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发展综述范文(通用10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3-01-06 09:13:55134

媒介融合发展综述范文 第一篇

科技推动变革,在教育领域同样如此,随着教学环境的改善和教育理念的推进,现代多媒体技术正以飞速的普及趋势渗透到各科教学中。生物学科对此也获益不少,其本身系统性较强,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非常高,而多媒体的融入则使严谨的科学概念变得具象化,单一的课堂变得灵活多样起来。实施中,教师要对多媒体的特点准确利用,抓住学生的特定心理,做好意识带动和思维启发。

一、感官牵引,生动导课,提升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最突出的便是声、光、影、音等特点,能够对学生形成感官刺激,凸显出新颖、生动的一面,将学生带入趣味的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宽广教学视野和直观展示效用,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点。

1.丰富信息,吸引学生注意力。

生物学科中遍布着思维紧凑的概念、原理,也从中透露着深刻、明确的精神情感。因此,不管从思想层面,还是学科元素来说,都具有很高的信息价值。特别是高中学习阶段,学生的思想认知已经逐渐成形,迈向自主成熟。在教学中,学生对信息面和信息量的需求都达到了新阶段,多媒体的生动展示方式和便利信息渠道,能够帮助学生得到课本外的丰富信息,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联系和认知。教师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选取正确的多媒体展示方式。例如,学习高中生物《生态环境的保护》单元时,我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向学生展示了多幅相同景观的前后对比图,如:20世纪50年代和近年从太空中俯瞰地球的变化;黄河奔腾的雄奇和黄河断流图;草原的昔日丰茂,动物繁盛和如今的沙漠化、萧条化等。此外还播放了代表性名人对呼吁保护环境所做的演讲片段。丰富扩大的信息方向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加深印象,激起深入探究的学习欲望。

2.立体剖析,突破学习难点。

生物学习中面临着许多复杂的生化反应、生命理解等,对学生来说,既要求逻辑严密性,又要结合直觉感知性,因此,要想透彻接受颇具难度挑战。多媒体课件的融入应用能够将课本中单一的知识陈述形式转化成集图文、动画、声像等于一体的立体诠释形态,为学生的吸收过程增加了生动趣味性,还能将难点、要点简洁化、具体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理解需求,为学生构建出完整的知识结构,实现从理论到应用的学习转化。例如,在高中生物《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学中,细胞分离和染色体变化让很多学生都感到难以具体理解,于是我利用多媒体工具的细化演示效果将减数分裂的过程分段演示,让学生能够清晰、有层次地观察到DNA和染色体的实际变化,并从动态演示中自主发现精子、卵细胞形成的分别不同,让书本概念在学生脑海中具象呈现。立体的知识导入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跨越难点的自信,从而消减了学习畏难情绪,启发出探究兴趣。

二、有效反馈,多元交互,活化课堂氛围

三、开放思维,模拟实验,丰富学科实践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生物学理论的创立以及生物知识应用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但和物理、化学实验所不同的是,生物实验的环境、条件限制十分明确,不少实验都需要自然条件以及时间条件的配合,这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太现实的。但多媒体技术能够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它的模拟成像能够帮助学生完成观察,而且其逼真的体验效果和清晰的实验步骤能够让学生获得不逊于真实操作的自主实践能力,开放的模拟空间也能够有助于学生放飞思维,累积实践意识。例如,学习高中生物《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时,因为客观原因,对光合作用实验的实施,我利用多媒体模拟了水的光解,和产生氧的过程。在清晰逼真地演示实践同时,我还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进行重复演示,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观察空间,这也是真实实验所达不到的便捷优点。学生透过模拟实验很轻松地认识到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不是来源于二氧化碳,而是来自于水。多媒体技术与生物教学的融合,为拓展教学空间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放了富有生命力的教学理念,在科学引趣、人性关怀、能力挖掘等方面实现了质的提升。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积极掌握多媒体操作先进方法,多实践反思,将教学应用落在实处。

