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讲堂总结(精选4篇)

山崖发表网工作总结2024-01-27 14:12:5821

国学大讲堂总结 第1篇

一、正确引导课堂讨论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要保证课堂讨论有步骤、有条理地进行。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充当的是一个节奏控制者,要做好引入问题、拓展问题、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等方面的工作。例如,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内容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性的讨论,课堂实录如下。引入问题:清朝康熙年间,当时的英国正处于怎样的时期?生讨论得出结论:英国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时期。师:英国实行的是怎样的政治制度?生:通过英国资产阶级不流血的宫廷_,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师提供材料(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生基于材料,讨论中国当时所实行的是怎样的政治制度。生讨论得出结论:从材料中可知,康熙事必躬亲,也就是说,清朝的政治体制主要是君主独裁制。师点出重点:大家都清楚了中英两国当时所实行的政治制度。那么,你们认为哪种制度更先进?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气氛热烈。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开始了向外的殖民扩张,国家也强盛了,当然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好。

师表示赞同,并重点强调君主立宪制的影响和先进性,培养学生用历史的思维方式正确地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取向。拓展问题:那么,大家觉得君主立宪制的先进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生得出结论: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新兴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英国后来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它具有世界影响力,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同时,对后来的法国大革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上述教学实例中,笔者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促使学生由浅入深地讨论问题,较好地把握了课堂讨论的节奏,这样的课堂讨论是有效的。

二、全面总结讨论结果

在讨论的最后,需要学生和教师分别进行总结,学生方面的总结主要是对讨论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归纳,教师方面的总结则侧重于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指正。教师应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总结,如采用树形图、表格法等。这样做,不仅丰富了课堂,也增强了学生的归纳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进行总结要做到有序完善、详略得当。首先,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不足。其次,实行多次评价措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很难在第一次总结中就做到毫无错漏之处。为此,教师应采取一次总结、多次评价的方式,即学生总结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出不足,接着学生对自己的总结进行修改,教师再次评价。再次,要讲究评价语言的艺术性,多采用以鼓励为主的评价语言,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切忌以批判的口吻进行点评,以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总之,初中历史教师应重视课堂讨论环节,可以通过巧妙设置讨论问题,正确引导课堂讨论,全面总结讨论结果等策略,有效组织初中历史课堂讨论,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国学大讲堂总结 第2篇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历史老师把精力放在了如何导入新课,如何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新课上。因此,导入形式多种多样,一上去就能抓住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积极,由于教学手段多样,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视觉和听觉的需求。因而一节课下来学生非常兴奋,老师也感觉良好。然而,最终的效果如何呢?

前几天,笔者听了同事一节课,他讲的是《动荡的中东地区》。导入新课,他用了视频音乐《永远的巴勒斯坦》,歌声凄美,画面震撼人心,学生们一下子就被战争的残酷所震撼,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本课中了。新课讲授过程中,教师制作了约30张幻灯片,并且讲解清晰,该讨论的,学生讨论热烈,该思考的,学生积极思考,整节课,学生们十分激动。就讲授新课的过程来讲,笔者认为是十分成功的。然而下课之后,笔者问了一名学生,问他巴勒斯坦地区动荡的原因有哪些,他却没能回答上来。后来我仔细思考:为什么学生参与度这么高,却回答不上来这个重点问题呢?笔者仔细回顾了一下课堂教学才发现,原来是教师的课堂小结没做好。

历史课堂,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反馈训练固然很重要,但是课堂小结也是十分重要和必不可少的。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只顾讨论、发言,看似十分积极,但实际上他对于本课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这就需要老师在讲授新课后,进行课堂小结。因为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首先,课堂小结有利于突出重点、帮助复习。历史课上,老师总是不断地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新信息。希望学生能掌握更多的学习内容,因而一节课的容量比较大,并且多媒体教学更是增加了这个容量。但是这么多的内容让学生感觉凌乱、繁多,复习时不知道从何入手。比如刚讲到的听同事的那节课,光课件就有30多张,表面看上去内容很充实,事实上,在学生的头脑中是非常凌乱、无序的,同一个问题可能要三四张幻灯片才能说清楚。因此,它阻碍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吸收,使学生不能及时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第二,课堂小结可以保持课堂结构的完整性。课堂教学中,精彩的导入和激情的讲授会勾勒出本节课的大致轮廓,但是对学生们来讲只是一个模糊的、片面的认识。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用简练的语言来个小结,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复习知识的欲望。比如《冷战中的对峙》这一课,在新课讲授结束之后,我们只需要把本节的两个大的问题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引导学生重新回顾一下。一个是美国的冷战政策,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代表性的事件。这样一来,本节课的内容就非常的清楚、完整。这样不仅使课堂结构十分完整,避免虎头蛇尾的现象,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们对于本节课的整体认识。

