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篇

第六章欧姆定律:第一节电压

通过此节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电压的单位是什么?怎样测量电压?这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

电压是电学中重要的概念,是研究欧姆定律的基础。本节重点是练习使用电压表。

电压概念的形成:教材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热知的“电压”一词来学习。教材只讲了电压是什么的问题。

教学建议:启发提问:你在日常生活那些地方听说过“电压”这一概念呢?让学生讨论、阅读思考回答,让他们从实际中认识电压。

想想做做: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灯泡两端电压变化及亮度变化情况。让学生感知灯泡的亮度与电压的关系,从而引出电压的作用。即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要有电压。然后讲解电源作用、电压表示符号及单位。

怎样连接电压表: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它去掉了现行教材的讲述式的介绍电压表的使用方法,而是让学生根据说明书自学并使用电压表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电压表的使用说明书,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建议:教师可以采用先让学生阅读电压表使用说明书,然后交流获取的信息,谈谈电压表的连接方法。同时让学生根据电压表的使用方法自我设计一个用电压表测小灯泡两端的电路,并动手实验。这样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师注意:电压表的连接与旧教材的区别:过去的是“电压表与部分电路并联”。电流从“+”入“—”出,过于抽象。现今更加直观、准确、可操作性强。

怎样在电压表上读数:教材没有告诉读数的方法,而是采用类比联想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思考电压表读数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切忌直接告诉。可先展示一下电流表,让学生说说电流表的读数方法,然后想想该怎样,谈谈你从电流表的读数中受到什么启发。大胆尝试一下电压表的读数。

想想做做:电池串联问题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对测量的分析,不难得出串联电池组电压的特点,即让他们从实验中感知串联电池组电压比单个电池电压多,且等于个串联电池电压之和。

建议:教师可让学生动手实验后提问:串联电池电压组给了我们哪些新的启发呢?关于学生问到并联电池组电压时,由于并联电池组在日常生活中少见,教材未研究,教学中可让学生课外研究。

动手动脑学物理:共有4个小题,且都联系实际,给学生实践的机会。第2题自制盐水电池,并用电压表判断电源正、负极。教师应想办法为学生提供器材,让他们动手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打破对电的产生的神秘感。在用电压表判断电源正负极时,大胆用“试触”的方法来实验。遇到问题可讨论如何解决。

第六章欧姆定律:第2节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这个探究是教材中没有告诉结论的探究。它是从学生实验演变而来的,为学生提供了探索过程完全的探究。教材告诉了一个学案,有些探究程序中的具体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填写。探究的结论,学生容易得出。教材中之所以没有给出结论,其原因之一是标准中没有确定的要求。

建议:由于教材中给出了学生导学的过程。因此,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我探讨完成导学内容前五部分,然后让他们交流。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将并联电路中电压规律的探究,作为课外内容布置,让学生去完成。当然教师也可以用实验向学生展示。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制作水果电池,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不仅用菠萝可做,而且用其他水果、蔬菜如葡萄、土豆等也可以做。活动中让学生感知了电压表的作用,进一步巩固了利用电压表判断电源正负极的方法。此实验活动的最后让学生思考:关于“水果电池”你还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生活用品来做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STS:防止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主要讲保护环境的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

第六章欧姆定律:第三节电阻

通过此节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电阻的概念,单位是什么?变阻器是什么样的?如何调节灯泡的亮度?了解半导体、超导体的特点。

本节内容电阻是电学中重要物理量之一,对电阻的理解,探究导体长度对导体电阻大小的影响及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炮的亮度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1、电阻概念的形成:教材首先从学生们熟悉的事例中引出了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的概念:导体、绝缘体、接着让学生通过“想想做做”动手实验来获取不同导体连入电路中对灯泡的亮度的影响的信息。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感知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有大、有小。从而形成电阻的概念,避免了过去的读概念、记概念的做法。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课标中没有明确的要求,而是以活动建议的形式提出,课本中以“想想做做”来研究电阻大小与长度的关系。为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打基础。学生通过“想想做做”的实验探究来获取信息。明白了铅笔芯的长短对电阻大小的影响