媒介融合发展综述范文 第二篇

一、多媒体教学应用在高中政治的表现

多媒体教学是教师特意通过电脑,使用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辅助资料实现知识、信息的传递、接受与反馈,以达到师生彼此共享、互动、共识的教学活动和过程。

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可以使课堂内容丰富饱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活跃。能使高中思想政治中的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更加容易理解与记忆。经过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比课堂上听老师比较死板的教学讲的效果更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非常有利于激发高中学生学习、求知的欲望,极大地增强了学生获得知识、保持知识的能力。

其优势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热情与兴趣

高中政治课是一门基础课,也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育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简单说教的现象,而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能激发学生诱导同学们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学习政治课的热情。(政治教学论文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爱党、爱国情感。

2.利用多媒体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把多媒体技术引入高中政治课堂,可以极大地丰富改善教学内容,并为教学提供了教学资源,通过文字、音像等资料的引用,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客观事物、理解原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专业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很方便地在教学过程中大量举例,灵活地处理材料,给政治课堂教学带来高效、逼真的学习环境,使枯燥抽象的政治学习变得富有趣味和吸引力,更加增强了政治课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3.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现在教师的工作压力比较大,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的改善和改进教学的辅助手段,从而减轻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工作压力,这不仅仅有利于教师保持足够充沛的精神,使每一堂课讲深、讲透,而且更有利于教师利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其它创造性教学方法的探索。

二、多媒体教学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弊端与负面影响

尽管多媒体具有相对于其他教学所独特的自身优势,然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若认识偏差或使用不当,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容易产生种种弊端。

1.过分依赖多媒体

多媒体只是教育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并不是教学的全部。但是,有些老师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是万能的。过分地依赖多媒体,把一些不必用多媒体教学的内容也搬上了课堂教学的屏幕,这不但浪费了教学资源,而且教学效果也适得其反。

2.缺少了师生间必要的交流

长时间的多媒体教学的导致了师生的交流变少。通常在多媒体教学中重视视听效果,而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反馈。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操作电脑,这就同于与学生之间产生了疏离感。同时,又不能像过去站着讲课那样,面对学生,可以利用眼神和表情与学生进行交流,所以更增强了疏离感。

3.没有真正的领悟知识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各种影像文字接连出现,使学生无法在课堂的时间内充分理解消化。导致虽然所有的内容都看到了,但是没有真正的领悟,没过多久就忘掉了。

三、针对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1.多种教学手段相互结合、相互补充

虽然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比较陈旧,但是相比多媒体教学也各有优势。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中政治的教学中要将两种教学手段结合在一起,互相补充。因此,结合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手段的主要方法与途径。

2.提升老师的专业修养

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是需要老师制作课件然后展示给学生,这就要求了老师的专业素质与对教学认真的态度,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的。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尊重课本的内容,不能脱离教材。在展示的时候,不能只是按部就班地把内容读一遍,而是要对学生加以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可以让高中政治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发展学生的能力。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多媒体教学手段并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多媒体教学与教师相比,多媒体教学主要在教学中处于辅助地位,即使多媒体完成了许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务,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学过程的很多细节仍需教师来组织实施。因此合理的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教育教学显得特别重要。

媒介融合发展综述范文 第三篇

“媒介融合”的概念,其英文单词Convergence,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有两个意思[1摘要:(1)线条、运动物心得于一点,向一点会合、聚集;(2)(用于比喻义)两种事物相似或者相同。

因此,媒介融合就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会聚”“结合”,是将不同的媒介结合为一个共同体,是低层次的“融合”;第二层意思才是融合,是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为一种,是突破媒介形态的内在的统一,是融合发展的最高阶段。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那么媒介融合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从低层次融合到高层次融合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个媒介之间包括内容、技术、所有权、组织结构、文化等要素的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统一的过程。正如AndrewNachison在“融合媒介”的定义中所强调的摘要:“融合媒介”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种媒介的操作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2。笔者认为,这才是“媒介融合”的核心部分,也是当前媒介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向。

