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许经营模式分析总结(优选3篇)

山崖发表网工作总结2024-03-18 10:07:4414

特许经营模式分析总结 第1篇

关键词:管理舞弊;审计风险;管理舞弊导向审计

审计模式的发展不是一个相互替代的过程,而是一个适应社会的需要自我调节的过程。风险导向审计中所指的风险,应理解为财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风险,最根本的风险应该是管理层的舞弊风险。当公司管理层试图以舞弊财务报表为手段获得更多的机会利益时,他们会利用其所处的特殊地位,拥有的权力来为其舞弊目的服务。作弊者通常均会在事前精心设计,事后极力隐瞒来加大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难度,当注册会计师不能查出这种对报表使用者利益有重大影响的舞弊行为时,通常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会计报表审计应以重点识别和判断管理舞弊风险为审计方向,实施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制定管理舞弊审计策略,开展以查找管理舞弊为核心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管理舞弊导向审计,才能切实改进和提高审计揭露管理舞弊的效果。管理舞弊导向审计的基本理念和思路是:从战略和系统角度分析评估公司可能存在的重点“风险隐患”,寻找识别客户是否存在表明管理舞弊的“红旗标志”,对管理当局的诚实性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认定和揭露管理层舞弊行为对会计报表产生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的一些程序。

一、对企业舞弊风险的分析与评估

注册会计师不仅要从微观的账户层次了解企业,更应注重从宏观层面了解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如行业状况、监管环境及目前影响企业的其他因素、企业的性质、组织结构、企业的目标、发展战略、企业竞争的优势与劣势以及相关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及执行的有效性、对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等),从战略与系统的角度评估公司可能存在的重大舞弊风险,寻找和捕捉舞弊所隐藏的异常信息,发现潜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形成“合理预期”。分析评估舞弊风险尤其注重经营风险分析,如当整个行业不景气或新竞争对手的出现等使得公司的业绩不佳时,管理当局为了维持公司的良好形象,或保证自己的薪金不受影响,高层管理者就往往会诉诸于舞弊财务报表,使公司的经营风险转化为财务报表舞弊风险。因此,只有对客户整体情况有深入了解后,才能使审计人员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形成更好的舞弊审计思路。这种做法它实际上是基于战略系统观的思考,体现的是一种风险意识而非利益意识的审计策略。

二、实行“舞弊三角”风险评价模式,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舞弊行为的出现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在特定条件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特定的舞弊行为生成机制使然。正如Joseph 指出的,财务报告舞弊不是始于管理层的不诚实,而是发端于某种环境,这种环境中存在的显著特征是:激进的财务业绩目标和目标未实现将被视为不可宽恕的氛围。SAS 《审计准则第99号――考虑财务报告中的舞弊》提出了“舞弊三角”风险评价模式,强调审计人员应将足够的注意力放在舞弊产生的风险因子上,即压力、机会和借口。当三个舞弊风险因子同时出现时,就意味着出现舞弊的可能性很大,审计人员必须予以足够的注意,采取有效的审计程序以控制风险。传统的会计报表审计认为,审计人员应该“中性”地去看待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其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审计人员容易对可疑的线索视为当然,未能深入探求真相。在管理层是“中性”的假设下涉及到管理层舞弊时,导致审计人员陷入一种尴尬境地:一方面从成本与效率出发,审计师通常谋求与管理层的合作,另一方面这种合作却存在管理层提供虚假证据误导审计人员的风险,事实上这种合作已经隐含了审计师默认管理层是基本可靠的前提。SAS 强调的“职业怀疑精神”对此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思路,它要求审计师要保持高度的职业怀疑态度,不能推测管理层是可信的。同时审计师应以质疑的思维方式评价所获取证据的有效性,始终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及敏锐的观察力,对相互矛盾的证据以及引起对文件或管理当局声明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的证据保持警觉,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及每一个审计项目都应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如果审计师就重要问题难以搜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应当推定存在财务报告舞弊的嫌疑,即所谓的“有错推定”假设。

