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适应的总结(实用22篇)

山崖发表网工作总结2024-03-01 15:52:0219

跨文化适应的总结 第1篇

中国跨文化交流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飞速发展,发展成果主要表现在研究成果数量增加、跨文化交流范围不断扩大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国家数量越来越多等方面。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有国家之间的语言、文化以及影视学等领域,在实际交流过程中跨文化交流具有学术和工具两方面的价值。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在本论文中将跨文化交流纳入到电影传播的行列。

跨文化交流是阐明全球范围内社交网络中不同空间文化之间的知识体系,该知识体系包含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两方面的内容。跨文化交流的现实价值主要体现在不同文化空间发展背景下个人、群体、组织和国家之间的交流规则;跨文化交流可以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空间内的文化知识进行阐述和理解;跨文化交流还能分析各个文化领域内文化影响、延续和变迁的实际状况。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很多人并不了解跨文化交流的实际含义,实际上跨文化交流在各国的发展中已经拥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我国跨文化交流活动从兹绸之路开始,到玄类西游、郑和下西洋等,由此可见,跨文化交流在我国文化交流过程中历经了漫长的发展时期。跨文化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在时间和空间上建立起世界框架结构体系的渠道主要有陆路、海路和互联网等手段,这些手段在构筑连接实际的体系的同时,并将其作为世界文化交流的枢纽。电影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兴起的一种全新的交流媒介,它不仅可以通过影像等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还能拉近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英语电影交流手段以好莱坞电影最为典型,好莱坞电影以现今的电影制作工艺为依据,将不同视角下的美国文化展现在观众眼前。

2英语电影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局限性

跨文化交流的内容被纳入到文化的范畴当中,该范畴具有典型的原点性。原点性是指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同空间和不同文化属性的文化知识,其具有典型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无论何种文化只要存在原点,这种文化就会一直延续发展下去。英语电影中包含的英语国家文化植入了英语国家发展过程中已经被认可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既包含英语国家对世界、对其他国家一些对人类的思考和总结,还包含着英语国家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程度。英语电影文化植入既包含着商业价值,同时又包含着发扬文化和弘扬优秀文化的目的。文化原点揭示出不同文化之间虽然有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但只要存在文化原点,文化交流过程中便存在局限性。

众所周知,文化与物质基础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某种文化被视作为优秀的文化存在,文化在实际传播过程中会不断扩大和发展。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走向交融和同步发展,但是,这个发展过程通常以弱势文化为牺牲对象,也就是说,文化在交流传输的过程中表现了既统一又分散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英语电影作为全新的媒介形式登上文化交流的平台。近几年,电影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电影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英语电影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是英语电影蕴含的文化属性在传播过程中与不同文化所产生的抵触和摩擦现象,这种现象与英语电影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构架体系的成立有直接关系,由此可见,英语电影是具有人类最大优势的文化与现实文化的摩擦与融合。

3英语电影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运用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已经离不开现今的传媒手段,英语电影则是这个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媒介工具。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英语电影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运用做了总结介绍。

英语电影传播了西方文化的价值理念英语电影快速发展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传播英语国家的文化机制理念,并借助现今的电影媒体技术构架西方文化机制的世界文化整体格局。英语电影中包含着较强的帝国主义文化色彩,这种色彩传达出较强的文化霸权和侵略色彩,意在通过文化政策建立全球统一的文化框架,从而形成以英语国家为主的文化模式。

英语电影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文化的发生必须经过适应和挑战环境这一环节,现代信息技术所构成的文化传播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不同文化形态下所产生的实际环境和区域的形态与结构,与之相反的是它更加明确地体现了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同之处。英语电影是现代媒介发展的重要产物,在不同文化形态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语电影通常以单向传播形式为主,导致英语国家与其他非英语国家之间的文化价值理念和认同感等存在较大的差异。

英语电影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双向性英语电影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运用还体现在双方文化交流的双向性上。英语电影以很强大的卖点占领了我国电影市场,在改变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同时,还影响着人们思想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例如,某部英语电影讲述美国西部牛仔的故事让我国人民在一夜之间了解了牛仔裤,牛仔裤也逐渐成为我国很多家庭衣柜中必不可少的服装。当然,英语电影侵入我国电影市场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文化构成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英语国家文化在入侵我国文化的过程中,我国历史文化能够展现出强大的抵抗力。但是,就生活形式而言,英语电影的入侵使圣诞节、情人节以及愚人节等西方国家节日在我国受到广泛欢迎。

英语电影在全球化传播体系的整体构成趋势中占据着重要的战略位置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取得飞速发展,电影技术因此取得较高的发展成就,英语电影逐渐成为英语国家对外交流的重要手段。在英语电影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文化植入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渠道的过程中,全球文化经济体系整合速度不断加快,英语电影的发展以影像技术的进步为前提,全球化时代下贸易逐渐向一体化方向快速发展,英语电影逐渐成为重要的商品载体。英语电影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运用还体现在其是媒介技术展示平台上,英语电影向全世界展示了媒介技术带给人们的视觉享受,在赢得无数观众支持的同时,还让他们心甘情愿成为电影的忠实追随者。

跨文化适应的总结 第2篇

随着我国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日益强大及全球一体化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但由于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当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代表,常常会出现交际阻碍和文化冲突。最直接的方式是介绍两国的文化差异和文化习俗。但自Cluckhohn(1961)等人提出了“价值标准”的概念之后,人们逐渐的开始认识到了解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仍然无法避免跨文化交际障碍。庄恩平(1997)提出将了解双方的价值观作为促进跨文化交际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为此,目前的形势需要我们关注西方文化价值观同时,也应该对比的对我国的文化价值观进行了解和研究,这也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方式。

跨文化适应的总结 第3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

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非常重视对语言形式和结构等知识的传授,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却忽视了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综合使用语言的交际能力薄弱,不能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无法完成交际任务。近年来,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而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这就要求中学英语教师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认识的直觉的敏感性,实现准确并恰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文化和知识的载体,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及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和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是语言的底蕴,促进着语言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有利于消除交际障碍,防止交际摩擦,拓宽视野,促进文化交流。

受到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现阶段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忽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认为基础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向学生介绍异域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则是日后大学教师的任务。这种想法导致了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文化知识匮乏、交际能力薄弱。殊不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语言学习过程中。

据笔者长期以来的观察,很多学生在考入高校后进行分班考试时,语法项目正确率很高,语音语调也颇准确,但却总会犯各种各样的“文化错误”。除了称自己的老师为“Teacher”之外,在与外籍教师的交流中,学生还总是会问一些诸如“Have you had your lunch?”“Where are you going?”等在英语国家被人们认为是隐私的、不礼貌的问题。另外,学生们在与外教的交往中,经常会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来主导交流。有一年,一位外教应邀参加学生的英文演讲比赛并担任评委。当她走进礼堂时,一位学生站起来给她让座,并说“Please sit down,'re 't get tired”。听到这句话,外教流露出不甚愉快的尴尬神情。学生说这句话当然是受到中国文化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影响,也是想表达对教师的尊重之情,但是他却不知道,这事实上已经冒犯了教师,因为英语国家的人们是不希望别人直言自己老的,这也是在英语中为什么有很多代替“老”的含义的委婉语,比如senior或者advanced in age等。

虽然经过多年的中外政治经济交流,很多外国友人已经懂得某些汉语式英文表达的含义而采取了宽容的文化态度,但我们作为教育者,面对学生们所犯的这些错误,却不得不承认,在中学英语教育中,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忽略是我们工作中一个较大的失误。学生们虽然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基本语法规则,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却经常会因为对目的语文化、交际规则缺乏一定的了解而造成辞不达意、交际失误,严重影响了交际效果,阻碍了交际能力的发展。《语言和文化》一书指出:“学习和运用外语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如果掌握语法知识有助于保证所造的外语句子结构正确,那么熟悉有关文化知识则有助于保证使用外语得当。”因此,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项重大任务。

近年来,世界经历了急剧的变化:首先是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传播通讯技术的改进;其次是交通技术的发展进步;多媒体的诞生以及世界性的互联网;还有经济的高度全球化。这些变化带来了全球性的时间和空间的紧缩,给全人类带来了全球意识。全球化使得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产生了相互交往的强烈愿望。正是多元文化频繁的交流碰撞,文化上的差异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理解与和睦相处带来的困难也显得格外令人关注。因此,我国的语言教育界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基础教育阶段起就应加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代人,将来更好地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参与国际竞争,为祖国和人民效力。这是一项立足长远的任务目标。

二、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语言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教师和学生要正确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应有意识地营造语言环境,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在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适应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帮助学生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学习。

(一)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教材的讲授和课堂活动的设计中

现行的中学英语教科书是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极好材料。多数版本的教科书都有意识地安排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不经意间感受到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能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只要结合教材,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显示文化差异的部分,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就可以同时兼顾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跨文化适应的总结 第4篇

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语言学习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化视野、跨文化意识、自我反思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历史性评价等综合素质。高一虹曾指出,“跨文化意识与自我反思能力是基于‘人’的内在素质,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尤为重要。具有这种素质的人,能够敏锐地意识到文化差异和差异的可能性,意识到意义、习俗、价值观念的相对性,从本群体中心主义中超脱出来,用多元视角来看待世界、看自己、看其他人、其他群体的关系”。具体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扩大接触目标语文化的范围,拓宽文化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从而进行真正得体而有效的交际。

综上所述,我们在建构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理念时,需要注意以下五点:一是以内容为依托,即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来提高语言技能,融合文化教学内容与语言教学内容。二是以实务为依托,即通过学习文化理论来提高文化实务能力,融合文化教学内容与文化实践内容。三是以学生为依托,即首先关注学生,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作用。四是以反思为依托,即通过学习文化理论与分析文化现象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可以反思社会问题,同时也指导自身生活。五是以体悟为依托,即通过学习文化理论与分析文化现象来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文化差异现象,使学生可以更加理性、更加客观地看待他国文化,并且能够发自内心地尊重与欣赏他国文化。

在一天的时间里,我们系统地学习了安全和公司管理体系的知识。我觉得这对于我们应届毕业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知识。我认为其目的是保证安全生产;第二,提高工作效率;第三,提升企业形象。最终目的是利益最大化。在此基础上,还有很多理论知识和体系,也是我们平时工作中需要注意的,比如安全。在任何一个小环节,都要注意安全问题,比如人走路停电,防火防盗,以及一些用电安全和人员安全,尤其是施工现场。实际工作后,可能会注意到更多的问题,并写入系统,使安全管理更加规范。

公司是业内最早获得管理体系三个标准整合的公司之一,有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管理方针。在学习中,我们学会了一种总是在变化的管理模式,即PDCA循环:从玩(策划)到做(实施)到检查(分析)到行动(持续改进)。无论是QHSEMS、EMS还是OHSMS,这个循环一直贯穿其中。仔细看,这个循环也适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实就是一个积累经验的过程,从来不参加会议,从坏到好,从好到好。我相信这个简单明了的循环会伴随我一生,成为我不断进步的标尺。

跨文化交际心得体会

学了一段时间的跨文化交际,可是你如果问我:翻译是什么?我真的还不能给其极其准确的定义。不过还好,最起码我不会像以前一样,随便而简单地给其定义:翻译嘛,简单嘛,不就是用一种语言把令一种语言表示出来嘛。

在这一段时间的课堂上,自己并不是一无所获。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上,自己有了机会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以前的我总以为翻译是很容易的,只要自己积累了足够的单词,要翻译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可是当我们说出来的时候,却变得错误百出,面目全非。翻译并不是将别人的东西简简单单的传达出来,他需要的是你将别人的东西忠实于原文,不仅是将别人的东西简简单单的发出来。更多的是讲究得体,准确,自己不能将别人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来。例如:I am the one wearing pants in the house. You can not say that at home I wear my trousers. If you do so, it is a joke. You are not humorous but foolish. It means that I am in charge. 我相信错误我们都会犯,这是避免不了的。 可是有些错误我们不能犯,有时候也许会因为我们一个简简单单的错误我们会付出沉重的代价。翻译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也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要做好翻译,我们还得了解很多的东西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只知道一点英语和汉语。它需要我们见多识广,了解各方面的知识。你要成为一名好的翻译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点也不夸张。

我们组团结协作的精神是可喜的,大家分工协作,乐于奉献,敢于拼搏。我们详细分析了备课组每位老师的优势,使每位老师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比如潘静老师组织协调能力较强,大家就推选她主持英语模仿秀比赛,反响非常好。韩丽老师擅长指导尖子生,实验班的很多尖子生由她指导,当面答疑,面批作文,成绩突出,她指导的学生慕铭在全市中学生英语模仿秀比赛中获一等奖第一名。费xx老师善于研究课堂教学,在全县高一英语研讨会上,她代表我们备课组举行了全县的示范课,受到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张春增老师和季秀华老师喜欢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和学法,他们分别在全县、全市的英语研讨会上做了经验介绍。大家乐于奉献,扬长避短,分工协作,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各备课组成员都能在备课组长的引领下扎实地开展工作,圆满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关于教育教学方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

