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范文参考(精选18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3-03-29 09:18:4291

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第1篇

1、临床药学教育的特点

临床药学是药学学科发展和临床实践的客观需要,是在药学与临床医学的相互渗透中产生的。传统药学主要对药物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来源、生产加工、药理作用、使用、分析鉴定以及应用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是一门以“药物”为中心的学科。而临床药学对药学学科进行了新的阐释,首先,重点关注药物临床应用,引入了“以人为本”的概念,提出关爱患者、提高患者药物治疗质量、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的理念。其次,伴随着临床药学的产生和发展,临床药理学、临床药动学、临床药物治疗学、药物流行病学、循证药学等新学科也产生和发展起来,不仅拓展了药学学科教育体系,而且这些新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研究结果对药学学科基础理论的完善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对药物临床应用结果的关注,产生了药学研究的新课题和新方法,促进了药学学科整体研究水平的提高。临床药学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及社会性3个特征:

①临床药学是医学与药学相结合的产物,还涉及社会学、法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技术学科,是沟通药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其发展也取决于药学与医学等相关学科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②临床实践内容构成临床药学的核心部分,提高临床药物应用质量,唯有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实践和检验。因此,除了熟练掌握药学和临床理论知识,临床实践也是临床药学教育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掌握丰富临床药学知识的临床药剂师,活跃在药物治疗一线,在药物治疗疾病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不可替代的作用。

③临床药学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丰富的人性关怀,学科内涵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社会性。社会因素是影响临床药学学科发展和临床药学实践的重要因素。临床药学的研究工作与临床实践不仅是以人的生物属性为基础,更要考虑人的社会性,关注心理、环境及社会等因素对用药结果的影响。临床药剂师在实践工作中需要建立与患者、医师、护士及医疗管理人员间的良好关系,具有丰富的社会学理论知识和交流沟通技能是成为优秀临床药学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所以,法学、伦理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也就成为临床药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临床药学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临床药学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与美国、日本和欧洲各国相比,起步较晚。受传统药学重生产、重科研,轻临床应用的影响,发展缓慢,甚至一度停滞。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医院药学都停留在药品调剂的范畴,进入90年代后,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药物使用咨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监测与报告等内容才逐渐被纳入医院药学的工作范畴并引起重视。20xx年以来,临床药学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仍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在就业前景不明确和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的困扰下,临床药学的学科设立长期受阻,更遑论建立合理规范的临床药学教育体系。

就业问题虽然我国医院药学在逐渐转型,然而进程迟缓。尤其国内医院“重医轻药”的观念由来已久,短期内临床药学并不能在医院受到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效益等原因,部分医院对投资较高但经济回报较小的临床药学服务望而却步;同时,医院药学从业人员所受过的教育多为传统药学教育,缺乏临床医学知识,主要从事调剂等工作,很难带动医院临床药学事业的发展。全国医院临床药学重点专科仅有北医三院、哈医大二院、中南大学湘雅二院、上海交大新华医院、郑州大学附属一院5家医院,数量较少,相关人才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一情况无疑限制了临床药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成为临床药学教育发展的阻力因素。

临床药学教育体系不完善我国临床药学教育经过数年发展,由于各院校的培养目标,学历学位,学制,课程体系,授课方式,实践安排,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不尽相同,所以培养的临床药学人才良莠不齐,教育效果有待提高。临床药学教育实践时间较短。国外临床药学教育学制多为6~7年,时间比较充裕,可安排1~2年甚至更长的临床实践,有些国家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一入学即进入临床参与实践,了解适应临床环境。而国内学制通常为4~5年,相对较短,因此临床实践往往被压缩在最后一年以内,有些学校的临床实践甚至不足半年,学生无法充分了解临床相关工作,这对本专业学生开展未来的临床药学工作相当不利。国内临床药学教育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沟通等临床工作技巧的培养。在美国,临床药剂师沟通于数十年前就已经引起了充分的重视,进入20xx年以后,美国75%的药学院都专门开设了临床药剂师沟通技巧课程,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国内医药院校,而国内院校即便开设沟通技巧课程往往也是作为考查课、选修课等,并未受到足够重视。

师资力量薄弱临床药学作为新兴专业,由于开设时间较短,没有顶尖级学术领军人物,缺乏一批懂医精药,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深谙临床实践的校内教师和临床药剂师。所以,梯队建设较慢、整体研究水平较低,国家研究基金中尚没有临床药学专项。这种现状需要长期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来逐渐改变。

3、对我国开展临床药学教育的建议

制定统一的本科和研究生培养方案教育主管部门应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对药学人才需求的变化,制定统一的本科和研究生培养目标和方案,设置临床药学的专业学位,培养以服务患者用药为目标的高层次临床药学人才。

加快课程体系的构建围绕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疾病的认识和与药物应用密切相关的药学研究工作,重视病理生理学、诊断学、生物药剂学、药理学、临床药理学、临床药动学、临床药物治疗学的课程建设,积极开设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循证药学及医药伦理学等新课程,增加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并注重引导学生对社会卫生资源、人类与社会环境、人类行为与健康等现代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体现人、疾病、药物、健康的统一。教学内容应该以专业为导向,循序渐进、有机结合、互相融合,构建系统的临床药学知识体系。临床药学专业教材编制是临床药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基础工作,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重视实践安排,制定临床实践考核制度临床药剂师肩负着患者安全合理用药的重任,需要接受大量具体的临床实践训练。美国6年制的PharmD临床药学教育,实践渗透于PY(PharmacyYear即PharmD教育第3~6年)各学年间,采用早期见习,后期强化的制度。建议借鉴其渗透式的早期见习性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最后一年集中临床实践或与考研、找工作时间相冲突而导致实践质量下降的情况,也能够在相关理论教育后进行实践巩固,使学生知识掌握得更扎实灵活。由于国内临床药剂师制度不健全,学生实习常常按照住院医师的标准进行培训。建议聘请行业专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在师资中引进临床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增强教与学中的实践意识,强化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且使医药兼备的专家参与到教学建设中,共同制定适合临床药剂师的实践考核制度。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反对灌输型和封闭式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教学,采用案例教学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例如:适当选择一些专题,以问题为核心,鼓励学生组织小组讨论,再以演讲的方式汇报结果,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教学过程中应时刻向学生普及关怀患者、以人为本的思想,并注重培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4、结语

我国临床药学教育任重道远,国家通过临床药学教育的规范化和国际化,使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并着力培养领军型临床药学人才;通过制定临床药剂师岗位职责、临床药剂师准入标准,不断提高临床药剂师的社会认可度,改善临床药学人才的就业环境,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其中,成为未来的后备人才。

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第2篇

近五年来,天水市育生中学积极适应迅猛发展的社会和教育形势,以推进素质教育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大力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改善和强化管理,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促进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与发展,使学校各方面长足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学校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由700多人增至1350多人。

20xx年9月,现任领导班子上任后一致认为,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创建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打造平安校园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为此,该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等法律法规,其目的就是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依法治教,提高师德水平。校领导坚持在行政会上安排法律法规的学习,使班子每个成员知法、懂法,依法办教育、依法管理。学习中要求每个人写心得、谈体会,对照自身找差距。经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全体教师的法律意识增强了,师德水平显著提高。

学校针对学校周边环境常有社会小青年打学生、抢钱、骚扰学生等现象,制定了校领导值周检查制度与校行政人员校园周边环境巡查制度。制度规定,值周领导负责检查中午放学、下午放学校门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直到全校学生走完。学校班子全体成员每周两次分三组在各个方向巡查放学路上的情况,对一些社会小青年及时驱逐,发现打架、斗殴、抢钱事件及时与派出所联系。特别在毕业生毕业时,学校更是加大巡查密度,坚决排除一些不安全事件。由于检查巡查到位,学校周边环境大大改善,学生上学、放学感觉安明显增强。同时,由于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学校多次被评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育生中学在提高教师法律意识,创建平安校园周边环境的同时,加大对学生法制教育力度。学校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学生的法律教育。每学期学校都要邀请法制副校长给全校师生进行法制讲座;学校政教处要组织各年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竞赛;要求班主任老师要对学生进行一次以“知法、懂法、守法”为主题的班会;每班每学期要办一期法制宣传的黑板报。通过各种教育活动,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全校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校风。

另外,学校还加大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每学期开学初,学校都要教育学生时刻注意交通安全,要求学生校园内不许骑自行车,马路上骑车不许带人,不许比赛,过十字路口不许闯红灯,过马路必须走斑马线……放假时,要求学生外出要告诉父母,不许夜不归宿;出门注意锁门,防水;到有森林的地方不能携带火种,以防引起森林火灾;游泳时要有大人陪同等。

为了保证学生饮食健康,学校慎重选择饮食摊点,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有健康证,所售食品必须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坚决禁止三无食品出售,学校后勤处每隔一段时间便要抽查所有摊点的食品,对不符合要求的人员坚决辞退。学校还给学生提供了干净安全的纯净水。夏天时,学校要求学生不吃不卫生的食品,而且要求学生保持教室卫生干净、通风。校医经常检查学生个人卫生,后勤工作人员隔段时间给厕所喷洒消毒药剂,这些措施有效防止了夏季流行病的发生。

近年来,由于学校在打造平安校园的工作中有制度、有措施,着力抓落实,所以,学校校园内外未发生一起安全事件。全校师生法律意识强,“安全”二字常记在心,学校成了家长学生心目中的放心学校,安全学校。

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第3篇

摘 要:教育管理中人性观的问题,是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求生存求发展是人的本性。这是一种重“智性”而强调“智慧人格”的人性观,这种人性观要求教育管理要重视“智慧”在人生存发展中的作用从而使人获得自由发展。为此,在观念上要树立教育管理就是为人的自由发展服务的'观念;在制度上要建立有利于人自由发展的规范并保障这些规范的有效实施;在人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上,要做到人自身的自由发展与自然、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避免发生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现象。

一、教育管理的人性观内容

(1)尊重是人性的基本需求。公平、公正、公开、平等是每个人都想追求得到的。每个公民都有追求公平、公正、平等的义务,都有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但是真正的公平、公正是做不到的,它并不是绝对的平均,只可能在金钱上,权力上,地位上平等。

