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总结艺术价值(共7篇)

山崖发表网工作总结2024-02-10 19:34:3019

如何总结艺术价值 第1篇

“丑小鸭变成美天鹅”,是说丑小鸭经过一定的波折、转化,其价值已提升很多,远非昔日可比了。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的价值也是可以提高的。价值的提高有赖于自我认识,只有自已看得起自已,别人才能重视你。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中的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有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总是笑而不答。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角落,意外地有好多人要向他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愈出愈高,问价的人愈我。回到院内,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更由于男孩怎么也不卖,竟被传扬成“稀世珍宝”。男孩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将这一切禀报院长。

院长望着男孩,徐徐说道:“我们像这块石头一样,只有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才有有价值。”逆境与挫折也有助于价值的提高,一位家境富裕的男青年,总是情绪沮丧地对人说:“上帝真是不仁慈,为什么偏偏给我一副武大郎的相貌?”尤其在他爱上一位相貌姣好的女孩,又遭无情拒绝之后,他怀着深深忧伤跳楼自杀。他从此落了个高位瘫痪,但却再也不轻言遗憾了,他默默地关起门来在家搞起了科研,有几项专利频频得奖,创造了很大的价值。

另一位姣好的女孩终于毅然地撞进了他的生活。挫折可以排除其它的干扰而使人奋起,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而实现非凡的价值。 环境的改变对提高一个人的价值也有很大的帮助。

郭品正是中国第一个脑外科博士,他在浙江省第一人民医院工作。由于他过于正直、执着,对同事收患者红包的事看不惯,经常批评指责,又锋芒毕露,所以与同事关系紧张,工作很难开展,最后在优化组合中竟然下岗了。但是由于学术上造诣很深,美国一家大医院最后高薪聘请他,据说他在那边的工作如鱼得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终一在环境改变之后实现了自已的价值。

价值不是天注定的,在一些积极因素的促成之下,会有很大的提升。所以我们在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实现我们人生的最大价值。

如何总结艺术价值 第2篇

事实上,实验水墨在当代文化中的地位,建立在它对艺术语言图式的创造性贡献上。但不少实验水墨艺术家,在艺术观念上无现代性的认同。他们更多的是在延续传统水墨负载的文化理念。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实验水墨,因为与传统中国画的内在相关性而不能呈现现代人的精神处境。目前,它在创作和批评上,应远离的误区在于:中国画传统封闭的亚人类价值观情怀,一种仅仅把水墨艺术体认为东方的、本土的、汉族的而不是个人的、心理的、精神的、人类的开放价值情怀。1)否则,“‘水墨’——作为民族绘画标志在现在乃至更远的一个时期,都无法摆脱其被压迫的地位,而企图以‘水墨’加当代方式以创造当代艺术的中国‘身份’,容易导致第三世界文化的巫术性的发扬光大,所以‘现代水墨’不但使中国画概念——在被批判中日益扩张其边界,以至作为其概念已不再具有种族防御职能——重新被修复,而且为了这种防御(今天称为身份差异)职能,而建立了‘观念水墨’的形上学。”2)

由于艺术批评中的亚人类价值观,当代艺术中的实验水墨,丧失了作为个体生命的一种精神样式的独立性和自足性;实验水墨艺术家,降格为汉语思想前定的传承者而被其他艺术形态的艺术家认定为文化传统的保守者。一些批评家,仅仅把实验水墨的文本当成自己向当代文化发言的引子、借口、手段,即海德格尔所说的工具性上手物。他们在艺术批评的亚人类价值观束缚下,从意义阐释方面迫使实验水墨就范于汉语思想本有的艺术工具论文化传统。这正如政治波普、玩世写实90年代在艺术界的处境:前者在反抗本土意识形态专权的过程中,投入了西方后殖民意识形态的怀抱;后者在不满于现实生活中,充当了将世俗生活神圣化的呈现者。它们未能离弃汉语思想自古及今的艺术工具论阐释体系。

诚然,实验水墨艺术家,沉湎于亚人类价值观光芒中,其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体现这种价值观的符号、语素。但是,如果艺术家能够自觉将实验水墨当作表达个体生命存在的精神样式,如果批评家换一种批评范式即感性文化批评审视实验水墨,也许我们将会从中发现另类的意义景观。

1.感性文化批评的定义

感性文化批评,源自我们对艺术批评中的亚人类价值观的反省,它在批评实践中首先应极力避免后者所体现出的不上不下的批评言述,应在最低层面返回个人性的艺术语言图式、在最高层面直指人类性的艺术观念图式。它把艺术当作是和形上、宗教相差别又相关联的个体生命的精神样式,把艺术书写看成艺术家在意识生命中的从自我越界走向超我的过程。在心理学的意义上,艺术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和形上、宗教一样,起源于人对自我超越以实现与他人的社会共在的需要。这里,无论抽象还是具象,无论表现还是再现,无论装置还是行为,都是艺术家突破意识生命进入以社会为域界的精神生命和他人对话的手段。当然,艺术的超越方式,取决于艺术家选定的原初图式,和形上、宗教有别。形上以原初观念、宗教以原初信仰为方式。3)艺术家成熟的标志,在于他是否创造出仅仅属于自己又为人类同在者全体(包括历史生者、死者、将来的人)分享的原初图式。4)这种图式,拒绝模仿前人,也拒绝被后人模仿。感性文化批评的第一任务,就是要从艺术家的文本中发现原初图式,阐明其发生的心理的、社会的、历史、自然、语言的根源。

原初图式的呈现,或许在艺术家一个时段内的系列作品里,或许在艺术家一生的间断创作历程中,根据个别艺术家理解原初图式背景意义的差异,有的艺术家终生致力于穷尽一种原初图式的无限可能性,有的致力于几种原初图式的交替开掘。但无论原初图式的延续、转换,其心理学的根源,都只能是意识生命向精神生命凸显的需要而非任何外在的、肉身的本能持定。具体地说,后一种情况,表现在艺术家屈从于经纪人的迫使和内在肉体生命的感官享乐,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若放弃早已穷尽的原初图式,探索新图式的可能性,其经济收入会断缺。因此,原初图式的谨守、转换,考验着艺术家的诚实、勇气。

