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实践活动小论文范文(共6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4-01-26 15:35:4741

学生实践活动小论文范文 第1篇

教材的改革应体现学以致用的目标,所以数学课本必须实现学与用有效结合。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善于发现社会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并能灵活机动地将生活实践问题引入数学教学,实现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有效融合。

1.依据教材,超越教材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些不符合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教师应有意识地对这样的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恰当地应用生活现象再现生活画面,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在强调基础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可以多运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例子替代枯燥重复的讲解与练习,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生动、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树立数学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观念,又可以训练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感悟数学的实用性。例如,在《认识钟表》的教学中,当讲到“时、分、秒”等内容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读表、调表、定时,而且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进行时间上的运算,具备相应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比如可以问学生:“1天只有24小时,1小时等于60分钟,1小时能做什么?1分钟又能做什么?有的同学感觉一天什么都没做就过去了,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有时间观念。”如此一来,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使数学变得活力四射,真正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2.来源生活,内外结合

想要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有效融合,需要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大胆创新,树立“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实现数学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良性互动,比如在《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搜集一些长方体,然后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学生积极汇报并制作长方体,从中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加以点拨便可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本质特征了,同时学生感受到了它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样让学生把课内外知识紧紧结合起来,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可以确保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有效融合。

3.积极实践,创新评价

长久以来,教师把考试看成是评价学生、管理学生的利器,但是却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为了更好地开展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就必须借助教学评价上的创新实现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促进。例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认识人民币,会使用人民币,懂得钱数汇总与找零,必要时教师可以借助“班级币”这一虚拟货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引导学生利用“班级币”进行物品的虚拟买卖,灵活开展合作性的实践活动,从而加大对学生社会生活实践能力和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极发现数学、应用数学,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和数学情感的养成,真正热爱数学。

二、结语

学生实践活动小论文范文 第2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

社会实践教学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突出的特点和优势。2004年_中央、_《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1]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时代环境的变化与学生思想特点的变化,探索社会实践教学新形式,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总结广东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构建社会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制度化、常规化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2005年,、中央文明办、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于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加深对_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_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需要注重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领导及组织管理机制。

首先,需要在课程设置上确保实践教学必修课的教学地位。“05方案”已经明确要求各高校将实践教学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在各高校的教学实践当中,一般有两种落实的方式:一是将实践教学具体分解到“原理”、“概论”以及“基础”等各门理论课中去,由各门课程的教研室具体负责各自的社会实践教学;二是将实践教学单列出来,由专门的教研室来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我们认为,后一种方式更能够加强对社会实践教学的有效管理,提高教学的组织效率,有利于保障实践教学的常规化、制度化。如广东药学院的具体做法是经上级领导部门的认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指导下,社科部根据实际情况,在采纳教务处合理的建议的基础上,把每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学时累计起来,组合成一门新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以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这一教学任务被具体落实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研室。该课程共计36学时,2个学分,作为必修课排进课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计划在每年暑假进行,实践教学对象主要是一年级的新生。

其次,需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单列,纳入高校教学总体规划和课程管理体系。为了保证社会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按照必修课的要求制定教学课时、教学大纲、实施办法等具体的管理制度。如我校的做法是由社科部负责组织、实施教学。为了使实践教学有章可循,社科部专门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形势与政策教育教研室进一步起草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具体实施办法》,撰写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大纲,对本部门的实践教学进行规划。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的目标、步骤、要求、考核等各项教学环节,并要求任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组织实践教学,进行成绩考核。

二、大胆试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

当前在各高校中,社会实践分为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暑期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科技学术活动、大学生社会工作、勤工俭学、校园文化活动等九大类型。这些实践形式与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有相通的地方,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教学的别于以上社会实践形式,它的主要目的是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需要,针对社会热点、疑点和难点和大学生的关注点,安排调整教学内容,使理论与实践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由此,为了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良好效果,需要在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方面进行创新。

在确立实践教学内容时,需要坚持学生自主性与教师指导性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需要鼓励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实践的具体内容,开展相应的研究与调查,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进行相关的指导,帮助学生确立价值大、有创意的调查研究内容与实践内容。如广东药学院每个学期都会给学生近百个开展社会调查的实践课题,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各个领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挑选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也鼓励学生在以上课题范围内提出更具有新意的研究课题。为了保障社会实践的实效,我们在社会形式方面有比较规范的安排:

1.指导教师拟定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教育教学内容相关的考察方向或调查报告的选题指南,由学生利用暑(寒)假进行研究,完成调查论文,调研报告,由指导老师进行批改、评价、组织经验交流,并给予学生相应的实践课成绩。

2.组织优秀大学生团队进行重点社会调研、考察,并在全校大学生中进行宣讲,营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良好氛围。

3.与学生处、团委和各二级学院配合协调、利用社会调查,专业实习,“三下乡”“四进社区”“志愿服务”义务劳动和勤工助学等活动进行实践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

4.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定点考察和调研,并将建成若干个相对固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使社会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

三、狠抓落实,建立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实施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为了能确保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能在大学生有效开展,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选修课教学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实现人才培养的质量目标,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具体包括:

1.严格考核办法。严格的考试考核是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由人文社科部按统一标准进行考核,考核主要内容依据学生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所撰写的研究论文或调查报告进行,将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课题论文结合起来,力求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品德的实况,学生的考核成绩由指导教师负责评定,并及时以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成绩记入学籍档案,同时表彰优秀的调查报告并汇编成册。 转贴于 2.认真组织实施。由人文社科部专门的教研室负责组织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的论文,调研题目的遴选,指导教师选配,考核成绩的备案,师生实践教学的筹划,实践教学基地的筹建等项工作,由学校主管领导牵头,学期末召开人文社科部、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团委、宣传部等部门及相关二级学院领导参加的专题会议,讨论和部署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的相关工作。

3.优化师资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一支数量充裕,素质较高,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调研写作能力的指导教师队伍。一般来说,除了人文社科部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原则上都要承担指导实践课教学的任务之外,同时还需要从学校党政管理干部和二级学院学生工作管理干部中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指导教师。充分调动校内各种资源,发挥广大教师勇于实践、乐于实践、善于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安排教学任务时,做到统筹安排,合理调配,优先保证安排好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

4.稳定教学经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的教学经费的落实是保障实践教学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为了保证实践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保证任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全心投入,需要校教务处和财务处的通力配合,提供足额的经费支持。

四、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锻炼学生动脑动手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活动,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能起到稳步推动、持续发展的作用,是争取社会各方面对社会实践工作的认同和支持,进一步挖掘社会资源满足青年学生需求,把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化整合以及创造良好环境与氛围的有效措施。

基地建设是“两课”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项基本建设,是社会实践规范化的前提,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是使活动得以长期开展的基本条件。高校可以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社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建立起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基地。如与落后地区建立起“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与乡镇、农村共建文化大院,帮助农村建立科技、文化、法律等协会,积极促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与学校建立课外辅导员实践基地等[2]。

在建立和管理社会实践基地过程中,应当坚持互惠双赢、共同促进的原则,既充分动员高校的各种资源,支持实践基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又利用实践基地的现身说法以及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真实体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了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连续性,有必要建立长期的实践基地,从而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教学。

如广东药学院在梅州市梅江区城北镇建立广东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每年都会派遣两位教师常驻该村,担任特别干部,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帮助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同时,每年由社科部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专项调研、社会服务等活动,既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又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基地成立半年多来,我院与该镇干光村开展了系列活动:

1.支持当地集体经济发展,以促共同发展致富。利用现资理念,我院出资25万元帮助干光村在环市北路批发市场购买店铺出租,这一举措使该村集体收入净增1万多元,预计该村明年便可实现脱贫目标。

2.我院选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驻村干部带领当地党员干部努力完善工作机制和建设和谐、小康农村,赢得了广大农村群众的赞扬和肯定。

3.开设专题讲座,及时向当地群众、党员、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4.带领学生到实践基地考察调研。在干光村考察调研期间,我们深切体会到国家的支农政策对当地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巨大促进作用,这对大学生们理解我党情为民所系、执政为民的理念,坚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信念,以及认清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和自身的努力方向将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此外,我们也和团委及二级学院的学生社团密切合作,利用社科部教师的学科优势,积极指导和参与学生进行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如2007年暑假指导学生到五华县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和支教助教活动。社会实践基地和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开拓了多渠道的教育途径,在培养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从而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构建了效果良好的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学生实践活动小论文范文 第3篇