(2)尊重是人性的本质需求。人们是生活在尊重与被尊重之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得到理解。所以说,人性最本质的需求就是理解与尊重。无论在哪方面都需要相互尊重,尤其在教育管理方面,只有我们懂得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保持尊重他人的理念去实施教育管理,才能在教育管理中取得好的成绩。

(3)关心产生动力。当今社会,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它与自身的发展密不可分。正确的利用好人际关系,将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潜在生产力,也是我们的软资本,人际关系所释放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那就要看你的心诚不诚了,真诚是处理好人际关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真心实意的关心是最有效果的“管理”。

(4)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主动性和创新性。每个人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一句赞美胜过百句责备。通过对教学目标的统一,具体规划教职员工的人生目标,可以促进广大教职员工之间的亲近感,有助于产生心理认同。只有教职员工建立了认同感和归属感,才可能尽情的发挥他们工作的敬业性和创新性,使教育管理日益提升。

(5)民主是管理的核心。无论是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民主管理都是实施教育管理的核心。民主的基本内容包括: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决策权。在各个领域,我们都享有以上民主权利。广大教职员工可以通过上述各种民主权力,制定相关的民主管理制度,使得拥有参与、管理、行使民主的权利。

二、教育管理人性观的意义

(1)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教育管理的人性观的优势在于:能够调动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教师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向着好的方向发展。通过教育管理的人性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且还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

(2)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教育管理人性观的实行,构建了科学的管理体系、友好的的师生关系、和谐的的党政关系、和谐的管理体系,使得学生在一个充满友爱、和谐、融洽的环境里学习。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三、教育管理人性观的实施

(1)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开放互动式教学空间。以往的教育教学当中,都是以学校为中心地位,一切教育活动围绕学校来开展。学校安排什么课程,学生就上什么课程、学什么课程,学生根本无法参与教材的难易程度、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进度计划等问题。学生只有无条件的服从。但是现代教育管理就与以往的教育方式不同了,它以学生为主体,学校所开设的课程、课程的难易程度、课程进度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改动,实行人性观教育管理。学校要从以自身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开放互动式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上能够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2)转变观念。若想开展教育管理的人性观活动,就要从思想上发生改变,学校领导以及全体教职工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对人性观的认识。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理念,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

(3)建立系统化的人性化管理机制。开展教育管理的人性观活动,一定要构建一套完美的人性观管理机制。从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教育管理体系的建立、教育管理的实施都以人性观为根本,充分发挥人性观的优势,体现教育管理的文化属性。

教育管理的人性观,归根结底就是要更新观念,将以往的旧思想抛开,让观念彻底发生改变。只要坚定不移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管理的的人性观就一定能实现,教育的目的也就一定能更好的完成。

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第4篇

高校舞蹈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摘要]如今国际关系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而人才竞争就成为了最主要的竞争。素质教育决定着人才的发展,那么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舞蹈艺术修养是舞蹈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舞蹈教育接受者在学习和生活上都会受到舞蹈艺术修养的影响。我将对舞蹈教育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对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事业的未来提出了策略和建议,以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育;素质教育;作用

培养多元化高素质的人才是高等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完整的教育离不开素质教育。舞蹈在艺术教育中又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就包括舞蹈,人们的内心情感可以通过肢体动作得以表达、升华,它使人的情感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因此,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能使学生学到优美的舞蹈动作,还可以让学生的肌肉线条变美,使得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热爱,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

一、舞蹈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舞蹈教育对大学生“内外兼修”方面的作用

“内外兼修”就是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生活中的美是片段的,不完整的,不连贯的,只有通过艺术的渲染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加完美,和谐统一。舞蹈教育就是来培养大学生的这种美的,通过这种美来提高素质修养。大学生通过舞蹈教育,使其气质、情感、形貌、言谈举止等方面都更加高雅,内心真实的情感也可以在舞蹈中得到充分发挥,这才是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到的作用。

(二)舞蹈教育在人格魅力中的作用

在大学的舞蹈课堂里,教师用特有的教学方式讲解着舞蹈基础知识,以及优美的舞蹈动作,完整的舞剧排练,能使学生们有着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而且在排练团体舞蹈的时候,还可以培养出学生们的团体协作和集体荣誉精神。同时也可以通过舞蹈肢体语言来宣传惩恶扬善的思想,使其心胸变得豁达开朗,心地善良。可以说高校开展舞蹈教学是想让大学生达到自己亲自参加、亲自体验、亲自感受的教育意义,它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舞蹈教育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更应该注重的'是全面发展自身的潜能,很多人认为舞蹈教育只是简单的肢体运动,而不需要掌握知识,不需要脑力思考,其实并不然。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表情以及音乐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但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是大脑的思考、想象,才能完成特定的肢体动作,进而来表达情感。所以舞蹈本身就是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下而产生的。在长期的舞蹈熏陶下,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好的发展,从而使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且对学生实行的教育方针是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潜能,保证学生可以进行自我个性发展。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将学生的基本素质提高,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发掘学生潜在的智慧。

(四)舞蹈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是通过舞蹈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最大的释放,从而达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通常音乐伴随着舞蹈动作,不同风格的音乐,产生着不同的肢体动作,从而抒发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情感,来消除因生活、学习带来的压力。二是舞蹈可以帮助学生表达自我情感。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有它的特定心理活动,开心了就活蹦乱跳;痛苦了就垂头丧气;感情激动就用跳跃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当遇到不开心、不高兴的事情时还可以通过愉悦欢快的动作来调节自己的内心,从而赶走那些坏的情绪。三是舞蹈可以建立自信心,因为学习舞蹈变美,使自身的自信心变强,从而消除在大庭广众之下的自卑感。

二、当下高校舞蹈教育的状况分析

素质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起来,而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进入大学课堂,这让许多热爱舞蹈的人们感到振奋。同时,怎样上好高校舞蹈课程,怎样发挥好舞蹈教育的素质教育,也是我们大学舞蹈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单纯的是为了培养舞蹈演员,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多元化人才。由此,高校舞蹈教育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舞蹈教育普及面不大,多以实践为主

长期以来,国内教育受封建社会“八股取士”的影响,进入大学就应该坐定读书,与教室和图书馆打交道,广大的非舞蹈专业的大学生基本与舞蹈绝缘,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艺术教育的一种缺陷。从目前来看,大多数的舞蹈教育教学内容是以学习成品的舞蹈为主,学生的接触面窄,没有创新能力。所以在学校里相比较其他的学科而不受重视。它也不是一个普遍的学科,更有很多的高校没有舞蹈这门课程,只是为了参加活动而编排舞蹈,或者只是学生们自发成立的舞蹈团,进行练习。

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美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的描述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麻醉护理教育项目分为三类:硕士项目、临床型博士学位项目和联合项目。联合项目以硕士层次为主,但学生可选修博士课程。所有培训项目均为职后教育,即申请项目的学生必须为弗吉尼亚认证的注册护士,并具备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教育课程以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为主,辅以麻醉基础课程和科学研究,临床实践贯穿了整个培训周期。

1.1.2中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的描述

中国徐州医学院现有的麻醉护理相关教育以“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的形式出现,历经中专、大专和本科三个层次,为职前教育,即学生尚未获得中国法律认证的注册护士资格,也没有临床工作经验。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历时2.5年的普通护理学教育,第二阶段为历时1.5年的麻醉专业课程教学阶段,最后一年为临床实习阶段。

1.2方法

采用教育家贝雷迪提出的教育比较四步法对中美课程进行描述、解释、并置和比较。描述:包括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的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要求和培训课程;解释:归纳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在以上4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并置:对两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进行分析,形成比较概念,提取比较要素并以表格形式呈现;比较:对上述三步形成的所有内容进行全面比较,得出结论。

2结果

2.1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的比较

以麻醉护理的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要求和培训课程内容4个维度作为框架,对中美两国现有麻醉护理教育形式进行比较。

2.2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比较

美国的麻醉护理培训在1933年前由当地医疗机构承担,为非学位教育。随后,经国家出台相关学位文件,麻醉护理开始向学位教育变革,培训机构也由当地医疗机构向大学转移,直到1998年美国麻醉护理教育最终确定硕士学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标准。在美国发展麻醉护理教育的过程中,其教育类型一直都为职后教育,教育层次自1998年开始提升为硕士及以上层次。中国的相关教育主要以“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的形式出现在极少数医学院校,在1993年徐州医学院率先与南京六合卫校联合开办三年制中专层次的麻醉与急救护理专业;此后又与福建闽北卫校合作开办大专层次教育;直到2004年徐州医学院开设本科教育层次的“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除了学院派的麻醉护理教育形式外,各地医院也开始自发组织小规模的麻醉科护士的岗位培训,但形式各异,缺乏统一的系统,在此不做详细比较。由此可见,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发展史并不长,具有一定规模的麻醉护理教育均属于职前教育,教育层次经历了中专-大专-本科的提升过程。

2.3学生准入要求比较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硕士学位麻醉护理教育项目每年仅招收24~36位学生,解读项目的培养目标发现,其以培养能在临床为患者提供专业麻醉护理服务、制订完善的麻醉护理计划的实践型护理专家为目标,因此,对学生的准入要求比较严格,从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多方面对申请参加培训项目的学生做了相关规定。可见,美国的麻醉护理教育属于精英教育,要求学生具备高水平的综合能力。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以学院派的职前教育为主,是在通科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加入麻醉护理特色,对于学生的准入没有设定特殊要求。申请参加麻醉护理教育的学生只需要具备相应教育学历,并通过国家组织的适用于所有专业学生的统一招生考试即可。

2.4培训课程内容比较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硕士学位麻醉护理教育项目的课程可分为三类:麻醉护理的高级医学课程、麻醉护理的专业课程和麻醉护理的研究课程。其中,麻醉护理专业课程占据了重要地位。从麻醉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美国采用的是模块式教学模式,即根据学生的能力及水平,将一门课程分为多个层次分段教学,如麻醉护理的原则和实践分为了五个层次,即Ⅰ~Ⅵ。这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培养个体,使其具备优秀的职业素质。其次,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麻醉护理教育为硕士以上层次的学位教育,因此,对于学生的科研能力具有一定要求,在课程中专门开设了研究方法的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思维方式。此外,由于麻醉护理教育的专业实践性强,临床实习也为麻醉护理专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划分了6个阶段进行(即临床实习Ⅰ~Ⅵ),时间占据整个培训周期的50%,约12~18个月。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以通科护理教育课程为主要部分,即基础医学课程和护理专业课程,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仅占据全部课程比重的15%左右。研究方法类课程没有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另行开设。徐州医学院的“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分为三个阶段,第三阶段为历时1年的临床实习,其中半年为内外科实习,半年为麻醉科实习,临床实习时间在整个教学周期中仅占据10%。

