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改论文范文精选13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2-12-02 12:52:35123

高校体育教改论文范文 第一篇

健康体育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不健康体育行为的矫正都需要后天的培养和教育,高校体育改革创新的核心就是“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的继承和创新。体育课程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和体育素养”,手段是“身体练习”,同时具有多重“教育功能”的属性。体育能增强体质,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健康促进能增进人群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加强体育教学教改,增加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实现了从“要我运动”到“我要运动”的转变。

高校体育教改论文范文 第二篇

1传统体育教学与多媒体技术下的体育教学对比研究

传统体育教学的劣势

传统的体育教学多是采用书本、教师、教案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老师教起来也较为困难。这一教学模式不仅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得不到提高,最终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质量。并且在实际的运动实践中,教师只是单纯的照着课本、教案教学生应该怎么做,实际性的体能、技术训练较少,学生具体学的怎么样不得而知,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学习,使体育教学缺乏活力,不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做的课程内容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如教师可以通过放映视频的形式来教学生做健身操,学生跟着视频的图像和音乐来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并且视频的回放和暂停功能,使学生加深对动作概念的理解,便于学生快速、高效的掌握学习要领。

优化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课程相较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身体锻炼。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学生获得多种媒体信息,并结合传统教学手段,达到最优教学的目的。单一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难以满足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全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通常会为了赶进度不得以删除一些教学内容,造成学生学习不够全面、透彻。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大大增加了学生获取体育知识的信息量。

有利于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的课堂当中,使课堂教学形式呈现多样化。学生能大量快速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之间也不再是被动的教与学,而是更加侧重学生之间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以及老师的指导教学。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通过实时通讯技术,及时有效的进行沟通交流,这样就能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一对一的辅导教学耗费时间过长,而不能和每位学生进行沟通的问题了。

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共享

高校体育教改论文范文 第三篇

一、高校终身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以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薄弱

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没有形成对终身体育意识的正确认识,他们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内涵和意义等知之甚少,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终身体育意识没有进行必要的宣传和适时的引导。在过去一段很长的时间,高校体育都将教学重心放到培养学生身体素质上,而忽视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这使得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出现马马虎虎、应付了事的态度,最终影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显得单一

二、以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对策

1.不断转变体育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长期以来,高校以及教师都特别重视学生竞技体育项目的锻炼,这忽视了学生锻炼方法、锻炼习惯以及体育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当学生踏出校门后,他们就会将所谓的体育抛于脑后,也就是说学校所谓的体育教育实质就是一种终结性教育,当学生毕业后,体育学习也就终止了。为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必须不断地转变体育学习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首先,教师可以在授课时不断地向人们宣传终身体育教育的先关概念以及知识,让他们在课前能够对终身体育意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其次,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主学习的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全身心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再次,教师要不断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突发奇想”,要正确地对待。

2.不断完善课程体育,积极更新体育教材内容

在我国众多高校,存在以下现象:只在大一、大二开设体育课,每个星期的体育课只有两个学时,这样的开课年限以及学时远远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为此,本文提出应进一步的完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的给以解决,以保证学生体育学习的连续性,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不断锻炼的习惯,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重视体育学习意识。此外,学校应及时的更新体育教材的内容,建立一种以学生终身体育为主线的、灵活的、个性化的教材体系。最后,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锻炼的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为重视体育意识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不断丰富体育知识,提高学生运动技能

丰富体育知识,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应为学生创造学习体育基础知识的条件,具体包括人体的基本知识、体育卫生以及体育保健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身的身体锻炼。其次,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掌握并了解相关的知识、理论以及技能,让学生学会将这些运用到体育锻炼的具体实践中去。学生的运动能力是指学生不断运动、不断练习、不断训练中所具备的能力,要想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点:(1)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能够进行反反复复的练习,最终掌握技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2)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让学生找寻到学习体育的正确方法;(3)引导学生根据天气、器材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锻炼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以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薄弱、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显得单一、课程设置不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学校以及教师做了很多的尝试,但见效甚微。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着重指出教师应不断转变体育学习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此外,学校应不断完善课程体育,积极更新体育教材内容,不断丰富体育知识,提高学生运动技能。

