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哲理的作文(优选20篇)

山崖发表网作文2023-01-02 10:03:48198

登飞来峰哲理的作文 第一篇

课一上完,我的心情除了难受,还是难受,因为课上得比我预想中的要糟很多。同事们安慰我,是孩子们不勉够配合,可是我心里清楚得很,这怎么能怪孩子们呢!于是,静下心来,不断反思,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反思。

1、删繁就简。上完这堂课后,我更真切地体会赵志祥老师那个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很简单”。他说课堂教学要简单,首先,教学环节要简单些。教学设计,要懂得舍弃,要大胆舍弃那些看似精彩而实际上对教学效果没有意义的环节。纵观这一节课,我发现对王安石那几首诗的拓展,特别是后面的唱诗环节,可以大胆地删去。所以,我难受!

2、避急求稳。说到这一点,就暴露了我这堂课最大的缺点,胸中有案,心中无生。一开始,我就担心我的课没办法上完,满脑子都是教案。因此,课上就是我急于求成的表现。反之,就是对学生关注得太少。评判一堂课上得精不精彩,不在于你的教案设计得怎么样,而在于你的眼中有没有装满学生。正因为这样,所以课堂上,我的评价语言单一,我的指导不够细致。所以,我惭愧!

3、有备无患。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还是要备学生。我很用心地在备教材,却很“放心”地备学生。去熟悉班级时,我只是简单地向他们提出几个预习要求,没有叫他们起来读一读,没有了解他们当中谁的朗读水*最好,看看他们的朗读水*怎样;没有问一问*时是怎样上古诗的……这会儿才真正的明白熟悉班级的真正含义,就是要关注学情。因此,在课中,当教学第二环节时读诗时,一听到学生的朗读水*那样时,我便慌了手脚。倘若如此,我得马上改变我的教学策略,既然学生都没办法读懂读通的话,那就得在这个地方下一番功夫,得指导得细致些,包括划节奏线,标重音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去感悟意境。更致命的是我的教案改了,但是我却没有再试上(因为在班上上得实在很精彩),我太高估自己了!所以,我愚蠢!!

以下,是我课堂中的两个教学细节,如果再让我上的话,我会这么做:

1、听师范读后,想想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生回答我作画时,当学生说自己看到了太海,看到了树木时,我得让学生继续说,我作画,让黑板呈现出一副即兴的画作,这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的意境。然后,对学生说:“这画美吗?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看到这样美丽的画面的?”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是站在飞来峰的`塔顶上。接着,再来引导学生感受塔高,最后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到远”的道理,我想这样一来,水到渠成,而不会牵强附会了。

2、引导学生理解浮云的含义时,我问道:“想一想,王安石在实行变法时,他会遇到哪些困难?时,我得让学生说,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总结:“孩子们,这就是‘浮云’的含义,你们真的是太厉害了,这么难以理解的词你们竟然读懂了,不简单啊!”在这基础上,我会说:“我想,你们肯定也能读懂王安石心中的话。当王安石遇到这些困难时,他心里会想些什么,会对自己说些什么话?”然后让学生交流,走进诗人的内心,那么诗蕴的体会就不在话下了。

我得学习,学习,再学习,因为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只有真真正正地“身在最高层”,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啊!

登飞来峰哲理的作文 第二篇

今天我和家人一起来到了“飞来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美,空气是那么的新鲜,山上有很多很多的小鸟,唱着欢快的歌曲,好像正欢迎我们的到来。

我们一边走一边看风景。突然一阵赞美的声音传进我的耳朵里,我跑过去一看,“飞来峰”上有一座又高又大的笑佛,弥来佛胖胖的,笑眯眯的,不管从哪里看,他都是在对我笑,我拿起相机拍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顺着小路往前走,我在洞里看见有许多人在往洞顶看,我也很好奇的看,洞顶上有一条很细的缝,能看到天空,原来这就是“一线天”。

我们顺着山路一步一步地往飞来峰的山顶爬,我实在走不动了,就坐在石头上歇一下,心想:先苦后甜,我一定要努力爬到山顶,去看一下飞来峰的全景,看看灵隐寺的香火。我选了一条比较难走,但是近的路,飞快地跑在了爸爸和姐姐的前面,很得意地叫他们快点上来!到了山顶上,我看看远处,山上绿油油的,绿树中的灵隐寺安静地接受人们的朝拜,天空是那么的蓝,春风吹来,一阵阵花香,我心想:要是不离开该有多好呀!四川的天气总是灰蒙蒙的,不像这里的天气,总让人高兴!

