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摩擦力总结(优选10篇)

山崖发表网工作总结2024-03-09 15:45:2119

有关摩擦力总结 第1篇

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向自己周围的骨干教师讨教,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改进演示实验

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模仿向支持己见过渡,使其思维方式首先转向“自我思维”,即摆脱习惯性思维,从固定的圈子里走出来,形成自己的思维;继而转向“怀疑思维”,即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提出怀疑的思维;最后转向“进取思维”,即力破陈旧,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如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在水杯中装满水,然后用一适当厚的纸将杯口盖住,当水杯倒置后该纸不会掉下,水也不会流出。这个实验简单易行,一做就成,且效果明显。但学生对这一现象很难接受,容易产生怀疑心理,认为是水把纸“粘”住了。怎样才能改变学生认识并使其确信大气压的存在呢?此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程序,摆脱教材的束缚,改进实验的演示方法,将实验中的水杯底部开个小孔(水杯可用塑料杯)。演示时,先用手指按住小孔,实验结果和前述相同。但当放开手指,纸片随即落下。这一实验过程,使学生产生的知觉具有可信性、完整性、鲜明性和深刻性。

二、让学生猜想实验结果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引发的。教师在进行一些演示实验前,先要求学生对可能发生的现象或结果进行猜想,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再做实验。

例如:在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中,对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教材上只有简短的文字说明,学生对“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难以理解。对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从定性来看学生不难接受,但对定量的正比关系直接得出也难让学生信服。教学中笔者采用如下实验来研究摩擦力:用一根绳子通过定滑轮把木块和弹簧测力计相连。(1)探究滑动摩擦力的方向:①提出问题:当皮带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时,木块是否受到摩擦力作用?若有,所受的摩擦方向向哪?②猜想与假设:学生通过讨论提出各种不同的想法,请学生说出他们的猜想和理由。③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转动皮带,学生观察得出摩擦力方向向右。④分析与论证:理论分析,因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合力为零,所以摩擦力与向左的弹簧拉力平衡,故摩擦力方向向右。(2)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①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②猜想与假设:学生不难得出摩擦力与压力有关,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但很多学生也会得出摩擦力与相对运动的速度有关或与接触面积有关等。③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对学生提出的猜想不置可否,提议学生通过实验来检验自己的猜想,并能进一步得出定量的关系。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法进行总结,进行实验验证和记录数据。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教师事先测量出木块的重量,然后在木块上加砝码改变压力测出不同压力下的滑动摩擦力,将记录数据填人由学生设计的表格中。保持木块不变,改变皮带的速度,要学生观察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变化;将木块不同的面放在皮带上(接触面积不同)观察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情况。⑤分析与论证:要求学生对表中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学生不难找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三、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通过物理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实验数据后,进行分析、判断、概括、总结、归纳等思维加工过程,使之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获得结论。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思维的重要途径。

摩擦力的大小,得出结论:在以上实验基础上,由学生总结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从实验可得出滑动摩擦力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和物体的接触面积无关。

有关摩擦力总结 第2篇

有许多学生总叫喊物理难学,实际上是因为教师没有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课堂的设计要从学生出发,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此,我以《摩擦力》一节的教学案例与大家共同探讨。我认为要让学生学习不觉苦,必须处处闻生语。

【教学片段情景描述】

片段一:引入新课

学生体验:将两本书一页一页地交叉叠压在一起,两手用力向外拉书。

师:能拉开吗?

生:拉不开。

师:是什么魔力阻碍了书的运动?

生:摩擦力。

评析:通过学生体验交叉叠压的两本书很难拉开,引入摩擦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得到了有效的激活,开启了学生的心智。

片段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体验:(1)用手轻压桌面,手在桌面上滑动,然后重压桌面再做一次,体会两次感觉有什么不同?

(2)保持压力相同,使手分别在桌面和桌面的背面(较粗糙)滑动,体会两次感觉有什么区别?

