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陶渊明的一次对话作文(合集8篇)

山崖发表网作文2023-01-17 07:19:11174

与陶渊明的一次对话作文 第1篇

久仰您陶渊明隐士之名,今日我有幸与您交流真是甚幸。也劳您在百忙之中指教。

近日,我拜读您的大作,深深地为您之“不为五斗米折腰”所震撼,深深地为您之“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为”折服,深深地为您之“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感慨,深深地为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闲适羡慕。

您之大作无一不表现出您对污浊社会的憎恶,您之大作无一不表现出您对闲适田园生活之喜爱。酒,是您之钟爱;诗,是您之精神寄托;菊,是您之品性化身。

您居陋室而不悲,因为那里没有污浊;您常食不果腹而不急,因为您有精神食粮;您的庄稼“草盛豆苗稀”而不烦因为您的志向没有违背您的初衷……

我对您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我和陶兄一样,十分喜爱菊。菊,乃花之隐逸者也。可我有一事不明。隐,就能解决根本问题吗?隐,不就是在一味的逃避吗?为什么不学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什么不像梅“零落尘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与其一味逃避,不如与那污浊社会一搏,哪怕是以卵击石也留的千古美名。

我还有一事想请教陶兄。酒,乃是文人墨客们皆爱之物。苏轼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曹孟德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写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边塞诗人之“葡萄美酒夜光杯”……可到最后有哪个不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啊。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喝的大醉增加自己的苦痛呢?陶兄您也可谓诗坛中爱酒而著名的人。您能告诉我原因吗?您是否亦是为了逃避而用酒麻醉自己的心灵,用酒为自己的处境诉不平,用酒为自己的灵魂疗伤呢?

我所问有何不对之处还望陶兄您海涵。我也希望陶兄您能“他人皆醉我独醒”,希望您能勇敢的面对现实,成为污浊社会中的一枝独秀。

人各有志,只要您认为自己所为没有违背原则,则此生无撼矣!

与陶渊明的一次对话作文 第2篇

六点半的教学楼,黑压压的,伸手难见五指,走上四楼,唯有那房间还依旧灯火通明。

我悄声走上前去,在门口,只见在窗户边,仍坐着一个人。她,披着一头散发,眼前挂了一副眼镜,显然,她就是我先前的班主任。

我发现她手上的红笔在书本上挥动着:“呦!这不是唐老师嘛,您咋还在这呢?”“哦,是你啊,我在这判卷子呢。“她闻声抬头看了我一眼,”倒是你,咋还不回家,不是早放学了吗,你呀你,总是没有时间观念。快回家吧,别让家里人担心。“话音刚落,她就又开始忙活起手头的事情。

“老师,您也快回家吧,时间不早了,卷子这东西,早判晚判也没啥吧……“我关心道。”那咋行?“老师义正言辞的拒绝,”今天的工作要是拖到了明天,那明天的工作怎么办?这么一天天推辞,那工作只会越拖越多。”

蓦地,我想起了初一初二时的她。那是,她总是会压堂把所有的事情全念叨一边。我们只是会觉得她很多事,每次都会抱怨这和那。但又有谁曾会想过,当她严格要求我们的同时,也在要求着自己;谁又曾想过,当我们抱怨她总是拖堂时,她又何时抱怨过我们调皮,不服管教;谁又曾想过,她的一举一动,宛若甘露滋润着我们成长,宛若明灯照亮着我们眼前的道路,宛若路标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也只有我和她的关系从师生变成了朋友,才能明白她的良苦用心。

我端过一杯热茶问道:“老师,您是如何看待学生的呢?”她笑着答道:“我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所以,要想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就要以身作则,要求好自己。我想,这才是一个老师应尽的职责。“