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必然的因果联系,媒介融合也不例外,它的产生,是技术进步、受众需求、传媒行业竞争和政府政策等这四个方面共同功能的结果。

媒介发展的历史表明,技术的力量是媒介变革的根本动力。

二、受众需求的召唤

在媒介发展的进程中,受众的需求是支撑每一个创新和进步的最重要的内驱力量。

媒介融合发展综述范文 第四篇

个案分析

发挥技术优势,拓展传播渠道。融合媒介是传播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传媒产业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能不能充分利用最新技术发挥技术优势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媒介融合的成败。

先进经营理念,创新营销模式。受众定位与市场细分:新媒介环境下受众面对的信息是海量化的,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则形成了不同的细分市场,传播者把握住了这一点,对目标受众进行准确定位,品牌的发展或许将进入一片蓝海,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在同质化竞争之下,任何新的创意也难免会像青菜萝卜一样沦落到价格战。凤凰新媒体一方面凭借其高端性、稀缺性的内容资源延续凤凰卫视高端主流人群的定位;另一方面通过对新媒体巨大发展潜力的洞察,将20~30岁的年轻消费群纳入其目标受众。这样就使得信息的精准化、个性化推送得以实现,满足了受众的需要,同时也可培养忠实的用户群。

开展媒介公关,树立组织形象:传媒市场的竞争早已是一片红海,要吸引受众注意力赢得市场,除了推出优质的符合受众口味的媒介内容产品之外,还要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积聚品牌效应,这就需要开展媒介公关。凤凰新媒体很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媒介公关。例如1999年8月的“千禧之旅”,2001年5月支持北京申奥的“北京――莫斯科申奥远征活动”,2003年开始举办的“中华小姐环球大赛”等。这些产生了不同凡响的媒介公关活动树立了凤凰在受众心目中健康、高雅的媒体形象。这种形象就是一种无形资产、一种品牌效应,可保证融合媒介的可持续发展。

融合媒介为当前传媒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凤凰新媒体的成功则为业界提供了一个融合媒介如何成功运作的范例,相信这将会对刚开始觉醒和尚未觉醒的传媒人有所启发和裨益。

注释:

媒介融合发展综述范文 第五篇

一、媒体融合的现状概述

二、媒体融合下的新闻传播机制分析

新闻传播机制在很多方面都受到媒体融合的影响。本文主要立足于产权结构、经营模式、组织形式、接收终端以及新闻主体等几个方面对媒体融合下的新闻传播机制进行分析[2]。

(一)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二)综合化的经营方式

(三)一体化的组织方式

新闻传播的形式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中将以往媒体间的壁垒颠覆了,并且对全部媒体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最终将一体化的组织形式构建起来。而该组织形式实际上就是将以往的区域管理和行业管理打破,通过对多种媒体的借助,从而确保实现机构重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最终可以保证各种类型的媒体都能够实现集体运作[6]。集中与融合之后的组织形式通过对各种媒体介质特点的借助可以在新闻传播机制中实现资源共享和产品各异,并且最终能够实现强强联合,从而将区域市场做好。然而由于我国在媒体融合研究方面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比较落后,因此要想推动一体化组织形式的彻底实现,还要经过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四)统一化的接收终端

所谓统一化的接收终端主要就是融合接收终端,而数字聚合技术的高度发展则是这一过程的基础。设备终端的融合就是这里所谓的终端融合,其也被人们称为3c融合,其将电信、计算机以及消费型电子产品等涵盖了起来。通过对某种协议的借助,就能够确保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电子产品之间信息的共享和互通,比如电脑和电视的融合、手机、电脑、电视盒、MP3、数码相机等的融合。对接收终端进行融合的最为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消费者对新闻信息的多样化和一体化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7]。在这种要求下,消费者需要的新闻信息可能需要将文本、图像、音频和视屏等涵盖起来,所以新型的接收终端必须要将多种多样的服务提供出来,有机整合多种形式的信息,最终在消费者面前进行展示。从表面来看,有机统一接收终端主要就是融合硬件设备,而实际上其大概将三个内容涵盖进来:首先是有机的融合接收终端硬件;其次是要构建具有多样化类型媒体信息接收平台;最后是服务于内容的以终端设备为载体的融合。

