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道义的总结(汇总6篇)

山崖发表网工作总结2024-01-31 14:44:1623

孔子关于道义的总结 第1篇

可见中庸是很难做到的。中庸思想,在孔子那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在《论语》中却看不到这两个字,但这两个字折射出来的思想和立场自始至终是存在的。

对于孔子而言,中庸思想与其说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更不如说是处理各种事务以及‘周礼’的态度和方法。

在《论语》中,中庸一般被描述为:“执两用中”,即在两种极端取向中选择一种平衡。它包括这两个方面:

说有一个标准,子张超过了,而子夏没完全达到,所以子张“过犹不及”。超不超过都一样的,左右、过多过少都不好。哪里好呢?在过和不及中间——中,即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然而这个中具体在哪里?这个不好说,它是一个度,在一个恰当合适的位置。在不同视角有不同取向,作为方法,它是处理一切事务的方法、原则。

孔子说,他自己实在没有什么别的知识,就是要注重“两端”的平衡与协调。这就是所谓的“执两用中”,要注重“两端”的平衡和协调。

除了前面的提到子夏和子张的例子外,在《论语》中孔子也反复提到“执两用中”的思想。

文——修饰,人之区别于动物,就在于有文化。质——朴素的原始的,两者都要才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再比如谈仁,说他是对人心的最朴质的感情,而礼是人们创设出来的。两者也要有中和,才能发挥更多作用。

可见,中庸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寄托了孔子对理想人格的希冀。

孔子的理想人格有哪些与中庸有关呢?

对于具体的事物,比如培养学思结合的习惯

对于政治:

这就是所谓“宽猛相济”的策略。

孔子本人怎么不是中庸人格的化身呢?他不是僵持的某一个极端的,就是怎么怎么一端的固守不变的人,他是个活生生的人,也可能骂人甚至打人,但也是个温婉温柔的形象。

可见是中庸的,二端都有,取其中。也因此,孔子的形象才显明、活跃起来。

以上,充分解释了中庸是“执两用中”,但这个中是不是就是两者之间的中间呢?既不那样也不这样?或着既这样有点那样也有点?中是什么样?怎么取?这个度是什么呢?还是很模糊。

对于孔子而言,做到中庸之所以难,不仅因为在一件事上要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更是因为要对于一切事物都要取到中庸之道。而各种事务所在的情景都是在变化、非常复杂的,因而,与其说一切事物都有一个最佳或最适当的状态,不如说任何事物都不会有一个绝对不变的最佳状态。这个变化中的最佳状态,就是“中”,或者度,随时间地点变化而变化,《中庸》中谓之“时中”。

所谓“时中”,时是时空,就是指中是随时空不断变化的,并不仅仅是“两端”间的中点,或某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点,由于具体情况(时空)的不同,它就会发生变化,离这端或那端近些,处在一个动态平衡里。而取中庸之道,就是随时处中。这当然是相当难的了,因为取一个都很难,何况所有?

读者,不知你是否又想到了之前写过的中国哲学的特征,在时中这里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时中本身就是高度辩证的遮诠式的表达,它的着眼点是一个系统,而真理就在这个系统之中,与系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系统是运动中变化的,所以真理也必然是变化的。高度的境遇化、高度的时机化。相反,西方哲学把真理从系统中抽象出来,脱离开,所以他们一直试图追求一种永恒不变的、普世般的真理,两边的思想竟是这样不同。

这也是孔子所谓的“权”。他说:

权在孔子那里是非常非常高的层次。非常难以做到的。一件事“立”了,但是很难事事都“立”,所以与知识性的“学”、实践化的“适道”以及人格建树的“立”相比,“权”才是人世生活中最难把握的方法,是道德实践的最高境界。

孟子讲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和其他的圣之和者是不一样的,因为圣之时者是集大成高度把握时的。

最后,我们反过来理解中庸为什么叫中庸?中——时中,前面解释过;庸——俗常,就是平常的小事。人不可能一下子达成中庸,而是通过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来实现中的,取庸之中。