也许,所谓责任。在我看来,就是以身作则。那之后,我在管理同学的同时,也在严格要求着自己,不再放任自己。我想,这就是责任的体现,这就是成长的含义吧。

那一晚,伴着缕缕茶香,几句简短的对话,却教会了一个人一个莫大的道理……

与陶渊明的一次对话作文 第3篇

午夜,静的出奇,只有我托着腮帮在冥思苦想一道参赛的作文题“我的未来我的路”是呀我的未来在哪里?我要怎样走好我未来的路呢?忽然我听到有人在吟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这是在哪里?”推开窗户,放眼望去是一片菊花园,菊花的香气随风飘来,一个穿着长衫的老者在园中赏菊,难道他是陶渊明,难道这是晋代。我迫不及待的冲入菊花园,想一探究竟!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石桌,上面放了一个酒壶,一个酒杯。陶老先生的生活可真自在,劳作之余还忘不了饮酒作乐,我心里想到。真的印证了那句话“酒是他的钟爱,菊是他的化身”。放眼望去,菊花园的尽头是一片桃花园,我眼前一亮,心想这该不会就是传说中的“桃花源”吧!真的好美!眼前的老者五绺长髯,“那该就是陶渊明了吧”边想边走近他。“您好,请问你是被人尊称为五柳先生的陶渊明陶老先生吗?”“是的,小老儿就是。”“太好了,陶老先生我终于见到您了,我是从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对后人的影响甚大,貌似从小学开始我们老师便开始学习您的著作......”我激动不已的说道!陶渊明只是用手捋了捋他白花花的胡子没有说话,我想可能是我太过唐突了吧,但管不了这么多了。突然我想到了困扰我很久的问题。单刀直入地问:“陶老先生,请问您为什么放弃了官场,而来这里隐居呢?人们都称赞你不慕容华富贵,可是您不觉得您这也是一种逃避吗?您来这里不是就不能为广大的苍生服务了吗?”陶老先生很诧异,但还是说:“年轻人,你说的可能有道理,但我秉持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跟从我心吧,我不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我只做好我自己。”做好自己,是呀,我突然释然了。我与陶老先生一同走入桃花园,一位老奶奶和一群小孩在玩闹,许多人在大树底下聚餐......“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和谐与宁静。幽幽菊香与他为伴,浓浓香酒自饮自乐,下地耕耘自给自足,这就是伟大诗人陶渊明选择的平淡宁静的生活。一声脆响,我一惊,原来是一场梦,但是我知道我该写什么了。我提笔在稿纸上写下“与陶渊明对话”。

与陶渊明的一次对话作文 第4篇

“对话“它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沟通方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巨大的作用。人们通过对话传递着许多信息,了解人的性格。习惯。为人······。很多时候,我们在听他人对话时不仅仅只是听出表面上的意思,更多的是内在的玄机。

三国中的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他们虽说每句话都通俗易懂,却句句都话中有话。曹操一心想测出刘备是否胸怀大志,而刘备却一心想防着他,生怕被曹操看透了自己的心思。他们的每句话都是工于心计的。因此,对话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

有时候,我们听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从他们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出双方给具备什么样的性格。在许多古人身上就有很好的体现。林黛玉进贾府是,贾老太问黛玉是否读过书,林黛玉是大家出身,读的书实际上是不少的,但进了贾府这个大家庭难免有些陌生感,且贾府的大家闺秀个个饱读诗书。黛玉说自己只读过些皮毛,这足以见得林妹妹小心谨慎的性格。再就是王熙凤与贾母的对话则体现她的圆润。八面玲珑。因此,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中,我们可以读出他们的许多小心思,读出他们的个性,读出他们的差别。“对话”也是一种了解他人的极好的方式。

除此之外,从人们的对话中,我们还可以读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关系。关系亲密的人与关系疏远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觉,关系较为疏远的人说话客套,双方都谨慎小心不敢冒犯,反之则更加随意。就拿邹忌与秦王之间来说吧,邹忌敢跟齐威王这么直白提出建议,我想可能不仅仅因为齐威王开明吧,也从侧面体现出齐威王和邹忌还是很要好的。不然他也不敢这样随意。

从“对话”这一简单的活动中我们可以读出言外之意,可以读出人们的性格,可以读到另一个他们,读出他们的智慧,他们与不同的人之间的关系······。只要我们用心体会,一定可以得到更多有价值这东西。让我们共同用心他人感受他们的智慧,享受这一门艺术吧。

与陶渊明的一次对话作文 第5篇

绕过这满是菊花的庭院,我来到了一个充满田园气息的门前。这时,迎面走来了一位浑身上下充满文学气息的隐士。

“你来啦!”像是见了一位故友一般,熟悉而亲切。

“久仰大名,五柳先生!近来可好?”像极了朋友间的嘘寒问暖,夹杂着开玩笑的那种。

谈笑间,我和他在那片菊花丛中漫步着。

忽然驻足,抚摸着他所颇爱的那片菊花。

“知道我为什么对菊花这么偏爱有加吗?”