1、教研

这学期的英语教研不是很理想,没有语数教师讨论、研究的那么如火如荼,但是有特殊问题我们会拉出来进行讨论研究。印象最深的是在讨论“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如何进行单词教学”这一节,那一次的教研,对我之后的课堂教单词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三年级学生,我在教新单词之前会创设一个情境,引出这个词,然后设悬念,提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主动提出想知道这个单词;另一个记忆方法就是音译法,我发现这个方法很适合小学生,其优点是鼓励学生动脑,发挥学生想象。所以教研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占有很重的分量。能够让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在接下来的一学期,希望在坐的每位老师能够真正投入到教研活动中去,尤其是我们的教研,多向语数老师学习。

2、备课

教师不能打无准备之仗。这句话从一开始我就深记心中,所以备好课的前提。在备课方面我的确学到了不少,从一开始的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到现在的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我都能一一做到。英语在备课过程中不光是老师熟悉教材,更是要掌握好每个词的发音、重读与弱读,句子的升降调等,这些都是在备课过程中药解决的问题。小学生不涉及课堂上的延伸问题,但是我们英语老师的书中都标有一些相关联的词组、句子,这些也是课外的一种学习,因此,在备课过程中,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学习,增长知识的过程。

3、讲课

小学英语课堂没有语数课堂显得那么紧张,严肃,它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歇息英语的兴趣,让学生感到生活中有英语,英语中有生活,其实,英语教学有种随意性,意旨学生没有必要全记下教师上课所授的全部内容,只要求他们先暂时记住对自己有帮助,有实际意义的句子、话语。例如有一节是关于动物的一些词,这堂课的内容是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所以课上的每个学生都很认真,富有激情,很有用心,因此那节课的效率很高。总之,英语课堂,也就是王校长所说的,老师尽量不要多讲,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桌读,小组读,小组比赛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个课堂上的重要环节——组织性教学,在这方面英语教师缺乏经验,没有很好的组织能力,这也是我这学期的遗憾,所以希望在下学期的英语课堂上力求做到活而不乱,并且多学习。

4、听评课

这一学期,英语组共进行了三次听评课,就教学效果而言,我觉得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显然不仅仅是知识、方法、技能,更是生活、习惯、态度,特别是最后一环节学生动手制作书签赠送给朋友,此刻课堂显得温馨,和谐又感人。之后我们英语组在交流过程中,大家都有同感。我们深知自己教学能力的不足,应该多学习如何组织课堂,如何和学生沟通,如何营造轻松学习的氛围。那次听课让我感触很深,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讲课方式,比如,李丽老师习惯多鼓励,多表扬学生,时刻让学生保持上进心,给予他们肯定,这点在我的课上就明显缺少,所以我觉得像我一样没有经验的老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学习别人的优亮点。

1、用英语来组织教学。

本学期自开学以来,我在课堂上尽量使用简单的英语组织教学。无论上课时师生相互打招呼问候、道别,或是教师发号指令让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等,都用英语来说,尽可能让学生多听多讲英语,逐步养成英语语言习惯。这样既能增加课堂中学习英语的氛围,又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增加了听说英语的机会。

2、创设情景,让学生得到广泛的实践。

创设情景的方法有多种,我一般是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等直观教具创设情景,利用挂图讲故事,扮演角色等等,让学生得到广泛的语言实践,使课堂增添无穷的乐趣。

认真搞好备课,特别是集体备课。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至关重要。因此教学时针对不同情况,在授课时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效果就比较理想。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年的教学工作总结。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时间真是过的飞快啊!转瞬即逝,新的一年,又是新的开始。回顾以前的工作,总是有很多的纰漏,关于工作的纰漏,现在就来从各个方面总结一下,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崭新的一年有一个美好的开始。

做好《快乐购购购》外景连线,提前一周把下周外景联系好,并做好节目准备。通过节目拉近与客户距离,找到客户与电台合作点,完成创收任务。

抓住每次上节目的机会,直播间也要去跟着做得好的同事们学习,争取早日能够独当一面,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严格按照规定,每月两场团购活动一场都不能少,团购活动对客户而言本身就是一种非常超值的合作方式,需求也非常大,抓住客户的需求多跑,完成一月两场的活动。

根据省市第五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安排,我市按照“统一部署,阶段推进;试点引路,先易后难;依法推进,保持稳定;加强领导,确保成功”的总体要求,市乡村三级联动,扎实工作,克难攻坚,圆满完成了全市298个村的换届选举工作任务,取得了按期一次足额选举成功率达、参选率达的显著效果。

半年来,我在平时工作中,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力求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等不靠、有条不紊地安排好各项工作,身体力行,努力起到科内的表率作用,协助科长开展各项工作。

我认真坚持局内的学习制度,积极参加各项学习,以两个《条例》的学习为契机,深入领会《条例》的精神,在政治思想觉悟和对党的认识上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开展两个《条例》学习的同时,我按照局党组开展的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的工作部署,对照廉政规则查找工作中的不足与缺点。通过系列的学习与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我的思想得到了净化,工作的责任心得到了加强。

今年以来,在科内日常工作过程中,科长注重强调从政治的高度对待问题,我与科长密切配合并带头垂范,使同志们思想认识高度统一,自觉遵守局内各项规章制度。具体工作中,我们提倡任劳任怨、自觉刻苦、默默无闻的工作精神,一切从全局出发重团结、讲实效、不推诿。总体规划修编和规划展览馆布展工作,是规划用地科上半年最为重要和紧迫的两项重点工作。两项工作过程中,我与科长密切配合,积极协助科长做好工作部署,并克服家庭困难加班加点,与全科同志通力协作,保证工作顺利完成。

在科室的内部建设上,在科长的领导下,我们主要作了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抓学习。认真落实局党组的学习内容、学习主题和学习时间。紧密联系实际,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作风方面。二是发扬民主,增强科室成员之间的团结与活力。规划用地科有民主的良好传统,对待各项工作科内同志均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注重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和整体效能。三是按局党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开好科务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规划用地科成为团结务实,开拓创新,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集体。

规划用地科的日常工作中,用地选址、督查督办、规划咨询及领导临时交办的工作量很大,我作为副科长对于这些日常工作能够协助科长,合理分工,并以身作则主动办理急、难的督查督办件,耐心接待规划咨询的群众,认真对待领导布置的各项任务。

跨文化适应的总结 第5篇

1.文化价值体系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也被称为种族优越感。特别是来源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因此造成了一种对发展中国家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不认可、不赞同甚至是鄙视的行为,而这种种族、文化上的优越感也是造成跨文化沟通和交流障碍于沟渠产生的极大原因之一。

2.企业管理方式的单一性。日资企业的管理存在着单一化、变通性差的特点,其大部分管理体系和规定的制定主要是基于日本社会和日本文化的对日本人的管理方式方法,一方面可以说是规矩死、工作强度大;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日本人的敬业精神与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欧美相对轻松灵活的工作氛围来说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日资企业工作的中国人常常会感觉压抑与不安,这种互相的不理解和文化上的差异,也是造成日企员工与日本人经营管理者沟通过程中产生矛盾和抵触感以及不和谐的上下关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多元化与文化冲突应对措施

最后,本项目研究认为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多元化与文化冲突应对措施如下:

1.强化外企工作人员的语言基础,减少由于对语言本身的不理解而造成的语言语用失误。这就需要双方企业在员工的语言培训上舍得一定的时间和金钱的支出,其实企业既然要依靠员工来为自身创造利润,自然要对企业员工的成长教育有相对的付出,才能构筑起有人文情怀的企业文化,并得到员工的认可,也才能使企业员工对自身的成长、价值的实现得到满足感,而更愿意将自身的力量发挥其中。

2.注重对于跨国文化交流经验的归纳总结,减少社交语用失误的产生。对于涉及到跨国文化交流的企业来讲,在进行商务往来的过程中,其价值观,对待工作业务的态度,行为模式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并且有着深刻的文化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在开展跨国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总结和归纳,对于其特色的行为方式,交易行为背后的文化因素进行全面研究,以便更加顺畅地开展各项交流活动。

3.注重构建多元化的人事资源管理体系。对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价值理念的公司员工来说,构建多元化的人事资源管理体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要想在工作中积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就要尊重彼此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规避跨文化沟通过程中所产生的语言文化冲突和隔阂。遇到问题时,多以对方的立场和观点来思考问题,以整个公司和集团的利益为重,集体主义观点至上,才能很好地进行业务的开展和推进。而这种沟通的顺利进行,则并不能单单依靠双方企业员工的自觉或是对员工的简单教育来实行,必须以多元化的人事资源管理体系为保障,才能在跨文化沟通的矛盾和冲突发生时,找到可靠合理的解释和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结论与不足之处

跨文化适应的总结 第6篇

【关键词】 彝族大学生; 跨文化敏感度;交际信心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2013C200

1.引言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彝族人口776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和云南。四川彝族人口共计178万人;贵州彝族人口共计万人;广西彝族人口共计万多人;云南彝族人口共计万。可见将近三分之二的彝族生活在云南。越来越多的彝族走进了大学,以云南高校中在校彝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就比较现实。研究他们的跨文化敏感度,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2. 跨文化敏感度研究综述

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胡文仲(2004)指出跨文化交际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1] (11) Yong Yun Kim(1991)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构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2] (269) Linda Beamer(1992)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对意义的编码和解码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3] (29) Chen & Starosta(1998) 认为交际能力包含认识、情感和行为这三个层面。认识层面指的是对相关文化的认知,即跨文化意识;情感层面指的是理解和接受文化差异的积极动机,即跨文化敏感;行为层面指的是完成交际任务和达到跨文化环境下交际目标的能力,即跨文化行为得体。[4]

跨文化敏感度研究

Bhawuk and Brislin (1992),提出跨文化敏感度是对它文化的认知,了解和减少对它文化的偏见。[5] (44) Pruegger and Rogers (1993) 把跨文化敏感度看作是对异文化的容忍性。[6] (61) Fritz, W., M?llenberg, A., and Chen, . (2002) 指出跨文化敏感度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维度,也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7] (165) Chen和Starosta (2000) 将跨文化敏感定义为: 人激发自己理解,欣赏并且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观意愿。发展了跨文化敏感度测量方法并被许多学者认为这个方法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量表包括跨文化敏感度的5个因素: 交际参与度, 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 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 [8] (5)

国内相关的研究: 何静(2010)以23个维吾尔族(跨文化敏感度水平为),12个蒙古族(跨文化敏感度水平为)和27个回族(跨文化敏感度水平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指出这三个民族的跨文化敏感度处于中上水平。[9] (26)刘亭亭(2012)测试56名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他们的跨文化敏感度处于中间水平。[10](35)赵翔(2012)指出跨文化敏感与大学英语四级和性别无显著差异。[11](106)张丽婷(2013)调查分析了西部地区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并指出研究对象的跨文化敏感度较低。[12](16)

3. 研究方法

2013年,笔者选择了云南普耳学院和云南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2013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他们是普耳学院2013级信息管理班和教育技术两个班和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3级三个合班:语文教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水利水电专业,数学教育专业等,一共有学生435人。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收集数据。问卷调查采用Chen和Starosta (2000) 编制的跨文化敏感度测试量表:五级量化:5代表非常同意;4代表同意;3代表不确定;2代表不同意;1代表非常不同意。测试量表包括24个问题,其中第2,4,7,9,12,15,18,20和22题为反向记分。课题组成员李老师在普耳学院在她的教学班发放和回收学生的问卷。课题组负责人在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发放和回收学生的问卷。在五个班_发放问卷435份,回收396份。其中汉族学生问卷231份;各种少数民族学生问卷共85份,彝族同学问卷80份。选取80个彝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16个为普耳学院彝族大学生,64个为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彝族大学。另外还在调查对象中随机抽取了80个汉族大学生作为比较对象。数据分析前对以上9个反向计分项目进行了数据转换,将所搜集的数据用软件进行处理和统计。采访内容包括:第一,您和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感觉很自信吗?第二,您喜欢和外国人交往吗?为什么?第三,您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文化吗?

