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推荐十六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2-08-28 09:47:15239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篇一)

走访留守儿童——关于农民工留守儿童心理情况的调查

摘要:

在我们周围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作为子女的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成为儿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即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16岁以下(包括16岁)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父母亲其中一方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正文: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留守儿童群体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频频引起社会各界侧目,让人们觉得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呵护!

据资料显示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获得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教育,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调查日期,有8位孩子的父亲外出务工、4位孩子的母亲外出务工、39位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其中包括父母离异者)。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大多由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并且大多数都是在婴幼儿期或者还属学龄前儿童时都已离开父母温暖的怀抱,跟随年迈的老人一起生活。另外虽然有部分幸运的孩子是由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亲自照顾,但是由于不能同时拥有父母双重的爱,心中难免不舒坦,再加上外出的家长在外打工所持续的时间不等,短的至少已有半年左右的时间,最长的已有长达16年之久。家访过程中,我还了解到部分家长由于心系赚钱,已持续有好几年不曾回家探望家中的儿女。让原本就渴望他们关爱的孩子们一次次的化希望与盼望为失望,一次次的由兴奋与激动变为深感无助,一次次的觉得他们的父母已然不再爱他们、已然将他们深深遗忘。让那幼小的心灵倍受打击,留下无言的伤痛,并且伤痛在无形中扩散,扩散得肆无忌惮!再看到同龄伙伴可以无忧无虑地同时拥有父母亲双重的关爱,可以时刻承欢父母膝下,那早就伤痕累累的小小心灵难免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扭曲。通常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有的孩子日常行为粗暴蛮横、脏话连篇、易于发怒、脾气多而暴躁、易冲动、怒则打人摔东西;有的孩子故意与家长逆反或者经常沉默寡言、不合群、胆小,敷衍了事、马马虎虎;有的孩子由于渴望更多的关爱,喜欢借故向别人撒娇,以期获得更多的关注 ;有的孩子由于年龄太小就离开父母或不得不与其中一方分离,误以为是他们不爱自己,于是在家中就一味的对家长撒谎,借故索要更多的物质和金钱、铺张浪费,或者贪玩厌学、学习成绩一度较差以此来报复那离他们而去的父母……孩子们的表现千奇百怪、不胜枚举,无不以自己的方式向社会、向父母控诉着自己孤独无助和对父母双重呵护的渴望!

也许你会认为他们的表现很令人心寒,辜负了父母殷切的希望,但换个角度试想:他们有这些表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何原因造成了他们的叛逆呢?是缺失了父母的双重的爱,是社会对他们的关心不够,是命运对他们不公,导致他们沦为受人“歧视”的农村留守儿童,导致他们从小就远离父母的教育和怜爱。

据此次家访了解,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的家庭,留守在农村家里的不是年老体弱的老者,就是文化水平很低无法担负起管理教育孩子责任妇孺。不少老人溺爱孩子,亲友疏于管理,妇孺不懂言传身教,身心正值成长关键时期的孩子们却缺乏良好的受教育氛围,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的状态。这类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出现上述那些表现也是必然的,他们不合群的孤僻性格正是缺乏关爱、自尊受损的最有力的表现,他们的“小皇帝”、“小公主”脾气是老人一味溺爱的最好见证。这一切不都是因为缺少了适当的教育以及监护人对孩子适时管理所造成的吗?

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业、人格等方面出现的不同程度的问题显示了他们的基本权利和要求得不到满足。这不仅涉及到农民工的切身利益,更严重的影响到我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直接制约着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进程,尤其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公正、和谐社会的实现,亟需社会共同的关注才能全面控制、逐步解决。

由于我曾经也是一名留守儿童,对于他们的心情我相当理解。记得当时迫于生计,在我五岁那年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把我留给年迈的爷爷照顾。爸爸妈妈在家时,我写作业遇到了难题,可以问他们,然而他们离开后,作业上遇到问题问爷爷,他根本不懂,我只好空着,等到第二天到校问老师,虽然老师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虽然老师很关心我,但是在生活上我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衣服经常是分不出颜色———脏兮兮的,不是我太调皮不爱干净,而是爷爷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我的生活,而自己又太小,没有能力自己洗;感情上,也是无所依靠,时常因为别人的几句嘲笑而在夜里暗自抽泣。那时的我多么希望父母能在身边啊,就算没有肉吃、没有新衣,我也很满足很快乐……如今走访过这么多孩子,经过和他们聊天发觉他们此时的心情和我当初的相差无几,而他们的父母为了“钱途”毅然选择背井离乡、毅然选择将他们“抛弃”在家乡,给予他们的就只有每月按时寄回的零用钱和偶尔的一次回家探视。试问如果每个孩子的家长都如此,那我们的下一代还有希望吗?我国的明天将如何呢?社会的稳定、公正、和谐还真的指日可待么?

面对“祖国花朵”的上述一系列情况,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是否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呢?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走访他们的监护人,带给他们适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走访他们就读的学校,给予他们一定的关怀,带给他们一些书本、文具等物品,也带给他们知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带给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激励他们不断进取、努力奋斗,同时也把他们的坚强与微笑带回我们的校园;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具有一份社会社会责任感,对那些留守在农村的儿童的成长多一份关心,努力保护好中国的“脉搏”以促进华夏民族的不断发展!

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走访了这些留守儿童及其“代理家长”,感觉自己的肩上多了一份责任,暗自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决不让自己的子代成为留守儿童,同时也为回报社会对我们留守儿童的关爱之情!

在此,我衷心地感谢村的相关领导人的支持与指导,感谢全村广大社员的热情帮助与积极配合,祝愿您们生活愉悦、合家欢乐!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篇二)

调查时间:

20xx年3月16日-20xx年6月5日

调查对象:

贵州省平坝县城关镇平坝三中学校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以及关联对象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访谈、当地参考数据

调查经过

一、“留守儿童”现状

全县在中小学就读的“留守儿童”共8839人,占全县中小学生数(人)的。其中,在中学就读的2663人,占全县中小学学生数(人)得;在小学就读的6176人,占全县小学学生数(人)的【2】。留守儿童托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占90%;托付亲朋好友照顾的占10%,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身心收展尤其是人品、心理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亟待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和有关方面的高度重瞅。

1、留守儿童占在读未成年人中的比例颇高。

随着经济的快速收展,受国家大形势影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不再是主要,村民的瞅线更多的朝向外面。因此,在平坝三中读书的同学中抽样调查了50名同学中有21名是留守儿童,占42%。也就是说100名中将近42名,留守儿童占有相当高的比例。“隔代监护”即由(外)祖父母监护的有13人,占。

2、留守儿童的总体学习成绩偏低,学习环境偏差。

根据9年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在0~60分的同学在留守儿童中占,60~75分占留守儿童中,即在中等以下的留守儿童占其总体的。由于学校教育设施的简陋,师资力量的不足,以及师生沟通平常,教师教育方式的不适应,使得我们在对留守儿童中收现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自己解决或根本不理会。

3、留守儿童心理

普遍欠良好。当问到:“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吗?

”这类问题时,据统计回答两个以上是“否”的留守儿童占,还有很多小孩心理过迟成熟,很多同学在回答为什么会填如此愿望(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被问及到为什么不想当科学家、老师诸类问题时,都回答家里不好不现实,相当部分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没拥艿得人称道的地方,甚至少数同学在被调查问到“被人欺负时怎么办?”时回答“忍气吞声”,还有都以为生活现状很苦恼。

4、留守儿童自我约束力较弱。

由于监护的不得力,以及孩子自我约束力不强,心理意识、行为作风得不到及时的、无效的纠正,以致在学习、纪律、意识形态上都存在着偏差,通过对其监护人和邻居的访谈中,很多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监护人教导,在学校也经常纪律违规,经常打架斗殴,甚至还入现了偷盗等一系列问题。

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1、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普遍较差。父母外入,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盲目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学校教育往往处于一举两得的尴尬境地。留守儿童一旦在某个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厌倦学习、不求上进。这种情况已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65%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

但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比如:独立性、自理能力强,意志品质坚定,更懂事和体贴别人。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学习动力,有较高的学习盲目性,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这种情况固然在留守儿童中占比例小,却也提示我们,对留守儿童来说,成长和生活环境是辩证的。

2、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造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不听监护人的(代表人)教导,顶碰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造度,不服管理,扯谎骗人,小偷小摸,抽烟、饮酒、打架、骂人………..成为了“问题儿童”。如逸夫小学二年级学生唐永康的父母外入打工多年,由爷爷监管,但老人对教育孩子已经力不从心。由于长期生活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他在家里不听代表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老师反映他不是做坏事,就是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扯谎、打架等现象收生;三年级学生谢小兵,由于家庭困难,父母到广东打工,他跟母亲生活在一起。但由于父亲不在他身边,他不但不听母亲话,花钱大手大脚,而且经常顶撞老师,违反学校校规校纪。

3、教育产品留守儿童心理入现偏差,少数留守儿童入现心理妨碍。【3】留守儿童由于年龄特征,正是感情、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和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通过对部分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90%。有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一次,有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一次,有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留守儿童有的情绪消沉,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是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噪。某校二年级学生罗光英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原本就内向的她在学校就更不爱说话了,上课常常发呆,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集体活动也不愿意参加,经常独自一人躲在角落;有已个叫李远的男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自己一个人生活,经常独来独往。不与同学、老师交流讲话。

4、监护管理不够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亲朋好友,在他们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严格。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不生病,按群不失事就尽到责任了。甚至部分监护人,由于忙于农活,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照料不周。在问卷调查中,如果生病了,有14%的是忽略;8%的自己配药;20%的给父母打电话。隔代的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在调查中,有一个黄帮豪的男生,父母都在上海打工,跟爷爷生活在一起,他每隔一段时间,便以各种理由向爷爷要钱,然后到处去玩耍,晓得钱用完后,才会回家。同时,【4】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监护权,特别是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安全保护意识不强,也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使留守儿同的生存存在诸多隐忧。

5、监护人自身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盲,他们不晓得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学方法上海还是老一套,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加之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学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就在一些年轻的农村家长也难以很好的辅导学生,更不用说老年人了。并且,由于监护人的素质偏低,也造成了学校与监护人沟通上的困难,老师们更担心,随着外出务工者的增加,留守儿童还会进一步增加,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影响的将不再是少数人得素质,而是将来农村建设者这个大群体的素质。

三、平坝县对留守儿童已采取和拟采取的教育关爱措施

1、高度重视,并建立相应的机制。

成立了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施行领导挂级制、班主任包班制

可任教师包组制、班级学习小组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计,制定详尽的留守儿童教育措施。明确学校各部分和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等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定点、定人的帮扶;与监护人签订《监护人责任书》;班主任与留守儿童签订《自我承诺书》,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

2、积极开展一系列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

要求留守儿童定期向父母报答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

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学生对亲情的心理饥渴。

老师对留守儿童要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一旦发现留守儿童思想不稳定或者成绩下降,就及时与学生交心谈心,辅导其学习,稳定其情绪。

建立帮扶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通过“两任一补”、贫困生、特困生救助等办法对贫困留守儿童进械茇点救助。

开展“结对子”活动。各班主任姚组织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学习、生活上相互关心和帮助;同时,发动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一个教师负责一个或几个留守儿童,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一些关心和照顾,做到定点定人联系。

3、积极建立家校联系,举办特殊家长学校。

学校在学生入学时,姚详细记录留守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及父母的联系方式。当留守儿童出现非常情况时,及时与父母取得联系。同时,针对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做临时监护人的情况。由学校对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姥爷进行培训,改变家教不雅念陈旧。引导这些老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学会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4、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进行跟踪管理。

5、积极开展各类校内外活动。

班主任和老师给予留守儿童特殊关爱,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开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丢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沉影响。

四、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1各级党委、政府应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一是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兴办乡镇企业力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民失业增加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二是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流学,失学问题,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管理。

2、学校应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幼儿早教书籍一是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关爱;二是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强化行为规范养成训练,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三是通过书信,热线电话等形式,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为增进孩子与父母的联系创造条件。

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留守儿童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社会各方面应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宣传普及家教知识,教育外出打工的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在留守儿童父母回乡探亲时,组织他们参加家长会或家长学校学习,引导他们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弥补父母不身边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教育临时监护人真正负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注重道德教养,更多地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5、社会各界应更多关注留守儿童,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媒体应对留守儿童方面增加一定的宣传力度,调动社会对儿童关注的积极性;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供行之有效的改善、改进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法。城乡同级学校可以与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组织学校联谊活动,充分利用本地和对方资源来引导和教育未成年人的发展方向,社会应积极的发挥有效的能动性,多组织各种关注留守儿童的团体,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尤其是龙头企业多做以“报答家乡,报答社会”等形式活动,组织下乡支教,开展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对留守儿童父母以及监护人施行不定期的教育和指导,从客观上来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结束语

迫切希望社会更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现象,是生齿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迫在眉睫。他们很难得到父母的关爱,得不到父母的言传真教,得不到父母意识的帮助。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母亲在他们的印象中,是一个长期的漂泊的身影,是可视而弗成及的希望。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的价值观是模糊的,人生观是惨淡的。他们希望社会关注他们,重视他们,他们需要我们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上的扶持,他们需要的是社会对他们行为的认同,在社会上被更好的对待。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篇三)

1、xx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直辖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教师687人、校长42人。

2、摘要:针对客户服务中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现状,结合本人在广州xy信息有限公司实习期间的收获和感受,分析该公司现在的发展环境和运行情况,针对公司在物流方面与行政管理方面的不完善个人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3、手机在我国从贵族向平民的转变实在太快了。

4、一、调查概况,我于20xx年4月份,对我居住地周围的一所省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

5、xx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直辖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教师687人、校长42人。

6、一、有关“弱势群体”的介绍,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为我国在21世纪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不竭的生机和动力。

7、一、调查背景,小学生学习分化的现象一直存在,有人认为是在三年级就开始分化,有人认为四年级开始分化,还有人认为到了五年级开始分化。

8、摘要:本文采用文献分析、访谈和实证研究等方法,设计了“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并在学生中展开了调查,并就所得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希望本研究能够对学习支持服务方面的决策提供支撑。

9、农村不同于城市、城镇而从事农业的农民聚居地。

10、在我国渤海湾的一片盐碱滩上,有这样一家神奇的高科技绿色化工企业:它的周围没有异常气味,也没有废渣排出。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篇四)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是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为了全面了解九重镇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状况,借着老师布置作业的机会,我于暑假在家乡通过走亲访友调查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特做出如下报告:

一.家乡留守儿童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家乡中的留守儿童不在少数,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在我的家乡,很多孩子的父母因为家里贫穷,却又渴求自己孩子上学,就被迫外出打工挣钱,一般留在家中的孩子只能与自己的爷爷奶奶相继为生。基本上在家乡,每十户人家大概有半数是留守儿童在家的。仔细的想想,在自己小时候的朋友中,也有不少是父母外出打工将他们托于奶奶爷爷的。

2一般留守儿童得到的关心少,通过与家乡里那些留守儿童的接触,我发现,他们普遍害羞,遇见生人会胆怯,在吃的和穿的方面明显不如那些家长在家的孩子们。而且由于自己爷爷奶奶年纪都大了,必然有很多地方没有深入的关心到他们。比如有时候这些孩子生病了,或者受伤了,爷爷奶奶由于知识的缺乏,往往不能给与他们很好的帮助,可能会导致这些孩子发育不太健康,营养不是太良。

还有就是在调查中,我发现这些孩子往往需要在暑假或寒假才能到自己的爸爸妈妈那里去住,真正一年在一起的时间大概只有三个月,所以这些孩子在父母身上得到的呵护必然是要少于普通儿童的。就拿我的表弟来说,大概在他上小学时我的姑姑和姑父就外出打工了,原本活泼的表弟变得有些内向,平日里感觉闷闷不乐,虽然有时候我的爸爸妈妈会给与帮助和关心,但更多的时候他是和自己的奶奶在一起。我感觉在关心上面,表弟得到的并不够。

3学习上容易放纵自己,通过询问和观察家乡里的留守儿童,我发现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呈现两极化,一些自制力强的孩子,即使父母不在,仍能很刻苦的完成学习,最后有很不错的成绩,然而这些都是很少一部分。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由于自制力不强,平时学习的时候不能够按量完成,总是控制不了自己玩耍的欲望。还有就是因为自己的父母不在家,当遇到难题时,没有询问的对象,得不到充分的开导与讲解,所以在学习上没有太高的成绩。