高校体育教改论文范文 第四篇

体质指人体的质量,是人的身体素质、形态结构、运动能力、生理机能、心理发展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综合特征,其范畴涵盖体格与体能、生理机能、适应能力以及精神状态等的发展水平[3]。体质包含身体素质,且主要指耐力、力量和柔韧三项基本素质。体质的好坏不仅与遗传有关,而且与后天的环境、营养、体育锻炼和卫生条件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维度,它既是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基础,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健康是个人能力发展、自我价值实现,以及生活幸福的基础;健康是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兴旺的保证;健康也已成为社会发展程度、综合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体质是健康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的体质,健康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健康是良好体质的归宿和最终目的,因为增进体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健康。健康体育行为是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以体育的方法或动作为基本手段,在健康的体育意识引领下,以科学的体育健身知识为指导,合理、规范地运用各种体育技能,以促进个体或群体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为主要目标的健康行为[4]。简言之,就是以体育运动为手段来增进体质健康。

高校体育教改论文范文 第五篇

(1)重视高校体育设施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硬件体育设施建设是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根本,只有合理、充分地利用体育器械和场地,才能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场地和器材,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和学生锻炼的前提下对外开放。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还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实施者,高职院校应当注重对体育教师人才的培养,对他们进行再教育,使他们更新教学理念,补充更多的新知识,掌握更多的新技能,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加大对体育教学的科研投入,提高体育老师的科研能力,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进步与发展。

(2)坚持“健康第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高职体育教育不仅要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其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素质能力,培养学生体育欣赏能力和自我评价身体锻炼效果的能力。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要以“健康第一”为出发点,将学生的健康体魄教育贯穿到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去,注重学生健康观念和锻炼意识的养成,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使他们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

(3)坚持个性化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师只有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才能更新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引进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此外,老师要认真剖析传统教育的局限性,深入探讨“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妥善处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关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关注个体差异性,课堂上增设更多的与学生互动的环节,实现教学相长。此外,教师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营造和创设能吸引学生融入课堂的情境,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4)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增加体育选修课的种类。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之一是体育教学。高职院校开展体育教学改革,要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以“终身体育教育”为主要目标,改善办学条件,拓宽办学思路,使体育课的授课范围不只局限于公共基础课,还可以增设体育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自行选修。选修课的开设可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效提高了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论基础薄弱,但思想充满活力,情商较高,行为可塑性较强,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他们的竞争力,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

高校体育教改论文范文 第六篇

体育行为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最终自身也发展成为一类专门的生产或生活活动。学校体育是实施阳光体育的基础,是实施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根基。虽然体力活动并不等同于体育锻炼,但国际上普遍采用体力活动概念研究其与体质健康的关系,而体力活动的不足则是导致我国青少年体质的“硬、软、笨”(硬即关节硬,软为肌肉软,笨是指长期不活动造成的动作不协调[7])的主要因素。

2. 课外体育的不足。受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张,教室、场地等成为了普遍短缺的资源,加之跨校区的教学管理,教务管理部门将一周内的不同时间都安排有课程(特别是下午的七、八节课,甚至通过压缩课间变为一天10节制),使原本属于课外活动的时间消失殆尽。主要或完全寄托于一周的两次(甚至一次)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不可能达到青少年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增强学生体质”的这一学校体育本质功能也就很难得以发挥。

高校体育教改论文范文 第七篇

1研究对象和方法

以蚌埠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情况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随机向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科技学院、蚌埠医学院、蚌埠学院的20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4分,有效率为97%。对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应用相应软件进行数理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特点

(1)课堂师生互动具有双向性。课堂是教学活动得以进行的主要场所,教学行为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与互动的特定行为方式。教师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教师把课外的情绪带到课堂上来,上课情绪低落或脾气粗暴等,这样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学生对教师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当教师教学情绪高涨时而学生情绪低落,对教师的提问没反应等。

(2)课堂师生互动具有多重性特征———以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师的角色、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方式、心智等因素都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其在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发挥主体地位。