三、寻找表明管理舞弊的“红旗标志”,评估舞弊风险,证实舞弊

“红旗标志”也称舞弊风险因素或警讯,指的是企业的经营环境中可能存在故意错报高风险的征兆。提高舞弊审计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充分关注红旗标志,这一点在国内外学术界和实务界已取得了共识,从各国的舞弊审计准则就可以体现出来:SAS 及修订后的ISA 分别在准则中或以附录的形式列举了有关舞弊的许多风险因子。同时国内外的一些学者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总结出一大批认为能够显示管理舞弊的红旗标志,如我国的黄世忠,王泽霞,耿建新等,由于各国经济、法律、资本市场等环境因素的差异,有些研究成果不一定适合其他国家。同时,由于心理学的“稀释效应”,提供过多红旗标志反倒会削弱审计师评估舞弊风险的能力,使其对舞弊线索失去敏感性。因此,需要独立审计师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特点,结合同行和自己的审计经验,借鉴和研究有关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学习最新颁布的舞弊审计准则,做出专业判断。在具体执业过程中其实很多舞弊行为能从企业的经营表现,企业内部人的行为以及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中找到蛛丝马迹,一些研究发现:拥有审计大客户和舞弊经验,具有较高道德推理水平,独立性强和职业警觉高的审计师评价舞弊风险更准确。实务中要针对发现出的“红旗标志”的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进而揭示舞弊行为及其对会计报表认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会计报表的公允性进行全面评价。

四、充分运用分析性程序

分析性程序是揭露舞弊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揭露管理舞弊方面作用相当明显,它以财务资料及非财务资料之间的表面关系或可预测关系来评估财务信息并分析财务信息的合理性。出于某种目的的管理层舞弊时,常会操纵某些财务或非财务信息,但不可能操纵全部业务信息,由于不同信息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效的分析性程序有助于审计师识别影响财务报表的异常交易、事项、金额、比例趋势以及在详细测试中不易察觉的舞弊迹象。其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比较分析、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结构分析等,分析性程序可以广泛运用于审计全过程。在审计计划阶段,通过分析性复核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资料之间,非财务资料之间,财务与非财务资料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便于对财务报表整体及其各项目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帮助审计师确定被审计单位的重要会计问题和重点审计领域,找出高风险领域所在,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审计计划,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在审计的实施阶段,可作为一种实质性测试方法,以收集与账户金额及各类交易相关的数据作为认定的证据。在审计报告阶段,可对审计证据进行总体复核,印证通过其他审计方法得出的结论,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情况的总体合理性做出判断,确定是否需要增加审查内容。

如果相关信息的关系不合理,则要考虑追加审计程序或修改审计报告,如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负债率高于同业相同规模其他企业的平均水平,而资产利润率却低于平均水平,则说明该企业财务风险较高,将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产生不利影响,这时就要对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做出谨慎的选择。分析性程序的运用和执行,对注册会计师的经验,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注册会计师加强后续教育,以提高分析性复核结果的可信赖程度及审计效率。

五、加强同各群体信息的交流与沟通,拓展信息的沟通渠道

审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是一个多方收集信息,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做出判断的过程,通过内外结合,前后贯通的信息收集渠道,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源探明舞弊风险所在。

当注册会计师与企业内部人员沟通、询问内部人员时,应注意在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工作人员中寻找询问对象。应通过与内部审计部门、营销部门、处理复杂或异常交易的员工等人员的沟通,获取有关舞弊的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信息,并注意利用外部信息源,如询问被审计单位聘用的律师,评级机构,与被审计单位有业务往来的单位,会收获一些意想不到的审计证据和信息。

此外要积极与项目小组进行信息交流、讨论,由于项目组成员中在知识结构、工作经验及专业技能上的差异,沟通能相互促进,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职业判断水平,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集体优势。项目组应当讨论客户所面临的经营风险,财务报表容易发生错报的领域及方式(特别是由于管理舞弊导致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并持续交换有关重大错报的信息。

讨论时应当始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警惕可能发生重大错报的迹象。通过讨论可使项目组成员更好的了解所负责领域中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并了解所实施的审计程序如何影响审计的其他方面,包括如何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如果审计师发现了舞弊行为或可能存在舞弊的重大线索,应及时同适当层次的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审计师应特别加强同企业治理负责人之间就相关舞弊问题进行交流,比如管理层的诚信度,管理层对于内控缺陷或舞弊行为的态度,管理层的某些“可疑”行为等。如果审计业务涉及的特殊技能和知识超出了审计师的能力范围,审计师还可以利用专家协助执行鉴证业务。