“菊花从来无心与群芳争春,因为它厌恶。只待秋天,再绽开花朵。这像极了你,在官场中无心争名或利,也厌恶官场的这种为了至高无上的名誉权利和财富,而恬不知耻地丢弃一切尊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嘛!”我笑了。

他也笑了。也许是为这种心有灵犀的默契感到知足吧。

“你说的没错。我深知这官场的污浊,所以选择从官场中退隐。我发誓要扔下这些‘宾’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他仰天长叹道。

“要照这么说的话,先生写《桃花源记》的意图……”

“意图嘛,”我话音未落,他就接过我的话,“如今的东晋政治黑暗,战乱频繁,贪官剥削和压榨人民,基层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一来,表达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二来,寄托自己的理想……”

“生活在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社会。”我抢先答道。

“但世事往往不尽人意,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啊!”他无奈地摇摇头。

“如果给先生一次重来的机会,先生愿意改变什么呢?”

“要是能重来,我会选择‘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美好田园,在那里我会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的闲适,会有‘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的洒脱,会有‘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青春,还会有……”

与陶渊明的一次对话作文 第6篇

有一位老者,在落英缤纷之际,在桃花源深处舞出一曲淡泊,在进退间遗万世芳香。

曾经的少年也是胸怀大志,也曾想过要大济苍生,然而一个祭酒三个参军的官场经历使他看透了黑暗的官场,一个个官员贪慕荣华富贵、追求高官厚禄的丑恶嘴脸使他厌恶不已,他潇洒地抛出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便洒脱地离开了官场。

虽然家徒四壁,虽然短褐穿结,虽然单食瓢浆,但是看到那倦飞而知还的鸟儿,那叮叮咚咚的涓涓泉水,云雾环绕的青山,他笑了,这就是他要回归的生活。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脱下象征着权力的官袍,穿着粗布麻衣躬耕田园,虽然辛苦,倒也清闲自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这样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劳作、饮酒、赏花,返璞归真,快活逍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日子贫穷地位卑微而感到局促不安,不为荣华富贵和高官厚禄而迫切追求,安然静心隐于山,如同葛天氏、无怀氏之民,自得其乐。

灯火阑珊蓦然回首时,隐约可见陶渊明舞着一曲淡泊,纷纷扬扬的桃花从他身边落下,留下永恒的芬芳……

他,逃离官场,远离世俗,隐逸山间,嗜酒如命。

年幼时期,你家道中落,早年丧父,与母亲妹妹在外祖父家生活。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但却受到外祖父的熏陶,泛舟学海,攀登书山。

少年时期,你有着“猛志溢四海”的大志。满腔热血外出寻官,然而却屡屡受挫。做官三十年,只有无尽的烦闷和牢骚。于是你大笔一挥,写下《归去来兮辞》,甩出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便隐居田园,与世隔绝。

归隐后,你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虽困顿,却快乐。虽嗜酒如命,但才华横溢。于是今天的我们读到了《饮酒》二十首。