(3)课堂师生互动中非智力因素占有重要地位。学生的意志力、道德修养、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是互动的重要内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同等重要,同样影响体育教学中的互动效果。

(4)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同质性。课堂学习情境中师生情感和行为的性质具有一致性,如果一方表达的正性情感会使另一方产生正性情感体验;如果一方表达的是负性情感会使另一方产生负性情感体验。

(5)师生互动中非语言行为作用显著。由于体育本身的特点,非语言交流或互动具有重要作用,它们不仅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组织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同时还会影响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此外,还会对师生关系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2.2高校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2.2.1体育教师的个人因素

(1)教师的教学理念

高校体育教学中师生间交流互动,是体育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交流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如何开展互动?或者说师生互动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直接关系到互动的深度、教学的效果,也就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师生互动的因素。而影响因素都有哪些呢?从表1可以看出,34%的学生认为最主要的是体育教师的个人因素;25.3%的学生认为是学生的个体因素。由此可见体育教师的个人因素在教学互动中占着重要的影响地位。教师个人因素是指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及教师的个性特征等。所以说要想在教学中达到较佳的互动效果,成为一名好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个性特征这些教师必备的个人因素是很重要的。教师如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定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

(2)教师的专业素质、实践素质

课堂学习中师生互动调控与教师的专业素质、实践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研究中教师专业素质与实践素质界定为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教学能力。而其中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调查发现,近71%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素质影响到了师生关系的互动。

(3)教师的个性特征

个性特征是影响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区别不同课堂教学风格的重要特征。体育教师的个性特征影响着学生对其喜爱程度。如果教师本身对所教授的内容含糊不清,有37%的学生表示将继续听讲但情感消极;24.8%的学生干脆表示拒绝听讲,自己玩自己的;有19.6%的学生表示会跟老师提出意见;只有18.6%的学生表示为了尊重老师,而认真听课。因此,教师本身对所教授的内容含糊不清,不但难以获得学生的喜爱,不能引起共鸣,而且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

2.2.2学生的个体因素

(1)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程度

个性心理和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表现会有很大差异。外向、开朗好动的学生喜爱运动,更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与教师同学交往合作。性格内向的学生不爱运动,在互动中表现为不爱动、不喜欢研究揣摩,其实他们更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帮助。

(2)学生的体育成绩与任职情况

教师喜欢与成绩好的学生或担任班干部的学生进行嘉奖式交往,表现为教师向他们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还有经常请他们出来做示范或表演,也较多使用微笑和赞赏性的目光或语言。教师对体育成绩较差的同学常常采用激励性的教学措施,教授简单的动作使其树立自信心。而处于中间水平的学生如果在课堂中没有主动找教师请教沟通则常常会被忽略。

2.2.3教学内容因素

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通过教学内容这种特定媒介而发生和开展的,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对师生之间的互动影响非常大。如果上的是学生喜爱的项目,学生会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更多地与教师交流来提高自身所喜爱项目的技能。反之如果教学的内容不是学生所喜爱的项目(如耐力跑),他们只会抱着随便学学、尽快上完这堂课的心理,在课堂上则表现出不爱动、不爱问、甚至不想学的情绪,更不会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课堂师生互动中来。体育教学中一些集体性的项目如排球、足球、篮球、手球还有体育游戏等多人参加的项目,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或者竞争来完成。

2.2.4环境因素

(1)学校教学的组织情况

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主要采用班级集体授课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方式既节约了教育资源又提高了教学效率,符合我国现阶段的教学需求。班级学生人数的多少直接影响教学的组织,如果班级规模过大则不利于师生间的互动。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部分班级的学生人数远远超出了标准建制。在五六十名甚至更多的学生班级体育课堂中开展师生互动(特别是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的难度可想而知,师生之间难于深入互动。由于过多的班级人数,增加了课堂教学管理的难度,教师只能照顾总体水平,被迫搞“一刀切”。这样就很可能忽视了许多学生的感受,也影响了整个班级气氛。有研究表明,班级气氛对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状况和互动质量有着显著影响,良好的班级气氛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和教师都能感受和体验到更多的正向情感。