关于自己的表弟,现在已经高三了,但通过平时的聊天,我发现他的学习欲望并不强烈,而他的学习也非常的不好,我觉得这和我姑姑,姑父的外出是有联系的。

4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较弱,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你最信任的人是谁”“你和谁最亲近”“你的心里话主要跟谁说”“遇到困难你会向谁求助”“谁经常鼓励你表扬你”5种情况的平均百分比,非留守儿童排前三位的依次是母亲、父亲和同学朋友,留守儿童则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但可以看到,留守儿童来自父母的支持较弱,而朋辈性倾向明显,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警惕。的留守儿童认为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和个百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此外,还有的留守儿童表示社会支持主要来源是自己,这表明他们感知不到社会支持。

5留守儿童的情感比较薄弱,在我的调查中,我感觉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你最信任的人是谁”“你和谁最亲近”“你的心里话主要跟谁说”“遇到困难你会向谁求助”“谁经常鼓励你表扬你”5种情况的平均百分比,非留守儿童排前三位的依次是母亲、父亲和同学朋友,留守儿童则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但可以看到,留守儿童来自父母的支持较弱,而朋辈性倾向明显,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警惕。的留守儿童认为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和个百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此外,还有的留守儿童表示社会支持主要来源是自己,这表明他们感知不到社会支持。 6留守儿童的性格容易偏离正轨,通过与自己镇上的留守儿童一起玩耍,我发现在他们的成长中缺少亲情。尤其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留守学生孤独、自我封闭、情绪异常、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甚至产生仇视心理。

我觉得性格上的缺陷在以后步入社会时会变得非常突出,如果留守儿童的性格不加以正确的引导,或许会对他们以后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和影响。

二.我自己对于留守儿童出现这种情况的思考

1 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我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 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身上都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隐患。

社会因素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歧视农民工子弟。我觉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可能有自卑现象,这使得他们见人比较怯场,再加上别人的歧视,在这么弱小的年龄却要承受这么多的东西,确实格格不入。

三.我的建议:

我觉得吧,父母挣钱都是为了孩子的茁壮成长,然而这种留守式的方法可能会适得其反,孩子没了茁壮成长,挣再多钱又有什么用?所以我觉得如果不想日后自己的孩子在成长道路上误入歧途,或者得不到完善的健康心理,就应该尽量多陪陪自己的孩子,尽量避免留守,陪着自己的孩子成长,教他们如何做一个健全的人。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篇五)

调查内容: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时间:20__年8月―20__年6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走访、访谈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2008年8月底到2009年6月底,我们到了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进行为期接近一年的顶岗实习支教生活。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在平时休息的过程中走访了一些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也有了一顶的了解!结合此次调查,现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 基本概况

我们实习的地方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

我所教的班有96个学生,其中就有30多个孩子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

二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但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两年一次的有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这些都是他们用金钱无法买到的,更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社会因素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歧视农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弟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权益。

三 思考与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我们调查组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提出我们的建议。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市、县(市、区)、乡(镇)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县(市)、乡(镇)政府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实行属地管理为住的原则,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市、区)、乡(镇)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不要纸上写的“同等”,实际操作中人为地制造各种障碍。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也是我国政府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要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3、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如优秀退休教师等),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

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干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努力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我们必须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热火朝天,农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很多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示范片都是在基础较好的地方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的新型政绩工程,真正基础差经济落后的地方却无人问津,可以说是从未盼到过高级领导的“现场办公”,致使新型落后地区在产生,新的不和谐在形成,致使种地方的农民不得不继续通过进城打工的途径来维系家庭的生存,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群体和留守儿童问题有增无减。因此,落实xxx的加快新农村建设任务,我们应该坚持全面发展观,不仅“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仅注重修道路建楼房,而且重视办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不仅发展经济提高收入,而且关注民本民生优化社会环境。总之,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新农村,最终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目的。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篇六)

一、调查时间

20xx年7月16日-20xx年8月5日

二、调查对象

贵州省平坝县城关镇平坝三中学校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以及关联对象

三、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访谈、当地参考数据

四、社会实践调查经过

一、“留守儿童”现状

全县在中小学就读的“留守儿童”共8839人,占全县中小学生数(人)的。其中,在中学就读的2663人,占全县中小学学生数(人)得;在小学就读的6176人,占全县小学学生数(人)的。留守儿童托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占90%;托付亲朋好友照顾的占10%,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身心收展尤其是人品、心理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亟待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和有关方面的高度重瞅。

1、留守儿童占在读未成年人中的比例颇高。随着经济的快速收展,受国家大形势影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不再是主要,村民的瞅线更多的朝向外面。因此,在平坝三中读书的同学中抽样调查了50名同学中有21名是留守儿童,占42%。也就是说100名中将近42名,留守儿童占有相当高的比例。“隔代监护”即由(外)祖父母监护的有13人,占。

2、留守儿童的总体学习成绩偏低,学习环境偏差。

根据9年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在0~60分的同学在留守儿童中占,60~75分占留守儿童中,即在中等以下的留守儿童占其总体的。由于学校教育设施的简陋,师资力量的不足,以及师生沟通平常,教师教育方式的不适应,使得我们在对留守儿童中收现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自己解决或根本不理会。

3、留守儿童心理普遍欠良好。当问到:“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吗?

”这类问题时,据统计回答两个以上是“否”的留守儿童占,还有很多小孩心理过迟成熟,很多同学在回答为什么会填如此愿望(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被问及到为什么不想当科学家、老师诸类问题时,都回答家里不好不现实,相当部分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没拥艿得人称道的地方,甚至少数同学在被调查问到“被人欺负时怎么办?”时回答“忍气吞声”,还有都以为生活现状很苦恼。

4、留守儿童自我约束力较弱。

由于监护的不得力,以及孩子自我约束力不强,心理意识、行为作风得不到及时的、无效的纠正,以致在学习、纪律、意识形态上都存在着偏差,通过对其监护人和邻居的访谈中,很多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监护人教导,在学校也经常纪律违规,经常打架斗殴,甚至还入现了偷盗等一系列问题。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篇七)

对于调查的对象我们是有备而来,首先通过分组走访陇东南相关的教育局、民政快局、关工委、团委、妇联等部门,与这些部门的领导及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了解该地区留守儿童现状,以及这些部门在留守儿童教育上所做的工作。通过这些部门,掌握了本地区留守儿童的基本数据。如,庆阳地区,地处甘肃最东部,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全市人口253万,交通欠发达,经济相对落后,据调查,全市共有留守儿童49923人,其中学前儿童11820,小学生有26647人,初中生11456人,父母双亲均在外打工的有10422,父亲在外的有29870人,母亲在外的有,9611人,其中有28894人由父母一方监管,有18623人由爷爷奶奶监管,有780人由哥哥姐姐监护,有346名儿童进行自我监护,即自己照顾自己。而留守儿童人数的不断增加又成为农村未来发展的一个瓶颈。

而对天水地区,在五县两区中,留守儿童人数为97456人,而以甘谷和秦安两县居多,即使是是天水市的市区中心秦州区,地域、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但在所辖的十镇六乡中,在校的123104名,其中农村学生有82077人,而留守儿童就有29000人,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约占留守儿童80%,占学生总数的24%,占农村学生总人数的35%。更重要的是,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而他们又处于接受教育的年龄,而这一系列的数据令人担忧。

而陇南地区,位于甘肃省南部,辖武都、文县、宕昌、康县、成县、徽县、两当、礼县、西和9县。是陇东南地区中风景秀美而经济较落后的地区。从教育上来看,在校小学生、幼儿总人数为人,其中留守儿童约34834名,占儿童总数的。留守儿童中学龄前儿童6360名,占留守儿童约总数的18%;小学阶段28024人,占小学生总数9%;其中成县的沙坝、抛沙等乡镇的自然村中六个年级只有1-3个教师的学校就有近10所。(这让调查组的人大吃一惊)而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生活情况则更少有实际的关注。

二、具体的问题呈现:

1.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不容乐观。

在调查过程中,相当多的留守儿童并不情愿将自己作为焦点,这是与其他学生很大的差别。在你是否情愿把你当成留守儿童进行关注?这一问题中,61%的学生选择了否,而且总体上,他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对待自己和他人态度与其他学生表现出很大的群体差异。我们以天水市五区两县1100名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中得到如下结果:

其中的1100名学生来自32个乡,52个村,2271户,52所学校,并对1100名学生发放了1000份《天水市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小学留守儿童家教情况调查问卷》,而近乎一半的学生并不情愿配合这一调查,最后,在与校方的努力协调下,收回的问卷是779份,其中,男429人,女350人。从父母外出后学生的受教育情况来看,父母外出打工时间在一年以上者有262人,占所收回问卷人数779人的33%,二年以上的119人,占25%,三年以上的占42%,。父母外出后一般由爷爷奶奶照顾的有629人,占收回问卷总人数的,其他人托管的有150人,占,其中92%的学生家庭没有订一份报刊,放学后由爷爷奶奶辅导作业的139人,占18%;无人辅导的433人,占55%。放学、放假后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做作业,参加农活。参加种类辅导班的23人,仅占2%。大多数学生的课外活动是看电视打扑克,也有一部分则在田间地头玩耍。好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没有面临失常的情况。

在对庆阳地区华池县留守儿童教育调查的同时,我们发现情况较天水好一点,县妇联还对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思想状况给予了很多的关注。从调查的1000名学生来看,你是否情愿把你当成留守儿童进行关注?这一问题30%的学生选择了否.其他的同比数字中,的留守儿童和妈妈一起生活,儿童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和亲属、同辈生活,的儿童自己生活,和其他人生活等。绝大部分成年人外出务工时,会对子女的生活做好安排,但很多人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在对柔远、山庄、林镇、南梁、紫坊、上里塬、怀安、城壕等乡镇做了抽样调查,调研对象为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农村学龄前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小学生和初中生)。调查共涉及9193人(其中学龄前儿童1798人,小学生5708人,初中生1687人)。调查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留守学龄前儿童缺乏良好的早期教育,他们大多数是在爷爷奶奶或其他人的监护下成长,没有直接受到父母更好的家庭教育和行为引导;留守学生学习成绩,明显不如其他学生;留守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社会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2.留守儿童的亲情认同感和父爱母爱意识:

这是一个关乎情感和心理的一个问题。亲情是与生俱来的,它不仅仅是肉体的延续,物质上的给予,它更是心灵上的一种感应,一种亲密无间的交流.而在几乎所有县区的分析材料中显示,孩子们表现出了对亲情,特别是对母爱缺失的困惑。孩子正在成长发育,他们的感觉异常的细腻,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对亲人的依赖特别多,他们特别渴望置身于亲情的呵护当中.调查中发现,关于问题你希望父母多久和你联系一次,回答每天的占,一周以内的占;关于父母外出打工,每天想念的孩子占,经常想念的占,希望和非常希望与父母在一起的占,父母外出打工,感到孤单寂寞的高达,感到被歧视被遗弃的占,感到不如别人的占,很想随父母进城的占,盼望父母回来或赶快回来看自己的占.在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与父母比较亲密和非常亲密的占了

与很多相关课题组的成员一样,我们也设计了试题你希望父母外出打工吗?请说说原因的问题中,很多学生都回答了近乎相同的答案:

我不希望,因为爸爸妈妈走了,家里人就会说我,我经常想不开。不希望,因为孩子离不开父亲和母亲。

根据各种调研问卷分析以及教师的长期观察,这些留守儿童在身心健康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孤单寂寞,自卑无助,内向闭锁,认识模糊,烦恼困惑时不愿与人交流;在行为习惯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违反校规,待人无礼,反复无常,任性放纵;在学业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听课精力不够集中,作业完成情况不理想,学习习惯,方法和动机方面有问题,多数学生的学习成绩均有下降。总之,留守儿童或多或少有过失行为,有说谎行为,有攻击行为,有破坏行为。这些问题在部分儿童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如果不解决和处理这些问题,势必造成儿童的发展不良,学校的教育质量下降,甚至造成各种社会问题。

对三个地区的所有问卷作了一个统一的综合,其情况显如下:当你遇到挫折时,想念父母的占,不知所措的或想自杀这一危险倾向的也占了;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烦恼时,闷在心里的占了,告诉同学的占;心里遇到困惑时,从不与人交流的占。很少与人交流的占。临时监护人中,与孩子谈心、沟通,有时间问问的占,从未谈过心,感觉很难和孩子沟通的占;对待孩子的错误,打骂一顿的也占了。

以上数据显示,孩子的心理相当脆弱,面对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他们有事,有烦恼,有困惑时闷在心里,与同学沟通也是浅层次的一种宣泄;孩子心理的变化,需要在监护人眼里也受到了漠视,有的甚至很粗鲁,在这样的环境下,怎么能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三、具体问题典型事例分析:

1.留守儿童父母绝大多数为外出务工、经商,少数未履行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的责任和义务。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水平差异巨大,很多时候由于监护不力,时有安全问题和重大刑事案件的发生,甚至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其中尤其是留守女孩的保护,更是该引起关注。如天水市麦积区中滩镇漆家坪某小学11名小学生集体服毒事件令人深思不已,十一个名小学生喝毒鼠强(三步倒)的事,让人触目惊心,其中已有两名抢救无效而亡。当然,清醒的观看者都会很清楚地看出,那些脆弱的生命并没有意识到生命的结束是怎么一回事,他们也不会去思考这样的行为会对父母造成怎样的伤痛但最让人痛切的莫过于幸免于难的学生们面对记者时所说的话了,他们说,他们不喜欢学习,不喜欢做作业,于是没有告知父母,集体约好卖来毒鼠强。他们还说,在书上和电视上看到,人死了是很好的,可以像小鸟一样自由地飞可是,我们要注意,其中11名学生中竟然有8名是我们一直期待关心的留守儿童。这不是一个多么偶然的事件,而应该理性地去思考,如何才能不让这样的悲剧少发生或不发生。

他们把子女全权交给祖辈抚养,有的不体谅老人的艰辛,全年只给予微薄的生活费,有的甚至不问不闻,更谈不上管理教育子女。特别是父母离异或一方死亡的家庭,留守子女无人监护和抚养的问题较为严重。据统计,秦安县被遗弃留守儿童有45名,抚养他们的祖辈,多数高龄缺乏劳动力又无经济来源,家庭经济特别苦难,其中宋河某社区30名留守儿童中有3户家庭属城镇低保户,也给祖辈造成极大的苦难和痛苦。

2.留守儿童家庭绝大多数是隔代抚养教育,而且留守老人大多数是年迈体弱的老人,他们却还要充当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如天水地区甘谷县八里湾乡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的平均年龄在50-60岁的有1376人占,其余多数为七、八十岁之间。在农村他们本身已是年老体弱,要种田谋生,属于需要照顾的弱势群体,但却不得不抚养孙辈,有的抚养一、两个孙辈,有的抚养三、四个,最多达五个以上。

3.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偏低,特别是甘肃这一个贫困而落后的农业大省,这一切都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虽然祖辈对孙辈痛爱有加,管好了吃穿和冷暖,但由于文化水平低,缺乏教育新观念和新方法,难以给予少年儿童更好的精神营养。有的因为代沟,无法教育;有的忙于农活,无法顾及;有的因为文化水平低,无能力顾及;还有的寄养在亲戚、朋友家而疏于监管。

当然,从本次的本次调研发现,在总体上,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还是求学上进的,但是在生活感受上有较大的压力和负面的体验;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到的压力和痛苦更重。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助应立足于对他们生活和心理上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关怀,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四、留守儿童的未来与对社会各界的呼吁:让我们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综合上述调查情况不难看出,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不好,更不稳定;学习的动力不够,完成义务教育段学习的信息也不足。占这样大的一个群体在学校,不仅他们的状况令人忧虑,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的巩固提高也势必受到威胁。

但他们都是我们社会的成员,也是我们明天的太阳。全社会对这一部分人数众多的弱势群体的关注,也会是社会主义和谐大家庭的典型体现。

在监护人自身因素方面,首先是监护人的监护情况整体不好,其次是责任意识不强。从上两部分的一些数据显示,监护人自身的年龄结构、身体状况、文化程度与监护人本身的主观意愿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他们一方面认为,孩子的学习、生活、行为、心理都应该管,应管好,但是他们自身条件的限制而又管不来,管不了,当然更管不好了;在更深层次的孩子交友、学习提高,知识的扩展、心理的完整就更被多数监护人漠视了,因而这样的监护人给家中多养了一头牲畜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给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再次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里健康和全面发展;重交通安全不关心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重按时回家按时到校,而忽视其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其四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懂如何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孩子,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失去平衡。

我们再次呼吁社会各界,共同来关心留守儿童明天的太阳。并尽自己一份力,定能使我们的留守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研究和解决好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问题,不把问题当政策,而是作为自己对良知的召唤,真正地思考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构建的内涵。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篇八)

当今社会,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产业结构加快调整,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沿海及各大城市纷纷崛起,这就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与此同时,开放的城市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经济落后,使得年轻的劳动力难以在农村生存,因此诱发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热潮。