建议:实验中教师可提问:实验中你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小灯泡作用是什么?让学生明白铅笔芯电阻的大小可通过灯泡亮暗程度来体现(学生完成这一思维过程,笔者认为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应给予引导)

3、变阻器:研究变阻器时,除研究了滑动变阻器外,还增添拓展了对电位器的研究,画出了电位器的内部结构图,教学建议P16,批注。

4、探究变阻器的作用: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炮的亮度?这个探究有两个核心问题:

①变阻器是怎样改变电阻的?

②如何让学生自己设计电路。这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建议:(见教材P16,批注)

5、科学世界介绍了半导体、超导体的特点及半导体、超导体材料的发展对高科技的影响,教师要给予指导性的阅读。

第六章欧姆定律:第四节欧姆定律

1、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这是一个完整的探究,不希望教师告诉学生的结论,应让学生去探究,通过测得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应注意多次测量数据,综合分析,以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强调学生要如实记录,综合分析,得出结论。这个探究是过程完全的探究,课标中有要求,教材给出了结论,学生应加强理解。

教材中还设计了例题,渗透了物理学的计算方法。欧姆定律知识的应用,对于物理计算,教师要有度。注意不要把计算题设计的过深、过难、过偏,应有实用性,体现学习物理的实用价值。如教材例题一中,通过对试电笔中电流的计算,让学生明白试电笔的使用方法及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

额定电压、短路:短路主要让学生明白,短路时电阻小,电流大。危害:电源损坏,导线升温,可能导致火灾。

第六章欧姆定律:第五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本节内容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中“想想议议”为学生测电阻作准备。思考如何设计测电阻的试验电路,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操作步骤及记录数据表格。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学生如实记录,引导学生对计算数据的分析。同时,强调变阻器的作用。

第六章欧姆定律:第六节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投影)

本节内容涉及知识面较宽,主要研究:

①为什么电压越高越危险?

②为什么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

③注意防雷:讲了形形色色的避雷方法。

④气象报上的新闻增强了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2篇

一、长度

任何测量都需要单位,长度的单位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其中米是基本单位,注意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拿到一把刻度尺首先要观察零刻度线、分度值及测量范围。

二、时间

时间主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分(min)、小时(h)测试时间的工具有手表、机械停表等。

三、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录时,结果应包括读数和单位两部分。

初二物理学习方法和思路

1规律

学习物理的关键

物理规律是人们通过长期努力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结论,必须深入领会,加强理解,为了帮助记忆,我们通过口诀方式归纳如下:

1.弹簧秤原理:弹性限度是条件,伸长缩短很关键,变化包括两方面,外力可拉也可压。

2.惯性定律:不受外力是条件,保持匀直或静止,平衡效果合为零,相当没有受外力。

3.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浸在液体中,要受浮力不密底,排开液体的重量,ρ液乘以gV排