在开展具体审计业务过程中,管理舞弊的特点决定了审计师通常较难突破客户设置的障碍或防范措施,因此,审计人员可开展个性化的审计策略,针对评估确认后的高风险领域实行专门审计程序以及延伸性审计程序,以克服传统舞弊审计思路带来的缺陷,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如何有效审计企业舞弊尤其是管理舞弊一直是世界性难题,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颁布,世界各国舞弊审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无不说明人们对于舞弊的重视,如何发展创新一个有效的审计模式或程序来发现、遏制舞弊行为,缩小民众对审计的期望差距,降低审计风险,这一切都有赖于更多审计理论和实务界的学者对此开展更深入系统的工作,做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泽霞.管理舞弊导向审计研究[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刘明辉.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赵德武,马永强.管理层舞弊、审计失败与审计模式重构――论治理系统基础审计[J].会计研究,2006(4).

4、黄世忠.从看财务报表舞弊风险因素有效性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11).

特许经营模式分析总结 第2篇

关键词:舞弊 防范 企业 内部控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各项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基于防范舞弊角度的企业内部控制受到了各企业管理人员的关注,早在18世纪美国各企业就提出了“内部牵制”理论,到20世纪末,企业内部控制手段日趋健全。但由于企业管理人员忽视了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作用,导致企业舞弊事件频发,企业舞弊行为屡见不鲜,制约了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这一严峻形势下,深入对基于防范舞弊角度的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舞弊概述

舞弊定义

我国《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指出,舞弊的法律概念较为宽泛。事实上,关于舞弊的定义,目前我国并没有专业标准。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提出,“舞弊是一系列故意的非法欺骗行为”;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指出,审计单位的治理层、管理层、内部员工或第三方为获取不当利益使用非法手段的故意欺骗行为属于舞弊。本文所述的舞弊,选择了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选用的定义。

舞弊特征及一般过程

舞弊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其一,舞弊行为人的目的与动机不纯;其二,舞弊行为人在舞弊前要经过预谋与策划,舞弊后需想方设法掩盖罪行;其三,舞弊形态具有多样化、隐蔽化与复杂化特点,且危害性较大。舞弊过程通常包括三个步骤:一是行为本身;二是利益转化;三是掩盖舞弊行为。

舞弊的种类

(1)按舞弊行为与主体的不同,可分为管理层舞弊与员工舞弊。

管理层舞弊是指管理层通过歪曲事实或带有误导性的财务报告对投资者、政府、债权人及社会公众等外部利益团体进行欺骗。该类型舞弊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不受内部控制的约束;二是通常以财务报告为手段;三是容易被复杂业务交易掩盖。

员工舞弊是指部分靠近生产一线的非管理层,利用职务之便非法获取企业或其他个人利益的行为。例如采购人员收受供应商的回扣。

(2)按照舞弊目的的不同,可分为财务报告舞弊与侵占资产舞弊。

财务报告舞弊一般是指管理当局欺骗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包括对财务报表进行更改或伪造、忽略或误报财务报表的重要信息等。

侵占资产舞弊一般是指员工欺骗管理当局,目的是为占有企业资产,主要行为包括挪用、贪污、窃取等。

(3)按舞弊性质的不同,可分为职务舞弊与组织舞弊。

职务舞弊指企业员工为谋取个人利益,利用职务之便损害企业利益,一般表现在侵占资产、舞弊性财务报告等。

组织舞弊是指由组织进行的损害外部利益组织的行为,如虚假财务信息、虚假广告、偷逃税款等。

按舞弊者与企业关系的不同,可分为内部舞弊与外部舞弊

内部舞弊主要指企业内部管理者或员工进行的舞弊活动,较为常见的有采购人员与供应商相互串通,高价采购低劣原料,使公司负担较多成本。

外部舞弊是指零售商、承包商、供应商等通过重复报账、多开账单等手段欺骗企业的行为。

2 企业舞弊问题现状

常见手段

舞弊是为了获取不合法私利,对第三方造成损害的行为,具有隐瞒、欺诈及破坏信任等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利益层受到政绩、荣誉、利益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舞弊事件日益增多。大部分企业在进行舞弊行为时,都会结合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将文件进行编造、藏匿、销毁,利用资产重组与关联方舞弊。