感性文化批评的前提,立足于批评家对艺术文本敏锐的感觉。但唯有感觉,也构不成感性文化批评。批评家的感觉,要在和艺术文本、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及文化背景的反复参照中感性化,使艺术家的图式创造工作获得差别性与相关性的规定。这种规定性,即中国当代艺术丰富的具体差异性。它表现在艺术家和其他文化形态的创造者之间,表现在艺术家之间,表现在艺术文本之间。一句话,感性文化批评,必须竭力追问艺术文本、艺术家、艺术书写在心理、社会、历史、自然诸层面的根源,认信这些层面不可替代的价值。

以上的论述,我们只言及感性文化批评的观念定位。我们有必要从操作层面,展开感性文化批评的实践域界。

2.图式描述的精确性

既然原初图式在作品中的出现是艺术家差别于形上思者、宗教信徒的标志,既然原初图式是艺术家个人性言语转向社会性语言的开端,那么,感性文化批评的实践者,就需要精确描述原初图式,使艺术家在长时段的系列作品中,呈现出的原初图式得到唯一的语言阐释。尽管艺术家在作品中建构的原初图式有时模糊不清,但批评家的责任,除了指证这种事实导致敞现艺术文本的意义混乱外,他理应开启隐匿于文本中的原初图式发生的种种可能迹象。

原初图式在艺术作品中,不是直截了当孤立地存在着。它融汇于作品的结构、色彩、声光、时空、场景中。如何将这些构成要素或曰图式因子准确描述出来,属于感性文化批评的实践者最基本的能力。

如何总结艺术价值 第3篇

【关键词】民间艺术 语境 新生 衍变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2年度陕西省教育厅项目“榆林民间艺术创作活动在榆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途径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12JK0364)。

中国的民间艺术是十分珍贵和重要的,它是农民群众历经千百年创造的优良传统文化,凝聚着各民族农民的精神养分,它也反映与表现着特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影响着特定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它亦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民族文化的根本“基因”,彰显民族核心心理的部分。民间艺术一直承担着民族认同的“物证”,一直充当着衍生文化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情感源泉。民间艺术是根植于中国农耕文明社会并生存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它的精神内涵密切关联着广大农民和农耕文明。从文化角度讲,民间艺术包含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但同时它也包含有极多封建性的、迷信的、落后的成分。而这些成分或许正是某种民间艺术具有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原因。诸如民间剪纸、纸扎、面花等。 然而,时代转换,当下社会经济发生深刻变化,农耕文明没落,封建观念的解体以及现代文明兴起,迫使民间艺术转型。

民间艺术的生存危机

民间艺术现在遇到了生存危机,事实上,它的生存困境是由民间艺术的生存土壤——社会环境的变迁造成的。这一变迁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正视民间艺术的衰落,抛弃失落之情,树立科学发展观观念,把握民间艺术的发展规律和特征,顺应其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得以重构,生发新的功能,焕发新的时代魅力和精神内涵。中国当下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时代变革之中,社会经济、民众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的生存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需求也都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下,传统民间艺术的价值和作用受到挑战,面临被遗弃的威胁。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受到冲击。因而,民间艺术迫切需要变革,在应对环境变化和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迎合时代的价值观念,寻求变革,构筑新的符合当代民众审美、价值需求的部分。这种时代式的变化对民间艺术自身来说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造成民间艺术主体重心的位移,“新兴”类别的出现造成的付出丧失“传统”的代价,民间艺术面临自我消减的危机;另一方面,一些优良元素,在保持传统范式的基础上,顺应发展潮流,扩展其所关注的视野,丰富内涵,注入新的活力,获得新生。

民间艺术的新生及方式

民间艺术的变革是一个困难的过程。我们要尊重我们的文化遗产,尽量保存它们原有的物质性和积极价值,同时却大力发展它们新的精神内涵,使得一些民间艺术的文化功能发生嬗变,产生一些具有新价值的文化功能,匹配于它的时代精神。诸如我们受现代社会强调多元、模糊、解构、个性等观念的影响和启示,对民间剪纸艺术进行积极探索。在秉承民间剪纸艺术基本“构筑”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解构,我们剥离掉传统剪纸艺术,宣扬、肯定祛病魔、通鬼神、祈富贵等封建落后的巫术性表现主题,让它回归艺术表现本体,焕发它纯粹的艺术表现魅力。这样,剪纸失去了神性和灵气,但它却获得了现世普通人的平凡性和现实性,一下子有了更强的生命力。放弃保守的传统制约,剪纸人得以“解放”,他们仅以个人、随性、无意图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而后作品却呈现出了以往不曾有的面貌,异彩纷呈、个性张扬、艺术表现性极强。诚然,这应当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欲得先舍。这是一种泯灭传统原则和范式后的无方向,一种离开制约的彻底的“自由”,通过这种自由,每个人展示着他自己的处境和个体的生命意义,将其赋予在创作之中,使作品获得现代式的“艺术价值”。个体总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摆脱运动式的“统领”中心,从而民间艺人可以通过一种自己的语言来创作自己及自己的世界,而他的作品也不再具有永恒性,作品的意义存在于不断解释和再解释之中,构筑着艺术的丰富性和多义性。

同样,民间艺术价值的再创造还依附于我们对它的重新阐述。自诞生以来,民间艺术并不仅仅以“最为古老”的面貌出现,而是处于历史维度之中,在遵循“血脉”系统的基础下,以动态的物质方式显现,因而它的意义总是变化的。这个变化所依托的基础是当事人底实生活的变化。一个人无可选择地降生在某时某地,这一点是被动的、不自觉的,一旦他通过教育成为某一文化的一分子时,他就发生了与文化的联系,而后他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双重价值的人:一方面,他必须接受一定的文化传统和规范,有意无意地成为这种文化的遗产载体;另一方面,他又总是依照当下的现实目标去自觉地、主动地干预传统、阐述传统、调整传统、丰富或破坏传统。这就是对传统价值的延伸或者再创造。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动物,人在活动中总是对已经存在的事象作随时的调整,以便符合他的利益或是影响、修正或改变处境,实现自己的目标。实际上,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个体中,还发生在一个集团、一个阶层乃至整个社会中。在民间艺术的再创造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行动,以便使得这种创造更加明显、剧烈一点,匹配于当下社会变革的速度。

