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制图文献综述范文通用6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2-09-26 07:50:34340

工程制图文献综述范文 第一篇

1.研究了空间知识地图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提出了空间知识地图的基本概念及概念模型.提出空间知识地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空间知识地图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将空间信息、空间数据、空间知识及其相互关联关系基于一定的数学基础反映在地图上,是空间知识的地图形式化表达.其核心问题是知识的空间化和知识的可视化.

2.研究了空间知识地图的研究对象、数学模型、理论基础和支撑技术,形成了空间知识地图的研究框架.用数学语言建立了空间知识地图的数学模型,提出空间知识地图的研究对象包括物理地理空间和客观知识空间;以语义为核心,从地理空间信息对象、地理空间信息产品、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方式三个维度,分析了地图、GIS、知识地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认为从地图到GIS再到空间知识地图呈现出向语义聚拢的趋势;在此基础上,认为空间认知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地理本体理论、知识可视化表达理论为空间知识地图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地理本体技术、知识获取技术、知识表示技术和知识可视化技术为空间知识地图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撑;提出空间数据模建、空间知识表示、知识地图可视化表达等三个问题是空间知识地图构建过程中迫切解决的问题.

3.建立了空间知识地图的认知模型和数据模型.面向制图表达需要的基于专题地理分层思想的传统地图数据模型,不便于地理数据的分析和地理知识的获取.从地理空间和空间的基本概念入手,提出空间知识地图的认知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空间知识地图建模包括数据建模和知识建模两部分内容,数据建模解决了测度地理实体的地理空间数据如何在计算机存储和管理的问题,知识建模则解决反映地理实体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的空间知识的形式化描述问题;为便于分析和获取空间数据蕴含的潜在的丰富的空间知识,以区域理论、认知范畴理论、制图抽象原则和集合理论为基础,设计了本体驱动的基于特征和事件的时空数据模型,建立了其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4.系统研究了空间知识的来源、空间知识的获取方法和空间知识的框架,面向可视化表达形成了空间知识地图的知识体系,设计了基于本体的知识表示模型和空间知识地图知识库组织结构.在研究总结现有空间知识来源、知识获取技术和可获取的知识类型的基础上,形成了面向可视化表达的空间知识地图知识体系;基于本体技术,探讨了构建空间知识地图知识库的原则、步骤以及迫切解决的问题;采用软件系统的逆向工程思想,提出了从知识本体到数据库存储的七条映射规则,设计了空间知识地图知识库组织结构.

5.研究了空间知识地图可视化表达的主要类型和方法,设计了空间知识地图可视化表达模型,提出空间结构知识地图、语义结构知识地图和趋势演变知识地图是空间知识地图的三种基本类型.空间知识地图不仅仅是一种固化的地图产品,还可能是用户思考过程中的活跃设备或者仅为视觉思维服务的中间产品.空间知识地图可视化表达可分为基于地图形式化的事实知识表达和基于知识可视化的概念知识表达;事实知识的地图形式化表达包括点状要素、线状要素、面状要素三类基于地图的可视化表达方法,概念知识的知识可视化表达包括概念构成及其关系的表达、示意性地图表达和地理逻辑拓扑图表达三种形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空间知识地图的表达模型和基本类型.

工程制图文献综述范文 第二篇

1948年12月,位于北平的旧中国著名高等学府陆续被接管,象征着中国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自1949年到1954年的五年时间里,中国大学的课程运营机制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高深学问的国家治权从松散的、基层化的模式一变而成集中的、*化的管理,高等学校院系专业科目的课程权力由教授手中渡让到国家,这何以可能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本文以知识微观政治学为理论背景,借鉴马克斯·,韦伯“纯粹类型”概念方法,以承认现代民族国家拥有高深学问的合法治权为前提,分析了1949年前后中国大学课程政策与学科建制的嬗变,特别是详实地描述了自1949年旧大学被接管改造,到1954年中国第一份学科专业目录颁行实施,从而建立起一种以专业设置与布点为基本手段、以课程管理的*化和统一化为基本特点的学问体制的全过程.

工程制图文献综述范文 第三篇

大学课程观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中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作为我国传统大学课程观,它是如何形成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它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和挑战在理论和实践上我们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基于从实践出发的理论研究范式,本研究对我国大学课程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我国大学课程的特征,对我国传统的大学课程观作出了归纳,反思了其时代弊病,并尝试建构一种新的大学课程观.