舞弊机理

舞弊机理可以概况为三个方面,即动机或压力、机会、态度。其中,动机或压力主要表现在企业高层对管理层或财务部门施加压力,如完成某些艰巨任务即可得升职机会或巨额奖金等,许多管理人员或财务人员往往为得到利益而甘愿通过舞弊行为完成这些艰巨任务。此外,由于部分企业自身也存在一定压力,为美化财务报表而采取多种手段,以吸引投资者,获得有利的融资条件;机会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控制存在漏洞。作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显赫。然是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等现象,导致内部控制可操作性不强;态度主要表现在企业相关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企业的忠诚度。

3 企业舞弊问题的原因

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部分企业虽然建立了一些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总体而言并不健全。许多内控制度都侧重于组织的规划控制,合理划分了各项职责,但是忽视了授权控制。并且,还有部分企业侧重于凭证控制与记账控制,可有效保证账簿资料的真实性,但是却忽视了实物资产控制。例如,存货没有及时入库出现损失等。如此一来,企业内控效果自然无法提升。

企业行业竞争压力

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盈利能力直接关系到行业竞争、市场需求及经济环境,而企业经营成果同样也受到了各环境因素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着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行业竞争压力。例如,企业的资产状况与资金报酬率决定着银行贷款;企业责任人完成任期目标及企业业绩认定等情况决定着其前途等。由此可见,在企业无力完成相关指标时,舞弊行为人就会为满足利益需要而对某些企业信息进行篡改或伪造。

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企业的治理与内部控制是不可分离的,两者相互促进,也相互制约。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才能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得到有效运行。但是现阶段,我国企业的控制股东或内部人的控制现象较为严重,企业的执行权、控制权与监督权集中于关键人身上,关键人的任意权力较大。“内部人控制”是指企业在将经营权和所有权区分开、管理层和所有者的利益关系不同这一背景下,企业由管理人员单方面控制和管理各项事务,这一现象促使企业管理者过于测重对潜在风险的管理,忽视了企业规章制度的作用。而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企业当前利益,就极容易出现造假舞弊的现象。

内部控制文化建设不足

内控制度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而言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许多企业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重视程度不够已经成为了当前企业领导者的普遍现象,尤其缺乏内部控制文化的建设。即使许多员工的综合素质较高,但是由于内部控制的企业文化不足,员工也难以对内控制度进行有效地执行。

4 解决舞弊问题的对策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企业防范舞弊的各项措施中,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最基本的措施。虽然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使企业将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得再完善都有可能因为管理当局的越权或员工之间串通舞弊等失去应有作用。但是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内部控制制度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防范措施。对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方各面,特别是经常发生的交易行为、经济业务等方面都应该建立相应的内控制度,进行有效地制约、监督与控制。在内控制度中,不仅要包括生产、经营等活动的各种方式与方法,也要包括核算、审核、分析信息资料及报告的步骤、程序与流程等。

明确风险评估目标

评估风险是指对内部控制目标的相关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并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应对策略。这一过程主要包括设定目标、识别风险、分析风险与应对风险。企业对自身存在的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进行评估过后,应当制定相关的风险防范措施,判断、分析企业在实际经营中遇到的风险,并将其纳入到企业的风险数据库中保存。由于缺乏具体的风险评估目标,对风险定位不准确都会造成企业多方位的损伤,因此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必须明确其风险评估目标,应将管理工作于财务报告具体细化,对症下药。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在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各个岗位的不同职能与性质,进一步明确各部门人员应当承担的责任,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其相应权力;严格规定相关办事流程与操作规程,确定相应的追究责任制度,包括责任查处措施与奖惩方法,将责任、权力与利益相结合,从真正意义上做到权有所属、责有所归与利有所得,从而有效激发企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实施重要岗位轮换制度

将重要的工作岗位进行轮换,这不仅有利于部分员工的全面发展,还能促使后任该职务人员揭露前任该职务人员在工作中的错弊,从而对在职人员产生较强威慑力,减少该岗位上的舞弊行为。并且,轮换制度有利于考查不同工作人员在同一岗位上的工作业绩,以此评价不同员工的工作能力,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强化企业文化建设

作为企业信奉并将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企业文化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减轻或缓解竞争带来的压力,让管理层与员工积极、正确的对待竞争压力。企业管理层应当将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让每一位员工自觉融入到这种氛围当中,切身体会到内部控制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自觉遵守内控制度。要营造内部控制文化氛围,企业需加强员工的上岗培训及上岗后再教育工作,在进一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与道德水平的同时,促使员工全面理解并遵守内控制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舞弊现象的发生。

此外,企业还应当重视离任审计工作,采用经济责任审计法,将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加强对企业管理层的监督力度,可有效降低企业管理层舞弊的可能性;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与激励制度,可有效减少员工的舞弊动机。

5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各要素对防范舞弊事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人员应积极完善治理结构,努力营造优质的企业氛围,从自身做起,加强化企业监事会、董事会、经理层之间的互相制衡,进而加大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力度,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金花妍.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财务舞弊治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

[2] 李清.基于内部控制的管理舞弊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3.