孔子关于道义的总结 第2篇

1、陶冶情操,规范家庭,治理国家,稳定世界。

2、无数的事是出名的,无数的事是成就的。

3、远隔千山万水,隔千山万水。

4、不要剥夺了这个伟大的节日。

5、不要自以为富有,不要自以为贫穷。

6、好人靠财富致富,好人靠身体致富。

7、看到侮辱,看到憎恨,想到棍子。

8、财富聚集人民,财富分散人民。

9、消极和实干家的话语,和他们冻结饥饿和维持。

10、尊重它所听到的聪明,线它所听到的宽广。

11、白色的`沙子在泥里,黑色的和它在一起。

12、没有流言,没有话语,没有法律。

13、官员在太监中游手好闲,罪恶自闲来,谨小慎微。

14、没有比爱更多的爱,没有比爱更多的爱。

15、颤抖着,仿佛在深渊里,仿佛踩在薄冰上。

16、在言语上,在行动上,在战斗中。

孔子关于道义的总结 第3篇

1、正直的人是公义的。看所说的,所见的,并要思想以下的事。

2、默然而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有什么?

3、如果你不说,就不要规劝,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4、君子同意差异,小人同意差异。

5、用它行,给它藏,只有我和你是丈夫。

6、质胜野文胜质是文质史上的温文尔雅,然后才是君子。

7、高尚的人有他自己的一切,然后他寻找所有其他人。

8、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

9、智慧乐水,仁爱乐山;明智的举动,仁慈的安静;音乐给智者,长寿给贤者。

10、整天群居,说话没有意义,好小智慧;多么困难!

11、持德不弘,信不笃,我们怎能拥有,我们怎能死去。

12、它知道自己有多蠢,就有多蠢。

13、很咦,我也谢绝!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再梦见周公了。

14、诗,可以上升,可以看到,可以群体,可以抱怨。

15、默然而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有什么?

16、美德之道,礼貌之道,羞耻之道,尊严之道。

17、公义是君子之质,礼之举,日之行,信之达。

18、一个国家有一千英里重,一个字和一个字母就够了。

19、人不知道他儿子的恶,也不知道他枝条的大。

20、三连,必有我严老师。选择好的,然后跟随它;选择坏的,然后改变它。

孔子关于道义的总结 第4篇

1.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3.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4.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6.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7.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8.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9.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0.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1.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2.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13.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4.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5. 礼之用,和为贵。

16.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7.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18.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1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0.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21.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 不学礼,无以立。

23. 有教无类。

24.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6.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27.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8.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9.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0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子关于道义的总结 第5篇

1.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5.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6.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7.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8.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9.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0.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2. 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3.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4.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5.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6.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7. 过,则匆惮改。

18. 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9.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0.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关于道义的总结 第6篇

学习中哲史,一般的套路就是先了解下这个思想的内涵、脉络、具体内容等等,然后就是如何做?怎么修养达成?这就是所谓工夫,也可写为功夫,下功夫。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因而追求也就是“成仁”“成人”,怎么成为仁呢,怎么做?在后来宋明理学那里成为了一个命题,如何成为仁者?孔子这里谈的很多,不那么系统,但基本你得先成为一个“君子”。

其实孔子的工夫论在开篇就告诉我们了:

成仁进德之道的两种方式:,进学;,交友。缺一不可。

孔子很重视周遭时空环境,而不是去深山老林自修。人是社会的人,儒家非常强调伦理亲情这类。况且孔子之学是真切践履之学,不是具体知识的获得,所以一定要和志同道合的,有仁者、有德者交往。

这就是说居住的标准是与仁者、有德者相伴,这就暗示了交友的重要性。居住在那里最好呢?最漂亮?大别墅是不是好的呢?“择不处仁,焉得知?”

