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学者工作总结(合集9篇)

山崖发表网工作总结2023-02-06 20:13:2584

南湖学者工作总结 第1篇

(二)组建专班,高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成立重大基建维修项目专班,明确责任分工,加快工作节奏,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体育场馆维修改造、学生宿舍区屋顶维修改造等30多个项目按期完工;投资亿元的学生公寓综合体项目动工建设。争取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资金500多万元,校内老旧课桌椅、办公桌椅得以更新。实施校园环境节点改造,集中整治南北湖和公寓区环境,开展生态放流,启动环校河道清淤,校园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提升。积极推进节水工作,荣获浙江省节水型高校称号。

(三)推进不动产产权证,持续做好资产清查报废。启动不动产证办理工作,积极做好资产清查工作,为搬迁工作腾挪空间。聘请专业测绘单位完成桐乡大道校区、大新路校区和东栅校区测绘,产证办理工作顺利推进。做好教学资源调整,组织新增设备采购,聘请专业设计单位做好设计服务,提出基建维修意见建议。完成2020年度校内9个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总计万元设备采购任务。

(四)资金保障不断加强,资金结构不断优化。在市财政大力支持下,2020年在全市预算资金普遍压减的情况下,学校部门预算比2019年增加了,年中争取的财政专项资金也大幅度增加,教学资源空间布局调整及校企合作专项资金达到1500余万元。资金来源渠道进一步扩展,新增经开区政校合作资金500万元、公开招标引入战略合作银行5年内智慧校园建设资金3000万元等。围绕学校发展目标,不断优化资金投入结构,保障新建学生公寓项目资金、疫情防控资金等需求,加大教学、招生、宣传等经费投入,为“双高”争创提供财力支撑。

南湖学者工作总结 第2篇

市科技局对标对表建设“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全面落实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以超常规举措打造人才引领优势、创新策源优势、产业创新优势和创新生态优势,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规上工业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活动覆盖率、创新券使用额、企业R&D人员占企业就业人员比重等4项科技进步指标全省第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科技企业“双倍增”累计数等8项指标全省第2、第3。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实现规上工业研发费用亿元,增长,相当于营业收入的、全省第1;全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达到、全省第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10%。全年新增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省级众创空间5家、省级星创天地3家,新增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3家、全省第1。2020年国家、省部级领导莅临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调研指导33批次,省市领导批示温州科技工作142件,其中省领导批示肯定13件,省级以上媒体刊发报道温州科技工作151件。2020年度市直属单位考核考绩为优秀单位,获评加快构建“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重大专项工作奖,党委书记抓人才科技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名列全市部门第一。

(二)狠抓创新体系构建,创新驱动牵引逐步强化。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谋划建设瓯江实验室,争创再生调控与眼脑健康浙江省实验室。科思技术(温州)研究院、光子集成(温州)创新研究院、四川大学温州鞋革产业研究院等创新载体签约落地,上海大学温州研究院、天津大学温州应急(安全)研究院等项目稳步推进。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入驻新址,累计引进海内外优秀科研人员102名(硕士及以上),已组建25个创新团队;成立医用生物材料创新中心,正加快推进精准医学、个性化诊疗、智能医疗装备等3个中心建设。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迁入新大楼,建成生命健康、信息技术、新材料三大创新中心,组建12个高层次人才团队,成立9个研究中心、1个光机电一体化CDMO公共服务平台、2个产学研合作联合研发中心和7个产业化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启动新一轮校地合作,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温州分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光电产业创新中心)正式签约。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温州搭建创新平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获央视《新闻联播》点赞。高水平科技人才加快集聚。新引进院士1人、柔性合作院士24人、领军人才193人,入选外专国家级人才3人,外专省级人才2人,省“万人计划”7人,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1支。温州高教园区获评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温大新材料与产业技术研究院获评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长三角电气工程师创新中心正式启用。共同推进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民营企业人才周,举办全球精英创新创业大赛,“一器一园一基金”发挥实效,“一园一城一中心”布局建设,签约落地高能级创新平台15个,引进领军型人才项目150个,签约高层次人才443位。举办“百名外国专家云签约”温州分会场活动,与4个国际合作平台、53名外国专家项目达成合作,签约项目数居全省第1。新选派科技^v^177名。科技企业新“双倍增”行动不断深化。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287家,累计突破1万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31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400家,科技企业“双倍增”三年行动计划提前完成。新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16家。企业研发创新积极性不断提升,新增市级企业研发中心275家,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32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70家。推广应用企业研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注册企业7462家、全省第2。

