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道德论文范文8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2-12-08 12:09:04301

科学道德论文范文 第一篇

摘要: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在古今中外的社会、道德、政治和法律思想中,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有的人认为法律即道德,违反道德的法律是“恶法”,不具备法的属性;有的人认为法律是法律,道德是道德,两者有严格的界限;另外的一些人则认为法律与道德有联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法律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必然联系,两者在维护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互渗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新时期出现新的内容,两者的融合更加紧密,研究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对于现阶段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德治与法治的统一,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法律 道德 统一 法治

一、法律与道德的辩证统一关系

法律和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属于社会制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两者都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两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两者并立互补,协调发展,才能使社会、国家得以有效的维系和保障。

(一)法律与道德的内涵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一般来说,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法律是指全国_及其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广义的法律则是指一切有权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这里说的一切国家机关包括了各自、自治区、直辖市的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法律有四个特征。一是法律是概括的、普遍的、严谨的社会规范。二是法律必须国家制定和认为的。三是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是国家认可和保障的。四是法律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的。

道德是人和人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规范。道德一般有四个特性。第一是规范性。它是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们行为的一种标准。第二是渗透性。道德规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第三是稳定性。道德规范的稳定性比法律还要强。一种道德观念形成的道德规范上百年、上千年不会变的。最后它与法律的最大区别主要是自律叫自律性。道德按它调节的社会关系领域来分类,一般可分为三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婚姻与家庭道德。道德的本质是社会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最深刻的反映。它是人类文明的一种现象,最能反映人的本质的就是人和人的关系,是人类诞生、进化和成长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一种尺度或一个标志。

(二)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道德与法律两者相辅相成,法律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需要法律的辅佐,但是两者也有区别:

一是两者调整的对象不同。道德和法律在调整对象方面的区别主要体现为:道德主要是通过对人们内心的信念和思想动机的调整来影响人们的外部行为;法律主要指向人们的外部行为,要求人们外部行为的合法性。具体来讲,道德命令是内在的、自觉的,法律史外在的、强制的。道德包含动机方面的考虑,要求人们根据伦理责任的意识行动,法律则不考虑潜在的动机,主要以行为的外在方面作为依据。

二是调整的手段不同。道德调整主要建立在社会主体的伦理认同和道德评价基础上,它通过社会舆论的批评与谴责及主体的自我反省促成主体遵守道德。法律调整主要通过有组织的国家强制力保证法律得到实施。法律对违法行为规定了强制制裁措施,在主体违法时国家机关就应当对违法者实施制裁。可见,道德的主要调整手段是社会舆论的压力,法律调整的主要手段是国家强制力。前者比较分散,后者则是有组织的。

三是调整的范围不同。道德调整的范围大于法律。许多行为受到道德的调整,但没有被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不为法律禁止也不为法律所保护。相反,违法行为基本上都是道德所谴责的行为。

四是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首先,法律主要是以宪法、法律等确定性和规范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道德则主要存在于人们的信念和社会舆论当中。其次,法律规范则是条文化的、比较具体,明确具体地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因此能够为主体提供明确性的指引。道德一般比较抽象、原则,没有具体规定行为模式及其法律后果。因此,法律体系的存在与范围可以通过权威性法律资料加以确定,可以为法律的实施提供明确而确定的依据,这是道德所不具备的品质。

(三)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法律与道德具有紧密的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两者有共同的起源。无论是伦理学界还是法律史学界最终都找到了一个共同根源——禁忌。伦理学界根据人种志学的研究认为,道德形成的标志最初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关于禁止通婚的规则。在原始人那里,道德最初就是以各种生产的禁忌和_禁忌的形式出现的。同样是原始社会的禁忌,作为禁止性规范(勿为性规范),在法学家那里则被认为是“法律的源头”。如食物禁忌被看作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禁止性规范。

第二,两者的目的相通。法律与道德都包含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目的。义务的道德是对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的规定,愿望的道德表达了人类的道德理想,如善良、公正、诚实等。在法律发展史上,在法理学发展的各个时期,法律思想家们都强调良法与恶法之分,每个人都追求和向往良法治理环境下的国家,离开了道德,关于良法的`理论思考与立法实践就失去了依据。