4. 结果与分析

采用描述统计,单因数方差分析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得出彝族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现状,如表1,表2和表3。

从上表1,可以看出在95%的置信区间,80个彝族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总平均值为;跨文化敏感度最低值为;跨文化敏感度最高值为。80个汉族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总平均值为;跨文化敏感度最低值为;跨文化敏感度最高值为。彝族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要稍比汉族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高。F值为,Sig为,大于,说明彝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另外,彝族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与何静所调查的维吾尔族,蒙古族和回族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很相近。接下来要,表2是彝族和汉族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五个因素之间的比较。

从表2, 可以看出在95%的置信区间,80个彝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 文化参与度总平均值为;最低值为;最高值为。80个汉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 文化参与度总平均值为;最低值为;最高值为。F值为,Sig为,大于,说明彝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的跨文化参与度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

在95%的置信区间,80个彝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 文化差异认同感总平均值为;最低值为;最高值为。80个汉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 文化差异认同感总平均值为.;最低值为;最高值为。F值为,Sig为,大于,说明彝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的跨文化差异认同感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在95%的置信区间,80个彝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 文化交际信心总平均值为;最低值为;最高值为。80个汉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 跨文化交际信心总平均值为;最低值为;最高值为。F值为,Sig为,小于,说明彝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信心总体上有显著差异。彝族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信心要比汉族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信心强。在95%的置信区间,80个彝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 文化交际愉悦感总平均值为;最低值为;最高值为。80个汉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 文化交际愉悦感总平均值为;最低值为;最高值为。F值为.094,Sig为,大于,说明彝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愉悦感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在95%的置信区间,80个彝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 文化交际专注度总平均值为;最低值为;最高值为。80个汉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 文化交际专注度总平均值为;最低值为;最高值为。F值为.190,Sig为,大于,说明彝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专注度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

通过上述的分析与对比, 彝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跨文化交际愉悦感水平最高,其次是差异认同感,再次是交际参与度,最低的是交际信心。在跨文化交际五因素中,彝族大学生除了跨文化交际专注度要略低于汉族外,其余因素平均值都略高于汉族。表3是彝族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五个因素间的相关性。

从表3可以看出,双尾测试都小于,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相关性都呈正相关。跨文化敏感度五因素之间,相关性最弱的是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相关系数是.041;其次是交际专注度和交际参与度,相关系数是.054。相关性最强的是差异认同感和交际愉悦感,相关系数是.572*;其次是交际参与度和差异认同感,相关系数是.446**;两项都说明彝族同学很享受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另外,上述表格数据还说明彝族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各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

5. 结论

数据表明,彝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总体水平较高而且很相近,没有显著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彝族大学生交际愉悦感最强,说明彝族大学生在交际中对其他文化持有积极的态度并能获得愉悦感。其次,彝族大学生有很强的差异认同感,认同文化差异的存在。同时, 彝族大学生交际参与度的均值也表明了他们能积极地参与交际活动。另外,在跨文化敏感度五因素中,彝族大学生的交际信心均值最低,访谈结果表明这主要是因为在交际中非英语专业的彝族大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信心下足, 不能使用英语流畅地和外国人交流:听不懂英语,也不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文化和思想。

彝族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中五个因素之间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彝族大学生的差异认同感和交际愉悦感相关性最强,也就是说, 彝族大学生乐于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交往。还有,彝族大学生交际参与度与文化差异认同感也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彝族大学生在交际中有认同文化差异的意识并能积极地参与到交际活动中。随着参与的深入,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和体会也会随之加深。

总之, 彝族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总体水平比较高, 但是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彝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信心不足,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开展跨文化教学,包括民族自身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教学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信心。

参考书

[1] 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2] KIM 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 systems theoretical view [M] // TING-TOOMEY S, KORZENNY F. Cross-cultural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Newbury Park: 1991.

[3] Linda Beamer. Learn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J]. Journal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 June 29: 1992.

[4] Chen Guoming & W. J. Starosta. 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 Boston: Allyn & Bacon, 1998

[5] Bhawuk, ., and Brislin, 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Using the Concepts 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992.

[6] Prueggre, ., and Rogers, . Development of a Scale to Measure Cross Cultural Sensitivity in the Canadian Context [J].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 1993.

[7] Fritz, W., M?llenberg, A., and Chen, . Measuring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n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 [J].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2002 (11)

[8] Chen, ., and Starosta, .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 [J]. Human Communication. 2000.

[9] 何o,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实证研究[D]。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10] 刘亭亭,英语专业本科生跨文化敏感度与目的语文化习得相关性

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11] 赵翔,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跨文化敏感度实证研究[J]。淮北师范

大学学报,2012(8)

[12 ]张丽婷,西部地区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敏感度调查分析[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3(4)

跨文化适应的总结 第7篇

跨文化交际中的送礼文化

送礼是当今常见的社会现象.为什么要送礼?送什么礼?如何送礼?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这些情况包括送礼的原因和目的,送礼的对象和时间.由于存在文化差异的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送礼问题更加复杂,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了解更多的送礼知识,希望能有效地促进跨文化交际.

蔡荣寿(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跨文化适应的总结 第8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主流文化内交际;分析;思考

刚开始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厚厚的,还担心能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完,等我读了几个章节之后,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得吸引,对之爱不释手。不可否认,本书开拓了我在跨文化交际领域的视野并且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

一、对于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与同一主流文化内人们之间的交际过程关系的探索

我们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跨文化交际,目前比较公认的解释就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译码的过程,那么这个信息的编码、译码就应该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其次,我第一次接触到“主流文化”这个概念,仅是从字面意义上来看,也不难理解,主流文化就是指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更形象地说,有主流文化就有与之相对的非主流文化,即在一定的时代、一定的范围,在社会基础和非主流文化上层建筑领域中形成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例如: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属于主流文化,都具有“官方”色彩,甚至都以独立的学科存在;除此之外,另外一种文化,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却通常不以书面形式展现,诸如婚姻、家庭、风俗、习惯等就是非主流文化。由此可见,主流文化的意识形态在长期的文化竞争中逐渐形成,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较强的传播力和广泛的认同的文化形式。

二、有关定势和刻板印象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的思考

书中关于这部分的描述占篇幅不是很多,但使我想起与之相近的一个概念: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尤其是跨文化交际初级阶段,即刚接触某一不同文化不久或刚进入到某一不同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中时,容易用自己在之前已经形成的对某一文化的看法、理解、态度等来与此文化 的人们进行交际。比如:有些人认为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思想比较开放,而东方人尤其中国人比较保守;有些人知道西方人比较忌讳谈论年龄、工资等话题内容,那么东方人可能对隐私的概念比较模糊,还有一些书籍也有概括总结西方人时间观念强,东方人时间观念差;西方人个人主义比较严重,东方人倾向集体主义等等。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这些刻板印象呢?我认为不能视其一无是处,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之前,有一个感性认知是必要的,可以避免一定的交际障碍,但是也不能否认其消极作用。例如最近我遇到两个外国网友,一位是韩国人,一位是法国人。在经过自我介绍的交谈之后,他们都问过我的年龄。虽然我本人不是非常介意回答这个问题,但心里还是有些迟疑。我思考他们为什么会问我这个在他们国家(主要是法国)被看作隐私的问题,我思考的结果是有两种可能:一是他们受自己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影响,认为对中国人而言年龄不在隐私范围内;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人对这些部分所谓的隐私问题放宽了态度,对于向比较年轻的群体成员询问年龄属不敏感的话题。总而言之,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原有的刻板印象,思想意识要与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相一致,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偏见、误会等带来的交际失误。

三、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适应的总结 第9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能力培养

语言承载着文化,传递着不同国家和种族不同的传统、习俗等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需要进行文化交流,若文化语言交流不熟练,则会出现语误现象,导致交际的失败。可见,要想成功完成跨文化交际,双方必备熟练语言能力,了解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增强对交际国文化的理解。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对外界的认知是存在差异的,思维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这种差异往往是跨国际交流中的最大障碍。以往的教学经历表明,大学英语初级阶段的教学往往只注重字母、单词和语法结构,但却忽略了语言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应该被应用到文化交际的每个环节,教师要通过讲解、对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由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语言表达。

一、创新有效培养大学生跨国际交流的教学模式

在很多人看来,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只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它更是了解世界文化素质课程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化在教育中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教学大纲》里有过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跨国际的交际能力,这种能力不但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而且包括对异国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如何对待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等。因此,在培养学生跨国际交流课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之外,还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念、提高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能力。如今高校的跨国际文化教育,看似有英语四级、六级,其实大多都是以考试为目的、只注重单词或者短句字面意思的讲解,并未涉及文化的灌输,导致学生语言学习和文化教育牛头不对马嘴的现象普遍存在。但是近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机遇不断增长,这就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跨国际文化交际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只有熟练掌握了异国的文化、才能了解中外的文化差异,进而才能更好地进行国际文化的交流。现如今,中国也加入到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行列,这样的话,加强“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要,探索出一种新型且有效培养大学生跨国际交流的教学模式,是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一步。

二、探讨如何提升学生跨国际文化能力

国内外诸多的学者和英语教师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大学英语的很多方面,比如教学方法、课程的安排等。从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不难总结出教师们更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改善英语教学课堂的效果,以及提升学生英语自我学习的能力,而很少关注和研究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从而导致不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没有提高,而且以往学过的知识很少能在实际当中用到。近年来,随着跨国际文化交际活动的日益频繁,以及学生在跨国际交际方面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呼吁“文化教学回归”,提倡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加强对所学知识的文化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跨文学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从而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从以往的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当前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国际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仍然不够系统,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多方面分析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跨国际能力培养的现状、寻找提升学生跨国际文化能力的有效方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加强学生大学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学习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意义主要包括:(1)加强学生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文化学习过程中只注重其口语等语言的学习、对文化知识并不涉及文化背景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提升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学习与文化背景有机结合。(2)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本国语言文化也要相当重视

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探讨,不能只局限于学生对西方文化认知的构建,更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从西方文化交际中所领悟出的文化意识用来推广本国文化的能力,这样能够更加深刻大学英语教育的内涵。现代科技发展的时代,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同地域文化相互交流成了当前英语教学主要目的。然而,由于英语教学的棘手,高校只能把焦点放在西方语言的传授跟文化的交流上,很少有人关注本国的语言文化,忽视了本民族所具有的文化魅力。跨国际文化交流的教育方式也是给了我国国民一个难得的平台,去发扬自己民族、自己的母语。在互相交流的同时可以结合中外思想将本族文化和语言理解的更透彻。

四、结论

总而言之,我们应大力改善大学英语教学中跨国际教育的现状,重点探讨和培养学生跨国际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引导学生争取英语教学与国语相结合,进为而促进中外文化跨国际交流服务。

【参考文献】

[1]赵玉珊,常晓梅.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大学教学行动研究[J].外语界,2012(02).

跨文化适应的总结 第10篇

由于各国之间的地理位置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各个国家的文化都有所差异,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高中英语,了解各国的文化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跨文化交际是在各国之间有一定的文化差异基础下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并且跨文化交际能够让学生了解各国的待人接物、、文化知识、行为举止以及国家典故传说等,进而可以更清楚的明白英语的用法,并且能够让学生在尊重各国文化的基础上交流。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有效途径

高中英语教师如若想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必须让学生适当的了解西方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那么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哪些呢?

