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家经典

本词条是多义词语录体是体裁吗,共6个义项

展开

《论语》(lún yǔ)语录体是体裁吗,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语录体是体裁吗,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语录体是体裁吗,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1][2]

作品名称

论语

作者

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创作年代

春秋战国时期

作品体裁

语录体散文

作品别名

中国文化常识——四书五经

共9个词条

论语

四书之一

大学

四书之一

中庸

四书之一

孟子

四书之一

诗经

五经之一

尚书

五经之一

礼记

五经之一

周易

五经之一

春秋

五经之一

快速

导航

作品目录

成书过程

作品鉴赏

作品评价

后世影响

版本考证

历代注本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录体是体裁吗:“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1] [3] [4]

作品目录

《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序号

篇目

内容概要

1

学而第一

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2

为政第二

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3

八佾第三

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4

里仁第四

讲仁德的道理

5

公冶长第五

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6

雍也第六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7

述而第七

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8

泰伯第八

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9

子罕第九

记录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和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10

乡党第十

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11

先进第十一

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12

颜渊第十二

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13

子路第十三

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14

宪问第十四

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15

卫灵公第十五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16

季氏第十六

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17

阳货第十七

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18

微子第十八

记录古代圣贤事迹、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

19

子张第十九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20

尧曰第二十

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5] [6]

成书过程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书法作品《论语八则》

清代学者崔述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问则称“子曰”,表示有别于君,“以辨上下而定民志”。而后十篇中的《先进》《颜渊》等篇,答大夫之问也皆作“孔子对曰”,故怀疑“前十篇皆有子、曾子门人所记,去圣未远,礼制方明;后十篇则后人所续记,其时卿位益尊,卿权益重,盖有习于当世所称而未尝详考其体例者,故不能无异同也”。又如,前十篇中孔子一般称“子”不称“孔子”,门人问学也不作“问于孔子”。而后十篇中的《季氏》《微子》多称孔子,《阳货》篇子张问仁,《尧曰》篇子张问政,皆称“问于孔子”,与《论语》其他篇不同,“其非孔氏遗书明甚,盖皆后人采之他书者”。受崔述的影响,以后学者继续从《论语》前后十篇用语、称谓的差异对其成书作出判断,有学者甚至认为《论语》最初只有单独的篇,其编定成书,要在汉代以后。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