我们落后的,我们就要想办法赶上,王波开创这样的研究,我是十分赞成的。书评我就不写了,只提供这点情况,我支持王波的阅读疗法研究,希望他取得更大成绩。

图匪说:正如秋禾老师所言,我们南京大学的人都知道,沈固朝老师很早就介入阅读疗法研究,要不是他后来致力于研究明清时期欧洲怎么扫黄打非,致力于系政管理和学科建设,致力于探讨“情报”是intelligence而不是information,可能第一个拿出《阅读疗法》专著的就是沈老师了。正因为如此,当王波兄把英国的阅读疗法研究和应用的带头人韦尔瓦·帕亭顿吹捧为“阅读疗法之母”,急咻咻地暗示人们称他为“中国阅读疗法的亲爸爸”的时候。我周围的同学都对他嗤之以鼻。我们认为引阅读疗法入关的吴三桂和皇太极是沈固朝老师,沈老师才是中国的阅读疗法之父,这一点王波老师在他的著作的跋中也不得不承认。王波老师第一个拿出了《阅读疗法》专著,只能说经他手把阅读疗法大举引入关了,他的历史功绩最多相当于清初的多尔衮,所以我的书评是《中国阅读疗法研究的多尔衮》。

图谋说:受各杂志厚爱,我近几年发表的图书馆学论文的数量居然进入了全国前20名。但可惜的是,我的文章就像霰弹,涉及的主题太多,给人印象不深。随着年龄的增长,最近我已意识到这个问题,缺乏给人印象深刻、带有个人logo性质的代表作已经成了本人学术道路上的一个瓶颈,必须下决心突破。阅读疗法极有个性,个人标识度极高,是一件十分独特的“兵器”,此书一出,恐怕今后一提到王波,大家立马就会想到阅读疗法这个标签。《阅读疗法》不成为王波大哥的代表作都不可能,这和没有代表作的我恰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我由衷祝贺王大哥。但是另外一方面,阅读疗法这个问题毕竟比较偏,我又不希望王大哥一直以这个为研究方向、为代表作,希望他在一些主流问题上也有系统研究,取得大的成果,跟上图书馆学的主旋律。故而,我希望此书成为王大哥的成名作,但不要成为代表作,我的书评题目就是《但愿不是代表作》。

图有其表说:王波兄在出这本书的过程中的表现可谓小样,不断打听出版进度,不断在博客上宣传,让人人都有点烦,好像他写的是《老子》、《论语》、《_制造技术》,有天大的价值似的,恨不得全天下人手一册。不过这也说明,他对此书出力很大,寄望较高,若不是付出了心血生下的亲孩子,谁惦念那么多啊!这两天我到北大办事,顺便去看望王波兄,发现他把他这本破书不是用钱存训的《书于竹帛》搂着,就是用《书于竹帛》压着,我说这是做甚?他说,老弟你不知道吧,《书于竹帛》内容简单、篇幅不长,但是自1962年出版以来,不停地印刷,不停地修订,不停地被翻译为各国语言,是图书馆学领域最幸运的一本书,钱存训本人也感叹它是一本“有生命的书”。鄙人的书虽破,但也想沾点《书于竹帛》的福气、仙气!我说,天下文章数北京,北京文章数国图,国图文章数阿妹,我给阿妹改文章。你的破书,由我亲手写书评,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有些浪费了。我决定,由你弟妹抽空赞助你一篇书评,你意下如何?没想到王大哥乐得手舞足蹈,好像状元得了头名似的。现在我要告诉王波兄,阿妹把书评的题目已经想好了,就取自该书的跋,叫作《图书馆学的增高鞋垫》。说实话,该书不是宋祖德那种骗人的万力健增高鞋垫,它的确使图书馆学的知识存量有了点实质性的增长,而且绝对不止一二纳米。

图林丫枝说:我是个感性的人,向往理论,希望在理论上有点贡献,但是一看理论书就头疼,相当苦恼。拿到王波兄的书,刚打开看时也有点为难情绪,但是翻过三五页之后,发现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简直就是另类的文学史和心理学著作,一点感觉不到是在阅读图书馆学高头讲章,治好了我看理论书就头疼的毛病。我现在已经不怵理论书了,也认识到图书馆学还有有趣的领域,也有可读性强的著作。所以我想写的书评是《阅读疗法就是好》,不知秋老师觉得这个题目怎么样?