3讨论

3.1形成系统的课程是培养麻醉护理人才的前提

美国麻醉护理学会已有全国统一的指南对麻醉护理教育应该涉及的课程领域、培训周期、理论/实践课时的比例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保证了麻醉护理教育的统一化和系统化。我国职后麻醉护理培训仅在各地医院内部小规模开展,缺乏统一标准,在培训周期、课程领域等方面存在百家争鸣的现象。因此,我国的护理界学者应尽快开展麻醉护理职后教育的相关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形成系统的麻醉护理课程,推动我国麻醉护理职后教育规范化,以促进我国麻醉护理教育的发展,同时为我国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提供依据。

3.2职后教育是中国麻醉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首先,麻醉护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技术性,以及麻醉患者围麻期意识状态的特殊性(非清醒或半清醒状态),都对麻醉护士的素质、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接受没有任何临床工作经验的学生参加麻醉护理教育并不合适,可能导致他们进入麻醉科工作上手慢,无法快速胜任高强度和高难度的麻醉护理工作,这将对围麻期患者护理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其次,中国目前的麻醉护理教育形式,即“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是在普通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部分麻醉护理相关课程,使得学生早期、初步地接触麻醉护理的概念。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处于核心地位的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仅占据课程比重的小部分,培养的学生在实际进入临床麻醉科后,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岗位的继续教育,才能完全胜任麻醉护理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导致教育成本效率不高。最后,麻醉护理教育走职后教育路线是国际发展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大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国应紧跟国际麻醉护理发展潮流,向职后教育转型。职后教育的发展将从两方面进行。

3.2.1以核心能力模型为指导培养麻醉护理人才

“以能力为本位”是近些年国内外职业教育所提倡的方式,这种以职业能力为培训立足点的教育能够针对性的培养具有专业工作能力的护理人员。麻醉护理作为一门临床专科性强、能力要求高的专业,采用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对于麻醉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蒋莉莉、_乐等对麻醉护士的工作范畴和核心能力做了系统研究,这对开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麻醉护理课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未来接受此类职后专业教育的学生将被授予相关证书,并能从事临床麻醉护理工作。

3.2.2麻醉护理教育走专业学位道路是未来展望

美国的麻醉护理教育经由非学位职后教育向学位教育发展,截至1998年全部转型为学位教育,并以硕士学位为最低教育标准。它的发展轨迹可为我国所借鉴,我们应以能力为本位的职后教育为起点培养麻醉护理人才,首先发展非学位教育,随着麻醉护理教育发展逐渐成熟,可在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课程基础上增加科研类课程,使之逐渐达到研究生教育水平,发展麻醉护理的学位教育。这一方面可为临床优秀护理人才提供深造机会,开拓护理人才发展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背景下稳中求速,既保证了临床麻醉护理质量,又加快了麻醉护理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可推动护理学科下属二级学科的发展,为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发展借鉴和依据。

4小结

中美两所学校麻醉护理教育在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标准和培训课程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美国麻醉护理为职后教育,硕士学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标准,参加培训项目的准入学生均具备一定的教育背景,并且是在临床相关科室工作过一定年限的注册护士,教育内容以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为主。我国以“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的形式开展职前教育,教育层次历经中专-大专-本科的过程,学校对于接受麻醉护理教育的学生没有特殊的准入标准;教育内容以普通护理教育课程为主。经过中美比较,我们对中国麻醉护理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1)形成系统的麻醉护理教育课程;

(2)职后教育是未来发展趋势:

(3)以能力为本位的职后教育为起点,以护理学位教育为未来目标。通过以上努力,以保障患者临床麻醉护理安全,推动麻醉护理学科发展。

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第6篇

摘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关键,社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决定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推动世界的是摇摇篮的手。”自古以来,人们就深知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

关键词:家庭教育;成长;影响

如今的父母认为,生养一个孩子,让他好好学习都是为他好,能够找一份好的工作。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绝对不是你在小学、大学所得的分数决定的。分数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但是不能因为孩子分数低就认为孩子没出息。真正觉悟的父母的爱,应该是我们对自己的小孩没有期待,不管他怎样我们都爱他,我们尽己所能,但不要求他。下面我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谈谈我自己的想法:

1.不要以孩子为中心

家庭教育是不可以完全以孩子为中心的,应该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地位去陪伴孩子成长。如果以孩子为中心,他就会在溺爱中成长,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我们这一代,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生,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有的孩子在读书阶段,什么都不做,只要你在学习,家里的电视开静音,一家人只看图片,或者戴耳机。本来读书是一件重要的事,但是试问,毕业后还会遇到工作,成家、生孩子等重要的事情,每个人都要去考虑你的感受吗?我们只能适应社会,越早适应,今后受的苦越少。

2.不要一手包办

孩子从有行为能力的那一刻开始,就必须鼓励和引导孩子学习独立性,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自理自立的好习惯。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所以自己成了孩子的CEO,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在补课,奥数,画画,大点了加上语文,后来又是英语,等等,一个周末,1天半补课,1个假期,1个半月补课,成天只学习,不用做家务,不和同龄孩子耍,孩子小,没有反抗,一旦到了青春期,有自己的意识加上荷尔蒙作祟,突然变得很暴躁,父母的任何话都可能成为激怒他的理由。

3.不要有求必应

孩子要求得到的东西,家长要有原则性地衡量是否可以买,是否有必要买,买了有什么作用。盲目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无疑是害了孩子。有的父母觉得只要孩子考得好,几百上千的条件都能够满足,殊不知,父母的钱也是风里来雨里去,用汗水换回来的。

4.培养孩子守时和诚信

在我上课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总是迟到,也不是非要迟到很久,就是那么两三分钟。其实这个和父母的教育有关,比如有的父母给孩子在课外报培训班,马上上课了,心情一不好,不去了,家长马上给老师打电话说孩子不舒服,说把课程换到明天。孩子觉得原来所有事情可以靠父母一句话就够了,于是动不动就不去上课。久而久之,他就没有了纪律观念,学校的课也就不重视了。他认为父母会帮自己的,迟到,甚至逃课、旷课也就成了家常便饭了。

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第7篇

摘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活动的反思,建立在人们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在生活世界的实践语境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梳理和反思。在肯定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哲学相遇的可能性之后,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和哲学思维方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思考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坚持总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即在社会关系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哲学范式;人学范式;社会价值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一个哲学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社会性、和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能做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存在,在于它能够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价值意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学界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深化了对其本质的认识,但没有形成统一界定。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人的活动的现象,在社会共同体中,个人与集体活动中的辩证关系也需要一种全面的辩证的视角去解释。社会哲学是一种对于社会生活现实的总体性把握,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需要社会哲学范式这一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和需要的必然性与普遍性问题反思,这与认为“社会哲学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把社会政治的需要看作其出发点和归宿”的观点不同。基于社会哲学思维方式,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所是”在生活实践中如何体现的,在社会关系中把握,才能正确体现其本质。

1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普遍性的客观存在,在不同时代和国家表现为不同的样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许多学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界定是从一定统治阶级、阶级意识形态来界定的,“意识形态性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或意识形态性,它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和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属性”。

意识形态性的核心是政治性和阶级性,是指的是观念上层的建筑,是政治的法律的思想的观念,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大众的,是文化自觉的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需要在社会关系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意识形态说发现了思想政治教育阶级意识功能传播,在这一社会关系中显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源于社会系统中的政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定,实质是政治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渗透”。

政治是对公共事务的安排和治理,它自始至终都有公共性的向度。政治性只是人的群体归属需要的一部分,另外还有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在原始人群内实际上是存在着为大家都认可的行为标准和活动准则,也就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体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从根本上看,在阶级蒙昧时期,在社会思想领域中不存在着思想体系的明显分化,政治社会中只存在着一套较为完备的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的思想体系。道德是统治阶级的道德,政治是一个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强制,是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即政治同化了道德和宗教,因此,政治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做概括是不能覆盖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范围和全部现象,只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被需要的体现,无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主体间性活动,在现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一个前提性承诺,具有确定的价值取向和导向的,尽管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及其不同人群、各个阶层和学者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不同,然而对于其历史正当性、社会价值取向和作为人类需要的一项活动是共通的。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存在相同的现象,即能够用一种关注社会活动的方法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根本上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2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探究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准确把握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发生去追问其为何存在。基于这样的路径去寻求它的本质,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人的一项活动,发端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思想活动。简单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是原始社会人进行的一种生活方式,主要体现在群居生活,伴随着意识、情感、规则的发生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济把这种原始形态的德性称之为“生活式的德育”,尽管这种生活式德育及其原始,但它已经历史性地“承担着社会生产性和生活性”,“维护社会公共生产和生活”,传递和驯化人的德性职能。基于这样的生活式德育所形成的习惯,维护着人际平等与聚集,保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群内存在大家较为认同的活动准则和行为标准,体现在集体狩猎和采集活动当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关系而结成的一个整体,因此原始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也还没有从其他的社会活动中独立出来,在社会思想领域表现为对某种神秘力量的一致崇拜和信仰。

人与人的这种紧密的联系结成的这种自然共同体当中,表现的是对氏族部落认同的原始宗教式的精神控制,是群体性的。阶级社会的出现,伴随着阶级控制和阶级教育活动的出现。不管在奴隶社会还是在封建社会时期,在社会思想领域不存在着思想体系的明显分化,政治社会中只存在着一套较为完备的具有明显政治倾向性的思想体系。例如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儒学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并得到一定发展,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转向政治教化。中世纪时期宗教利用教义将人们的思想观念禁锢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当中,为阶级统治服务。这一时期主要是对“主人”所代表的国家和社会认同的那一系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规训和教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资产阶级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宣称教育是为了对公民进行智、体、道德教育以及宗教教育,培养民主、自由、平等的公民。在教育实践中大肆宣传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论。

