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营销推广论文范文(必备4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4-02-11 12:12:3044

乡村旅游营销推广论文范文 第1篇

当前,制约天津市宝坻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机构设置、制度体系尚不健全

与大众旅游产业相同,乡村旅游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其与众多的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服务业、建筑业、农业等,另外还设计到特色农业生产、生态资源管理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运用等。所以,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一个全面、综合的管理体系来支撑。虽然,天津市宝坻区的农村旅游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尚没有得到地方政府的全面关注,没有成立综合化、针对性的机构或者部门来管理以及协调整个农村的旅游工作,存在管理粗放、机构设置不健全、协调性不强等问题。另外,宝坻区尚还没有出台具体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地区的乡村旅游事业。上述为与农民、乡村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相关的基础性工作,其体系的不健全会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间的权衡没有受到充分重视

对农村旅游可以简要理解为依托生态环境等客观条件来实现开发地区经济效益的提升。可见,农村旅游经济效益的获得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于天津市宝坻区而言,也是这种情况。但是,纵观当前宝坻区的发展现状,普遍存在着乡村旅游项目缺乏总体规划,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保护的问题,经常会发生诸多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如景点的乱搭乱建、生态资源没有给予硬性的保护措施等,这些都会导致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出现。这些行为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以及前景非常不利。

(三)基层缺乏与乡村旅游相关的专业建设人才

乡村旅游的起源地为广大的农村,其绝大多数的从业人员为农民和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因为受到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在素质水平、文化程度以及专业能力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当前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需要。另外,相关部门对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以及培训体系也处于缺失的状态。上述现象都导致了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的匮乏,这必然会导致在乡村旅游的推进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最终会制约其战略性发展。

(四)农村对于乡村旅游的认同存在差别

乡村旅游在宝坻区的发展时间尚短,在其经济效益、经营目的以及发展前景方面,农村地区的很多居民都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没有深入的有深入地认识与理解乡村旅游的意义和价值。这些人员由于认识上的不足,难免对乡村旅游项目存在一定的偏见,可能会认为其会打破乡村原有的生活格局,影响其一贯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另外,大量旅游人员的进入也会使一部分人感到恐慌,认为其侵犯了其生活领域,进而对乡村旅游存在一定的偏见。这种消极情绪的存在势必会影响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准。

乡村旅游营销推广论文范文 第2篇

乡村旅游为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提供了条件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拓宽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传统的农村经济方式更多的是依赖于传统农业,由于科技的进步,农村劳动力的富余程度进一步加大,而与之相配套的农村地区就业岗位和就业空间则显得愈发不足,作为服务业的乡村旅游业因其自身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刚好能够弥补这一缺陷,从而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了条件,扩大了空间。如:农家乐,田园观光度假景区,生态农庄等旅游形式均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依托,为成功转移塑造了典范。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要求总体并不高顺应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缺乏的这一特点,由于服务业的某些特性使得职业技能缺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经过一定的培训之后就能加入到乡村旅游发展的人力资源队伍中去,这就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无障碍就地转移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条件。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从宏观层面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搭建了一个现实可操作的平台。由于区位和经济的原因,农村地区创业实体严重不足,如何寻找一个可行的路径来实现农村地区创业实体的不断增加就需要一个大的平台作为依托,乡村旅游作为这个依托的优势显而易见,乡村旅游由于其与农业及农村的极强关联性使得它能够轻松实现“农旅结合”的就地转移方式。依托农村一些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更加相对轻松的通过这个平台参与到旅游业的经营和发展中去,从而实现自身的创业梦想,增加农村的创业实体,提升农村地区经济。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加入到乡村旅游的开发和运营中来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首先,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农村劳动力富足能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人力资源的保障,从而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其次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带动乡村旅游的繁荣,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到旅游业中来说明乡村旅游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经济收益的提升,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农民更愿意参加到乡村旅游发展中去。最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又夯实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农业及其所带来的一切可为旅游所利用的要素,农村劳动力的富足使得农业的发展更加有人力资源的保障,人们更多的参与到农事农活当中,这无形中又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创造了旅游资源和发展条件,从而形成一种农民发展农业,再利用农业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发展反哺农民、提升农民收入从而促使农民发展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不断升高的这么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

