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喜剧总结范文(共6篇)

山崖发表网工作总结2024-02-15 18:38:3724

社交媒体喜剧总结范文 第1篇

关键词青少年 移动社交媒介 教育启示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5年2月的《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1],截至2014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数的,2014年全国互联网普及率为,而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则超过全国个百分点。在青少年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远高于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44%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而在青少年的网络应用行为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交流沟通,占到了93%,排第二的信息获取为。所以,我们不难发现,网络社交仍然是青少年在网络中的主要行为。尤其是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移动社交媒介的出现,让青少年的网络社交变得更加便捷。

一、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使用的特点

1.被试

以山西大同和安徽宁国两个地区四所普通中学的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每个年级选择2个班。剔除无效问卷之后,保留440名有效被试,具体情况见表1。

2.研究工具

使用自编《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使用问卷》对青少年使用移动社交媒介的基本情况进行测量。我们从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的使用频率和时间、好友情况以及对移动社交媒介的态度几个方面编制了问卷题目。请心理学专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帮助检查语言表达,并选择部分中学生进行小规模施测,回收数据后对题目进行修正,然后正式施测。

3.施测过程和数据处理

由各中学的心理学老师或班主任主持,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以指导语指导被试填答问卷。数据管理和分析使用软件包进行相关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方差分析。

4.研究结果与分析

(1)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使用时间和使用频率

围绕使用移动社交媒介的383名青少年分析他们每天登录移动社交媒介的频率发现(见图1),有的青少年每天登录移动社交媒介2次及以下,然后随着登录频率的升高,比例人数依次减少。但是,每天登录5次以上的青少年的人数却有着小幅的提高。这也说明,还是有一部分青少年每天频繁地登录移动社交媒介。

分析青少年每天登陆移动社交媒介后停留的总时间,结果见图2。结果显示,有的青少年每天使用时间低于30分钟,82%的青少年把时间控制在2小时之内,但是,还有18%的青少年每天使用移动社交媒介超过了2小时,甚至还有的青少年每天使用时间超过了3小时。值得注意的是,与使用频率一样,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人数比例依次减少,但是在最后却有着小幅的提高。

(2)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使用时间段和好友情况

对青少年使用移动社交媒介时间段的分析,结果见图3。从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大部分是在休息的时间登录移动社交媒介的,比例为,然后是其他时间()、睡前()、上厕所时(),而很少会有青少年在上课时登录移动社交媒介()。

对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上的好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见图4。结果显示,青少年在移动社交媒介上的好友大部分都认识()和全都认识()的比例最高,占总人数的,而认识近一半的人数比例也达到了12%。这个结果也说明,移动社交媒介主要是青少年与熟人交往的平台,通过移动社交媒介认识陌生人或与陌生人交往的比例很小()。

而对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上的好友主要身份的分析发现,青少年在移动社交媒介上的好友主要是现实生活中的同学和朋友(),而老师、亲人和陌生人的比例总共占到。这也说明,移动社交媒介是青少年用来与同学、好友沟通的工具。

(3)青少年对移动社交媒介的态度

让青少年根据自己对移动社交媒介的喜欢和重视程度进行评分,分析他们对移动社交媒介的态度,结果见表2。可以看到,青少年对移动社交媒介的喜欢和重视程度平均值为,标准差为。在3点计分的问卷中,青少年对移动社交媒介的态度平均值略大于中间值,说明移动社交媒介已经成为青少年比较喜欢和重视的社交工具,青少年对移动社交媒介的态度倾向于更积极。

(4)青少年使用移动社交媒介的性别差异

①使用时间和频率

为了考察青少年使用移动社交媒介在时间和频率上是否存在性别差异,进行了t检验分析。结果发现,青少年在使用移动社交媒介的时间(t=,p>)和频率(t=,p>)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②留言和评价

为了考察青少年在移动社交媒介上的留言和评价是否存在性别差异,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见表3。可以看到,男女生在移动社交媒介上的留言和评价存在显著的差异,女生在移动社交媒介上的留言和评价比男生更多。

(5)青少年使用移动社交媒介的年级差异

①使用时间和频率

为了分析青少年使用移动社交媒介在时间和频率上是否存在年级差异,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在使用移动社交媒介的时间(F=,p>)和频率(F=,p>)上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但是,事后的多重比较却发现,高二学生的使用频率显著高于初一、初二学生。而且,线性趋势检验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高,使用频率也会线性增加,结果见图5。

②使用态度

考察移动社交媒介使用态度在年级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在移动社交媒介使用态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F=,p

5.讨论

对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87%的青少年使用移动社交媒介与好友联系,这也说明移动社交媒介已经成为大部分青少年之间互相交流沟通的一种方式,而只有少数青少年(13%)还采用比较传统的交流沟通方式。这也再次印证了青少年是一个比较容易接受新献事物的群体。对使用时间和使用频率的研究发现,大部分青少年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他们使用移动社交媒介的时间和频率都并不高,并且随着时间和频率的增长,人数在减少。但是,有一个现角值得注意,人数下降到最后都会有一个小幅度的提高,而后面的这些人也许正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人群。他们在使用时间和频率上都很高,说明这些人有可能是潜在的或已经成为移动社交媒介使用依赖的群体。每天使用移动社交媒介超过3个小时,使用频率超过5次,这对一个青少年来说无论时间和次数都比较多。