(四)狠抓创新环境优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突破。科技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按照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思路,先后研究出台《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 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培育农业农村新动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政策文件。市委全会审议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发布实施“科技新政”30条。支持引导研发创新,修改完善《温州市科研项目与经费管理办法》,兑现各类平台主体奖补亿元,比去年增加。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探索。深化科技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温州科技大脑正式启用。率全国之先实施技术产权证券化试点,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我国首单技术产权资产融资专项计划,12家企业以56项技术产权获得亿元融资。统筹推进科技系统“9+11”重点改革项目,国家自创区(科创走廊)协同创新、“定向服务、定向研发、定向转化”研发转化机制等改革加快推进。率全省之先启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为科研人员松绑,释放科研活力。中国眼谷探索“政产学研医”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新模式,国家大学科技园形成了新兴产业培育“七步法”的经验。科技金融融合进一步深化。市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累计设立19支子基金,总规模达亿元,其中已注册并实际运作的子基金7支,累计投资项目47个,投资金额8亿元。全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亿元,较年初增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一步加速。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亿元,实施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666个。温州科技市场发布技术成果及需求1017项,组织推介活动74场,万人参与活动。评选出首届十佳技术经纪人,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乐清分中心揭牌运行。通过长三角科技成果联合竞价(拍卖)会等成果交易,我市企业竞得26项科技成果,总成交价10515万元。

(五)狠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一是疫情防控应急攻关项目加快实施。在全省各地市中率先启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应急攻关,紧急实施新冠肺炎临床特征分析及流行规律研究、抗新型冠状病毒相关诊断治疗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等5项由高校院所牵头的应急科研攻关项目。立项新冠肺炎防治应急科研攻关项目(企业类)14项。应急攻关项目共发表或录用论文5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项。胶体金检测试剂盒项目实现产业化并获得8个国家(地区)认证,相关技术与方案进入^v^疫情防控白皮书,新增3项技术类欧盟符合性声明。温州市维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入选进出口白名单。二是创新主体复工复产全面扶持。制定出台《全力支持科技企业复工复产十条措施》,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载体减免中小企业房租,19家国有孵化平台兑现免租政策2022万元、惠及企业(团队)828家。加快涉企科技政策兑现,提前拨付市区涉企奖补资金超亿元、惠及企业800余家,政策兑现比上年平均提前4个月。三是科技惠企“三服务”活动持续深化。成立5个科技工作专项服务小组,建立对口联系服务机制和问题协同办理机制,深入创新平台载体和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服务指导。组建173人科技项目专家服务团和创业投资专家服务团市县联动开展“一对一”服务,帮助企业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累计开展线上服务8813人次,上门服务6442人次,化解问题7806个。

(六)狠抓全面从严治党,科技铁军建设持续深化。一是强化思想政治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v^同志为核心的^v^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学习^v^^v^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科学家座谈会等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等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加强干部学习教育。严格执行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体研讨、专题学习11次,撰写调研报告或论文7篇,获2020年温州市优秀调研成果奖一等奖、温州市机关党组(党委)理论中心组成员优秀调研文章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党建课题研究成果、“以案四说”案例征集三等奖各1项,《激扬新时代温州人精神 科技之光照亮“重要窗口”建设征程》先后在《求真》杂志、温州日报发表。丰富创新学习载体,建立“一二三”学习模式,每月组织一次“创新讲坛”活动,构建云端线下“二合一”的学习方式,坚持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集体研讨+学习交流+专题辅导报告(集体观摩学习)“三位一体”。举办科技系统领导干部读书会,学习贯彻《^v^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和^v^^v^重要讲话精神,举办“创新讲坛”夜学活动11期,在“创新温州”公众号推送科技“微党课”39期,编发支部学习资料12期60篇。三是规范干部队伍管理。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树立和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选拔任用干部事先征求派驻纪检监察组意见,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科技干部队伍。完成局属单位事业单位改革,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全年提拔任用局机关及局属单位科级干部14名,组织新提任中层干部参加廉政建设集体谈话。开展局属单位中层交流,2名干部调任新岗位。每半年开展“六比争先”述职比绩活动,激励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争创最强业绩。获评省、市先进集体8个、先进个人17人次,2人被评为浙江省、温州市担当作为好干部,市科技局获评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突出贡献集体、温州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突出贡献集体等荣誉称号。