要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中,搭建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中的桥梁是极其重要的。以政府为主导,以专业的乡村旅游合作组织为依托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景进行宣传,同时出台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政策,为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创业和就业指导来搭建农村劳动力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信息渠道和桥梁,帮助农民尽快建立起加入到乡村旅游发展中来的思想,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农村劳动力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能只拘泥于口号,要让农民能够切实的感受到乡村旅游能够给他们带来生活和收益的提高才能有效果,效果的体现要让农民深切的体会到旅游业与农业相结合带来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提高,因此,要以乡村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为出发点,有创新的模仿乡村旅游发展好的典型构建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可行模式,优化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的环节和方式,让农民更加放心大胆的参与到乡村旅游的运营中去。

乡村旅游营销推广论文范文 第3篇

农业旅游的空间规划是在空间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过程。通过SWOT分析后,对于区域内的优势资源进行综合把握,需要按照一定的空间关系进行整合,资源的空间整合遵循以下原则。优势资源扩大,弱势资源缩小。根据增长极理论,可以一级带多级,最后实现由点到面的发展。优势资源可以实现一极带多极,虽然可能在面积上并不占优势,但是可以用规划的方式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劣势资源不能消除的时候,应该在用地上限制其发展。相似资源整合。在用地范围内有众多的相似资源,通过整合能够形成聚集效应,形成片区特色。关联资源整合。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资源按照一定逻辑进行整合,形成整体性。这种逻辑可以是时间演变的逻辑、同一主题式逻辑和工艺过程逻辑等。可以通过交通等将这些空间进行连接组织,形成整体。如以工艺过程为主线的茶叶种植地、炒茶厂、品茶园组合是以“茶”为主线形成的空间逻辑;以同一主题为主线的“田园人家”,往往是农田、水、民居共同组合而成的区域。资源整合后要进行用地的整合和区划,通过交通联系和旅游线路的梳理,使得用地从区域到局部,形成功能完善的系统。

2胶东乡村旅游资源和规划布局方面存在的问题

胶东,因地处胶莱谷地或胶潍平原及其以东地区而得名。东、南、北三面环海,是全国第一大半岛。大范围指胶莱河以东地区,小范围指烟威青地区。这里的胶东指的是小范围,包括烟台、威海和青岛地区。胶东地区历史悠久,曾是中华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和;胶东农业发达,自古以来就是齐鲁大地上的富庶之地,物产极为丰富,农作物可一年两熟,主产小麦、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水果中烟台苹果、莱阳茌梨、平度大泽山葡萄、乳山钟家沟樱桃等已享誉全国。优良的农业产品,深厚的民俗文化和自然环境给胶东现代农业旅游开发垫定了良好的文化和物质基础,促进了胶东近些年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农业园区开发数量增多,农业旅游已得到人们的认可,但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

1)仅从农产品采摘园入手,文化民俗、乡土文化等农业旅游资源整合不够,尤其是对胶东农村的民风、民俗的开发力度不够。

2)胶东农产品形式丰富,但往往以单一农产品为主。以水果种植市场为例,近几年为了经济利益出发,品种逐渐向经济回报丰富的产品转变,胶东地区苹果采摘园建设重复,千篇一律,竞争激烈。

3)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够重视,保护不善。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农业旅游方兴未艾,大量商业化的行为和过度的开发已经显现端倪,应该严格控制确保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乡土景观才能得以保留和传承。

4)农业园区空间分布零散,缺乏整合。大多数农业观光园都是私营或合作社所有制,缺乏政策性的引导和整体性的规划,所以致使农业观光园常出现空间上位置缺乏逻辑性,多数呈零星散点状布局,这样的布局无法形成聚集效益,也不利于旅游服务和管理。

3汪疃镇农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3.1现状条件

SWOT分析和发展策略汪疃镇位于胶东半岛腹地,威海工业新区北部,总面积107km2。由于其独特的“胶东水乡”特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市民常聚集在此休闲养生,现已经发展成为威海和文登市民休闲的后花园。汪疃镇大部分土地都在大型饮用水库米山水库的汇水区内,所以工业发展受到局限。近些年来,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宣传下,农业旅游获得了较好的效益。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系统的SWOT分析,以利于后期进行科学完善的整体规划和策略制定。