把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

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渠道一般为课堂,所以高中英语教师也可以把课堂作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战场”,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逐步了解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并与中国的现代生活的文化相对比。例如:某校高中英语教师把课堂设置为学习西方文化的主要“战场”,让学生认识西方文化与中方文化的差异,如:为学生讲解中西方对待城乡生活的态度及看法。除此之外,高中英语教师还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比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总结归纳差异形成的原因。让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教学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并逐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扩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渠道

高中英语教师如若仅仅靠教学课堂作为培养渠道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的扩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渠道,让学生在课外利用网络(手机、电脑、电视、报纸等)查找西方文化,以便于学生能够通过更多的渠道了解西方文化,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某校高中数学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有效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为学生扩宽了认识西方文化的渠道———这位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室中为学生设立了一个专门学习西方文化知识的学习角,这个学习角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不同的渠道查找西方文化的相关知识,然后把所查找的资料粘贴到学习角以供所有的学生参考。然后在特定的时间举办一场西方文化知识竞赛,最后评比出一二三等奖以及优秀奖来鼓励学生学习西方文化,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及提升高中英语水平。

有机结合语言与文化教学,提升西方文化价值

虽说西方文化对学生学习高中英语尤为重要,但是大多数高中英语教师却并没有注意到在教学中的价值,从而忽略了西方文化的传授。所以在高中英语教育中,教师必须学会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以便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强化学生的交流能力。例如:在西方文化中“old”代表着某人需要被帮助,然而在中方文化中“old”表示年老,并且中国人喜欢在朋友的姓氏前加一个“老”字,其主要表示对朋友的尊敬以及亲切之感。所以高中英语教师必须学会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提升西方文化在高中英语中的价值,并且以便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合理设置高中英语课外活动

高中英语教师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之外,还可以为学生合理的设置高中英语课外活动,以便于学生能够有效的认识西方文化。例如:某校高中英语教师经常组织学生观看与西方文化有关的相关短片,让学生在短片中体验异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报纸、音像等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方法。

3.结语

跨文化适应的总结 第11篇

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经历过一连串环境适应与摩擦的过程:每一件事情的成功,都是一次次适应与棱角碰撞后的选择。

每天的生活轨迹,其实都在考验着你的选择是否正确。千古以来,抉择,左右着生命的顺与逆,这道理始终不变。

三国时的刘禅,因为害怕自己被夺去自由而选择过度的适应顺从。“‘此间乐,不思蜀”,可看出刘禅的生命中的没有棱角。而后人给予他的评价,是一名懦弱且无担当者的代称词。然而清代的曹雪芹,却因有了棱角而活出了不一样的风采。

曹雪芹身后有一座高大的文学丰碑。矢志面对怕困难,不折不屈的精神。他的事迹广被后世赞扬。正因为他的艰苦卓绝,铸就出一部绝伦出众的巨著——《红楼梦》。命运是公平的,虽然他从富贵的少年,流落为一界悲惨的文人。但他的一生是精彩的,留与后人无尽的回味。人要有棱角但也要有圆润的一面。苏东坡的一生便是最好的印证。

苏轼的一生从“乌台诗案”起,是一连串坎坷多舛之仕途。虽在官场上失利,但他也因被贬到黄州,在性格上完成了蜕变。磨去了一己的固执而更加圆润成熟,苏轼成为了受世人爱戴的文坛巨擘。

选择适应?还是选择棱角?从历史之镜我们不难发现,磨去伤人的棱角。适当的适应环境。才是成功与无憾的人生。

跨文化适应的总结 第12篇

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文化和交际,本篇论文首先将简要阐述一下这两个定义。

(一)文化

《辞海》给文化下的定义是:从广义上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广义的文化几乎涵盖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由于此论文是探讨跨文化交际的,所以会更关注那些包含文化和交流如何互相作用的定义。此论文将借鉴贾玉新教授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学者对文化的界说,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Goodenough关于文化的定义,更有利于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根据Goodenough的观点,文化是“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作为人们不得不学习的一种有别于生物遗传的东西,文化必须由学习的终端产品—知识—就这一术语最宽泛的意义来说—组成”。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二)交际

交际与文化密不可分。史密斯曾说:“哪儿有人类交往哪儿就有交际,交际是人们生存于社会以及保存自身文化的必由之路。”交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而贾玉新教授对交际所下的定义是:“交际是符号活动,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把意义赋予言语或非言语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交际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交际不一定以主观意识为转移:可能是无意识的和无意向的活动。”

交际有四个特征:

1、动态性:交际过程中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及言语都不是固定的;

2、交际除了可通过言语来实现,也可以通过非言语实现,比如肢体语言等;

3、交际依赖于符号。符号是交际的基本组成部分,人们不可能直接交流内心世界,人类发明了符号,使得人类能够交流信息,文化得以传承。所有民族都使用符号,但是不同民族有时对于同一符号也有不同的理解,因为符号的产生具有任意性,又是约定俗成的。例如龙的象征意义,中国人把它解读为权力、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人眼中这个字是贬义的;

4、交际是发生在一定的自然与社会的语境中的。这些自然的和社会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人们交际的内容和形式。

与客户谈判,技巧很重要,思维更重要,不管是当面,还是电话中,当客户抛出一句话时,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反应,去思考,逻辑思维能力不够,反应不好,自然不能很好的回应客户,更不能套住客户的下一句话。逻辑思维能力,表现的是:我们的话语引导客户的思维,直至达到目的。目的是分阶段的,你的目的也许是约到客户见面;也许是达成合作;也许是快速打款;或者是要他购买你所推销的商品,不管目的是什么,永远记住我们的目的,思维才能跟着目的走。

当然有总结就说明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的缺点和不足。例如:有的时候不够主动,有的时候自己不想去,觉得出去也不一定成功的把产品推销出去;社会经验缺乏,有的时候思维短路,或者是因为自己紧张,亦或是其他原因,不知道如何和顾客沟通,冷场;心态不够沉稳。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有时感觉它快得让人窒息。不知不觉一个学期即将画上句号,又该提笔写上“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了。

本学期我在小学六年级英语教学工作中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不知不觉我在英语教育的岗位上已经7个年头了。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做一名英语老师的艰辛和快乐我喜欢孩子,喜欢每一个学生,但不是所有的时候喜欢所有的学生。我热爱工作,但不是所有的时候热爱所有的工作。当一天的老师是容易的,但是每天都当好老师是难的。想起书中的话语:做最好的老师,首先要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我。“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我平时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点成绩。下面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数据中心整理不及时;

2、订单单价不及时;

通过这些录入操作,我发现实践真的是经验和技巧的源泉,实践、总结、再实践,这样的循环过程很多时候比那些抽象概念的学习方式管用的多。这让我明白了团队工作精神、团队合作中知人善用和合理分工的重要性。这些对我以后的工作将大有裨益。

20xx年度工作即将结束,新的一年将来临。为了更好地做好以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特就前段时间的个人学习工作情况总结。20xx年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努力提高理论知识和业务工作水平。遵纪守法,努力工作,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同志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思想、学习和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

(一)做到了认真备课。小学六年级英语备课我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用出总结。

(二)增强英语上课技能,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认真批改学生英语的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差生的课后辅导工作,注意了分层教学。在英语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较的发展和培养。

(六)科学地运用复习方法组织学生复习

复习,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期末复习是一次全面综合性复习,教师科学地运用复习方法组织学生复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循序渐进,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了复习:

第一阶段我以教材为本,侧重于教材的复习与梳理,快速地过一遍,通过教材的重现来归纳语言点,讲透语言点运用,对各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梳理,同时应注意基础单词、词组、句型的过关,让学生对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在实际复习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跳过课文直接讲知识点,语法,或者直接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做练习、试题上,这种做法是有失偏颇的。复习教材上的对话和课文是最基础的复习,可以帮助回想所学过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第二阶段进行横向复习,做到点面结合。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点的复习的话,那么第二阶段就是面的复习。第一阶段着重要求学生对每个知识的过关,那么在第二阶段我就会根据各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将散落于各册书中的语言点进行整体归纳、小结,帮助学生构建紧密联系的“知识串”。这一阶段的复习中,教师要防止简单的重复,避免面面俱到,应当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让学生通过听讲进一步加强理性认识,通过练习在实践中掌握。

第三阶段的复习,我侧重对做题技巧的讲解和做一些学生易出错的题目,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做笔试和听力题的要领。比如做听力题听问句找答句时,教学生在准备时先把每题的三项选择作比较反过来推敲它们答句的不同,在听的时候可以事半功倍的找到相应答案。单项选择可以用排除法来做等等,通过分析让学生掌握每题的做题技巧。

注意复习课的针对性。我把复习重点放在学生的难点、弱点上以及常易出错或失误的资料方面上,努力做到有的放矢。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复习课上我异常注意加强学生的操练活动,让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问题,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举一些例句,使他们能训练掌握语法的用法。

在紧张有序的工作中,我也深深地意识到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和不足,我明白高考英语的总趋势要求教师不断充电,迅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争取处理好各种关系,全面发展。

经过高三这一年地艰苦努力,本人的教育教学本事和自身的综合素质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虽然自我教学的是2个普通班,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的成绩虽不够梦想但总的来说也是不错的,在高考面前,自我的教学也取得了必须的成果。本人决心今后必须更加努力,为把新一代教育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献出自我的一切。

本学期的最大收获在句法教学上。这个学年的寒假是十几年来的第一个不补课的假期,假期里一边陪女儿做作业,一边把这几年在英语教学上的一些想法整理出来,不知不觉竟写了五六万字,后来把其中的关键部分抽出来,编成了《英语基础句法十讲》。在下个学期的教学与辅导中,不断把《十讲》加以完善,通过高考成绩看,教学和辅导的效果还是很让我满意的。我教的两个班的130名考生英语高考成绩在130分以上的将近40人,大部分都在120分以上,这说明今年下个学期的以《十讲》为基础的句法教学还是很成功的。

除了句法教学之外,我在下个学期的教学中把前几年在作文教学上的一些想法和做法系统化了,逐渐形成了自己在英语作文教学上的思路与做法,积累了一部分材料,基本做到了“费力少,效果好”,整个学年我只批改了一次作文,但是最后的效果一点也不比哪些整天批改作文的做法差,甚至还要好一些。不过现在只能说这些做法是有效的,以后还需要进一步的系统化工作。

以前的教学中只知道不断地强调阅读、写作等能力的重要性,今年有了一个豁然开朗的感觉,确定了英语教学的大体框架,也确定了不同教学侧面的基本内容和教学思路。

除了以上这些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教学之外,我有幸参加的一个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教育部课题为我的教学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文化教学。即除了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应注重文化教学,而这个方面往往被忽视了。其实我学过的硕士课程中有一门《跨文化交际》,但是当时只为了学而学,现在才恍然大悟,文化本来就是英语教学的一个方面。后来参加了苏州外国语学校办的一个有关跨文化交际和中学英语教学的会议,思路渐渐清晰起来,英语教学、文化差异、文化冲突、国际理解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原来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今后的教学除了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之外,还应重视英语文化的教学。至此,大概就形成了这样的框架:

一、语言知识

1、词汇

2、语法(词法、句法)

二、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

今天我就自己在广利工作4个月以来的心得和体会来跟大家进行探讨和研究,在我这4个月的工作中,得到了站内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也从公司各位领导身上学到了很多经验和做法,比如陈xx站长、林xx副站长、黄xx经理等,因为我觉得这些领导在各自的岗位上都有一套独特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验,而且是比较成功的,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有容乃大”你们的方法与经验也是我将后工作中不断学习与总结的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广利公司管理层中的一员,我将我的管理思路和方向向各位领导作简明扼要的阐述,不周之处,望各位领导见谅指正。

作为一名领导者,对每一个员工都应该做到公平、公正、客观。能够听取下属员工不同的意见,工作中的分歧不能掺杂个人感情。对下属员工的严格要求,在我看来,并不是对他们苛刻,而是在真正的帮助他们,逼迫他们进步,能适应社会残酷的竞争,我在给机修班开会时说过:每一个行业都逃不过市场经济发展的潜规则,高速发展期(目前混凝土行业就是这个阶段),市场饱和期、优胜劣汰期。在不久的将来,混凝土行业就会进入市场饱和期和优胜劣汰期,那时就会有部分企业被市场淘汰,行业从业人员就会超过市场需求,岗位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如果没有过硬的工作作风和技术,就会被市场所淘汰。而我们都是男人,男人最基本的要求是应该有种家庭责任感,要有能力养活妻子,抚养孩子,照顾父母,这些能力需要我们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社会竞争力要靠我们积极的心态,努力工作,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我们也更应该抓住现在行业的高速发展期这个机遇,通过不断的努力进步把自己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我不希望你们在我手下干了三年或者五年后还是一个机修,希望你们都能有独挡一面的能力,如果你们现在都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自己范围的事都做不好,怎么能进步,又会有哪一家企业、有哪一个老板会放心让你们去带一个团队。

跨文化适应的总结 第13篇

[关键词]两岸 跨文化交际学 研究 教育 现状分析

一、引言

长期以来,海峡两岸均大量引介美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成果。但是深究两岸的现状,两岸文化虽同属中国文化,但经过数十年的分隔,已经在思想、教育、文字、价值观与生活形态上产生了差异;文化的“同文同种”并不等于同一种思维方式、同一种价值观,海峡两岸呈现了异质的次文明。此外,海峡两岸由于体制不同,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也不尽一致,所享有的师资资源也不均衡。因此,两岸跨文化交际学①因学校而异,可谓百花齐放,各显神通,少有相互借鉴,仍然像林大津在其《跨文化交际研究》一书中指出的“各自为战”“缺少合作”“表层差异与深层文化之间的联系尚缺乏深入、全面的探讨”。鉴于此,本文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现状及其教育现状进行比较分析。

二、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现状

在整个传播学发展史里,跨文化交际学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年轻的领域。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Edward T. Hall所写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出版,该书首次使用“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被视为美国跨文化交际学的开端。此后,从60年代至80年代陆续又有一些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著作问世,这些著作的共同特点是更加关注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理论建构。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美国一些大学开始开设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进入70年代,开设这门课程的学校愈来愈多,如今开设该课程的大学已有400多所,有的大W甚至还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