对移动社交媒介上好友情况的分析发现,青少年的好友主要以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为主,有的被试报告他们移动社交媒介上的好友大部分都认识或全部都认识,这也再次说明了移动社交媒介主要是一个与熟人交流的工具。而对好友身份的分析发现,青少年的移动社交媒介好友主要是他们现实生活中的同学和朋友()。这说明,移动社交媒介为青少年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机会,而移动社交媒介的随时随地性和便捷性等特点也让青少年同伴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这也是为什么青少年对移动社交媒介的态度更加积极的原因。这一结果也与传统社交网站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对传统社交网站的研究[6]发现,91%的青少年使用社交网站跟熟悉的好友进行交流。

对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使用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男女青少年在使用时间和频率上不存在差异,但是在获得留言和评论上却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比男生的留言和评论更多。这说明男生和女生在使用时间和频率上是一样的,性别不是影响使用时间和频率的因素。但是,性别会影响移动社交媒介使用的行为。女生比男生更喜欢评论和留言,这也比较符合女性的特点。

而在年级差异上,虽然在使用时间和使用频率上仍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使用频率的线性趋势显著。这也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长,青少年使用移动社交媒介的频率越来越高。而在使用态度上,则存在显著差异,并且线性趋势显著。这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长,青少年越来越接受并重视移动社交媒介的使用。

二、对教育的启示

1.家长和教师要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移动社交媒介

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大部分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的使用时间和频率都非常低,在正常的范围之内,但是仍有一少部分需要引起教师和家长的关注。他们每天使用频率在5次以上,使用时间超过3小时,这部分青少年很容易移动社交媒介成瘾。所以,父母和老师要起到监管的作用,不能让他们无限制地使用移动社交媒介。但是,也没有必要像防洪水猛兽一样禁止青少年使用移动社交媒介。有些家长禁止孩子使用手机或频繁更换家里的移动网络密码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青少年适当使用移动社交媒介对他们的人际关系是有帮助的,雷雳和王伟的研究[6]发现,移动社交媒介的使用有助于青少年友谊质量的提高。所以,家长和老师要教会孩子正确地使用,控制好使用的时间和频率,而不是采取强制措施禁止使用。

2.家长和老师还要教会青少年安全使用移动社交媒介

青少年在移动社交媒介上会提供大量的个人信息,稍不留神就会被不法分子所利用。而且,青少年对社会的危险认识不足,缺乏防范意识,很有可能受到伤害。所以,家长和老师要教会青少年如何安全地使用移动社交媒介,如何保护自己。我们的调查结果也显示,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上的好朋友大部分都是熟悉的人,这也说明移动社交媒介主要是青少年与现实生活中认识中的人交往的平台。但是,还是有一部分青少年使用移动社交媒介与陌生人交流互动,家长和教师要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移动社交媒介来伤害青少年。

社交媒体喜剧总结范文 第2篇

延续辉煌 重装起航

7月11日晚7点,“中国大学生传媒节——传媒梦·中国梦”开幕式晚会拉开了首届“大学生传媒节”的帷幕。

此次活动是在上海市学位委员会主办的上海市研究生暑期学校“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大学生文化交流系列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远东书院主办,《传媒》杂志、新浪传媒、人民网传媒频道协办。“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举办四年来,先后有1200多名学生走进大讲堂,与传媒领军人物、专家学者面对面,该活动致力于在传媒业界、学界间搭建起沟通对话的平台,为培养中国未来的传媒精英作贡献。

本届“大学生传媒节”包括四大板块,分别是上海市研究生暑期学校——第四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各项传媒论坛,大学生最佳传媒雇主和最喜爱媒体大型问卷调查以及活动的开幕式、闭幕式。此次活动旨在最大限度聚合政府、企业、媒体、高校资源,孵化和打造面向全世界的中国传媒的学术高地和交流平台。近50位传媒领军人物通过言传身教为来自海内外的学子讲授传媒业改革创新的经验与教训,帮助学子们了解传媒业界和学界的最新发展动态,深化对传媒业和新闻传播学科的认识,并为中国传媒走向国际提供新思路。

从“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向“中国大学生传媒节”的升级,在内容与结构上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态势,“中国大学生传媒节”不仅延续了前三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的宝贵经验,并且创新性地增加了一系列的活动,使得“中国大学生传媒节”成为传媒学子们与业界、学界专家学者的共同节日。

骄阳似火 热情如火

从11日到24日的每一天清晨,学子们都要在40度左右的高温下,顶着骄阳烈日,穿越交大的校园来到讲堂。宽敞明亮的讲堂,3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学子们满怀期待地等待着每一个演讲嘉宾的到来。在听课的过程中,他们聚精会神;在和老师们交流中,他们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敢于质疑;每一次演讲的结束,都会有同学热情地围在老师身边。他们,大部分是传媒专业的学子;他们,带着如烈日骄阳一般的热情接受着知识的洗礼;他们,对传媒有着别样的喜爱和期待。

“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学生们可以见到那些曾经在书本、电视上出现过的业界名流,可以当面聆听他们的教诲。大讲堂的气氛随着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童兵教授的现身而被引燃,传媒学子见到仰慕已久的教授,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在听到童兵教授的演讲之后,更是激动不已。