第三,两者的内容有重合之处。道德一直是法律的重要来源,法律吸收了道德准则的内容,将许多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这就克服了道德规范的不确定性和道德制裁的相对无效性,使道德规范能够获得社会有组织的强制力的保障。将道德转化为法律的,即“道德的法律化”现象存在于任何国家的立法之中,这就使两者在许多行为要求上展现出一致性。

第四,两者在功能上互为补充。法律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需要法律的辅佐。由于法律的他律性和道德的自律性特点,法律所不能及的地方通常由道德进行调整,两者在功能上有不同的作用空间,因此两者相互补充,共同维护着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二、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新时期的特点

法律与道德关系在不同时期显示不同的特点,在新的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

(一)法律与道德是变化着的、发展着的

法律与道德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变化以及社会的巨大变迁而不断变化和发展,这既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要求我们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要正确理解和适用。因为在一段时期内,也许某一行为是符合道德的,但是到另一段时期后就变成了不道德的了;同理,曾经合乎法律的行为换到了另一个时间空间也许就是不合乎法律的;甚至有的行为曾经不合乎法律,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成合乎法律的,如妇女的堕胎行为。

(二)法律与道德互相渗透,逐渐融合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思想素质也随之提高,道德与法律的互相渗透和融合,即道德的法律化和法律的道德化的趋势愈发明显,法律与道德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转化,基本道德原则可转化为法律,长期存在的法律也可能成为社会道德的一部分。法律与道德的互相渗透,逐渐融合,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符合法律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规律。

(三)法律中越来越具备道德基础与人性内容

法律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法律化使得两者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加上人权观念已深入人心,使得法律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广泛的道德基础,法律为了为了更好滴保护人权,在内容上也更加注重人性化的规定,以体现对人权、正义、效益与秩序等的追求,这是法制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表现,同时也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启示

(一)法律与道德建设应同时进行

由于法律与道德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已经越来越明显,必然要求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两者要同步进行,才能使得法律与道德之间不脱节。在法制的建设中要注重发掘法律中内含的道德情感因素以及情感成分,发挥法律的教育功能以实现综合治理;同时在道德的建设中要注重结合法律的教育功能,使得人们在内心更加富有理性,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从而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立法活动要更加体现法治与德治的融合

法律是治理国家的有效工具,而立法活动则是打造这一工具的重要前提。在法律道德化和道德法律化的今天,法律的制定更应该体现与道德的融合。一是立法活动要将一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原则,使道德规范具有法律属性和法律效力。二是立法活动要将某种道德规范直接上升为法律规范,即通过义务性规范直接反映特定的道德规范,如《婚姻法》中关于子女赡养父母、父母抚养子女并不得遗弃的义务性规定就是如此。三是立法规定准用性道德规范,使其成为国家立法的有效补充。例如,我国民事司法实践中不乏依习惯或道德规范认定特定行为合法与否的做法。

(三)进一步提高司法人员思想道德素质

“徒法不足以自行”。司法人员是实施法律的主体之一,其思想道德素质深刻影响到法律实施所取得的效果,因此,提高司法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法律的道德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强调的“司法人性化”是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法律与道德逐步融合的结果。法律的实施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司法队伍践行法律的精神,即道德高尚的人才能真正地理解法律,崇尚法律,尊敬法律。“道德平庸的审判人员是对一国法律的嘲笑,而道德败坏的审判人员就是对国家法治的公开的践踏,因为每一个不公正的判决就是对人们法律热情与信仰的最为深刻的伤害。” 由此可见,司法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实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息息相关,同时也对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法律与道德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在当今的社会,法律与道德逐渐出现融合的趋势,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正是这种融合趋势最为明显的特征。研究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使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在各自的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共同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服务。同时,我国要注重法治与德治的紧密结合,在立法、司法等方面要充分结合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在这些环节中注入更加人性化的内容,以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这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

科学道德论文范文 第二篇

一、科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科学理念是人们特别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看法和观念,它们体现和渗透在科学活动之中,不仅决定着研究者的价值取向,而且通过创新和科技日益广泛的应用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科学理念随科学发展而变迁,其中最具影响的是科学的真理性和客观性――认为科学具有真理性和客观性。