在《论语》中,有关的论述比比皆是:

后代知识分子特别重视朋友之间的讲学交流互动,也是受着当时儒生的这些观念影响。

明末清初时利玛窦来中国传教了十几二十来年,有很多影响。其中就包括他的《交友论》,我放在文末供感兴趣读者阅读。

与交友相比更重要的当然是学。

学很重要,因为仁不是天生获得的,而是由学培育和涵咏的。这一点,孔子身体力行,他说:

“敏”,体现了孔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他还说:

对他弟子也就只有一个人明确讲到好学——颜回。

学的客观目的当然是“知”。在先秦时期,“知”一般有两种用法:一是指知识的“知”,一是指智慧的“智”。

“前者是关于外部经验世界的知识,后者则是对于生命本体与生命意义的认识。孔子也是在这两种意义上使用“知”字的。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事实认知的“知”。但对孔子而言,“知”字的主要意义,却并不是事实认知意义上的,而是属于价值认知的范畴。也就是说,孔子所谓“知”,主要是指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韩愈嘛,大家太熟悉了,在《师说》那里强调,学道,要“不耻相师”,学的不是句读之类,而是真正的学问,为己之学。

“为人”,以他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从而寻求他人的夸耀。“为己之学”就是真正的成就自己,为了自己的成长和自我的收益。两者有不同为学的目的。

插一嘴,佛陀的教导、儒家的教导等等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为己之学,所以儒家具备一种宗教性。什么是宗教性?如果说广义的宗教性,就是实现人的一定价值体现。学了之后一定很够受用的,而不是一个工作的敲门砖。用来成就自己,所以是为己之学。

一般理解:时,时常;习,复习。学而时习,学习后时常复习。

其实在中国古代,时往往指具体的境遇、情境,即所谓“时中”的“时”,时空。“习”也不是复习,而是操习。

学习之后,在具体的情境中亲身去不断践履所学的东西,为实际应用而学。学不是知识性的,而是“道德性”的,必须付诸于实践。因此,学生问问题时,老师也通常不是单纯的观念灌输,而是通过情境进行一种引导,因材施教。

学生是带着东西问我的,不是我有东西要告诉学生。你有什么问题,好,我来指点你。并不是我们现在的学习求问的方式。所以你看《论语》中很多就是弟子提问题,然后孔子进行阐述回答,因而方便了因材施教。所以学生有这样一个学的姿态,通过老师指点,获得了智慧,来在现在的时空下实践出来,得到的应证才“不亦说乎?”

当然,从老师那里获得智慧肯定不够的,必须由你自己在这个情境下符合时宜的用出来。所以是操习。“学而时习之”。

如果关联下理解,比如禅宗,有几种层次。第一层次:解悟,学得知识。第二层次:证悟,静坐调息,静坐自己去体会,屏蔽外界的干扰,体悟到身体里的触动。这还不够,因为一旦把外界的干扰拿回来,你还经不起,所以要在日常生活中去“炼习”。磨砺砥砺、养成道德,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是“彻悟”——这才是真有所得。

因而,学习是伴随着人的一生,永远动态的,永远没有止境的,时时因时制宜的去学而习。时时刻刻去操习,并且在操习的新的情境中有所得、有所学的。

看标题,不用解释什么。思考不仅仅是探索世界的手段,更是可以充实和丰富心灵。笔者一直这么认为,并且死心塌地地热爱上哲学,让我能够通过思辨来认识自己的灵魂,看到从前未见的、无比宽广且深邃的世界。

孔子所谓的“思”,不应该简单理解为一种理论上的思考,更偏重道德上的反思,这是建立在价值自觉基础上的“省思”。

#这个价值自觉可能有读者不明白:其实就是自我赋予自我价值,生命的价值,万物的价值等等。自觉性的价值。一个学说理论如果没有建立价值层面有所体现,那它也不太会深。

道德上的“贤”与“不贤”为判准,要不断比较,吾日三省吾身”,并不断努力。

孔子的为学之道是“为己之学”,这体现了他进德成仁的一种主体自择的立场。而“为仁由己”,则更鲜明地体现了这种道德的主体性。这种道德主体性和道德践履的自觉精神,甚至以一种极富战斗精神的面目体现出来:“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这些观点,可以说是孔子“为己之学”的最典型的表述。

也就是说,仁与道德的主体直接相关,它不是一个外在的非我之物,仁不远人,只要树立其“欲仁”的精神自觉,“仁”的可能性即已经成为了道德主体的“在己之物”。”