天渐渐黑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神奇的飞来峰,静静的灵隐寺。

登飞来峰哲理的作文 第三篇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 :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

登飞来峰哲理的作文 第四篇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教学构想:

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引导学生运用已积累的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诵读古诗文,想象诗境,从而理解诗意,体会中心思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入情入境;整体通读,想象诗境;分步解读,感悟哲理;二次整合,学习观察方法。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朗读《登飞来峰》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登飞来峰哲理的作文 第五篇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语:孩子们,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杭州飞来峰走走看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飞来峰的图片,学生欣赏。

师导:孩子,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吗?

2、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3、谈话,揭题。

师导:在你们的眼中,飞来峰是那样的美丽、雄伟壮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师板书:角度),结果认识不同,感受不同。我们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飞来峰,并留给了我们一首千古传颂的《登飞来峰》。(教师板书:登飞来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品味诗人独特的感情、豪迈的气魄。

4、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1、投影古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2)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2人读,并正音)。

(3)我们一起做王安石,把这首诗齐读一遍。

师导:孩子们,学习古诗,就是透过字面去想像当时的画面,和古人对话,体会他的感情。

(4)你再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从这首诗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像出什么样的画面?(交流要点:人、峰、塔、云、日等,其他人可以补充,老师随机板书。)

(5)再现古诗画面。

他们又有着一种怎样的联系呢?能不能把这几个字连起来说一说?

(6)质疑,问难。

过渡: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学生提问,教师相机板书。

(过渡:学贵有疑,有了这些疑问,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去学习。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三、诵读诗歌,感悟哲理。

1、解读1、2句。

幻灯出示: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指名读诗句。

(2)理解词语。

寻:古代的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如我们学过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闻说:听说。

鸡鸣见日升:传说。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3)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谁能说说整句诗的意思呢?(同桌互相说、指名说)

(4)想象太阳升起时的美景。

师导:此时,诗人就站在飞来峰高高的塔上,想象看到了这样一幅美丽的情景。(出示:日出时的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这样的美景,你能用几句话描述当时的景象吗?

(5)指导朗读。

师导:这样的景象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那你认为怎样通过朗读来表达呢?

2、解读3、4句。

(过渡,师导:登上高高的塔,仿佛看见了日出时美丽壮观的情景。诗人不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学生齐读3、4句。

(2)理解词语。

不畏:不怕。

缘:因为。

(3)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3、整体理解诗意。

四、诵读诗歌,感悟哲理。

(师导:现在我们理解的只是诗句的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诗和我们现在写文章是一样的,是想通过字里行间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愿望。我们要想读懂诗人的心声,那就必须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

1、教师出示:王安石变法的故事 ,“浮云”的典故。

学生自己读读。

(出示:在北宋仁宗时候,大批农民失去田产,沦为佃户,遭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为了争取生存的权利,他们只有拿起武器,铤而走险。于是王安石就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法,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可是各项新法的实施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利贷者的利益,因此在新法实施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所以,他一登到山岭高塔,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陆贾《新语慎微篇》。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2、理解“浮云”的深层含义。

师导:读完了王安石的故事,知道了“浮云”的典故,你认为王安石眼中的“浮云”还指什么?

3、深层次得理解“不畏”。

师导:同样王安石也在实现自己理想的时候遇到了这样的奸邪小人,那他的反应是什么?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说吗?

“不畏”说明了什么?坚决果断地读读这个词。

4、理解“最高层”。

师导: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就做了宰相,任凭*势力怎样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他能如此坚持和毫不畏惧,全都源于“只缘身在最高层”。“最高层”又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

5、指导朗读。

读出诗人豪迈的气势。

6、学生总结。

(师: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7、诵读整首诗歌

(师: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远。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天下的雄才伟略。请同学们合上书本一起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豪迈气势,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

四、课堂检测。

试题:填空练习

飞来峰上___,

__鸡鸣见日升。

____遮望眼,

__身在___。

五、课后拓展。

1、自学古诗《题西林壁》。

2、课下搜集有关王安石的古诗读一读,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

六、结束语。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那豪迈的气势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为之喝彩。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为自己储备知识,积蓄能量,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齐声诵读这首诗来结束本课。