但这些农民工在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付出的却是远离子女的代价。在农民工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自己所在的城市,于此形成了新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基本属于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料并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据此,启东市妇联以汇龙镇爱新村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调研,情况如下;

一、概况

拥有3000多人口的爱新村,儿童约占总人口的30%左右,留守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20%,约有180人左右。在这些留守儿童中,与母亲住一起的,与父亲住一起的有,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住一起的有,与叔伯婶姨住一起的有,其余寄托在其他人那的有;在这些留守儿童中,一年之内见过父母1-2次的占56%,见过3次以上的占15%,一年内未见父母的有29%,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呈继续增长趋势。

二、存在问题

以上数据说明了农村亲情的缺失、家庭教育出现真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健康与成长方面:在生活中,留守儿童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在成长的最好阶段容易形成不良习惯,生活作息不规律,缺乏营养,很容易造成抵抗能力差,身体体质偏低等问题。

3.心理与品行方面:父母的行为往往是孩子的坐标,留守儿童常年远离父母,生活中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又缺少正确的是非观念,极易养成冷漠、自私、孤僻、偏激等不良性格和习惯。

4.人身安全方面: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生理和心理不成熟,缺少适当的约束和引导,他们极其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影响,遇到突发事件自救能力差,甚至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三、建议对策

留守儿童群体是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时期的特殊产物,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家庭、社会和学校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针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需要全社会来关注。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建议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着手:

1.家庭。要慎重做出每个选择,家长要正确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慎重选择外出务工,要把家庭教育摆在当前最突出的位置上,家长要明白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而不是金钱;引导外出父母切实负起养育责任,尽量改善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积极引导家长处理好外出务工和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关系,提高自身素质,注重沟通方式担负责任,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家长要认清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能力,切实转变教育方式方法,增加亲子间的良性互动。

2.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给留守儿童和家长更全面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积极融入团体中,形成良好的心态;开展教师帮扶留守学生活动,定期家访,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及时发现留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闪光点,了解家庭生活环境,消除不利因素;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家长和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学校应开展留守学生普查登记,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针对个人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

3.社会。政府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加大对农村娱乐场所的管理,努力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加大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制定方便入学政策,为留守儿童到父母打工地入学提供方便。在城市农民工集中地开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提供优质的入学条件,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和关爱;村妇女儿童之家要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生活、劳动知识培训,让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各界多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完善家庭教育志愿队伍,成立留守儿童义务辅导站,从生活、学习、思想、安全上关心留守儿童。村干部实行包片负责,组织老教师做好代理家长工作。

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是我们当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他们的健康成长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息息相关。希望各级组织、社会各界都能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共同努力,让祖国的花朵更加灿烂,让祖国的未来更加强大。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篇九)

1.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过去一年中,有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和个百分点。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有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上学迟到()、逃学()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和个百分点;不想学习()和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比非留守儿童高和个百分点。留守儿童缺乏所需要的学习辅导:有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有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都高出个百分点。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来源依次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而在非留守儿童的支持来源中,父亲第二,同学朋友位列第三。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是最亲近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来源以及价值肯定者。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的留守儿童认为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和个百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的留守儿童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

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社会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儿童消极情绪更多,经常感到烦躁()、孤独()、闷闷不乐(),以及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的都多于非留守儿童。

4.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更低,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和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个百分点。经常感到烦躁()、闷闷不乐(38%)和无缘无故发脾气()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1和个 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个百分点。

5.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留守男童迟到()、逃学()、受老师惩罚()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和个百分点;不想学习()、对学习不感兴趣()、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没完成作业()、成绩下降()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个百分点。

6.父母外出对小学中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被歧视()、性格比原来内向()、胆小()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最高。他们经常想念父母()、担心见不到父母()、担心父母不爱自己()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学生高、25和个百分点。四、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级的学生最需要学习辅导。

7.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

初二留守学生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更多,上学迟到()、逃学()、不想学习()、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没做完老师留的作业()以及被老师惩罚()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学生,分别相差个百分点。

初二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更差,经常和妈妈交流()、经常和爸爸交流()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学生和个百分点,而被父母训斥吓唬()的初二留守学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学生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其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8.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习惯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饭的寄宿生()比非寄宿生高个百分点,平均每天睡眠9小时以上的寄宿生()比非寄宿生低个百分点。学习和校园生活状况更糟糕,上学迟到()、没完成作业()、不想上学()、对学习不感兴趣()、听不懂老师讲课()、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下降()以及被老师惩罚(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于非寄宿生,相差—个百分点。

寄宿留守儿童各种需求的未满足程度高:一是学习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习经常有老师答疑的仅有四成()。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学习之余或节假日最经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学聊天(),其次是在室外锻炼、玩耍()和看电视()。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仅两成多()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就餐满意率仅六成多;安全状况堪忧,有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低龄寄宿趋势明显。有的留守儿童是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的,其中15%从小学四年级及以下就开始寄宿,寄宿留守儿童从小学高年级不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

9.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欠佳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比父亲外出的高2个百分点;有对未来怀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个百分点。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篇十)

小学生肥胖调查报告

篇1:关于青少年肥胖的调查报告

关于青少年肥胖的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有一个同学,他很胖,我们班同学常常叫他“童胖墩”。于是,我就想调查青少年肥胖的原因。

二、调查方向:

1、肥胖的种类 2、肥胖的原因

3、怎样控制与预防

三、调查方法:

1、纸质问卷调查

四、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BMI指数(即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又称体重,英文为Body Ma Index,简称BMI),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主要用于统计用途,当我们需要比较及分析一个人的体重对于不同高度的人所带来的健康影响时,BMI值是一个中立而可靠的指标。

2、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下的标准,亚洲人的BMI(体重

指标BodyMaIndex)若高于便属于过重。亚洲人和欧美人属于不同人种,WHO的标准不是非常适合中国人的情况,为此制定了中国参考标准:

根据上表制作条形统计图如下:

五、结论

1、根据BMI指数人体胖瘦可以分为极重度肥胖、重度肥胖、肥胖、偏胖、超重、正常、偏瘦七大类。

2、从调查的数据可见大多数人偏瘦,其次是正常,有一人极重度肥胖。说明有一部分人的肥胖意识很强,其他的人不是胖就是瘦。

3、胖的人的饮食主要是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脂肪、糖,转化为能量之后不及时利用就变成了大量的脂肪,应该多多运动,减少摄入量。

4、瘦的人则有可能是食入量比较少,应增加营养的摄入。平衡的饮食,就能带来健康的生活。

篇2:有关小学生肥胖症的调查报告

我们天天都在接触蔬菜和水果,那你们知道这些水果和蔬菜的营养价值有多少吗?今天胡兴和陈俊就带领你们一起去探究一下各种蔬菜和水果的营养成分吧!

现在知道了吧,我们调查了5种果蔬,要是你还想知道

更多有关果蔬的营养吗?那就自己好好调查调查吧。

篇3:肥胖调查报告

有关“小胖墩”的调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营养物质的丰富,人们的健康水平得到了不

二、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1、去书店或图书馆查阅相关的杂志和书籍。

2、通过热线电话向儿科医生进行咨询。

3、请教懂这方面知识的人。

5、对肥胖儿童进行调查访问,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三、情况调查和资料整理

(一)、查阅资料,咨询儿科专家,了解肥胖的定义与评定标准。

肥胖是指一定程度的明显超重与脂肪层过厚,是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

积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状态。

测量肥胖最准确的诊断方法是测量体肥含量。但由于此方法不适合临床应

用,因此,当前最常用的还是以体重为指标进行判断。但体重与身高又密切相关,为了能准确反映体重与身高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身高体重指数BM2=体重(千克)/身高(米)判断肥胖,儿童肥胖的评定可参考下表:

(二)、调查肥胖儿童生活习惯,走访有经验人士,了解肥胖的成因。

根据调查数据,结合资料查询,梳理肥胖成因:

1、家长原因:

(1)观念的落后,一方面“胖”就是“福”的陈旧观念,另一方面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手中有了钱,以为自己已经吃够了缺衣少食的苦,再不能让孩子吃苦,于是给孩子买大量的营养品。殊不知,盲目地给孩子吃营养品不但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会引起孩子病态的发胖。

(2)知识的缺乏:不少家长不懂科学饮食结构,缺乏

现代家庭意识,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真正吃好。

(3)教育的误差:家庭中过分过量地放纵和溺爱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而导致肥胖。

2、膳食的不平衡:

(1)不吃早餐。因为不吃早餐,到中午时,强烈的空腹感和饥饿使人饥不择食,狼吞虎咽,来不及细细品味,在不知不觉中吃下太多的食品。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而又很难被分解,释放,不但起不到减肥的效果,还使人很肥胖,更笨重。

(2)错误的饥饿疗法,因为身体处在饥饿状态时,首先要动员储存在肝脏的肝糠元和肌肉的肝糖元。继而消耗各肌肉等各器官的蛋白质,并不能消耗体内过多的脂肪。运用这种方法减肥,就会影响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一旦停止,体重马上就会加倍地上去,显得更臃肿。

(3)经常吃洋快餐,快餐食物含的能量多,一份快餐中含的能量相当于一个成人一年所需的能量(虽然快餐食品含有丰富的优秀蛋白质,但其中所含的营养素相对低,并且含有较高的盐分,经常吃快餐的话,能量的摄入会超过身体的需要,从而引起肥胖。

3、体力活动少:

(1)追求舒适的静态生活方式,人们的户外活动越来越少,体力活动的量也越来越少。很多同学上学,放学,都

有家长接送,走一点点路就会叫苦连天,动不动就会坐三轮车,打的。

(2)长时间地看电视,随着电视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时间消耗在电视机前,我国看电视增加肥胖发生的危险性是坐电视机前减少了能量的消耗。

(三)、查询相关资料,了解肥胖的危害。

1、身体方面的危害

(1 )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首先表现是体重增加,大量脂肪沉积,增加了机体负担和耗氧量,肥胖症孩子比正常人消耗氧多。这样致使他们身体笨重,行动迟缓,活动能力差。不少儿童青少年常有平足、膝内弯、下肢弯曲、脊柱和椎间软骨损害等。

(2 )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胆固醇和脂肪酸过高,血脂也高,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抗病能力较差,易患呼吸道感染,还容易导致一些\" 成年疾病\" 年轻化,如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冠心病等。

( 3 )肥胖儿童存在性发育障碍。如男孩导致性发育滞后,女孩导致性早熟,初潮早,多伴有月经紊乱。

2、智力方面的危害

食物中的苯丙氨酸过多,常引起氨基酶的不足,从而使大量氨基酸堆积在脑细胞中,形成\" 脂肪脑\" ,影响脑细胞活动,致使智力落后于同龄人。还因为肥胖儿童青少年体内

脂肪过多,耗氧量比正常人高出3 0 % - 4 0 % ,体内氧气

\" 入不敷出\" ,具体表现无精打采,容易疲劳,嗜睡,精神不易集中,影响学习效率致使成绩下降。

3、心理健康方面的危害

很多儿童青少年肥胖学生由于动作不灵活,参加集体活动也少,上体育课也不太积极。在心理成长青春发育这一个容易受外界影响的敏感期常有自卑感,学习成绩又不及别人,又有一点笨手笨脚,致使性格上显得孤僻。如此以往就有一些肥胖儿童青少年形成不愿与人交往的\" 自闭症\" 。心理上的影响本质上比生理上的影响对人的一生来说更为关键。在青春发育期能够形成健康的心态是极为重要的。

四、调查体会与建议

既然肥胖有那么大的危害,我们就要努力与肥胖作斗争。儿童肥胖症,尤其是轻度的,一般不主张服用减肥药物,而以调整饮食、增加体力活动和规范生活制度为主进行防治。并获得儿童的主动酫,坚持长时间实施才能取得效果。

(一)肥胖儿膳食调整

1、限制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可生食的食物尽量生食,这样热量低且营养成份高。合体内处于热量负平衡状态,以消耗体脂。2、限制精细主食摄入。多食糙米、全麦、玉米等。既能减少热量摄入,又可饱腹。

3、限制食盐摄入。食盐摄入量为正常儿童的1/2,以减

少水纳储留并可降低食欲。

4、保证含蛋白质食物(鱼、瘦肉、豆类及豆制品的摄入,以防减肥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5、保证含维生素、矿物质食物的摄入。水份和纤维多的蔬果热量低、体积大,可增加饱腹感:促进脂肪代谢、使脂肪难以堆积。

6、保证每日4杯-6杯水,以清理脂肪,输送营养。

(二)肥胖儿饮食减肥技巧

1、少吃多餐。改变传统的三餐制模式,一日可5餐-6餐。避免血糖骤升而使脂肪积蓄。

2、早餐多食,晚餐少食。可使热量在新陈代谢旺盛的上午耗掉,以免在活动少、代谢慢的晚间使脂肪积聚体内。

3、忌不食早餐。不食早餐,容易出现中餐猛吃的现象。此外要在饥饿前进餐,以防饿极大吃。

4、想吃东西时可先喝杯水,饭前吃水果、喝汤以获得满足感而抑制食欲。

5、在柔缓的音乐下慢食,可提早产生饱腹感,先食钟爱的食物,有利于食至八分饱而离席。

6、不吃零食,食物只在进正餐时吃,饭后立即刷牙,限制进食机会。

(三)运动训练运动可以增加能量的消耗,即使轻度的体力活动也可使身体多消耗10%-20%的能量。在选择运动锻

炼的项目时以全身性、强度低的运动锻炼,如:散步,小步快走,打羽毛球、跳绳、踢毽子、登楼梯等为宜,每次20-30分钟,锻炼时父母陪同。

希望在社会、家庭、大家共同的努力下,社会上的“小胖墩”会越来越少,让我们的小朋友拥有一个健康的童年,过着快乐的日子,会有轻松的明天!

五(1)班

潘林书山 周谢军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篇十一)

通道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洪江区共有未成年儿童70367人,其中留守儿童24923人,占。芷江、通道两县留守儿童较多,分别占该县未成年儿童的44%和,而洪江区仅占。在三个县(区)的留守儿童中,父亲外出打工的占30%,母亲外出打工的占,父母均在外打工的占,其他情况占。这些孩子长期不能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亲情关爱。加之他们大多以单亲和隔代监护为主,单亲监护的占,隔代监护的占,事实表明,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隔代监护大都软弱无力。然而,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习惯行为养成、文化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缺失父母的关爱,缺乏有力的监护,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心理障碍严重。多数农民工一年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孩子长时间缺乏父母的呵护和相伴,导致心理失衡,常引发诸多心理病症:有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不安、冷漠自闭、悲观消极等。我们在通道双江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向留守儿童作调查。当谈及父母外出打工挣钱,他(她)们满腹伤感,来的10个学生,3个迷茫发呆,4个伤心流泪。在座的老师说,留守儿童虽然家庭经济困难,但他们最缺的不是钱,而是亲情;又如双江镇杆梓村留守儿童吴祥兵,今年7岁,刚读小学一年级。早在XX年,祥兵才一岁零二个月,父母就去杭州打工,一连5年未回家。直到XX年春节,母亲才离杭返乡居家。至今,母子在家相处一年多了,但孩子仍然不肯叫妈妈;平阳乡平阳村学生黄跃文,今年13岁。父亲去世后,母亲去广东打工四年未回。弟妹三人由外公监护。每天放学后,黄跃文要做家务给弟妹弄吃的。忙完后,他总是手撑窗台,含泪朝南方远眺……;另据芷江对140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的人心理阴影重。

二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留守儿童大多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中缺文化的比例较高,学习辅导使不上劲。而孩子又受父母在外打工的影响,不少的儿童把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也定为打工挣钱,学习缺乏热情,厌学、旷课、逃学、拖欠作业,学校成绩差的多数是留守儿童。如地处陇城的通道三中,今年在校学生389人,其中留守儿童260人,高达67%。据学校统计,全校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约75人,其中留守儿童63人,占84%;另外,我们调查的菁芜洲中学和临口、下乡中心小学,情况都相似。各校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均在80%以上。

四是安全风险大。农村留守儿童经常处于无监管、自行其事的状态,容易侵害他人或受到侵害。芷江对留守儿童作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105人中,受不同程度侵害的达,不好回答的占8%。该县碧涌乡(镇)一个四岁的幼女,遭受当地一个未成年男孩的xxx。在外打工的妈妈得知女儿受到性侵害,当即昏倒在地。芷江一中1名15岁的姚姓女学生,家住上坪乡八关口村。该生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老爷爷。XX年10月的一个双休日,小姚从学校回到家里,当晚睡觉后,被邻村一个16岁的男孩闯进屋里,并惨遭杀害。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各地带有普遍性、且事关下一代健康成长的社会问题,它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将继续存在并日益凸显。因此,我们不能消极回避,只能主动应对,大胆创新,卓有成效地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篇十二)