不仅对资产阶级进行阶级意识的教育,并且在公民教育中体现了一种公民身份和国家认同教育理念。社会存在着两大对立的政治思想理论体系,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各自从本阶级的立场出发建构的各自思想体系。在社会主义社会时期,社会思想理论界存在着多元的以理性个体的角度出发,而非从阶级出发的论证和阐发为社会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所应实施的方案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是以培养民众对国家(国族)和社会自觉认同的理性精神为主旨的教育和引导。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在不断的自我实现、解放,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根据以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质有了一个基本指向,资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示的是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生活需要。实践性和目的性是人类存在的价值指向,社会哲学反观人的生活总体。

3用社会哲学范式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思考

社会哲学在我国80年代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南开大学哲学系对社会哲学的研究。王南湜教授提出让定义适合于生活,用生活中已有的领会去修正定义,修正理论。基于这样的方法,王南湜教授给社会哲学的定义是一种对社会生活的现实的总体性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从其发展历程看出,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目的性和实践性理解和把握需要社会哲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来把握,因此,社会哲学范式则指的是以社会哲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给予总体把握或反思,在这种思维框架下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重新做思考。本质不是变化的,是最普遍、最稳定的根本性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也是各个阶段体现最为普遍、稳定的最根本性质。基于这一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发生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目的性和实践性体现出发。

3.1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项实践活动,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在实践中完成的。首先,从其出发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进行。社会哲学是以一种总观的态度面对现实生活,那么生活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体现。从人的思想实际出发,对具体的人开展教育,分析人的思想的形成、发展、嬗变等,而这些是无法离开人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其次,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使人们形成好的思想,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而这种思想政治素质则是社会需要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人是未完成的存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人,是一个在不断创造活动中自我完善,不断追求幸福生活的人。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去提升自己的思想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涉人这一本性,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内在契合,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也须在实践中去检验。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有没有预期效果,只能在社会实践中来检验是否有效。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相应的关照这一点。通过交往,圈中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对成员生活产生影响,不管是显性的影响还是隐性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人获得自身的完整性和全面发展性。当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有一定的目的性。

3.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相区别的一个方面。人的存在是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避免的与其他个人或群体有一定的关系,而不是孤立的、抽象的存在。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在这种社会关系中,人需要得到认同,也需要去认同群体其他成员。在认同确证的过程中,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影响和相互教育。但是,在这种社会圈中不一定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有些群体思想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甚至有消极影响。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和自发性,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相伴随。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专门人员、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指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教育,体现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与其他社会活动的目的是不同的,它根据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根据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要求而预设的。在关照这一特殊要求的同时,人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人的主体选择,把人在发展中符合社会目标的思想政治强化、形成理想信念,使之与社会发展方向保持一致,使人与社会在互动中发展。

3.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指向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立足于现实,而且关照未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有针对性的解决人们现实思想问题、实际问题,而且把人的思想长处、积极方面引导,并且发挥预防作用。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的思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基本观点,是关于现实的人对全部生活实践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评价、判断和取舍标准的思想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只包含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教育,还是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美学价值观等教育。“价值观教育对人们进行启发和引导,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将其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要求。价值观教育是一个规范性层面上的教育,它不可避免地将特定社会的价值观体系渗透到教育过程中,以此促使人们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是在调和社会价值体系与个体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成员个体价值观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在实践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发展进行价值体系引导。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社会价值观教育,它是一定阶级、政党或集团用社会价值观体系对社会成员施加一定影响,促使社会成员形成符合社会价值体系要求的个体价值观的实践活动。

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第8篇

【论文摘要】:21世纪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在高校开展公共舞蹈教育是公共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对改善和提高舞蹈教学的现状,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文关键词】:高校公共舞蹈教育;必要性;发展方向

21世纪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高校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的栋梁之才,将责无旁贷地肩负着推行素质教育的重任。因此,当代大学生自身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而舞蹈教育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高校开设舞蹈课(以形体课为主),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提高舞蹈欣赏水平,最终达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新一代的艺术素养。同时也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提出我国高校大学生公共舞蹈教育的发展的必要性,改善和提高舞蹈教学的现状,以及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一、公共舞蹈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从公共舞蹈的特点和表现力方面来看

形体舞蹈课,通过对上肢、下肢与躯干的规范训练,掌握身体运动的规律,并在一定的音乐节奏与旋律中能够协调自如地运动。而大学生在学习了舞蹈语汇后,可以支配自己的躯体,抒发情感、宣泄激情。当他们需要歌唱抒发情感,就更需要通过肢体来加以演绎。舞蹈是一种易普及的艺术,它比音乐具体形象,比戏剧简单容易,适合表现他们的学习生活。大学生通过舞蹈可以协调肢体,调节文化学习造成的不动状态,更重要的是还能增强自信心,使人摆脱腼腆和拘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审美情操,充分展示当代学校的校园风貌与当代学子的思想、生活和情感。

(二)从公共舞蹈教育的作用来看

舞蹈训练是一种肢体训练过程,它不但可以使人的形体优美,而且还因为舞蹈经常是双人或多人配合的活动,所以舞蹈过程也是培养舞蹈者关注他人、关注配合、注重协调的过程。我国老一辈舞蹈家郭明达先生,在美国学习和考察后,作出了如下介绍:“几十年来,美国教育系统里的舞蹈设置目标,认为舞蹈活动可以强身健体,纠正姿态,调理肌肉,使动作准确。在心理方面,舞蹈对适应团体活动、接受领导、遵守纪律有帮助;对个人言行举止、表情达意也有益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舞蹈课的训练,这是21世纪中国教育的要求。

(三)我国高校普及艺术教育的良好发展势头

二、普通高校公共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公共舞蹈教育课程的设置

(二)公共舞蹈教育的教学方法的研究

1、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组织学生观看舞蹈音像资料,以“画面”中那些优美舞姿,丰富的情感表达,来传达对美的感受,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有目的性的学习,进入自然的舞蹈学习状态。

2、教学方法的多变性

“口传身授”是舞蹈教学的基本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用形象、精炼的语言讲解舞蹈动作要领,再通过肢体示范教学,直观地给学生展示动作,使得同学可以直接模仿,并用心理解和体会动作要领。但是随着高科技慢慢渗入教学,有了多媒体、电视教学等,更能成为很好的辅助教学工具。毕竟舞蹈是表演艺术,它是通过肢体来表达的,在教学中加以电视教材,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把握需要传达的意思。

3、结对帮扶教学

根据高校公共舞蹈的特点,是由全体学生参与的舞蹈学习。虽然不是高难度的舞蹈水平,但在教学过程中,会有一些同学领悟掌握得快一些,就可以进行结对帮扶,把领悟慢一些或动作出现错误的与掌握得快一些的同学组成一组,互相纠正错误,避免动作的错误出现。

(三)高校大学生舞蹈团队的不断涌现,丰富了校园文化,带动了高校课外艺术活动的健康发展

经抽样调查,全国90%以上的高校都有自己的大学生舞蹈队。而这些团队中的同学多是通过公共舞蹈教育的课程学习后,涌现出的一批骨干分子。因对舞蹈的热爱,自发成立的舞蹈团队。近几年,高校非专业同学参加全国各类舞蹈大赛的比比皆是。就拿江西第二届大学生舞蹈大赛来看,共48个节目进入复赛,非专业组23个节目,比例占了一半。虽然这部分学生可能在表演上达不到准专业的水平,可是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自信地表演,充分展示当代学子的思想、生活和情感。并有效地推动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普通高校公共舞蹈教育遇到的“瓶颈”

1、学校领导的认识不到位,管理职责不明确

迄今为止,还有部分高校领导同志一直对艺术教育的作用持怀疑的态度,甚至认为公共舞蹈教育可有可无,只不过是供休闲娱乐而已。艺术教育机构只是团委工作下的文艺干事兼管,没有设立专门的舞蹈教研室,据不完全统计,设立了艺术教研室等艺术教育专门机构的高校只占高校的18%。

2、资金短缺。配备不齐全

经调查,有些高校用在舞蹈教育上的经费严重不足。有一所学校每年投入自然科学研究上的经费达8000多万,而投入人文科学研究的经费仅有100多万,而真正用在普及艺术教育上的经费那真是少得可怜。一般高校进行舞蹈训练的场地,通常只是普通水泥地面的教室,没有铺设专门的地板、地毯、把杆,更没有镜子了。最多只是用普通迎宾用的地毯铺设在水泥地上,那样活动极容易受伤,更是无法达到训练的效果。

3、师资力量缺乏

20xx年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指导方案》中强调,各高校应重视艺术教育课程,加大配备专职的师资力量。就说北大、清华的专职公共艺术课教师都不到十名,那普通高等院校就更是无法按国家规定来配备;再从学历上看,从事高校公共教学的研究生教师的比例也只占25%,可见学历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五)提几点高等学校公共舞蹈教育的发展构想

有人曾经说过,科学使人求真,道德使人向善,而艺术使人尚美。没有对美的认识、没有具备审美能力、不懂得美育的价值,就创造不出绚丽缤纷的艺术世界。舞蹈训练作为是一种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才能的一种教育。因此,舞蹈教育对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的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高校开展公共舞蹈教育必要性和发展方向的阐述及做出的深刻理解,舞蹈教育势必得到进一步的重视,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将中国高校教育中的艺术教育推进一大步。

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第9篇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摘要: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环节,在建设小康社会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关系着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在全国已普遍开展很多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较大成效,但是,在农村的一些学校里,仍然存在着一些政策落实难的多重问题以及落实后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源于农村的素质教育受师资、教学设施、教学经费、教育观念、农村经济的收入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全面实施,严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义务教育,差距,剖析,对策

目录

一、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不足,直接影响着教学条件的改进。

(二)办学意识滞后,教育目标错位,新课程理念贯彻不力。

(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欠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四)学校管理水平不高。

(五)农村社会家庭教育功能赢弱,加大了学生教育难度,也造成一定学生流失。

(六)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抑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促进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端正农村教育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强化法律责任,建构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

(三)加强教学研究工作,实施校本研训工程。

(四)坚持公平原则,不断缩小农村教育的差距。

(五)优化学校人事管理。

三、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科技兴国,教育为本。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基础教育面广量大,在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上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小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龙头,其作用更是至关重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农村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一直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其根源何在?有何对策?迫切要求全社会人的关注。现就此问题略陈管见。一、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不足,直接影响着教学条件的改进