老年时期,你重病在身,但你对此也毫不在意,依然每日喝酒不断,倒也真是随性洒脱。

时至今日,每当看到《归去来兮辞》时,我仿佛听到了一生悠远的吟唱从天边传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与陶渊明的一次对话作文 第7篇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名人典故,数之不尽。而中国文史上,骚人墨客,大到文学各家,小至无名之辈,又举之不完。但自古至今,政坛文人都有个不约而同的爱好,那便是暂别政治江湖,归隐田园生活。中国田园诗派的鼻祖——陶渊明,便是这些田园隐士中的代表。其实我一直觉得陶渊明是个可爱的老人家,一股子傲气,固执且坚定着,硬是要找个“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地方,真不愧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鸟不拉屎鸡不下蛋,还要有美丽风景,可以让他身体和心灵绝对宁静,用好棒好棒的文辞描写他心中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把人们说的心里直痒痒,把中国几千年的文人都说的向往和他一样种地吃窝窝头,东篱下啊采菊啊见南山啊什么的,说得世人都倍感市井之嘈杂,都觉得繁华的俗世凡尘怎么看怎么别扭。凡是读过两年诗书的就会说自己向往种地,向往自给自足、粗茶淡饭,说现在这样只是凡尘世俗,身不由己,就等着哪天有机会了就去归隐了。可是真正去归隐种地的人又着实不多……大概还是放不下吧。

掐掐大腿估计也打消不了这种凡人肉身的种种欲望,所以中国几千年的文人总是空喊口号并尴尬着……所以我说,陶老爷子是可爱的。人家是屡次遭贬才归隐田园的,人家就有这种很下心的骨气,人家就有这种远离凡世喧嚣的气节。陶渊明刻苦半生,童年都没有过好地学了一身本领,满腹经纶,并不仅仅是为了去种地。虽然一个需要不断前进的国家不可以动不动就拿逃避作高雅,可是陶老爷子为世间留下了一种质朴的美好。要不是“采菊东篱下”,又哪来的《饮酒》?

若非“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又何谈《桃花源记》?如果没有“种豆南山下”,那《归园田居》又何去何从呢?所以说,田园隐士并不是空口叫出来的名号,并不是种田耕地,无所事是,他们是时刻快乐着并带给他人简单朴实的快乐的。所以,我读着陶渊明,看着快乐的日子从身边走过,幸福也流过。

与陶渊明的一次对话作文 第8篇

我穿越时空,落到一个小菜园子中,小径上迎面而来的是一个老翁,他的两鬓有些斑白,两腮的黑胡子随风而飘,手中拿着一个破竹竿在地上四处敲着,身上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花衣服。么非这是五柳先生陶渊明吗?

我近看了看,他好像喝醉了酒,走起路来身子摇摇晃晃地。于是我上一户人家去打听,人们说他经常被他的朋友请去喝酒,去了就一定要喝醉,而且既然醉了就会立刻就走,不会一点也不好意思,这更像五柳先生了。

于是我问到了她家的住宅,一到门口,门檐低矮,走进院子,厅堂窄小且简陋,住宅四周都种着柳树和桃树,现在正值春季,因此住宅一片花红柳绿,鸟莺啼飞。柳树垂下它嫩绿的枝条;桃花绽放出它粉红的花瓣;鸟儿唱出了婉转的歌声。宅子里一片春意盎然。咦!那不就是刚才的那位老先生吗?我跑了过去,他起先有些惊讶,不过一小会他就摸了摸他的黑胡须,笑着说;‘既来就是客,来坐下吧’。他将她身旁的凳子拿给了我,哇,这里的湖和山也很美啊!

高峻的山峦重叠延绵着,上面长着嫩绿的青松,潺潺的流水似是将山峦浮着似地,飘飘荡荡。这水绿的是山倒影出来的还是他真的就这么绿呢?

他坐在旁边,静静地钓着鱼,神情盎然自乐,我问他;‘老先生,您家中如此贫穷,为何还能如此的安然自若呢?’他回答道;‘只因有青山,秀水,贵人和好心。’我带着不惑。这时门响了,来的像一位官宦人家,我听五柳先生称他为‘道济兄’,在五柳先生前去接待他是,我也跟了过去,那个官宦人家好像是来送钱的,并这样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五柳先生摸了摸他的胡子,将送来的钱推了回去,‘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多么谦虚啊,‘真不愧是五柳先生’,我感慨道。顿时也悟出刚才五柳先生所抒之哲理。

他辞官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志而益坚。

乐莫非如此,只因青山,秀水,贵人和好心罢了。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