登飞来峰哲理的作文 第六篇

一、教学内容:《登飞来峰》

1、老师背诵《登飞来峰》这首古诗并走上三尺讲台。

老师要求学生背诵这首古诗。

2、老师让会背诵这首古诗的同学说出这首古诗描写的是什么,说出它是一首什么诗,以及它表现的是什么。

老师解题:《登飞来峰》描写的是王安石眼中的飞来峰上的应天塔,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表现的是诗人治国理政的政治抱负和富国强兵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登飞来峰》是怎样写成的。

2、让学生产生《登飞来峰》诗的阅读兴趣和创作欲望。

三、教学重点

1、词语注释:

飞来峰:在绍兴城外的林山。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闻:听。

浮云: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以为。

2、概念解释:

登飞来峰哲理的作文 第七篇

教材分析

《登飞来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的王安石正是初涉官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飞来峰之千寻塔来抒发自己胸怀壮志寄托远大的理想。

设计理念(课标、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古诗词的教学更是如此。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理解、品析欣赏,从而正确体会和把握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逐步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品评赏析能力,更加喜欢古诗词的学习,更加热爱祖国优美的古诗词文化。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态度、对教材的理解)

以往,学生所学的诗大多是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于蕴涵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诗则是初次接触,因而在学习体会诗的含义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飞来峰和王安石的相关资料,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正确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明确古诗学习的一般性目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浓厚兴趣的引导下熟悉诗歌内容,运用图文结合、抓关键字,熟读想象的方式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并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时代资料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并且体会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且不畏艰难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准确描述诗歌的情景,并且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登飞来峰哲理的作文 第八篇

上课前,我准备了课件。把古诗及重点字词的注释写在了上面。一开始上课,我就把重点出示,提出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这一古诗意义的要求。学生们听了我的要求都在愣神。接着,我对其进行了研究方法的指导:把注释中关键词的意思带入古诗,然后读一读。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推出未加注释字的意思,如果是在理解不了,可以通过查字、词典解决。开始,我让学生试着通过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然后,进行小组合作的探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告诉小组成员,经过小组成员的集体评议达成共识。

小组合作中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了探究过程。对于那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难点,在巡回指导时,引导其解决,及时纠正他们在探究时所出现的偏差。在轻松的氛围中,很快就有小组写出了古诗的正确意思。

为课文配图,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成员之间把“太阳”、“人”、“飞来峰”的位置摆放在一张图片上,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有利于对文章哲理的理解。

成果汇报后,根据小组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排出了名次。作为奖励,第一名的小组获得了把自己的配的插图扩大并填色的奖励。

在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哲理后,我开始让学生背了背古诗。由于对古诗的`意思理解的透。不少学生在短时间内都可以背下来,但是并不熟练。

那尴尬的一幕-----古诗两首课后随笔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古诗两首》中的《登飞来峰》和《题西林壁》,课堂上我先让同学们同桌讨论弄清每句诗的意思,然后集体交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很快的进行完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正当我要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时,张明宇突然举起了手:“老师,怎么两首诗都有‘只缘’?这不是抄人家的吗?”听到他的问题,班上的学生也跟着起哄,我也有点慌了。“可不是吗?我怎么没注意到这个问题?”面对学生一双双好奇的眼睛我稍稍镇定了一下对他们说:“这不是抄,而是借鉴,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况且*汉字几千个,总不能个别字相同就说人家是抄袭的吧!”话一说出,许多孩子用那双能锐利的眼神看着我,我知道他们对于我的话持怀疑态度,心已砰砰乱跳的我只得红着脸进行着接下来的教学。

登飞来峰哲理的作文 第九篇

教学目的要求:

(2)背诵、默写全诗;

(3)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4)了解哲理诗的特点。

重、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全诗;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诗意理解。

(2)难点:最后两句蕴含的哲理、哲理诗的特点。

课型:讲授

教学主要步骤及内容:

猜一猜,他是谁?(教师逐次口述下列内容)

①他官至宰相,且多次任相,多次罢相;

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

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11世纪的*家”。

④他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

⑦他字介甫,晚号半山,被封荊国公,世称王荊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

⑧前不久我们才学过他的《伤仲永》。

【此环节由教师依次逐条口述内容,或者用课件逐条展示,直到学生猜出人物,然后直接引出本课主题,板书课文题目:登飞来峰】

融入文本一:题解

(教师简介如下内容)

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山上有一座应天塔。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塔山始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得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融入文本二:朗读

(一)教师板书全诗。请同学们琢磨琢磨每句诗,想一想该怎么朗读,试着划分一下朗读的节奏。

(二)温故

1、格律诗常见的是哪两大类?一般多为几言?