最终的完成都是要靠自己完成出来。

以下为利玛窦的《交友论》原文(未教正),比较长:

正文:

友论小叙

伸者为神,屈者为鬼。君臣父子夫妇兄弟者庄事也。人之精神, 屈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而伸于朋友。如春行花内,风雷行元气内,四伦非朋友不能弥缝。不意西海人利先生乃见此,利先生精于天地人三才图,其学惟事天主为教。凡震旦浮屠老子之学,勿道也。夫天孰能舍人哉?人则朋友其最耦也。槜李朱铭常,于交道有古人风,刻此书,真可补朱穆刘孝标之未备。吾曹宜各置一通于座隅,以告世之乌合之交者。

仲醇陈继儒题

友论题词

盖自陈雷蔑闻,而公叔绝交,始有激论。以予所睹利山人集,友之益大哉,胡言绝也。班荆倾盖,结带之欢,讵惟是昔人有之?管鲍庆廉,迄于今日,此谊故多烈云。少陵诗曰: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殆即伐木干糇之刺,用以示诫则可。倘执五交三衅而概谓四道,终不可几于世也,当不其然。

丁未新秋日朱廷策铭常父题于宝书阁

友论引

窦也,自大西航海,入中华,仰大明天子之文德,古先王之遗教,卜室岭表,星霜亦屡易矣。今年春时,度岭浮江,抵于金陵,观上国之光,沾沾自喜,以为庶几不负此游也。远览未周,返棹至豫章,停舟南浦,纵目西山,玩奇挹秀,计此地为至人渊薮也。低回留之不能去,遂舍舟就舍,因而赴见建安王。荷不鄙,许之以长揖,宾序设醴欢甚。王乃移席握手而言曰:“凡有德行之君子,辱临吾地,未尝不请而友且敬之。大西邦为道义之邦,愿闻其论友道何如?”窦退而从述曩少所闻,辑成友道一帙,敬陈于左。

友论

大西域山人利玛窦集

利玛窦曰:吾友非他,即我之半;乃第二我也,故当视友如己焉。

友之于我,虽有二身,二身之内,其心一而已。

相须相佑,为结友之由。

孝子继父之所交友,如承受父之产业矣。

时当平居无事,难指友之真伪。临难之顷,则友之情显焉。盖事急之际,友之真者益近密,伪者益疏散矣。

有为之君子无异仇,必有善友。

交友之先宜察,交友之后宜信。

虽智者亦谬计已友多乎实矣。(愚人妄自侈口,友似有而还无;智者抑或谬计,友无多而实少。)

友之馈友而望报,非馈也,与市易者等耳。

友与仇,如乐与闹,皆以和否辩之耳。故友以和为本焉。以和微业长大,以争大业消散。(乐以导和,闹则失和;友相和则如乐,仇不和则如闹。)

在患时,吾惟喜看友之面。然或患或幸,何时友无有益,忧时减忧,欣时增欣。

仇之恶以残仇,深于友之爱以恩友;岂不验世之弱于善,强于恶哉?

人事情莫测,友谊难凭。今日之友,后或变而为仇;今日之仇,亦或变而为友,可不敬慎乎?

徒试之于吾幸际,其友不可恃也。(脉以左手验耳,左手不幸际也。)

既死之友,吾念之无忧。盖在时我有之如可失,及既亡念之如犹在焉。

各人不能全尽各事,故上帝命之交友,以彼此胥助。若使除其道于世者,人类必散坏也。

可以与竭露发予心,始为知己之友也。

德志相似,其友始固。(也双又耳,彼又我,我又彼。)

正友不常,顺友亦不常,逆友有理者顺之,无理者逆之,故直言独为友之责矣。

交友如医疾,然医者诚爱病者,必恶其病也。彼以救病之故,伤其体,苦其口,医者不忍病者之身,友者宜忍友之恶乎?谏之谏之,何恤其耳之逆,何畏其额之蹙。

友之誉,及仇之讪,并不可尽信焉。

友者于友,处处时时,一而已,诚无近远内外面背异言异情也。

友人无所善我,与仇人无所害等焉。

友者过誉之害,较仇者过訾之害犹大焉。(友人誉我,我或因而自矜;仇人訾我,我或因而加谨。)