云影流光说:王波兄是我的粉丝,有段时间自称影帝。最近他出了本新书,自我感觉良好,非要自作多情,邀请我参加该书的品评会。本来他在我的粉丝中排名最后,我从来就没有拿青眼看过他,但这次看他居然会写书,好像也有几盎司的才气,便对他稍稍高看了几眼,不好打消他的兴致,于是就备上可以吃20天的成都火锅作干粮,坐上滑杆前来会会各位博友,反正听说图林美教授——竹帛斋主要在这里亲自主持会议,不看白不看。为了养颜护目,我一般不看书,有时候韩寒、王朔非要送书,我才瞄上两眼。所以在会前,我是没有看过王波的书的,刚才趁着大家讨论,这才翻开书本浏览了一下。偶然发现书中还有以书美容的内容,感觉有点小意思,就前前后后浅阅读了几十页。我看该书前序后跋的意思,该书是内地第一本关于阅读疗法的著作,王波谦虚地老说他是抛砖引玉,不过就我刚才检验的结果,这块砖的成色还不错,差不多赶上玉了。因此,我要模仿孟庭苇的歌词“天边有朵雨做的云”,定下我的书评题目《好大一块玉做的砖》。

游园惊梦说:这本书及其所属的丛书,长得很有意思,齐刷刷穿着翠绿的绿军装,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先生题签的鲜红印章,就像那闪闪的红星缀在军帽上。一本书蹦出来,让人好像遇到了战士雷锋,一套书蹦出来,让人好像遇见了南京路上好八连。王波兄这一本,本来是讨论以书治病,雅得不能再雅,穿上绿军装后,外俗内雅,非常吊诡,老是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解放军占领巴黎》。如果把王波兄的老脸做成切·格瓦拉那样的版画,印在书的封面上,那就更酷了,传达的革命加时尚的气息就会更加浓郁,我敢肯定,不管是谁看到这样的封面,都会怀疑,这家伙到底是崔健的朋友,还是孔庆东的亲戚。如果我没有记错,王波兄已是奔4的人了,这书本的封面之所以设计成黄瓜刷绿漆——装嫩的效果,可能和他开博客一样,都是拼命挽留青春的心态在作怪吧。我记得周星驰的《功夫》上映后,赢得一片好评,有个家伙写了篇影评《<功夫>在向谁致敬》,非常有学术性,成了和《功夫》一样出名的经典影评。王波兄这本书,其实也是一本学术上有师承,广泛向前辈致敬的书,比如他梳理史料的做法是向王锦贵教授致敬,统计书目的方法是向王余光教授致敬,提倡阅读的思路是向徐雁教授致敬,对《幽梦影》的偏爱是向王三山教授致敬,对美国阅读疗法的总结是向谭修文女士致敬,对阅读疗法实务的希望是向宫梅玲女士致敬……。我打算写的书评就叫作《<阅读疗法>在向谁致敬》,通过梳理王波的研究思路和阅读史,来了解他写这本书的思想资源和研究方法,继而评价这本书的得失。我想这样写,不仅对王波兄有帮助,对小字辈搞研究也会有启发。

万二说:这本书虽然是图书馆学丛书中的一种,但我怎么看怎么觉得它不是一本地道的图书馆学著作,里面牵涉到了很多文学史和心理学的内容,好像只是把臀部的三分之一坐在了图书馆学的板凳上。我们师范大学通常都有中文系和心理系,我也偶然听到心理系的老师谈到阅读疗法。这本书成功不成功,是不是既有为又有位,我想有一个评价指标,就是等一年半载后,看中文系和心理系的资料室订没有订此书,如果订了,说明得到了别的学科的认可,质量可以。如果没订,王波兄的脸面就不太好看了,毕竟广告吹得比较大。我拟的书评题目是《一本等待判决(吃里扒外)的书》。