第三,课堂小结也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课堂小结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老师的三言两语的概括,也可以是老师设置的一些疑问,还可以是老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的总结。在课堂小结中,老师要学会设置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去思考。比如在学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可以让学生总结二战的大事年表,并让学生考虑,如何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学生利用学习过的一些历史理论来解释一些历史现象。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对别人的意见作出正确的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增强自身的能力。

第四,课堂小结可以架设知识桥梁,做好延伸铺垫。历史学科是一个独特的学科,学习的是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是孤立存在的或者凭空发生的,很多的历史事件都是相互关联的,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都是这样。比如我们在学习《血腥的资本积累》时,最后我们可以这么小结: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非洲和拉美进行殖民统治,他们屠杀印第安人,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英国殖民者在印度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为本国发展资本主义积累了雄厚的资本。殖民国家越来越发达,然而却造成了殖民地的贫穷和落后,这必将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奋起反抗!从而为下一节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埋下伏笔。

国学大讲堂总结 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课堂;课堂教学;结尾

一堂精彩的历史课,不仅要有精心设计的良好的导入,而且要有一个完美的结尾。精心设计一堂课的结尾,使它像一台文艺节目压轴戏,能够深深地吸引学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课后回味无穷,对整个课堂来说无疑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一些老师往往注重课堂导入语的设计,而忽视课堂结尾,导致一些课草率收场,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下面本人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针对中学历史课堂收尾的方法和技巧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写文章往往注重首尾呼应,而课堂教学的首尾呼应,也会给人一种前后圆和,结构完整,浑然一体的感觉,是历史课堂结尾时需要考虑的一种有效形式。例如在讲授《决定_命运的内战》一课时,我在课堂导入中展示一幅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演讲图片,问道:“这个人物是谁?”“美国总统奥巴马大家都非常熟悉,而他与以往美国总统的最大不同是什么?”学生回答:“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我又说道:“2009年2月12日,美国各地举行了纪念美国前总统林肯诞辰200周年的活动,奥巴马在参加活动时发表演讲说,他非常感谢林肯,‘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我’。林肯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为什么奥巴马说‘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我’呢?……”在这堂课的结尾阶段,学生已经对林肯这个历史人物和美国内战的概况有了整体上的认识,此时我又说道:“正是有了林肯通过美国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再加上上个世纪的美国民权主义运动为黑人争取了更多民利,这才有了今天奥巴马作为一个黑人能够有这个机会当选美国总统,所以奥巴马曾经说没有林肯就没有今天的我”,呼应开头,学生豁然开朗,学有所悟。有些时候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展示的历史材料,在结尾时重新再现材料进行二次解读或者开始时提出问题在结尾时解答问题,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照应课题,画龙点睛

在课堂结尾时,可结合课题表达的语义或本堂课的重心,用简练的语言启发学生透过现象找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如《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一课结尾时,笔者这样表述:“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对封建儒家思想进行了彻底地批判,极大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使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近代中国打开了空前的思想解放的闸门……”结尾照应课题,点出课堂主旨,又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准,深化了思想教育的效能。北师大版本历史教材课题表述较为活泼抽象,例如“向人性扼杀者宣战”、“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革命”等,在课堂结尾时可以考虑照应课题,解读主旨,画龙点睛。