(五)多元化的信息主体

媒介融合发展综述范文 第六篇

视觉传达概念包括视觉符号和传达两个部分,二者共同组成了信息传递的过程。科技的进步发展使视觉传达不断进步,从最初的二维扩大到三维甚至四维,传达方式也丰富多样,开始向多媒体领域延伸。依托信息技术的多媒体设计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大众传媒,由于其传播面广、交互性好等特点,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多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的结合,使信息传播突破了传统地域与文化的阻隔,无论是效率、速度还是范围都产生质的飞跃。多媒体处理和集成技术是多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所能进行合作的关键所在,二者在具体实践应用中遵循着形式美法则从而实现更加完美的结合。

一、多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中的形式美法则

多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二者之所以完美结合,是基于二者的目标均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视觉传达功能的最大化,多媒体设计使视觉对象成为真正可读性强且形式新颖的媒体,根据视觉传达对象的生理与心理特点,通过正确处理视觉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和秩序,从而完成对形式美法则的认识与应用,这也是多媒体设计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则,是视觉传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法则。

所谓形式美法则,是指从形式条件层面对某一事物或视觉形象的美丑做出评价,这种评价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共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并形成的共同认知,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说它代表了美的形式规律。

在人们创造美的过程中,以形式美法则作为指导规律,将会使美的创作更加具有指导性,通过遵循并利用形式美法则,也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美的享受和追求,让视觉信息传达的过程成为欣赏美、传递美的过程,有利于美的再创造。多媒体设计作为视觉化媒体,平面构成和色彩是两大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设计时在统一中追求变化,在变化中追求统一,更好地传递视觉审美信息,提升受众接受度,就是多媒体设计的目的。面对多媒体设计的两大主要构成因素,在设计时要遵循以下法则:和谐,设计各要素之间关系时要达到整体协调的效果;对称,通过对称设计营造庄重、典雅、安定、协调等美感,符合人们的视觉审美习惯;均衡,根据设计元素的色彩、轻重、大小变化合理调整视觉要素的分布,达到均衡效果,尤其是动态均衡,营造强烈的审美视觉效果;对比与统一,通过协调视觉元素的位置、数量、形状形成统一或对比效果,达到彰显主题的目的;节奏与韵律,通过仿照音乐、诗歌上的韵律感营造视觉上的韵律感,通过调整视觉元素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达到令人赏心悦目的目的,比如,古希腊的黄金分割,营造协调美感;联想与意境,通过联想等方式营造特殊意境,达到构成特殊视觉美感的效果,视觉美的产生可更好地催化信息传递。形式美法则作为多媒体设计和视觉传达所遵循的规律,需要灵活体会运用。另外,对视觉流程和最佳视域的应用也是更好传达信息的有效保证,根据受众心理审美需求和视觉习惯确定视觉元素的呈现顺序、位置与色彩等,完成重要信息的传达。

二、多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相结合使得信息传递更加高效

多媒体设计所追求的美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共识,是对形式美规则的应用。多媒体设计过程中需要对设计版式、文字、图片、色彩等多种视觉元素进行排列组合,达到和谐均衡的效果。多媒体设计中的版面设计应遵循和谐统一的原则,主次分明,根据内容主次确定视觉重心,通过设定版面框架,达到协调统一的目标,或者通过适当留白增强设计的节奏与韵律。多媒体设计中视觉效果的传达直接受到文字排列组合的影响。合理的文字编排可增强视觉冲击力,章节、小标题与复合型标题的合理使用会增强视觉效果,字体、字号与色彩设定和变化会成为设计中的亮点。多媒体设计中图片的巧妙运用不仅能够调节版面,增强文字说服力,且能够更加直观的反映事件,所以根据主题内容、设计思路合理选择图片,可营造良好的艺术效果,增强设计的意境与内涵。多媒体设计中色彩的基调对于烘托主题思想而言十分重要,关系到环境氛围的营造与表现。从色彩效果来看,红、黄、橙,色彩鲜艳,突出画面,蓝、绿、紫,色彩暗淡,烘托画面;从情感效果上来看,红、黄,热情奔放,绿、紫,平稳安静。设计时色彩的巧妙使用可更好地传达思想情感与内涵。