认为科学具有真理性是一种传统的科学理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对所谓可感知的世界背后的本质世界的寻求。科学曾经是哲学的一部分,因此被视为追求理论知识与真理的事业。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就是知识”,并以此强调知行合

一、真善一体;柏拉图认为爱善、爱美与爱智慧是同一活动,主张真善美统一。直到今天,一些科学家依然认为,纯粹的科学旨在对世界进行终极的理论描述,获得关于世界的绝对真理。在他们看来,追求终极真理的科学具有最高的认知、伦理乃至审美价值(这种价值不一定与实际应用相关),因而主张知识至上、为科学而科学。

现代科学理念的基本内涵从科学的真理性转向了科学的客观性。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推动的科学革命用机械论的世界图景取代了形而上学目的论的世界图景,科学逐渐从追寻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真理转向寻求具有客观性的自然规律,并以此实现对自然和人工物的控制。科学革命特别是20世纪的科学革命对经典物理学等传统科学的冲击使人们意识到,人们无法获得关于世界的终极真理,科学理论本质上都是假说,科学的基本框架是可错的,不能将科学简单地等同为绝对的终极真理,因而最基本的科学理念从强调科学知识的真理性转向强调科学方法的客观性。因此,坚持客观性成为科学的首要方法论原则,也成为科学共同体在科学研究中所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很多科学家和工程师相信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将科学视为一项追求客观知识的事业。

客观性原则要求科学研究建立在客观的经验证据和具有普遍性的逻辑推理之上,并尽可能地克服研究中的偏见乃至权威的不当干预,以获得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在近现代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对客观性、无偏见性和普遍主义的寻求,为科学摆脱神权和王权而自治提供了伦理价值上的正当性,也为人类发现主体性、坚持理性、争取自由和追求精神上的尊严提供了价值依据。

从科学具有客观性出发,科学家和工程师对科学的性质获得了共识,形成了一套为科学共同体所坚持的科学理念。在科学的世界观方面,普遍认为,世界可以被认知,科学的观念不断变化,科学知识虽然并非绝对真理但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科学不能为所有问题提供完整答案。在科学探索层面,普遍认为,科学建立在证据之上,是经验事实、逻辑推理和理论想像相融合的产物,科学具有解释和预见功能,科学家要通过鉴别克服偏见,科学不应仰仗权威。在对科学事业的理解上,普遍认为,科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科学分为不同的学科又不断生长和相互交融,在政府、产业、基金会等支持下由大学、研究所等机构具

体执行研究,科学研究中具有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在参与公共事务时他们既是科学家也是公民。[1]在科技时代,科学家和工程师还应承担环境责任等相应的伦理责任,各种科研资源应该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在进行有潜在风险的科技活动中引入公众参与和对话机制。

中国的现代科学是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建立起了包括科研和教育体系等在内的建制化的现代科学体制,基本实现与国际科技界的接轨,科技实力不断提高,很多领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走自主创新之路的今天,把握科学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对此,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无疑是一个重要而有价值的尝试。宣言开篇指出:科学及以其为基础的技术,在不断揭示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规律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发掘了人类的理性力量,带来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变革,形成了科学世界观,创造了科学精神、科学道德与科学伦理等丰富的先进文化,不断升华人类的精神境界。宣言从科学的价值、科学的精神、科学的道德原则和科学的社会责任等方面对科学理念进行了全面阐述:

(1)科学的价值。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科学服务于人类福社。科学共同体把追求真理、造福人类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致力于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科学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怀。这不仅为科学赢得了社会声誉,而且也促进了科学自身的进步。在科学研究职业化、社会化的今天,更应该严格恪守与忠实奉行这种科学的价值观。20世纪以来,科学研究与国家目标紧密联系,已经成为保证国家根本利益,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要求。以创新为民为宗旨,以科教兴国为己任,是中国科技界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2)科学的精神。科学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科学因其精神而更加强大。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部分之一,源于人类的求知、求真精神和理性、实证的传统,并随着科学实践不断发展,内涵也更加丰富。科学精神是对真理的追求、对创新的尊重,体现为严谨填密的方法和一种普遍性原则。