作为“大学生传媒节”的重头戏,“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嘉宾的演讲内容可谓异彩纷呈,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第一,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出路;第二,如何切实做好新闻工作;第三,对民情舆论的探讨分析;第四,对境外媒体的反思研究。来自学界的老师和来自传媒界的领军人物,带着一份“传媒人”的使命和责任,带着自己多年的经验和对当今传媒界的思考走向讲台,完成了一个个具有高度和深度的“传道、授业、解惑”。一到课间休息的时候,学子们没有丝毫的倦怠,他们不约而同地跑到大讲堂的讲台上,手拿笔记本提出问题、端着相机合影留念,整个礼堂充满着如火般的热情。这样的情景,在长达半个月的课堂上随处可见,学子们每一天都在用自己的激情点燃讲堂,用自己的热忱感染着每一位演讲嘉宾。

有位学生在活动结束后总结到:认真参与其中的每一天都会有别样的收获,总会被各位老师的人格魅力和精妙观点而深深吸引且获益匪浅,如沐春风的感觉似乎真可以暂时冷却因酷暑而难耐的心情。

深度交流 思想交锋

“中国大学生传媒节”活动推陈出新,举办了“新闻传播学期刊主编与传媒学子面对面”“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国研究生学术论坛”“首届区域媒体高峰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为学子们搭建了更为综合、高端、多元的学习平台,提供了更多与传媒业界领袖、知名专家学者的对话交流机会。

从期刊到论文——新闻学期刊主编与学子面对面。7月16日下午,“中国大学生传媒节”的系列活动之一——“新闻传播学期刊主编与传媒学子面对面”如期举行。这一对话活动以促进传播学期刊主编与传媒专业学生沟通交流为宗旨,邀请到《传媒》主编杨驰原、《新闻记者》主编刘鹏、《新闻与传播》主编陆地以及《亚洲传播学报》主编郝晓鸣、《传播与社会学刊》前主编陈韬文、台湾《新闻学研究》主编冯建三等六位新闻传播类期刊主编与同学们交流各自期刊发展历程、学术文章发表等问题。

在六位主编分别发表演讲之后,论坛进入“圆桌会议”阶段,各位主编就学生们关注的一些话题进行了交流。

大数据成“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热点。第三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暨中美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双边研讨会18日举行,来自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新媒体改变了什么”“新媒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等主题进行了发言和交流,并回答了现场学生的提问。

郝晓鸣表示,新媒体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变化,让大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畅所欲言”,他预言新媒体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谢耘耕教授认为,互联网不仅能促进一些具体事情的解决,而且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纽约州立大学终身教授洪浚浩称,新媒体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社会的政治体系和社会结构;二是这个社会当时所处的发展阶段。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黄煜认为,新媒体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已经发展到第二阶段,即新媒体发挥其“社会监控力量”。台湾辅仁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吴宜蓁称,新媒体改写了商业模式、知识管理和人际关系。

新媒体的发展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等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如个人隐私泄露、不良信息传播、谣言层出不穷等。现场有很多同学针对新媒体带来的这些负面影响提出了问题。

黄煜表示,对新媒体的负面作用确实要有思考。面对新媒体带来的_、人身攻击、语言暴力等问题时,吴宜蓁称,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要做一个耳聪目明的网民。武汉大学教授沈阳坦言,_的高潮远未到来,呼吁大家不要成为新媒体的流民、难民。在长江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看来,新媒体造成社会平面化,自由度很高,信息良莠不齐,使得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权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认为,在当前这种情况下,名人的隐私权门槛要降低,但普通人的隐私还是要尽可能去保护。

研究生论坛的发展与收获。7月19日,作为“大学生传媒节”活动之一的第二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国研究生学术论坛举行。这次论坛共收到全国130多所学校学生的400多篇论文投稿,根据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论文评审委员会评阅,经过严格的评审与选拔,共60篇优秀论文脱颖而出,进入研究生论坛。此外组委会将遴选优秀论文出版,收入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新媒体与社会》辑刊。

社交媒体喜剧总结范文 第3篇

跑步成为Best bank

IBM大中华区副总裁、金融服务事业部总经理王天从事银行服务已近20年,她认为现在的中资银行“正在用跑的速度成为Best bank”。“Best bank”首先体现在规模的急剧扩张上,有数据显示,在全球排名前1000位的银行中,有101家是中资银行,中资银行甚至开始跻身全球前十。未来的5〜10年,中资银行将步入规模快速增长期。

因此,如何从“最大”变成“最好”将成为中资银行下一轮竞争的重点。IBM认为,中资银行正迎来一个全新的经济转型期,在此期间,新兴消费群体需要银行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新型公司和机构客户将要求银行提供高度整合、系列化的产品与服务;来自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的竞争正在重新划分市场。未来,金融行业的竞争将从机会竞争转变为能力竞争。

那么,中资银行该如何把握并利用好社交媒体来实现“Best bank”的目标呢?