(一)大陆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现状

与国外相比,中国大陆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中国大陆引进跨文化交际学的时代背景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外交流时出现文化冲突;外语教师走出国门后猛然意识到外语教育重语言知识,轻文化素养的弊端,回国后积极引进跨文化交际学。从80年代开始,外语界开始了对交际法的理论探讨。在初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上。

自20世纪90年代起,跨文化交际研究在中国大陆开始普及并取得了稳固的发展和进步。从1990年开始,根据对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社会变迁和学术拓展,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1990年至1995年为借鉴和初创期。在此阶段,还是延续着80年代对此学科理论的引进、介绍。这一时期的引介开始趋于活跃,但是多为译著型文献。1996年至1999年为提升和拓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大陆跨文化交际学的国际化进程加快,开始将西方跨文化交际学与中国大陆的实际相结合,拓宽了研究视野。中国大陆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国外接轨,学术交流活动增加,相关著作的译介进一步加强。从2000年至今为高潮和深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主要表现为横向拓展和多学科交叉,许多学科包括语言学、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都从本学科角度出发介入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表现出较强的学科构建意识。

中国大陆关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成果散见于各种期刊杂志或专著中。从已发表的著作和论文来看,“我国学者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与交际的关系;2)非语言交际;3)中西习俗比较;4)中西经营管理模式比较;5)国民性研究。国内学者对于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也有一些见解,但是,总的来说,这方面论著较少。”[1]大陆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研究非常缺乏,至今尚未真正形成自身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二)台湾跨文化传播学研究现状

台湾地区由于体制不同,中外交流相对于大陆而言,更早呈现出开放式。台湾地区引进跨文化传播学的主要缘由是80年代初新闻传播学界的学术研究背景,随后才是为适应全球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总趋势而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

台湾关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成果中,影响较大的专著主要有汪琪的《文化与传播》,该专著为台湾地区第一本跨文化交际学的教科书。其后有陈世敏的《大众传播与社会变迁》,翁秀琪的《大众传播理论与实践》,黄葳葳的《文化传播》等十几部专著。发表的论文主要有:许力生的“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陈国明的“传播学研究概观”。这些成果仍以介绍国外传播理论为主,以台湾传播研究为基础而写成的跨文化传播理论教科书并不多见,反映了台湾传播学界还未能对于跨文化传播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发展出一套具有本土特色的论述。[2]

三、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教育现状

近年来,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研究者频繁共进国际跨文化交际研讨会,但海峡两岸高校跨文化交际学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却未见涉及。在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和学术往来日益频繁的今天,对两岸跨文化交际学的课程设置情况、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育实践的实施等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促进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者加强信息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加强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设置情况

大陆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院系主要集中于外国语学院和传播学院,以及部分院系如国际教育、人类学等。很多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目的只是为了改善外语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且授课者也多局限于具有外语或语言学背景的教师。此外,由于开设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类别针对性强、授课对象限制较大、课程开放性低,一般只有本院系的学生才能选择该课程,而且很大一部分是针对研究生而开设的,面向本科生的课程较少。因此,该课程可供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小,无法真正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要。

台湾高校跨文化传播课程设置比较零散,每所高校课程都是根据该校的研究传统或授课教师的研究兴趣制定的,主要分散于各高校传播科系中。虽然台湾高校跨文化传播学课程主要是由传播科系开设的,但其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传播学领域,而是注重跨学科内容的交叉与融合。从搜寻所得的资料看,在台湾38所学校87个传播相关系所,约有54个学系开设与文化议题相关的课程。其中,以“跨文化传播”“人际传播”或“文化传播”为课程名称的科系约有27个,其他依各系的特色与专业需求以不同的名称开设与文化相关议题的课程。

(二)教材内容的选择

大陆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统一度比较高,国内教材主要集中于胡文仲和关世杰的著作,国外文献则以萨莫瓦与波特的著作为主。教材的内容往往是停留于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习俗、礼仪、禁忌等方面的简单介绍,很少涉及价值观、思维模式等。总体来说,教材内容存在以下三点不足:一是知识广泛,但对跨文化教育突出不够,文化内容偏狭、过时。二是中国本土文化内容缺失。教材大部分内容的背景材料都来源于英美国家,以灌输英美国家的文化为主要目的,有关大陆本土的文化则很少涉及。三是重知识,轻态度与能力。这些教材比较广泛地介绍了跨文化教育的知识,但没有说明如何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形成积极的跨文化态度和跨文化能力。

台湾高校在选择教材时,比较注重教材的适用性与切实性。教学者在设计整合教学内容和选择教材内容时,多半是自制讲义,或由不同的书籍整合反映台湾当今社会状况的阅读资料以符合教学目标;同时也尝试使用不同的教材,或是更换指定阅读的资料。因此,教材的选择比较分散,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教材内容方面,主要包括以下议题:文化或族群的异同、文化差异对于沟通的影响、语言与文化的问题、非语言传播、文化冲击与同化适应等等。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由于大陆高校讲授跨文化交际学的师资队伍中本土教师居多,不少教师缺少留学经历,所使用的参考文献多为二手资料,缺少亲身体验,其跨文化知识结构和能力构成也亟待丰富和完善。这些不足极大地限制了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各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跨文化教育。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还是采取传统的授课方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很少结合社会文化因素来培养学生对生活进行体验和思考的能力。近年来,虽然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课堂中,但是尚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台湾高校除了利用外教讲授跨文化传播学外,也有很多具有留美经历的本土师资。其教学方法更多地受美国高校的影响而摒弃了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以教师做单向知识灌输的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模式。因此,他们讲授的课程内容往往比较新颖,所介绍的理论和方法也较具前沿性,学科交叉性也比较强,教学方式多样且较具系统性。教师主要采用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小组讨论、客座演讲及学生报告等几乎穿插在每节课当中,传统的以灌输语言知识为主的授课方式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四)教育实践的实施

跨文化适应的总结 第14篇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实施策略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交流日趋频繁的时代,英语作为国际间进行交流与沟通的一门语言工具,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我国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当中,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与实际人才需求量快速上升呈现极为不平衡的状况。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教学一直以来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材内容不合理、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没有引起学校广泛重视、缺乏跨文化语言教学语境、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陈旧等。因此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效果不明显,严重阻碍了英语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虽然传统英语教学能够培养出过硬的英语语言能力,但是由于注重西方国家语言文化内涵教学,不能运用英语语言思维,导致了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语用失误,大大增加了交际难度和交流障碍。即使说得上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因说话不合时宜、说话方式不妥、语言表达不符合外国习惯等,造成了交流上的失误或失败。语用失误会使得外国人认为你不真诚、居心叵测或用心不良,就不会因语言水平问题而原谅你。因此,高校应重视跨文化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积极探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教学手段与策略,积极创新英语教学理念,从而有效地提升跨文化交际人才质量。

一、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存在跨文化教学理念不到位、教材内容陈旧、测评方式不科学、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缺乏语言交流的语境等现状。还有由于在教学中没有贯穿西方语言文化和文化知识背景的教学,从而导致英语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学生不了解西方社会文化传统,往往运用自己的文化思维方式去揣测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在交流过程中就出现了理解上的错误和文化观点上的矛盾冲突,不恰当的言行导致交流失败或尴尬局面[1]。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之下的英语教师缺乏跨文化教学理念,往往把教学重点都放在了英语的听说读写方面,强调英语四六级应试考试方法,教学重心放在了词汇、语法、阅读和写作上了,不重视英语语言文化知识背景的传授和英语思维方式。很多英语教师自身缺乏西方国家文化知识,因而无法对学生进行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与思维教学,这对于跨文化交际是极为不利的。当前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忽视了西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知识的介绍,完全与西方国家社会发展相脱节,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严重阻碍了英语跨文化教学活动与交流。现在学生大都比较急功近利,以拿到四六级证书和文凭为目的,对于耗时耗精力的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自然放弃掉了,对西方文化知识学习没有任何动力和积极性。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原因很多,诸如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的巨大差异。总之我国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很多,需要加以扭转和改观[2]。

二、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实施策略

1.增设西方文化知识方面的课程,拓展第二英语课堂,创设跨文化交际的语境。比如开设英美国家概况、英美社会与文化、英美社会礼仪入门等一些介绍西方文化知识背景的课程,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英美等国家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知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生活背景,不会造成语言交流时的语用错误。学校还可以通过拓展英语第二课堂,进一步延伸英语文化教学,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各大高校都聘有外籍英语教师,学校不妨把这些外教资源利用起来,设立“英语广角”这样课外交际课堂,充分利用外籍教师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真实语境和交流机会,从实际方面锻炼学生的英语语用表达能力,可以请外籍教师给予及时的纠正和指导,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领略语言背后的西方文化知识。通过与外籍教师进行真实的语言交流与沟通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英语思维能力,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采用校园英语主题演讲会和主题晚会的形式,具体活动内容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可以编排英语话剧、英语小品、文化情景剧、英语诗歌朗诵、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化妆晚会、英语游戏等形式多样的内容,让学生完全使用英语交际语言,在跨文化英语交际语言环境中体验西方文化。2.优化英语跨文化教学内容,提升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水平。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融入一定量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前理解和掌握课本教学内容的社会生活背景。中西文化巨大差异阻碍了语言交流,加强中西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与学习,以及对中西方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异同的比较研究,这样就会大大减少语用方面的错误与失误,尽量减少因母语语言系统本身和母语文化干扰造成的语用失误。教师上课前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以音频、影像等展示课文中需要了解的中西文化差异;也可以在课堂授课中穿插一些英文原版文章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原版资料,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了解西方历史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之后,才能够加深对英语文化现象和特征的理解[3]。3.建构“交际体验—结构学习—跨文化意识”英语教学模式。所谓交际体验学习模式就是以交际功能为目标、以日常生活为重点的外语教学模式;所谓结构学习模式就是以语言技巧为训练目的、以语言结构为重点、以英语为主要语言媒体的教学模式;所谓跨文化意识就是以了解西方文化知识为目标、以各种西方文化风俗习惯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这三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交际—结构—跨文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英语教学日趋交际化。交际能力培养包括语言形式的语言、社会规则、文化规则、语法规则、话语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等方面。交际体验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了解一定的知识语言语境之后,可以正确判断话语的合适与否,保障交际双方能够在相互理解的语言语境中顺利交流下去。教师要学会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语言实践活动,来指导学生实现英语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的提高,处理好语言知识和运用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而培养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教学模式可以通过西方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研读、西方文化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的了解三个方面途径加以解决[4]。4.提高英语教师的素质。作为英语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跨文化知识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观念,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手段,不断反思与总结教育教学经验,采取先进的教学模式,增强跨文化教学意识,接受专业培训,深入学习和研究西方国家的政治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社会礼仪等,积极改善英语教学条件,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从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命令、威胁与惩罚的“控制型”师生关系,建立起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英语教师的素养还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高的外语听说读写技能、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较高的人品修养、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知识、相当的外语习得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外语教学法知识等。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树立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观,施行英语教学跨文化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可以采取提供信息为主的、分析原因为主的、提高文化敏感的、改变认知行为的、体验型为主的、互动式为主的等六类训练,这几种训练方法往往交叉使用,互相补充[5]。

三、结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门包含着语言、非言语、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适应能力的综合能力。英语跨文化教学要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进行,运用交际语言理论教学、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培养跨文化交际的人才成为英语教学重要科研课题之一,建设一支具有西方文化知识的外语教师队伍,英语教师结合教学工作,能够进行一系列的传统教学改革,从文化语言学角度进行深入和系统的文化研究,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加大英语教材内容的改进,增加西方文化知识部分的分量,营造跨文化语言交际气氛与氛围,突出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师还要进行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直接讲授法、课堂交流实践法、对比分析法、融合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实施跨文化交际教学途径;优化教学设计,增加中西文化的对比,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突出口语与阅读教学。总之,实施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柯惠娟.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对策研究[J].海外英语,2015,(5).

[2]朱红英.刍议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有效方法[J].赤峰学院学报,2012,(22).

[3]陈薇.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2,(4).