教育历来是国家财政投资大户,硬件环境的改善软件环境的营造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多年来的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却是各地不争的事实,致使有的学校基本建设问题突出。比如,有的学校校舍过于陈旧,存在安全隐患;很多乡镇小学没有微机室,而有微机室的,也设备已经陈旧却无力更新。另外,近两年由于撤点并校,新学校建设更需要大额资金。学校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就显得日益突出,甚至影响到正常的教育教学。

(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一

继续教育的特定对象和目的决定了继续教育内容应具有的特殊性,为此,继续教育的内容应补偿教师职前教育的不足,使之能适应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变化充分发挥其创造潜能。教育部于1999年发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提高教师实施教育的能力和素质为重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及更新与扩展;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等。现阶段,尽管继续教育的教材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教材内容不适合农村继续教育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一是教材城市化取向较为明显,脱离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二是教材的质量粗糙,急功近利。三是大多数为之前所学的再版,新瓶装旧酒之作较多。四是自我封闭地方保护主义较为严重,不少地方只用本地教材,难以引进教育教材的活水。五是重理论而忽视实践。六是具体学习内容由各地市教育部门指定,教师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在教学方式上,农村教师继续教学任然是以课程为中心,采取课堂教育的组织形式。在教学方式上任然以教授为主,在教学方式任然是黑板加粉笔的传统“口耳相加”呆板的教育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农村教师最需要的技能技巧和反思教学实践的思维习惯未能的到培训和训练。

(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欠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据调查,超过40岁的老教师多达一半以上。我市从20xx年起就没有正式分配一名师范毕业生充实农村小学教师队伍。

二是学历水平较低。好多老教师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有的甚至只是完小毕业生,多年来只依据日常积累的教学经验在任教。从05年的达标统计情况看,我市小学教师学历专科率为55%,居我市倒数第一位。可见学历提高任务仍需加强。

三是专业教师不足。在城市,专业化教学是理所当然之事,或许不值一提,而在许多农村小学,专业教师却严重不足,像微机、音乐、美术、劳动、科学教学大多是兼职的,尤其是小学英语教师几乎都是从别的学科转过来,难得有英语专业的师范生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因此,小学英语教师知识面窄,发音不标准,教法不得当等问题显得十分突出。专业老师不足既影响素质教育教学的质量,又有可能使部分有专长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引导。

四是教师素质普遍不高。教师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学历、职业道德、思想观念、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我市农村小学中老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了一半多,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很不完善,又因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乡村,有的还从事着农业种植,对教学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信息闭塞,几乎无科研能力可言。教师素质偏低是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五是教师身体不适应。由于生活条件差、学校环境差、内外压力大、待遇不高、不良习惯等因素影响,农村小学教师身心素质明显下降。

六是教师分布不平衡。我市有小学教师3000余人,满足教育教学绰绰有余。但由于分布不均衡,造成离市区较远的东部南部边缘乡镇小学缺编,而离城较近的小学却呈现出人浮于事的状况。据调查,有的学校只有80名学生,却有11位教师。缺编的学校,教师疲于应付;而超编的学校教学质量也不高,反而是玩的玩、干的干,更让那些在高年级任课的骨干教师心理不平衡。

七是教师身份不公平。现在,我市教育行业有两类人,一是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一是教师子女、社会招工的后来师范院校全部进修合格的。工作中,个别师范生不服从管理,倚老卖老;其实真正在一线干工作的、出成绩的还是后面这类教师多。但在人事聘任和评优评先上老是提身份(干部和工人),严重影响这类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四)学校管理水平不高

当今农村学校管理普遍还存在见分不见人,见章不见人的现象。好象在实施这些制度时,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完成赋分,缺乏制度的实施者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指导。制度的实施都是学校的管理者,实施的对象就是被管理者,使两者处于一种对立状态,都是自上而下的行为,或者是一种权力行为,与当代社会民主化进程相背离,也与我们对教师实行民主化教学的要求不相符。

(五)农村社会、家庭教育功能赢弱,加大了学生教育难度,也造成一定学生流失农村父母们一是受传统跳农门思想的影响,二是鉴于目前大中专生毕业后需自谋职业的现实,对孩子受教育的目的往往定位特别近视,对升学有望的孩子,就盼望成龙成凤,跃出农门;否则就认为教育投出是浪费,不如让孩子认点字,就直接去学手艺挣钱。因而在家庭教育管理上或娇宠过分放任自流,或严厉有余,使这类学生的品德个性和文化求知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家庭教育的失策,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也给学校教育增添了障碍。严重的,更早使一些孩子丧失了学习努力的目标和学习钻研的兴趣,以至于有的小小年纪就离开了学校。(六)、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抑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考核教师工作,或评优选先、评职晋级都是通过“量化”来实现的。一般的学校对教师进行评价时都不同程度的涵盖了:表彰奖励、教研课、论文获奖(或发表)、课题研究、指导学生作品获奖(或发表)等。应该说,在目前还没有更为先进的评价制度出台前,用这种办法也是完全可以的。但事实上,“量化评价”却实实在在地成了不少教师投机的幌子。比如,不会写文章,没关系,只要肯出钱,一篇发表的论文便有了。一些奖项拿不到,跑跑关系便到手了在量化时,便可堂而皇之地进入前列。诸多事实表明,如果不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它必将抑制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促进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端正农村教育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第10篇

题目: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在新形势下的创新

关键词: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发展;新形势。

一 传统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出现的问题

(一) 教育本质变得更加物质

很多大学教育的本质都在发生转变,变得更加物质化,从育人转变成经济利益。使得教育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偏向于经济效益,忽视了教育的现状。很多大学教育管理单位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扩大招生规模,以收取更多的学生,收益增加,但教学质量没有升高反而降低,所以大学教育变得更加的令人质疑。

(二) 教育管理模式不够先进,缺乏创新

当前我们国家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都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比较单一,对于行政管理有严格的规范标准,而对于教学环节中一些动态的监控和预警没有做到有效的防护措施。所以大学教育管理的水平较低,学习效率也不够高。

二 大学教育管理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学校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学生,一切的管理教学都是为了学生,那么所有的管理工作都应该以学生为核心。运用一定的方法,在管理的过程中把学生当作主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轻松愉快。所以老师要用热情积极的态度面对,并感染学生。制定合理的班级规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学习,让班级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度过高中时光。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依据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的进行改革,在实践中找到正确的管理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改革,才能更好的学习发展。学生要自我教育还要自我管理。例如,教育方式多样化,教学组织多样化出现了很多行政班,和教学班。老师只起着的引导作用,配合学生,配合任课老师,配合学生会,对学生进行管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 如何对大学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勇敢的面对挑战,找出接入点,积极的进行改革,为大学教育工作提供更好的发展前景,以便于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一) 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手段

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第11篇

大学生对大学教育的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获得学位认证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学位条例的规定,大学本科毕业生完成教学计划,并通过毕业设计(论文),为了获得学士学位。因此,毕业论文的质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物理教育的一个重要标杆队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毕业生质量为专业教师,对未来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相关研究

卢宇刚《对我院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调查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学生选题方向偏向于技战术分析类,选题方式偏于文献综述类,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于媛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论文选题方向偏重于专项类,但近几年来呈下降趋势;学校体育类、社会体育类论文呈增长趋势;学生的理论知识修养不足。

魏祝颖《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天津体育学院20xx—20xx届学生为例》中发现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上学校体育类和运动训练类的所占比重未50%60%,其中学校体育类的比运动训练类的少,社会体育、心理学、生理学及其他方面共占40%。大部分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确定选题,来源单一,缺乏创新性。赵永才在《高校体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情况的调查研究得出:体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教学训练类选题较稳定,社会体育类和基础理论类的选题有增多趋势,传统技战术分析的选题有下降趋势,学生选题呈方向多元化,但学生选题方式更多依赖于教师建议,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单一的方式,而体育专业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成为了困扰学生选题的主要原因。

从上述文献我们可以看出,从20世纪80年代至现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各方面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也产生了些许变化,例如:在选题方向上,技、战术类的比重开始呈下降趋势,体育教学训练类、社会体育类的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选题方式上,学生依旧趋向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途径或是指导老师的建议获取选题,通过思索创新进行选题的比重少;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集中于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学生研究手段仍然比较单一。

2.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及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

胥志敏《浅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一文中列出了学生在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实践性,针对性不强,论文成果一般。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朱少华,龙昆等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一一以南昌大学20xx—20xx届毕业论文为例》表明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偏重于体育教育方面,研究方法单一,实验研究能力严重不足,并且在论文结构、规范性、逻辑性等方面均普遍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建议。

戴卫东在《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中提到高校本科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有:论文的选题过于理论化;论文抄袭,论文买卖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相关的论文写作技巧;指导教师投入不够;未形成论文质量考核体系。并提出高校教学部门的失范,师生对本科毕业论文的不重视,学生论文写作系统训练的缺乏等原因。

从上述文献可了解到,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一直都存在,并且普遍呈下滑趋势,大部分研究主要是从选题和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选题存在陈旧、重复,缺乏创新等问题,如何提高学生选题的质量,完善过程管理体系方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热点。

3.非体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质量问题相关研究

夏光祥等在《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S大学20xx-2012届为例》提出:学生部分选题脱离专业培养目标、缺乏实际应用价值、选题研究内容“撞车”、选题陈旧,个别选题范围过大,可操作性不强。董秀茹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文中阐述学生选题出现大而广,题目越大越好写的误区。鼓励学生在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选题,但选题不能过于陈旧或追求热点问题,选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宜。

张菁《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问题探讨》中提到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存在态度不端正认真、论文质量低劣等问题。郭剑平、姜艳《论如何提高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中提到学生论文存在选题重复、缺乏新意、过于宽泛等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学生无暇专心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毕业实习定位出现偏差、图书资料方面的缺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大部分本科生的选题研究方向与本身专业关联紧密,能够围绕本专业的特色展开研究,不足之处仍然是有的选题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创新点,或是题目太大,学生亦难以把握其深度和广度。同时论文撰写时间的安排与学生考研、找工作的时间冲突、师生的态度等亦是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原因。