生:猜想假设①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大小有关;

②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③与接触面积有关……

生讨论:①用到什么实验方法?②怎样改变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大小?③用什么工具测摩擦力?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师评价并肯定。

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展示实验方案并进行评估,找出最佳方案。

师:明确了实验方案,各小组先讨论设计好实验表格,并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随后交流。

评析:在明确了研究目的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讨论完整地设计出方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片段三: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师:通过实验探究可知,摩擦力的大小只跟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现在老师有一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你认为摩擦力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

(学生讨论,举手示意。教师对两种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分组,开一个辩论会,认为摩擦力越大越好的是正方,认为摩擦力越小越好的是反方,老师是主持人。正反双方在辩论时,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正反双方,一次一人发言,各举一例,自由辩论。)

生自由辩论。

师:由于时间关系自由辩论到此结束,请正反双方各派一名代表做总结性发言。(学生代表发言)

师:通过辩论可以看出,摩擦力有时大好,有时小好,都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足之处,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要设法增大,为我们服务,有害的我们要想方设法减小。那么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讨论回答)

评析:通过辩论,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将辩论引入课堂,学生兴趣高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竞争意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评估:

(1)在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时,发现很难保持弹簧测力计示数的稳定,很难读数。请分析其原因是什么。

(2)为解决上述问题,某同学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乙所示。请说明该装置是如何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的。

(3)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时,为什么能解决上述问题?

评析:针对该实验设计的不足,设计实验评估,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反思】

1.注重生活中的物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摩擦力》这节课安排为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生活中到处都存在摩擦力,同学们对摩擦力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摩擦力定义的引出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采用了学生体验式教学引人摩擦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注重设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点燃思维的火花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为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引导”。一堂好课一定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本节课注重营造和谐的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3.注重物理与科技、社会的联系

通过争论“摩擦好不好”,学生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的事例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途径,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有关摩擦力总结 第3篇

速度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一个词汇,在物理学中是一个经典的概念: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路程的多少;他的常见单位的换算关系是。而在实际研究时,速度可以分为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匀速直线运动亦是如此。

【常见考法】

本知识的考查形式多变,选择、填空、计算等题型中考均有所见,考查的知识点不外乎以上几点,在学习时一定要理解概念,把握关键!

【误区提醒】

1、平均速度必须指出是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路程S和时间t之间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2、平均速度的'公式:v=s/t

【典型例题】

例析:列车从甲地到乙地,先以54km/h的速度行驶了,然后停车,再以72km/h的速度行驶1h,到达终点,求列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

解析: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必须用全部路程除以整个运动过程所用的时间,其中包括中间停止运动的时间。全程的速度不要误认为是各段路程速度的平均值,而要根据平均速度的意义来计算。

有关摩擦力总结 第4篇

力的概念: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注意:①有力作用时,必然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②有力作 用时物体间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的改变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5、力的测量 测力计:实验室常用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正确使用:①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②调零;③应是弹簧伸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作“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易错点】是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而不是弹簧的长度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表示法:

⑴力的图示: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做法 ⑵力的示意图: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简易图示

8、弹力 ⑴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⑵作用方式:直接接触

⑶方向:跟受力物体的形变方向一致。例如拉力的方向是沿着绳子的伸长方向。

⑷常见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

9、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G=mg 其中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竖直是指垂直于水平面,而垂直是指垂直于某一平面) 应用——重垂线、水平仪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注意】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运动和力

一、惯性和惯性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 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说明】伽科略斜面实验使用的科学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实验加推理)

2、牛顿第一定律:

⑴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二、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合力为0,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 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合力不为0,运动状态改变(运动快慢改变或运动方向改变)

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画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

三、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1)静摩擦 (2)动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7、应用: ⑴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

物理摩擦力知识考点总结

有关摩擦力总结 第5篇

物理知识点考点总结

考点1:电荷、电荷守恒定律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例如: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1.元电荷:电荷量e=×10-19C的电荷,叫元电荷。说明任意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电荷量的整数倍。

2.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3.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

考点2:库仑定律

1.内容:在真空中静止的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他们的连线上。

2.公式:

3.适用条件:真空中的点电荷。

4.点电荷:如果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的大小大得多,以致带电体的形状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忽略不计,这样的带电体可以看成点电荷。

