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浪费粮食的总结(实用5篇)

山崖发表网工作总结2024-03-24 14:45:4010

关于浪费粮食的总结 第1篇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班全体同学在老师的组织和带领下开展了“节约粮食,从我做起”的活动。

自活动开展以来,我班同学听从老师的指挥,积极参与有关“节约粮食,从我做起”的各项活动。

一、召开“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主题班会。

在主题班会上,家长代表也来参加并给同学们讲述了自己小时候怎样节约粮食。班主任赵老师做了精美的幻灯片。幻灯片中有粮食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有关于节约粮食的名言,有几张非洲小朋友挨饿、哭泣的照片。一道数学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要根据一天所浪费的粮食计算出一个月、一年各浪费多少粮食。接下来,赵帅斌同学的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粮食来之不易。他小时候能吃上一顿饱饭很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节约粮食,远离浪费!吃多少、盛多少,不要随便剩菜剩饭;如果在饭店吃饭时最好是吃多少、点多少,剩下饭,要打包回去……听了家长们的发言,同学们很受教育,对节约粮食有了新的认识。

在主题班会上,班主任把全体同学分成六个宣传“节约粮食”的小组,同学和家长自告奋勇,争当小组长。家长们还为节约“粮食从我做起”的小报优胜者颁发奖品。

二、板报组同学利用板报的形式,宣传“节约粮食,反对浪费”。

“节约粮食,从我做起”活动开展后,我班板报组同学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按期出相关板报,图文并茂。内容包括:节约粮食的宣传语、宣传画儿和节约粮食的形式、做法,很受大家的欢迎,得到同学们的认可。

三、我亲自做节约粮食的调查报告。

我每次在餐馆用餐时,发现浪费粮食的现象严重。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人们用餐后的表现是怎样的?

我们是这样做的:

1.查阅有关资料、图片及现代格言。

2.阅读有关“节约粮食”的书籍及网页,并了解有关粮食的情况。

3.采访家人。

4.亲自去餐馆儿调查采访。

(1)调查情况及资料的整理。

采访家人:请问您对“节粮”有什么看法?

长辈口述:

①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孩子对“节约粮食”做得不够好,因为他们没有受过苦、挨过饿,更不知道劳动人民的艰辛!认为粮食多得很,且不知我国的粮食每年都需要从外国进口。此外,由于气候原因,天灾会使粮食减产;严重时,可导致粮食颗粒无收!年轻人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②有一些有钱人很爱面子,才会浪费粮食。

③还有一些人因为家庭富足没有节约意识,根本不会考虑节约的问题。

④另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节约粮食”的传统美德。

(2)采访大世界“美食城”:

请问您对节约粮食有什么看法?

①抄桌的阿姨:“有的人点了好多的饭菜,可只吃了一点就倒掉了;有的大人点了菜后,孩子不愿意吃,所以原来的都倒掉了,再点新的,看了就让人心疼。”阿姨描述时,眼睛已经湿润了。

请问您每次用餐时,都能做到“光盘”吗?为什么?

②一位用餐阿姨:“我每次都能。因为不能浪费,要提倡节约。”

③一位用餐叔叔:“我肯定都能。现在生活很好,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粮食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珍惜它。我们国家还不富裕。我们现在要用四分之一的粮食去养四分之三的人。低碳生活,节约粮食,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

(3)小结。

浪费粮食的现象确实严重,可也有的人知道节约粮食,还有的人知道为什么要节约粮食。我们要向周围的人发出呼吁,节约粮食!特别是“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只要用餐就要做到“光盘”,因为,节约粮食是美德!

四、参观庙城粮仓。

在“节约粮食”的活动中,班主任组织我们去庙城粮仓进行参观。粮仓的工作人员为同学们认真地讲解粮仓的构造及储粮数量、时间、保存方法等,同学们专心地听、认真地做记录,有疑问的同学还积极地向老师或工作人员咨询。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很有收获,更加深了对粮食的了解。

综上所述,“节约粮食,从我做起”的活动使同学们提高了节约粮食的意识,不论在家,还是在外用餐,都能做到“光盘”,珍惜粮食。

关于浪费粮食的总结 第2篇

人常说:“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这是一句我们都熟悉的话,然而,在生活中,却又有多少人做到节约这一点了呢?

在我家旁边的垃圾站,经常看到有许多人们丢弃的饭菜,那些饭菜不仅难以处理,而且还会散发出难闻的异味。在饭店里,我们也时常可以见到一些人饭菜还没吃完,就匆匆忙忙地离开,然后就有服务员匆匆忙忙地走过来,把只吃了一半的饭菜一股脑地倒进桶里。当我看到这些情景的时候,我总是很痛心,难道这些人不知道他们吃的粮食都是来之不易的吗?怎么能这样糟蹋农民伯伯辛辛苦苦才得来的劳动成果呢?据统计,中国每年浪费粮食价值2000亿元,如果按每所希望小学100万元的话,那么可以希望小学20万座;如果按每名失学儿童300元学费的话,那么大约可以使多少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罗?看看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节约粮食还是一件小事吗?