1、提升农村低保救助水平。我县农村低保救助标准低,月平补差仅有45元,救助人口万人,请求上级政府突破人口比例的限制,将农村救助政策向贫困山区倾,与物价上涨和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接好轨。

2、加快农村福利院建设。一是要明确机构的性质和福利院管理人员的身份,请求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建议明确为政府福利事业单位,采取县办乡管或县办县管的管理体制;二是福利院提档升级,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建立农村福利院正常投入机制,不断改善办院条件,让五保老人住得进、留得住、生活得好。

3、提高农村五保供养经费。农村五保供养费过去是由村级提留中解决,税费改革后,由财政转移支付解决。五保数量逐年在增加,新增五保供养经费形成缺口。全县省财政转移支付供养3956人,实有五保6610人,供养经费缺口每年达480万元。

4、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我县只有一所福利院,没有一所老年公寓,去年我们对县福利院进行了改扩建,新增床位210张,可以有效解决我县“三无”老人住房紧张问题。今年以“竹房城镇带”为试点建1-2所标准化农村福利院,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请求领导给予大力扶持。

5、加大城乡社区建设力度。我县共有304个村(居),目前,只有107个村(居)有办公场所和一战式为民服务场所,有120个村(居)只有办公场所,没有足够的为民服务场所,还有77个村(居)办公用房简陋,办公设施老化,难以适应为民服务的发展需求,请求政府加大城乡社区建设扶持力度。

6、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力度。要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种途径,做好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加大村级干部培训力度,加快村级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进程。优化班子结构,从而提高干部素质和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村干部待遇问题,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真正体现出人情化管理的要求。要从政治上关心爱护村干部,让广大村干部感到政治上有奔头。

湖南省宁远县九嶷洞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关键词】留守儿童 家庭 教育 调查报告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XX年8月17日—8月22日,我们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舜陵镇九嶷洞村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开展了本次调查。宁远县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南部,辖17个乡镇(其中少数民族乡4个),4个国有林场,688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2498平方公里,总人口万,外出打工人员接近30万。其中调查走访的九嶷洞村,人口1390人,396户人家中有200多户有青壮年外出打工,正是由于此地农业人口多,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较缓慢,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宁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棉薄之力。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农村之事,更不是农民工的家庭‘私事’,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造成的,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情感教育明显缺位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三、“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其中:

留守儿童”面临五大问题

一是生活问题: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比如,在九嶷洞村留守儿童能够按时接受各种预防性疫苗的比例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也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现象。由于目前农村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偏低,有些孩子进城后跟不上学习进度,不得不返回农村;有的由于家长不断在农村、城市之间变动,孩子也会随之由“留守”到“流动”再到“留守”,不能及时接续学业。我们调查的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入学率相对高一些,初中阶段则呈明显下降趋势,辍学率比较高。更可怕的是,竟在走访中有监护人说出“不可能也没能力让孩子上高中”的话语。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据当地村支书透露,在该地留守儿童违法违纪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使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在九嶷洞村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了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了以上诸多的问题。

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1、家庭方面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兴办农村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亲子沟通方式,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家长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学校方面

要进一步加强幼儿园教育管理机制。幼儿园是直接教育管理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实体,教育措施的制定应当包容更多的关爱帮助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内容,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怀和呵护。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情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家或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3)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

如亲子活动等,加强家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幼儿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生活。实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经历,对他进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唤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归属感。

一、问卷调查

1、问卷的设置及意图

本问卷共设计有8类问题:留守儿童的吃、住、用;与父母联系频率;双休日安排;父母不在家的困难;学习情况;老师的关心程度;今后的希望;16个小题。题型为封闭选择和开放问答两类。目的在于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现状。

2、调查的过程与方法

我校一、二年级共16个班,每个年级按成绩分为两层。调查中随机抽了两个年级、两个层次的8个班级的52名学生。分别以不记名的形式独立作答。并另卷调查了全校“留守儿童”等情况。

二、现状分析

1、数据的汇总

回收答卷52份,52份答卷均有效。为了便于统计,只随机统计50份。统计具体结果见附表。

2、现状的分析

(1)留守儿童面大。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单亲和孤儿:。

[简析]实际上没有父母直接监护的占,加上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总共就占总数的。这些儿童要么缺乏父爱,要么缺乏母爱,当然就极有可能性格发展缺失。尤其在对其管理、生活安排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由此,他们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变异滋生蔓延,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影响学校影响社会。

(2)监护不能落实。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占56%;无人监护占26%;其他亲戚监护占18%。

[简析]隔代监护,一是心理代沟太深,祖孙难于沟通,二是祖辈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三是没有教育理念;亲戚监护,日子一长,孩子或多或少有过失,只要亲戚批评责备,他们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隔阂,严重的甚至闹矛盾;没有人监护,不仅这些孩子心理没有安全感,而且很多事情就有可能因拿不准主意而失误。

(3)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32%的留守儿童双休日的生活水平与在学校寄宿差不多;人均每周包括乘车的零花钱元;

[简析]吃穿住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从上述数据看出,很多留守儿童基本生活都无法得到满足需求。

(4)父母亲情淡薄。36%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不是经常联系;与父母双方经常打电话的占18%;父母经常给我打电话只占46%。

[简析]父母亲情是儿童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元素。这种东西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代替的。然而,现在的父母,由于没有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有的因为生活所迫,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甚至连电话就不与孩子联系。这样孩子就感到没有根基没有依靠,没有自主没有目的,如空中的落叶,时常无所适从。

(5)家务劳动繁重。80%的留守儿童在双休日要做家务劳动;52%的留守儿童要在双休日做饭。90%的留守儿童自己洗衣服。

[简析]本来让孩子们劳动可以培养劳动观念,但这些孩子做家务劳动都是在被动进行,因此对家务劳动大多感到厌倦。同时,有孩子也的确由于学习时间紧而没有劳动时间,有的孩子还真的有很多家务劳动不会做。这样就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心理的压抑和具体的困难。

(6)老师关注太少。本期以来,46%的留守儿童还没有老师找他谈过话。

[简析]留守儿童应该是我们教师关注的重点,然而从调查看,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竟有46%的留守儿童在将近两个月的教学时间里没有与老师谈过一次话,即使是批评也是如此。

(7)学习压力很大。50%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30%的留守儿童明显表示学习成绩不好;部分表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

[简析]本来适当的压力有利于学习,但留守儿童的压力一是来自多方面,二是压力太大。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8)心理压力太大。60%以上的留守儿童表示为不会做饭,不会洗衣,遇事不能拿主见,思念父母,16%的留守儿童为今后的生活着急,部分留守儿童感到孤独,失望、羡慕别人;烦恼,既要照顾自己,还要为家里弟妹、外婆的生活安排,家里的大小事务由自己处理;得不到同学不理解;有时遭别人歧视等。

[简析]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虽然具有了独立意识,但毕竟经历不够、能力不足,对父母还具有很强的依附性。然而,这些留守儿童不会做饭洗衣,遇事拿不定主意,思念父母,感到孤独、失望、烦恼、得不到理解,遭人歧视,甚至为今后的生活着急,等等。显然,对同样一个十二三岁的留守儿童来说,所担当的负荷肯定是超载的。

三、对策探悉

1、成立自立组织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据调查,这些儿童中有个别孩子很懂事,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处境,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我们更应理解父母的难处,更应为父母减少担心,于是觉得,在家里累点苦点也很自然。因此,我们认为,班级应该成立“独立儿童小组”,学校要成立“独立儿童”委员会,要选用其中具有独立能力的孩子担当成员,从而扩大他们的影响,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让他们在老师、学校的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从而保障自我锻炼。这样,既可增加心理倾述渠道,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又可找到“家”的感觉,同时自己的组织便于随时请教,随时求助。

2、建立专门档案

从我们的调查看,现在的这些孩子最缺的除了极个别经济十分困难外,最缺的不是财物,而是情感,尤其是留守儿童。因此,不论是一个班级,还是一所学校,我们都应把他们作为我们教育的重点,在教育活动中,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他们。但从现有状况来看,很多学校如我们调查情况相似,对其关注不够,有的甚至漠视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必须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要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而保障对他们生活上的必须求助,对心理上的及时疏导。

3、定期召开会议

留守儿童问题应该是当今教育的新问题,也是当今教育面临的难点问题,而且学生所占比例大,涉及问题多。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班级,每期都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留守儿童问题,要形成会议制度,要通过会议形成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决议和制度。从而保证班级、学校在决策上的“政策”支持,同时,促使我们把握和突出“以生为本”的教育重心,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

4、设立咨询机构

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全是共性问题,不同儿童往往其问题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从组织的角度,以集体的活动形式去解决个性问题实际上是不现实的。因而,针对留守儿童的别个问题和个性问题,学校还要设立相应的咨询机构,一是便于作个别心理疏导,二是便于为遇事拿不定主意的孩子出谋划策,三是保证了专门途经,如:设立“学生请教处”(或者“独立儿童办公室”),成立“独立儿童热线”,确定接待时间(如课外活动),委派热心且懂心理的老师负责接待。

5、师生互结对子

按笔者调查统计,留守儿童、单亲、孤儿一共为,班额以60人计算,每班不超过11名。因此,要保证对这些儿童的关怀真正落实,我们不妨通过师生一对一的互结对子,实施帮扶。现在的中学,一般都是按20:1的比例配备的教师,而且大多数学校都超过了这个比例,因而,按这样计算,实际上每位教师结对的留守儿童都不会超过3名。也就是说,这种做法是既实际又能保证每位留守儿童得到帮助关怀的最后防线。

涉法涉诉上访是指已经进入法律程序的案件或应当被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受理的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不服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作为与不作为,在申诉和控告未能如愿的情况下,转而向上级机关投诉,或者寻求法律程序之外的上访活动。近年来,针对司法机关涉法上访频繁发生,“群体访”、“越级访”、“缠访”等屡见不鲜,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仅干扰了司法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而且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影响到和谐垫江的构建。

为切实有效解决涉法上访问题,去年3月至7月期间,中央政法委在全国政法机关部署开展了深入排查化解涉法涉诉重信重访工作。同年7月中央联席会议办公室和全国维护稳定领导小组在全国开展区县委书记大接访活动诣在解决突出信访问题。为此,我市也随即开展了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活动,并组成四十个督导组,对全市四十个区县的活动开展及突出的信访问题,包括涉法涉诉的信访问题进行督查。我县在这两项专项活动xxx有涉法涉诉的信访问题51件。笔者有幸作为这两项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加上曾有二十年作法官的历史,结合实践形成该调研文章。

我县所涉及的51件案件中,通过有关数据的统计汇总,现就案件基本情况作简要的概括分析。

从上访者身份来看:农民39人,职工3人,干部1人,无业人员7人。通过身份分析,可以看出,这些上访老户绝大多数处于社会底层,农民、无业、下岗或退休人员居多,没有用人单位的约束和时间约束,为他们长期上访提供了方便。且这些人文化程度偏低,观念陈旧,不能适应社会转型期的变化,也不能正确理解司法机关的裁判,容易对司法行为产生抵触情绪。其中,农民又是上访的主要群体,占上访人数的75%左右。农村是一个经济不发达,法治意识不强、传统观念影响根深蒂固的社会。据有关资料分析,占全国人口60%以上的农村群众司法理念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对改革中形成的司法理念缺乏必要的了解,对司法公正的认识程度与司法机关的理解存在较大差距,正是这种差距为上访申诉等影响稳定事件的发生埋下隐患。尤其以习惯、惯例为主要内容的民间习惯法,要比制定法更具有影响力。当裁判结果符合当地群众认可的社会习惯或者与这种社会习惯所张扬的价值一致时,裁判结果就会自觉得到执行,反之,就会遭到来自习惯法的强大阻力,甚至激化矛盾,引发群众的申诉上访,甚至是重信重访。

从上访时间跨度上来看:以上的6件,5—的12件,5年以下的33件,占65%左右,以上的仅占10%左右。超过的案件中,有相当部分上访老户,上访之初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结果访来访去没有实现本人的所谓“诉求”,后来感觉自己上访的事,左邻右舍都知道,亲戚同事都了解,如果没讨个说法就罢休,好像无法向别人交待。在此心理支配下,越访越下不了台,越下不来台越访。还有个别老户视上访为乐趣,甚至把上访作为谋生职业,长年在北京为其他上访人提供有偿服务,以维持生计。如上访老户郭素珍、张泽英等,因为房屋确权和房屋继承的案件经法院审判后,郭素珍、张泽英对原审判决不服,郭素珍自80年代末起多次赴省进京上访,该案先后被重庆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驳回申诉请求。

从到市进京次数上看:一次的33件,两次的12件,三次以上的6件。现在上访者大多迷信最高国家机关,将希望寄托在国家最高公、检、法机关或其他机关身上,频繁进京的情况不断出现,有的甚至在10次以上。我国曾历经长期的封建统治,造就了人治大于法治,官大于法,司法行政合一的司法特色。历史上,拦轿告状、赴京喊冤的故事不胜枚举,仰仗“青天老爷”为民作主,是被儒家文化浸透的深植于国民骨子里的传统,这种文化传承至今,便是上访喊冤。在老百姓心目中,官就是法,法就是官,认为“谁的官大就找谁”。一旦有冤,只有找更大的官才有希望申诉,解决问题。现实中,媒体也时有报道,某个案件在某个领导的关注下得以较好的解决。这种媒体报道的直接结果,就是更进一步加剧了百姓对所谓“青天”的依赖心理。个别媒体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对新闻报道不负责任、仅凭当事人一面之词,不加以核实即对案件评头论足,甚至恶意炒作,使本来简单的案件复杂化,助推了上访人的上访心理。另一方面,越级访也暴露出司法机关公信力和法律权威不足,对下级司法机关不信任,希望上级司法机关解决问题的思想在申诉人群体中普遍存在,一些群众对司法机关工作产生怀疑,甚至还没有走完法律程序,只要败诉就上访。地方司法机关在处理申诉案件时存在失职或疏忽、工作不细等,也促使申诉人进京上访。

从案件管辖来看:涉及公安机关的6件,涉及人民法院的37件,涉及其他部门的8件。

从上访请求来看:不服人民法院民事判决的16件,不服人民法院刑事判决的2件,要求人民法院执行生效判决、裁定的13件,其他请求的6件。

管辖分类和上访请求告诉我们,涉及人民法院的上访率高居不下,以催促执行、催促审理以及反映裁判不公的居多,其中对民事判决不服的又占其中的大部分,一方面,人民法院办理案件中以民事和执行案件最多,另一方面也因民事案件和执行案件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案件的审理与执行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个人利益,因此这两类案件信访量最大,审理中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当事人上访。此外,医疗纠

纷、劳动争议、相邻关系纠纷等问题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是当前的敏感问题,有些敏感问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法院处理有一定难度,一旦当事人对法院处理不满,往往引起上访。

从信访案件的成因和处理结果来看:有3件案件在实体或程序处理上存在错误或瑕疵,是通过纠正执法过错来处理的;有34件案件的处理结果体现了公正司法,秉公办案,对此类案件上访主要是通过困难救助和教育稳控来达到息诉罢访、案结事了。

由此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司法机关的队伍素质、办案水平与群众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具体表现在,少数案件存在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程序违法、处理不公等问题,造成当事人上访。有些案件是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执法为民意识、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欠妥,造成当事人上访;个别办案人员审理案件时不注意执法形象,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缺乏耐心和热情,形成当事人的对立情绪而到处上访;还有些案件重实体,轻程序,拖沓审理,执行难,使当事人对司法的公正性产生怀疑而上访。这些情况,都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汲取教训。

对其他大多数实体处理公正,程序运作规范,当事人仍上访的案件,应当加以客观分析。这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一些问题发展和积累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时期,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分化、调整。由于政策和法律与经济发展不配套,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各类纠纷进入易发多发阶段,突出表现为农村承包合同纠纷、城市拆迁纠纷、移民安置补偿纠纷等等。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改制、破产等一系列举措,使大量人员失业、下岗,涉及到劳动和社会保障问题。这些矛盾属于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通过发展的方式解决。尽管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公民的法律意识有所进步,但与法治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当事人普遍缺乏证据意识、诉讼风险意识,更缺乏对诉讼制度、诉讼程序的理解。有的当事人文化水平低,不理解或片面理解法律规定,打官司时自认为有理,既缺少法律知识,又不请律师,也不咨询专门的法律工作人员,凭良心、凭个人感觉进行诉讼。一旦案件因证据不足败诉,不是从法律规定、事实证据等方面找原因,而是主观臆断办案人员偏袒对方、办案不公、徇私枉法,进而不停的申诉,到处上访。也有些当事人缺乏诉讼风险意识,无法接受败诉的后果,一旦诉讼主张因自身过错而得不到完全支持,或者诉讼请求与经审理查明的法律事实有较大出入而败诉时,就又哭又闹。还有些当事人误认为司法机关是万能的,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理应无条件得到保护,因而不顾案件的实际情况,向对方当事人或司法机关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要求,对司法行为寄予过高期望,一旦得不到满足就缠诉缠访。更有些投机型的上访人,明知自己上访无理,但存有只要把事情闹大就有利可图的错误思想。他们通过选择在重大活动、重大节日期间上访,通过串联,组织集体上访,通过肆无忌惮闹访,以要挟司法机关满足其不合理、不切实际的要求。对此类案件主要通过教育稳控、困难救助促其息诉罢访。