初试Social bank

目前,“Social bank”(社交化银行)在全球开始走热,许多银行纷纷将此作为服务核心理念、渠道及组织结构转型的契机。David认为,社交媒体能形成客户的群体性意见,这种以“客户池”主导的模式改变了以往银行向客户推广产品的模式,这其实意味着银行整体服务模式的转变。“现在,已经不是银行主导社交媒体,而是社交媒体主导银行转变服务方式,推出更适合客户的产品。”

那么,中资银行对于社交化银行态度如何?IBM全球商业咨询服务部副合伙人兼中国银行业现代化业务负责人赵亮在与各银行负责人交流的时候发现,中资银行对于银行社交化还比较疑惑,究竟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才能推动银行社交化发展还需探索。

社交媒体喜剧总结范文 第4篇

腾讯公司近日宣布,计划通过一场社交变革整合社会化媒体和社交网络资源,打造一个集用户、产品、技术和方法论于一体的“社会化营销平台”。

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 网络媒体业务系统总裁刘胜义将之形容为,“一条整个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的货币化之路,社会化营销市场空间不逊于搜索引擎市场”。

于腾讯而言,QQ空间和腾讯微博正在被打造成为Facebook和Twitter两种社交模式的融合。他们前者属于互联网业务系统,商业模式一直专注于个人用户,如以小额支付为途径的互联网增值业务;后者隶属网媒业务系统,商业模式侧重B2B,主要面向企业在线广告市场。

“让Facebook和Twitter合作是非常困难的,而腾讯有可能是全球惟一一家,同时拥有两种不同属性社交媒体的公司。社会化营销的开放丰富了社区开放平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前景。”腾讯高级副总裁汤道生认为,QQ空间和微博分别具有Facebook和Twitter的不同属性和价值。

腾讯广告平台助理总经理刘曜则信奉“粉丝为王”:“可口可乐几年前在腾讯尝试虚拟火炬接力,获得上千万用户的参与,但是可口可乐还是很苦恼,因为他们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将这上千万的用户沉淀到自己的品牌下,成为长期的受众(粉丝)。现在腾讯的社会化营销平台将可以提供很好的粉丝运营工具。”

得益于微博等社交营销平台的打通,2011年,腾讯附件收入超过1亿元。腾讯微薄总经理刑宏宇认为,“在腾讯整合社会化营销平台中,腾讯微博正是连接以资讯信息为核心的媒体平台,以及以用户关系链为主体的社交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用户基数的不断攀升和用户活跃度的稳定在用户层面证明了微博的商业价值,移动互联网的爆发,为社会化媒体提供了新的机会。

社交广告时代

BQ:如何看待目前中国的社交广告市场?

L:在美国,Facebook借助社交网络的兴起开辟了一个年收益40亿美元的社交广告业务,确立起来一个和Google搜索广告一样重要的社交广告。在Facebook公开IPO前,Facebook曾建议广告商进行营销变革,用网络社交不断降低交流的门槛,让整个网络有更加多的互动,这个和腾讯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在中国,社交化的概念正在被人们逐渐认可,中国的社交广告才初见端倪,人均产生的广告价值并不高,在全球互联网社交化的趋势下,提高我们的ARPU值,会有很多的空间。艾瑞估计两年后中国的社交广告市场会超过100亿规模,我认为这是我们的历史性机遇。

BQ:腾讯的社交广告产品,为何命名为社会化营销平台?

L:我们认为,进入社交化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广告已经不能完全代表在线营销的价值,社会化营销无处不在,除了广告之外,营销的手段更加多样化,效果也更加显著。通过熟人强关系链和微博弱关系链,品牌的信息被用户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讯来接受和分享,这种传播的过程,通常用营销来形容会更加的贴切。因此用社会化营销平台,来形容腾讯的社交网络和社会化媒体的商业价值更加准确。

BQ:即将上线的腾讯社会化营销平台,在腾讯的整个社交变革之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L:腾讯社会化营销平台的上线,是腾讯社会化变革最主要的动作。整个腾讯的社交变革,包括有网络媒体、广告产品和腾讯营销方法论三大块的全面升级,中间也包含了腾讯社会化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内部融合。腾讯社会化营销平台的上线,是广告产品全面向社交化升级的最重要一个环节。

BQ:从网络媒体业务角度看,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会给腾讯传统网络媒体业务带来怎样的变革?

社交媒体喜剧总结范文 第5篇

因此,对于企业家、老板和所有营销从业者而言,设计营销的时候,不再是要去讨好媒体记者,而是讨好一万人在社交媒体上去发声。这成千上万的用户会影响谁呢?会影响微信的公号,他们会非常快速的跟进,如果发现有十几个公号来跟进,传统的网站就会跟上,然后再返回来影响成百上万的用户。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2014年中国亿人中手机注册人数已经达到亿人,渗透率达到91%;中国拥有7亿的智能手机注册用户,每天手机上网超过4小时以上的达,在线应用中的第一名就是“即时通讯”。

根据《InMobi:2014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洞穿报告》,移动互联网已经在娱乐、信息获取和沟通这三大应用领域全面超越了个人电脑网络。移动社交媒体凭借大数据、传感器、LBS定位技术、NFC近场通讯技术和在线支付系统等科技支持,消弥了人类沟通互动和商贸交易的时空障碍,建立起“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企业与消费者”、“网络”与“传统商业”之间崭新的对话机制或协同机制。“无处不联网,处处皆数据”的时代已经到来。