论文首先对我国大学课程的历史发展进行了分期梳理.以新中国成立为界,我国大学课程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时期.依据大学课程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的主要特征,在新中国成立前,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清朝末年大学课程的创建,大致从1895年到1912年,民国初年大学课程的改革,大致从1912年到1927年,民国政府时期大学课程的整理,大致从1927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大学课程的历史发展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建国初期大学课程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致从1949年到1957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大学课程改革,大致从1957年到1966年,改革开放以来大学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时间从1978年至今.

我国大学课程的历史发展,其基本脉络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从对外国大学依赖程度上看,我国大学课程走的是一条从移植和模仿,到学习和借鉴,再到独立和创新之路,从学习对象国的变化路径上看,经历了从学习日本、德国、美国,到苏联,再到美国的历史过程,从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上看,政府对大学课程的控制是伴随着xxx的逐步稳定而呈逐渐增强之势.由此论文进一步分析得出我国大学课程的特征:其历史和现状表现为依附发展,价值取向表现为过激的社会本位,价值定位表现为“高级专门人才”,并表现出“公共框架”和“教学计划”的外显特征.

我国传统大学课程观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为社会本位的实用主义哲学、行为主义或认知心理学、结构功能社会学,突出地表现为“社会本位”.在其指导下的大学人文教育课程改革、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和大学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只能是对现有课程问题的一种修修补补,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种观念下的课程,是一种不见“人”的课程.重建大学课程观,成为了时代的紧迫课题.

重建大学课程观,主要体现在大学课程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层次上,要解决大学课程是什么、如何认识和把握它、其目标如何得到实现三个问题.论文尝试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层次上建构新的大学课程观.大学课程的本体论,强调把大学课程看作为一种实践的存在,大学课程是动态的、进程的、经验的,处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大学课程的认识论,强调从实践中的人出发来认识和把握课程,大学课程具体体现为学生课程、教师课程、学校课程、国家课程,大学课程的实态是在多元实践主体的课程权利的博弈中表现出来.大学课程的方法论,从大学课程作为制度性一面存在的“*”以及作为协调多元实践主体权利关系的“平衡器”来理解,强调其制度建设、对课程权力的协调要从实践出发的问题意识和反思行为.大学课程的三个层面,实践形态、实践主体性、反思性思维,都可以统一于“实践”之中,所以本论文尝试建构的大学课程观可命名为“实践课程观”.

工程制图文献综述范文 第四篇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工程活动急剧增加,由此导致的滑坡地质灾害无论从数量、频率还是密度上都日益严重,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失,制约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滑坡风险评价和管理是减轻滑坡损失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当今滑坡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其中滑坡敏感性评价是滑坡风险评价与管理的基础与依据,对滑坡的防治和预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总体来说,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其是在滑坡灾害影响因子筛选分析和理论应用等方面值得深入探索.

西南地区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第二阶梯,由于新构造活动强烈、地质条件复杂、地势起伏大、水系纵横、降水丰富等特点使得滑坡灾害充分发育,是进行区域滑坡灾害特征分析和敏感性评价的良好实验基地.基于此,本文以3S技术为平台,在对怒江流域岩桑树库区的滑坡灾害进行遥感解译、实地考察和特征参数统计的基础上建立了滑坡灾害数据库,以“确定性系数”、“变维分形理论”、“层次分析法”、“熵值法”以及“Logistic回归”等为基本理论对滑坡灾害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库区滑坡进行敏感性区划.最终形成一套从基础数据采集-遥感图像处理-滑坡灾害信息提取-滑坡灾害因子分析-滑坡灾害敏感性区划的工作方法.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

1.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和详实的野外实地调查为基础,ARCGIS软件为平台,按照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建立研究区滑坡灾害集中发育区域的空间数据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基于3S技术的区域地质灾害调查方法.并在滑坡数据库信息和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岩桑树库区滑坡的发育类型、规模、物质组成和成因机制做出分析.

3.根据前人的经验总结出较为完善的滑坡敏感性影响因子体系,基于两种制图单元对影响因子的提取步骤做出详细论述,并对地形起伏度因子的尺寸效应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根据滑坡相对密度和确定性系数对不同制图单元提取的因子特点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总结出本研究区最适宜滑坡发育的条件组合.并基于变维分形理论对影响因子和滑坡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为建立滑坡敏感性评价模型提供分形学依据.