4.功的原理:任何机械不省功,总功有用额外和,对物对功才有用,机械绳重摩擦额。

5.杠杆平衡条件:静止不动匀转动,力乘力臂积相等,支点受力画力线,作出力臂是关键。

6.反射定律:三线共面两角等,成像都是虚像的,物像镜面对称轴,镜面凹面均适用。

7.折射规律:两种媒质密不同,三线共面角不等,密度大中角度小,垂入射很特殊。

8.欧姆定律:同一导体同状态,电压电阻定电流,电阻导体本属性,材料长短粗细温。

9.焦耳定律:通电导体产生热,I平电阻乘时间,电能全部转热,纯阻两推经常用。

10.串联电路:串联电流路一条,电流大小处处等。总阻总压各部和,正比关系归电阻。

11.并联电路:并联电压处处等,干路电流支路和。总倒等于各倒和,反比关系归电阻。

12.安培定则:通电导体产生磁,电流方向定磁场。右手握螺旋管,四指电流拇指北。

13.滑动摩擦力:压力粗糙成正比,滑动大于滚动的,匀速直线或静止,根据平衡力来求。

14.大气压强:高度温度和湿度,睛夏高于阴和冬,海拔高度2千内,上升12下降1。

15.物体沉浮:浮力重力相比较,也可比较物液密。物小漂浮悬浮等,物大液密必下沉。

16.决定电阻大小因素:温度一定看材料,长度正比截面反,拉长压缩很特殊,四倍关系要分清。

17.决定蒸发快慢的因素:蒸发吸热要致冷,快慢因素三方面,温度高低接触面,空气流动摇扇子。

18.影响沸点的因素:沸腾沸点要吸热,沸点高低看气压,高山气低沸点低,高压锅内温度高。

19.晶体熔解:吸热升温倒熔点,熔解过程温不变。熔点温度物状态,固态液态或共存。

2仪器

学习物理的工具

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和实验法。熟悉物理学中的各种仪器是进行观察实验的基础。能正确使用各种仪器,就能很好地学习物理。

1.总纲:根据需要选器材,范围零刻最小值,使用规则认真记,记录准确加估读。

2.刻度尺:水平放置零对齐,刻线紧贴视线垂,特殊方法四小类,积小成多曲线替。

3.弹簧称:竖直静止匀速读,力的平衡替换的,调零观察最小值,使用不能超范围。

4.温度计:热涨冷缩是原理,接触范围不脱体,体温特殊可脱体,使用之前要先甩。

5.天平:水平放置游码零,刻盘指针对中块,左放物体右法码,游码始终加右盘。

6.平面镜:物像相等镜对称,物动像动含2倍,钟面问题十二减,全像镜长物一半。

7.凸透镜:二倍焦距见大小,一倍焦距见虚正,实像物近像变大,像大必定像距大。实像倒立虚像正,物距像距反向变。

8.杠杆:匀速转动或静止,力和力臂积相等,支点支在支架上,调节螺母水平衡。用力最小力臂大,支点力点连线垂。

9.滑轮:轮上之力必相等,轴上之力轮2倍,省力必定费距离,轮上移距轴2倍。

10.定滑轮:固定不随物移动,支点轴上在园心,力臂相等为半径,省力一半不变向。

11.动滑轮:动滑支点在轮上,竖直用力省力半,效率计算要计重,不变方向费距离。

12.滑轮组:n个定动一根绳,定出2n变力方,如要2n多一股,动出多省方不变。

13.伏特表:内阻很大电流忽,并联要测的两端,若是串接在电路,V表有数A无数。

14.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的电阻,有效部位分清楚,无效不通或短路,滑片接伏三类型。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3篇

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常考点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4.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常考点

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4篇

八下语文知识点总结

一、字词:

1、她那像哄(hǒng)小孩似的话语,引得人们哄(hōng)堂大笑,随后就一哄(hng)而散了。

2、年迈的他穿着丧(sāng)服,为丧(sāng)葬费发愁,神情沮丧(sàng)、垂头丧(sàng)气。

3、小明的爸爸每次出差(chāi)差(chà)不多都要出点差(chā)错。

4、网里的鱼拼命挣扎(zhá),鱼刺扎(zhā)破了他的手,他随意包扎(zā)一下,并没有太在意。

5、他自己懒散,却总是埋(mán)怨别人埋(mái)头工作。

二、文学知识积累:

1、“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2、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3、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

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5、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范晔《后汉书》

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小已。 曹操《龟虽寿》

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10、欲人不闻,莫若不言;欲人不知,莫若不为。 枚乘《上书谏吴王》

三、散文阅读技巧指导

A表达方式

1、叙述: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述方式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2描写

描写指用语言文字等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具体来说就是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把表述对象的状态,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它是一种“形神兼备”的表述法,是记人、叙事、写景类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之一。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按照描写对象不同,描写主要有对人的描写和对景物的描写。

(一)人物描写

1.考点解析

历来对人物的描写的考查,通常情况下能考查的是人物描写手法,以及这样写的作用。

2.知识储备

描写手法 正面描写  (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   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