在民间艺术的方式上则是复杂和多样的,一方面依然保证经典的呈现,避免文化言路的断裂而导致的艺术的衰败;另一方面,我们改变它们的存在方式,以便引起和恢复民众对它们的关注以及由此而发的感受。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我们通常称这种方式就是使传统艺术对象陌生化,让人们产生兴趣、引起注意,再而给予关注,引起思考。例如有人将科技作为创作灵感的激发物,这种“新灵知主义”在当代艺术中相当普遍。科学与艺术、社会关系与高科技日益紧密结合,人们崇尚科技,运用科技的一切成果为自己提供新的艺术创作素材,努力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制成作品,或利用电脑进行制作,如剪纸动画的产生,树立在广场中的金属传统吉祥图案以及原生歌曲的声乐化艺术包装等等。陌生化方式是对传统民俗的大众化审美的重构性实践(生产),并把这种“审美重构”界定为民俗——从“祛魅”到“还魅”的活动。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艺术的精神性意义总是在具体的文化情境中发生的。只有在变革中,民间艺术才能在现代社会中产生“亮点”,获得大众情感的回归,与大众的生活再度发生联系,衍生出更多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获得新生。

民间艺术在新时代中的精神衍变

民间艺术自有一套特殊的生态系统,它能完成自我解构和重新链接。民间艺术能否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主要是看其自生态系统能否有序、健康运转,并且能与社会大系统协调发展,看它能否满足人们的需求,包括观念、审美、价值认同,也就是民间艺术精神。如若不能,生态系统则自行消解问题部分,并生发符合新需求的部分。与传统社会相比,在现代民间艺术精神的引领驱动下,新生的民间艺术可能在类型上、造型上、材质上、工艺上都发生变化,然而这种变化是自然的、符合规律的,新生物亦是符合当代人们需求的、具有时代精神内涵的。归根结底,民间艺术的物质形态是由精神内涵所统领的,社会语境的嬗变生发出新的精神指向,民间艺术的生存价值正是不断向此靠拢的。依附于其上的精神内涵发生衍变,以一种特殊方形进行并驱动民间艺术自我更新。

民间艺术总是与它所处的时生联系的。艺术是从头至尾彻底都是表现人类底实生活的,因为艺术是和人类底实生活结合的一种文化形态。环境心理学认为,人与环境之间存在一种关系。人们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在这个地方贮存下情感和关系,便会赋予这个地方某种意义。在人地关系中,“地方”不仅具有地理上的含义,还有人文、社会心理的内涵,包括民众审美。因而,民艺产生于民众生活,并与民众发生感情。民众和民间艺术成为互生的共同体。诚然,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底实生活的变化产生各种社会需要,促使传统的艺术文化功能发生了退化和消亡、衍变、拓展,也促使新文化事象生发、转演。实际上,今天仍保持旺盛生命力的艺术文化事象,也正是因为它们在今天能满足现代人需求的社会生活功能。这种变化正是民间艺术体现时代精神而自我更新的结果,它们就是这个时代精神的代表。鲁迅说:“凡有美术,皆足以徵表一时及一族之思惟,故亦即国魂之现象;若精神递变,美术辄从之以转移。”就是此意。当下的民间艺术精神在改变了的时代价值的指领下回归本体,审视旧的价值尺度,并对在现代社会语境中各种关系重新加以判断,如对民间艺术与生活、民间艺术与非艺术、民间艺术的传达过程与作品门类的关系等,从而归根结底对“民间艺术是民众生活的体现”这个本体论问题进行回答,在新时代社会语境中找到出路。

如何总结艺术价值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价值观教育;公民教育

艺术类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引领和谐社会风气之先的力量,要使他们做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道德规范的引导者,做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的倡导者,必须引导他们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类在各种对象性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价值意义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区分是非、善恶、美丑、好坏、荣辱的根本标准,是人们对事物趋、避、亲、逆的主导因素,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实质和核心。就其构成来讲,主要由价值目标、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组成。价值观教育本质上是引导人们树立价值意识,增强把握社会生活中价值关系的自觉性,增强生活中的自为性意识、建设性意识和创造性意识。价值观教育带有明确的思想性,它从方向上引导人们处理好现实社会价值观运行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做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基本一致,个人与社会关系基本协调,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国家、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狭义的公民教育就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育,更强调的是关于如何做一个合格公民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协调个人与政府社会关系教育,其宗旨在于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可见,学生良好的价值行为直接导源于公民的素质,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则可以使学生的公民教育有所指向,使其公民行为有所皈依。因此,对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只有和公民教育融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需要以公民教育为基础

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比较鲜明。一般来说,有一定的专业特长,思维灵活,思想开放,想象力丰富,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富有创意性和自我表现性;他们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意识,崇尚自强进取、公平正义;政治选择上求真务实,不盲目崇拜个人权威、追随大众。但也必须看到,部分艺术类大学生也有缺失公民精神的一面:

第一,权利意识模糊,主张褊狭。认为搞艺术的应该自由散漫,限制多了会抑制个性思维发展,影响创作灵感,创作不出好的作品,从而把自由与纪律、个人与集体、个性发展与学校制度和社会规范对立起来,对自己权利过度重视,对群体权利相对漠视,对法律缺乏必要的信任。第二,责任意识淡薄,功利化倾向明显。艺术类大学生大多家境不错,父母宠爱,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把思想和情感交流往往都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上,相对缺乏与外界和同学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缺乏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因为学费高,演出、设计、写生等接触社会的机会又较多,很多人有过赚钱的经历,所以,造成其热衷经济活动,注重个人眼前蝇头小利,做事具有一定的功利化倾向。第三,公德意识缺乏,理论与实践脱节,他们对公共道德、社会的规范制度等有一定掌握,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存在“知识”与行为的分离和脱节现象,对善良高尚行为不去效仿,对身边的负面现象缺乏鞭挞,不遵守公德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