工程制图文献综述范文 第五篇

空间数据模型决定着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能力、应用能力及产业状况.随着科技的进步及GIS应用向广度和深度的发展,完整表达并动态维护拓扑关系显得日趋重要.已有的附带拓扑关系的空间数据模型大多局限于同类要素之间的拓扑构建,其表达能力和动态维护能力有限.在空间基础设施领域,空间数据建库过程中用于拓扑关系处理及维护花费了大量时间,且成果不易满足要求.高质量的数字地图与DLG数据库是两种基本的数字产品,分别表达空间要素的两个侧面,两者在生产上的分离造成了制图与建库生产中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管理上的分离导致局部数据更新难度增大.从上世纪90年代起,管理部门、学术界、生产部门高度重视该领域的研究、技术开发,以实现制图与建库的生产一体化、地图与DLG数据库的管理一体化.但是效果不理想,其根源在于理论上没有突破、技术上体系不完整.

本文就地图与DLG数据库的一体化生产,数据管理与更新体系展开研究,目的是同时兼顾地图与DLG数据库生产和管理的要求,考虑要素的几何数据与符号表达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两者之间的统一,以实现制图与建库的生产一体化、地图与DLG数据库的管理一体化.为此,对空间数据模型及实现、制图与建库工艺、图库一体化管理与更新展开研究,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

1、地图与DLG数据库一体化管理模型的提出.论文提出的拓扑地图模型是一种能同时表达空间要素几何形态、空间要素之间的拓扑关系及空间要素可视化符号的混合模型.模型中提出了数据域的概念,完整描述了点、线、面相互关联的拓扑结构,规定了几何对象,分析了空间关系及操纵,显式表达了空间要素在不同层次上的几何相关性.模型的显著特点是对区域要素(点、线、面)之间的相关性不加限制,具有强大的拓扑关系表达能力.模型将地图视为与几何数据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奠定了图库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3、论文研究了基于拓扑地图模型及相关技术条件下的制图与建库一体化生产工艺,其重点是几何构造工艺,核心是在跨数据层的几何数据构造拓扑的基础上按需要构建要素的几何对象.与传统的几何绘制方法相比,该工艺能有效构建、动态维护区域要素空间拓扑关系.有效的保障了质量,显著提高了建库效率.

4、将拓扑地图模型应用于实践.论文实现了在公共空间数据库环境下的要素地图符号管理,增加符号字段,使要素的属性、几何、符号作为一个数据记录项.该管理模式对完成要素的一体化更新有着决定性作用,其应用特性等同于DLG和DRG库,且更具灵活性.

5、拓扑地图模型的工程化.在论文中提出的一体化生产模式已在基础地理信息界经过了几年的实践验证,构建了不同比例尺系列国家基础地理信息、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海洋基础地理信息的结构与框架.成功应用于西部测图、综合判调、数字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建库等制图与建库一体化工作.其中的工艺、方法、模式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完成了大量的制图与建库工作.实践验证了论文中的理论、技术和工艺方法,证明了其具有有效性、可用性及先进性.

此文是一篇工程制图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工程制图引用文献:

工程制图文献综述范文 第六篇

【摘要】文章介绍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内涵,以《工程制图》为例,探讨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如何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培养的要求,改革制图课程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首要服务对象;以产出导向(目标导向)为教育取向。面向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不同专业类别的应用和发展,确定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专业讲授各自专业的图学标准;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专业绘图软件的学习。

【关键词】专业认证;工程制图;课程改革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工程人才的跨国流动,急需建立专业资格与学历教育互认体系。xxx年生效的华盛顿协议使各国工程专业认证趋于等效,各国认证组织签订互认协议,相互承认专业点及其所授学历、学位。国内高校2014年提交专业认证申请362项,受理138项,进校考察111项,通过率。2015年受理数量增长至158项。工程教育认证的评判标准是专业培养的全部学生的学习成果,而不是部分“代表性成果”。专业认证强调工程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它是一种合格评估。社会需求是多样性的,培养工业界、企业界所需求的、多样性的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就是进行专业认证的目的。专业认证主要遵从以下三个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首要服务对象(Students-centered);以产出导向(目标导向)为教育取向(Outcome-based);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ContinuousQualityImprovement)。[1]教学的目标应当围绕学生的培养,教学内容要根据对学生的期望而设计;以是否有利于学生达成预期目标为判断师资与其它支撑条件的原则;将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定为评价的焦点,由毕业要求的达成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被认证专业必须通过举证证明可以期望每个合格毕业生达成目标要求;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必须对日常教学活动起到导向作用,并有利于每个承担教学任务的人明确责任;对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必须分解为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全程跟踪与进程式评估。