(2)体育教学场地和器材条件

教学硬件设施是决定体育课正常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现实中由于硬件设施的匮乏而导致体育教学开展受影响的情况屡见不鲜。一些对硬件要求较高的项目,如游泳、空手道、羽毛球等会出现因为场地设施因素而无法正常开展的现象。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都希望能多上游泳课,而由于天气与泳池的限制而最终不能完整地学会游泳。篮球、排球、羽毛球等也因室内场地紧缺教学受到制约,难以很好地开展课堂互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体育教师个人的专业实践素质影响师生互动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高,把学生放在“填鸭式”的被动位置,这样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1.2体育教学场地与器材设施不足限制了师生互动的深度

近年随着各高校扩招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部分班级学生人数远远超出了标准建制。传统教学中只注重教师教和学生学,而忽视了学生对教师的影响、师生间的双向交流等,导致师生间互动交流的不足。

3.1.3考核评价机制滞后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程度

现阶段对学生的考核评价还是仅以考试成绩为主,没有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只注重最终结果,没有注意到学的纵向发展,忽视了学生的课堂表现、进步情况;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限制了教师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程度。

3.2建议

3.2.1提高教师素质,改良教学机制

教师素质的衡量是综合性、多元性的,素质的提升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努力。应重视对教师教学理论的充实,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是教学素质的基石。同时对教学实践的反馈也是教师要强化的领域,对课堂反馈信息的整合可以提升教学能力,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为师生的教学互动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3.2.2采用科学合理的分班教学

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教学开展,教师在学生调动和课堂组织上也存在困难。建议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设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如体育舞蹈、轮滑、健美操等)的行政班级,为师生提供较好的学习授课环境。

3.2.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有重要作用。尊重学生、教学民主是促进师生互动、改善师生关系的重要策略。

高校体育教改论文范文 第八篇

学生体质下滑是多个因素的叠加结果,改变这种情况的根本途径在于提升学生参与体育的认知、增强其体育需求。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中学生向大学生过渡的有利阶段,正确认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规律,通过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手段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参与体育兴趣。体育兴趣的培养过程,既可以是引导性的也可以是强制性,但不论哪种情况都需要学校重视体育场所的建设与课余时间的安排。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EB/OL].

[2]范广军。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促进策略[J].中州学刊,2014,(3):75-77.

[3]余岚。大学生个性化体质健康促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13.

[4] 郑家鲲。 健康城市背景下的学生健康体育行为培养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13.

[5]许桂清,黄睿。战后美国高等教育创新体系的形成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J].外国教育研究,2004,(5):9-12.

[6]李芳,司虎克。国际学生体质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1):40-45.

[7]徐南强,寇磊。高校体育教育创新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110-114.

[8]项立敏。我国学校实施“强制体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2):115-120.

高校体育教改论文范文 第九篇

(1)高校体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存在体育师资力量不够的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第一,高职院校领导对体育教育不重视,由于名额有限,他们把这些有限的名额分配到各专业课老师上,没有意识到体育老师的缺乏。第二,很多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比较调皮,体育课不好管理,所以,他们不想到高职院校任教。第三,高职院校聘任老师限制学历,大多数高职院校要求老师必须是研究生学历以上,这就使得一些优秀的本科毕业生连最基本的应聘资格都没有,但高职院校对于研究生而言又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很少有人愿意到高职院校任教。以上种种原因使得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力量薄弱,致使体育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

(2)体育教学观念陈旧,体育意识不强。我国一直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先后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育法》、《体育法》等10多种和体育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很多高职院校都不太重视。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领导没有很强的体育意识,把体育作为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和中小学的相差无几,无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不注重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体育教学处于呆滞状态。

(3)教学模式过于传统,教学方法落后。很多高职院校只在大一将体育课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到了大二,体育课被取消。大一的基础体育课内容相对单一,大多以足球、篮球、武术为主。老师很少在教学活动中开设探究型、实践型等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学生成绩的评定方面也没有太大的改进。教学内容陈旧,基本上全是竞技运动项目,不符合追求时尚的要求,必然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