南湖学者工作总结 第3篇

(三)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发挥“嘉兴农民学院”“嘉兴乡村振兴学院”的优势,持续深化与市农业农村局、浙江农林大学合作,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青浦区鹊群科技培训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健全三方联合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机制,助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一年来,共招收第十三届农民大学生102人,毕业114人,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1630人日,开展乡村干部培训1672人日,累计组织乡村振兴服务行动30余次,开展各类涉农人员培训33期9710人日,到款额万元,为嘉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四)优化继续教育,提升服务发展水平。坚持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融合发展,拓宽成人继续教育途径,通过自学考试、函授教育、开放教育、奥鹏教育、远程教育等不同途径拓展成人学历教育。通过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不同形式拓展成人非学历培训,不断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全年学历教育总注册5698人,招生2213人。全市新建、改建老年大学3所、老年学堂5所,新增老年学位万个。南湖革命纪念馆等3个体验基地被评为长三角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嘉善“长三角地区终身学习联盟”等3个项目被评为长三角地区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特色地方品牌项目。《践行“长者风范”,推进老年素质教育》等16个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案例在全省优秀案例评选中获奖,“民族舞”等3个专业被评为省首批老年教育示范专业,《美丽中国旗袍女儿情》等3个作品在省“炫彩夕阳”老年旗袍秀比赛中获奖。

南湖学者工作总结 第4篇

(三)四方参与共建马院,打造思政工作高地。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四方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聘请11名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级顾问。启动建设红船精神教育实践中心,建好教育部机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践基地、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党委书记论坛红船精神研学基地。党委书记带头上好开学第一堂思政课,扎实开展“四史”专题教育,举行庆“七一”升国旗仪式。我校在“卡尔·马克思杯”大学生理论知识竞赛中,连续三届获得浙江省高职组第一名。

(四)强化办学质量评价,开展定点集中督导。成立学校定点集中督导专家工作组,召开动员大会进行专题部署,通过听课评课、访谈座谈、数据统计分析、现场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重点围绕党的领导、产教融合、“三教”改革、学生成长、社会服务和持续发展等指标,对智能制造学院、现代农业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教学质量实施定点集中督导评估,诊断问题及原因,推动全面整改。建立健全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管理的办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了办学质量考核结果运用长效机制。组织完成了^v^教育督导委员会关于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评估。

南湖学者工作总结 第5篇

(一)开展校企合作“十百千万”工程。积极开展“聚焦十大百亿项目、走进百家优质企业、对接千名企业专家、服务万名人才培养”的“十百千万”工程,先后走访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知名院所,以及中国商飞、中国兵器集团浙江华东光电仪器有限公司、雅莹集团等100多家区域优质企业,深入挖掘校企合作内涵。推进校企合作“提质扩容”,两次组织高规格校企战略合作集中签约仪式,与86家科研院所及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新建立一批优质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淘汰松散合作企业31家。

(三)打造合作载体项目“深耕工程”。进一步完善“资产纽带、多元参与”的合作载体建设运行模式,深入推进校企协同创新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项目。年内完成了“苏宁企业管理学院”“大数据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等2019年立项的合作载体建设项目的中期检查,从人才培养、资源建设、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的绩效评价,有力推动了合作载体建设项目的内涵深化。

(四)深度参与“五个一批”培育工程。积极对接上级主管部门,全力争取省发改委领导对我校申报省产教融合“五个一批”项目的支持,年度成功立项省产教融合工程项目1项、省产教融合示范基地2项、省产教融合型企业11项、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1项,取得成绩优异,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茅。成功立项省教育厅产教融合示范基地1项、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成功立项市产教融合工程项目4项、市产教融合联盟3项、市产教融合基地2项、市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11项、市产教融合型企业14项,成绩在全市遥遥领先。

(五)创新校地合作“市域一体工程”。以欣禾职业教育集团为纽带,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宗旨,加强与市域各级政府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形成了“点面协同、宽域多层”的“校政合作”新模式。与嘉兴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海盐县政府等地方政府签订校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市税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体育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政府部门签订校政合作协议。与海盐县人民政府共同组建海盐学院并于9月开工建设,着力打造县域中高职一体化贯通职教高地。