基于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性,在实施价值观教育时应当将公民素质教育结合起来,首先提升其公民道德素质,才能形成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共同价值观。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公民道德都不具备的话,他是不可能有正确的价值观的。优良的公民教育可以使法治理念、社会规则制度等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人们生活中的信念和准则,养成以身作则、敬业爱岗、关爱他人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公民责任感。只有以公民教育为基础和中介,才能进一步实施价值观教育;只有先当好合格公民,才谈得上树立崇高的价值理想和目标、拥有高尚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使社会主流价值观渗透于个人的自我意识中,不断审查自己的动机、欲望、需要,形成个人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和目标,使之符合社会的价值要求和价值目标。但是,一般情况下,价值观教育大量的是说理、灌输教育,方法上存在教条主义、简单生硬的现象,往往会存在两个瓶颈:一是价值观教育内容通常是灌输理想、信念、价值目标、原则和不容置疑的观点,突出政治信仰层面上的内容,强调远大理想和超然目标,个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内容相对不足,缺少对理想信念的存在基础的深入思考与相应引导;缺少对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结果是教育出来的学生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那么,价值观认知如何转化为个体价值行为?二是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通常是单调、枯燥、填鸭式的政治说教,学生不能面对事实作出判断,只面对一个先验的结论,不论相信还是不相信,都必须作为标准答案记住它,结果是你敦你的,我做我的。那么,服从社会价值观要求的“他律”行为如何转化为个体“自律”行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约翰,帕特里克教授通过研究归纳出世界公民教育的趋势之一便是内容趋同,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公民教育集中于三个方面: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品德。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使矛盾化解,就应当使价值观教育通过公民教育提供的公民知识的传授、公民道德的养成和公民技能训练的中介来实现。

二、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相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1公民知识的传播帮助实现价值认知

价值观教育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懂得其所从事的艺术创作总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表现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取向和标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等。而公民知识的传播包含基本的诉求,即希望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公民具有合乎本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所要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使其成为忠诚于国家、服务于国家、适应本国主流文化的“合格公民”、“好公民”。例如,公民意识关涉的是纯粹的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以,其本质含义可概括为两个层次:一是每个公民首先是归属于自己的国家,这就意味着每个人必须讲国格、讲民族尊严,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超越个人与家族、个人与阶级、个人与党派等的关系,在国家法律的保障下,个人无论是何家族、阶级、党派,都是人人平等的,这就会产生平等意识。因此,大学生公民知识的传播既能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平等意识、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意识,也能培养对国家、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对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可见,公民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取得公民行为能力,达到公民要求,却又把爱国主义等价值观溶解内化在个体感性认识和要求中,化为行为趋向,引发价值行为。克服了以往价值观教育中个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内容相对不足,缺少对理想信念的存在基础的深入思考与相应引导;缺少对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等不足,从而使价值观的内容通过公民知识的传播教育渗透和内化在学生心里,实现价值认知。

2公民道德的养成推动价值行为由“他律”转化为个体“自律”

事实证明,具有公德意识的公民能够在一定限度内节制甚至牺牲个人利益,追求社会整体的普遍利益和长远利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民道德的养成可以为其价值观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艺术类大学生,如果淡薄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情,把躲避崇高奉为时尚,利己主义观念、急功近利意识膨胀,以个人的利益需求作为标准进行价值评判和取舍,对知识带来经济效益的关注大大超越对知识本身价值的追求,忽视知识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塑造和对心灵的熏陶,就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艺术类大学生只有首先自觉遵守最低限度的行为规范,拥有最起码的社会公德,“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才能追求崇高和圣洁的价值理想,从基本的义务走向崇高,其自身的价值行为才能由“他律”转化为“自律”,才能自觉地将其崇高的价值理想体现到作品上来,才能使其创作的作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3公民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促进价值认知转化为个体价值行为

价值观教育除了培养价值理性,就是价值引导,即通过向学生灌输和传授特定的价值观(一般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使学生对这种价值观产生认同,并内化为自己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未来能够自觉地运用它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种价值引导通常是重视对学生的外部强制。具有较强自我中心意识的艺术类大学生对此反感。只有通过实践性、现实性极强的公民技能培养和训练实践使学生具有自由思考和探索的习惯使其在生活中和实践中通过切身体验来感知相关的价值观,例如,可以让艺术类大学生利用假期或外出写生、演出等机会开展服务学习旅行活动:学生深入社区服务,以可持续发展、农村教育、环境保护、如何追求有价值的生活等主题对所服务的社区和周边单位的活动进行调查了解。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产生直观深刻的体验和强烈的情感震撼,使其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既提升学生的道德能力又培养其对生活和社会的主动价值思考和判断能力,克服以往价值观教育单调、枯燥、填鸭式政治说教的方法的不足,通过对艺术类大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使学生价值观内化在心理,养成内在意志,使价值认知转化为价值行为。

总之,在理论层面上,艺术类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的融合,为建设和谐社会既提供了价值方向、标准,又提供了现实行为规范。

三、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融合存在的误区

当然,在将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相融合的时候,需注意的问题是:不能因为过去价值观教育在内容、方法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就将公民教育与价值观教育混为一谈或以公民教育取代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属于基本的社会公德而不是个体价值信奉,他作为公民,又必须受到基本的价值规范的制约,使公民按照价值目标进行价值行为选择。事实上,公民在面临相反或相冲突的观念和行为时,如何调节、调整自己的公民活动能力,权衡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价值观教育中获得,一定社会价值体系中价值观与公民教育衔接得怎样,体现了什么样的原则,对公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1价值观教育能够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层次

公民教育的首要环节是教育标准的确立,价值观告诉人们行为活动的最终目的,解决的是为什么而活的问题,直接规定和指导着人们的活动,为人们提供基奉的是非、善恶、美丑、对错的标准,为公民素质教育规定了价值目标。个体在发生公民活动时,往往从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去选取一个或几个标准,用来指导自己在行为的合理性上作出正确判断;积极的价值观会使人的言行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特征。艺术类大学生的公民教育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使人受到感召、启示和引领,使大学生在精神上获得升华,才能创造出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高尚的精神作品来。那种迷失政治方向、没有社会责任感、人格低下的艺术作品,是不会受到人民的信任和欢迎的。

2价值观教育影响着艺术类大学生个体公民教育的性质

价值标准区分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最好的,价值标准影响着公民素质的形成。价值观教育是否合理得当,势必影响个体公民素质教育是否得到正确的方向指引,否则,如果价值观教育搞不好,就会导致人们形成对公民行为的不合理的判断。艺术类大学生因其从事的工作具有特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体现着特定时代的文化主流和核心价值体系,并为特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的艺术总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表现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对他们的公民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引导,才能把他们的公民教育引向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使其形成对公民行为的合理判断,进而使其作品鼓舞和引导大众,使人们的行为朝向有意义的事物,推动人们去达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3价值观教育规定了艺术类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基本方向