在语文的教学中,除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外,课外的大千世界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需要师生们共同去努力开发,完善利用。读万卷书需要课本知识,而行万里路就要学生自己切实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界的万千形态,了解历史人文,遍赏名山大川,结合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丰富人生经历。语文无处不在,多彩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学习的影子。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里学习的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充满好奇,课外实践活动能让他们更加贴近生活,观察社会,在激发他们好奇心的同时,培养学生兴趣,了解现代科学知识,学以致用,提高相应的生活技能,热爱语文学习。

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一)要注重实践活动的探索性

语文实践活动目的不是带学生做游戏或者出去玩那么简单,而是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讨论活动进程和展示自己的成果,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求知识和道理。只有让学生参与进来,付出劳动来完成,才能达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主角,教师从旁指导。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提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让他们尽情发挥想象,开拓自己的思维,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

(二)要注意实践活动的反复性

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从中学到知识,领会道理。但是,实践活动不像学习课本,在教科书上要教给学生的知识和道理都写得清清楚楚,而实践活动则需要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去感悟和体会。因此,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必须反复进行尝试,才能从中得到真理。

(三)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创新性

语文实践活动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开拓思维,勇于尝试。活动不要拘泥形式,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实践中完全可以不受约束,开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掘学生无限的创新潜能。

(四)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完整性

在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耐心指导,引领学生从头到尾完成整个实践活动,而不是以零散的片段进行,要让学生能从整个过程中明白做每件事所需要的准备、实施、分析、讨论、总结等步骤。积极思考,主动求知,只有进行这样全面完整的体验,学生才能真正将实践与知识结合起来。(五)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涯中,不仅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自身能力的培养也同样重要。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正是为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供的平台。它让学生看到了课本以外的世界,接触到了更广阔的天空,也让学生经历了更多的事件,并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从成功中体会喜悦,积累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也锻炼了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六)注意评价的开放性

在每次语文实践活动结束后,总结性的评价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一来可以促进同学交流,并系统概括本次活动进行的内容和情况。大家一同讨论,集思广益,积极发言,也是一次非常有特色的交流学习。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

(一)亲身体验式

亲身体验即是让学生亲自投入到实践活动中,不局限于在课堂上,更多时候是在课外进行。活动可以是为家人做一件小事,或者为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可以是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等。亲身体验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最真实最直接的感受,它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促使具有才艺的学生能够发挥特长,有能力的学生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让大家更加了解社会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而这种实践学习方式正在为广大学校所接受。

(二)解决问题式

这种实践方式可以有效锻炼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和统筹组织能力。它主要是给学生一个实际问题,让他们去分析研究,然后解决问题的活动方式。学生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也是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以组为单位进行解决问题式实践,可以促进彼此间的合作,明确分工,共同努力去完成任务,注重发挥团队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更高的层次。

(三)综合式

学生实践活动小论文范文 第4篇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综合实践课程 教学设计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涵义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为直接体验的,以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1]

“综合活动是一种以综合性学习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主体的活动及体验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及教学组织模式”。[2]

以上是学者、专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界定。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规定的一门必需课程,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学习方式为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实践、探索,以及和学生、教师、社区的互动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目的的,全面发展的一门新型课程。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及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因地方、学校的差异和学生个性差异而不同。《综合实践指导纲要》中国家规定的四大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这四大方面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不是相互并列的关系。在这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贯穿于各种活动中。在内容这方面,注重的是四大领域的有机整合及与各大领域与学科之间的有效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具有自己的独特功能和价值,特性如下。

1.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就是该课程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立足于人的个性整体性,使之每个学生都健康全面发展。课程的内容不拘泥于某一学科,某一领域,而是各种知识得到整合。课程的内容是依据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线索实施的,体现了个人、社会、自我的内在整合。

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活动课的延伸和升华,都是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在参与实践、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元认识得到提高,获得真实的体验,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开放性

这里所说的开放性,是指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具有开放性,内容和活动过程及结果具有开放性。目标的开放性是指面向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尊重每个学生的需求。内容的开放性是指注重四个领域的融合,以及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由于评价标准多元化,促使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4.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课程实施之前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是不能缺少的。但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目标不断完成和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不断增强,这是生成性的表现。