(3)科学的道德准则。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人类活动,只有建立在严格道德标准之上,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健康发展。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科学所拥有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和制度传统,形成了科学的自我净化机制和道德准则。科学道德准则包括:诚实守信、信任与质疑、相互尊重和公开性。

科学道德论文范文 第三篇

一、我国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的现状

1.代_文机构的出现。

2.一稿多投现象严重。

二、造成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

1.环境因素影响。

2.研究生自身素质的缺失。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本身就具有自觉的特点,真正的道德行为,必然建立在自觉性的基础上。学术研究的第一特征就是它的诚实性和严肃性。在学术活动中必须诚实严谨、尊重事实、独立思考,这是学术研究的内在要求,也是学术诚信的本质特征。研究生在进行学术创作时,很多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为了学术而进行学术研究,对其学术成果的认可程度也处于不关心的状态。这是研究生自身素质缺失的表现,也是影响研究生质量的最基本的因素。

3.社会、学校和导师教育的缺失。

在市场经济逐利原则和追求短期利益的价值取向下,导致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忽视知识积累,急于求成,从而采用非道德手段,来达到短期目标。其结果就是造成研究生学术作品粗制滥造、重复率高、创新不足、没有实际应用价值,造成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受到社会质疑。学校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往往实行“严进宽出”的政策。这使得研究生在进入研究生学习的期间,以毕业为目的,而不去关注学术,造成论文水平与质量不断下滑。另外,导师对研究生的监督松懈也是造成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严重的重要原因。由于研究生的大量扩招,导师要带好几个学生,导师的精力制约着他们不可能对每一个研究生都严格要求,致使其对研究生的监管力不从心。

三、关于如何改善学术道德建设的“三个同步”

1.自我约束与导师监督同步。

在研究生学术研究过程中,要加强自我约束,并辅助导师监督同步进行。在创作过程中,研究生自身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杜绝出现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在学术创作之后,研究生导师要肩负起研究生学术监督人的作用,严格对研究生学术成果进行指导、修改,把好学术道德的关卡,使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在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创新。

2.道德约束与法律监督同步。

研究生学术规范不仅是道德层面上的约束,更是法律层面上的强制执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不仅窃取了他人的学术成果,对自己的学术研究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这是学术道德所禁止的。更为严重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以及版权,违反了相关法律条文,这不仅要受到道德的谴责,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道德约束与法律监管同步进行,才能更好地减少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3.校园学术环境与社会大环境同步。

对于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不仅需要学校为规范学术道德提供服务,更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学术道德进行规范,得到政府、社会和学术界的一致支持。在学校学术环境的塑造中,学校严格要求研究生导师及研究生本人,定期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教育,并加强研究生导师的教育和监管作用,对学术成果进行严格审查,严格打击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并适当进行惩处措施。全力在校园内塑造一种良好的学术环境,使研究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形成导师监督、同学间监督、自我监督的学术氛围。学术道德不仅需要高校严格把握,更需要政府、社会的全力支持。政府要积极完善各种违背学术道德行为的法律、法规,打击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力争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一种健康的学术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研究生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在分析其原因后,需要我们社会各方面团结努力治理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塑造健康的学术氛围,为我国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外界环境。

科学道德论文范文 第四篇

[参考文献]

[1]韩长尚.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2010.

[2]祁化成,胥开芳.论加强学风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学理论,2009,(31):242-243.

结论:关于学术规范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学术规范是什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论从众效应对大学生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意识水平的影响 摘 要:笔者从群体环境影响的角度对182份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从众效应对大学生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意识水平有显著的影响。学校可以通过对学术不端行为的。

弘扬学术道德树立学术规范 [摘要] 该次师德师风建设项目的研究重心在于弘扬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之风,旨在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营造出宽松舒适但严谨务实的学术风气。但是在校园外需。

论选树典型在思想道德建设中重要性 【摘要】 选树典型是企业发展的领航标,是企业鲜明旗帜的标识,是引领企业进步的原动力,不管是有形的事迹,还是无形的精神,都对企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工程经济分析在公路建设中重要性 摘要:工程经济分析对于公路工程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有效控制工程项目成本,也可合理预测项目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公路建设全过程中始终。