如何总结艺术价值 第5篇

夜里看了威尔。史密斯主演的《我的传奇》,据说电影根据理查德·马瑟森的同名小说改编。电影很精采,剧情紧凑,演技精湛,特技效果逼真,让我在熄了灯的房间仿佛也陪同威尔。史密斯置身于荒草丛生满目疮痍的废弃都市,感同身受那些暗无边际的荒凉与恐惧。

电影背景是若干年以后的美国纽约,讲述一位遭遇全人类的毁灭性灾难而幸存下来的英雄在仅有一条名字叫山姆的狗的陪伴下,毫不退缩地在恶劣处境中抗争到底,并最终付出生命代价拯救了人类的故事。当然,三更半夜在这里连篇累牍地码字,我并未想要撰写影评,我想说的,仅仅关于一个让自己长久以来感到困惑的问题。

一个关于艺术家价值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今晚或多或少地让我有所领悟。

同样是电影,前些时候,观看《钢琴师》时,我却有过痛苦不堪的内心体验:当我看着年轻的钢琴家斯皮尔曼用忧郁的眼神望着窗外遭受炮火蹂躏的祖国以及祖国的人民因奋起反抗而壮烈牺牲,却只能继续躲藏在苟且偷生的房间;当我看着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钢琴家斯皮尔曼一瘸一拐地行走在波兰的废墟,接着在废墟的一栋房子接受侵略者的施舍与怜悯……我当时难以掩饰自己的悲观:艺术家除了能为我们带来艺术作品,还能为我们做些什么?而这些艺术作品,是否人们生活的必需呢?

再回到《我的传奇》这部电影。在观看过程中,起初,我只是让目光紧跟着镜头画面的切换,以免思维跟不上着剧情的发展;偶尔,我会在剧情略嫌拖沓的地方停顿一下,去思索导演如何进行叙事的问题;而有些时候,我的思绪也会游离出剧情之外,譬如,在威尔。史密斯与狗或者与音像店内的那些模特架说话的时候。

这个时候,我联想到了孤独这个词汇。而于影片所展现的这座废城的背景之下,我觉得导演已将这个词汇诠释到了近乎极致的程度(尽管在这种展现的对立面还存有另外一种在我看来更为极致的表现手法)。这个令我赞叹不已的时候,我的脑海突然灵光乍现般将我的联想与观看《钢琴师》时所产生的困惑联系在了一起,这个瞬间,犹如醍醐灌顶。

我惊喜地发现,就眼前的电影艺术来说,在故事的场景与内容、我的联想、以及联想以外的联想这些原本不相连的东西的转换并且关联的过程当中,我因顿悟而获得了酣畅淋漓的愉悦感受,这不正是艺术价值的一种体现吗?艺术给了我无限巨大的想象空间,让我心灵澄明清澈,能体验并捕捉到不同的心理感受,让我的情感变得细腻、不至于湮没在了平庸现实的世界里头逐渐变得迟钝、粗糙甚至麻木不堪。

那么,我还要去质疑艺术家能够为我做些什么或者嫌他们做得不够好吗?

如何总结艺术价值 第6篇

艺术品的价值是无法轻易衡量的,因为这就不像一个东西的重量可以通过称量出来,不相距离,也可以通过测距的方式来测量艺术品是一种主观性的评判。我有一个绘画投稿的群,今天就听到群里面有一个很优秀的前辈分享了一下,他今天一共收入了1300多块钱。我想优秀的作品确实是值得那么多的。因为这也是代表着一个人的投入,而且也是创作的结果,你在这个绘画这条路上面没有什么捷径和坦途,每一个画手都是要经历非常漫长的时间,不断去磨练自己的画功,才能更好地生活。再者画人物的时候还要去学习一些光影的设置,乃至人体的结构结构,这些都是非常复杂的,甚至就包括一些为我们所不是漫画,其实大部分在漫画里面也有特别优秀的化工。特别是日本的这个漫画最开始包括中国的漫画,最开始是用这种特别诙谐的笔法,就像环永玉这样的一类的画法以及着作用,但是后来的漫画就越来越强调人体的真实性了。我们平时也是和这个月话说很熟悉的,知道他的平时收入也都非常高,我们也特别的佩服他,因为一直以来他的努力我们都是可以看到的准备他的是这个能力还是作品各个方面都是很值得得到这样的一个报酬,而且收入也是相当可观的,因为其实平均每天他都能输1000块钱以上。你说如果不去成立工作室做的更大的话,这样的就已经是非常优秀了,有工作室那就是另外的一条路线,是个规模化的路线,和这种个人的自由是完全不一样。无论如何这就是艺术价值内容的体现!

如何总结艺术价值 第7篇

摘 要:在中国当下科学发展观的语境里,要持续建设艺术学学科、要创新艺术学导向方式与新成长模式、要将艺术经验与理性互证和确立完备理论系统必须关注和研究艺术学评价。研究构建中国艺术学评价学理与模型是当务之急。艺术学是一门关于研究艺术学科整体学问的人文学科。艺术学评价是指人们珍视和判别与创造艺术学科意义的活动。艺术学评价模型是指人们依据艺术评估理论而建立的工具性框架或范式。艺术学评价模型搭建的理论是“诉求艺术意义发现评价理论”(指期望审视特定艺术意义呈现程度的概念)。艺术学评价的核心指标(一级指标)是:艺术公认性、学科学理、需求满足、实际消费、管理水平、艺术赞助、艺术学术、特殊行为。总之,本文主张建立研究评定中国艺术学的学科――中国艺术学评价学。

关键词:艺术学;艺术学评价;建模;指标;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

开展对艺术学评价及其评价建模的研究,是艺术学学科建设深入和精确度发展的体现。中国的艺术学学科建设是到了由草创而至体系精细化建设的自觉时期。在艺术学学科体系精细化建设的诸多内容与环节中,艺术学的评价问题不可忽视。其中,艺术学的评价建模又是一个必须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将对艺术学评价的前提、评价艺术学的理由、艺术学评价指标与评价模型建构,以及建议研究构建“艺术学评价学”等主题予以专题讨论。