3.2发展定位

根据SWOT旅游资源分析和相应策略研究,汪疃农业旅游的发展必须确立区域农业旅游的概念,树立“胶东水乡”的整体环境特色,推出以精品特色农产品为主线,以农业旅游为驱动力,打造和宣传农产品品牌,再以农产品牌带动旅游的发展。局部片区可根据自身特色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科技旅游和生态旅游。

3.3规划理念和基本原则

在规划中必须要把握的原则: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划要考虑用地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生态、经济、社会总体效益最高原则,切忌以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短期发展模式;地域特色的原则,即挖掘和提炼本土文化,提升农业旅游的文化品味;分期实施可操作性原则,项目分期投入,分期操做;以人为本,优化农业旅游服务体系的原则,形成便于人使用的有效管理手段和设施,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3.4资源整合和用地规划

根据现有的区位和交通特点,整合镇域内的农业资源,梳理用地范围内的空间结构,形成“一大特色、两大轴线、三大片区、四条河流、五大区域、六大建设重点”。梳理后的空间关系清晰,整体空间轴线由“一横、一纵、一斜”串联各个区域构成(图1)。其中“一横一纵”为陆上道路交通;一斜为河流绿道,沿岸有步行系统,穿插在各个区域板块之间,形成一条游览步道系统。不同的交通系统有机串联各个区域,使每个区域具有很好的可达性,既方便开展生产,同时也方便游览活动。根据目前用地现状和产业基础,在整体轴线和区域控制下,按照“山、水、田、园、村、镇”六大不同地貌特色整合资源,见表2。用地规划中整合每个区块的旅游资源,突出其产业特色,以形成区域化的特征。

4规划和开发要点

根据汪疃特色,在规划和开发上要注意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整合资源以突出优势,树立自身民俗文化品牌。

4.1生态优先,重塑山水

汪疃镇位于米山水库北面,三面环山一面湖,汪疃镇的东面是大片的丘陵缓坡田地,北面和西面有2个大型山地林场,分别是五一林场和大旺林场。米山水库北面就是具有胶东屋脊之称的昆嵛山。从地形来看,汪疃镇恰好位于类盆地结构的北部。由于类盆地地势长期以来的泥土沉淀,使汪疃镇土地肥沃,同时地面上形成了胶东独一无二的地表层胶泥地质结构。较好的保水性,加上胶东充沛的雨量让汪疃地表水常年流动不断,河湖纵横,形成具有独特高差的水网系统。

4.2整合资源,突出优势

由于当地政府的积极引导,该地块在规划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光农业产业基础。2012年,汪疃镇根据威海工业新区“做新做特汪疃板块”的要求,策划了“秀美汪疃———休闲体验年”活动,将城郊农业中的农业园区进行初步整合,开展了“荷花节”、“葡萄采摘节”和“韩家山登山节”等旅游节,已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在活动中也暴露除了一些问题。首先,产业过于单一;其次,资源分布点过于分散,未形成片区,缺少系统化的线路连接;另外,游客阵发性强,没有持续有效的吸引游客的机制和接待设施。以生态农业观光园和科技园区为例,在用地区域内现存农业园区8个,分别是欣旺农业、威豪酒业葡萄采摘园、陈家庄苹果采摘园、地文头苹果采摘园、卧龙苹果采摘园、大明葡萄采摘园、卧龙苹果采摘园和白鹿梨园。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威豪酒业庄园和欣旺农业,前者具有葡萄酒加工能力,具有很强的科技示范农业作用;后者在蔬菜种植方面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是蔬菜类产业化生产较好的农业基地,在蔬菜种植方面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且该区域的苹果、梨等水果采摘也已成为该区域的特色品牌。根据目前的区域产业布局现状,进行资源整合和片区划分,将威豪葡萄酒庄园区域定位并规划为科技农业示范体验园;将欣旺农业片区打造成精品百蔬园;将原有多个零散分布的苹果采摘园区域集中整合成百果园,将百果园北部原有种植大片玉米的粮食种植区域,增加其它能够采摘的谷物,集中打造成精品百谷园;剩下的区域则规划成快乐农场等农业体验园和特种养殖基地。区域农业旅游资源整合与交通、旅游的规划应同步进行。因此,同时完善交通等附属设施,将原有的农田道路进行重修拓宽,形成方便路网系统,在道路两侧新修旅游附属设施,同时增加景观和标示系统,以此奠定和夯实该地区高效生产和农业观光旅游的基础。