视财势友人者,其财势亡,即退而离焉。谓既不见其初友之所以然,则友之情遂涣矣。

友之定,于我之不定事,试之,可见矣。

尔为吾之真友,则爱我以情,不爱以物也。

交友使独知利己,不复顾益其友,是商贾之人耳,不可谓友也。(小人交友如放帐,惟计利几何。)

友之物皆与共。

交友之贵贱,在所交之意耳。特据德相友者,今世得几双乎?

友之所宜,相宥有限。(友或负罪,惟小可容;友如犯义,必大乃弃。)

友之乐多于义,不可久友也。

忍友之恶,便以他恶为己恶焉。

我所能为,不必望友代为之。

友者古之尊名,今出之以售,比之于货,惜哉!

友于昆伦迩,故友相呼谓兄,而善于兄弟为友。

友之益世也,大乎财焉。无人爱财为财,而有爱友特为友耳。

今也友既没言,而陷谀者为佞,则惟存仇人,以我闻真语矣。

设令我或被害于友,非但恨己害乃滋,恨其害自友发矣。

多有密友,便无密友也。

如我恒幸无祸,岂识友之真否哉!

友之道甚广阔,虽至下品之人以盗为事,亦必以结友为党,方能行其事焉。

视友如己者,则遐者迩、弱者强、患者幸、病者愈,何必多言耶?死者犹生也。

我有二友,相讼于前,我不欲为之听判,恐一以我为仇也;我有二仇,相讼于前,我可犹为之听判,必一以我为友也。

信于仇者犹不可失,况于友者哉?信于友不足言矣。

友之职,至于义而止焉。

如友寡也,予寡有喜,亦寡有忧焉。

故友为美友,不可弃之也。无故以新易旧,不久即悔。

既友,每事可同议定,然先须议定友。

友于亲,惟此长焉。亲能无相爱,亲友者否?盖亲无爱亲,亲伦犹在,除爱乎友其友,理焉存乎?

独有友之业能起。

友友之友,仇友之仇,为厚友也。(吾友必仁,则知爱人、知恶人,故我据之。)

不扶友之急,则临急无助者。

俗友者同而乐多于悦,别而留忧;义友者聚而悦多于乐,散而无愧。

我能防备他人,友者安防之乎?聊疑友,即大犯友之道矣。

上帝给人双目双耳双手双足,欲两友相助,方为事有成矣。(友字古篆作即两手也,可有而不可无。朋字古篆作羽,即两习也,鸟备之方能飞。古贤者视朋友,岂不如是耶?)

天下无友,则无乐焉。

以诈待友,初若可以笼人,久而诈露,反为友厌薄矣;以诚待友,初惟自尽其心,久而诚孚,益为友敬服矣。

我先贫贱,而后富贵,则旧交不可弃,而新者或以势利相依;我先富贵,而后贫贱,则旧交不可恃,而新者或以道义相合。友先贫贱,而后富贵,我当察其情,恐我欲亲友,而友或疏我也;友先富贵,而后贫贱,我当加其敬,恐友防我疏,而我遂自处于疏也。

夫时何时乎?顺语生友,直言生怨。

视其人之友如林,则知其德之盛;视其人之友落落如晨星,则知其德之薄。

君子之交友难,小人之交友易,难合者难散,易合者易散也。

平时交好,一旦临小利害,遂为仇敌,由其交之未出于正也。交既正,则利可分、害可共矣。

我荣时,请而方来;患时,不请而自来,夫友哉!

世间之物,多各而无用,同而始有益也,人岂独不如此耶?