一、艺术学评价的前提

要想对艺术学进行评价,必须弄清楚展开对艺术学评价的前提。即首先要明白地认知和理解艺术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存在事实或自在、艺术学的存在对人类意味着什么?在不清楚什么是艺术学之前,是不能开展对艺术学的评价工作的。不清楚艺术学为何物的所谓“艺术学评价”也是盲目的评价。

1、艺术学是一个新兴人文学科

艺术学是一门关于研究艺术学科整体学问的人文学科。从这个角度讲,艺术学就是从现代学科视点审视而获得的一种门类知识。即,艺术学是艺术学科的总称概念。简言之,艺术学=艺术学科。因此,没有必要将艺术学划分为“一级学科的艺术学”和“二级学科的艺术学”之复杂概念。事实上,现在人们一提到艺术学的“一级”、“二级”问题就有点头晕。实践证明,对艺术学进行“一级”、“二级”的称谓划分,结果是让人们既不易识别艺术学,又不易传播艺术学。因此,我主张学习“教育学”学科对其范畴内涵处理编码的办法。“在教育学学科体系里边,对教育学历来都是整体推进研究的,也就是研究教育这门整体的学问。”①从实际来看,“教育学”作为门类学科概念,并不影响人们对教育学科之形而上体系内容和形而下体系内容的研究与实践。也就是说:研究“教育哲学”、“教育原理”、“教育历史”、“教育社会学”、“教育法学”等内容的学问与行为,并不专门叫着“二级学科教育学”。而研究“课程论”、“教学论”或“实践教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管理”、“课外活动”、“教育技术与实践”、“微格教学”、“化学教育学”、“数学教学论”、“幼儿教学法”等内容的学问与行为,也并不专门称为“特殊教育学”。一句话,艺术学就是一种门类学科概念――关于艺术的学科概念。

作为艺术总体的学科群名的“艺术学”,是界别性指称概念。此“艺术学”的意思是关于艺术的学科话题,而不是关于物理学或非艺术的话题。本文标题《艺术学及其评价建模指标》中的“艺术学”意,就是“学科群名”或门类名的含义。清楚认识到这一点,既有助于促进艺术整体学科的建设,又有利于展开对艺术整体学科的全面评价。

当然,如果一定要给艺术学给予形态或分类划分的话,可以将艺术学分为:理论艺术学和学科艺术学两大称谓概念和范畴。即,在艺术学范畴内从理论形态上去关注和研究诸如艺术哲学、艺术原理、艺术历史、艺术创作原理、艺术风格、艺术批评、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等内容,最多也只能将其概称为“理论艺术学”。而对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子门类形态的专题研究,可以用“学科艺术学”称之。总之,我们不宜将艺术学复杂化。随着对艺术学学科研究的深入和精细,艺术学的学科研究者应将艺术学的知识和知识系统更加清晰编码,方便人们对艺术学的识别和传播。正如有专家所主张的:“艺术学英译应该统一理解为非纯粹而属于‘艺术科学’的基础上采用artistics似乎更适合一门学科名称。” ②

2、艺术学的存在意味指向

艺术学已经是人类学科分类中既存的事实知识。我们现在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要分析讨论:艺术学的存在给我们揭示出了哪些学理性结论?艺术学存在揭示出的系列学理结论或艺术学内在规定原则,是有效开展艺术学评价的重要基础条件。首先,艺术学独立学科存在是意味着艺术无独立户籍游走时代的结束。当下,是到了将艺术学还原为它应该有的学科地位――门类学科――的时候了。那种,还让艺术学寄居“文学”学科门下的历史应该结束了。如果现有05作为学科门类“文学”的代码不变,艺术学的学科门类代码应该逻辑地编码为04最为适宜。③因此,将现有的0504代码的所谓“一级学科”艺术学更正为“04”的学科门类名称,是最为急切的学科建设任务。这也是艺术学存在的首要内在规定任务。

事实上,作为门类学科的艺术学之评价与作为所谓一级学科存在的艺术学的评价,在观念上是有很大差别的。其次,艺术学的存在是意味着艺术有自在的和人为的明确边界。这就明确告诉人们对艺术文化应该有珍视与欣赏的心态。非艺术创造者不能轻视或轻率地否定那些自己没有见过或看不懂的艺术创造行为或艺术作品。同时,艺术创造者也不能没有度地把自己随意的非艺术行为说成是艺术行为而误导民众。作为独立的艺术学学科,它自有内在积淀的学科学理和学科认识高度,任何人面对它都是有学识难度而生一定的敬畏心。如此,才能摒弃那种人为贬低和看不起艺术学科的不良认识观念与行为。这样也才内在地说明,评价艺术不能仅仅是个体的主观情绪认识表达行为。

评价艺术是有难度的。评价艺术学学科,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特殊教养评价。没有艺术学识支撑的艺术评价,是非艺术评价。一句话,不论是艺术创造者,还是欣赏艺术者都要在艺术边界内活动,都要遵循艺术的学科规律。这样,人们才能易于把艺术与非艺术区别开来。再次,艺术学的独立存在是意味着艺术成长的成熟度提升。艺术成熟度的增长,揭示了艺术学科有了纵深完善成长的基础。这也就内在地规定了当下艺术学人的工作任务目标是:努力促进艺术学科的精确度生长。可以说,讨论构建艺术学的学科评价建模指标,就是思考促进艺术学成长的实在路径之一。最后,艺术学的独立存在是意味着一切艺术活动有了守候的学科依据。无论是艺术教育的开展、艺术市场的建设、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是艺术创造评价与艺术边界的拓展都有了自己核心的学科依据。

总之,欲有效展开艺术学的评价工作,需要清楚地认知什么是艺术学、需要明确艺术学独立存在的内在结论规定内涵。这样才能确保对艺术学的评价是专业的评价、是有信度和效度的评价。

二、讨论艺术学评价的理由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人们为了追求和获得对特定事物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创造。“艺术学评价”所要讨论的,也就是如何更好地认识艺术学存在的价值。艺术学应有功能发挥得如何不是轻易就能判断的。艺术学独立的根本理由是因为人类的需要。那么,艺术学独立后的情形怎样?艺术学满足人们特殊需求的程度如何?人们对艺术学需求目的与实现手段之间的关系如何?艺术学的价值表达如何?等等这些问题是需要测量和鉴定才能回答的。