(七)凝聚校友力量,隆重举行办学70周年校庆活动。扎实做好校庆活动方案起草、校史编写、活动推进、会务准备等相关工作,组织开展“八个一”校庆系列活动。11月22日,学校隆重举行办学70周年校庆大会,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出席校庆典礼,500余名校友、74名兄弟院校领导和嘉宾、114家合作企业代表等出席校庆大会。会上,市委书记张兵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学校办学70周年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对“升本创大”提出了明确要求。与会来宾共同回顾了我校创业兴学的筚路蓝缕,共同见证了上下求索的栉风沐雨,共同分享了改革发展的累累硕果,彰显了我校的亮点和特色,增强了全校师生和全体校友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扩大了我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南湖学者工作总结 第6篇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疫情防控为教材,开展爱国主义、诚信、生命安全等系列主题教育。推进劳动教育、“四史”教育进公寓。加强毕业生教育管理工作,做好2020届毕业生返校阶段管理,重点地区重点人员的毕业生排查工作。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建立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德育体系,通过设计“党总支书记进寝室宣传李林澎同学抗疫先进事迹”“树立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理念”等一系列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提升思想品德、养成良好习惯。

(二)深入开展学风建设。精心设计每周政教课内容,将学生工作年度总要求、月度工作的具体目标和任务,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推进学风纪律专项行动,加强考风考纪教育,严肃考试纪律。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探索以班级、寝室为单位包干学生生活区保洁任务,开展“劳动思政实践”教育,以寝室卫生、楼道卫生、包干区卫生、垃圾分类等为载体,开展面向全校每位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劳动素质的训练活动,形成“劳动思政实践育人案例”。

(三)全面实施关爱工程。加强疫情防控期间学生教育管控和关心关爱工作,细化学生返校工作安排,扎实做好学生返校后的疫情防控。落实学生疫情防控排查、汇总、统计、日报,持续做好学生每日健康打卡和省市校“九大类”疫情排查统计、上报,做好学生体温检测、日报告、零报告、缺课跟踪。举办第三届“5•23爱生节”活动,定制爱心餐;开展“暖心晒被”活动,为学生暖心晾晒被褥4000余条。学生奖贷补助体系逐步健全,重点做好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助工作,实现全程信息化。

南湖学者工作总结 第7篇

2021年,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对标“三城一地”的城市发展定位,全力迎接建党百年,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获国家文旅部表彰;两部红色文艺精品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蝉联全省“八连冠”;红色旅游列车获央视新闻联播两次报道;多项工作入选省级试点,为进一步打造“重要窗口”最精彩板块凝聚文旅力量。

一、2021年工作总结

(一)坚定信念,围绕中心任务提升协同度

1.围绕党史学习教育,锻造文旅队伍凝聚力。组织集中学习,发动全系统党员干部全面深入学习百年党史,将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党史学习的核心内容,通过微党课大赛等活动号召全系统党员干部进一步守好“红色根脉”。组织专题学习,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辅导2场;开展“重温^v^同志在嘉兴”活动,重温^v^同志在马家浜调研时的场景。组织实践学习,开展“七讲七比七争”党建高地创建行动,组织党员深入基层一线,落实“一编三定”工作,积极参与城市基层党建,全力投身各类中心工作。

2.围绕数字化改革,搭建智慧文旅“大脑”。全面梳理核心业务,构建起“1+4+N”文化和旅游领域数字化改革体系,着力打造文旅综合管控平台、“心游嘉兴”文旅服务总入口、4个数字化协同场景及10个以上服务应用。目前已形成一批数字化改革示范项目,“嘉里玩”服务平台已正式上线“浙里办”;智慧书房获全省数据开放创新大赛嘉兴地区一等奖;红色旅游大数据服务应用、南湖区甪里未来社区等5个项目被列入省文化和旅游厅数字化改革试点。

3.围绕长三角一体化,探索联动发展模式。支持一体化示范区嘉善片区建设,指导嘉善县成功创建全国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面谋划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加快推进湘家荡旅游度假区改造提升、秀洲油车港世界级科创旅游湖区、平湖“一山、一城、八小镇”平台等项目建设。积极融入区域合作交流,“南湖·1921”红色旅游列车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十大重大项目之一,由我局、嘉城集团和上海铁路国际旅游集团在省人民大会堂签约;举办长三角文化旅游合作大会宣传推广活动;与上海等地共同推出“从初心之地到圣地之旅”旅游产品、“红旅中国 壮美山河”联合线路展演及“云游博物馆 穿越九城时空”活动。