二、妥善化解涉法上访案件的做法

通过几个月的活动的开展,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我县县委、政府按照“人要回去,事要解决,案结事了,息诉罢访”的总体要求,精心安排,狠抓落实,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对推动“平安重庆”工作的开展,促进涉法上访问题的解决,具有普遍性和借鉴意义。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县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到中央和重庆市部署开展解决涉法上访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同xxx保持高度一致,把解决涉法上访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体系,纳入政法队伍建设考核范围,强化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建立了权责明晰、查纠到位的信访工作责任体系。

2、领导重视,全面部署。工作中,县委政府的主要领导亲历亲为,亲自听案件,亲自解决案件,亲自与上访人面谈,并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县委委常委、县委副书记侯宗权同志、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杜海波同志亲自主持开会研究案件,确定包案领导把案件的处理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3、明确目标,责任到位。县委政府对县委政府交办解决的涉法上访案件普遍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对案件的基本情况、诉求和解决意见、措施,逐人建立了台帐,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对每起案件都明确了包案部门、包案领导、包案人。并按“五个一”的措施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落实解决措施,落实稳控责任。

4、多管齐下,攻坚克难。为解决好县委政府交办的涉法上访案件,各乡镇、各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效果明显,并探索了一些经验。第一,我县各包案单位普遍落实了经费。如鹤游镇、法院分别各拿出3000元、4000元专项资金解决涉法上访的陈大贤案件。第二,我县绝大部分乡镇聘用信访信息员。通过他们来做信访人员的工作,及时了解信访人员动态,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协调配合,全力以赴。我县公、检、法、司在县委政府及政法委的领导下,团结一致,相互配合,工作分工不分家,充分发挥政法各部门的优势,全力解决涉法上访问题。上级领导机关及主管部门在重大疑难问题和关键环节上,认真发挥了组织协调作用,有效解决问题。如市高院的领导亲自到垫江协调胡中学强拆案件等。

6、强化督导,注重实效。县督导组认真负责,不辱使命,认真听取每一起涉法上访案情,帮助分析案情,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同时,对已经息诉罢访的进行回访,防止反弹,以确保工作效果。

三、化解涉法上访案件的几点思考

当前涉法上访问题出现了新特点,分析研究其形成规律,探索化解涉法上访问题的办法,对维护我县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涉法上访的特点。从我县涉法上访案件的情况分析看,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种类较为集中。涉法上访问题涉及行政执法部门的较少,主要反映的是司法机关执法问题,反映的问题主要涉及司法的权威性、公正性以及司法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等等。二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信访群众多是一些弱势群体,主要是在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上访的,反映的问题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真正无理缠诉的只是少数。三是上访行为交织着一定的违法性。虽然涉法上访问题大多具有合理因素,但是当问题一时没有解决或案件一时没有侦破或赔偿没有及时到位时,有些上访行为则出现了明显对抗性色彩,上访行为本身已远远超出上访涉及问题的范畴。四是形式上呈现“三多”性。“三多”即越级上访多、同一问题的上访次数多、上访的部门多。五是问题处置上具有复杂性。很多上访人是多年来四处申诉的,上访次数多达到十几次甚至几十次,而且是同一信访问题重复多次、多部门频繁上访,在基层没有处理好甚至激化矛盾,致使问题越积越深,处置难度越来越大。

(二)当前涉法上访问题产生的原因。涉法上访的产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矛盾冲突的综合反应,是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我县涉法上访案件分析,产生涉法上访案件的主要原因有至少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时期必然带来更多的涉法上访问题。党的xx大确定了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翻两翻,人均gdp从1000美元增长到4000美元的战略目标。这一时期既是经济腾飞的重要战略机遇发展期,也是社会结构变动最剧烈、各种矛盾最突出的时期。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利益关系和分配形式日趋多样化,社会生活中矛盾和冲突以及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应运而生。同时,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政法机关在解决矛盾中的地位作用日益突出。这是导致涉法上访问题增多的社会客观因素之一。

第二、公民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普遍增强。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普法活动的深入开展,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明显提高。他们的切身利益受到侵害或正当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时,一方面会通过正常的诉讼途径来表达诉求,另一方面也必然会习惯性的寄希望于通过行政手段解决问题,很多人认为信访是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这也是导致涉法上访问题增多的内在客观因素。

第三、预测应对及排查化解的工作体制不完善。当前涉法上访问题的大量出现,绝大多数是由于信访案件预测应对和处置机制不顺畅、信访机构履行职能不到位引起的。目前,我国各级党委、人大、政府、纪检及政法机关都设有专门从事信访工作的机构,不见对信访工作不重视,但这种信访机构的设置不尽科学,它在解决一些问题的同时,也诱发着更多信访行为的发生。加之,现行信访体制和机制决定了信访部门仅具有接访权但没有处访权,难以及时有效地解决信访问题,从而导致当事人不断地进行信访。这是导致涉法上访的体制原因。

第四、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及其纠纷出现新特点、新变化,调处工作乏力。当前矛盾产生以致激化的原因复杂多样,但或多或少与某些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的失察、失误有着直接、间接的关系。矛盾的对立面,由以往大多是人民内部各阶层或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正在向某些社会群体直接与党委和政府之间的矛盾演变。矛盾的表现程度趋于激化,对抗性增强。面对这些矛盾的新特点,有些地方在调解工作中没能贯穿“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主观上不作为、消极作为的表现逐渐暴露,加之调解机制的不适应性等,无疑增加了调处工作的难度,影响了调处工作的成效,导致了涉法上访案件的增多。

第五、执法方面的原因。近年来,诱发、滋生犯罪的消极因素大量存在,各类刑事犯罪活动,特别是杀人、伤害、绑架、放火等严重暴力犯罪及盗窃、抢劫、抢夺等侵财性犯罪居高不下,有组织犯罪、涉黑涉恶犯罪和职业化犯罪进一步蔓延,经济犯罪、新型犯罪不断出现,社会治安形势十分严峻。政法机关有的因内部办案程序、方式、手段的设置等不科学,加之人员力量、经费不足,一些案件往往因缺乏证据或主要犯罪嫌疑人逃窜而无法侦破,受害人一方精神侵害或财产的损失无法及时得到弥补,受害人在急切求得解决的心理支配下容易引发涉法上访问题。主观方面,政法干警在办案过程中,工作拖沓,执法不规范、违反程序,个别干警办案不讲方法,不考虑办案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果,甚至知法犯法,引起群众对政法机关的不满,最终导致当事人上访。

第六、上访人自身的原因。有的虚荣心强,多年上访没有讨回说法,怕周围邻居朋友笑话,助长了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信念。有的没有固定的职业,在社会上没有地位,通过上访获取政治资本和经济利益。有的思想明显偏执,认为自己提出的要求都是合理的,政府应该给予满足。还有的无视法律,铤而走险,以身试法,由被同情者走向了法律保护的对立面等等。

第七、徇私枉法、利益驱动问题。有的干警在办案中,存在执法不公、办关系案、人情案,甚至徇私枉法问题,导致冤假错案。尽管为数不多,但影响和后果严重。还有的地方或部门为了小团体的利益,不依法办案,甚至按照领导的意图办案,极大地伤害了群众的感情。

第八、有些地方领导重视不够,抓落实不够。个别地方的领导对化解涉法上访问题认识不高、重视不够,特别对人案分离案件,推诿、扯皮。对上访人提出诉求尤其是补偿过高的,怕引起连锁反应,从而解决的决心和力度不大。

(三)解决目前涉法上访案件的建议。处理涉法上访问题,不仅法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难度较大,而且是一项涉及全局性的工作,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标本兼治的方法,从源头和根本做起,建立预防、处理的长效机制。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把预防和化解涉法上访工作纳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来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以xxx同志为xxx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实现的目标。我们化解涉法上访工作必须坚持这一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的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和谐因素。

第二、必须切实强化领导。解决涉法上访问题关键在领导,关键在“一把手”。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化解涉法上访工作作为新形势下一项极为重要、极为严肃的政治任务来对待,“一把手”要亲自过问,全面掌握本辖区、本部门的涉法上访情况,研究解决涉法上访中的重大疑难问题。如涉及人案分离的案件、瑕疵案及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案件等,特别需要主要领导亲自过问,研究制定解决办法。

第三、必须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良好的执法环境是保证公正执法的前提。各级党委政府要在人、财、物等方面对政法部门给予大力支持,保障办案力量和办案经费。在加强对公、检、法各部门执法监督的前提下,切实防范干涉其具体案件的现象发生,确保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各级都要建立补偿、补助、补救之类的救济基金,确保涉法上访问题的有效解决。事实证明,这是关键之关键。

第四、必须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执法机制。要进一步制定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有法可依;要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确保有法必依;要建立健全执法考评机制,确保执法必严;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确保违法必纠。此外,还必须建立健全信访方面的制度。如:矛盾排查化解工作机制;完善人民调解制度;信访信息预测预警体系;完善法律援助介入信访制度;上级指导协调机制;完善接访制度;坚持“一把手”接访制度;点名约访、巡回下访、反馈回访、涉法信访代理人制度;无理缠访案件处理机制等等。

第五、必须切实提高执法主体素质。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从思想上解决“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切实转变执法作风,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加强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做到严格执法,热情服务。要加强执法人员的法律业务培训,提高其法律素质和业务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要。当前要通过全国政法部门开展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下大力气切实把执法队伍进一步建设好,使之与当前形势任务的需求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需求相适应。

第六、必须不断探索和创新科学得当的工作方法。化解涉法上访工作,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行为科学。包括法律学、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行为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来不得半点浮躁浅薄。必须在熟悉掌握相关法律政策的基础上,学会做人的工作,学会换位思考,学会说老百姓话,特别是要善于把法律政策变为上访人能听懂能理解能接受的语言来传达给上访人,使之心悦诚服,减少对立情绪。要因案施策,因人用语。这是软功夫,也是基本功。随着工作实践的积累,必然会有更多更新更有效的经验办法出现,应当及时加以总结推广。要设立专门培训基地,设置专业,加强对接访人员的专门培训。

此外,对瑕疵案件的确认和处理上,要尊重客观事实,慎重稳妥;要严格区分,罚责相当;要汲取教训,防范未然;要综合考虑,注重效果。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篇十三)

xx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直辖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教师687人、校长42人。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二、成长中的九个突出问题

1.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过去一年中,有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和个百分点。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有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上学迟到()、逃学()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和个百分点;不想学习()和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比非留守儿童高和个百分点。留守儿童缺乏所需要的学习辅导:有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有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都高出个百分点。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来源依次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而在非留守儿童的支持来源中,父亲第二,同学朋友位列第三。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是最亲近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来源以及价值肯定者。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的留守儿童认为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和个百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的留守儿童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

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社会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儿童消极情绪更多,经常感到烦躁()、孤独()、闷闷不乐(),以及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的都多于非留守儿童。

4.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更低,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和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个百分点。经常感到烦躁()、闷闷不乐(38%)和无缘无故发脾气()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1和个 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个百分点。

5.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留守男童迟到()、逃学()、受老师惩罚()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和个百分点;不想学习()、对学习不感兴趣()、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没完成作业()、成绩下降()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个百分点。

6.父母外出对小学中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被歧视()、性格比原来内向()、胆小()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最高。他们经常想念父母()、担心见不到父母()、担心父母不爱自己()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学生高、25和个百分点。四、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级的学生最需要学习辅导。

7.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

初二留守学生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更多,上学迟到()、逃学()、不想学习()、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没做完老师留的作业()以及被老师惩罚()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学生,分别相差个百分点。

初二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更差,经常和妈妈交流()、经常和爸爸交流()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学生和个百分点,而被父母训斥吓唬()的初二留守学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学生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其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8.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习惯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饭的寄宿生()比非寄宿生高个百分点,平均每天睡眠9小时以上的寄宿生()比非寄宿生低个百分点。学习和校园生活状况更糟糕,上学迟到()、没完成作业()、不想上学()、对学习不感兴趣()、听不懂老师讲课()、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下降()以及被老师惩罚(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于非寄宿生,相差—个百分点。

寄宿留守儿童各种需求的未满足程度高:一是学习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习经常有老师答疑的仅有四成()。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学习之余或节假日最经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学聊天(),其次是在室外锻炼、玩耍()和看电视()。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仅两成多()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就餐满意率仅六成多;安全状况堪忧,有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低龄寄宿趋势明显。有的留守儿童是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的,其中15%从小学四年级及以下就开始寄宿,寄宿留守儿童从小学高年级不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

9.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欠佳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比父亲外出的高2个百分点;有对未来怀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个百分点。

三、对策建议

1.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立法保障亲子团聚、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导。

2.完善监护制度和国家救助体系,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探索有偿代理监护制度,加快完善国家监护和救助体系。

3.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搭建工作平台,统筹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并提供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流程及规范。

6.注重满足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多样化需求,考虑性别、年龄段及监护类型不同的留守儿童的特点。

7.通过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以及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关于大学生创业问题调查报告论文

关于大学生创业问题调查报告论文

【摘 要】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严峻,伴随着政府政策引导与社会观念的转变,大学生创业意识,就业方向也悄然发生转变。通过对大学生创业问题的调查研究,我们旨在了解在校大学生和毕业大学生在创业前准备的真实状况,分析大学生创业现状问题,给大学生提出创业前的建议。

【关 键 词】大学生/创业问题/政府高校引导/社会关注/调查报告

浙江是一块创业的热土,民营经济兴旺发达的省份。浙江高等教育也是走在中国教育行业的前列,高校众多,但由于岗位差异,每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也是异常激烈,创业也逐渐成为众多大学生的第一选择。xx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党的xx大精神,我们就大学生创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我们希望通过研究报告,能够引起各高校与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与教育的重视和关注,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个研究给创业前的大学生、政府、高校、社会提出建议。

本次调查范围涉及人群大多是来自各大高校的学生,涉及众多专业,范围涵盖广泛,涉及面广。从科学合理的角度讲,我们的整个调查兼具全面性和典型性。

一、 现状分析与调查结果:

教育部部长周济11月20日在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透露,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495万,比xx年增加82万。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突出,为此,会议决定将xx年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服务年。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创业依然是热点之一。(参考中国教育在线)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是不少应届毕业大学生的第一选择。创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活跃而有效的经济形式,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创业的形势有很明显的好转,不论是私人创办事业涉及的领域还是创业的发展势头,都有着健康发展的趋势。而从西方的发展历程来展望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学生创业将成为市场洪流中一股新的力量,新的势力。大学生的加入将为创业大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同时,在校大学生创业也闯入了人们的视眼。

当大学生创业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这种新的就业方式的时候,我们发现在大学校园里创业的概念也越来越为广大的同学所了解与接受,创业意识在高校中已不再陌生。

从调查问卷中抽出几份题目进行分析,例如第二题,您关注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调查中,经常关注,很清楚的大学生占10%,偶尔关注,比较清楚的大学生占30%,不太愿意主动去了解,知道一点的大学生占45%,一点也不知道的大学生占15%。从这里体现出现在的大学生对国家政策的了解程度虽然占比较大的比例,但经常关注的大学生只占10%,所占比例较小,说明大学生关注国家政策是有待加强的。

而第三题您是否有创业的打算 ?调查中,考虑过的大学生占,完全没想过的大学生占,正在进行创业的大学生占0%,已经尝试过创业的大学生占0%。从这里体现了创业的问题对大学生不是什么与他们毫不相干的事情,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思考过创业的问题。而第十题您有参加过创业类培训或讲座? 调查中,有参加过创业类培训或讲座的大学生占 没有参加过创业类培训或讲座的大学生的占。其中,有参加过创业类培训或讲座的次数一般在1-2次。从这体现出大学生参加创业类培训或讲座的比例相对较小,大学生对此的关注度还不够,还有待加强改进。

二、结论分析与建议:

从调查问卷和现场人员访谈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需要社会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帮扶机制。高校在大学生自我创业中发挥更多的作用和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包括创业指导、资金落实、客户联络、社会沟通等,尤其是提供比较规范、适用、系统的创业教育。高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一方面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观念,另一方面主要是就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创业技能进行全面培训,并最终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