移动社交媒体,这种以科技为内核,兼具通讯、娱乐、社交和媒体功能的新生物,展现出极其蓬勃的生命力,并彻底颠覆了企业营销信息的传播模式。对于传统企业而言,其核心价值在于“供需一体化”。一方面,通过移动设备和APP将需求信息以极高的效率精确地传递给供应商;另一方面,将企业产品和品牌的信息传播给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前者依靠互联网天然的传播属性,后者则体现出营销信息的传播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移动社交新媒体对企业营销信息的颠覆,笔者总结为四点:互动颠覆了自上而下、碎片化颠覆了集中式、社群化颠覆了一盘散沙、自产自销和产销融合颠覆了产销分离。见下图。

一、互动颠覆自上而下

移动社交媒体最核心的特点就是“互动”,而互动的本质又是平等。传统营销的传播模式是由内而外的线性思维,首先提炼企业想要表达什么,然后自上而下地传播出来。没有反馈和沟通,效果当然越来越差。而互动则是即时反馈,随时更新,不断迭代,追求最精准和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传播方式。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没有互动和参与就没有营销。

二、碎片化颠覆集中式

之前传统营销的传播节奏或者是“晚上8点的黄金时段”,或者是三大门户网站,都属于集中进攻性的。但移动社交媒体撕裂了受众的时间。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上线。当然有所谓的饭后睡前等时间节点,但整体上碎裂的零零碎碎、毫无规律可寻的触媒时间,消费者注意力的碎片化直接导致媒介影响力的碎片化,这简直令传统营销束手无策。

三、社群化颠覆一盘散沙

传统营销的传播对象是万千个人组成的“一盘散沙”的大众,更是个人。传统营销的传播策略相当简陋和粗糙,对受众的界定中,只有年龄、薪酬、职业、爱好等简单的特点画像。

而移动社交新媒体时代的受众则完全不一样。他们已经强大到组建自己的“兴趣帮派”,如微信群等。这种非正式组织联系紧密、相互信任,有所谓的意见领袖,但根基脆弱,随心而动,说退出就退出,说解散就解散了,且群与群之间没有管理,很难将一个营销内容从一个群有效率地洞穿至另一个群。传统营销的传播,以个人当作大众,而移动社交媒体时代,必须以无数个小群体作为传播目标,需要完全不同的打法。

小米手机2011年的销量为万台,2012年为719万台,2013年为1870万台,2014年为6000万台,2015年预计突破1亿台。小米通过出色的论坛、微博和互联网营销,营造话题和事件,以极低的成本将小米网做了起来,而小米网自身手机的销量占所有销量的70%,成为继阿里和京东后的第三大电商。这种全力以赴做自媒体的策略,完胜一盘散沙的传统营销。

四、自产自销和产销融合颠覆产销分离

传统营销是企业和厂商作为营销动作的发出者,如同打猎一样,消费者都是“猎物”的角色。企业自己生产“弹药”(营销内容),通过传媒(电视、报纸、杂志等)发射出去,中了枪的消费者才会购买企业的产品。

而移动社交时代,微博微信等平台并不自己生产内容,内容需要用户自己生产、相互消费。企业其实是被排除在外的,而既然受众的注意力都开始归集至此,企业无论如何也必须掺和一把。但自己生产“弹药”的事,确实可以逐渐减量省下来了,而要借助受众的口,去曝光自己的品牌和卖自己的产品。也就是王晓峰总经理所说的从正三角(厂商、媒体、用户)变成倒三角(用户声音、影响大号内容跟进、普罗大众)的传播模式。

如今的信息传播不再是自上而下、集中式、一对多的、单向线性传播;取而代之的是互动化、碎片化、生态社群化、多对多交叉的、传播与生产合二为一的立体式网状传播。

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是典型的传统媒体人转型新媒体的例子。他详细解释过两者之间的区别:“传统媒体是‘内容――渠道’之间的二元博弈;自媒体是‘魅力人格体――运营平台’之间的二元博弈。推动转型动力在:媒体作为信息渠道的价值在互联网冲击下不断贬值。传统媒体的价值枢纽是内容,自媒体价值枢纽是人格魅力;传统媒体影响力在于受众规模的扩张,自媒体的影响力在于应用场景的契合。”

传统媒体是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是由专业的战略咨询、品牌咨询、广告创意,逐层落地,最终海陆空齐头并进传播给亿万受众;而移动社交媒体是多对多交叉影响,点赞、加粉、转发、评论,圈层式立体传播。传统媒体是一对多的传播方式,是大生产、大流通、大传播的必然产物;而移动社交媒体,每个人变身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消费者三位一体。

传统媒体的传播是“我说你听”,而“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则是首先得让别人主动谈论你,正如“三个爸爸”的创始人戴赛鹰曾经总结过:“一个信息要想被大家知道,必须具备很强的评论、转帖能力。”你必须具备极强的“话题创造能力”,才具备在这个时代生存下去的前提。

就像农夫山泉的钟一样,你要善于挖掘和借势新闻点,正奇并用,创造社会舆论涟漪,获得更高的曝光度和品质口碑。其次,你的话题信息要在关系链里流动起来。这是至关重要的。

社交媒体喜剧总结范文 第6篇

关键词:报社;传媒产业;发展;研究

文化是产业发展的灵魂,产业是文化发展的动力。近年来,尤其是“十二五”以来,随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云南“文化强省”的全面深入推进,云南全省各地文化传媒单位,纷纷试水探路、转型发展。德宏州委、州政府通过实施“文化强州”战略,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发展文化传媒产业,通过改革组建德宏传媒集团,作为顺应改革发展的试金石。但是,德宏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无论是体制改革还是产业培养都存在一系列问题和困难。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文化传媒产业发展理论为依据,从德宏传媒集团,重点是德宏团结报社实际出发,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调查深入地分析了德宏团结报社文化传媒产业发展的现状、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笔者期望通过分析研究,以点带面,对德宏州、乃至云南省的文化传媒产业发展实践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德宏团结报社传媒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德宏团结报社传媒产业发展的机遇