良友相交之味,失之后愈可知觉矣。

居染廛,而狎染人、近染色,难免无污秽其身矣。交友恶人,恒听视其丑事,必习之而涣本心焉。

吾偶候遇贤友,虽仅一抵掌而别,未尝少无裨补,以洽吾为善之志也。

交友之旨无他,在彼善长于我,则我效习之;我善长于彼,则我教化之。是学而即教,教而即学,两者互资矣。如彼善不足以效习,彼不善不可以变动,何殊尽日相与游谑而徒费阴影乎哉?!(无益之友,乃偷时之盗,偷时之损,甚于偷财。财可复积,时则否。)

使或人未笃信斯道,且修德尚危,出好入丑,心战未决于。以剖释其疑,安培其德,而救其将坠,计莫过于交善友。盖吾所数闻所数睹,渐透于膺,豁然开悟,诚若活法劝责吾于善也。严哉君子!严哉君子!时虽言语未及,怒色未加,亦有德威,以沮不善之为与。

尔不得用我为友,而均为妩媚者。

友者,相褒之礼易施也。夫相忍,友乃难矣。然大都友之皆感称已之誉,而忘忍己者之德,何欤?一显我长,一显我短故耳。

人人不相爱,则耦不为友。

临当用之时,俄识其非友也,愍矣。

务来新友,戒毋喧旧者。

友也,为贫之财,为弱之力,为病之药焉。

国家可无财库,而不可无友也。

仇之馈,不如友之棒也。

世无友,如天无日,如身无目矣。

友者既久,寻之既少,得之既难,存之或离于眼,即念之于心矣。

知友之益,凡出门会人,必图致交一新友,然后回家矣。

谀谄友,非友,乃偷者,偷其名而僭之耳。

吾福祉所致友,必吾灾祸避之。

友既结成,则戒一相断友情,情一断可以姑相著而难复全矣。玉器有所粘恶,于观易散也,而寡有用耶?

医士之意,以苦药疗人病;谄友之向,以甘言长人愆。

不能友已,何以友人。

智者欲离浮友,且渐而违之,非速而绝之。

欲以众人交友则繁焉,余竟无冤仇则足已。

彼非友信尔,尔不得而欺之,欺之至,恶之之效也。

永德永友之美饵矣。凡物无不以时久为人所厌,惟德弥久弥感人情也。德在仇人犹可爱,况在友者欤?

历山王(大西域古总王)值事急,躬入大阵,时有弼臣止之曰:“事险若斯,陛下安以免身乎?”王曰:“汝免我于诈友且显仇也。自乃能防之。”

历山王亦冀交友,贤士名为善诺,先使人奉之以数万金。善诺怫而曰:“王贶吾以兹意,吾何人耶?”使者曰:“否也。王知夫子为至廉,是奉之耳。”曰:“然则当容我为廉己矣,而麾之不受。”史断之曰:“王者欲买士之友,而士者毋卖之。”

历山王未得总值时,无国库,凡获财厚颁给与人也。有敌国王富盛,惟事务充库,讥之曰:“足下之库在于何处?”曰:“在于友心也。”

昔年有善待友而丰惠之,将尽本家产也。旁人或问之曰:“财物毕与友,何留于己乎?”对曰:“惠友之味也。”(别传对曰留惠友之冀也。意俚异而均美焉。)

古有二人同行,一极富,一极贫,或曰二人为友至密矣。窦法德(古者名贤)闻之曰:“既然,何一为富者,一为贫者哉?”(言友之物,皆与共也。)

昔有人求其友,以非义事而不见。与之曰:“苟尔不与我所求,何复用尔友乎?”彼曰:“苟尔求我以非义事,何复用尔友乎?”

西土之一先王,曾交友一士,而腆养之于都中,以其为智贤者。日旷弗见陈谏,即辞之曰:“朕乃人也,不能无过,汝莫见之,则非智士也。见而非谏,则非贤友也。”先王弗见谏过,且如此,使值近时文饰过者当何如?

是的亚(是北方国名)俗:独多得友者,称之为富也。

客力所(西国王名)以匹夫得大国,有贤人问得国之所行大旨。答曰:“惠我友,报我仇。”贤曰:“不如惠友而用恩,俾仇为友也。”

墨卧皮(古闻士者)折开大石榴,或人问之曰:“夫子何物,愿获如其子之多耶?”曰:“忠友也。”

万历二十三年岁次乙未三月望大西域山人利玛窦集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