多媒体设计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代表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所以多媒体设计中的视觉传达也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比起传统视觉传达手段,多媒体技术涉及音频、视频、文本、图片、编程、数据库等,强大的集成性决定了各类媒体资源的处理和整合变得更加高效,通过对设计所需信息的筛选和加工,并建立起相互间的逻辑联系,就能够实现视觉信息的有效传达。多媒体设计中,通过最佳视域和视觉流程的灵活运用可达到最好的视觉导向,这种导向性主要表现在同一个多媒体版面上,文字、图片、色彩等多个视觉元素的搭配、组合与应用,从而产生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增强受众群体对美的感受,带来强劲的探索需求。多媒体设计的目的是传达信息,视觉传达同样如此,可以说好的视觉传达设计离不开多媒体技术,这决定了二者之间的交互性。多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之间的互动性意味着媒体虽然体现了设计,但同时也带来了局限性,设计虽然受制于媒体,但同时也是促使新媒体产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在深入分析二者交互性的同时,要关注受众群体的审美需求和心理感受,积极挖掘创新,通过完美结合不断发展新媒体。多媒体设计要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满足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多媒体所带来新颖的交流方式增强了视觉传达的趣味性和动态性,使多媒体设计和视觉传达变得更加人性化,从而使其发挥出交互性与引导性,使信息的传递更加高效、快捷与和谐。

三、多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结合的应用与趋势

多媒体设计其实隶属于视觉传达设计,是后者这个大概念下的一个细分设计领域,二者之间的重叠交互性意味着相互间经常密切合作,二者间的完美结合也使多媒体设计变得更加多元化、丰富化,视觉传达效果更加出众。以印刷品为例,多媒体印刷品是独立于平面印刷品的新型传媒推广方式,不过多媒体印刷品仍旧处在起步阶段,是平面印刷品的补充,后者目前还是不可替代的宣传主流。但与之相比,多媒体印刷品具有多种优势,是将媒体技术和视觉传达相结合所创造出的新型宣传方式,虽然目前还并未成为主流,但是已经有了极大的影响力。普通的平面设计印刷品,具有精美直观、可随时翻阅的优势,多媒体印刷品则必须依靠手机或电脑等智能终端才能够查看,无形中限制了印刷品的推广与使用;多媒体印刷品具有信息量大、互动性强、媒体形式多样化等优势,这正是其超出平面印刷品的优势所在,二者互相结合的情况下可各自发挥自身优势,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这也是将视觉传达和多媒体技术进行完美结合应用的一个典范。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以平面视觉传达为主要方式的平面印刷品是对多媒体印刷品缺陷的一个补充,多媒体设计的印刷品则是对推广宣传等更深层次的提升手段。

多媒体设计的出现拓展了传统设计的应用领域,在平面设计上多媒体设计与普通设计并无较大区别,一些所使用的设计环境和所遵循的设计规则、习惯都较为相似,所以许多平面设计师也可以很容易转为多媒体设计师。多媒体设计现在作为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分支,为平面设计向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发展提供了支持,使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平面设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设计在应用领域方面各具特色,比如,综合展示展览、辅助教学系统开发、非常规宣传策划等,但相对使用领域有限,更多的承担着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辅助作用,极具特色的应用往往让人印象深刻。多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之间的密切联系意味着二者的完美结合将会带来更多更好的设计作品,多媒体设计是视觉传达在设计领域应用的未来进化方向,视觉传达则为多媒体设计提供指导原则。作为近年来才逐渐成熟的设计类别,多媒体设计主要服务于平面设计中的宣传品设计,尤其企业宣传品是重点应用领域。视觉传达在企业宣传品设计中有着大量的经验,宣传册、宣传单页、样本、年报、包装设计等,无论是设计形式还是设计手法都在花样翻新,镂空设计、多折页设计、立体设计等都为多媒体设计随后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与思路,毫无疑问,即使再出色,设计上也无法突破自身形式单一、信息量小的弊端,这一问题的解决正是得益于多媒体设计的出现。多媒体设计的出现正是基于平面印刷品的弊端,通过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经验的完美结合形成了如今互动性强、形式多样化、信息量大的新宣传方式,弥补了以往宣传上的弊端,很快进入宣传领域,并且被大型企业、政府部门等广泛采用。多媒体技术目前的发展瓶颈在于缺少优秀的人才,随着多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的深度结合实践,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设计队伍,通过技术积累和人才积累,从而使多媒体设计获得更好的发展,使视觉传达在设计领域发光发热。