5结语

乡村旅游营销推广论文范文 第4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动力系统;利益相关者

乡村旅游在国内外各地发展迅速,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乡村生态环境的恶化、乡村性的退化以及外来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都说明了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深入研究的必要性。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包括需求子系统、供给子系统、中介子系统以及支持子系统等四个子系统,旅游者、旅游企业及社区居民、旅行社及宣传媒介、政府是构成需求子系统、供给子系统、中介子系统以及支持子系统的核心利益主体。利益相关者强调社会责任,关注社会伦理问题的理念,而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是一个涉及众多要素的种复杂的旅游动力系统,利益相关者之间主要利益诉求不同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利益冲突,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矛盾与冲突,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1.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在乡村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概念来源于企业。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的一些学者最先提出“利益相关者”一词,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利益相关者理论被认为这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国内学者已经将利益相关理论用在旅游规划(保继刚,2003;廖培,2010)、旅游管理(周丽洁,2009;刘晖,2009;方百寿、纪锡萍,2012)等方面,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也发挥重要作用,胡文海(2008)认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为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当地居民以及旅游者,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产生利益冲突的原因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不同以及未能进行有效的利益协调。何小怡(2010)认为处理好政府、投资者、当地社区居民和旅游者之间的利益问题能够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乔磊(2010)认为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矛盾与冲突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从学者研究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上,并突出说明了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以及探索解决矛盾的对策。

2.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2012年年底,全国共有9万多个乡村旅游特色村、180多万乡村旅游经营户,年接待游客亿人次,年经营收人约2480亿元。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民达2800多万人,约占农村劳动力的;带动从业农民人均增收约8860元。我国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支持和鼓励发展乡村旅游,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特别要重视乡村旅游业。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提高乡镇企业、家庭工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_和国家旅游局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等相关文件从公路服务、节能减排、人才建设以及金融支持等方面支持和鼓励发展乡村旅游。

3.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优化的对策建议

强化需求子系统

加大宣传力度。根据城乡旅游资源的差异性,供给子系统、中介子系统以及支持子系统中的利益相关者通过电视、网络、杂志等宣传媒介进行宣传介绍,提高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培养和激发城镇居民对乡村旅游的主观意识。

充分发挥假期的作用。我国公民的休假制度为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放假各3天,十一、春节放假各7天,旅游市场全年呈现出7个“小黄金周”的格局,应充分发挥“小长假”对近、远郊乡村旅游需求的拉动作用。对于城市发达地区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应充分利用双休假期,开发针对性的乡村旅游产品,以满足城市居民的乡村休闲需求。

提升供给子系统

保持乡村旅游的乡村性。乡村旅游发展以旅游者的利益需求为导向,否则必定会遭到市场的淘汰。乡村旅游目的地以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乡土性休闲空间和场景是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和独特卖点,可以使旅游者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感。因此,应当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元素,保持乡村旅游资源的乡土性和原真性,营造乡村意象。

实施旅游人才战略。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引进大量的营销、管理、乡村旅游开发与保护的人才,只有具备了乡村旅游人才,乡村旅游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中的各利益相关者才能获得各自的利益。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还需要为游客提供温馨服务的高素质的一线服务人员,因此,必须注重从业人员的礼仪方面的培训。

完善中介子系统

为提升需求子系统中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美誉度,让旅游者对乡村旅游有感性的认知,乡村旅游目的地企业、政府与旅行社、网络宣传媒介以及其他旅游企业合作,并与之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合理的经济利益驱动下,中介子系统中的旅行社、宣媒介将乡村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连接在一起,为乡村旅游目的地输送客源,又有利于客源市场的共同培育,对乡村旅游地区树立特色旅游品牌形象和提升旅游竞争力产生积极作用。

优化支持子系统

提高政府旅游管理效率。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突主导作用,加快体制改革,形成旅游产业决策协调体制,在宏观管理、政策制定与发展战略上引导乡村旅游的发展。政府运用多种手段,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建设上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