跨文化适应的总结 第15篇

企业间跨文化交流的因素有很多,拿中西企业的国际商务活动来说,首先,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时间观念。在北美文化中,时间就是金钱,但是在亚洲文化中,时间观念比较宽松。所以,在来自中西两方的人员进行经济活动时,同时也是文化交流时,就会出现一定的矛盾。比如,美国人喜欢追求速度和效益,所以就会尽量减少谈判的时间。而中国人更喜欢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从而喜欢花较长的时间去了解对方。在这种情况下,双方无法理解对方的行为,就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其次,空间观念不同。西方人有较强的空间领域感,而中国人则喜欢和伙伴共享空间。所以,在西方人家里做客时,如果向主人提出参观卧室的请求就会被认为是无礼。并且在晚上9点以后,除非有紧急商务事件,西方人不喜欢被别人拜访。所以,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就很容易发生文化交流的冲突。再者,人情和法制观念不同。在贸易合同的处理上,西方人与中国人有着明显的差异。美国人在与中国人谈判时,常常会准备较为详细的法律文件,但是中国人常常会觉得文件内容过于繁琐。这是因为美国人主要从法律角度来看待自己与经济伙伴之间的关系,而中国人则从人情的角度来看待彼此间的关系。所以,这种差异很容易给中西文化交流带来困难,从而妨碍不同文化的人员之间的沟通合作。总之,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会给跨文化交流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如何加强跨文化交流

1.提高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

想要更好的进行跨文化的交流,就必须要提高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在国际经济贸易的趋势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进行跨国贸易往来。因此,企业只有提高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才能在商务活动中,与其他跨国企业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首先,企业领导人必须重视起跨文化交流的问题,从而做好企业员工的跨文化管理。其次,企业领导需要向员工传达跨文化交流对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企业员工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再者,企业管理者要注重跨文化人才的培养,从而通过与这些人才进行沟通,加深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另外,也可以使用跨文化人才对企业员工进行文化差异的培训,进而使员工全面的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提高员工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总之,企业只有认识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才能做好跨文化的交流。

2.树立平等的文化观念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各自的环境下形成的,所以,虽然不同文化之间存有差异,但是却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因此,想要加强跨文化的交流,首先要树立平等的文化观念,不能因为别人的文化与自己的文化不同,就对别人的行为举止表示不满。从本质上来说,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在于互相了解,互相帮助,从而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所以,树立平等的文化观念,克服狭隘的民族中心论,才能加强彼此间文化交流。比如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和日本的关系一直处于劣势,但是在进行经济往来时,企业却不能抱有民族观念来对合作伙伴表示不满,这样只会使得商务合作难以进行。总之,没有哪国文化是绝对优越的,想要与他国企业进行合作,就一定要本着平等的文化观念,来加强彼此间的跨文化交流。

3.追求文化的融合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跨国企业想要在他国发展,就一定要追求文化的融合,从而加强企业间的跨文化交流。首先,企业要做好当地文化的调查,从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经营者的心理,顺利进行跨文化的沟通,进而为企业间的合作提供保障。其次,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不能一味的迁就他国文化,还要向对方介绍自己的文化,从而使本国文化在渗透到他国文化中,达成文化的融合。再者,追求文化的融合时,要尊重外来文化,考虑到不同文化间存在的排外情绪,从而保证积极健康的跨国文化交流。最后,不同文化的人有着自己固有的行为方式,既不能拿本国文化来衡量异国文化中的人们的行为方式,也不要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他人。总之,在追求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一定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和原则,来加强企业间的跨文化的交流。

4.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加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首先,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然后利用这种差异来进行有效的交流。比如企业间在进行文化交流时,可以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打造双方都乐于接受的、有利于公司持续发展的企业特色文化。其次,在看到文化差异的负面问题时,同时应该看到文化差异带来的积极的影响。也就是说,应该客观的看待和理解文化差异,从而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加强彼此间的跨文化交流。再者,为了实现企业的跨文化管理,企业应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进行系统的文化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得企业员工为加强企业间的跨文化交流做出一定的贡献。总之,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加强企业间的跨文化交流。

三、结语

跨文化适应的总结 第16篇

(1)工作观对比。对于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和具有西方特征的美国来说,其工作价值观具有显著的差异。中国的“集体主义”思想让每个中国人都有着比较强的集体意识,很多人在工作过程中,都会将其单位、团体看作是一个大集体,而在这个集体中稳定的发展是大部分中国人一生的追求。与之相反,激进和崇尚自由发展的美国人,喜欢在变化中寻求进步,因此,他们频繁的变化工作职位和环境,他们希望能够将自身的潜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在不断变化的工作中挑战自我、发展自我和改变自我,只有这样,内心才能得到满足。受到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历来主张“自卑而尊人”、“尊卑有别”等,这样人和人之间在进行交际时必然会受到各自工作职位的制约,下级见到上级要主动的打招呼,在向上级汇报时,即使自己的见解确实比较全面和透彻,但在说话时也会适当的补充一句“请指正”、“请帮助”,以表示对上级的尊重,否则就是“失礼”。为此,这也造就了中国人具有比较固定的人际关系网,其中领导与员工、上司与下属之间的上下级关系泾渭分明。而在美国,他们在工作交际中与中国人不同,更加注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即使是上下级关系也往往会处于平等的地位。在美国不同职位的人、师生之间都无尊卑之别,他们的工作、语言及行为中无处不体现着这种平等观念。这就使得美国人在进行交际时,较少拘谨,而且在打招呼时,无论对方的地位和身份,都可以直呼其名或是用“Hello”表示问候。在工作过程中可以毫无顾忌的直言不讳,非常的坦率,无所谓面子,这与中国人是截然不同的。

(2)历史观对比。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注重“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利者沿之,弊者革者”,在历史价值观方面,中国非常的重视历史。在做出新的决策和计划新事情时,往往会以此前的资料和数据作为依据和参考,在中国,有着丰富经验、社会阅历的人都会受到人们的尊重。而作为仅有几百年历史年轻的美国来说,美国人更加注重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把控,他们关注的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而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未来,为此,美国人在做事时很少会向历史看,因为他们坚信未来是想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过去的历史则并不是重要的。在美国,具有丰富经验和年长的人不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敬仰,而一些敢闯、敢拼的年轻企业家却备受人们推崇。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他们难以理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的尊重,而中国人也同样无法理解美国人对历史和传统的漠视。

(3)时间观对比。1959年,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者爱德华霍尔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中将人们的时间分为两种:单向计时制和多向计时制。根据这种思想划分,中国人的时间观属于多向计时制度,他们通常将时间看成是比较分散的,并且能在相同的时间内同时做不同的事情;而美国人非常守时,习惯于在规定的时间内逐步的完成任务,属于单向计时制。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如果忽视了中国人和美国人不同的时间观念差异问题,将会引起交际障碍甚至是矛盾与损失。在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中,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时间的态度也是完全不同。在中国,参加会议或是做客,通常都会早到以表示对所要见人员的一种尊重,然而,在美国,医生可以让病人等很长时间,但护士则不可迟到;召开会议时,老板可以迟到,但是作为秘书则不可以迟到。而且美国人通常不习惯看到客人提前到来,同时在社会活动中,美国人认为事先预约是有礼貌的,如果美国人在宴会或晚会快开始的最后一刻才被通知,他们会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无论这个邀请多么有吸引力他们也会拒绝。因为,没有事先的预约,这样就打乱了他们的时间表,是不受欢迎的。

跨文化适应的总结 第17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与母语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习者获得使用这种语言的交际能力。而当今世界中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趋紧密,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这种形势下要求我们的教育体制所培养出来的外语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跨语言交际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要求学习者在自然语境中能运用第二语言正确表达思想,与英语母语者沟通有无,同时还要求学习者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在实际的生活中灵活运用。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

语言、文化与交际都有不同的定义。语言是一套共同采用的沟通符号、表达方式与处理规则,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化则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文化本身就包括文字和语言等要素。而交际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常指多人通过语言、行为等表达方式进行的情感、信息的沟通过程。

从这些定义可知,语言、文化与交际三者实际上密不可分。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份,是语言的重要载体,而文化则制约语言的发展;另一方面,语言的功能就是为了进行交际,而交际的内容又与文化息息相关。

一般意义上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运用各种可能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与它的不同在于交际的对象属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例如中国的学习者与外籍教师,外资公司上班的中国与外籍员工之间的交际,都属于跨文化交流的范畴。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分类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Martin与Nakayama提出了一种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他们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知识因素、情感因素、心智活动特征和情境特征四个要素。

知识因素是指交际者对交际对象所在文化了解的程度。一般来说,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越多,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就越强。对于英语而言,知识因素主要指主流的英语国家,如美国、英国的各种文化背景知识、文化词汇等信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很大。例如从价值观上来看,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主张个人服从集体,崇尚中庸之道,讲究伦理道德,重视家庭关系;而主流英语国家正好相反,他们更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提倡自由和个性,做事往往注重实效。意识到这一点,学习者会更容易地理解为什么欧美的年轻人更加独立,上大学时通常自己打工赚钱,大学以后四处游走,不再和父母一同居住的原因。

情感因素指交际者对待来自不同文化的交际对象和跨文化交际行为的态度:接近或疏远。其表现就是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所产生的焦虑。对跨文化交际焦虑程度高的人倾向于避免与来自于外来文化的人交际,而焦虑程度低的更容易接受目的与语言文化。

心智活动因素是知识和情感因素的体现。在言语表达时,学习者不仅需要能产出流利的言语,同时这些言语需要具备一定的语用功能。一个不了解英语的人不会知道英语中基本的交际方式:问候、邀请、日常用语等。最简单的例子是中国人打招呼的“你吃饭了吗?”换成英文后外国人会误会你要请他吃饭。非言语表达也是重要的心智活动之一,学习者因此要留意英语文化中肢体、时间、颜色等辅语言。

情境特征是指发生跨文化交际的真实语境。环境对交际的影响很大,例如,美国青年喜欢组织派,通常的场景是大家在一个气氛轻松的空间里手持饮料,互相交谈,但是如果让中国学习者直接组织或者参加排队,可能会感觉不适,他们更习惯于吃饭、KTV或者参与户外活动。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要在课堂中将文化与语言相结合,把两种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这一过程要由教师来主导。优秀的教师能帮助学习者了解到本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异同,激发学习兴趣,降低情感焦虑,使学习者更亲近目的语文化,从而更好的掌握语言。具体来看,在课堂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以下几种方式:

开展专题的文化讲座。除了完成课本学习,教师应该挑选一些相关的主题,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定期的文化讲座,以演讲的方式向学习者传授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英语国家的政府机构、教育和政治体制的差异等等。讲座形式也不必拘泥于只由教师主导,也可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文化点,查资料后进行课堂展示,最后由教师补充和总结。文化讲座能及时扫除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盲点。

授课时结合课本,利用多媒体展示文化要点。现在的教学手段不再是传统单一的粉笔加黑板教学,教师有更多的选择。例如讲述关于二战的课文时,教师对数据干枯的描述不如清晰地展示几张图片,或者一段视频、音频。从多种感官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

在时间充足的条件下,开展与文化相关的讨论,例如如何看待美国的家庭关系。学习者之间的相互讨论不仅会激发思考,加深学习者对主题的了解,同时还能帮助他们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建立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但是教师要注意在讨论前要提前布置话题,在讨论时要尽量保证不同性格的学生都有发言机会,同时注意控制好讨论的方向。

每一个学期,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进行两到三次的文化欣赏。文化欣赏也能采取不同的形式。例如欣赏影片,如果课本内容是面对挫折的文章,教师就可以选择以励志为主题的电影,类似的活动还有学习英语歌曲,或者欣赏英语诗歌,又或者进行多媒体的音像展示。文化欣赏的时间安排比较灵活,在欣赏前教师要先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而在欣赏后还可以组织学生作文、讨论或者角色扮演。

此外,教师还可以借鉴或者创新一些其他的方式来培养跨文化意识。例如让学生模拟场景进行交际,完成图文并茂的作业,采访外教,或者在网上与外国人交流后进行观点总结等等。这些方法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时间,项目的可行性和学生的积极程度来安排。

培养跨语言交际能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导入文化时教师还必须注意层进原则、适度原则、主流原则和系统原则。教师必须将文化教学贯穿整个英语课堂,将讲述的内容与学习者水平,目的语国家的流行度等相结合,才能逐渐在学习者头脑中完整地呈现出一个英语文化知识体系。

四、小结

跨语言交际能力在现今的英语教学中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具有跨语言交际能力的学习者无疑会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作为语言的学习者,只有努力使自己具备了跨语言交际的能力,才能使用言语和非言语,合理、得体、正确地与外国人沟通和交通。而作为教师,则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把文化融入语言教学,树立学习者的文化意识,使他们成为具备跨语言交际能力的合格的外语使用者。

参考文献:

[1]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

跨文化适应的总结 第18篇

Hofstede(1980)认为“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支配并且决定着人们的态度、信念及行为。”跨文化交际是各国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发展的共同需要,其复杂性来源各国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多元性。文化决定了每个国家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又是道德的基础。Okabe(1983)也认为“跨文化交际是否成功取决于双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而了解这种差异性能够极大程度的帮助双方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跨文化适应的总结 第19篇