4.结束语

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第12篇

摘要:教育学科研究方法历来存在有无独特方法的争议。本文认为,教育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多元并存而非不存在的,并且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实践研究的关键性作用。并以教育族志学为例,概括介绍了应用于教育学科实践研究的代表方法的产生发展、教育领域应用与实施注意要点,以及教育族志学对于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研究意义与贡献。

关键词:教育学研究方法;教育族志学

一、教育学科研究方法是多元并存而非不存在的

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大致上可分为两类: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对于教育学科来说,可以发现各研究论著中所列研究方法大同小异。其中,明确宣告的“教育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统计法”、“行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法”、“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等等,大抵统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一般用于考察事实、揭示规律,而结合中国现有教育学的实际内容而论,其中主要是有关教育价值取向的辩护性的论述。于是当我们在争论教育学学科是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的时候,西方学者已经开始重视教育研究方法的问题。例如克拉克()运用多学科的方法研究教育,他认为,“各门社会科学及其主要的专业所展开的广泛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教育的基本工具,不管这个学科是历史学、经济学或政治学,还是其他社会科学,都给我们提供了考察世界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它应用到教育部门。”①学科发展史业已证明:一个学科从兴起到确立其独立地位以及其后的发展史,集中表征为“一部形成各种理论流派与研究方法从单一走向多元并存”的历史,而不是一部“各种学派消亡与研究方法从多元归于一元”的历史。②在教育学科方法研究中,用惯了某套研究体系就将其他方法拒之门外的做法是有失偏颇的。有学者将教育学科研究方法比喻成表演的舞台,因为专注于一种研究方法,无异于在同一舞台上跳舞,足够的时间也许会让舞跳得更好,但同时也失去了在其它更大更好的舞台上跳舞的机会。

运用多元学科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教育领域,可以帮助教育学科建立科学的概念体系、成熟的学术规范和研究传统,并最终形成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有学者认为,教育学科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可能就是多学科研究方法。③从多元学科的角度研究教育学科,其实质是利用其它学科的观点、方法、原理来思考和分析教育问题,从中探索规律,而不是将其它学科的概念、方法、原理生搬到教育学领域中。因为某种特殊、专门学科的理论是无法准确、科学地解释其它学科领域的特殊现象的',从特殊到特殊,显然违反了应有的逻辑。教育多元学科研究的意义在于拓展和更新教育者的研究视野、观点和方法,并力图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寻求各种观点的共同合理之处,获得更具严密科学意义的原理、规律、概念,等等。

二、教育学科研究方法需要正视实践研究

三、运用于教育学科的实践研究方法——族志学

族志学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领域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人类学家对二战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国家的教育进行了人种志研究。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人类学家贝克(Becker)等人率先采用民族志方法研究医学院的学生。接着,史密斯和杰弗里(Geoffrey)以人类学的田野研究方法对课堂的教学过程进行研究,并把他们所采用的方法叫做微观人种志(Micro Ethnography)。20世纪60、70年代,斯平德勒()及其学生撰写了大量关于教育族志学的文献。可以说,作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族志学是伴随着教育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教育族志学的广泛运用与成熟反过来又促进了教育人类学的进展。

教育族志学(Educational Ethnography)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方法呢?教育族志学是教育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它集中体现了教育人类学的学科特点,尤其深刻地表现了跨文化比较研究和实地考察的特征,也是进行释义学研究的前提条件。族志学(Ethnography)不同于人种学(Ethnology),前者是对事件的了解和描述,后者是对多种人种志研究进行比较、分析、概括、阐释,前者是在后者的指导下进行的。②因此,教育族志学必须以教育人类学的原则为指导,为教育人类学研究服务。教育族志学的核心概念是:①观察、实地调查研究;②与调研对象保持密切接触;③对调查做出客观公正的描述。沃尔科特()在1975年提出,教育族志学是一种文化描述学的新概念,认为它实际上是在力图对教育中人们之间的社会沟通性质做出准确描述和解释的一种描述性工作。吉尔林补充指出,描述应包括意义和行为两个方面,既要看到场合中的行为,又要能从被观察者身上引申出形成和构造行为的意义结构。斯平德勒认为族志学能揭示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知识,并把这些知识用于社会互动的方式上。威尔科克丝()指出,学校和课堂是教育族志学研究最合适的场所。国内学者则认为教育族志学是指“为特定情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和科学的描述”。③笔者认为,教育族志学研究就是应用人种志研究的基本范式于教育情境中的一种教育研究类型和方法,它与教育实验与教育调查等实证性的研究方法有着重大的区别,它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客观性的、描述性的、背景性的、开放性的和深层性的研究法。

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第13篇

摘要:对教育学学科特性的思考,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教育学,摆脱迷茫和困惑。笔者认为教育学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本文论证了其必备的三个特性。

关键词:教育学 学科特性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自其诞生之日起,“躁动、迷惘、困境、危机、解体、终结”以及“教育学成为别的学科领地、殖民地”之类惊呼依旧不绝于耳。教育学研究者自感“底气不足”,既无法确立自身的独立性,又无法就教育学的学科特性达成统一共识。教育学究竟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还是应以“指导实践”为主的学科,争论之声不绝于耳。一方面,教育学的研究无法规避借用其他学科如心理学、哲学的理论;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教育学的独立地位,研究者们又必须探讨出本学科的学科特性,以此来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学至少具备以下三个特性:

一、实践性

教育学本质上是一门关于人类教育生活实践的学科,与科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式和思想的社会关系一样属于社会精神生活,具有精神价值的特征。――丁钢

早在1929年,杜威在《教育科学的资源》中就明确地阐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他指出:“我们只是近来才感觉到教育过程的复杂性,意识到要使教育过程明智地按照指定的方向进行,必须援引多种科学。”,教育学的相关学科仅仅是教育学的资源,还不是教育学的内容,必须“把教育科学的资源(The sources of educational science)和科学的内容(Scientific content)区别开来”。他认为这两者常有混在一起的危险:“我们常因某种结果是科学的,便以为它已是教育科学了。我们要记住,那些结果只是给教育者利用的资源,使教育作用达到更完善的地步。”在他看来,“教育科学的最终实质,不在书本上,也不在实验室中,也不在讲授它的教室中,而是在那些从事指导教育活动的人们的心中。有些结果,虽然对于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们的判断、计划、观察的态度和习惯,没有什么作用,仍可以是科学的。但没有这种作用,它们便不是教育科学,而是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或者诸如此类的东西。”“在别的领域也许是科学的,但在教育上说来,则不是,等到它们对教育的目的有所贡献,才可以说是科学的,至于它们是否真正对教育有贡献,只能在实践中发现”。

教育学应在直面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加强自身发展的原创性,改变被动地接受和选择相关学科知识资源的状况,最大限度地拓展接受和选择相关学科知识资源的范围,主动地参与相关学科的学科建设和知识生产。

有不少人认为,过去的教育学之所以难以发挥指导教育实践的作用,主要是因为这些理论在追求普遍性的过程中,忽略了教育实践本身的多样性、情境性、不确定性、生成性等内在特征,漠视了教师在实施教育理论过程中的主体性,以及教师个人经验或知识的支撑价值。也就是说,它们造成了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断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重新定位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如有人摒弃二元论思维,强调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双向滋养关系;有人在质疑“指导说”的基础上,把教育学之于教育实践的功能归于“理智的启迪”,等等。二是侧重分析教师实践的个人特征,如有人广泛汲取波兰尼的认识论,探寻教师个人知识的样态;也有人深入借鉴亚里士多德、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开掘教师的实践智慧或教育智慧,等等。此外,像“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反思性教学”等概念,无不透露出回归教师的实践经验、诉诸教师的实践理性的初衷。

二、“人”性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我们的教育太看重有形的教与学,认为明明白白的传递是教学和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实际上,“教育一方面是把某些东西教给人,另一方面还要使某些东西靠其自身发展出来:因此人不可能知道,在他身上自然禀赋到底有多大”。以往缺乏对人性的关注,缺乏对人的自然禀赋的关注,导致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以人为经验对象的人文科学在数学、语言学和生物学的夹缝中生存,人的主体性价值在精神科学与人种学中不停地被拆解与消解。……人的价值信仰丧失之后,在现代社会,人的意识、灵魂、主体性和人性遭遇到知识和权力的限制,人的意义和价值也跌入到前所未有的困境。此时,现代教育不再是针对人的内在灵魂而传授人文知识,而是对人的肉体进行制度化权力运作,把人规训成为一个能自动生产和再生产权力/知识关系与话语的主体。正是因为这一点,教育学应重新立足于研究怎么培养人,人才是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人”性才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特性。详言之,人性化教育具体体现在生命实践、劳动实践、交往实践和审美实践等教育实践形式之中。

对人性的研究需以人性的可教性为前提。“如果人性是不变的,那么,就根本不要教育了,一切教育的努力都注定要失败了。因为教育的`意义的本身就在改变人性,以形成那些异于朴质的人性的思维、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方式。如果人性是不可改变的,我们可能只有训练,但不可能有教育。”

此外,教育学研究者应向文史哲以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学习,把研究的基础从单纯的学科基础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生活基础,不仅利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来研究教育问题,而且更要从师生的生活和整个的社会生活中探寻自己的价值根据和方向,进行价值的批判和引导。教育学研究者只有对现代人生和社会问题有更为深切而直接的人文关怀,真正关注师生的精神生活、情感和生命领域,才能对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不仅真正避免教育学成为其他学科的园地,而且改变教育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边缘位置,在有关人的学科中,从边缘走向中心。

教育用什么来稳固自己的根基,只能立足于它的本体价值和本体功能,这就是培养人这一永远不变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有了这一稳固的基点,教育才有可能比较清醒和恰当地去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才能清醒和理智地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教育学亦是如此。

三、复杂性

教育学是立足于人类的教育活动上的一门学科,这个先天性的学科特点,就让教育学的研究在对于人类自身的影响上无法避开。所有的教育学都存在着传授者,接受教育者,这两个角色构成了基本的教育因素。而由于角色的特性,人类本身的主观能动性与理解性都会随着不同的个体而有着不同的教育过程的变化。并且,在教育目的与手段上,由于人类的个体不同,对于所有的教育手段都会有着差别与方法上的变化,同时对于教育的目的来说,每个传授者的侧重点与关键点铺设都会不一样,那么再加上受教育者本身的主观性因素,就让教育学研究的复杂性得以提高。所以,在实际的教育学研究中,研究的高度是要站在人类与社会的背景下的,同时还要结合每个不同学科与人的不同,再来进行教育学的研究。所以,教育学研究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出了强烈的社会性质还体现出了强大的人为性质。