图林老姜说:我是图林有名的百事通,图林的风吹草动,没有我老姜不知道的。去年我就探得,英国最令人羡慕的9种职业中,心理咨询师和图书馆员各占一席。王波的《阅读疗法》的学术意义就不谈了,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这项研究把图书馆员同时变成了心理咨询员,这一变不打紧,图书馆员分身为二,一下子霸住了两种最受羡慕的职业,按道理薪酬也得翻番,这就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我很赞成这样的研究,一定好好钻研一下王波的大作,为了薪酬加倍着想,我无论如何也得成为一名兼职的阅读疗法师。因为我一贯述而不作,所以这次虽然虎口痒痒,但是也绝对不会写书评的,不能自己砸了自己的风格。

雨僧说:我以前不赞成什么阅读疗法,曾经在网上和王波拌过嘴,但是最近看到《阅读疗法》出版的信息,就又在网上搜了搜,发现英语世界里这个专题的论文实在是多如澳大利亚的羊毛。昨天我已经拔了一根,放在博客上,送给王波了。从王波公布的该书的目次看,没有谈到澳大利亚的阅读疗法,合适的时候,我会找点这方面的资料,或者直接送给王波,或者亲自将其总结一下,让大家也了解一下澳大利亚在阅读疗法方面的进展。因为相隔万里,不能及时看到王波的新书,暂时还无法写书评。但我会通过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想办法给本人服务的图书馆订购一本,让老澳也了解一下中国在这方面的进步。

唐人说:《阅读疗法》讨论的问题冷僻,给人的感觉是本怪书。有人很奇怪王波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怪书,人到了北大,是不是都变得很古怪?我倒觉得这正是北大最可贵的地方,在民国时期,性学怪不怪,怪,但是人家北大教授张竞生就面不改色地研究了,上个世纪90年代,_怪不怪,怪,人家北大博士后李银河又面不改色研究了。怪,有时候就是创造力的代名词,所以我支持王波兄的怪怪的阅读疗法研究。我要写书评,题目一定是《怪乎哉,不怪也》。

品评会开着开着,突然停电了,导致许多重量级的网友的发言没有被记录,敬请谅解。

等电再开的时候,已到了闭幕式的时间。

阅读疗法总结的书 第4篇

一直打算读却未读的书。以前看过王波老师关于如何写图书馆专业论文的文章,文笔风趣幽默,比起呆板的理论性文章,更易于入门与深入。

这本阅读疗法,曾一度在图林红极一时,只可惜当时疏忽没能看成。最喜欢_阅读疗法在中国_那一篇章。既可以重新对各时代的代表文学及著作进行梳理,又可以从阅读疗法的角度,重新解读。从中也发现不少值得一读的书作。如<颜氏家训>,<傅雷家书>,<菜根谭>等图书。两本家训,在馆里的一次讲座中,曾经推荐过,当时查时没有阅读的欲望,现在再重新来过,发现错过了两本好书。

阅读疗法总结的书 第5篇

阅读疗法在中国之王波篇

林 英

书籍,一直都被当作是一种助人的资源。在古代埃及底比斯,有一个图书馆的入口就镌刻着“疗治灵魂之地”,而在我国汉代,著名的目录学家刘向这样评价过书:“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书犹药,书籍在帮助人们调节自己的情绪,抚平内心的创伤方面,向来起着积极的作用,但真正把阅读纳入医疗卫生体系,作为一种辅助的治疗手段进行研究和应用则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这种治疗手段被称之为阅读疗法或图书疗法、书目疗法等。而阅读疗法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则已经是20世纪90年代了,南京大学的沈固朝教授是最早将其引入中国并进行研究的学者。经过十几年的研究与发展,阅读疗法在中国的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内地第一本关于阅读疗法的理论著作诞生了,它就是王波的《阅读疗法》(海洋出版社2007年6月版)!