关键词:老挝留学生;跨文化支持服务;有效策略

一、老挝留学生跨文化支持服务存在的问题

1.对老挝国家文化知识掌握不够完善

当下跨文化交流的发展速度较快、发生的背景和环境也各有不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跨文化较多,相关的管理人员不能够对跨文化交流的国家的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这很容易使得老挝留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反差,进而从心理上有一定的排斥以及产生压力。这对于今后老牍家跨文化的交流具有较为消极的意义。如果不能够及时的掌握老挝相关的文化知识就不能够保证不影响老挝留学生的正常文化,在保证不干涉双方文化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支持服务。

2.忽视了潜在的影响因素

在进行老挝留学生跨文化支持服务的过程中,相关人员总是只看到表面的问题,忽视了一些潜在的问题。当下的跨文化交流的学生越来越多,已经不仅仅只有两个国家的交流,更多的是多个国家的融合,这使得在跨文化支持服务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潜在的问题。而这些潜在的问题很容易被忽视,这种忽视容易在一定程度上为跨文化交流服务带来潜在的消极影响。

3.服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跨文化交流服务人员作为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要素,对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服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跨文化交流服务人员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跨文化交流服务人员的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综合素质较低的现象,等待改进和完善。大多跨文化交流服务人员具有不错的专业素质,对跨文化交流基础都有着很好地掌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都得到了专业的认可,但是却在实践的过程中缺乏一些技巧,没有较为合适的服务方式,使得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服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隔阂,交流过程产生困难,不能给予学生良好的跨文化交流学习氛围,反而使得交流过程有了“事倍功半”的效果。据调查了解,部分条件不允许的学校,跨文化交流服务人员的配备不全,经常让年轻、缺乏经验的服务人员直接进行跨文化交流服务,这无论是对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综合素质的培养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改进老挝留学生跨文化支持服务的有效策略

1.了解老挝国家的国家风俗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特色的风俗习惯,在中国,由于不同民族和地域差异性存在一定的,更何况是从东南亚来的老挝的留学生。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对老挝的一些国家风俗进行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尽可能多的保证其今后生活的顺利。国家的风俗较为广泛,服务人员应该积极学习相关的风俗知识,主动地避开一些较为敏感的话题,将与留学生由于文化产生的差异降到最低。除此之外,管理人员可以为相同地区的老挝留学生提供一些交流平台,让他们能够通过这些平台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有自己本国的朋友也能够使得留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具有归属感,让他们能够更加舒适的在国内进行交流学习,对改进老挝留学生跨文化支持服务也能够产生积极地效益。

2.创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跨文化交流服务模式

只有改变传统的跨文化交流服务模式,才能够充分调动各国留学生的积极性,服务人员可以通过运用现在的多媒体网络信息工具,了解当前较为先进的服务模式,可以运用一些国家在多媒体平台上的资源共享学习其他国家的交流管理制度,这样能够有效地学习。同时,在了解其他国家跨文化交流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对自己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服务模式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充分的跨文化交流服务资源能够使得服务人员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建立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服务的个性化设置,这对于跨文化交流服务的效率具有积极地影响作用。

3.为老挝留学生提供良好的留学氛围

良好的留学氛围不能够仅仅停留在狭义的留学范围内,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和学习的氛围。所谓广义的留学氛围应该还包括由于地方位置不同所带来的气候差异以及一些在饮食上的不适应,这使得学生在心理上会有一定的反差,如果不能够及时的将留学生的这种反差平复,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留学生的学习和交流。因此,相关的管理人员应该及时与留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的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和他们所处的环境,帮助他们缓解一些不适应,使得老挝的留学生能够在中国得到积极地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跨文化交流服务效率的提高对老挝留学生数量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体制下,提高留学生跨文化支持服务能更加奠定我国在东南亚国家中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跨文化交流服务综合素质提高的可实践性使其能够在国际留学生的交流中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有利于全面提高留学生跨文化支持服务的效率。当下,留学生跨文化支持服务中还存在着一部分有待改善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改变传统服务管理模式以及提高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等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1]张雷生.关于韩国高校中国留学研究生的跨文化适应研究(英文)[J].商务英语跨文化交流服务与研究.

[2]苏大林.老挝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128-152.

跨文化适应的总结 第20篇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竞争新优势;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新业态和新动力因素。随着市场环境和支撑体系的不断完善,跨境电子商务以其新理念、新模式将成为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引擎,成为提升我国外贸竞争新优势的最佳途径。

一、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跨境电子商务市场保持快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保持快速增长水平。据统计,2012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为万亿元,同比增长,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2013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为万亿元,同比增长,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2014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为万亿元,同比增长,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据商务部预测,2016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万亿元,未来几年跨境电子商务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比例将会提高到20%,年增长率将超过30%。在我国对外贸易增速逐渐放缓的背景下,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保持快速增长水平,交易额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不断攀升,已成为我国未来驱动贸易发展的新动力。

(二)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结构发展不均衡

从进出口结构来看,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不均衡,出口比重大,进口比重小。据统计,2012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中出口占比达到,进口占比在;2013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中出口占比达到,进口占比在;2014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中出口占比达到,进口比例。近几年,虽然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进口占比不断加大,出口占比不断下降,但总体上,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比重还是占有绝对优势。随着作为中国制造的最重要群体的大量中小企业参与到跨境电子商务领域,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市场出口地位还将占主导地位。

(三)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以B2B为主,B2C爆发式增长

从交易模式来看,我国跨境电子商务B2B占主导地位,B2C模式占比较小,但增长迅速。据统计,2012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中B2B交易比重达到,B2C占比;2013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中B2B交易比重达到,B2C占比;2014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中B2B交易占比达到,B2C占比。目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B2B交易占据绝对优势主要是因为交易的双方主体都是企业,其交易量级较大、且订单较为稳定。随着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参与主体越来越小,交易订单趋向于碎片化和小额化,B2C交易占比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四)跨境电子商务参与主体、交易产品和销售市场更加多元化

近年来,随着跨境电子商务兴起和快速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参与主体、交易产品和销售市场趋向多元化发展。2012年以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主要参与者是网商、个体商户及草根企业等,2013年以来,越来越多传统贸易主体如外贸企业、工厂和品牌商家等加入到跨境电子商务领域。在交易产品品类方面,随着大量商家涌入,交易产品品类从服装服饰、3C电子产品甚至向家居、汽车等大型产品不断延伸。随着交易品类的不断拓展,我国产品将源源不断输往到全球消费者。从销售市场来看,除了传统的欧美成熟市场之外,新兴的市场如俄罗斯、巴西、东盟等国家和地区消费需求旺盛,中国制造产品物美价廉,在这些国家的市场占据明显优势,销售市场不断向新兴市场渗透。

二、跨境电子商务在提升我国外贸竞争新优势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跨境电子商务新业态运营经验

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方面,打破了传统外贸模式下由进口商、批发商、分销商甚至零售商组成的国外渠道垄断局面,减少了贸易中间环节和成本,提升了外贸企业获利能力;另一方面,国外采购商已由大额采购转变为中小额采购、长期采购变为短期采购,订单多数是小批量,甚至是单件,外贸企业直接面对个体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需高度重视零售终端客户产品使用体验和感知。跨境电子商务背景下,这种新的外贸业务模式将是我国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途径。目前,我国由传统贸易转向跨境电子商务贸易的外贸企业总体偏少,我国大多数外贸企业竞争的焦点主要还是放在实体经营上,不愿意尝试新的经营模式,缺乏跨境电子商务的运作经验。

(二)缺乏具有影响力的跨境电子商务品牌

目前,我国外贸企业在跨境电子商务市场主要是通过价格优势和特色产品赢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普遍缺乏具有区域性或国际性影响力的产品品牌是制约我国外贸企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关键性因素。我国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外贸企业,普遍具有扎实的技术和工艺基础,产品在欧美、东盟、南美、俄罗斯等市场已积累一定的客户群体。例如,我国的服装服饰、3C电子、计算机及配件等产品在国外市场具有巨大优势,这些产品在介入跨境电子商务市场初期,因为产品新颖、性价比高,容易获得市场认可。但是随着行业不断发展,类似的产品不断充斥市场,价格和利润将会不断下滑,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的劣势将逐渐暴露。从长远来看,我国外贸企业需要创建属于企业本身的产品品牌,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才有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三)缺乏产业链完善、服务体系健全的跨境电子商务园区

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是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石和新动力。自2012年12月我国开始展开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目前已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和城市全面铺开,各地跨境电子商务产业相继成立。但总体上,我国还缺乏一批特色突出、产业链完善、服务体系健全的跨境电子商务园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吸引国内外电子商务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入驻,带来产业聚集效应。完善的跨境电子商务园区,不仅可以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网络和通信等硬件服务,还可以提供信息、通关、物流、仓储、金融、人才等一站式综合服务,从而提高企业效率和竞争力。目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集中度还较低,很多产业园区正处于建设阶段,局限了我国外贸企业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

(四)通关退税难,缺乏高效的国际快递物流服务体系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贸易逐渐向小批量碎片化发展,交易商品主要通过邮件和快件等方式进出国境。目前,我国小额B2B和B2C跨境电子商务在出口过程中普遍存在难以快速通关、规范结汇、享受退税等问题。虽然我国_已在不断完善相关通关政策,但全面铺开并实施还需要时间。此外,在国际快递物流领域,除了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国际快递物流服务体系相对完备外,中西部地区整体上物流技术落后、物流体系不完善和物流信息不畅通,限制了著名物流企业进入和发展。目前,我国中西部相对落后的国际快递物流服务体系、国际航班、航线偏少,口岸通关效率低、投递周期过长等都是制约这些地区外贸企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至关重要因素。

三、跨境电子商务提升我国外贸竞争新优势的途径

(一)大力推进我国跨境B2B电子商务发展

从交易模式来看,B2B仍将是未来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主流,我国必须大力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B2B模式的发展,将推动了我国物流配送、电子支付、电子认证、信息内容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相关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我国外贸企业在提升产品制造工艺、质量的同时,必须加强研发设计、塑造品牌,重构价值链和产业链,最大程度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从国家的层面上看,我国需通过谋划产业布局,实施试点先行政策,促进国际贸易无纸化和便利化,降低贸易成本。此外,在国家外交及国际合作的大前提下,必须打通我国与特定经济体之间的绿色通关、电子单证传输、货物运输、外汇结算等传统一般贸易无纸化的绿色通道。

(二)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国际化发展

在外贸B2B领域,阿里巴巴、敦煌网、环球资源、中国制造网、环球市场集团等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已在海外市场树立品牌,在我国外贸竞争新优势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我国政府部门必须继续从政策上支持和保障我国各大电子商务平台规范地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以便更好地发挥它们在整合国内企业资源、对接国际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支持国内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向国外先进的电子商务平台学习和借鉴,达到国际一流水准,进而开展规范化经营,有效提升服务品质,并不断创新交易模式。通过这一系列政策的鼓励和推进,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将来的发展步伐将会更大,同时大力提升整体水平,在推进我国外贸竞争新优势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三)塑造品牌,利用行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发目标市场

我国外贸在激烈的跨境电子商务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赢得国外消费者的认可,必须走品牌化之路。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大潮中,我国外贸企业一定要充分利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优势,在市场成熟的欧美各国以及俄罗斯和南美等新兴国家,有针对性地开发目标市场,塑造产品品牌,提供高质量产品和优质服务,增强产品在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影响力。具体来说,我国外贸企业要转变经营理念,跳出价格战和代工思路,推出适应性的高性价比产品,创建属于企业自己的产品品牌。例如,我国机电类产品在东盟有广泛市场,有特定的产品和用户群体,相关机电类外贸企业完全有能力在既定的目标市场深耕细作,塑造产品品牌。我国外贸企业还可以利用跨境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线上交易积累品牌忠诚客户,通过网络营销将品牌影响力深植忠诚客户的心中,走出属于企业自己的品牌化道路。

(四)建立海外仓,实施本土化经营策略

在海外设立仓库可以有效解决外贸企业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小包成本高昂,配送周期漫长的问题。通过设立海外仓库,可以将零散的国际间运输转化为大宗运输,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缩短发货周期,增加海外客户的信任和提升购买率,增强外贸企业竞争力。外贸企业在线远程管理海外仓储,保持海外仓储货物实时更新,通过指令对货物进行存储、分拣、包装、配送,主动掌控物流配送整个过程。要解决国际快递物流服务体系不完善问题,我国外贸企业要适时“走出去”,在市场相对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建立海外仓库,拓展境外营销渠道和品类,打造国外跨境电子商务市场产品聚集区,形成跨境电子商务销售主渠道。海外仓库的设立,有利于我国外贸企业在国外实施本土化策略,通过提供本土化服务和本土化营销,渗透到国外传统线下主流渠道,实现国内国外联动,线上线下互动。

参考文献:

[1] 陶 安,覃艳华,曹细玉.电子商务环境下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影――基于珠三角传统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7).