(二)唱响赞歌,锚定建党百年提升首位度

2.推出红色主题文艺精品与文旅活动。一批红色主题文艺精品好评如潮,歌剧《红船》、舞剧《秀水泱泱》相继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大浪淘沙:启航》播出后引发热议,第五届“红船颂”全国美展吸引众多市民前往打卡。一批重大文旅活动渲染红色氛围,“红船颂 南湖情”庆祝中国^v^成立100周年合唱歌会在七一广场上演;以“党的光辉照我心”为主题的市民文化艺术节等主题性群众文化活动贯穿全年;先后主办、承办嘉兴红船文化旅游节、“百年风华 青春筑梦”主题动漫展播活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总决赛、“嘉兴号”天启卫星冠名仪式等,受到媒体关注。

3.布局红色经典旅游线路与产品。国内首条纳入铁路运营图的红色旅游列车“南湖·1921”正式开通,串联起上海^v^一大会址与嘉兴火车站复建老站房、狮子汇渡口旧址、南湖红船、南湖革命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并推出全长862米的新时代“重走一大路”路线。精选“红船精神百年百景”,以南湖红色基地为轴心,串起全市100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点),形成“首创之旅”“奋斗之旅”“奉献之旅”3大主题15条精品游线,让游客尽览嘉兴。南湖红船、南湖革命纪念馆与上海^v^一大会址等一起入选由文化和旅游部等多个部门联手推出的“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三)强化保护,推进文化复兴提升标识度

1.重铸历史风貌。持续推进“禾城文化复兴三年行动计划”。马家浜考古遗址公园、子城考古遗址公园、罗家角遗址展示馆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庄桥坟考古遗址公园启动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取得新进展,完成杭州塘三塔路片区改造提升项目以及苏州塘“月芦文杉”片区保护整治项目,编制完成《大运河(嘉兴段)遗产保护规划》,落实长虹桥防撞设施方案。文物保护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公布第七批16处市级文保点名单;对唐兰故居等10多处文物进行保护修缮;指导完成天主堂修复工程;对西曹墩遗址、绕坟桥遗址等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良渚时期文物200多件。

2.传承文化基因。健全非遗保护体系建设,公布海宁潮传说等23个第七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9位传承人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2种非遗旅游商品入选第三批省优秀非遗旅游商品。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工程”落地见效,我市共梳理文化元素2822项,重点文化元素清单144个,完成基因解码127项,“红船文化”等7个项目被列为全省首批“浙江文化标识”。拓宽非遗传播途径,征选百位非遗少年拍摄的原创MV《红船谣》登陆学习强国平台;先后举办了嘉兴非遗百件红色主题作品展、非遗文艺晚会、元宵非遗戏曲专场活动、“隔屏过端午”直播互动等活动。我市非遗工作受到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领导批示肯定。

3.推进重大项目。重点围绕中心城区品质提升、省“四十百千”重大文旅项目、文旅IP金名片以及诗路文化带建设,统筹协调市区、镇街、村社三个空间文化设施布局,市文化艺术中心(嘉兴美术馆新馆)、嘉兴博物馆二期正式启用。加快文旅项目投资建设,全年完成投资亿元,海盐融创文旅城水乐园正式开业;南湖区和平湖市被列为省 “微改造、精提升”行动试点县,南湖旅游区、乌镇—石门省级度假区等一批景区(点)、酒店民宿、公共文化场馆被列为省级试点单位,目前累计完成投资 亿元。

(四)普惠均等,创新文旅服务提升幸福度

1.公共文化创新不断深入。起草《嘉兴高质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典范城市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建成城乡一体“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深化推进文化馆企业分馆建设,全市已建成113家企业分馆,《中国文化报》以《运用“涟漪效应” 让公共文化服务“出圈”》为题作专题报道。48家健心客厅正式对外开放,超额完成2021年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既定目标。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奖申报评选,设立项目创新奖和集体创新奖。扎实推进秀洲区广电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秀洲区广电公共服务规范通过专家组评审。