结语综上所述,由于社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程,对于教育学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教育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有人的地方就有广义上的教育,不管是研究其学科特性还是比对与其他关联学科的特点,其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为人类社会发展所服务。

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第14篇

【摘要】如何在不断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即改善办学条件,整顿校容校貌的同时,更好地提高软件水平,使学校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本文阐述了一些教育管理的理念。

【关键词】管理;教育管理;理念

管理是“这样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及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些个目标”;管理是“为在集体中工作的人员谋划和保持一个能使他们完成预定目标和任务的工作环境”;管理是“以最少的时间、金钱、原材料或最少的劳累为代价”来达到目标。理念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行动的先导。没有理念创新,改革就不能向前推进,事业就不能向前发展。然而理念的创新,既是教学改革的总结与需要,也是各时代教学理念的继承与发展。管理理念是组织在运行过程中指导管理活动的信念及秉承原则。是管理者对管理所持的信念和态度,是对管理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科学的管理理念是科学治校的先导。教育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归根结底是保障全体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并为实现国家的教育理念,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这些管理者为学校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做着积极的工作。那么如何在不断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即改善办学条件,整顿校容校貌的同时,更好地提高软件水平,使学校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我认为教育管理者应树立以下四个基本理念。

一、学生是学校发展的基础

根据顾客是上帝的理念。没有学生的学校是不存在的,所以学生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这是教育管理者必须树立的根本宗旨。应当把千方百计管住学生的观念转变为想方设法为学生服务,其中包括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如今有许多学校因为招不到学生而关闭,而有的学校却挤破了门,问题就在于学校是不是为学生负责,真正培育出合格的人才来。

后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和学生是对话的交互主体,倡导教师和学生发展平等的对话关系,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不存在了。在对话过程中,教师时而作为一个教育者,时而作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可以作为教育者;他们共同对求知过程负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由英国职业教育的宗旨决定的。反映在教育观念上,提倡个性充分自由地表现和发展,鼓励学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在学术上标新立异,他们认为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使学生通过思考已有的各种知识,发展理解力、判断力和独创精神;重视心智的发展在于知识的获取;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反对学生把知识看作是无需证明就理所当然地加以接受的教条。以学生为中心,更强调学生团队活动与群体组合。合作是最有效的互动方式,合作型交往,学生在认知、情感、个性诸方面将得到全面发展。

二、学校发展的关键是教师

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专业人员,是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政府和学校的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教育教学计划,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从而为社会培育合格的公民。

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而教学的主力和功臣是教师。教师是知识分子,享受国家公务员的待遇和教学津贴,教育岗位上的教师在领取工资和奖金的同时,也有丰厚的教学津贴,所以,教师的收入高于管理者,这是十分正常的。激励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倡有教学资历的管理者抽时间担任兼职教师,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优质地完成教学工作,这是教育管理者的重要责任,也应是教育管理者需要树立的基本观念。教师有知识分子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教师和管理者在同样享受工资及奖金的同时,应当额外享受超课时的讲课津贴,这是正常的,因为尊师重教就是尊教重师。

三、教与学应融为一体

教学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教,一个是学,“教”是对教师提出的,“学”是对学生提出的,所以教学永远是教育工作的第一线,教育管理者必须明确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学生管理是教务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不能有任何脱节,这是教育管理者的基本常识。如学籍管理、学生成绩和档案的管理等。

教育系统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为教育教学第一线服务的,学生管理也不例外。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有助于维护正常的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生活秩序,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更自觉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会大幅度滑坡,国家的教育目标就难以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是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支撑,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石。

四、后勤是教育管理的保证

后勤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是保证学校安全与稳定的重要环节,是学校实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阵地。当前,学校后勤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学校教育教学和后勤保障管理工作相辅相成。良好的教育资源不仅体现在学校的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上,还应体现在学校教学设施的完善、育人环境的优化和全面、科学、高效的后勤保障服务上。食宿问题历来是教育管理者的大难题。后勤工作要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是头等大事,防止食物中毒,避免各种伤害和各种事故等是重中之重。

总而言之,抓好学校后勤保障与管理是具体的科学发展实践。学校后勤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项工作又赋予了新的内涵、新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1,401

2、成凤春,学校管理的50个典型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211

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第15篇

摘要:幼儿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是通过音乐、美术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的教育。本文分析了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特征和意义,认为幼儿艺术教育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关键词:艺术教育想象力审美能力自信心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培养高素质、身心健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就应该从幼儿时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这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与新世纪的社会需要相适应。艺术教育是指通过艺术形式进行的教育,即以各种艺术手段感染幼儿,发展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创造美与识别美的能力,培养幼儿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是幼儿审美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实施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儿童都是艺术家,这既是一个命题,更是一种诗意的描述,它并不是要在儿童与艺术家之间简单、生硬地划上等号,而更多的是说,每一个儿童都与生俱来拥有艺术能力。

一、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

对幼儿教育的目的就是用丰富、形象化的感悟语言引起儿童的兴趣,陶冶儿童的情操和心灵,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引导幼儿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为孩子创设轻松、平等的环境氛围,教师要鼓励孩子自由创造并适当进行艺术技巧训练,通过开展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从而为幼儿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艺术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与疑问,如在唱“小树叶,飘呀飘”的歌曲时,有的孩子双手摆动,形象地表现树叶随风摇动的样子,有的孩子双手做小树叶状,放在胸前等。教师要让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自由发挥,为歌词配动作。宽松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发挥想象力,因此,在孩子们进行创编时,教师不能干预,打断孩子的思路,这样有利于保证孩子创编思路的完整性。假如教师不时让孩子停下来,纠正幼儿动作的准确性,幼儿的思路就会受到干扰,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刻意模仿老师的动作。教师要给孩子一种轻松、自由的环境,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这样才能使他们大胆、自信地去想象、去创造。我们要注重孩子的创造过程,而不要太在意结果怎么样。例如: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可以手舞足蹈、自编自唱;在绘画中幼儿可以乱涂乱画,对此类情况不要以“不对”、“不行”等以成人固定的方式去限制他们,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选择恰当的方法,去发现幼儿的可塑性,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由想象,大胆思索,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人类审美的本能在儿童的绘画、舞蹈、音乐活动均有所表现,所以,教师要对孩子的这种无意识的艺术本能给予肯定,并加以启发、引导,要把幼儿这种对美的无意识表现积极地培养成为幼儿有意识的艺术展现,让幼儿感受到美的存在。

首先,教育通过各种活动,提供给孩子去创造、去感受、去接触外界环境的机会,教师要让幼儿多看多听,丰富幼儿的感官,增长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眼界;其次,教师要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培养孩子的感受美的能力。例如教师在美工区准备了供各年龄层次、能力层次不同的孩子的美工活动材料,供孩子自主选择,并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发现问题。当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对美有切身的感受,也会评价自己的作品,美好的一切会从孩子的作品中一一展现。如在音乐活动中,孩子在听、想、说、唱、动等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情感世界丰富和充实起来,从而产生主动感受、领略音乐美的积极心态,思维愈发活跃,好奇心更加强烈。

(三)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艺术活动符合幼儿富于想象、活泼好动的特点,能使幼儿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孩子用自己的声音和动作,用自己的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例如,在绘画中,幼儿的画与教师的示范画颜色不同或有的地方不太一样,这虽然不符合教师的要求,但孩子表现的却是自己眼中喜欢的色彩、线条,这正是孩子的“闪光点”。其实,也是孩子的表现风格和必然特征。教师不能扼杀这种真实情感的表达,而要加以肯定,并正确引导、启发,让孩子大胆探索,自由发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愿望。渐渐地,孩子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就会逐渐培养起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常会看到幼儿随心所欲地、快乐地陶醉于艺术活动中。因此,我们要多组织幼儿感兴趣的艺术活动,保护幼儿的各种表达方式,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使幼儿充分表现自我。

艺术活动是幼儿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当这一兴趣得到满足时,幼儿不但学会了技能技巧,而且产生了成功感、自信感。成功的次数越多,幼儿对自己成功方面的评价越高,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在各方面及各阶段的能力,并以此来安排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例如,在舞蹈活动中,幼儿通过欣赏、感受音乐,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对歌词、舞蹈进行创编,教师要用赞许的目光、鼓励的微笑,使孩子充满自信地一一展现自己的舞蹈动作。当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时,教师肯定的口吻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从中获得更强大的推动力。那么,幼儿在实践锻练中,体验了成功,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就更加有了表现自我的欲望,从而形成了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三、幼儿艺术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这种主体性在儿童那里是以“潜能”的形式存在的,这种“潜能”在适宜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在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中逐渐得以显现、发展。也就是说,个体主体性有一个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这就使幼儿主体性在教育上成为可能。[3]幼儿艺术教育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的过程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激发学习兴趣,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体验。

(二)激发幼儿的创造才能

幼儿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艺术教育,幼儿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幼儿在观察和模仿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要注重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欣赏每一个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艺术教育会有很好的教育效果。每个幼儿由于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因此对艺术活动的体验和感受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性格外向、喜欢表现的孩子,教师要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对于胆小、羞于表现的孩子,教师要多鼓励和表扬,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

(四)更新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

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要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不断创新。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其次,教学内容应更具时代特点,能反映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再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要为幼儿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要增强教学的选择性与开放性;最后,为了应答时代的挑战,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扩展和更新当代我国现有的幼儿艺术教育教学内容。扩展和更新后的幼儿艺术教育教学内容应包括“欣赏”、“表现”和“创造”三方面的内容。

艺术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孩子的情感、智能、社会性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幼儿园全面素质教育园地中一个颇具新意识的尝试。幼儿唱歌、跳舞、画画等艺术活动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情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成长。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艺术教育的环境,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艺术教育活动。

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第16篇

摘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迎来了多媒体信息化时代。根据时代的变化特点,教育机构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旨在教育出能够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的青年。幼儿园作为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其中接受基础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儿童将来的发展。近年来,家长们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同样深刻的认识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在幼儿园中建立科学的教育机制,以便维护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逐渐成为了整个社会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模式;儿童;身心健康