从中国艺术学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看,中国艺术学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专家将中国艺术学成长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中国早期艺术学”、“中国艺术学的停顿期”、“中国当代艺术学”。④仅就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国当代艺术学”而言,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科是有了恢复性和质的发展。但是艺术学总体成长情况并不是十分乐观的。

著名艺术学家张道一教授在2007年就撰文讲:“现在十多年过去了,议论不少,艺术学的学位点也设立了很多,但整合研究的成果并不明显,就像‘拼盘’一样。” ⑤张道一教授明确地指出;“艺术学不是‘拼盘’。” ⑥2008年我在论及中国艺术学现状时认为:“说起中国艺术学的现状,一方面是太热闹。另一方面是太浮浅了。因此可以说,目前中国的艺术学是跌跌撞撞的、吵吵闹闹的、被人哄抢的、戏剧与悲剧同在的存在局面。” ⑦到了2009年,中国艺术学的状况又怎样呢?可见,我们需要时常对艺术学存在的正当性内涵予以判别。

当下中国的艺术学是到了将经验与理性互证和确立完备理论系统的时期,要实现艺术学学科建设的这样的目标,不能缺失艺术学的评价调控手段。具体说来,我们讨论艺术学评价的基本理由是:首先,艺术学成长所需的梦想与智慧来源于人们及时的价值选择、价值创造与价值判断行为。⑧人们大量的艺术创造实验是特定艺术梦想的揭示,不断研究总结出的艺术原理是艺术智慧的反映。人们所获得的诸多艺术梦想与艺术理性知识是需要鉴别和判断与确定的。因此,如果不研究和确立一套评价艺术学的评判学说和机制,将不利于艺术学的有效成长。

艺术评价不是简单地判别谁好谁差。艺术评价最重要的任务是在评价行为中创造和确立与肯定新的艺术价值。只有不断创造肯定和累积了艺术价值体系,艺术学才能更好地发挥它存在的不可替代作用。其次,校正当下对艺术学混乱的认识需要评价参与有效地工作。当下关注中国艺术学的人,可以说是良莠不齐的。关注者素养如此,那么对艺术学的认知、理解和建设的结果之差异就很大了。曾“有艺术学科的资深专家公开讲:仅就全国艺术学科办学的问题而言,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三分之一的人知道什么是艺术学科,并在努力地办学;还有三分之一的人不知道艺术学科,但在学着办。然而,还有三分之一的人不知道艺术学科却在盲目地‘瞎办’。应该说,这不是非理性的说法。目前,同样有资深的艺术学家也讲:我真佩服有的人胆子大,把无知到处贩卖。其所做的名为艺术学的东西并不是艺术学。

的确,专家们提到的问题是目前中国艺术学发展较为普遍的问题。比如:有的出版了名为‘艺术学’的书,事实上只是关于艺术知识的书,或者说就是泛行的‘艺术概论’模式的内容,而不是具有艺术学学科高度和体系的书,有的艺术学硕士研究生既不能清楚地描述艺术学学科研究方向的内涵,最终的学位论文选题也离专业有距离,或者说是非专业性选题,甚至有的以艺术学名义出场的人是对艺术学知之不多的人。” ⑨要校正和解决当下人们对中国艺术学的诸多模糊或混乱认识的问题,需要大力开展艺术学评价的工作。尤其是中国艺术学现实成长和发展的突出问题的解决,更需要艺术评价的介入和有效地工作。再次,中国艺术学的现实定位与长远定位成长需要评价护航。即,寻求中国艺术学新的生长点与发展模式需要艺术评价。有艺术业内的人常以艺术没有标准答案为由,认为艺术就是纯粹感性与模糊性的学科,时常弃绝对艺术的理性思考。有艺术业外的人,主观地认为艺术就是人们情绪一时的简单宣泄的杂耍学科而时常将艺术贬低而缺乏必要的珍视和尊重心理。

然而,那种常认为自己是从事艺术技术的人,自然就不会或不能对艺术进行理论驾驭的观点是错误的。那种认为艺术创作是纯粹个人的事情,对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的评价是非客观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绪评价之认识也是错误的。那种认为艺术不是高级知识集成的学科之认识仍然是错误的认识。事实上,感性情感的直感认知方式,只是艺术的认识方式之一。艺术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艺术有作为艺术自在的基本学理。感知、理知和情知是艺术认知活动的基本方式与途径。没有理知的艺术活动是浮浅的行为。

艺术评价是充分调集人的理智因素工作的一种创造活动。艺术评价不仅需要客观,而且艺术评价还是一种教养评价。不掌握厚实艺术学理的评价只能是浮浅的认知行为。中国当下艺术学要寻求到新的学科生长点和学科发展模式,没有大量的评价理智活动是不行的。一句话,中国艺术学无论在何时的定位成长都需要艺术评价的有力护卫。据2009年4月的新闻报道:在我国“已经播出31年的《新闻联播》将首次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接受来自上级领导、专家学者和普通受众等各方面的评价。”最后,作为正规的艺术学学科应该接受和经得起随时的检验评估。任何正规的学科都是需要经过多维度地检测、评估而成长的。艺术学也不例外,中国艺术学是需要在不断地科学评价中成长。所以,中国艺术学学科的建设不能缺失艺术评价这一重要的结构内涵因素。

三、艺术学的评价模型指标

在中国当下的科学发展观的语境里,艺术学的学科建设需要评价的参与。不仅如此,艺术评价本身就是艺术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结构内容。以科学发展观审视的艺术学评价,不仅仅是行业的经验评价、不是专家的随意评价、不是领导的兴趣评价、不是从业者的情绪评价、不是外行的盲目评价,而是符合科学发展观思想的艺术意义发现评价。也就是说,艺术学学科的体系建设不是为了艺术学学科体系而建设体系,而是要为促生艺术文化生长茂盛而建设。因此,艺术学学科的评价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为了发现和创造艺术的意义、促进社会文明的艺术化水平、促进人们生存和生活的水平。