2.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蝉联全省“八连冠”。提升阵地建设,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特级站占比68%,文化强镇占比,均为全省第一;海宁市、嘉兴市图书馆、嘉兴市文化馆等13个单位入选全省公共文化场馆服务功能拓展先行先试单位。提升队伍建设,组织开展优秀业余文艺团队评审,25支业余文艺团队被评定为2020年度嘉兴市优秀业余文艺团队;组织开展省级、市级文化示范户和乡村文化能人评选,31户家庭入选浙江省文化示范户,80人入选浙江省乡村文化能人;62户家庭为嘉兴市文化示范户,164人为嘉兴市乡村文化能人。局公共服务处被授予“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南湖学者工作总结 第8篇

2022年,南湖区妇联将以^v^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v^^v^关于党的群团工作和群团改革、妇女和妇女工作、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等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以引领、服务、联系妇女为主责,以高水平推进区域治理现代化、高质量率先建设共同富裕美好南湖为主线,精服务、实举措,为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之“首善之区”贡献巾帼智慧和力量。

(一)实施“思想引航”行动,凝聚共富巾帼共识。一是强化妇女群众思想引领。广泛开展“巾帼心向党 喜迎^v^”群众性主题宣教活动,充分运用南湖女儿宣讲团等载体,讲好红船故事,挖掘好身边人、典型事。培树各行各业优秀巾帼典型,传播家庭正能量,激励妇女在比学赶超中积极进取。在微信公众号推出“巾帼大学习”、“百家故事汇”、“共富荟客厅”、“南湖好家风”等公众号专栏。二是强化执委履职服务引领。以服务促引领,继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执委领衔破难、履职“四必访”等活动,延伸服务到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从业女性。三是强化妇联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理论武装,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入开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v^精神和^v^^v^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妇联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并转化落实为破解工作难题、推动事业发展的行动举措。高质量开好区第八次妇女代表大会和镇(街)妇联换届工作,举办基层妇联干部培训班,使妇联干部真正成为政治引领的巾帼“领头雁”。

(三)实施“美家美妇”行动,打造共富巾帼样板。全面推进优美庭院创建提档升级,启动“美家美妇·共富共享”优美庭院美丽阳台创建专项行动方案。一是推出城乡“巾帼助力共富典范”路线。农村围绕美丽乡村精品线精品村、示范点建设提升、金银村建设等载体,深化沿线庭院“四洁四美”、“周末卫生日”活动,重点推进“三小园”建设,通过乡贤、能人示范、农户参与促进美丽庭院融入乡村产业,创新“美丽庭院”+旅游、+民宿、+文创等模式,打造优美庭院建设升级版,重点打造1-2个优美庭院样板片区,培育完善1-2条巾帼乡村振兴旅游精品线路。城市围绕沿街主干道立面阳台,重点打造1-2个优美阳台示范带,积极创建优美阳台示范小区,形成“户户争创优美庭院(阳台),家家建设美丽家园,共享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格局。二是推进“巾帼助力秀美环境”专项行动。发挥秀美帮帮团、“花仙子”巾帼志愿服务团作用,开展“美主妇”园艺课堂、“小小规划师”课堂,开展特色庭院(共享庭院)个性定制、阳台微改造、特色庭院(阳台)晾晒评比等活动。组织开展“美丽三送”(送课程、送技能、送苗木)活动,提升居民植绿护绿、清洁收纳、摄影等方面能力。三是推行优美庭院(阳台)长效建管机制。积极对接争取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中按比例同步落实优美庭院(阳台)建设资金,全域秀美长效管理中同步落实优美庭院长效管理资金。开展优美庭院(阳台)“互学互比互评”主题晒(赛)活动,落实分级评创,动态管理,完善“三评三查”工作机制,强化优美庭院示范户星级评选,特色优美庭院(阳台)、最美家庭女管家评选等,完善落实公示、奖惩考核机制。

南湖学者工作总结 第9篇

2021年,温州市将深入实施创新首位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在打造国家战略力量、精准推进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科技企业竞争力、培育引进科技创新人才、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更好服务创新主体等方面狠下功夫,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系统提升“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能级,奋力开创科创高地建设新局面,全力推动温州做强浙江第三极,建好长三角南大门,成为科技创新的先行市、引领区、集聚区和示范区。