考点3:电场强度

1.电场

(1)定义:存在于电荷周围、能传递电荷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物质。

(2)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2.电场强度

⑴ 定义:放入电场中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F与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

⑵ 单位:N/C或V/m。

⑶ 电场强度的三种表达方式的比较

⑷方向:规定正电荷在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的方向为该点电场强度的方向,或与负电荷在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的方向相反。

⑸叠加性:多个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为各个电荷单独在该点产生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和,这种关系叫做电场强度的叠加,电场强度的叠加尊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考点4:电场线、匀强电场

1.电场线:为了形象直观描述电场的强弱和方向,在电场中画出一系列的曲线,曲线上的各点的切线方向代表该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曲线的疏密程度表示场强的大小。

2.电场线的特点

⑴ 电场线是为了直观形象的描述电场而假想的、实际是不存在的理想化模型。

⑵ 始于正电荷或无穷远,终于无穷远或负电荷,静电场的电场线是不闭合曲线。

⑶ 任意两条电场线不相交。

⑷ 电场线的疏密表示电场的强弱,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场强方向,它不表示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

⑸ 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低;电场线从高等势面(线)垂直指向低等势面(线)。

3.匀强电场

⑴定义:场强方向处处相同,场强大小处处相等的区域称之为匀强电场。

⑵特点:匀强电场中的电场线是等距的并行线。平行正对的两金属板带等量异种电荷后,在两板之间除边缘外的电场就是匀强电场。

4.几种典型的电场线

孤立的正电荷、负电荷、等量异种电荷、等量同种电荷、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金属板间(正点电荷与大金属板间)的电场线

考点5:电势能

1.定义: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在数值上等于把电荷从这一点移动到电势能为零处(电势为零)静电力所做的功。

2.单位:焦耳(J),电子伏(eV)是能量的单位,1eV=×10-19J。

3.矢标性:是标量,但有正负,电势能的正负表示该点电势能比零电势能点高还是低。

4.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⑴静电力对电荷做正功电势能就减小,静电力对电荷做负功电势能就增加。

⑵静电力对电荷做功等于电荷电势能的变化量,所以静电力的功是电荷电势能变化的量度。用表示电势能,则将电荷从A点移到B点,有

5. 关系式:

有关摩擦力总结 第6篇

1多台阶零件结构分解

对于多模冲压制的不等高制品,当满足通过控制各模冲的压制速度保证“间隔面”处的粉体不发生平移的条件时[2],可以将各个台阶拆分开,对各部分进行单独的受力分析,此时可否再将各不同截面部分转换成简单圆柱体,通过分析各简单圆柱体了解整体的受力情况,如图1所示,将借助以下理论进行分析。

1.1压制压力的分解

压制压力作用到粉体上之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用来使粉末产生位移、变形和克服粉末的内摩擦的力,称为净压力,用P1表示,另一部分,是用来克服粉末颗粒与模壁之间摩擦的力,称为压力损失,用P2表示[3];净压力P1用粉末的压缩刚度曲线的来表示,所谓压缩刚度曲线是指从金属粉末受力变形的观点,描述压坯在压制过程中所受压力与压坯高度的变化关系的曲线[4];压力损失P2用摩擦系数与侧压力的关系来表示。因此截面形状转换前后要保证P1和P2相同。