二、关于多元智能理论

(一)多元智能理论简介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首先提出的。他认为,每个人至少有七项智能,即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

(二)多元智能理论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工具

工具是工作的一种手段,教育工作中同样存在工具,如黑板和计算机、粉笔等。这些存在的三维的东西是工具,多元智能作为一种观念性思想性的工具被利用,可用于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也就是说多元智能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目标一致

多元智能理论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多元智能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不同智能的个体,如果想使每个学生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智能,就必须在课程中并通过课程整合各种能够系统发展学生各种智能的实践活动,即综合实践活动课。

2.注重学生的差异性

在教育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施教,施教的内容应该适合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并充分发展其智能。综合实践活动课应不拘于某一学科,各学科的知识在课程中得到整合的特点适应了学生的差异性,并可以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互相配合,解决问题。

三、多元智能理论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案例

以上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多元智能理论,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论述。把多元智能理论作为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种观念,运用该理论设计课程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下面是一个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的案例。

健康饮食的报告

确定主题

健康的饮食对我们的学习、生活都非常重要,运用自己已有知识为自己制定一个健康、平衡的饮食表。不仅仅局限于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以及它们对身体的作用,还要让学生认真、严肃地评价自己的饮食习惯,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收集资料,活动准备

1.让学生做一个计划,与当地的有关健康师联系,争得他们对这次活动的支持和协助,请一位健康师和烹饪师给同学们做一次报告。

2.从以往的活动中,分析学生的智能组合,并根据此进行分组,收集以下资料,可以通过上网、去图书馆、请教专家等多种方式。

(1)了解主要的食物种类,每种食物种类都包含哪些食物,食物的最佳摄取量,以及如何计算摄取量。

(2)了解人为什么每天都需要吃一定的食物。

(3)了解不健康饮食带来的危害。

3.在烹饪师的指导下,学习在烹制事物时如何保持其营养价值。

4.同学在指定的地方进行烹饪。

活动预演

学生讨论烹饪活动进行的步骤、方法,以及在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按预定计划,分析目前的饮食习惯,制定健康的食谱。教师穿梭于各小组之间,可请学生家长配合对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协助。

每个小组把健康食谱和烹饪的食物对全班汇报,然后大家讨论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收获。然后确定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每个人对制定的健康食谱进行分析,并以小组的形式准备一个关于健康饮食的汇报,可以是演讲、报告,也可以是一张图,或是唱歌、表演等,由学生自己选择。也可以做一次健康饮食宣传活动,呼吁市民树立健康饮食的观念。这个宣传活动也可以以相声、演讲等形式进行。学生可以做一份海报,制订一个健康饮食月计划,包括对各个组成部分的解释,以展示对健康饮食各个概念的理解。

活动延伸

学生可以查阅更多的资料或在实践中总结出并提出更健康的饮食。(比如,尝试用健康的方法调味,使用香料,含铅的调味品,以及低热量和低脂肪的调料)

课后思考提示

从此次活动中,我学到了什么?我喜欢这个活动,因为什么?我以前没有注意这些,今后我要怎么做?对于这些问题,要认真思考,加以解答。

参考文献:

[1]文走创新之路(下).北京出版社,1999:850.

学生实践活动小论文范文 第5篇

[关键词]媒介;语文课程;教学策略

媒介素养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目的的教育。

它旨在培养现代社会的公民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建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通过这种教育,公民能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监察和改善传媒,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人。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教育实践,媒介素养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展了几十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有着深远的影响。多数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与母语课程整合,既推进了母语课程的改革,也实现了媒介素养教育本身的目标,收到了双赢的效果。但在国内,将语文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整合的做法还不多,语文教学中即使有媒介素养教育的因子,教学重心也主要落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参照西方国家及台湾地区的理论与实践,笔者首先对国内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性进行充分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学阶段国内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策略。

一、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语文课程发展的内在要求华东师范大学的郭元祥教授指出:新的课程观应该是生成的、整合的、实践的课程观。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各门学科已不再是完全给定的和制度化的,而是动态的和可再创造的;它也不是单一的、分化的内容体系,而是强调多学科的整合,强调跨文化的交流;它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活动体系,教学活动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包含: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和生活方式等联系起来,和实际的社会联系起来,书本上的知识同实际生活中的感受紧密结合,由生活、社会到书本,再由书本到更加丰富的生活和社会。