二、基于专业认证的工程制图课程改革

《工程制图》是理工类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读图和绘制机械图的能力。作为入学后的第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它对训练学生掌握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严谨作风和认真负责的态度都有重要的作用。学习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1)掌握并应用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来表达物体。(2)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3)培养空间想象、构思和造型能力。概括起来就是培养具有熟练绘图与读图技能的技能型人才,具有良好的空间到平面、平面到立体思维模式,有一定构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该课程的学习,直接影响到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是否能够胜任以后本专业的工作。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首要服务对象

(Students-centered)基于专业认证的要求,我们对教学环节进行了反向设计,培养目标是对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纲,它是构建专业知识结构形成课程体系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毕业要求(或称毕业生能力)是对学生毕业时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完成学业时应该取得的学习成果。教学的出发点不是教师想要教什么,而是学生达到目标需要学什么。以材料专业为例,本门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掌握机械、电子、信息技术等工程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能分析简单机电装备的工作原理,并对简单故障进行分析判断;第二,具备运用合适的绘图软件正确表达机械部件、设备结构的能力。针对该指标点,我们将《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目标设定为:第一,掌握工程制图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第二,掌握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能查阅机械设计手册中的有关内容。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运用CAD软件绘制工程图样。培养学生具有应用机械制图及计算机绘图的方法解决相关专业复杂工业设计制图的能力。[2]

2、以产出导向(目标导向)为教育取向(Outcome-based)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代表着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过去我们的教育主要强调的是教师如何教好,而工程教育认证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如何学好。形成成果导向教学设计流程:由国家社会及教育发展需求、行业产业发展及职场需求和学校定位及发展目标来决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进而决定指标点的设定。根据指标点修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由教学评价来反映学生发展及家长校友期望。我们需要重构培养方案,也就是优化知识结构,即知识及知识间的联系。大学阶段的教学方式不能等同于中学阶段,专业教育不能等同于基础教育。我们不能只见大树不见森林,要让学生懂得学什么,为什么,干什么。不能教的糊涂,学的糊涂。在大学教育过程中,由通识教育课到学科基础课,再到专业基础课,最后到专业课程,我们要建立有效地横向及纵向发展思路。改革课堂教学,由知识课堂转变为能力课堂,灌输课堂转变为对话课堂,封闭课堂转变为开放课堂,共性培养转为因材施教,终结评价转为发展评价。

3、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ContinuousQualityImprovement)

针对专业认证的要求,为了实现持续改进,将教学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改进。改进的基础就是常态性的评估与评价,对每一个常规教学活动都进行评估。持续改进的实现有赖于有效的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在此过程中每个教师在持续改进中均承担责任,而且持续改进的效果是通过学生表现来体现的。我们对课程定期做出适当的记录,以便评估学生能力的取得程度:定期对试卷的题目难度、题目数量、规范性和试题结构合理性进行评价与记录;对考试成绩以及试卷中所有试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整理,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点、指标点的掌握情况,评估学生能力取得的程度。评估的结果被系统地加入项目持续改进中:将上一届学生对知识点、指标点的掌握情况及不足之处,在下一届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改进,依次针对近年来的组合体尺寸标注和标准件的画法等知识点进行了加强巩固,重点加入到下一届学生的教学与实践训练中。充分利用其他可用的协助持续改进的资源:主要通过平时的作业,绘图训练,绘图软件的上机练习等方式,加强对学生掌握知识点、指标点薄弱环节的训练,以保证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三、面向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

1、研究不同专业类别的应用和发展,确定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针对陕西科技大学的专业类别,将工程制图课程划分为3大专业类别:化工材料类、电气类和工程管理类。研究不同专业类别工程图学方面的应用和发展,确定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比如,对于电气类专业,在讲机件的表达方法时,可结合芯片实物引导学生分析其表达方法、绘制相应图样。对于计算机专业,在讲计算机绘图的镜像和移动等内容时,可以适当加入计算机图形学方面的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针对不同专业讲授各自专业的图学标准

调研和确定各类专业工程图学方面的“三化”(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改变传统教学环节中只强调机械行业“三化”标准的缺点,针对不同专业讲授各自专业的图学标准。

3、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专业绘图软件的学习

改变传统计算机绘图只讲授AutoCAD的现状,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专业绘图软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悉和应用专业绘图软件。

【参考文献】

[1]_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持续改进理念.中国高等教育,.

[2]王延亮,刘妍,司海燕.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计算机地图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测绘工程,.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