1、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惠及德宏。2015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把实现“双效统一”作为制度固化于企业发展过程中,为形成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的统计测算,2014年全年传媒产业总值达亿元,首次超过万亿元大关,较上年同比增长。一批新兴的文化产业新业态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将使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得以全面深化和突围。德宏团结报社作为德宏州重点文化传媒单位,迎来了传媒产业发展千载难逢的改革机遇。

2、国家沿边开发开放布局德宏。“十二五”以来,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南向战略、桥头堡战略、瑞丽试验区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等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为德宏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瑞丽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和政策叠加效应的显现,人流、物流、车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等汇聚边疆德宏。身处开放前沿的主流媒体和文化单位,德宏团结报社迎来了新一轮开发开放、文化先行的发展机遇。

3、中缅文化交流合作聚焦德宏。德宏州位于云南省西南边陲,北、西、南三面与缅甸联邦山水相连.由于占据着独特的地缘相亲、文缘相融、商缘相通的优势,中缅两国人民“胞波”情谊源远流长,双方交流合作密切,特别是经济交往、文化交往、民间交往十分频繁,是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最前沿。德宏也成为中缅经贸、人文往来的焦点,为德宏团结报社开展对缅宣传、文化产品走出去、加强中缅媒体交流,促进中缅新闻媒体合作发展试水探路迎来了广阔的外溢空间。

4、“文化强州”战略建设誉美德宏。德宏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前提,充分挖掘其丰富资源,是德宏把文化产业建设成为真正支柱性产业的重要基础。德宏州第六次党代会把建设“民族文化强州”作为奋斗的目标。近年来,德宏州大力实施思想理论建设、文化阵地建设、民族文化传播、传统文化保护、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发展六大工程。作为德宏传媒集团排行第一的媒体单位的机会能够团结报社,在这场文化产业改革的抱团发展中,必将大展拳脚。

(二)德宏团结报社传媒产业发展的挑战

1、经济持续下行,文化产业好景难测。就在2016年全国“两会”闭幕后,_总理在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时表示,中国经济本身也在转型,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在凸显,所以说下行的压力确实在持续加大。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地区和行业的走势分化。不难看出,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仍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作为边疆地区的文化产业也将是喜忧参半。

2、新兴媒体持续冲击,传统媒体产业举步维艰。众所周知,近年来,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给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冲击和严峻挑战。作为“纸媒”为主业的报社,发行量正在逐年下降,读者、受众逐年流失,广告投放也在日渐减少。尤其是2014年以来,全国各地纷纷爆出纸媒关门停业的悲惨消息。德宏团结报社作为传统传媒单位,在新媒体“抢钱”、“抢人”、还“抢地盘”的当下,其发展也在这场新旧交替中面临危机四伏的局面。

3、外来媒体纷纷抢滩,德宏传媒痛并走着。长期以来,德宏团结报作为德宏州委机关报,是德宏州内纸媒“独生子”,可以说是“唯我独尊”、“一家独大”。但是,殊不知,近几年来,省级媒体、甚至中央媒体纷纷入驻德宏。外来媒体各显神通、各得其所,先后在德宏这块热土上设置分社、记者站、办事处、联络处等派驻机构。各家外来媒体都在招兵买马、分享德宏宣传“蛋糕”。德宏团结报社作为本土传媒的主力军,在这场变革和发展中痛并继续前行着。

二、德宏团结报社传媒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德宏团结报社传媒文化产业历史积淀深厚,传媒平台复杂多样,传媒文化产业的发展处于跨界融合、转型提升的关键时期。同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德宏团结报社传媒产业发展现状

1、传媒产业发展布局逐渐形成。随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德宏传媒单位融合抱团发展并于2008年成立传媒集团,德宏团结报社也逐渐从党委事业单位向事业市场型转型提升。从1955年创刊《德宏团结报》,到2015年创刊60周年,德宏团结报社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六报、一网、八平台”的综合全媒体产业格局。六报,即《德宏团结报》汉文报、傣文报、景颇文报、傈僳文报、载佤文报、《胞波(缅文)》报;一网,即德宏团结报网;八平台,即德宏团结报手机报、法人微博()、德宏团结报(yndhtjb)官方微信、玩转德宏(wanzhuandehong)微信平台、中缅商情(dhtjbzmsq)微信平台、孔雀之乡(dhkqzx)微信平台、全景航拍平台、“德宏优品”电商平台。目前正在筹建移动客户端APP平台,计划近期开通上线。

2、传媒产业发展意识不断提高。德宏团结报社经过60年的发展积淀,尤其是“十二五”以来,在文化体制改革的驱动下,全社从上至下加快转型提升、加快媒体跨界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传媒产业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2009年以来,在《德宏团结报》每周5期报纸的基础上,先后创办《德宏团结报》星期刊、《瑞丽沿边特区周刊》,《胞波(缅文)》报,成为名副其实的“日报”。与此同时,手机报、微博、微信、电商等新媒体平台迅速创办。