细节描写的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丰富文章内容,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二)景物描写、环境场面描写:

1.考点解析

我们讲的描写是狭义的描写,近年来单纯考查描写的并不多,描写景物,主要考查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景物描写的方法,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等。

2.知识储备

景物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角度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视觉还要考虑观察的角度、顺序等,如从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从高到低,或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等。或者从时间的顺序。

采用对比方法写景。

采用象征手法写景。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5篇

1、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

了子代。

2、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3、染色体:细胞核内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4、染色体的组成蛋白质分子和基因分子

5、染色体的数目成对存在23对(46条)

6的遗传物质。

7、基因:遗传物质中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是遗传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8、染色体、DNA、基因三者的关系: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_段。(一条染色体包含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包含许多基因)

9、无性生殖的后代、个体之间十分相像,这是因为他们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

10、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要分开,分别进入两个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也要分开,随染色体而进入两个细胞中。

11、生物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单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单存在的。

12、成对的染色体形态大小相似,不成对的染色体形态大小有较大区别。

13、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也就包含了46个DNA。

14、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而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亲代细胞中染色体的水平,其中有一半染色体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6篇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7篇

地理八下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是网络课程中信息传递的基本单元,研究知识点的表示与关联对提高网络课程的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地理八下知识点总结,请参考!

地理八下知识点总结

1.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不能指示其他方向。

2.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则来确定方向;不能简单地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法则确定方向。

3.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单位的统一。

4.在等高线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5.判断某一物体是否属于天体,主要看这个物体是否单独存在于宇宙空间。

6.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116°E经线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的区别;二要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确定是应该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7.判断晨线和昏线的前提条件是地球的自转方向和昼夜分布状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昏线以东是夜半球。

8.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时要注意取通过这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段进行计算。

9.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10.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11.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如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12.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月初)与冬至日(12月22日)、远日点(7月初)与夏至日(6月22日)的区别。

13.理解热力环流原理时,要注意从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入手分析气压的高低分布规律,气压高低与海拔高低相关: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

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

14.分析实际生活中风与等压线的关系时,要注意区分近地面与高空: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一般不考虑摩擦力,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减小。

15.分析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时,要注意季节的判断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夏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北;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冬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南;太阳直射赤道(春分和秋分)时,赤道低气压带一般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16.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形成的,不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

17.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与江淮准静止锋有关,夏季的伏旱是受副高控制形成的。

18.判读锋面图时要注意锋面的倾斜方向总是向冷气团一侧;画冷锋和暖锋简图时,要注意三角形与半圆形的凸出方向,即总是指向锋前,冷锋指向暖气团一侧,暖锋指向冷气团一侧,它们的指向也可代表锋的移动方向。

19.判断气候类型时,要注意根据气温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月份判断南北半球--7月份气温最高为北半球,1月份气温最高为南半球。

20.分析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时,要注意气候类型的特殊分布,如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但有些地方比较特殊,如澳大利亚东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东南部等地区都远离赤道,其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暖流的影响有关。

21.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的区别:相对来说,风化作用是静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有地面温度变化、水、大气和生物因素等;侵蚀作用是动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有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

22.六大板块中,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属于亚欧板块,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而落基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撞形成的。  六大板块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速记:“冰岛生长在大洋,二岛三山四弧亡。”  解释:生长边界一般形成裂谷或海洋,冰岛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 二岛:新西兰的南北二岛 三山:阿尔卑斯山系、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四弧:日本群岛、马来群岛(含菲律宾群岛),千岛群岛,阿留申群岛【 四个岛弧链】 亡:消亡边界

23.“背斜谷”从地形上讲是山岭被侵蚀成了山谷,但从地质构造上讲还是背斜。

24.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但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25.注意断裂与断层的区别:断裂是指岩层沿裂隙断开,但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断层是指断裂面两侧岩层发生明显位移的地质构造。