《阅读疗法》凡五章,依次是《阅读疗法导论》、《阅读疗法在国外》、《阅读疗法在中国》、《阅读疗法实务》和《阅读疗法的现状与前景》。另外还有附录四篇:两篇是关于国外阅读疗法研究的编译;一篇是《阅读疗法放异彩》,介绍2006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中阅读疗法在中国内地的实战的情况;还有一篇是《阅读疗法研究中文资料目录》,对中国阅读疗法及其关系密切的艺术疗法、信息疗法的研究成果进行地书目统计。

阅读疗法总结的书 第6篇

一部阅读疗法的教科书

——评王波的《阅读疗法》

宫梅玲

泰山医学院图书馆 271000

阅读疗法为“媒”结缘王波

上个世纪末,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日渐突出。因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宣泄和疏导而导致的大学生休学、退学、自杀、杀人的事件在各大高校时有发生。为了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为了让更多的父母不再伤心流泪,我萌发了调动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来帮助大学生疏通心理淤积,解除心理困惑的想法。因此,于1998年,在心理专家丛中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医学生心理困扰求助方式的调查”。结果发现:有72%的学生遇到心理困惑选择读书排解。我的研究论文:《医学生心理困扰求助方式的调查》,发表在《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上。当时尚不知有 “阅读疗法”一词。所以,进一步研究的第二篇论文题目是:《高校图书馆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困扰中的作用》,发表在《泰安师专学报》2000年第5期上。这篇文章就是论述读书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困扰的重要作用的。后来读了沈固朝教授《图书治疗——拓展我国图书馆服务和图书馆学研究新领域》的文章时,马上意识到:原来大学生通过读书解决心理问题就是 “阅读疗法”。因此,把自己的科研方向,定位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阅读疗法实践研究上。巧合的是,几乎在同一时期,王波开始了 “阅读疗法”本土化的研究工作。

由于我馆当时图书馆学杂志只订了有限的几种,王波的文章无法收集全。为了能及时看到他的研究成果,我辗转找到他的邮箱,直接索要。没想到他特别豪爽,一点不保守,每当新作发表后,便及时传给我。《阅读疗法原理》、《阅读疗法类型》、《阅读疗法书目》、《阅读疗法概念辨析》、《阅读疗法在英国》、《英国的阅读疗法之母——韦尔瓦帕停顿》等文章,至今仍珍藏在我的邮箱里。他的许多理论文章,常常能启发我的研究灵感,指导我的阅读疗法实践。而我在实践领域里的探索,也同样得到他的关注和肯定。电子邮箱成了我向他请教疑难问题,交换阅读疗法研究意见的主要方式。2006年10月,我拓展网络阅读治疗服务,创建“书疗小屋”博客,也是受他的启发并得到他的指点。

王波侧重的是阅读疗法理论研究,我则更偏重阅读疗法实践的探索,我们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正是通过阅读疗法的研究,让我与王波虽然未曾谋面,但却成了 “知音”。

《阅读疗法》之我见

今年6月,王波的《阅读疗法》一书问世,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中国终于有了第一部“阅读疗法”教科书!

通读《阅读疗法》,觉得即熟悉又惊喜。熟悉的是,书中许多内容我都反复研读过,惊喜的是,该书并不是已发表文章的结集,每一章节都有所补充、完善和发展,有不少以前我没有看到的新内容。王锦贵教授在序言中表达的感受我都有,但作为研究阅读疗法的同行,我的感触更多。

该书的第一章“阅读疗法导论”,开宗明义,将阅读疗法概念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楚明了。“名称之辩” ,敲定用“阅读疗法”来统一被国内学者泛用的图书疗法、读书疗法、书目疗法、文献治疗等相关概念,我极为赞同。认为“阅读疗法”这个名称,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和开放性。作为国内第一部阅读疗法理论著作,为阅读疗法正名,既势在必行,又意义深远。

“定义之辩”一节 , 博取国内外众名家定义之所长,将阅读疗法定义为:“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这个定义不仅符合汉语语法习惯,而且更加科学和准确。 这让我的网络阅读治疗服务,把学生“读网”归到“阅读疗法”范畴,找到了理论依据。王波的阅读疗法名称之辩、定义之辩,辩得让人心服口服。想必不久的将来,阅读疗法的这个定义,也会被写进汉语大词典。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