科学道德论文范文 第五篇

一、加强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是增强药学研究生有效抵御各种错误、腐朽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必然要求。由于受到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和功利化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使得一部分药学研究生在日常生活中或是科学研究过程中,为了走捷径、快速出成果或是其他特定的目的,而不择手段,甚至有时不惜铤而走险,违法犯罪。比如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使得他们一切以自身为目的,实用为原则,奉行无利不起早、唯利是图的资产阶级的腐朽价值观,为了实现个人利益,不惜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尤其在科研活动中,不讲诚信,抄袭、剽窃他人劳动成果。因此,有必要对这部分药学研究生群体加强学术道德培养与教育。

2.加强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是其不断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立足社会的现实需要。学术道德也是每位药学研究生应该具备的一种道德品质和素养,它在理论上应该从属于思想道德素养的范畴和领域。德才兼备,是衡量研究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德就是重点指思想道德品质,包含着一个人做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在研究生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接受外在的、一般性的道德教育外,不能忽视或否认学术道德培养和教育。

3.加强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是不断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这是__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提出来的。如何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培养符合社会、国家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药学研究生作为药科大学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将会成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社会中坚力量。毋庸置疑,他们会在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医药卫生发展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发挥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二、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的现状

1.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与研究生日常教学培养工作相脱节。根据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0.5%的药学研究生认为学校能够有组织、常态化地开展学术道德规范教育,69.5%的药学研究生认为学校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是通过相关讲座或是有关活动进行的,另有10%的药学研究生选择了“不太清楚”。在关于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环境的问卷调查中,有29.8%的药学研究生认为自己所在学校有着浓厚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环境,51.2%的药学研究生认为学校基本不具备这种环境,存在着大量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另有19%的研究生选择了“不太清楚”。

2.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不能与研究生教育的其他环节有效衔接。在调查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能否在教学实验、学年考评、校园文化建设等环节协同展开时,有16.8%的药学研究生认为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能够与研究生教育的其他环节相协调,71.7%的研究生认为不能协同开展,另有11.5%的药学研究生选择了“不太清楚”。

3.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不能满足学校培养和提高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的实际需要。在关于“捏造数据、图表,抄袭他人成果”、“学术造假和一稿多投”、“伪造和修改实验数据”、“论文署名混乱或请他人代写”的选项调查中,分别只有6.3%、23.5%、20.4%的药学研究生认为自己在上述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方面“好,没有再提高的必要”;而34.8%、59.7%、43.8%的药学研究生认为自己“一般,需要进一步提高”;49.9%、10.5%、35.8%的药学研究生认为“不太好,有必要进一步提高”。

三、构建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的有效途径

1.加快研究生学术治理的法律法规建设。目前,我国尚没有完善的、健全的学术法律体系,如果想彻底切除日益盛行的学术腐败的“毒瘤”,必须将学术治理的行政规章上升到法律效力的层次,将学术行政规章转变为学术法律。一方面,要强化学术道德对学术行为的约束,进一步完善教师的学术道德,急需法律保证;另一方面,通过学术立法的形式对高校学术治理机制进行严格管控是最根本、最有效的现实保证。尽快将高校教师、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纳入相关法律体系,配套相关政策法规,这样才能使得国内的学术活动有法可依,学术成果得到有力保障。

2.加强药学研究生诚信道德教育,发挥其诚信道德主体作用。_学位委员会在《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要把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列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必修环节,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训练。诚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诚信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在高校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诚信道德主体作用。而加强诚信道德教育不能单纯地依靠外在的社会道德教育手段,要着重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意识,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自我修养、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学生应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加强诚信修养,提高诚信道德的认可度与践行度,不断提高诚信道德境界与水平,以诚信实现人生价值与立足社会。