对于大学生创业,政府的帮扶作用不可小视。一些地方政府政策的出台,对于大学生创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政府帮扶的持续性需要关注。此外,大学生创业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政府的帮扶作用,社会应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去逐步锻炼其市场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管国家政策、高校、社会环境如何,我们认为最重要在于大学生自己,因此大学生主体不容忽视。下面给大学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树立全新的人才观,重视创业素质的自我培养

从前面所讲,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创业者具备一些核心的主要特质和次要特质,要有创业观念、有才、有胆、有识,同时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克服创业过程中的困难,这些高要求决定了当代大学生想走上创业之路,就必须按照创业者素质的培养规律,重视创业素质的自我培养,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锤炼自己的胆子,同时培养自己的创业人格、创业者思维和创业意识与技能,克服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积累型”、“继承型”,掌握的死知识多,运用的知识少,胆子小,生存能力差的人才类型。

实践证明,创业者素质的培养是有规律的,其成长也是有过程的。而从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之都是创业者成长的捷径,中国有句俗话:“一年学成个庄稼汉,三年学成个生意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注意在思想上和精神上锤练自己

要树立自信、自强、自主、自立意识。自信就是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有条件去开创自己未来的事业。自信赋予人主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相信自己能够成为创业的成功者,尤其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更需要自信。自强就是在自信的基础上,通过企业的实践,不断增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进一步磨炼自己的意志,建立起自己的形象,敢说敢当,敢作敢为,不贪图眼前的利益,永远进取,使自己成为强者。自主就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具有独立性思维能力,不受传统和世俗偏见的束缚,不受舆论和环境的影响,能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善于设计和规划自己的未来,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自主还要有远见、有敢为人先的胆略,能把握住自己的航向,自立就是凭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建立起自己生活和事业的基础。

(三)广泛获取创业经验

如今,不少大学都开设了创业指导课,教授创业管理、创业心理等内容,帮助大学生打好创业知识的基础。大学图书馆也提供创业指导方面的书籍,大学生可通过阅读增加对创业市场的认识。

(四)注重自身能力的综合培养

大学生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创业。创业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与不同的人和事打交道,对人的能力要求很高。从事创业的人既要懂经营,又要善管理,既要能协调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又要当机立断,临危不乱,指挥若定,既要能言善辩,又要能谈判公关,既要能开拓创新,又要不怕挫折、困难。因此,创业能力的综合性很强,其中要有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造能力、经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判断能力、公关能力、应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把握机遇的能力、谈判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作为21世纪教育的4个支柱”,并把其作为开启未来人生大门的四把“钥匙”。“学会认知”就是教人掌握认知的方法,学会学习的方法、手段,培养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做事”就是要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驾驭处理复杂突发事件、危机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培养人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人的竞争意识和管理能力。“学会生存”就是要不断增强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的责任感,培养人的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判断能力等等。因此,大学生要主动树立“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意识,提高创业能力,从而使自己在创业时“走得出”,“站得住”,“干得好”。

(五)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

实践环节能使大学生在校期间积累创业经验,培养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如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书大赛等。其次,大学生还可通过参与社团组织活动、创业见习、职业见习、兼职打工、求职体验、市场和社会调查等活动来接触社会,了解市场,并磨练自己的心志,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第三,商业活动无处不在,大学生平时可多与有创业经验的亲朋好友交流,甚至还可通过email和电话拜访自己崇拜的商界人士,或向一些专业机构咨询。这些“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往往比看书本的收获更多。通过这种人际交往途径获得最直接的创业技巧与经验,将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受益无穷。其四,投身于真正的创业实践。在毕业前后进入创业启动阶段,可以单独或与同学轮流租赁或承包一个小店铺,或加工、修理、或销售、服务等,在真刀真枪的创业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这些活动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大课堂的第一步,同时大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既为他们将来开展创业活动积累了经验,也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为大学生提供应对挫折,面对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促进大学创业成功。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富有建设性意义的调查结果与信息,普及创业理念,弥补大学生长期呆在校园里对社会缺乏了解的不足,增加日后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经过一个月的调查努力,在电信分院老师、团学干部等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小组完成了此次调查研究。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初次撰写,我们的日常工作、调查方法、报告论文格式等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与缺陷,望评委老师能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为我们日后其他工作做借鉴!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产生的社会问题。作为地处内陆、劳务输出的怀化市,目前我市有18万多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市少年儿童总数的。为深入贯彻党的xx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办公厅湘办发[xx]15号文件精神,切实作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最近,怀化市妇联会同市关工委、团市委、市教育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先后深入通道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洪江区横岩乡中心小学作调查,同时搜集了其他县(市、区)的相关情况,我们从中看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做好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也探讨了一些作法。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令人堪忧

通道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洪江区共有未成年儿童70367人,其中留守儿童24923人,占。芷江、通道两县留守儿童较多,分别占该县未成年儿童的44%和,而洪江区仅占。在三个县(区)的留守儿童中,父亲外出打工的占30%,母亲外出打工的占,父母均在外打工的占,其他情况占。这些孩子长期不能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亲情关爱。加之他们大多以单亲和隔代监护为主,单亲监护的占,隔代监护的占,事实表明,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隔代监护大都软弱无力。然而,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习惯行为养成、文化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缺失父母的关爱,缺乏有力的监护,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心理障碍严重。多数农民工一年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孩子长时间缺乏父母的呵护和相伴,导致心理失衡,常引发诸多心理病症:有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不安、冷漠自闭、悲观消极等。我们在通道双江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向留守儿童作调查。当谈及父母外出打工挣钱,他(她)们满腹伤感,来的10个学生,3个迷茫发呆,4个伤心流泪。在座的老师说,留守儿童虽然家庭经济困难,但他们最缺的不是钱,而是亲情;又如双江镇杆梓村留守儿童吴祥兵,今年7岁,刚读小学一年级。早在xx年,祥兵才一岁零二个月,父母就去杭州打工,一连5年未回家。直到xx年春节,母亲才离杭返乡居家。至今,母子在家相处一年多了,但孩子仍然不肯叫妈妈;平阳乡平阳村学生黄跃文,今年13岁。父亲去世后,母亲去广东打工四年未回。弟妹三人由外公监护。每天放学后,黄跃文要做家务给弟妹弄吃的。忙完后,他总是手撑窗台,含泪朝南方远眺……;另据芷江对140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的人心理阴影重。

二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留守儿童大多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中缺文化的比例较高,学习辅导使不上劲。而孩子又受父母在外打工的影响,不少的儿童把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也定为打工挣钱,学习缺乏热情,厌学、旷课、逃学、拖欠作业,学校成绩差的多数是留守儿童。如地处陇城的通道三中,今年在校学生389人,其中留守儿童260人,高达67%。据学校统计,全校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约75人,其中留守儿童63人,占84%;另外,我们调查的菁芜洲中学和临口、下乡中心小学,情况都相似。各校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均在80%以上。

四是安全风险大。农村留守儿童经常处于无监管、自行其事的状态,容易侵害他人或受到侵害。芷江对留守儿童作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105人中,受不同程度侵害的达,不好回答的占8%。该县碧涌乡(镇)一个四岁的幼女,遭受当地一个未成年男孩的xxx。在外打工的妈妈得知女儿受到性侵害,当即昏倒在地。芷江一中1名15岁的姚姓女学生,家住上坪乡八关口村。该生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老爷爷。xx年10月的一个双休日,小姚从学校回到家里,当晚睡觉后,被邻村一个16岁的男孩闯进屋里xx,并惨遭杀害。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各地带有普遍性、且事关下一代健康成长的社会问题,它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将继续存在并日益凸显。因此,我们不能消极回避,只能主动应对,大胆创新,卓有成效地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对策

怎样以开拓创新的思路和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效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诸多问题?通过由点到面的调查,由表及里的分析比较,我们认为,各县(市、区)比较重视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从实际出发,注重针对性,对不同年龄、存在不同问题分别采取了一些与之相适应的做法。根据通道及其他县(市)前段的做法,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创办“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摇篮——幼儿园。

溆浦从xx年起,利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产和小学现有教师,解决办园条件,全面启动农村幼儿园创建工作,吸纳更多的农村幼儿特别是留守幼儿,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既盘活了教育资源,又服务了学生、家长和社会。溆浦的作法,在xx年的全省学前教育工作会议上得到了充分肯定和推介。目前,该县农村幼儿园已发展到72所,在园幼儿12864人,占农村同龄幼儿总数

通道采取国家、部门和个人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学前儿童教育。xx年以前,全县仅县城办有3所幼儿园(其中1所公办、2所民办),其余各乡镇尚属空白。xx年以来,为解决农村幼儿的教育管理问题,特别是改善留守幼儿的学习、生活条件,除县城和集镇社区又增办3所民办幼儿园外,县里的21个乡镇中心学校,相继办起了幼儿园。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办幼儿园25所,其中民办幼儿园5所,占总数的20%。入园幼儿2685人,其中农村留守幼儿达35%以上。这些幼儿的父母虽然外出务工,但孩子们在幼儿园受到了正规的学前教育,享受到应有的预防接种和其他医疗保健服务。如座落在县城的民办通道实验幼儿园创办于xx年,现有教职员工22人,入园幼儿保持300上下,留守儿童占1/2。为进一步发展幼儿教育,该园又于xx年秋季投入资金,维修睡床、桌椅、更新电视机、dvd,增添了小精灵隧道、蹦蹦床、大型冲气垫床、滑滑梯等设施,购置了一批桌面玩具,为幼儿活动增加趣味性和健身功能性。同时,还聘请园外优秀老师来园为幼儿授课。在幼儿园里,我们目睹孩子们个个文明礼貌、活泼可爱,满脸挂着健康快乐的笑容。几年来,该园越办越好,赢得了社会各方好评,荣获xx年度通道优秀民办幼儿园称号。

2、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规模,重点吸纳“留守儿童”住校寄宿。

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规模,既是教育体制改革、调整教育布局、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对“留守儿童”加强教育管理的有力措施。xx年以来,通道抓住学校布局调整的机会,先后在江口、下乡、木脚、县溪、溪口等5个乡镇扩大寄宿制学校规模,吸纳低龄“留守儿童”住校。5个乡镇共投入办学资金万元,其中建设资金143万元,学生伙食补贴万元。一年多的实践表明,这一作法对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很管用,受到家长们的欢迎。如县溪镇中心小学从xx年下学期开始,学生住校寄宿向一、二年级延伸,实施低龄学生住校寄宿。全校寄宿生由原来的316人增加到436人,其中“留守儿童”199人,占。学校针对低龄儿童年幼、自理能力差的情况,专门制订了学习、生活、安全保障等管理制度。同时,采取调整内部员工的办法,安排了3名专职生活辅导老师,负责低龄儿童住宿管理工作。晚上就寝,轮流为孩子们值班监护。早晨起床,帮助或指导他们洗漱、整理内务。在学生食堂新增了5名餐饮服务人员,承担食堂采购、卫生,为低龄寄宿生上餐具、分发饭菜、收洗餐具等。对低龄寄宿生及其他住校寄宿生的人身安全保障,学校从加强安全教育这个根本抓起,每周对学生进行一次人身安全、交通安全、心理健康和防火防灾防毒防病教育,并筹集资金3万多元,将学校围墙加固加高,建了门卫,配了2名专职安全管理员,从周一到周五,对寄宿生实行封闭管理。特殊情况需要离校,经请假后凭ic卡在门卫口刷卡出入,控制学生随意外出,减少了安全隐患。此外,每到双休日有200多名寄宿学生回家、返校,往返要乘坐火车,学校精心监护。学生周五离校,老师护送进站上车,学生周日返校,老师进站接车。有序的管理,周到的服务,为全校学生,尤其是低龄留守儿童学生创造了安全、稳定、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家长们高兴地说:送孩子住校寄宿,读书有人教、吃住有人管、安全有人护,我们放得心!xx年春季开学,学校寄宿生由上学期的436人发展到510人,增加74名。

3、招募“家长助理”,让留守儿童感受家的温暖。

从通道看,“家长助理”的招募,主要在学校内部进行,让有条件的班主任、任课老师出任。xx年以来,全县通过学校招募“家长助理”1000多名。许多学校为留守儿童制作了成长档案,“家长助理”经常与“留守儿童”交流,随时掌握其思想行为变化情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解惑释疑,打开心结;“家长助理”对“留守儿童”定期或不定期家访,上门与监护人沟通,反馈孩子成长信息,帮助监护人共同作好孩子的思想工作,让孩子们体会到老师的关爱和可信,增强成长进步的自信;“家长助理”还对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帮助,如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青春期心理变化,关注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的性安全防范,妥善处理病痛、意外伤害等突发情况,让孩子们体会到“妈妈老师”、“爸爸老师”的亲子真情和“家”的归属感、安全感。双江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在校学生898人,其中“留守儿童”278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1%。该校为其中的特困“留守儿童”招募了“家长助理”。年仅8岁的三一班男生杨秀敏家居离校20多华里的纯侗族寨子——罗武村。父母外出打工,靠爷爷奶奶监护。xx年秋季进入双江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三年级读寄宿。小秀敏生活自理能力差,与老师、同学用汉语交流有困难。入校后,学习跟不上班,加之身体原因,晚上睡觉常尿床。学校招募杨艳娥老师出任杨秀敏的“家长助理”,杨老师尽职尽责,挤出时间为小秀敏辅导汉语拼音,帮他把日常生活用语中的侗话改成汉语;课后陪着他作作业,及时指点解难;到了雨季和寒冬,小秀敏常尿床,杨老师就为他烘垫单、洗衣裤;平日里,还要为小秀敏代管餐票、零花钱,督促他按时服药,治疗尿床毛病。功夫不负有心人,小秀敏在杨老师的真情关爱和无私帮助下,学习已能跟上班,去年期末考试成绩有了提高。现在,身体状况也有好转,晚上尿床现象少了。目前,通道打算扩大招募范围,从身体好、经验丰富的离退休老师及其他“五老”中招募“家长助理”,并对前段招募工作进行规范、完善。

4、部门联动,社会力量参与,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带教活动,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

关爱“留守儿童”,为他们解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困难,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通道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以不同的方式,投入到扶助“留守儿童”的行列。一是县属机关单位动员了60多名青年志愿者,率先组建关爱“留守儿童”队伍,xx年7月在县城举行启动式,并招募64名“知心哥哥、知心姐姐”与农村“留守儿童”开展交朋友、寻知音活动。当年11月,团县委组织近100名“知心哥哥、知心姐姐”到独坡、牙屯堡等乡镇,走访看望“留守儿童”,同他们谈心交心,对其中的特困生还赠送1100余元慰问金,捐赠书籍500册,文体用品4套,受访“留守儿童”十分感动,说“知心哥哥、知心姐姐”比亲哥亲姐还亲。二是县妇联、xxx联合在县电视台开办“同在一片蓝天下成长”节目专栏,反映“留守儿童”的心声,颂扬关爱“留守儿童”的事和人,营造全社会真情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三是县关工委发动“五老”以开展“十、百、千”老少交友结对活动作为平台,为“留守儿童”献爱心,解难题。如陇城镇关工委组织“五老”队伍250余人,与200多名“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根据帮扶对象的不同,有帮教的、帮学的、帮管的和帮困的。镇关工委委员、退休老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卢云来,用自己省下的退休金为地处陇城的通道三中5名特困“留守儿童”一次性资助3600元,并与其中的初三学生吴春鹏结对交友,签订了长期资助协议,商定每学期资助200元,直到大学毕业。吴春鹏受助后,对自己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读书用功,学习成绩变好,待人文明礼貌。通道三中关协会长、退休老校长龙幸福,为了“孙子”当“孙子”,三番五次向深圳多乐善慈善总会求援,筹集资金1xx多元,资助以留守儿童为主的贫困学生。陇城250多名“五老”开展老少交友结对,都收到了好的效果。四是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如新星房地产公司老总刘金平,近两年共捐款3万余元,为2所小学修缮校舍,扶持“留守儿童”读书。

三、几点建议

1、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诸多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关注。在我市许多地方,一些县(市、区)基层部门(单位)和社会力量积极行动,伸出援手,真情关爱留守儿童,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关爱行动还是比较零散,整体力度较弱,教育管理仍然滞后,与中央、省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作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领导是关键。市、县(市、区)、乡镇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整体推进的力度。

一是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市、县(市、区)乡镇各级党委、政府要抓紧落实省委、省政府办公厅湘办发[xx]15号文件精神,把作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摆上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尽快建立以各级党委、政府牵头,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设立专门工作班子,由党委、政府明确分管领导任联席会议召集人,相关组织、宣传、教育、农办、公安、财政、民政、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司法、团委、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联席会议成员,党委、政府相关副秘书长或办公室相关副主任为专门工作班子日常工作协调人。联席会议根据工作需要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各成员单位按照会议要求认真作好各项工作。