特许经营模式分析总结 第3篇

一、舞弊的概念

舞弊是指组织内、外人员采用欺骗等违法违规手段,损害或谋取组织经济利益,同时可能为个人带来不正当利益的行为。舞弊是人为达到不良目的,经过事先预谋,精心策划,运用非法手段作弊的一种故意行为。从舞弊的主体方面可把舞弊行为划分为组织舞弊和个人舞弊。组织舞弊是指组织领导人为了本单位和其成员的利益,授权有关经办人员,利用不正当和非法手段,损害国家和其他单位利益的故意行为。个人舞弊是指员工私自为了个人私利利用不正当的和非法手段,损害国家、组织或他人利益的故意行为。

二、会计舞弊手段透视

1、收入舞弊途径

1扩大销售核算范围虚增收入。主要手段包括:销售回购、销售租回等业务确认为收入;将委托加工业务的加工发出以及收回,通过对开发票方式分别确认为销售以及购买业务;将非营业收入虚构为营业收入。

2提前确认收入或记录有问题的收入。主要包括:在尚未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就确认收入;对发出商品以及委托代销等业务提前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将向附属机构出售产品确认为收入;在客户对该项销售有终止、取消或递延的选择权时过早确认收入。

3利用财务报表合并技术虚增收入。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我国会计准则,均以拥有实质控制权作为纳人合并范围的标准。这样,一方面,对相关公司是否拥有“实质控制权”必须依赖财会人员的专业判断;另一方面,管理当局可以通过拉长控制链条、构建复杂的公司体系等手段,进一步“拓宽”财务报表合并范围。这些会计选择的灰色地带无疑给企业管理层实施财务舞弊创造了条件。

2、费用舞弊手段

1收益性支出资本化。收益性支出资本化,就是将期间费用以及应当与本期收入配比的营业成本等故意列作长期资产,以此虚增利润。

2费用摊提目标化。企业基于配股、增发等融资目的,或者为了迎合市场盈利预期等,常常人为调节诸如广告费、折旧费、研发费、预计损失、无形资产摊销等费用的计提或推销的依据比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折旧及推销期限的延长或缩短均可使当期费用减少或增加。

3、非经营性损益操纵利润

企业常常通过处置转让子公司、非货币易、债务重整等手段制造非经营性收益,进行利润操纵,企业采用非经营性损益进行利润舞弊的手段主要如下。

1债务重组。新准则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人营业外收入。因此,一些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或者出于维持公司业绩及配股需要的情况下,通过债务重组确认重组收益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新准则规定,若交易双方存在关联,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也就是差额不计入损益。因此,一些上市公司如想操纵利润,会想方设法予以规避,将关联交易非关联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公司对商业实质的判断也存在着一定的会计弹性,这给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留下了一定空间。

3借款费用。新准则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扩大到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资本化的借款范围扩大到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这样,一些企业便可能在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和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上打主意,以达到操纵企业利润的目的。

4无形资产。虽然新准则对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定义进行了区分,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明确划分这两个阶段,因此,一些公司就可能通过主观划分,来决定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此外新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再局限于直线法,并且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这也给一些公司利用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方式或摊销年限来操纵利润提供了途径。

5政府补助。新准则规定,“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用于补偿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计入当期损益”。在这里,“已发生”和“将发生”是两个不同的时态,却关系到补助的确认金额及当期利润实现程度。当前的环境之下,是否如实确认,完全依赖于企业的诚信程度。因此,有些企业可能人为调节补助操纵当期利润。