多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二者的结合是艺术与技巧的完美结合,想要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就必须遵循形式美原则,根据二者的特征,利用多种手段服务多媒体设计,应用新媒介服务新领域,从而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服务于新媒介传播。

参考文献:

媒介融合发展综述范文 第七篇

摘要:科普期刊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和媒体融合发展路径是新时期下科普期刊发展所面临和应对的重要课题。文章针对“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科普期刊建设情况,对进一步做好科普期刊出版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基于江苏省期刊年检数据、调查问卷,结合具体案例,对江苏省科普期刊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状况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探究江苏省科普期刊建设与媒体融合发展路径。江苏科普期刊存在科技传播能力不强,与读者沟通渠道不畅,新媒体建设不够完善等诸多问题。同时也有在期刊发展建设及媒体融合发展方式上的有益尝试与成功经验。科普期刊应发挥自身优势,开拓发展思路,加快媒体融合发展。

关键词:江苏科普期刊;科技传播能力;媒体融合;发展路径

0引言

科普期刊肩负着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任务。加强对科普期刊的管理,促进科普期刊健康有序地发展,进一步发挥科普期刊的功能和作用,对于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文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为了了解江苏省科普期刊的发展状况,本文通过江苏省期刊年检数据和相关调查问卷对江苏省科普期刊现状进行了分析,旨在发现“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科普期刊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总结相关期刊社的成功经验,同时对科普期刊的社会地位、科学普及作用以及科普期刊的新媒体方向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并对进一步搞好科普期刊出版工作提出了政策方面的建议。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以“江苏省新闻出版_的期刊年检数据”中20xx年记录的17种科普期刊为主要研究对象,部分对比数据选自“江苏省新闻出版_的期刊年检数据(20xx—20xx年)”以及20xx年全国科普期刊统计数据。

研究方法

统计基本信息

统计研究对象的采约稿管理制度、审稿管理制度、办刊队伍情况、专家储备情况、发行渠道建设、新媒体建设、期刊发行、经营收入等基本信息。

制定评价体系

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过著名的“5W”过程模式,即认为传播过程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5个要素和环节组成。这5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化,单纯以单个或部分指标来评价传播能力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鉴于上述因素,本文选取了下列反映媒介科技传播能力的一般指标,形成了衡量科普期刊科技传播能力的指标体系。

2研究结果与分析

江苏科普期刊基本情况

基本信息

1980年以来,全国科普期刊的数量逐步增长,与此同时,江苏省科普期刊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数量增长迅速。据统计,1980年江苏省只有科普期刊5种,占当年江苏科技期刊比例的,虽然江苏省科技期刊在其后30多年,增长了2倍左右,但科普期刊发展更为迅速,增长了接近3倍。“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每年出版科普期刊已达17种,占江苏省科技期刊的比例为。根据20xx年全国科普期刊统计数据[2],全国科普期刊占科技期刊总量的,说明江苏在科普期刊的比例上超出了全国平均数的个百分点。