二是建立明确的责任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根据省委、省政府办公厅湘办发[xx]15号文件精神和有关要求,确定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具体职责、任务和目标。如教育部门要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纳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规划,作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入校入园入托工作,将其中的贫困生纳入“两免一补”范畴,确保他们完成国家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要在农村中小学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配备专门教师负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认真落实监护人联系,管理教育及寄宿优先等各项制度。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明确分管领导,安排专人负责,落实责任目标,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协作,提高效能,形成推进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强大合力。

三是建立督查评估和激励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列为考核基层党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评估办法和奖惩问责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表彰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

2、立足市情,明确和落实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具体对策、措施

新形势下,我市一些市直县(市、区)直部门(单位)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采取了一些对策措施。如开办幼儿园,吸纳更多的留守儿童入园接受学前教育;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校寄宿;招募“家长助理”,为留守儿童弥补亲情,增添家的温暖;部门联动,社会力量参与,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等。实践表明,这些措施对策符合市情,对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产生了积极作用。另外,还有外地市、县在中小学校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对留守儿童加强心理疏导及发挥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建立校外活动阵地,克服假期留守儿童教育空档现象等措施也行之有效。我们建议市委、市政府将这些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纳入政府行为,通过印发文件、召开座谈会或现场经验交流等形式进一步加以肯定。同时,就相关对策措施订出实施规划,限期完成工作目标,使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真正成为党委、政府统揽协调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3、进一步改善条件,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适当加大财力投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作好教育管理工作,离不开相应的财力支持。各级党委、政府要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当前,要大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住宿条件,积极支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扩大留守儿童寄宿规模。据市教育部门初步规划,全市需建农村寄宿制学校364所,现已建成211所,计划今年再建53所,明年、后年各建50所。从通道5个乡镇中心小学实施的结果看,平均每个乡镇32万余元。如按通道的投入概算今后三年内,全市每年支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需增加投入1600万元;另外,要对农村留守儿童“阳光驿站”建设资金和职能部门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所需工作经费给予支持;还有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专职教师培训需要提供必要的经费等。这些需要增加的投入,主要靠公共财政解决。我们建议省、市、县(市、区)按一定比例分级筹措。其次,可通过社会化运作,进一步发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基金”,做大可用财力。再次,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出资直接参与扶贫助学,兴办留守儿童托幼服务机构、校外活动阵地等,减轻公共财政负担。

二是适当增加人员编制。今后,随着农村寄宿制学校规模扩大,幼儿园创建工作全面启动,入校入园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大量增加,幼儿园保育员人手不够;中小学需要新配心理辅导老师,其中寄宿制学校还需新配生活辅导教师、增加食堂餐饮服务人员等。因此,请求市里在教育系统内部挖掘人员潜力的基础上,对乡镇幼儿园和寄宿制学校按在校在园师生比例核编,适当增加相关岗位人员编制,确保作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

4、要下大气力优化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

社会实践论文:关于城市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及心态调查报告

一、有关“弱势群体”的介绍

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为我国在21世纪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不竭的生机和动力。然而,改革和社会转型也使我国的各种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成员处于分化、定位、整合的过程中。作为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期的代价,社会弱势群体日益浮出水面,并已成为我国当前独特而又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关注并认真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事实上已经成了深化改革、维护社会安定、加快经济发展的不容回避的任务。

xx年3月,朱铬基总理代表xxx向九届xxx五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社会学界常用的“弱势群体”这个词。深刻揭示了新时期我国社会客观存在的一个现实,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存在着一个人数较多、生活困难、需要社会广泛援助的,以农民工、城市下岗职工、“体制外”人员和过早“内退”的“体制内”人员为主的“弱势群体”。。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失地农民。上述弱势群体主要生活居住在城市,由于其社会地位、利益诉求等方面的相似性,它们构成一支庞大的社会力量。城市弱势群体的存在,对于城市稳定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都构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解决城市弱势群体问题,既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大局,又具有相当的紧迫性。弱势群体(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又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弱势群体的分类有若干种,不同的研究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类型划分。

本文提出的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是指以城市为主要居住地,由于社会转轨这一社会性原因而导致其沦为弱势群体的人群或阶层。我们认为,这一阶层主要由失业(下岗)人员、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以及主要以城市为居住地、以在城市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工三大群体构成。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由于知识贫乏、收入偏低、社会地位低下、子女受教育受到阻扰、更由于致弱的社会性等原因,其思想状况异常复杂,且带有明显的消极和负面色彩。这使得弱势群体不断加剧的场面,为了更好的让弱势群体能够摆脱生活的困境,本文进行了调查,希望社会能够更加关注弱势群体。

二、活动的意义

首先,希望能够引起政府的关注,由政府做好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帮助弱势群体摆脱困境的需要。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无助、失落、认命等悲观心理,这不仅削弱了他们摆脱困境的斗志,而且使他们在生活上陷入更艰难的困境;在自身成为社会弱者的原因归结上存在着社会应负全责的片面认识,这又进一步使他们产生消极等的依赖心理甚至仇视社会主义改革的错误政治观。受这些思想困境的影响,该群体缺乏摆脱弱势地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帮助他们克服悲观心理和消极心态,我们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向他们讲述当今社会的弱势群体所处于的怎样的形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现实,自强不息,摆脱困境。

其次,做好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城市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城市的稳定有序是整个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的“弱”主要是由于社会诸多原因导致的,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负面感受较多,不满情绪较浓,而且这一群体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法制意识比较淡薄。另外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具有很强的集中性,信息传播快,容易抱团。一旦他们的利益诉求被忽视或处置不当,他们往往会采取极端手段,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城市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做好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化解他们的不满情绪,提高他们的文化程度,增强他们的政治鉴别能力,引导他们以合理、合法的手段追求自身利益,对于维护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意义重大。

再次,做好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赖于激发社会各个阶层的创造活力。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中的一部分。然而这一群体由于社会资源占有上的劣势,导致其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产生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又制约了他们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活力。

因此,只有做好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他们摆脱弱势的信心与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活力,使这一庞大群体的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得到充分且合理的使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三、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现状分析

分析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的现状,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从中发现问题,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进而确保收到良好效果,意义重大。下面分别从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和思想政治状况作简要分析。

(一)工作状况差,收入低

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的工作状况普遍较差,收入水平较低。说他们工作状况差,并不说他们就业率低,相反,根据我们的调查情况可知,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的就业率达到了x%,仅有x%处于无业状态。这一数据仅仅表明该群体绝大部分人员没有处于“绝对失业”状态。细解这一数据发现,x%的人员只是从事临时性工作,x%从事个体工作,只有x%的人员认为自己的工作比较稳定。由于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普遍存在劳动技能欠缺或落伍问题,要想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城市里找寻一份稳定的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能从事一些技能要求低的工作。也正因为技能要求低,能够从事这类工作的人很多,竞争同样很激烈。根据市场规律,当劳动力供过于求时,劳动力价格就会下降,也就是说,雇主可以以较低的工资雇用劳动者。因此,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收入普遍较低,x%月收入低于x元,x%在x元至x元之间,两项合计,x%的受访者月收入低于x元,这种收入水平在东莞这样的物价水平较高的城市仅能维持基本生活。还有一点必须指出,这种低收入的工作很不稳定,原因同样是由于技能要求低,竞争激烈,既然人人都能胜任,雇主当然可以随时换人,所以,这类工作往往是低收入与不稳定同时存在。为了进一步说明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的工作状况。刘师傅是华盛制衣厂的工人(主要从事搬毛线、清点数目等某些不需要技能的活),他和工友们每天早上6:00左右开工,晚上7点钟收工,去掉吃饭时间,劳动时间约十一、二个小时,每天工资约四十元,没有休息日,如果赶上有加班的话,干到晚上9点、l0点都很正常。在他们看来,能有这么份工作,月收入上千元,已经很不错了,根本不敢有加班还要索要加班费的想法。工资水平低。在用工企业的概念中,农民工与廉价劳动力是划等号的。农民工工资水平很低,同工不同酬是普遍现象。据有关部门统计,“xx年我国农民工年均收入x元左右,而城镇工人年均收入x元左右,相差近l倍。浙江一项调查显示,x%农民工的月工资在x元以下,达不到最低工资标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长期以来把压低农民工工资作为降低企业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主要手段,这已是公开的秘密。即便是很低水平的工资,企业还是想方设法拖欠。这在毛织行业是普遍存在的,在其他行业也屡禁不止。尽管政府为保护农民工利益做了大量工作,“清欠”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维护农民工权益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失地农民除了部分人员已办理农转非拥有城市户口以外,与农民工相比,差别不大,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农民工:没有农地收入,就业要求更迫切:由于“被迫”转入非农产业,打工经验往往不如农民工丰富,技能也往往不如农民工。所以,他们的工作状况并不比农民工好。失业(下岗)人员由于年龄较大,家庭负担重,就业要求也很迫切,但从就业年龄上讲处于劣势,文化程度低,工作技能不适应新兴产业,所以对工作岗位同样不敢挑剔,尽管维权意识较强,但由于能够从事的岗位竞争十分激烈,大多只能忍气吞声。因此他们的工作状况也与农民工差不多。

(二)生活水平低

受收入水平制约,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人物质生活水平偏低,生活艰难。衡量物质生活水平高低有许多方法,其中恩格尔系数法是国际上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费支出的比重。思格尔系数在x%以上的家庭,属于贫困型;在x%一x%之间的属于温饱型;在x%一x%之间的属于小康型;在x%--x%之间的属于富裕型;在x%以下的属于很富裕。依据这一划分标准,就笔者调查结果来看,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x%处于贫困阶段,x%处于温饱阶段,两项累计,七成多城市弱者尚在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奔波。出现上述状况,除“收入低”这一具有共性的根本原因之外,失业(下岗)人员、农民工、失地农民造成生活水平低的原因又略有不同。失业(下岗)人员。家庭负担系数是影响人们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是结合家庭消费人口数量与家庭劳动人口数量来综合测算。失业(下岗)人员中已婚者居多,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系数大。这给失业(下岗)人员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他们只好节衣缩食,降低自己的消费水平。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失地时得到的补偿款几乎都花在了购(建)房上,甚至有的还有贷款没还清,与农地的稳定收入相比,收入的不稳定性因素增加,而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尚未得到较好的解决。此外,他们也同样存在家庭供养问题,这些现实问题使他们不得不降低生活水平。农民工除了收入低、社会保障未能较好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外,农民工生活水平低还有观念方面的原因。农民多年来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到城市打工,本就为了多挣点钱,现在收入状况不好,为了能在回家时多带回点钱,就只能从嘴里省了。客观地说,农民工在城市的收入水平的确比在农村从事同样工作收入要高一些,但城市的物价水平同样也高,在城市吃一顿和农村差不多质量的饭开支要大得多,因此,农民工为了省钱,只好降低生活水平。

(三)社会保障水平低

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内容。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我们以养老保险为例,简要分析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的保险状况。农民工养老保险状况。xx年3月份,青岛市专门出台了《青岛市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暂行规定》,但“截至xx年底,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仅占x%。”。造成参保率低的原因是多重的:一是部分企业为减少成本不愿意缴纳保险费;二是农民工社会保障意识相对薄弱;三是农民工收入水平低,“缴不起”保险费;四是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缺陷,累计缴费xx年退休后可享受养老保险,由于种种因素,农民工对于能否在同一城市缴费达xx年心中没底,因而参保积极性不高。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情况。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由于个人缴费比例高、保障水平低、缺乏层次性等原因,参保率仅为x%,而且有x%的人不能足额领到养老金,x5%的人不能准时领取到自己的养老金。失业(下岗)人员养老保险状况。失业(下岗)人员投保意识较强,但现实情况使他们的投保能力大大降低,因而其参保情况并不乐观。按照1998年《xxx中央、xxx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规定,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期间,由再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为其缴纳养老保险费用。但“并轨”以后,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费用必须个人自己缴纳。失业(下岗)人员由于年龄较大、技能落伍、家庭负担重等因素,只能降低标准求职。有的企业给投保但工资较低,有的企业工资较高但不给投保,许多人为了解决当前燃眉之急只好选择后者。从事个体经营等灵活就业的人员,按城镇个体工商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政策规定执行,缴费比例一般为x%。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从事个体经营收入也不高且更不稳定,严重制约着他们的缴费能力。综上所述,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由于工作状况差,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低,对当前生存状况满意度较低。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对当前生存状况很满意的仅占x%,基本满意x%,合计x%。其中,农民工群体对当前生存状况满意度最高,两项合计达x%(很满意占x%,基本满意占x%。),也不过刚剐过半而已,而且这种满意度较高的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民工把自己与纯农民相比得出来的,并不能说明他们在城市真的生活得很好。

四、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思想状况分析

根据我们的调查,可以把城市弱势群体的心理分出下面几种:

1、对弱势群体的认同心理(城市弱者认同弱势群体,就会把自己看作是弱势群体的一员,与社会上非弱势群体区分开来,这样就可能在其心理上拉开与社会的距离,从而逐渐远离主流社会,与主流社会断裂开来。)

2、归因上的片面心理(对自身“弱势”形成的原因分析偏差过大,很可能滋长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对社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城市弱势群体能否正确看待自身“弱势”的形成原因,直接决定了其思想情绪的积极与否。如果归因正确,则思想上进,态度积极;反之则思想颓废,态度消极。)

3、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普遍存在失落感(失业(下岗)人员把当前状况与在岗时比较,怀念当时有稳定的收入和福利,原国有企业的下岗人员更是怀念当时“工作清闲、产品包销、工资全发、福利全包”的美好时光,这种怀念使失业(下岗)人员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4、无助感是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共同的心理感受(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处于逆境时会更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鼓励,这种外部心理支持是帮助人们走出困境的重要力量。失业(下岗)后人们更加渴求关爱,但政府所能给予的只是领取一定时间的失业保险金或最低生活保障金等,紧张的城市生活节奏使人们之间的关爱少却许多,不仅关爱少,而且还可能有来自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甚至有来自社会的歧视,使失业(下岗)人员感到无助。农民失地前,其交往对象大多是农民,失地进城后,集中安置使他们的交往范围并未发生多大改变。)

思想状况主要是指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最为根本的武器。不能说文化水平高就必然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能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人们的文化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据《中国青年报》xx年12月6日报道: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指出,中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x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x%,初中文化程度占x%。高中文化程度仅占x%,大专x%。这基本能表明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文化水平。对大多数失业(下岗)人员而言,文化程度低是其下岗、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见,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文化水平低制约着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加上现实生活中的挫折,极易使他们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一种是迷信思想,认为自己当前困境是命运使然,尤其是几经拼搏几经挫折之后,这种思想更易产生。笔者调查发现,这种思想在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年龄较大的社会弱者中更为普遍:农民工感慨自己命不好,生为农民一生为农民,再努力也脱不了农皮;失地农民感慨自己生不逢时,农村政策刚刚好一点(免农业税等),自己又失去土地,沦为另类“下岗人员”;年龄较大的失业(下岗)人员感慨命运不济,年轻时上山下乡,刚刚要过几天好日子又赶上下岗。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的这种迷信命运思想使他们产生了较浓的悲观情绪,大大削弱了他们摆脱困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种是极端思想,尤其是在归因问题上,许多社会弱者把自己沦为弱势群体的原因完全归咎于社会、政府或企业领导,因而对社会或政府产生强烈不满:农村户口使农民工无法享受城市待遇,他们把自己成为弱者的原因完全归咎于二元户籍制度,失地农民把当前窘况完全归因于政府征地,失业(下岗)人员认为政府或社会应对自己当前困境负全责。这种极端思想又极易导致对社会的仇视进而导致极端行为,影响社会稳定。

五、活动的主要流程

1、向工业区的有关单位申请进行调查;

2、查看有关城市弱势群体的资料;

3、由小组成员进行商议制定一套调查问卷表;

4、对工业区的周围情况进行了解;

5、深入了解农民工工作情况以及福利待遇;

6、给一份调查表给一些农民工进行填写;

7、跟农民工进行对生活的看法以及工作岗位的情况等等的话题进行谈论;

8、小组人员对实践调查情况进行统计和整理;

9、总结所得出一些城市弱势群体的有关生活。

参考文献

1、: 《政府工作报告》,载于《xxx》,xx年3月17日,第一版

2、青岛市:《青岛市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暂行规定》,xx年3月

3、孟斯硕:《9月底城镇登记失业率x%》,载于《新京报》xx年10月27日,第四版

4、张宝文:《中国青年报》,xx年12月6日

5、《xxx中央、xxx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1998年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篇十四)

我的家乡,湖北省某某市某某县xx镇xx村,地处长*中下游的*汉平原,在这里,我们的长辈通过种植棉花、大豆、小麦等农作物而生,安详而幸福。可是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土地的减少,再加上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更多的人接触到外面的世界而选择了外出务工以增加家庭的和收入,改善家庭条件。虽然在外务工不比农村种地轻松,可是为了家庭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了子女能够上学,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于是,农村里面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外出务工赚钱,由爷爷奶奶抚养,大部分在家里上学,过年或者放寒暑假的时候才能够和父母见面。这就是我们村很多留守家庭的现状。