26.利用等值线图判断河流与地下水补给关系时要注意两者的海拔高低和水位高低:河流水位高,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水位高,地下水补给河水;黄河下游是“地上河”,始终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27.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不一定都在夏季,如地中海气候区冬季为汛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则全年水量丰富。

28.注意利用河流与等高线的关系判断湖泊的性质--咸水湖或淡水湖:等高线向湖泊一侧弯曲,表示湖泊海拔高,湖水外流,一般为淡水湖;等高线背向湖泊弯曲,表示湖泊海拔低,河水注入,一般为咸水湖。

29.分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要注意判断南北半球--南半球北坡热量丰富,自然带分布位置高;北半球南坡热量丰富,自然带分布位置高。

30.注意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在分布地区和对应气候类型上的区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对应地中海气候。

31.注意北海渔场(西欧)与北海道渔场(日本)的区别。秘鲁渔场形成原因(上升流形成)与其他三大渔场形成原因(寒暖流交汇形成)的区别。

32.干旱灾害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并非降水最少的地区,干旱灾害就最严重。干旱灾害主要是对农作物而言的,是受供需关系影响的。我国西北地区降水比华北地区少得多,但华北地区对水的需求量更大,故华北地区比西北地区干旱灾害严重。

33.寒潮危害最大与寒潮势力最强是有区别的:寒潮危害最大主要是对农作物而

言,一般发生在秋末和春初;寒潮势力最强一般发生在冬季。

34.地震的震级与烈度两个概念要区分开: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一般而言,同一地区相同条件下,烈度与震级成正比。

35.火山和地震并非百害而无一利:火山灰和火山喷发物往往能形成肥沃的土壤,地震波可以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36.滑坡和泥石流都是地质灾害,两者最大的区别:泥石流需要大量水分条件,而滑坡则不需要大量的水分,但过多的'水分会加剧滑坡的发生。37.工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并不是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如采矿工业受自然(资源)条件影响较大。

38.不同指向型工业的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能获得经济利益,市场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原料地,如高档家具厂;原料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市场。所以分析工业区位时要用发展的观点。

39.注意区分电子工业和电子装配工业,前者是技术指向型工业,后者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40.新兴工业可分为劳动密集型(意大利的普拉托)和技术密集型(美国“硅谷”),并非特指技术密集型工业。

41.平原是城市发育最理想的环境,但并不是所有的平原上都分布有密集的城市,如亚马孙平原。

42.河流交汇处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但在山高谷深的山区,河流交汇处不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43.高级住宅区并不是分布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而是分布在与低级住宅区背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城市外缘。

44.根据市场最优的原则,商业中心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地区,但并非城市中心地区都是商业区。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

45.注意区分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等)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两种环境问题的表现。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属于生态破坏。

46.人口自然增长率可能是正值(表示人口总数增加),也可能是零(表示人口总数不变),甚至可能为负值(表示人口总数减少)。

47.一个地区人口总数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应该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零的时期,因此人口增长速度降低并不等于人口总数的减少。目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人口增长数仍然很大。

48.除人口自然增长外,人口的数量变化还包括人口的机械增长(即人口的迁入和迁出)。

49.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目前及将来面临的重大人口问题。

50.注意几条地理界线的区别: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

51.我国冬小麦和春小麦种植区的分界线是长城,小麦与水稻种植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52.浙赣线是指浙江省杭州市至湖南省株洲市之间的铁路。京广线、浙赣线与湘黔线交会于株洲,而不是长沙。

53.沪宁杭工业基地中的“宁”不是指浙江省的宁波市,而是指江苏省的南京市。

54.东部和西北地区的河流的汛期都在夏季,但其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降水量和气温。

55.注意三江源、三江平原和三江并流中“三江”的区别:三江源是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位于青海省境内;三江平原指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条河流冲积形成的平原,位于黑龙江省境内;三江并流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在横断山脉中自北向南平行分布而形成的并流景观,位于云南省境内;这里的“三江”是指不同的河流。