科学道德论文范文 第六篇

科学道德科学技术论文

一、科学技术的含义及来源

“技术”一词源于古希腊语techne,意指“技能、技艺”等。技术与科学(scientia)都是人类在实践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但techne指的是主观性因素,是人们主观推断和推理等的思维方法,而scientia指的则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理性知识,是人们发现、挖掘的客观存在的但还没有被人类加以利用的知识。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随着科技革命的到来,技术不断应用自然科学理论,使得技术本身成为一个理论系统,成为一门科学。所以技术不再是零散的、不连续的生活经验的总结,而变成了有内在联系的、相互融会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首先从人类最基本的实际活动即物质生产劳动出发把握技术的本质,认为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劳动的进化史就是技术的进化史。而人的劳动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因此,可以把技术定义为人类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和自身发展,把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实践经验、工作原理汇总而成的理论体系,它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在技术和理论上阐述了人对自然的积极能动行为,及日常生产过程中展示出来的精神观念,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认识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技术可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同时,技术还可以改善自然环境,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外界条件。

但技术运用不当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就需要人类在利用技术的同时,用科学道德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科技的`进步直接依赖于科学家们的科学劳动,科学劳动塑造人们勇于追求真理、注重实践、崇尚科学、遵循客观规律、直面困难、乐于开拓创新、甘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和态度。科学家们在长期的科学劳动中还形成了一套与科学本身的要求相一致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这种科学精神、科学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推动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在科学精神构成道德观念重要内容的同时,科技知识也深化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自身认识,人们道德视野的扩大,又为新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建立提出了新的课题,并推动了科学道德观念的更新与发展。

二、科技工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三、科学道德和科学工作的辩证关系

在快速发展、变化的世界中,新的科学分支和前沿领域不断出现,对现有的科学伦理、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加强上层建筑才能有力地统筹管理社会的正常运行。科学道德和科学技术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科学技术要向前发展,在某些方面就要打破现有的落后的科学道德,从而建立新的科学道德体系。新的科学道德体系在形成的过程中,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对现实情况的否定和对自身发展中的问题的否定后,形成一套符合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相对先进的道德规范,从而更好地指导科学技术的运用和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两者是在运动中相互促进,同时又相互制约的。

四、恪守科学道德对科技工作的意义

科学道德论文范文 第七篇

关于学位论文的学术道德的认识

关于学术道德对学位论文写作中约束的认识

在提“学术道德”之前,我想先说说,我对“道德”的理解。人们常说,“你这个人有道德”和“你这个人没有道德”。那么道德是什么呢?道德是自从进入人类社会以后,人类自身积累和总结出来的规矩,或者说是标准。为什么要有这些规矩或标准呢?那是因为人类发现,如果有人做了违反或破坏这些规矩或标准的事情,会给他人带来危害或痛苦。如果没有人做破坏规矩的事情,就不会有这些危害或痛苦,那么整个人类生活的氛围就会越来越好。当今道德的丰满,应该不仅仅是人类心灵的追求,最大的功臣应当属于政治。当然道德服务的对象,不仅仅是个人,还有集体和国家,甚至是世界。需要知道的是:道德的反面,不意味着是犯罪;道德的正面,也不完全属于善良。

“学术道德”是不同于“道德”中其他任何一种组成的,就如同“做学问”是不同于这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职业的。当然,这或许只是文人对自我的一种标榜或者是清高,因此,对于古人,一个自诩为知识分子的人来说,犯了“学术道德”问题,那是了不得的错误,这是原则问题,虽说不会有性命之危,但至少也会臭名昭著,童叟鄙视。可是现在呢?XX院士学术造假,人们心里会想,院士也会造假呀,原来大家都差不过呀!然后不了了之,对地沟油的关注度都比学术造假的关注度高。

在前面浓妆艳抹(应该是胡言乱语)的说了那么两段话,是想说,

为什么现在社会上的道德约束感那么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道德界限正日益模糊。而让道德界限模糊的罪魁祸首就是欺骗,正如现在存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欺骗”。对于“伪造实验数据”、 “抄袭他人学术成果”、 “充当枪手”、“随意复制粘贴文章”,这些行径我们难道不知道是违反学术道德吗?我想每个人都知道,但是我们还是做了,心中想着那么多人都这么做,当然我也可以。甚至有些人从来没有意识到“杜撰参考文献”、“一稿多投”、“论文署名交换”等行径,也是违反学术道德的事情。那么,我们的学术道德该有多么模糊呀!我们漠视这一切,投机取巧的做些我们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突然想到了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一段剧情,谢尔顿(男主角)意外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后来发现是自己看错了某个元素的分子式,所以这种化学物质是不存在的'。可是随后有中国某研究所人员声称,已经合成了这种新化学物质。对于一种不存在的物质,那么是怎么合成的呢,答案就是那个人员伪造了数据。虽然不知道,编剧为什么要映射中国学术造假的问题,但是作为中国人,这种感觉糟糕透了。正是因为存在,所以羞耻。甚至现在我都在为自己感到羞耻,对于这种境况,我没有力量改变,我只能要求我自己做到,要求正在上学弟弟妹妹做到,或许将来能要求我的孩子做到。正是因为我相信只有你自己以身作则做到这些,你才能正大光明的要求身边的人做到这些。物有千变,唯留本心。愿每个读书研究的学子,重拾学术道德责任感,不要辜负了千年文人留下来的清高。