3、传媒产业发展投入不断加大。在德宏团结报社的产业布局发展中,对软硬件基础设置的建设投入和人才队伍培训投入是德宏团结报社整个传媒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十二五”以来,德宏团结报社的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投入每年以超过10%数额增加。报社目前共有干部职工76人。仅仅2015年,报社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全社干部职工进行全员多次培训,全年合计培训达到130余人次,投入培训经费20余万元。同时,2015年报社仅仅投入在采编一线购买相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就达到40余万元。同时,还投入10余万元购买航拍设备、720度全景设备、手机新媒体直播设备等等。软硬件建设的投入,为传媒产业发展打牢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4、传媒产业项目申报不断突破。基于德宏州地处边疆、经济总量小等特点,德宏团结报社在事业建设和产业发展过程中,采取两条腿走路。一是坚持自力更生做强做大传媒事业,二是坚持主动汇报争取项目支持扩大产业发展后劲。例如,2009年,通过积极争取,《德宏团结报》获得州委、州政府一次性投入数百万元,实现了从小报变大报、黑白变彩色的跨越。同年,德宏团结报又争取创办了副刊《星期刊》、2014年又争取创办了《瑞丽沿边特区周刊》、2015年又争取并获得国家批准创办国内唯一的缅文报《胞波》。这些传媒项目的争取,不仅扩大了德宏团结报社宣传平台,也成为报社传媒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5、传媒产业社会经济效益不断显现。随着德宏团结报社传媒产业发展自身投入的加大、项目申报的不断突破,以及平台建设的日趋完善,德宏团结报社传媒产业的社会、经济效益也在不断显现,并呈现出蓬勃发展、势不可挡的良好态势。一方面是传媒产业发展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逐渐扩大。另一方面是,传媒产业的经济效益持续向好。各种纸媒平台的创办,为全州、全省、全国对内、对外宣传搭建了平台,也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与此同时,德宏州内各级各部门通过德宏团结报社的纸媒和新媒体平台进行自我宣传的同时,也与德宏团结报社建立各种合作机制,在财力、智力方面给予支持。德宏团结报社的传媒产业逐渐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持续向好的良好局面。

(二)德宏团结报社传媒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传媒产业发展处在跨界融合初始阶段。德宏团结报社成立超过60年的历史,尽管德宏团结报社建立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跨界融合的平台,但是仍然处于初始阶段。传媒产业融合发展存在产业体系没有理顺、管理运作尚未规范、人才队伍跟不上等问题。从而,整个报社的传媒产业发展还处于试水探路、摸索前行中。

2、传媒产业发展人才队伍紧缺。作为德宏州委机关报《德宏团结报》的出版发行单位,德宏团结报社几十年来都是以出版发行报纸为主业。目前存在人才队伍老、中、青的年龄结构不合理,采编、出版、发行等工作面临极大的压力。受数十年传统媒体发展思路和模式的影响,真正意义上懂得市场营销、产业发展的干部不多。尤其是对传媒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微信、APP客户端、电商,有相当一部分干部职工都是短时期内难以融会贯通。

3、传媒产业体系市场划分不明晰。自2008年德宏传媒集团成立以来,德宏团结报社率先行动,先后搭建起多个产业平台。但是,由于人才队伍紧缺、运行经费不足,产业体现的市场划分不明晰,各个平台的运作团队交叉,各个平台的市场营销混杂。存在运作团队交叉、平台交叉,市场定位和客户划分不明晰等问题。

4、传媒产业产品设计包装推介滞后。近几年来,为了应对新媒体的冲击,德宏团结报社先后搭建了“六报、一网、八平台”的产业发展体系平台。但是,也正因为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在人少、财力不足的条件下,忙于建设、疏于维护,平台建设得越多,平台产品的设计包装、后台维护、以及市场营销推介就越是跟不上。传媒产业平台上的产品没有做到精耕细作、品牌推广。

5、传媒产业产品同质化严重。德宏传媒集团创建的初衷是抱团出击、融合发展。但是近几年来,由于改革深度不够、管理科学不足,又迫于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各家媒体各显神通,纷纷搭建全媒体平台。各媒体平台生产的产品难免有局限,同质化、同样化现象严重。做美食、做美景、做活动就这么一块蛋糕,最终大家的产品样式和味道难分你我。

三、德宏团结报社传媒产业发展对策

(一)全面建立传媒产业战略体系

德宏团结报社传媒产业体系的健全完善,应该坚持“报纸与网络互动宣传、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线上线下共同营销”的思路。全面健全完善包含报纸、网络、音频、视频、电商、客户端等融媒体的产业体系,即德宏团结报社“六报、一网、九平台”的融媒体产业战略体系。同时,实现三个目标:1、报纸与网络互动传播;2、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3、线上线下共同营销。