56.修建三峡工程的主要目的是防洪,而不是发电。

57.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不在甘肃而属于内蒙古(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位于与世隔绝的西北干旱地区,处于甘肃和内蒙古两省交界处,酒泉市东北210公里处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属于内蒙古。那么基地为什么叫“酒泉”?因为当时选中该地建设基地时为保密起见,是以距离它200公里范围左右最近的城市命名为原则,选中了酒泉市。而酒泉是甘肃的城市,因此很多人误以为基地在甘肃省。)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8篇

从粒子到宇宙

一、分子世界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2、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二、静电现象

1、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

把皮毛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

负电。

4、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三、更小的微粒

分子由原子构成。

原子是由带负电的核外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统称为核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人教版八下物理知识

第九章压强

、压强:

㈠、压力

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3、作用点:作用在受力面上

4、大小:只有当物体在水平面时自然静止时,物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才与物体受至的重力在数值上相等,有:F=G=mg但压力并不是重力

㈡、压强

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4、公式:

P=F/S

5、单位:帕斯卡(pa)

1pa = 1N/m2

意义:表示物体(地面、桌面等)在每平方米的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6、增大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力 举例:用力切菜易切断

2) 减小受力面积 举例:磨刀不误砍柴功

7、减小压强的方法:

1) 减小压力 举例:车辆行驶要限载

2) 增大受力面积 举例:铁轨铺在路枕上

、液体压强

1、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持它的容器底部有压强;

液体具有流动性,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2、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各个方向的压强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

3)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是相等的;

4)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h

注意: 液体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质量无关。与浸入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无关(深度不是高度)

当固体的形状是柱体时,压强也可以用此公式进行推算

计算液体对容器的压力时,必须先由公式P=ρgh算出压强,再由公式 P=F/S,得到压力F=PS。

4、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

特点: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 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即各容器的液体深度总是相等。应用举例: 船闸、茶壶、锅炉的水位计。

、大气压强

1、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气体受到重力,且有流动性,故能向各个方向对浸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3、著名的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其它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吸盘挂衣钩能紧贴在墙上、利用吸管吸饮料。

4、首次准确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一标准大气压等于1900px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即P0=×105Pa,在粗略计算时,标准大气压可以取105帕斯卡,约支持10m高的水柱。

5、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海拔3000米内,每升高10m,大气压就减小100Pa;

大气压还受气候的影响。

6、气压计和种类: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无液气压计)

7、大气压的应用实例:抽水机抽水、用吸管吸饮料、注射器吸药液。

8、液体的沸点随液体表面的气压增大而增大。

(应用:高压锅)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物理学中把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

2、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3、应用:

1) 乘客候车要站在安全线外;

2) 飞机机翼做成流线型,上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比下表面快,因而上表面压强小,下表面压强大,在机翼上下表面就存在着压强差,从而获得向上的升力.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9篇

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束了。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正确领导下,本学期的实验教学工作完成的很圆满,很顺利。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开展物理实验的教学,特总结如下:

一、确定实验教学指导思想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确定以实验为基础,用实验来展开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有机地把课内探索延伸到课外。总之,尊重科学,实事求是,面对群体,以实验创新教育为前提,使学生达到掌握物理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学会运用实验手段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为指导思想,强化实验教学目标。

二、实验教学认识的提升

作为物理学科,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从物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物理实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物理实验对于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具有其他教学内容和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新的课程理念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落实和实施,都离不开实验.为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更好地实施实验教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工作核心,以扎实开展课程改革为教学工作重点;不断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管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学生在玩中学,找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实验教学目标的强化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确定以实验为基础,用实验来展开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有机地把课内探索延伸到课外。总之,尊重科学,实事求是,面对群体,以实验创新教育为前提,使学生达到掌握物理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学会运用实验手段解决物理问题。

四、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

通过大力探索改革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建立起了按科学设计实验教学程序、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指导实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引导-探索-实验-掌握”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利用物理实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教师课内讲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主要方式是采取提问、答疑、讨论、观察实验现象、动手操作等。在实验中,加强了对学生实验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实验教学的重视