(一)目标要求

根据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推动创新发展走在前列,“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全面形成,成为“高峰凸显、高原崛起”的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加快打造人才引领优势、创新策源优势、产业创新优势和创新生态优势,完善全域创新体系,加快实现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2021年重点抓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瓯江实验室、科技铁军“一区一廊一会一室”+“一队伍”建设,实施“83456”计划,即国家自创区“八大攻坚”、科创走廊“三大会战”、青科会“四大行动”、瓯江实验室“五大工程”、科技铁军“六比争先”。持续放大尖峰引领的“高地效应”、硬核聚才的“引力效应”、产研一体的“裂变效应”、优质生态的“雨林效应”,力争2021年科技统计监测创新指数较上年提升1位,全社会R&D占比达到以上,财政科技投入增长15%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增速达到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达到12%,实现技术交易总额超100亿元。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50家以上、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800家以上。推动温州国家高新区排名向全国前40%目标迈进,乐清、瑞安省级高新区持续进等升位,支持瓯海创建省级高新园区。

(二)具体内容

3.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四大行动”。一是落地一批项目(平台)。加快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和民营企业人才周成果落地,推进世界青年科学家创业园、产业城和学术中心“一园一城一中心”建设,推动2020年青科会期间签订的8个战略合作协议、15个高能级创新平台、150个领军型人才产业化项目、443位高层次人才团队签约成果落地。用好展会、大赛、对接会等科技人才项目引进渠道,办好全球精英创新创业大赛,举办2021年温州市科技成果交易会,组织参加第四届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第二十三届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温州机械设备展等展会。二是形成一大体系。坚定走好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三界融合”创新路径,深化拓展产业、项目、人才对接通道,巩固提升“一园一器一基金”成果。深化科技金融融合,做大做强百亿科创基金,科创基金子基金投资新项目10个以上,投资金额1亿元以上。实施技术市场“新三年行动计划”,全年实现100个授权发明专利产业化,评出企业十项重大贡献发明成果。三是出台一套政策。收集青科会成果落地要素保障和服务需求,在科技新政30条、人才新政40条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一批科技服务、人才政策、金融支持筑巢引凤的政策举措,加大扶持和兑现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相关单位、属地政府在用地、用能等要素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四是拓展一条渠道。面向全球定向招引高端技术和人才,推进科技飞地建设,温州(嘉定)科创园一期入驻率达到90%,二期启动建设;温州(紫金港)科创园挂牌运行,入驻率达到50%以上。深化中意、中德、中日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拓展德国、日本、乌克兰等国引才渠道,引进一批高精尖缺的外国专家,新建一批海外孵化中心,打造海外人才联络站3家,筹建海外人才飞地。

4.瓯江实验室“五大工程”。一是建设一个实体。按“立足浙南、辐射全省、服务全国”建设布局,推进“一核两谷多点”建设。一核,即瓯江实验室“主战场”布局建设在温州浙南科技城,整体用地需求约200亩,一期用地16万平方米。两谷,为温州市重大创新产业工程——中国眼谷和中国基因药谷,将纳入瓯江实验室整体布局,成为科研成果产业转化的落脚点和根据地;多点,则是通过温州中心(核)建设,辐射全省建设多个合作共建单位,开展协同创新。二是引进一批团队。组建瓯江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和筹建专班。聚焦再生调控与眼脑健康研究领域,联合温州医科大学、国科大温州研究院、温州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的高层次人才,重点纳入中国工程院李校堃院士再生医学与药物研究团队、加拿大健康科学院宋伟宏院士认知再生与中枢调控研究团队、中国科学院欧阳钟灿院士和刘昌胜院士领衔的再生医学材料和医疗器械/装备研究团队,以及浙江省特级专家、我国眼视光学科领军人才瞿佳教授带领的视觉调控和眼再生研究团队,引进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等为科研中坚力量,配备一批优秀青年骨干作为后备梯队。三是打造一个装置。依托省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千亿工程,积极争取重大科学装置在温落地。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加强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四是完善一套制度。瓯江实验室顶层管理架构为理事会,下设瓯江实验室战略决策咨询委员会和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建设和各实验室顶层管理。探索建立高端人才集聚机制、符合科研规律的考评机制、联合研发制度机制、科研设备共建共享制度、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的知识产权共享机制、多元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五是攻关一批项目。依托瓯江实验室推动生物学、医学、药学和材料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合作,为“如何精准调控达到组织完美修复与重塑”这一百年重大科学难题提供创新认知和理论体系,并推动技术革新,实现临床转化应用和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创新技术、创新药物、创新器械和创新方案。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