1.2截面形状的转换

对于不同截面的制品来说,在相同条件下,只要它们的C值和Sk值相等则压缩刚度曲线必然完全相等[4]。C=WS(1)W—粉末质量,g;S—等高制品径向截面积,cm2;C—单位面积上的装粉质量,g/cm2;Sk=S侧/S(2)S侧———压坯的侧压面积,cm2;Sk———等高制品的侧压面积与正压面积的比值。对于两种不同截面的制品,在使用的粉末性能和条件及模具材质和光洁度、配合公差完全相同时,根据(1)、(2)两式,同时满足C1=C2和Sk1=Sk2时,则两种制品的压缩刚度曲线相同(C1、C2分别为第一种和第二种制品的C值;Sk1、Sk2分别为第一种和第二种制品的Sk值)。所有长方形截面制品(长x、宽y)、正六边形截面制品(内切圆直径d)、圆环形截面制品(圆环内外半径R内和R外)分别与圆形截面制品(半径r)的截面尺寸关系为[4]:xyx+y=r(3)d/2=r(4)R外-R内=r(5)由(3)(4)(5)式可知,以上三种截面形状的制品,可以找到与其等高且Sk值相等的圆形截面制品,代替其等Sk值的截面制品,从而保证了P1在转换前后相同。如下图2所示图例图2模型转化图例在截面形状转化之后,同时也要保证压力损失P2相同。因为当任意两等高制品满足SK1=SK2即有关系式[1]S侧1S1=S侧2S2(6)在试验条件下,对于两种不同横截面的等高制品来说,由于高度和压制压力均相等,由总的摩擦力与压制载荷的比值关系式可知:FfP总=μεp正S侧p正S=μεS侧S(7)ε—侧压系数;μ—摩擦系数;Ff—总的摩擦力,N;P正—沿高度分成的单元薄层上受到的正压力,MPa;P总—压制过程中受到的总载荷,N。当两种制品的Sk值相等时,则有Ff1P总1=Ff2P总2(8)Ff1、Ff2—分别为两种制品在压制过程中模壁产生的总摩擦力,N;P总1、P总2—分别为两种制品在压制过程中受到的压制载荷,N。SK1=SK2实际上是限制了不同截面的两种制品转换前后在压制过程中模壁的压力损失P2相等。综上所述,可以将多台阶的零件转换成多个简单的圆柱体进行受力分析。由此可以通过分析圆形截面实体在压制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变化曲线和压缩刚度曲线来了解零件的受力情况。

2摩擦系数和压缩刚度曲线实验

测试数据采集系统由传感器(轮辐式压力传感器,拉压式传感器,数字式位移传感器(精度0.01mm))、动态应变测试系统(XSB5系列称重显示控制仪)和计算机三部分组成,利用VB语言编写数据采样程序[5],在实验过程中数据采样间隔为0.1s,程序界面如图3:实验材料选择生产中常用的纯铁粉+1%石墨+0.8%硬质酸锌,同时在实验中用石墨作为辅助的模壁材料,其它实验器材数据如下表1。图3数据采集系统程序界面表1各实验器材的数据信息实验材料尺寸/mm材料表面硬度/(HRC)粗糙度(Ra)/μm阴模内孔直径20外圆直径80高度60GCr1557~600.10芯棒直径20高度100Cr1257~600.15压制滑台长度160宽度80厚度3040Cr50~550.08实验模具原理如图4所示。

2.1摩擦系数实验

目的是测出粉末与滑台间的竖直方向载荷N和摩擦力f1,然后计算出摩擦系数。此处用粉末与滑台间的竖直方向压力和摩擦力近似的模拟粉末压制时粉体与模壁的侧压力与摩擦力的关系。实验公式:图4实验模具原理图1-底座;2-聚四氟乙烯复合板;3-压制滑台μ=FfN=f1N=f-f2N=fN-f2N(9)f—总摩擦力,由拉压传感器测得的力,N;f1—粉末与滑台的摩擦力,N;f2—滑板与聚四氟乙烯复合板间的摩擦力,N;N—压制载荷,Na)在常温下进行实验,首先测出f2的影响,方法:使用两块聚四氟乙烯复合板,分别置于压制滑台的上下两面,施加载荷N分别为1t,2t,3t,4t,5t,6t,7t,8t,10t,12t,14t,15t,滑台的位移速度为2mm/s,测出滑台在移动时的载荷N与摩擦系数情况,并进行分析。在载荷N的作用下(换算为压力),所得到的滑块单面与底板的摩擦系数变化图形,如图5中的曲线2。b)对模壁进行清洗,在模腔内装入4g铁粉(高度约为4mm)。c)对粉末进行压制,根据公式:ε=p侧p正(10)p侧—单位侧压应力,MPa;p正—单位正压应力,MPa。一般中等硬度或强度的粉末材料,其侧压系数的范围为0.25~0.45[1],因为p正最高值在700MPa左右(对于本次试验最高压制载荷为22.5t),所以在试验中测量载荷分别为1t,2t,3t,4t,5t,6t,7t,8t,10t,12t,(14t,16t,18t,20t)时的摩擦系数(括号内为参考载荷),每个载荷测量三次,然后取平均值;在测量过程中当施加一定载荷后,保持载荷不变,推动压制滑台移动,从而测出摩擦力,滑台移动速度控制在2mm/s。得到压制载荷N(换算为压力)与摩擦系数之间的关系图5中的曲线3(其中包含了滑板底面与底板的摩擦系数)。根据实验公式(9),通过计算得到侧压力与摩擦系数μ的关系,其关系曲线如图5中的曲线1。利用MATLAB的非线性曲线拟合功能[6],可得到曲线1对应的侧压力与摩擦系数的关系式:μp侧=2.985×10-36p侧7-2.119×10-30p侧6+6.046×10-25p侧5-8.767×10-20p侧4+6.688×10-15p侧3-2.44×10-10p侧2+2.045×10-6p侧+0.2009由图形曲线可以看出,随着侧压力的增加,摩擦系数都是随之逐渐减小。