三、知识归纳,构建体系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历史教材是由众多看似相互独立实则相互联系的历史知识点和知识要素构成的整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确立整体教学观念,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以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在课堂收尾时尤应注意到这一点,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归纳梳理,使学生宏观把握整体知识框架,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也培养了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当然这里的归纳总结,不是对本节课讲授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提炼升华。归纳总结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例如采用知识框架式,表格列举式,绘制知识树的形式,也可以通过诗歌或顺口溜来总结,既梳理归纳了知识,又增添了课堂趣味。例如本人在讲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在结尾阶段用这样一首诗来总结:“武装反抗,南昌起义第一枪;秋收起义湘赣边,进军农村向井冈。革命根据地开创,两军会师军旗杨;红军不怕远征难,中国革命危转安。”在学生的大声朗读中把握了这节课的重点,理清了知识脉络,也加强了对本课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四、情感升华,激起共鸣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人的心理动力机制的中心。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新课程也非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课堂结尾往往是一堂课升华情感、培养价值观的重要环节。通常情况下,教师可结合教学的主要内容,选择恰当的切合点,用饱含情感的言语,来营造一种特定的气氛,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共鸣”,形成教学高潮。如在讲完《甲午中日战争》一课后,笔者设计如下的结语:“(用悲愤低缓的语气)同学们!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和军备的松弛落后,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加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我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用悲壮激昂的语气)惨痛的历史再次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巨大的失败、巨大的灾难、巨大的耻辱无不震撼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灵!‘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中国的出路在哪里?……”这种方式,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震撼学生心灵,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道德情感与价值观的熏陶,形成教学的高潮。

五、抛出问题,发人深省

如果采用启发式提问的结尾方式,即在课堂上新知识教学结束后,提出可以俯瞰全局的总结性问题,或者联系现实,以史为鉴,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在师生共议下逐步剖析解决,或者留给学生课下探究解决,对于促使学生对整节课所学内容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以及培养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例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结尾时可以这样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世界的统治秩序,实现了帝国主义的和平,但是这种和平是稳固的吗?为什么?”再如讲完“罗斯福新政”一课后可以问:罗斯福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最终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当今世界也面临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欧美等许多国家出现了经济衰退,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罗斯福新政采取的措施对于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经济危机有何借鉴意义?你能为如何刺激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吗?这样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并能联系现实,学以致用。

六、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国学大讲堂总结 第4篇

我已带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有一年了,一路走来,我和学生们一起欣赏经典的无穷魅力,共同感受诵读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本册教材节选自孔子的《论语》、《大学》,五个主题分别是:孝敬、仁爱、修身、君子和交友;在经典的润泽中我们感受着成长的快乐;同时在教学方法上面也收获颇多。

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排在第一位,所以在经典诵读课教学方法力求趣味化,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投入激情,以兴趣作为原动力。如:故事法:把经典诵读的内容改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用故事吸引学生探究经典、记诵经典,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巧用法:让经典走进生活,在平时生活中、在作文中时不时把经典名句用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经典”,感觉到诵读经典的重要性。

其次,随着国学经典学习的深入,古文的内容难度也逐渐增加,想要学生一下子就能把握住内容,难免过于急于求成,我想还是采取“不求甚解”化吧。因为我深信书要慢慢读、细细品,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了解书中的道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力求甚解,但古代经典的学习意在提高文化底蕴,是远离功利的一种精神修养。因此它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教学目标单一,让学生开心地学,有趣地读,多多地记;学习的特点是化整为零、删繁就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触摸”语言。

最后我想说的是:诵读形式应该多样化。重视朗读,强调背诵,形式灵活多样:可以读出节奏、音律,可以集体读、分组读,也可以个人读。多样的诵读延续了学生的诵读热情,使得他们渐渐地喜爱上了诵读诗词。

还记得,开学初,有的同学便迫不及待地问:老师,这学期我们背哪些诗啊?什么时候学啊?”看着孩子们的'张张笑脸,我感到异常欣慰。

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语言不断得到积累。我觉得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学生已经能够背诵《大学》、《论语》。经典诵读增强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大量诵读丰富了语言积累,增强了语感,获得了审美体验。同时,说写能力也不断得到了提高。多样的诵读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积累,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自从国学经典教材走进校园的课堂以来,我与学生们一起行走在这开满鲜花的诵读之路上,体验着诵读的快乐,欣赏着经典的魅力。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学生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思维开阔了,兴趣广泛了,听、说、读、写各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时间飞逝,期间不乏有许多困惑,有几许收获。时间在变,但我们的信念不变,我们的行动不变,期待收获更多!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