[2] 张 莉.跨境电子商务:中国外贸发展新引擎[J].今日中国,2015(8).

跨文化适应的总结 第21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跨文化交际意识 培养 方法

一、前言

作为文化交际的关键载体,英语学科是我国大学课程设置中的重点组成部分。“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是英语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概念,教师在向学生授课时,要充分重视学生交流意识的形成情况,采取适宜方法启迪大学生的主动交流意识,同时积极调整英语课程的整体构架,使外语教学真正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促进中西文化的完好交融。

二、“跨文化交际”概述

(一)定义解析

从宽泛层面讲,“跨文化交际”囊括了多种不同文化间的跨越式交流,这种交际不仅涉及民族内部和外来文化间的实际交流,还涉及不同语种体系间的相互交流。总体而言,跨文化交际包含了多种交流要素,是一个系统化的文化概念,集中体现出各民族面对“异质文化”时的欣赏、兼容态度[1]。跨文化交流技能可分作四大类别:一是语言能力,即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技能;二是社交能力,即按照具体情境转变语言交流策略的技能;三是语篇能力,即搜集、组织语言素材的技能;四是策略能力,即使用各种手段消除交际障碍,同时顺利进行交际的能力。此外,判定跨文化交际是否成功的要素标准是:有效、适度。“有效”指人经过了奋斗、努力后获得相应的成果回报,在语言交际中体现为交流顺畅、完成交际任务。“适度”指展开交流的双方都遵循一定语言原则,彼此维护对方的权益不受到侵犯[2]。在大学英语的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把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交流技能”作为重点目标,以拓展大学生的文化交流视野,促进其全面化、综合化成长和发展。

(二)培养原则分析

1.相关原则

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技能培养涉及多方面知识,每一类交际知识的学习及掌握都会对与其相关的知识内容形成影响。跨国界交际方面的语言意识培养,是一个情境、文化、语言等交际因素相互交织联系的引导过程。为此,教师在看待学生培养问题时,应运用联系性眼光展开交际意识培养研究,以对学生技能学习形成良性影响。

2.适度原则

教师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实施培养时,需要坚持适度、适量原则。即学生接受现有交际知识、语言技能的同时,应符合自身学习基础、语言认识能力,教师不可一味灌输新的语言交流内容,以免学生难以快速、有效地理解相关知识。这种原则对语言训练的总体进度、广度及深度有相应要求。

3.综合原则

跨文化的语言交流涉及多方面、多学科相关内容,对学生综合技能、整体素养等方面提出的要求较高。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应当集中整合各类相关知识, 并运用适宜方式展开综合性课堂训练,以提升专业学生对综合知识的总体整合技能。

4.实践原则

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实践教学中,任课教师需坚持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实践性,即让学生在掌握了相应内容后,能够将其运用于实践交际当中,而非仅仅停留于书本学习的层面之上。此外,实践教学需达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终目的,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在教学课堂上的主体性,并设置动态性、拟真性的交际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氛围。

5.系统原则

语言教学是一个相对连贯、持续进行的行为过程,教师在掌握了各个学生的总体学习状况之后,应在此基础之上拟定系统而科学的高效教学方案,剔除重复、无用的教学内容,实现“低耗时、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具体方法

(一)借助多种方法启迪跨文化交际意识

在向大学生开展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讲授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外,还要采取适宜方式拓展学生的课外交际能力,注意为学生打造英语交流舞台,尽量营造出接近真实的训练氛围,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跨文化的语言交流活动当中。例如,教师可把现代的前沿技术引入内容讲解中,借助幻灯设备、录像机、网络技术等创设英语学习环境,制作符合课程主题的幻灯片,并用“听说法”、“交流法”解说相关的英语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当讲解到特定的背景知识点时,教师要将相关的背景知识、文化典故穿插到教学中,使英语课程呈现出立体化、系统化的特点,让学生更快地掌握所接触的英语知识,并形成深刻的思维印象,便于日后交际中熟练运用相关知识[3]。

(二)加强培养学生的非语言交流能力

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层面的单项教学,学生想要全面掌握英语交流技能,还要掌握非语言类的交流技能。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非语言方法开展教学,以提升全体学生的语言意会能力[4]。例如,在句子“He sat there, his hand over his mouth, his arms and legs crossed”的讲解中,教师首先要说明“arms and legs crossed”( 双手、双叉)、“his hand over his mouth”(用手将嘴捂住)这两个动作的实际含义,一些学生可能将这样的动作理解成“沉思”的姿势,然而,这两个动作传递的真实信息为“我现在不想交谈,请离我远点儿”。又比如,在英语交流中,交谈双方的关系十分和谐时常常对面而立,双肩为平行状态;如果双方的交流不愉快,则可能无意识地做出转身动作, 以避免面对对方。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时,如果不熟悉这些非语言交际信息,通常难以准确抓住交流内容,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关注这方面的交流内容,以提高学生的非语言交流技能。

(三)深入讲解英语交流词汇的内涵

英语交流词汇中常常蕴含着多重含义,如果简单地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很可能错误理解语言交流的真实意思。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重点讲解隐含的文化意蕴,向学生细致讲解英语交流中出现的各种英语习语、典故及谚语。由于英语文化内涵和汉语有很大差异,一些词语的褒贬含义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学生理解起来也较困难。加之,英语交流的文化外延与汉语语言也有不同之处,因此,教师要结合特定场景、特定语境展开词汇讲解[5]。例如,“ambitious”在英语中取褒义, 翻译作 “有雄心、有抱负的” ,而在我国却将该词理解成贬义,取其“有野心的”之意。又如,“dog”在英语国家人眼中是人类忠实的朋友, 而在中国却认为带有贬义。基于此,教师向学生授课时,要注意讲解清楚英语词汇的隐含意义,全面解析跨文化的不同内涵,避免学生形成错误的交流意识[6]。

(四)引导学生探索英语文化的背景知识

中、英文化在本质上存在较大差异,两者在历史背景、文化根源、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不同,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中突出体现了外域文化的个性特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英语文化中蕴含的宗教知识、风俗人情、价值意识等层面的相关内容,以系统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自主交际意识,实现有效、适度交际。例如,在运用探究法讲解英语知识时,教师提出“西方国家的人们相互见面时,为什么先谈论天气问题?”,学生可运用以往掌握的交际知识分析该问题,之后,教师可总结西方国家的见面问候方式,让学生自觉形成“见面先向对方询问天气情况”的习惯。由以上分析知,跨文化意识与交流技能的培养依赖于背景文化的深入研究,学生只有掌握了跨国家、跨文化的具体背景知识,才可深入了解英语文化,也才能够培养起良好的跨文化交流意识[7]。

(五)借助先进技术开展语言实践教学

现代新型技术进入教育领域之后,教师的原有教学观念有了较大改变,很多教师积极探究教学革新方面的相关问题,使得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教学实现了新颖化教学,提升了学生对课堂讲解内容的探究兴趣。例如,教师借助校内网上论坛、QQ、微信、个人E-mail等交际工具和班上学生展开英语聊天,如此既可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又可提升其运用英语知识的实践技能。在网上聊天中,教师遇到刚刚上线的学生,可以用英文问候:“How are you doing?”,学生自然联想到之前学过的英语交流常识,回复道:“I’m doing fine!”诸如此类的网上交际可让学生培养起日常使用英语的良好习惯,进而逐步达到培养跨文化交流意识的终极目标。

四、结语

语言交际在英语学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语言技能,最终都将投入日常的实际交流当中。大学英语课程的实践教学,应将关注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在增强学生运用英语知识能力的同时,积极提升其思维能力、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使广大学子的文化眼界得到进一步拓展,保持对异域文化的探究热情,形成多元化的文化鉴赏意识,进而增强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 张奕雯.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探究――评《现代英语教学理论与应用探究》效[J].当代教育科学,2015,17(17):58.

[2] 张志华.跨文化视角下英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翻译的策略研究――从跨文化的视角切入[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31(8):61-62.

[3] 莫颖.信息技术手段在高校“项目式+模块”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中的应用[J]. 海外英语(上),2015,10(4):10-11.

[4] 徐慧娟,曹军,蒋道华.跨文化英语教学模式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大学英语教学新思路[J]. 宿州学院学报,2013,28(12):117-120.

[5] 郑鹤彬,张琼玉. 基于跨文化视角的英汉互译归化异化策略――以《茶艺英语》课程教学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1):116-117.

跨文化适应的总结 第22篇

1.学术理性主义教学理念的渗入。跨文化交际课程,作为英语语言类课程的延伸。尽管其涉及传播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但从根本上看,仍服务于语言教学,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从而更加自如地应用英语同英语世界的人进行得体有效的沟通。其课程是大学英语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就是说,在英语语言习得的语境下强化文化学习。从这个角度上看,其语言教学的载体意义不能忽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者,始终要明确我们是在进行更为深入的语言教学。那么学术理性主义教学理念就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学术理性主义十分强调学科内容,强调其对于学生智力、价值观和思维等方面的影响,主张语言教学中应该大量加入文化与文学的比重。基于该教学理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建构不仅需要考虑跨文化交际理论方面的内容,即文化理论与现象等方面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即词汇、语法、段落、篇章等方面的设计。

2.关注社会和经济效益教学理念的渗入。跨文化交际课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当今社会,我们普遍认同不可能彼此孤立地生活,需要学会与他人沟通,而交际水平直接影响到现代人在地球村中的生存质量。可见,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学术能力,也是生存能力,与社会及自身经济效益相连。而关注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教学理念强调课程能够给学习者带来的经济价值,并且认为经济价值源于知识的获取,而英语则被视为获得知识的重要工具。由此说,追求经济价值是学习英语的理由。这也符合哲学意义上的功利主义思想,即“衡量教育的标准是实现价值与创造价值,教育是为职业做准备,社会的需要就是教育的需要,也是人的需要”。基于该教学理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建构需要考虑教学的实务性与功能性,不仅不能单一介绍理论,还要加大交际实务,让学生理解、体验、反思进而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下如何成功且得体地完成交际事件,在授课中要重视课堂活动设计。

3.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渗入。跨文化交际课程不是一门单纯理论介绍类课程,也非一般语言文化类课程,它要求学生对文化现象的体验和对文化理论的理解,同时还要求学生将这种体验与理解内化为自身对于文化内容的领悟,以此来进行跨文化交际。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在知识上、情感上、智力上的需求”,强调学生生活经历对其学习的影响,注重自我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以及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培养。这也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实现论”理论,即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认为必须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主张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相信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指导自己“自我实现”潜能。基于该教学理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建构需要关注学生创造性的自我表现以及其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并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即重视学生对于文化问题的体悟与感受,尊重每一个学习个体的需求。课程还需要根据不同个体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并且在内容上做必要调整。

4.社会重建主义教学理念的渗入。跨文化交际课程涉及不同文化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以及社交禁忌等问题,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世界观与文化价值观问题。学生在学习他国世界观与文化价值观的同时,也会审视自身世界观、文化价值观,从一定意义上看,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人生的体验与领悟。而社会重建主义的教学理念主张为未来社会培养符合要求的公民,强调学校帮助学生重新看待某些社会问题进而去改变原有的生活。重建主义,也称改造主义,实际上是“对社会危机的一种态度和教育对策并且把教育视为社会变革的工具”。基于该理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建构必须重视学生的批判式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反思现实,敢于质疑。而且其课程的建构还需谨记“赋权”,即在授课时,给予学生一定权利,使其真正走出象牙塔参与社会人事等问题的查问,并且探寻解决途径。这能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成为社会中的理性公民。

5.文化多元主义教学理念的渗入。跨文化交际课程在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形成并得以发展,最终解决的问题也是多元文化背景下人际沟通的问题。因此,课程主旨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文化,面对文化差异,学会欣赏不同文化的价值。而文化多元主义教学理念主张学校让学生接触不同文化,面对文化差异,提升少数民族自尊心,学会欣赏不同文化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文化多元不仅指不同文化共存,还要求在承认不同文化差异的同时平等地对待差异。其理念实质就是促进多元文化社会中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基于该教学理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建构必须明确态度问题,即零评价的态度与尊重的态度。前者指对待不同文化,尤其是出现较大文化差异时,尽量不要贸然评价;后者指对待所有文化都要尊重,即使出现不能欣赏、接受和理解的文化现象,也要做到真心尊重。在讲授跨文化交际课程时,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环节去帮助学生减少偏见与歧视,教会他们尊重和理解并且主动保护不同文化的特性。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