科学道德论文范文 第八篇

石大历来注重良好解学术道德与规范的培养和延续,石大六十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如今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本科四年在石大的求学生活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严谨的老师不会放过学生课程设计里面的任何一处错误,每年的科技创新都会有优秀的作品脱颖而出.

如今,作为石大的一名*辅导员,我已经经历了三年多的辅导员工作.在这里我想就我自己的观察谈一些我的思考.

学生篇

良好的学术道德与规范的培养离不开学校、老师和学生三者的通力协作,但是学生毫无疑问是学术道德与规范的培养的主体.同学们都经历了紧张而又充实的大学,在大学时,很多同学不像高中一样执着于学习成绩,更多的同学可能选择及格万岁的理念,而只有少数一部分保研的同学注重学习成绩,因而把学习当成了主要目的.在浩浩荡荡的研究生队伍中,我们发现研究生更加必须学习,因为本科生的工作面试经历、社会残酷的现实和更加成熟的人性成长让大家都明白了学习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通过学习掌握实际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在往后的竞争中占据自己的地位.所以,我们应首先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上.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完善自己、充实自己,不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调整前进的方向.

作为一名研究生,同学们需要规范自己的学术道德与规范,要弄明白自己要去干什么再去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良好的学术道德与规范氛围需要每一位研究生去共同维护和发扬.

导师篇

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地方还在于研究生阶段每一位学生都有了一位导师,虽然石大在创新在于本科阶段每位学生也有分配有导师,但是两者比较而言,研究生阶段学生与导师的接触无疑是更频繁,关系也是更密切的.

对于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充分利用好与导师的关系,积极主动去咨询,与老师交流沟通心中的困惑.同时,研究生的导师应当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可能从事的工作以及对工作能力的要求建立感性的认识,向研究生进行学科系统、社会需求背景的介绍,同时把专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及时传达给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和育人是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导师不仅要教学问,更要教做人,引导学生在成长进步、成才立业的道路上保持正确的方向,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作风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学校篇

为了加强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科协、教育部于2011年启动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工作,我校在于研究生学风建设方面采取了相关的一系列措施.新生入学的时候各研究生院组织同学们召开相关的学术道德及学风建设的讲座;在正式选课之前,学校同时又要求同学们只有在通过了科学道德考试之后才可进行选课,进一步巩固了同学们所学的学术道德知识;在此两项的基础之上,学校又分发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简明读本》.方便同学们在课间进行阅读,更加牢记相关的学术道德规范.可以说,我校的老师们不遗余力的致力于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当中,希望研究生同学们在深入的了解了学术道德与规范之后,避免相关事件的发生.

学校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管理促进研究生学风建设.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形成除了正面引导教育外,还需要一整套规范的管理制度来约束.要通过规范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和科研行为,促使研究生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培养良好的自律意识,实现管理的他律与自律的有效结合.

一是建立健全研究生教学管理制度,包括课程教学管理、学籍管理、考试管理、学位论文管理以及宿舍管理;二是建立和完善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激励机制,将奖助学金与研究生的实际表现挂钩,通过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奖惩激励以及竞争激励等方式,充分激发研究生学习的良性动机,使研究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与优良的研究生学风标准趋于一致;三是建立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质量监督和评价机制,学校应将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纳入日常管理工作的范畴,制定相关的监督条例和奖惩措施,同时对考核的内容进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才能使学风建设取得成效.学校可以举办一系列加强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活动,积极引导和教育全校师生积极践行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