6固定资产。新准则要求公司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方法及预计净残值至少每年复核一次。只要与原估计有差异时,就应当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与净残值,并且调整的方法采用未来适用法,不用追溯调整。因此,公司只要找到证据证明其固定资产使用寿命与原估计有差异,就可以进行会计估计变更,对业绩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7资产减值。新准则中明确规定的不允许转回减值的资产主要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以及存货,其他如应收账款、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委托贷款等资产的减值准备仍可转回。因此,新准则虽然对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仍给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留下了一定的空间。而且,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和比例仍可由上市公司自行选择,公司可能为避免当年亏损,不按规定提足减值准备,留待以后年度进行“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以达到粉饰会计报表的目的。

8公允价值。新准则按照现行国际惯例将“公允价值”引入中国会计体系。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不发达,公允价值的应用在很多处理上需要人为判断,加上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难以做到真正的公允,可能一些公司会利用“公允价值”来调节操纵利润。

4、常见的存货舞弊手段

存货舞弊主要有两种情况,即虚增存货和虚减存货,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点。

(1)操纵流通环节,虚增成本。包括在采购环节虚构入库存货、伪造各种单据增加入库成本等;在生产领用和费用归集环节,错误的费用归集,人为调高存货成本等;在销售和发出环节,随意变更存货计价方法、人为调减发出存货的数量、期末不按照规定进行销售成本的结转等。

(2)操纵存货盘点,虚构存货。主要有:人为操纵对进行重复盘点、隐瞒毁损存货和盘亏损失、虚构存货盘盈等。

(3)故意错误的存货资本化。即将原本应该在当期费用化的一些费用没有按照规定计入当期费用,而是人为的将其资本化,以达到虚增存货资产,减少当期费用,最终达到虚增当期利润的目的。

(4)利用存货的特殊业务进行舞弊。企业通过债务重组非货币易、关联方交易、滥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变更虚假的时间性差异、虚假披露等手段操纵利润等。

三、上市公司舞弊审计的策略

1、保持高度的职业怀疑精神

通过对近几年爆发的财务欺诈案的分析,发现现代的财务欺诈往往呈现出集团串通舞弊的大范围性和舞弊行为的高智商性。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每个项目时以及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都要保持高度的职业怀疑精神,不能盲目认定管理层是诚实可信的。

2、分析研究舞弊产生的环境因素

审计人员应重点分析研究舞弊产生的环境因素,而非舞弊产生的表面结果。其中涉及财务指标的有:现金短缺、负的现金流量、营运资金或信用短缺,影响了营运周转。融资能力(包括借款及增资减低),营业扩充的资金来源只能依赖盈余,遭受低价进口品的竞争。现有借款合约对流动比率、额外借款及偿还时间的规定缺乏弹性,存货大量增加超过销售所需,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产品过时的严重风险,品质逐渐恶化。审计人员还需格外关注管理当局是否存在财务欺诈的可能,财务欺诈风险因素包括:财务稳定性或盈力受到威胁;管理当局承受异常压力;管理当局经济利益驱使;特殊的行业或经营性质;特殊的交易或事项;公司治理缺陷;内部控制缺陷;管理当局态度或缺乏诚信等。

3、测试及评估公司管理层执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基本目标是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实施经营管理目标。而舞弊财务报告的制造者大多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他们基于种种动机对财务报告进行“操纵”,具有舞弊或串通舞弊的便利,审计人员很难在正常的审计程序中查找出舞弊行为。因此,审计人员可以采用下列手段对公司管理层执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检查特殊分录和其他调整;对会计估计进行复核以检查其倾向性,包括对重要的管理层判断和假设进行追溯复核;对大笔非正常交易的业务合理性进行评估等,评估结果会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审计人员可根据公司管理层逾越内部控制的程度,确定不同的风险等级,并根据不同的等级,设计发现舞弊财务报告的专门审计程序,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

4、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寻找舞弊的迹象

分析性复核是审计人员分析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分析性复核相当于从一个全局的角度看待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与经营结果,从全局出发审慎研究审计结果的合理性,相当比例的财务报告舞弊的曝光最初都源于分析性复核程序中发现的线索。分析性复核程序可以运用于审计的整个阶段。在审计计划阶段,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分析性复核程序,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获取更好的了解和确认资料间的异常关系和意外波动,以便找出存在错报的风险领域帮助其确定审计重点,据以确定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及范围。在实施审计阶段,审计人员可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收集与账户余额和各类交易相关的特殊认定的证据。在审计报告阶段,审计人员可利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来对被审计会计报表的整体合理性做最后的复核,以便检查所审计会计报表是否存在不合理现象。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