从业人员状况

目前,我省科普期刊的从业人员总数达到了161人,刊均人数10人。其中,刊均采编人员6人,刊均新媒体人员仅1人。职称级别高低表明科普期刊办刊人员的从业时间和业务能力,科普期刊以老带新的梯队建设基本完善。拥有高级职称的有24人,占总数的;拥有副高职称的有33人,占总数的;拥有中级职称的有36人,占总数的。

经营收入状况

20xx年,江苏省年收入总量在500万元以上的科普期刊已经达到5种,占总数的,如《科学大众》《农家致富》《未来科学家》《江苏安全生产》《祝您健康》等总体发展稳定。

新媒体建设情况

除了发行收入和广告收入,江苏科普期刊收入结构中还包括新媒体收入及其他收入。其中,20xx年新媒体收入占比较少,仅占。

江苏科普期刊传播能力指标体系调查结果

依据选取样本和评价指标体系,本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江苏科普期刊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得分均分为分(满分100分)。具体分析如下。

采集处理科学内容的能力较好,办刊队伍情况良好调查统计17家江苏科普期刊在采集处理科学内容的能力方面的平均得分为分(满分60分),多数期刊在内容上具有较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通俗性,办刊队伍结构基本合理,但是在科普期刊的专题策划、专家储备上仍有可以改进的空间。

媒介融合发展综述范文 第八篇

【摘 要】本文以2011年新闻传播学术期刊中关于新媒体研究的论文为对象,分别从对媒介融合概念的理解、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体变革、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等方面对2011年媒介融合研究进行梳理。

【关键词】媒介融合 媒体变革 发展趋势

一、对媒介融合概念的理解

南京大学丁柏栓教授在《媒介融合的概念、动因及利弊》中认为:“媒介融合是由新媒体及其他相关因素所促成的媒介间在诸多方面的相交融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前所未有的。在中国现有的国情条件下, 媒介所有权的融合, 常常涉及非常复杂的因素, 是否融合、与谁融合、何时融合、如何融合、在多大程度上融合, 并不是由媒体负责人和一般的新闻从业者所能自主决定的。”②

丁教授认为媒介融合应从三个层面理解,即物质层面、操作层面和理念层面的融合。物质层面的融合即工具层面的融合,也就是传播工具之间的功能相互交融;操作层面的融合主要包括传播业务和运营业务层面的融合;这主要是针对新闻从业者来说的;理念层面的融合即意识层面的融合。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媒体变革

媒体融合带动了媒体变革,而媒体变革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

1、变革手段之一:异质媒体的互动和联合

媒介融合发展综述范文 第九篇

这就改变了传统媒体只能单向传播新闻的模式,让新闻传播更加快捷便利。新媒体这一优势在体育新闻传播中运用的更加广泛,观众在观看比赛时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也能自己生产“新闻”,使体育新闻的趣味性大大提升,改变了原来呆板枯燥的新闻传播模式。

一、体育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区别

(一)旧媒体、新媒体的概念

任何新与旧的概念都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进行互换,新旧媒体也不例外。例如报纸刚出来的时候,在当时的那个时代来说报纸就是新媒体。但是广播出现之后,报纸就成为了旧媒体。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新旧媒体。

(二)新旧媒体的区别

二、新旧媒体融合对体育新闻传播的意义

(一)大众参与到体育新闻传播

(二)提高体育新闻传播娱乐化

新媒体出现后,体育新闻变得更具娱乐性。娱乐化是体育新闻传播的趋势所在,娱乐化的赛事新闻不仅增强了大众对体育新闻的兴趣,也会让一些原本不关注体育新闻的人喜欢上体育新闻。传统媒体的体育新闻报道大多集中于赛事情况的分析,赛况结果的反思,严肃的报道形式使报道缺乏趣味性。但是新媒体对体育新闻的报道已经远远不满足与此,在报道赛事的同时也会关注体育明星的花边新闻、绯闻女友等,这大大增强了体育新闻的可读性,满足了大众的好奇心。

(三)有助于媒体体育产业的发展

媒介融合发展综述范文 第十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群众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已经进入到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也促进了不同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这种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当前媒体改革的主要趋势。在此背景下,探究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形态进化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媒体融合语境;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形态进化