事实上,如果要使学生具备在现实生活及将来生活工作中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就不能回避媒介素养教育。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的能力,这些正是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课程如果故步自封,忽略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就不可能弥补传统语文教育在学生现实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的缺失。与媒介素养教育的整合能使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着力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彰显语文课程的实用性。

(二)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语文素养内涵的应有之义语文课程中的媒介素养概念,可看作是媒介素养这个总体概念在语文课程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当代西方语文课程中的“读写能力”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会读文识字、口头交流,语文课程中的“文本”也已超越了书面语言范畴,如何解读视像符号,分析、评判媒介文本,如何针对特定受众、通过媒介文本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意图,这也成为语文课程组成部分。

媒介素养表现在语文课程中,是指以积极、批判、创造性的态度进行识读(具体表现为获取、分析以及评价印刷或电子媒体)和交流(具体表现为制作并印刷或电子媒体)的能力。

从课程标准看,目前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已经倾向于从如下6个维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言表达形式语文基本能力、口头语言、聆听能力、说话能力、书面语言、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视像语言、媒介识读能力、媒介制作能力、换而言之,一个具有现代语文素养的人,不仅要会听、会说、会读、会写,还要会看,会制作。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策略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媒介素养教育开展的主阵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

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主设计、选择课题、自行组织学习小组开展学习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虽在学科框架内开展,但它常常超越书本知识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中、从书本中引出问题并生发开去,让学生从知识世界(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进而在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之间自由徜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题、探究、表达”为单位组织课程编制模式,媒体素养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某些理念、教学方法不谋而合。媒体素养教育以媒体议题为切入点,教师培养学生对媒体的敏感度,并融入教学的思考策略,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主动的省思和认知,尊重学生的个别经验与阐释,在平等的论证过程中,澄清价值。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学科关联的角度设计媒介议题,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开展多个专题的媒介素养教育。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与教学方法国外几十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些方法可以运用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同时为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1.基本理念:质疑与批判。媒介素养教育强调,要在媒介社会中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能够区分各种形式的媒介,并了解如何对其进行最基本的询问。随着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同时向公众报道国际事件的趋势日盛,人们需要知道如何查证信息,如何核实信息来源,并比较和对照同一信息的不同版本,从中发现偏见或政治控制的痕迹。对任何媒介信息我们都可以询问以下五个基本问题:

(1)谁制造了这个信息?为什么要制造这个信息?

(2)它用了什么技术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3)它代表了什么生活方式、价值和观点?

(4)别人与我对于这条信息的理解会有多大的不同?

(5)什么样的信息被剔除了?

学生实践活动小论文范文 第6篇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调控策略 阅读 借鉴

随着新一轮中职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也正在从传统的教学状态中走向更科学更合理更适应中职学生和语文本源的教学模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这样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模式。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由此可见,中职语文实践活动是源自生活,回归生活,将语文知识联系实际、习得语文能力的一种新型课堂。

这样的新型课在中职学校里是怎样展开的,师生又是如何实践的呢?

一、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类型分析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因为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课堂的样式也是多姿多彩的。在一年多的实践教学中,我归纳了各位同行的课堂模式,基本上有以下四种:

(一)分组讨论式

讨论型是最接近传统语文课堂的一种活动实践模式,围绕课堂知识,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如,在教《祝福》的时候,引导学生思考谁谋杀了祥林嫂、为什么要谋杀祥林嫂等,让学生从文本入手,探析作品的时代意义。讨论在教师的引导、同龄学生的相互佐证中,学生逐渐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解读。

(二) 两方辩论式

辩论是历史悠久的语文教学。俗话说“辩论出智慧”,在中职的语文实践活动课中,辩论的形式,可以借助学生年少的激情,活跃课堂,增加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修养。例如,在教《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课文浅显易懂,所以安排学生围绕情人节的玫瑰该不该出现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在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深化课文内涵、深刻理解教师的形象意蕴。

(三)小组竞赛式

魏书生说:“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所以,在课堂,竞赛运用得比较多,竞争机制的运用,给本来稍显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活力。例如,在上《元曲二首》的时候,要求班级同学分成几组,选择其中任意一首,改变成电影,课堂上模仿电影节的方式进行多元竞赛,有最佳导演、最佳演员、最佳编剧等,如此,对枯燥的古诗词教学,因为竞赛的出现,就有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