幼儿园中的学前教育,是儿童学习和智力的启蒙阶段,教育尺度的拿捏非常关键。教育尺度如果过于紧张,将放大儿童的负面心理;如果过于松散,则不易激发儿童的智力成长。所以,幼儿园中的学前教育模式,一定要注重科学性,做到松弛有度,注意维护儿童的身心健康,以确保儿童能够从心理上和身体上进行全面发展。然而在现实的幼儿园学前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待改善。本文根据自己多年的幼儿园教学经验,接下来从四个方面探究如何树立科学教育观、维护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策略。

一、改善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儿童自身为本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通常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幼儿在大多数的时间里都是充当着听众的角色。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为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及时掌握儿童真实的学习状况,不易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开发儿童的学习思维,也无法监管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因此,传统的教育模式需要改变,以适应新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幼儿园学前教育模式,应该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儿童自身为本。让幼儿成为教学的主体,将传统的“教学为主”的理念转变为“教人为本”。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堂互动等方式,及时关注儿童的学习状态,以便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教师可对儿童普遍不易掌握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在儿童精神疲劳时讲授一些有意思的非重点内容,针对大多数儿童喜欢的课题进行探讨等。教师通过改善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儿童自身为本,就可以及时纠正儿童的不足,或为儿童及时进行解惑,从而确保他们身心能够健康成长。

二、适当采取游戏教学法,锻炼儿童的身体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若想从身心两个方面对儿童进行培养,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必须保证每种方法的科学性。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对幼儿的文化教育占据了绝大部分,而对幼儿身体素质方面的教育比较欠缺。幼儿园学前教育课程安排相对较少,而且对儿童将来的影响很大。所以,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要保证儿童在接受文化教育和身体锻炼两个方面不能失衡。为了保证儿童能够从身心两个角度全面发展,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可以多开展“游戏教学法”。例如,幼儿园教师在讲授某篇课文时,可以按照课文中的情节组织开展活动,让儿童们都积极的参与进来,从而鼓励儿童进行动手、运动、劳动等,锻炼儿童的身体机能协调能力,教给他们一些运动技巧或劳动技能,有效锻炼儿童身体的同时,使他们更加有效的接受文化教育。

三、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儿童的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都是以教师的说教为主,教师的表达方式通常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听课质量。在当代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下,儿童大都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比如儿童喜欢看动画片、喜欢玩手机等。所以,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势必会有效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确保他们身心能够健康的成长。另外,在学习比较复杂的章节时,通过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化难为简”,将抽象难懂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图画或视频,从而帮助儿童更好的理解相关内容。同样,多媒体技术在降低儿童学习难度的同时,会有效激发儿童的思维,从而确保他们身心能够健康的成长。

四、充分拓展家庭教育,确保儿童身心健康

对儿童的教育只依靠学校是明显不够的,应该充分拓展家庭教育的比重。因为,家庭教育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开始,也是伴之一生的教育。家庭中成员的行为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决定儿童的行为思想。所以,家庭教育是确保儿童能够身心健康成长的源泉。在幼儿园学前教育时,教师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建立(QQ、微信、博客等)交流平台、定期组织需要家长参与的活动等,引导家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方式,保证儿童能够时刻在健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从而确保他们身心能够健康的成长。总之,幼儿园学前教育是莘莘学子学业生涯最关键的阶段之一。幼儿园校方和教师都应该以儿童将来的发展为出发点,并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既要注重儿童心理方面的健康成长,也要注重儿童身体上的健康成长。为了达成此目的,幼儿园校方或教师可以参考以上四个方面进行着手,从而更好的维护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惠;边防.幼儿科学教育下实施新课程教学创新实践与研究。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xx—09—10

[2]袁慧。浅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新课程(上)20xx—01—08

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第17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发展与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国民生活中对于精神层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十分重要。而民族音乐是我国建设精神文明方面的重要内容,对于满足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明需求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但是我国目前在民族声乐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需要我们不断创新与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体系,促进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育;发展和创新;策略

一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发展现状

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体制也经历了多次的改革。近些年来我国音乐教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相应的民族声乐教学的质量也大大提高,高校民族声乐专业学生的数量也明显增多。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国社会对于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除了传统的声乐专业院校之外,一些综合性的艺术高校,以及相关高职高专院校在音乐系中也设立了民族声乐专业。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加入民族声乐专业,有利于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也有利于声乐教育规范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升。我国教育相关部门对于民族声乐演唱音响制品,以及教学教材的管理日渐规范化,这也为我国民族声乐教育质量的提高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的音乐专业院校中正式有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开始于二十世纪中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系统越来越完善,民族声乐教学也取得了值得为之骄傲的成果。经济全球化之下的文化交融碰撞,使得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民族声乐影响范围的扩大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全新的问题,西洋唱法和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如何进行取舍和交融,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就争论不断。要在继续和传扬民族唱法的基础之上,借鉴其它音乐文化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体系进行完善。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对于国外音乐的了解要多于民族声乐,长此以往将造成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此外,我国民族众多,让学生学习民族声乐也有利于完善传统声乐教学基础,提高对声乐唱法的辨别能力,促进学生声乐综合素质的提升。针对传统声乐教学忽视民族声乐本土性特点的情况,必须要对此进行改革和完善,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规范化发展。

二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教育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切实转变民族声乐教育观念

对于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说,首先需要相关教学人员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根据实际需要来转变教育理念,要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民族声乐教育价值观,对过去民族声乐教育过程中的错误观念要积极改正。根据实际的发展需要,应当从以下方面来进行相关教育理念的转变。

(1)在民族声乐教育中,要与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理念相结合我国的民族声乐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至今,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与社会氛围中深深的扎根,在广大劳动人民的实践中,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理论,已经建立起了相对成熟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在近现代的民族声乐教学中,我国音乐领域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民族声乐唱法“洋土之争”,在这一情况下,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相关理念与理论,在民族声乐教学中逐渐被忽视。但是实践证明,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事业想要实现健康持续发展,想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就需要立足于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要扎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从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历史数代人不断探索而成的传统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吸取营养。这是保证我国现代化民族声乐教学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的重要保证。

(2)在民族声乐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多元化发展的理念随着世界各地区经济联系的不断紧密,在精神文明领域,我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民族声乐方面也同样如此。立足于多元化的理念,坚持各文化民族声乐的平等是在新时期下发展我国民族声乐的重要途径,通过吸取其它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方面能够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与经济全球化的社会状况相适应,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在实际情况中,一方面需要教师能够在教学内容中体现多元化的理念,不断引进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坚持平等对待每一种文化的原则,积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长处。

(二)加强课程设置的改革

在民族声乐教育发展中,还需要对相关课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工作,保证教学内容结构组成的科学性,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1)改革课程设置应该遵循的原则在民族声乐教育的课程设计中,首先需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民族声乐的教学活动与其他理论性课程有着比较大的差别,它要求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当中,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在声乐唱法、技巧方面很好的表现储量。因此,就需要在民族声乐教育中注重对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通过理论结合实践来促进学生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其次,在课程设计中要坚持综合性的原则。就是指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不仅仅需要对学生的相关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还需要对学生的相关乐理知识、舞台表演技巧等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这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条件。最后,在民族声乐教育的课程中还需要重视系统性的原则,民族声乐的相关知识方面涵盖着比较多的内容,想要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效率就需要保证教学活动的系统性,保证课程设置的合理连贯。(2)建立完善的民族声乐课程体系在完善的民族声乐教育课程体系中,应当从民族声乐的理论体系与民族声乐的表演课程进行课程体系的安排。从理论教学方面,需要对民族声乐发展历程、民族声乐表演理论等方面入手来进行课程理论的教授,需要注意的是在理论教学方面,不仅仅需要对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理论进行教学,还需要对其他国家或地区中,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声乐理论知识进行扩展,通过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理论知识,与其他民族传统声乐理论知识的结合来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为学生完整的民族声乐理论体系建立提供必要的帮助。在民族声乐的演唱课程方面,需要相关管理人员正确认识到民族声乐教育过程中实践演唱课程的重要性,在教学基础设施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出对实践表演课程的重视。其次,在实践教学的安排中,要保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因材施教。

(三)加强民族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声乐素质,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声乐知识之外,也要注重学生其它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要注重民族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的建立,提高声乐教学成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各国之间文化的融合对于传统的教育体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也为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机遇,在此背景之下我国需要加快民族声乐教学的改革进程,转变传统的声乐教学理念,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声乐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构建起完善的民族声乐知识体系,为其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高提供必要的基础。民族声乐与历史、文学、哲学等学科紧密相关,没有人文知识的铺垫,民族声乐只是个空壳,学生也无法理解民族声乐表达的情感以及体现出来的历史沧桑感,因此,相关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不断对民族声乐专业学生文化视野进行拓宽,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民族声乐的学习中,可以了解到作品深层次的内涵,促进其声乐创造力和表演能力的提高,这也是现代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三总结

民族音乐是我国精神文明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民族声乐教育对于国民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实际情况,做好民族声乐教育的发扬,通过在民族声乐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完善相关民族声乐教学课程的设置,立足于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经验,结合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优秀民族声乐理念,来丰富我国民族声乐的教学内容,在实践中不断加强民族声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好为我国民族音乐的普及与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丽艳.探索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民族声乐教学今日的改革与创新[J].音乐生活,20xx(1):82-83.

[2]李抒丹.新时期文化视域下高等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多元化[J].艺术研究,20xx(1):144-147.

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第18篇

论文(或称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和描述学科研究成果的文章。也就是说,论文既是科研人员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一、论文种类和作用

从论文的内容形式来看,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否定某一学科领域中的某些旧观点,提出新见解。例如,指出应试教育的缺点;提倡素质教育,论述它的优点及重要意义。又如,批评传统教学方法的满堂灌、机械训练等不足之处,倡导启发式教学,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收集、整理一些分散的材料,使之系统化,用新观点、新方法加以论证,得出新结论。例如,关于比较教育研究的文章,在收集各国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得出共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三,在某一学科领域中,经过自己悉心研究、观察和实践,有所发现和创造,陈述新见解。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分析学生在掌握几何概念过程中产生思维障碍的原因,探讨排除思维障碍的方法,提出改进几何教学的建议。

论文的应用很广泛,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论文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优秀的论文往往影响人们的思想,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文化基础。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