(4)体育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跟不上。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体育硬件设施的增加远不及学生的增加,比例不当。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等硬件设施仅能维持基本教学活动的进行,器材的缺乏使得学生课外活动和体育课上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降低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再加上场地设施器材管理不善,致使场地和器材损坏严重,有些设置存在安全隐患。体育场地利用率不高,有些场馆不对学生开放,学生只有在体育课上才能去场馆里进行相关方面的锻炼,锻炼强度不够,身体素质自然不会有很大的提高。

高校体育教改论文范文 第十篇

21世纪是知识时代,是人才主导的世纪。经济实力比拼的背后是人才竞争,人才的培养不单指脑力知识,也包括人才的身体素质。“十八大”提出了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的教育目标,人力资本需要建立在青少年体质健康基础之上。100年前,清华学校选派学生到美国留学时,时任体育部主任马约翰先生对清华校长周诒春说“我们要送出去的学生总得像点样子,总不能派一批‘xxx’出去”,这句话即使在今天也值得人们仔细回味。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我国实现金牌零的突破,一举甩掉了“xxx”的帽子,并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竞技体育强国。另一方面,1985—2010年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却是连续的下滑,小学生近视率超过50%,大学生近视率超过90%,2010年的国民体质综合指数比2005年降低,20~39岁成年人降低[1],2012年北京市应征入伍的青年体检合格率不足10%,等等。在中外大学生体质健康对比中,我国学生不仅明显低于欧美国家的学生,与日本、韩国学生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2]。

高校体育教改论文范文 第十一篇

利用课余活动时间,以个人兴趣爱好为基础,以学生自己的组织力量为主体建立的学生体育俱乐部,最初是在高校作为一种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出现的,但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现已被作为一种课外体育活动主要组织形式。而一些高校也开始了效仿欧美高校的体育俱乐部模式,着力调整现有体育课程的内容及上课方式。

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功能体现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比如在学校俱乐部的活动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兴趣爱好,其锻炼会更有动力、勇气和自觉性,通过具体的锻炼目标促使学生自觉训练并达到一定的成绩。俱乐部内的比赛氛围,可以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技术水平,让他们亲身感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高校体育教改论文范文 第十二篇

(1)有利于缩短学生就业适应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生产和管理才能的高素质人才,根据行业要求开设专业和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对岗位的适应能力,不同岗位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不同要求。高职体育课程可以使学生身体素质在校期间得到全面的锻炼,可以适应不同岗位的要求,提升了自己的抗压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大大缩短了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时间,对以后生活或工作大有益处。

(2)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各高校不断扩招,每年都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对学生而言这是一种强大的考验,必须要求更高的身心素质,才能成受得了这样的考验。这时就要发挥高职体育教育的作用,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加强,使学生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面对各方面的压力,以坚实的身体素质应对恶劣的工作环境,顺利完成学校到社会的过渡。

(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当今社会更多地需要与人合作,像足球、篮球、排球等都是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项目,在这些体育项目中,学生会和不同性格的人合作,这就为学生以后工作中与人合作打好了基础。在校期间对这方面的能力进行锻炼,对以后工作上更好地融入集体大有益处。

(4)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放松身心。高职体育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地综合素质,还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借助适当参与体育项目,可以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缓解自己因为学习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内心压力,通过参与体育项目可以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当中。

高校体育教改论文范文 第十三篇

在现代学校中,教育的时间、地点以及内容都不是由个人所决定的,对于个人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惰性、逃避劳累和痛苦是人类的天性,缺乏强制性的锻炼,效能必然越来越低”[8],学校体育基本任务的完成必须通过一定的强制手段才能实现。“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应成为大学生的自我追求。

众所周知,学生光靠体育课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除了修学分上体育课外,课外时间几乎从不参加体育锻炼,不可能达到强身健体的要求,更谈不上终身体育、体质健康。学校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活动场地、时间条件,譬如中国矿业大学于2007年率先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规定下午第7、8节课不排课,空出时间用于学生体育锻炼和自主学习,并制定了相配套的管理、检查、考核措施,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