2.2刚度曲线实验

通过本次实验可以有效的得到直径为20mm的圆柱体压坯在压制过程中,压力与位移的关系。a)在常温下进行实验,首先,对阴模的内腔清洁干净,并涂上石墨,以便尽量减小粉末与模壁的摩擦,根据已有的阴模尺寸,在阴模内装入高度约为10mm、12mm、15mm、18mm、20mm的实验铁粉;b)用液压机对粉末进行压制,压制速度控制在约1mm/s,最高压制压力范围在600~700MPa,约20~22.5t的载荷;c)由位移传感器测得压坯的高度变化;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得到压力与位移的关系,并得到相应的数据曲线(压缩刚度曲线),如图6。图6压力与位移的关系曲线借助MATLAB非线性曲线拟合功能可得各曲线位移x与相应压力pH(x)的拟合公式:p10(x)=6.341e0.7543x-4.496e-0.323xp12(x)=7.432e0.7244x-2.429e0.7244xp15(x)=3.385e0.606x-0.1819e0.6064xp18(x)=1.777e0.5974x+0.05898e0.5974xp20(x)=9.873e0.3359x+0.005117e1.012x由曲线可以看出,在开始压制时随着压力的增加,粉末的被压缩量增加很快,但随着压制过程的进行,压力与位移之间的关系趋于平缓,但是对于不同高度的粉末,其刚度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3受力分析[7—10]

根据实验所用阴模的尺寸,由图7所示零件做受力分析。材料为实验所用的材料,其松装密度约为3.18g/cm3,在700MPa压力下密度约为7.00g/cm3。图7实例零件图形

3.1零件结构

原零件是一个多台阶的零件,压制过程中采用双向压制,需要一个上模冲三个下模冲,并且三个下模冲的速度比要满足VH1∶VH2∶VH3=H1∶H2∶H3[1];零件分解为以下三个圆筒结构,由公式(5)将其转换为等高的圆柱体结构,如下图8。