1、什么是艺术学评价模型

认知艺术学评价模型的前提是首先要界定什么是艺术学评价?艺术学评价,即艺术学科评价,也就是对艺术学科的全面评定。因此,我们将艺术学评价界定为:人们珍视和判别与创造艺术学科意义的活动。对艺术学评价来说,对评价项目“喜欢”的评定是艺术学评价的一个范畴。其重在对艺术价值表达的评定。艺术学评价包含厘清值得“珍视”的艺术意义这一维度是不可忽视的。对评价项目“鉴定”的判别又是艺术学评价的另一个重要范畴。其重在艺术价值判断的评定。鉴别艺术价值和创造艺术价值,是艺术学评价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内容。

我们必须认识到:艺术学评价是一种特殊教养评价。艺术学评价不仅仅是鉴定被评价艺术项目或对象的好与坏、优与劣状况。而是要建立涉及珍视艺术、分享艺术、创造艺术的一系列评估概念与方法。也就是建立一套有效评定艺术意义与非艺术意义的评价思想、理论、原则、方法。人类生存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意义化生存。⑩艺术学科也正是人们在追问生存目的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文化。艺术评价就是为了帮助人们发现评判艺术的意义,从而肯定艺术价值和选择分享艺术文化,最终实现自己的意义化生存理想。美国教育哲学家约翰•杜威曾说过:人类“所有的行为举止,只要不是盲目地凭情感冲动行事或只是机械地例行公事的话,似乎都包含评价。评价问题与关于人类活动和人类关系的学科构造问题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把评价问题置于这样的背景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B11艺术学评价的衡量标准有:任务标准、环节标准、成果标准。

建立艺术学评价模型,是艺术学评价方法的具体体现。所谓艺术学评价模型,是指依据艺术评估理论而建立的工具性框架或范式。比如:美国政府在2009年4月24日就“公布了其对19家美国大型银行进行评估所用的框架”。B12还比如:我国有研究产业经济动态分析与政策研究的专家,在研究政府行政政绩评价课题时构建的评价框架就有以下一些体系性元素内容:“一、考核基本理念与原则;二、考评主体体系;三、考评指标体系构造框架;四、考核主要方式;五、考核指标体系、权重及考核标准制定;六、考核指标合成方法;七、考核工作基本程序。”B13只不过,搭建艺术学评价模型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一个有效的艺术学评价模型。真正有效和完善的艺术学评价模型的建立,不是一时所能完成的。这里首先是揭示我国建立艺术学评价模型的重要性和理由,强调当下应该确立艺术学评价模型意识、探索艺术学评价模型的基本理论、初步厘定艺术学评价的核心指标。一句话,本文是功在说明创新艺术学导向方式与新成长模式需要关注和研究艺术学评价、强调研究构建中国艺术学评价模型的急迫性和评价初步学理的确定。

2、构建艺术学评价模型的关键因素

建立艺术学评价模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的核心和关键因素是:首先,预设艺术学评价理论。即研究确定艺术学评价的基本理论。基于对艺术以有形符号表达无形精神意义之特质的思考、基于对艺术的主观性艺术经验事实与客观性学科共性知识的思考、基于对艺术学评价普适性与特殊性标准审视的思考、基于对艺术学学科构成的圈层体系结构特点的思考、基于对评价是在经验上和价值上观察与审视的理之思考,我们将“诉求艺术意义发现评价”界定为艺术学评价的基本理论。诉求艺术意义发现评价理论,是指期望审视特定艺术意义呈现程度的概念。“艺术意义发现”包含分析判别和揭示艺术价值与艺术经验两大特殊范畴系统。在对艺术学理论形态范畴的评价项目中,对特定艺术价值的揭示和创造是重要的审视内容。在对艺术学技术形态范畴的评价项目中,对特定艺术经验的揭示和创造是重要的审视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区别认识只是为了说明艺术价值与艺术经验在判别不同的艺术学范畴内容时会有所专向检测与评估差异度。

事实上,对艺术学整个系统评价的时候,是要关注艺术意义呈现的整体度。其次,确立搭建艺术学评价模型的基本原则。适宜性、有用性、评价目的与评价手段统一性、评价指标设置全面性、综合情感评价与理智评价是艺术学评价模型建立的基本原则。而如何贯切这五个基本原则促进艺术学评价模型的搭建,则是研究外化运用的首要任务。最后,搭建起可操作的艺术学评价模型。

从理论上讲,能够搭建起一个可操作的艺术学评价模型,就已经表明艺术学学科建设中一个重要研究成果的诞生。然而,在实践上这是很有难度的。在此呈现的是一个预设艺术学评价模型。之所以称为预设艺术学评价模型,是因为它还需要经过大量地实测验证。虽然,对艺术学学科诸多评价项目需要情绪评价或称为软评价而不需要或不能验证。但是,作为艺术学评价模型却是需要验证的、也必须是可验证的。艺术学评价模型构想:(1)确立评价依据;(2)预设与选择评价目的;(3)选择被评价项目或内容;(4)选择评价结果合成方法;(5)确定结果成效的扶持力度。

3、艺术学评价的指标

艺术学评价指标,是指判别艺术学科项目既定达到的目标。艺术学评价指标以性质来看,可分为显性指标与潜在指标两大类。艺术学评价指标以项目审视,则可分为目标指标(包括任务指标、资源指标、成果指标、环节指标、效果指标、代价指标)、学科共性指标、奖抑制指标(包含扶持指标、惩抑指标)。筛选和确立艺术学评价指标是一个复杂的、科学的工作。

艺术学评价指标是体系化的、多层性的形态。这里以艺术学评价项目的视点,重点提出艺术学评价的一级评价指标系统。筛选提出的依据,一是根据“诉求艺术意义发现评价理论”;二是依据艺术学科生长成效观念;三是依据政府职效(审视政府调控职能的规定和发挥。比如:政府的艺术评价目的如何?艺术评价观念如何?艺术评价手段如何?艺术扶持如何?)、艺术学科个性、艺术内部系统比较、任务目标、竞争力、成长比较的视点;四是依据现实状况;五是依据被评价时期的艺术文化的丰厚度、艺术文化创造成果数量与质量、艺术人才培养与聚集、社会文明的艺术化水平。总之,从综合调研来看,艺术学评价一级指标由八个项目元素构成:艺术公认性、学科学理、需求满足、实际消费、管理水平、艺术赞助、艺术学术、特殊行为。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