(二)全面打造传媒产业复合型人才队伍

要实现德宏团结报社传媒产业的转型发展,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紧跟时代潮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成为政治上清醒坚定、业务上素质过硬、作风上求真务实,具有很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坚强领导集体,造就精品栏目和新闻佳作不断涌现的良好环境。要进一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复合型、融媒体人才队伍。针对当前报社采编、营销队伍青黄不接、新老断层的情况,我认为重点是要搭建多种平台,开展培训、教育,为产业发展做强人才支撑。例如,由德宏传媒集团和德宏团结报社牵头,开展培训教育,专门培养既懂新闻传播、又懂市场营销的新型传媒人才;与大专院校合作,培养并及时引进一定数量的高端传媒产业和市场营销人才;加强组织开展“走出去、引进来”的培训教育和学习模式,不断转变社内干部职工的发展理念、提高大家的思想意识,增强大家发展传媒产业的业务技能。同时,创新管理模式,做活奖惩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建设做大做强传媒产业的强大人才合力。

(三)全面实施传媒产业品牌战略

德宏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紧邻友好邻邦缅甸,是拥有国家金字招牌的沿边开发开放特区,具有特殊的自然环境、特殊的民族文化、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战略地位,以及特殊的发展机遇。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和政策背景,德宏团结报社作为全州传媒文化的领军单位,其产业发展就要充分体现德宏的“边境”和“民族”两大特色,围绕这两大同色,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首先,要着力打造德宏团结报社的傣文、景颇文、载瓦文、傈僳文4个少数民族文报,及其网络频道、新媒体平台;其次,要高度重视全国唯一有刊号、公开发行的缅文报《胞波》,加大经费投入、构建专业团队。充分发挥“人无我有”优势,将《胞波(缅文)》报及其网络、新媒体平台真正打造成为中国对缅宣传、中缅文化交流、中缅媒体互动发展的“第一平台”、重要门户。

(四)全面整合传媒产业优势资源

德宏团结报社传媒产业要发展,人、财、物等资源的高效分化整合尤为关键。对人、才、物资源的改革、整合要深、要透,要彻底。在报社现有采编机构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分化整合,通过成立技术部、采编部、新媒体中心、市场营销部等,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实现产业人才资源的小分工大合作,分化管理、整合运作。财力和物力投入要根据分化管理的实际需要,分轻重缓解、好钢用在刀刃上,实现优势资源高效转化成优势产品,最终成为优势效益。

(五)全面加强传媒产业发展经费投入

传媒产业的发展,和其它产业的发展一样,其最基本的是要有人、才、物的投入和一系列保障机制。首先是要增加大量人力资源的投入。德宏团结报社目前的产业发展和人力资源严重失衡。人才资源紧缺严重影响产业发展转型提升、融合发展。其次是要重点增加财力的投入。财力投入不足,人员培训、设备购置跟不上发展需要.所以,产业发展受阻严重、平台建设不科学、产品制作不精细。所以,要投入更多的财力保障,使各个产业平台出更多的产品、更多的精品。再次是要增加物力的投入。车马未动、粮草先行。传媒产业发展的关键是各个平台的维护运作部门、产品制作部门,但是后勤保障也至关重要。没有良好的后勤保障,整个产业发展就难以高效运转。所以,德宏团结报社传媒产业的发展,还要加强对总编办、综合科、安保部门等后勤保障的投入。打牢后勤基础,整个传媒产业才有坚强的发展后劲。

(六)全面发展传媒产业新媒体平台

据有关部门统计,德宏州有近40万网民(包括互联网用户、手机用户),是个庞大的群体。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对此,德宏团结报社积极探索传统媒体转型及新媒体发展,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结合上迈出了新步伐,先后开办网络版、创办手机报、开发数字报、开通官方微博、微信,还在筹建APP。尤其是《德宏团结报》官方微信,目前已成为云南省内最具影响力的州市党报微信平台。我认为,德宏团结报社还要继续努力向新兴传播领域拓展,用主流声音引领网络舆论。要大力发展针对网络电视、手机电影、流媒体、微电影等新兴传播手段的内容产业,进一步提高运营水平及效益,真正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传媒品牌,最广泛地赢得受众和客户,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

(七)全面加强传媒产业产品宣传推介

传媒产业的发展,传播平台和文化产品是基石,宣传推介是助推器。德宏团结报社经过多年的积淀和创新,打造了全媒体平台和融媒体文化产品。要实现在跨界融合、产业发展中率先突破,就要加强自我的品牌包装和宣传推介。首先,要对报社纸媒的版面设计、网络网页设计、新媒体界面设计、栏目设置等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改革、改版,以达到对平台、产品品牌化包装的效果。同时,要对报社电商平台销售的各种德宏特产进行线上包装和线下包装有机结合。其次,要通过全州党委政府的行政手段、德宏州的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突发事件等宣传推介德宏团结报社传媒产业的各个平台和各种文化产品。

根据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总动员,德宏州委、州人民政府建设“沿边特区、开放前沿、美丽德宏”的总要求,“十三五”时期将是德宏团结报社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德宏团结报社的事业建设和传媒产业发展将按照“做强主业、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创新驱动”的思路,大力推进报业转型发展,在做强做精传统纸媒业务的同时,着力提升党报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加快新媒体建设步伐,推进全媒体融合发展,积极构建多点支撑的产业体系,切实壮大报业传媒经济实力,形成覆盖报刊、网络、移动终端、户外传播等全媒体发展的战略布局,初步走出一条“主业突出、多元并举、跨越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

参考文献:

[1]王长潇.新媒体论纲[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2]伍康希.传媒整合营销[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3]新文.《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J].出版发行研究,2015(7):78-78.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