3.2受力情况

a)净压力在常温下采用上下模冲双向压制,最终压制力为700MPa,A、B、C三部分在压制过程中都受到净压力P1的作用,则各部分压力与位移的变化情况将遵从于图6所示的变化曲线;假设H1、H2、H3三个台阶处对应的粉末松装高度分别为20mm、30mm、40mm,在双向压制过程中,根据中性轴线原理,其上模冲需施加一定的净压力PH上(x),其值可通过分析生产前的预压模型选择采用哪一台阶的刚度曲线公式,各下模冲所受净压力满足关系式p10(x)、p15(x)、p20(x)。b)压力损失分析A、C两部分还包括压力损失P2,A部分的压力损失由粉末与阴模壁的摩擦造成,C部分的压力损失主要由粉末与芯棒的摩擦造成,其摩擦系数的变化情况将遵从图5所示的变化曲线1,选取一定的侧压系数ε,由公式(10)可求出侧压力,由此可方便的了解到摩擦力与正压力随位移的变化之间的关系:Ff=p正εS侧(x)μp侧由此可得正压力与位移的关系式:P正S=pH(x)S+p正εS侧(x)μp侧B、C两部分在压制过程中还会受到相邻台阶处压制模冲的摩擦力,因为模冲的运动方向与粉体的压制方向相同,所以对于改进粉体的压制密度有利,其摩擦力为有益的摩擦力,不将其作为压力损失的一部分来考虑。综上所述,上模冲及下模冲的H1、H2、H3台阶处随着位移的变化需施加的正压力为:P正上=pH上(x)+p正上εS侧10(x)S10(x)μp侧+p正上εS侧20(x)S20(x)μp侧P正H1=p10(x)+p正H1εS侧10(x)S10(x)μp侧P正H2=p15(x)P正H3=p20(x)+p正H3εS侧20(x)S20(x)μp侧由此,根据以上摩擦系数和压缩刚度曲线实验方法,得到相应的压制数据,可了解到转化后的简单圆柱体结构压制时的受力情况,从而得到整体零部件压制过程中的受力情况。

有关摩擦力总结 第7篇

1)摩擦力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的种类: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滚动摩擦力远小于滑动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①与物体间的压力有关;

②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③与物体的运行速度、接触面的大小等无关。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4)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①增加物体间的压力;

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5)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

(2)用滚动代替滑动;

(3)加润滑油;

(4)利用气垫;

(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有关摩擦力总结 第8篇

关键词: 纸带实验;系统复习;平衡摩擦力

高中涉及打点计时器纸带的实验_有四个,分别是1.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3.探究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4.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通过比较他们的实验原理,我们可以发掘出一条主线把他们串联起来:四个实验在操作的时候都会涉及到摩擦力,但是他们对摩擦力的处理方式却有所不同,导致选取的实验仪器、操作方式、运动情况都有所差异。这种串烧式的复习方法具体阐述为:

一、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实验中小车运动时,必然会受到摩擦力,那么如何处理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呢?我们从原理上来分析,实验中质量可以通过天平测量,加速度可以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计算,但是如何测量出合力呢?因为摩擦力无法测量,所以我们第一步骤就是平衡摩擦,这样小车受到的合力就为绳子对小车的拉力,但是绳子的拉力也不方便测量,所以我们第二步骤,就是让绳子拉力等于绳子另一端所挂物的总重力。我们对所挂物进行受力分析结合它有向下的加速度可知,,所以所挂物重力大于绳子拉力的,如果要两者近似相等,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加速度a相对小一点,要做到加速度小,必须满足的前提是所挂物的质量远远小于小车的质量(),即用轻的物体去拉重的物体,产生的加速度必然小。因为所挂物必须质量小的物体,所以我们在器材选取的时候选质量小的砝码而不是质量大的钩码。可用公式表达为:

实验一: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力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这个实验小车运动过程中也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那么这里需要平衡摩擦力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们需要测量出合力做功,而由于摩擦力做的功无法计算,所以在平衡摩擦力以后,合力做功即为橡皮筋拉力做功。而随着橡皮筋条数的增加,橡皮筋拉力做功也是成倍的增加,那么我们就可以研究做功均匀增加的情况下,速度的变化情况或者速度平方的变化情况来达到实验目的。因此小车的运动先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加速,再做匀速运动。

实验二:探究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三、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验证机械能守恒的时候我们无法平衡摩擦力,那么我们怎么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呢。 我们从减小摩擦力的角度去分析:1.保证打点计时器两限位孔竖直,减小与纸带的摩擦2.手提纸带末端,使整条纸带保持竖直3.把电磁打点计时器换成电火花打点计时器4.重物选取大质量的重锤(减小摩擦力的相α浚┤绱瞬僮骺梢跃×考跣∧Σ亮Χ允笛榈挠跋欤重物的加速度接近于重力加速度。