回顾几十年前,革命先辈们长征,漫漫路途中,有多少红军战士因为没有干粮而饿死途中,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又有多少老百姓因为吃不上饭而活活饿死,那几年,许多人觉得能吃上一顿饱饭都是奢侈,许多人经常饿得头晕眼花,体弱无力。

拿过去人们的生活和现在的对比一下,我们显得是多么幸福与幸运。我们现在处于这个衣食不愁、可以吃饱穿暖的时代,难道不更应该节约粮食,珍惜粮食,也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啊,我们吃的粮食都是农民伯伯辛勤劳动的来的,从春天播种到秋天收获,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啊,我们应该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关于浪费粮食的总结 第3篇

一、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1、在局办公地点,利用花椒交易中心的LED显示屏,滚动播放节粮爱粮的宣传标语,为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2、通过QQ、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宣传国家在粮食政策方面的新举措;宣传大米、面粉的优质鉴别办法;稻谷、小麦、玉米的储存方法。

二、优质粮油进家庭

开展社区主题科普讲座、互动交流、主题倡议等活动,组织公众走进优质粮油加工企业和示范基地,宣传讲解膳食营养健康知识,普及“中国好粮油”系列标准和质量控制导则,引导居民科学健康消费。

三、“节粮爱粮”宣传进农村

1、10月16日,在xx集镇开展以“爱粮节粮保安全、优粮优价促增收”为主题,旨在引导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减少粮食浪费、增加有效供给。大力倡导科学文明的消费方式,持续营造“爱惜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浓厚氛围。向群众发放宣传单600份。

2、10月16日,在xx粮油市场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活动,向群众发放1200份宣传资料依托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向农户宣传推广“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五代”服务;依托国家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向农户宣传推广粮食品质测报和监测、科学储粮技术服务。

总之,通过本次粮食宣传活动,向广大群众普及了爱粮节粮的知识,引导广大居民树立节俭意识、营养意识,让人民群众吃得更科学、身体更健康。

关于浪费粮食的总结 第4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人们传颂了几千年的古诗,也许同学们在幼儿园就背的滚瓜烂熟了。然而不知同学们是否留意,我们平时走在大街上,常常会见到只吃了几口的馒头和水果等等被扔在地上,却没有一个人主动捡起来。有的同学家庭条件好,吃饭时就挑三拣四,爱吃这个,不爱吃那个,如饭菜稍不合自己的胃口,便会将只吃了几口的饭菜倒进垃圾桶。

同学们,不知你们可否知道,在我们严重的糟蹋、浪费粮食同时,那些贫困地区的同学们吃的是什么?一个馒头加一碗白开水,就是他们的午餐,把咸菜、萝卜干、马铃薯之类当做食物,那是家常便饭,我们常喝的牛奶吃的鸡蛋,对于他们来说,那只是一种美好的向往,比过年还难得。有的同学可能认为,现在粮食这么多,浪费一点儿算什么,可是同学们可曾想过,如果大家都不知珍惜粮食,都不知道节约粮食,都不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你浪费一点,它浪费一点,那将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浪费啊!

古人曾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当念物力唯艰。”我们中华人民是一个有着五百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就有节约粮食的优良传统,同学们,浪费粮食就是犯罪,浪费粮食最可耻。就让我们像老一辈学习,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反对浪费,提倡节约。

我们应传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崇尚节约的.优良传统,从小就树立“浪费粮食可耻,节约粮食光荣”的观念,养成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让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关于浪费粮食的总结 第5篇

6月20日上午,通北中心小学开展“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主题教育活动暨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上,曾校长宣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号召青少年管住自己的饭碗,爱惜粮食,适量定餐,避免剩餐,减少浪费,科学膳食,健康生活的文章,强调“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着重指出,看似简单的一粒米,可以折射出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待节俭的态度。浪费一粒米,扔掉一个馒头,丢弃的不光是粮食,而是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是做人的一种品格和精神,希望大家“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从节约一粒米做起!

接着,学校向四、五年级学生赠送了《节约粮食从我做起》科学调查体验活动手册,要求同学们利用暑假时间积极开展科学调查体验活动,调查家庭晚餐情况,看一看有没有浪费粮食?浪费多少?调查家乡土壤情况,认识土壤类型,了解家乡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等。

同时,学校还悬挂关于“节约粮食从我做起”的宣传画册,加强对学生进行节约粮食的教育。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