一、媒体融合语境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挑战

(一)娱乐化的传播语态

目前,媒体整体发展呈现出一种较为显著的泛娱乐化特征,呈现出一种消费主义以及娱乐主义的发展状态。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内核在于人本主义,其与娱乐主义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斥性。而有些电视媒体,为了迎合部分群众的娱乐诉求,降低自身格局,导致各类庸俗、猎奇的新闻不断出现,特别是在地方电视民生新闻中,这种问题更加明显,主要表现为血腥暴力的镜头或是低俗八卦的主题题材较多出现等。如在某一民生频道所播出的新闻标题为《QQ群出现不雅视频,爱心人士合力拯救小狗》,虽然标题上出现了爱心,但在语态与文本方面却存在着较多的色情词汇,甚至还有不良的引导暗示,这也反映出在媒体融合时代,电视民生新闻出现的价值失守问题。

(二)传播环境的碎片化特征

随着智能手机以及各类社交媒体的广泛普及,用户已经彻底在电视面前解放,新闻被进一步分解成了短视频以及各种链接等不同形式,全面渗透到群众的日常生活当中,比如用餐、休息以及地铁等,突破了传统电视民生新闻的整体性报道模式。同时,传统民生新闻所采用的故事化的叙事模式,也很难适应当前段子化的传播趋势,原本那些具有新闻深度的内容也被碎片化的环境直接消解为较为直白的信息。除此之外,这种碎片化的传播形式也为自媒体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群众的选择也更为主动,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也进一步逼迫电视民生新闻必须进行转型。

(三)多元化的传播渠道

在媒体融合语境下,数据信息的传播渠道进一步拓展,比如抖音、微博、微信等平台。而电视民生新闻产品在这种多渠道、多平台的传播中存在硬着陆问题,这种硬着陆所指的主要是传统的电视媒体并没有在根源上找寻出符合媒体融合传播实际情况的新闻内容,仅仅只是单纯地拓展传播渠道,在传播内容与传播质量等方面没有进行改善优化。如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都市110》中,其在播出过程中引入了记者通过快手平_系群众的片段,显得牵强附会,甚至对节目的正常播出产生了影响。

(四)节目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

相对于短视频等全新媒介来说,传统电视民生节目的传播模式过于单一,已经很难满足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同时,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一种专业的信息传播平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对于主持人也提出了十分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在语言表达、着装以及景观设置等方面,同样存在严格规定,这导致观众产生了视觉疲劳与审美疲劳。而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上,由于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以及具备民生气息的传播内容,观众感到耳目一新,同时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过于单一的播报方式,也降低了群众获取信息的热情。因此,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必须在播报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与调整,转变原本较为枯燥的播报方式,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播报形式来提升节目与受众之间的沟通互动。

二、媒体融合语境下电视民生新闻传播所具备的优势

在媒体融合语境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电视民生新闻无论是在内容方面还是视角方面,都与群众的日常生活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具备较为独特的内在价值。电视民生新闻报道具有较强的市井化色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电视民生新闻有着更加浓郁的本土化倾向,比如《北京特快》《南京零距离》等节目,从节目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报道内容主要为一城一地,关注的重点就是群众的衣食住行等内容,有些节目还会采用方言进行报道,体现出一种完全不同的地域人文感;其次,电视民生新闻报道有着平民化的叙事方式,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当事人的角度展开叙述,确保电视民生新闻可以深入到群众中。民生新闻具有极强的涵盖性,可以涉及教育、就业以及医疗等多方面内容,还与邻里纠纷、偷盗抢劫以及停水停电等生活问题紧密相连。尽管新媒体分散了受众的注意力,但也为民生新闻的策划提供了更多的内容以及信息源,电视民生新闻可以从新媒体中获取故事,比如知乎、微信以及豆瓣等,都通过深挖主题,更好地讲述与群众生活相关的故事。

三、媒体融合语境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形态进化的优化措施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