实验三: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四、探究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本实验只要通过打点计时器测量出速度,受到的摩擦力对实验的目的没有影响,所以我们无需处理摩擦力。因此运动时的加速度也没有确定性。

五、总结

有关摩擦力总结 第9篇

第一节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可以判断受到了力的作用。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表示法: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二、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4、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量程。

三、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1、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重力跟质量的比值是个定值,为。

这个定值用g表示,g=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 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 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 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

一、牛顿第一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同一位置)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距离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指一个物体只能处于一种状态,到底处于哪种状态,由原来的状态决定,原来静止就保持静止,原来运动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力来维持。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

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

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

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消灭”惯性。

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

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

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二、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八个字概括“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1、 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为0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6、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 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平衡。力和运动的关系

(1)不受力或受平衡力 物体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2)受非平衡力 运动状态改变

7. 运动状态改变,一定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是不平衡的力。

8. 有力作用在物体上,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

三、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物接触并挤压。(2)接触面粗糙。(3)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 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练习:火箭将飞船送入太空,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是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太空飞船在太空中遨游,它 受力(“受力”或“不受力”的作用,判断依据是:飞船的运动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飞船实验室中能使用的仪器是 B (A 弹簧测力计、B温度计、C水银气压计、D天平)。

第九章《压强》复习

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1、压力:⑴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 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 = 物体的重力G

⑶ 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⑷重为G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G G F+G G – F F-G F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 对比法

3、压强:

⑴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⑶ 公式 p=F/ 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ρgh

⑷ 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04Pa 。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04N

⑸ 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一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容+G液),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 p= F/S )。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测量:压强计 用途: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3、液体压强的规律:

⑴ 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⑵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⑶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⑷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4、压强公式:

⑴推导过程:(结合课本)

液柱体积V=Sh ;质量m=ρV=ρSh

液片受到的压力:F=G=mg=ρShg .

液片受到的压强:p= F/S=ρgh

⑵液体压强公式p=ρgh说明:

A、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B、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ρ:kg/m3 g:N/kg;h:m

C、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D、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图象:

5、计算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问题:

一般方法:㈠首先确定压强p=ρgh;㈡其次确定压力F=pS

特殊情况:压强:对直柱形容器可先求F 用p=F/S

压力:①作图法 ②对直柱形容器 F=G

6、连通器: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⑶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三、大气压

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p0表示。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因为 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历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4、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4)说明: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 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以下操作对实验没有影响:

①玻璃管是否倾斜;②玻璃管的粗细;

③在不离开水银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口距水银面的位置。

1标准大气压: 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5Pa

2标准大气压=×105Pa,可支持水柱高约

5、大气压的特点:

(1)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6、测量工具: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7、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

8、沸点与压强:内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应用:高压锅。

9、体积与压强:内容:质量一定的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应用:解释人的呼吸,打气筒原理。

☆列举出你日常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知识的几个事例?

答:①用塑料吸管从瓶中吸饮料②给钢笔打水③使用带吸盘的挂衣勾④人做吸气运动

10、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的产生:飞机的机翼通常都做成上面凸起、下面平直的形状。当飞机在机场跑道上滑行时,流过机翼上方的空气速度快、压强小,流过机翼下方的空气速度慢、压强大。机翼上下方所受的压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

有关摩擦力总结 第10篇

1、摩擦力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说明:(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即0≤f≤fm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N无直接关系。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②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中学阶段讨论问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它们数值相等。③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公式:F=μFN(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

说明:①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5、摩擦力的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无关,只由动摩擦因数和正压力两个因素决定,而动摩擦因数由两接触面材料的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经典例题

关于滑动摩擦力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相互接触且发生相对运动的物体间才可能产生滑动摩擦力

B.只有运动的物体才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

C.受弹力作用的物体一定会受到滑动摩擦力

D.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会受到弹力作用

解析:对照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可以看出;选项A、D正确,而C错误.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之一是物体发生相对滑动,但物体并不一定运动.例如物体A用细绳固定在墙上,当把木板B水平向右抽出时(如图所示),物体A保持静止,而此时它却受到木板B对它的滑动摩擦力.可见,选项B错误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