每次实验,教师都能够认真的准备,并事先演习一遍。同学都能够做到先预习,熟悉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并严格按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验结束后能及时整理仪器并按要求进行送回仪器室,摆放到指定位置。通过做实验,培养了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对实验的总结,增强了学生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做实验,使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学期的实验工作能够圆满完成是和师生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以后的实验工作我们将更加严格要求,力争作的更好,使我校的实验教学在上一个新台阶。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第十章 浮力

浮力(F浮)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3、产生原因: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控制变量法):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阿基米德原理

1.实验: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1,小桶所受的重力G2;

②把物体浸入液体,读出这时测力计的示数为F1,(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G1-F1)并且收集物体所排开的液体;

③ 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总重力G3,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G排=G3-G2。

2.内容: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3.公式:F浮=G排=ρ液gV排

4.从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的大小只决定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液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其它因素无关无关。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物体的浮沉条件:

2.浮力的应用

1)轮船是采用空心的方法来增大浮力的。轮船的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由于水的密度变大,轮船浸入水的体积会变小,所以会上浮一些,但是受到的浮力不变(始终等于轮船所受的重力)。

2)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或下潜。

3)气球和飞艇是靠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来改变浮力。

4)密度计是漂浮在液面上来工作的,它的刻度是“上小下大”。

4、浮力的计算:

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称量法:F浮=G物-F拉(当题目中出现弹簧测力计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

漂浮悬浮法:F浮=G物

阿基米德法:F浮=G排=ρ液gV排(当题目中出现体积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1篇

八下古诗词知识点归纳

1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两个典故来表达回归之后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感到忧伤,却又很达观)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4、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借历史倾吐胸中的抑郁之气。)

(主题: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15、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比喻的方式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出崇高气节、悲壮情调、血性精神。)

(表现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

16、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2篇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1节 杠杆

1、定义: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杠杆。

2、五要素:一点、二力、两力臂。(①“一点”即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O”表示。②“二力”即动力和阻力,它们的作用点都在杠杆上。动力是使杠杆转动的力,一般用“F1”表示,阻力是阻碍杠杆转动的力,一般用“F2”表示。③“两力臂”即动力臂和阻力臂,动力臂即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L1”表示,阻力臂即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L2”表示。)

3、杠杆的平衡(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静止不转或匀速转动叫杠杆平衡)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F1L1=F2L2。

4、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L1>L2,F1

(2)费力杠杆:L1F2(费力省距离,如:人的前臂、理发剪刀、钓鱼杆。)

(3)等臂杠杆:L1=L2,F1=F2(不省力、不省距离,能改变力的方向 等臂杠杆的具体应用:天平. 许多称质量的秤,如杆秤、案秤,都是根据杠杆原理制成的。)

第2节 滑轮

1、滑轮是变形的杠杆。

2、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物。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

3、动滑轮: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4、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n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④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第3节 机械效率

1、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总-W额=ηW总

斜面:W有用=Gh

2、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额=W总-W有用=G动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

斜面:W额=fL

3、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总=W有用+W额=FS=

斜面:W总=fL+Gh=FL

4、机械效率: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公 式:

斜 面:

定滑轮:

动滑轮:

滑轮组:

5、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通常用百分数表示。某滑轮机械效率为6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的60%。

6、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7、机械效率的测量:

(1)原理:

(2)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3)器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外还需刻度尺、弹簧测力计。

(4)步骤: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目的:保证测力计示数大小不变。

(5)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①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

②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

③摩擦,若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

8、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3篇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_制度的确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由于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时间:从1953年至1957年。

4、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5、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6、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_制度的确立

1、时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_在北京召开。

2、文献:大会制定了《_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_全国_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_制度。

3、领导机构

4、意义:第一届全国_的召开,形成了_制度。_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5课:三大改造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原因: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2、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始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先后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3、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4、手工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公私合营

1、工商业改造方式:从1954年开始,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2、结果: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赎买政策: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三大改造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6、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