(四)成品展示式

语文是一种相对个性的教学,文本的解读和理解都是一种个性化的思维展示,所以,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运用过程中,展示类型的课也非常多,而且教材的编排也给这类课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有戏剧单元、诗词朗诵等等。例如,在上《我爱这土地》时,安排学生模仿艾青的诗歌,进行模仿创作,并且配合多媒体背景吟唱出来。通过个性化的展示,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困难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改变了传统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从上面的四种常规教学模式来看,充分实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但是,语文课堂的顺利进行困难也随之而来。

(一)课堂模式下,要求学生主体意识增强

在讨论、辩论、竞赛、展示等四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形式中,有一条非常的突出,那就是对学生主体意识的要求很高。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深刻研读课文、深入思考,才会有自己的见解;在竞赛、辩论、展示三种模式的教学中,学生必须在进入课堂之前有足够的准备工作,在课外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理解、思考、排练等等。如此,语文课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四十五分钟,它已经渗透了生活的角角落落,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语文。

(二)中职学校里,厌学情绪太普遍

学生厌学的表现形式较多,比如有的学生学习消极应付,不求上进;有的上课不专心,讲话、玩手机;有的作业不认真完成,相互抄袭,或根本不做;有的热衷于上网聊天,打网络游戏,无心读书学习,个别学生甚至晚间通宵上网,白天趴在课桌上睡觉。如此种种表现,不胜枚举。中职学生厌学已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对于中职学校的发展、学生素质的提高造成一定的影响。他们对学习的积极不够,严重的威胁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进程。

三、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调控策略的选择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中职学生学习的不积极,导致了实践活动课在开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麻烦,让教师上课的时候,要不就是课堂寂寞无声,要不就是教师自导自演,非常的疲惫,而且要紧的是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更不要说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了。

由此看来,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能否真正的达成它的效果目标,主要看活动的调控策略了。然而,区别于传统的讲读,我们的课堂调控够用吗?本人觉得,综合语文实践活动课需要教师借鉴更多的调控策略,来进行自己的课堂设计和课堂调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在设计《我爱这土地》这节活动课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做了以下步骤:

(一)解读学生

在开始设计活动方案的时候,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我必须要了解学生,思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的原因。很多资料或者课堂的分析,主要点都集中在了学生长期来没有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在心理上厌恶学习。而且也有资料说,现在九零后的学生还有一些缺点,比如说因为整个时代的原因,他们相对来说自我意识比较强,情感比较淡漠。此外,他们正处于青春岁月,比较热情活跃。

(二)广泛阅读

时代在进步,当传统的教学策略不足够触动学生学习的时候,我必须大量阅读,而且是跨专业、跨行业阅读。我阅读了其他专业学科的教学课题研究成果,于是我就知道了小步子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是非常奏效的;我也阅读了《商业评论》《企业管理》等杂志,在企业商业管理中寻找适合课堂调控的策略。如此阅读,是有针对性的,因为中职的学生必将走向工作岗位,希望企业中的管理策略进入课堂,可以让学生尽早进入工作场景。而我也确实取得了一定效果,比如收集到了“天女散花”“水性管理”等方法。

(三)策略应用

策略在手,就好比是你的一招棋子,看在具体过程中如何应用了。

在《我爱这土地》活动设计的时候,我充分使用了小步子教学方法的原理,让学生一步一步学,一层一层推进,在逐渐完成目标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完成下一步目标,进而实现大的目标。比如,我把活动分解成:鼠标轻点、解读诗意,连接当下、演绎诗情,走访家乡、激发乡情,诗写家乡、情系乡土,歌唱家乡、内化乡情这五个步骤,从课文出发,经过写作、演唱,到乡情的内化,从而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为了防止学生感受不到成功,在学生具体展开活动的过程中,我使用了“天女散花”这个来自企业管理中的调控策略,它的要旨就是不失时机的肯定员工。我作为老师,在活动中非常关注每个学生每个小组的活动,并且通过QQ、短信、对话等方式,这里一句表扬那里一句夸奖,充分肯定学生的成功感,让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去。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