这个暑假里,我在我们村子里面拜访了很多户人家,并通过与留守儿童近距离的接触和交谈,了解到了很多这个群体我以前从没从没注意过的问题和他们内心的渴望,由于这种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家庭状况和成长环境,使得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孩子有了其他孩子所没有的思想和行为,在生活、学习、活动、心理等各方面都有较突出的问题。

以下是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

1.孤独感

当我问到他们在家里一般都做什么的时候,很多小孩都说放学后有作业就写作业,没有作业要写的时候就看电视,星期天的时候就跟小朋友们一起玩,好多爷爷奶奶也说,“一到星期天就不见人了,也不知道回家吃饭,每次吃饭的时候都要到处去找,找到了还极不情愿回家,说他他也不听。”然后我问一个小孩为什么不想回家,他说:“回家只有我一个人不好玩,我喜欢跟小朋友一起玩。”可是当我问到如果父母在家的话会不会还总是不想回家,结果完全不相同,他说,父母在家比较热闹,人比较多,而且还会买很多好吃的好玩的,自然就喜欢在家里了。多么强烈的对比啊!此刻我眼中浮现出一张画面,没有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在那一个个放学后的黄昏坐在门前的石阶上呆呆的望着西边即将下落的红日。

2.学习成绩的差距

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中等偏下,也有少数成绩较好,成绩好的那些孩子都是家里的爷爷奶奶懂点知识或者有哥哥姐姐的,而那些没有人辅导的孩子大多成绩不怎么好。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得到的回答大同小异,大概原因都是很多不会的东西没有人教,然后自己也不去问老师,不懂得就越来越多了,成绩自然就不好了。也有一部分孩子说不会就不会呗,学习成绩不好又不会怎样。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会觉得读书没什么用,但是我问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读书是为了什么,他们说是爸妈总是告诉他们要好好读书的,还说读书了以后上大学就可以赚很多的钱了。我想,这就是家庭教育的区别吧。可能虽然很多父母知道要让孩子好好读书,可是常年不在家里,平时也只是打电话,电话里说的也不知道能够起到多大的效果,而爷爷奶奶又不懂教育,更不懂学习上面的东西,所以,对于学习,基本上靠孩子自己自觉。但是留守的少青年儿童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要他们一个人去抵抗社会上方方面面的诱惑谈何容易。。。

3.心理情况

很多孩子*格孤僻、倔强,与生人交往时害羞,不敢说话,当我第一次跟那些我不怎么熟悉的小孩说话时,他们都是躲在爷爷或者奶奶的背后,不敢看我,大一点的孩子还会小声的回答我的一些简单的问题,可见他们的内心是多么的没有害怕和缺乏信心。归根到底。还是家庭教育的缺乏,对于尚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儿童来说,对父母的依恋还是他们的基本需要之一,特别是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的留守儿童,他们的这种依恋*情感很难得到满足,没有感情依靠,在感情问题方面他们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这对他们的心里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我见过的这些留守儿童中,有三分之二的孩子由于长期的沉默寡言,对父母的思念以及自己内心的无奈,逐渐养成了孤僻、郁闷和自卑的心理。他们害怕跟陌生人说话,哪怕简简单单的问答也显得不自信。甚至有一个初中生在初三那一年,因为对父母的思念和学习的压力,最后由于不会自己调节情绪而导致精神*,这对孩子自己以及家庭和社会都是难以弥补的遗憾。

4.道德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环节存在缺陷所导致的。以下是我对留守儿童问题提出的看法:

1.家庭教育

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职能

家庭式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进行面对面直接的互动,自我在其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而父母是这个群体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这个群体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的交流时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不是每个父母都能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所以我认为要改善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首先要从家庭做起,而且每个留守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独特的需求和问题,无论是在教育和管理方面还是采取特殊的观察、爱护、援助手段都需要给每个儿童制定一套独特的方案,这就需要*、社区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与物力,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些热心的能胜任此工作的“教育者”,对家庭做好相应的教育,从而从家庭入手,改善留守儿童的身心状况。

2.学校教育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家庭的关爱和亲情,因此,他们特别需要从学校生活中得到弥补,学校老师的的关注是他们学习的外部动力,但是很多学校只重视升学率,有些老师也是看重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而忽视了成绩差的同学,也忽视了对留守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整体水平要比非留守儿童差。在这种情况下,于是形成了越是成绩好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越多,越是成绩差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就越少。有部分留守中小学生跟我说 “老师排座位是按成绩的好坏排的,成绩好的就坐在前排,成绩不好的就坐在后面跟旁边”。试想这样的老师能够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起到什么积极的作用呢?所以,作为留守儿童所在的教育机构,应该尽可能的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多做贡献。比如,学校可以这里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并且配备有*的心理咨询老师,定期为同学们进行思想教育,并且要随时观察留守儿童的异常行为及时为他们进行心理方面的指导;定期对家长和监护人进行培训,让监护人懂得自己的小孩在学校的一些学习生活心理方面的变化,并指导家长如何配合老师一起更好的监护留守儿童,让他们健康活泼的成长。

3.社会支持

总之,留守儿童是一个综合*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家庭的*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能否得到良好的教育能否健康的成长取决于去全社会能否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和重要*,而且,就*的发展来看,农民工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将依旧为*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所以农民工的子女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也将依旧存在,希望大家能够自觉的关心、帮助、支持他们,也希望农村的教育水平能够得到改善,我相信只要他们能感觉到社会对他们的爱,他们一定不会辜负我们对他们的期望!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篇十五)

xx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直辖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教师687人、校长42人。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二、成长中的九个突出问题

1.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过去一年中,有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和个百分点。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有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上学迟到()、逃学()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和个百分点;不想学习()和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比非留守儿童高和个百分点。留守儿童缺乏所需要的学习辅导:有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有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都高出个百分点。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来源依次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而在非留守儿童的支持来源中,父亲第二,同学朋友位列第三。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是最亲近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来源以及价值肯定者。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的留守儿童认为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和个百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的留守儿童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

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社会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儿童消极情绪更多,经常感到烦躁()、孤独()、闷闷不乐(),以及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的都多于非留守儿童。

4.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更低,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和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个百分点。经常感到烦躁()、闷闷不乐(38%)和无缘无故发脾气()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1和个 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个百分点。

5.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留守男童迟到()、逃学()、受老师惩罚()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和个百分点;不想学习()、对学习不感兴趣()、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没完成作业()、成绩下降()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个百分点。

6.父母外出对小学中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被歧视()、性格比原来内向()、胆小()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最高。他们经常想念父母()、担心见不到父母()、担心父母不爱自己()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学生高、25和个百分点。四、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级的学生最需要学习辅导。

7.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

初二留守学生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更多,上学迟到()、逃学()、不想学习()、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没做完老师留的作业()以及被老师惩罚()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学生,分别相差个百分点。

初二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更差,经常和妈妈交流()、经常和爸爸交流()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学生和个百分点,而被父母训斥吓唬()的初二留守学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学生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其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8.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习惯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饭的寄宿生()比非寄宿生高个百分点,平均每天睡眠9小时以上的寄宿生()比非寄宿生低个百分点。学习和校园生活状况更糟糕,上学迟到()、没完成作业()、不想上学()、对学习不感兴趣()、听不懂老师讲课()、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下降()以及被老师惩罚(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于非寄宿生,相差—个百分点。

寄宿留守儿童各种需求的未满足程度高:一是学习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习经常有老师答疑的仅有四成()。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学习之余或节假日最经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学聊天(),其次是在室外锻炼、玩耍()和看电视()。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仅两成多()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就餐满意率仅六成多;安全状况堪忧,有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低龄寄宿趋势明显。有的留守儿童是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的,其中15%从小学四年级及以下就开始寄宿,寄宿留守儿童从小学高年级不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

9.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欠佳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比父亲外出的高2个百分点;有对未来怀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个百分点。

三、对策建议

1.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立法保障亲子团聚、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导。

2.完善监护制度和国家救助体系,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探索有偿代理监护制度,加快完善国家监护和救助体系。

3.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搭建工作平台,统筹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并提供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流程及规范。

6.注重满足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多样化需求,考虑性别、年龄段及监护类型不同的留守儿童的特点。

7.通过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以及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篇十六)

怎样以开拓创新的思路和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效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诸多问题?通过由点到面的调查,由表及里的分析比较,我们认为,各县(市、区)比较重视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从实际出发,注重针对性,对不同年龄、存在不同问题分别采取了一些与之相适应的做法。根据通道及其他县(市)前段的做法,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创办“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摇篮——幼儿园。

溆浦从XX年起,利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产和小学现有教师,解决办园条件,全面启动农村幼儿园创建工作,吸纳更多的农村幼儿特别是留守幼儿,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既盘活了教育资源,又服务了学生、家长和社会。溆浦的作法,在XX年的全省学前教育工作会议上得到了充分肯定和推介。目前,该县农村幼儿园已发展到72所,在园幼儿12864人,占农村同龄幼儿总数

通道采取国家、部门和个人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学前儿童教育。XX年以前,全县仅县城办有3所幼儿园(其中1所公办、2所民办),其余各乡镇尚属空白。XX年以来,为解决农村幼儿的教育管理问题,特别是改善留守幼儿的学习、生活条件,除县城和集镇社区又增办3所民办幼儿园外,县里的21个乡镇中心学校,相继办起了幼儿园。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办幼儿园25所,其中民办幼儿园5所,占总数的20%。入园幼儿2685人,其中农村留守幼儿达35%以上。这些幼儿的父母虽然外出务工,但孩子们在幼儿园受到了正规的学前教育,享受到应有的预防接种和其他医疗保健服务。如座落在县城的民办通道实验幼儿园创办于XX年,现有教职员工22人,入园幼儿保持300上下,留守儿童占1/2。为进一步发展幼儿教育,该园又于XX年秋季投入资金,维修睡床、桌椅、更新电视机、dvd,增添了小精灵隧道、蹦蹦床、大型冲气垫床、滑滑梯等设施,购置了一批桌面玩具,为幼儿活动增加趣味性和健身功能性。同时,还聘请园外优秀老师来园为幼儿授课。在幼儿园里,我们目睹孩子们个个文明礼貌、活泼可爱,满脸挂着健康快乐的笑容。几年来,该园越办越好,赢得了社会各方好评,荣获XX年度通道优秀民办幼儿园称号。

2、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规模,重点吸纳“留守儿童”住校寄宿。

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规模,既是教育体制改革、调整教育布局、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对“留守儿童”加强教育管理的有力措施。XX年以来,通道抓住学校布局调整的机会,先后在江口、下乡、木脚、县溪、溪口等5个乡镇扩大寄宿制学校规模,吸纳低龄“留守儿童”住校。5个乡镇共投入办学资金万元,其中建设资金143万元,学生伙食补贴万元。一年多的实践表明,这一作法对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很管用,受到家长们的欢迎。如县溪镇中心小学从XX年下学期开始,学生住校寄宿向一、二年级延伸,实施低龄学生住校寄宿。全校寄宿生由原来的316人增加到436人,其中“留守儿童”199人,占。学校针对低龄儿童年幼、自理能力差的情况,专门制订了学习、生活、安全保障等管理制度。同时,采取调整内部员工的办法,安排了3名专职生活辅导老师,负责低龄儿童住宿管理工作。晚上就寝,轮流为孩子们值班监护。早晨起床,帮助或指导他们洗漱、整理内务。在学生食堂新增了5名餐饮服务人员,承担食堂采购、卫生,为低龄寄宿生上餐具、分发饭菜、收洗餐具等。对低龄寄宿生及其他住校寄宿生的人身安全保障,学校从加强安全教育这个根本抓起,每周对学生进行一次人身安全、交通安全、心理健康和防火防灾防毒防病教育,并筹集资金3万多元,将学校围墙加固加高,建了门卫,配了2名专职安全管理员,从周一到周五,对寄宿生实行封闭管理。特殊情况需要离校,经请假后凭ic卡在门卫口刷卡出入,控制学生随意外出,减少了安全隐患。此外,每到双休日有200多名寄宿学生回家、返校,往返要乘坐火车,学校精心监护。学生周五离校,老师护送进站上车,学生周日返校,老师进站接车。有序的管理,周到的服务,为全校学生,尤其是低龄留守儿童学生创造了安全、稳定、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家长们高兴地说:送孩子住校寄宿,读书有人教、吃住有人管、安全有人护,我们放得心!XX年春季开学,学校寄宿生由上学期的436人发展到510人,增加74名。

3、招募“家长助理”,让留守儿童感受家的温暖。

从通道看,“家长助理”的招募,主要在学校内部进行,让有条件的班主任、任课老师出任。XX年以来,全县通过学校招募“家长助理”1000多名。许多学校为留守儿童制作了成长档案,“家长助理”经常与“留守儿童”交流,随时掌握其思想行为变化情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解惑释疑,打开心结;“家长助理”对“留守儿童”定期或不定期家访,上门与监护人沟通,反馈孩子成长信息,帮助监护人共同作好孩子的思想工作,让孩子们体会到老师的关爱和可信,增强成长进步的自信;“家长助理”还对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帮助,如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青春期心理变化,关注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的性安全防范,妥善处理病痛、意外伤害等突发情况,让孩子们体会到“妈妈老师”、“爸爸老师”的亲子真情和“家”的归属感、安全感。双江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在校学生898人,其中“留守儿童”278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1%。该校为其中的特困“留守儿童”招募了“家长助理”。年仅8岁的三一班男生杨秀敏家居离校20多华里的纯侗族寨子——罗武村。父母外出打工,靠爷爷奶奶监护。XX年秋季进入双江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三年级读寄宿。小秀敏生活自理能力差,与老师、同学用汉语交流有困难。入校后,学习跟不上班,加之身体原因,晚上睡觉常尿床。学校招募杨艳娥老师出任杨秀敏的“家长助理”,杨老师尽职尽责,挤出时间为小秀敏辅导汉语拼音,帮他把日常生活用语中的侗话改成汉语;课后陪着他作作业,及时指点解难;到了雨季和寒冬,小秀敏常尿床,杨老师就为他烘垫单、洗衣裤;平日里,还要为小秀敏代管餐票、零花钱,督促他按时服药,治疗尿床毛病。功夫不负有心人,小秀敏在杨老师的真情关爱和无私帮助下,学习已能跟上班,去年期末考试成绩有了提高。现在,身体状况也有好转,晚上尿床现象少了。目前,通道打算扩大招募范围,从身体好、经验丰富的离退休老师及其他“五老”中招募“家长助理”,并对前段招募工作进行规范、完善。

4、部门联动,社会力量参与,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带教活动,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

关爱“留守儿童”,为他们解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困难,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通道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以不同的方式,投入到扶助“留守儿童”的行列。一是县属机关单位动员了60多名青年志愿者,率先组建关爱“留守儿童”队伍,XX年7月在县城举行启动式,并招募64名“知心哥哥、知心姐姐”与农村“留守儿童”开展交朋友、寻知音活动。当年11月,团县委组织近100名“知心哥哥、知心姐姐”到独坡、牙屯堡等乡镇,走访看望“留守儿童”,同他们谈心交心,对其中的特困生还赠送1100余元慰问金,捐赠书籍500册,文体用品4套,受访“留守儿童”十分感动,说“知心哥哥、知心姐姐”比亲哥亲姐还亲。二是县妇联、xxx联合在县电视台开办“同在一片蓝天下成长”节目专栏,反映“留守儿童”的心声,颂扬关爱“留守儿童”的事和人,营造全社会真情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三是县关工委发动“五老”以开展“十、百、千”老少交友结对活动作为平台,为“留守儿童”献爱心,解难题。如陇城镇关工委组织“五老”队伍250余人,与200多名“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根据帮扶对象的不同,有帮教的、帮学的、帮管的和帮困的。镇关工委委员、退休老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卢云来,用自己省下的退休金为地处陇城的通道三中5名特困“留守儿童”一次性资助3600元,并与其中的初三学生吴春鹏结对交友,签订了长期资助协议,商定每学期资助200元,直到大学毕业。吴春鹏受助后,对自己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读书用功,学习成绩变好,待人文明礼貌。通道三中关协会长、退休老校长龙幸福,为了“孙子”当“孙子”,三番五次向深圳多乐善慈善总会求援,筹集资金1多元,资助以留守儿童为主的贫困学生。陇城250多名“五老”开展老少交友结对,都收到了好的效果。四是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如新星房地产公司老总刘金平,近两年共捐款3万余元,为2所小学修缮校舍,扶持“留守儿童”读书。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