(古典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一般多为五言和七言)

2、诗歌(格律诗)节奏的划分

七言:

(1)基本:“二五”式和“四三”式

(2)细分:①二二三②二三二③二二二一④二二一二

五言:①二三②二一二③二二一

【一般情况是综合“音节”和“意义”两个方面,常以“二”起头,且上、下句节拍匀称】

(三)学生读写

齐读——自由朗读——试背——在笔记本上默写

(确实默写不下来的同学,可以抄写)

融入文本三:全诗简析

(一)①②句:

导问:

1、按课本注释折算,“千寻”等于多少“尺”?

这应当看着是什么手法的运用?

登飞来峰哲理的作文 第十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情景。

2.体会“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的不同寓意,感悟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1.飞来峰、庐山的图片介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渲染气氛。

1.引言: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很多诗,现在就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来背一背。

2.师生共同背诵《泊船瓜洲》《春日》。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王安石的诗--《登飞来峰》。

二、流资料,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飞来峰的图片。

师介绍: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今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

登飞来峰哲理的作文 第十一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朗读《登飞来峰》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登飞来峰哲理的作文 第十二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能力目标: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朗读《登飞来峰》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要点:

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登飞来峰哲理的作文 第十三篇

听说城外的宝林山有一座应天塔,我想应该是很美丽的吧。于是,我收拾好行囊,登山上塔去。

走到山脚下,抬头一望,高峰入云啊!我迈出脚步,向森林走去。这时是清晨,露水还没有干透;土地也是湿湿的,周围长满了杂草。多么幽静的山林啊!我怀着愉悦的心情加快了前进的步伐,走着走着,听着小鸟的鸣叫声,像一首天籁之音;看那淘气的小猴子,在树枝上翻来覆去,就只为摘那红通通的苹果,真是可爱;再看看那赤青的蛇,不要说碰啦,看了都吓得腿软啦!好久没有看见这么怡人的美景了。

山是尽管很高,但我一路看到美景都几乎忘了时间,忘了山的`高了。几经千辛万苦终于登上了宝林山,但心里却又高兴,是那种说不出的滋味。再望望应天塔,一共十二层,外面铺着古铜色的瓷砖,更显韵味。我已迫不及待地登上塔顶,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正好听到鸡的啼叫,再看看那远处的群山,太阳正升起,那阳光正刺眼呢。不用怕飘浮的云层,因为我已经处于人间最高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遮挡我的视线,我大叫一声“啊”,几乎整个世间都听到,我很自豪。看,那绿油油的草地;看,那蔚蓝的大海,看,那金黄的田野,简单直高兴地流泪。于是,我留在那里,吃着可口的点心,喝着浓浓的红茶,欣赏那天上有地下无的天下美景,那是我一生难忘的地方。

我喜欢那登山的滋味,喜欢那自然的美丽风光。我一定会再去那里,那欣赏那美景,享受那种美好的感觉!

登飞来峰哲理的作文 第十四篇

回想起去年我们一家三口在劳动节登长城的场景,心中自豪与敬佩之情便油然而生。八达岭长城耸立于北京市西郊,远望起伏连绵,近看峻岭陡峭。长城盘旋在山梁上,像腾飞的龙。站在长城上往下看,一个个行人如蚂蚁;往上看,蓝天白云,烽火台傲然耸立。登长城看起来容易,走起来让人气喘吁吁。

好不容易走到好汉坡,大家都累得汗流浃背。妈妈语重心长的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长城不自满。”听了妈妈的话,我士气大振,用尽全力往上登,终于登上了八达岭的最高处——烽火台。爸爸告诉我:“这是古代秦朝时期为了防御匈奴们的入侵,劳动人民用肩挑手扛,砖石而砌,以后逐渐形成了万里长城。”我听了,霎时间心潮起伏,一脸拍下了好几个镜头。站在长城上,我浮想联翩:两千多年前,无数块凝聚着劳动人民心血的砖,砌成这万里长城,真了不起!

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吃苦耐劳的精神,把*建设得蒸蒸日上、欣欣向荣这次爬长城既让我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同时也筑造了一座我心中的`“长城”……

登飞来峰哲理的作文 第十五篇

去年暑假,我来到了八达岭长城。正所谓“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一直向往着目睹它的风采,终于可以如愿所偿了。

坐在开往长城的大巴上,我好像看见了壮丽的长城起伏绵延的情景。

到了长城,我站在顶峰向远处看,景色十分壮观。我仿佛看见了一条灰色的长龙跨峻岭,穿荒原,横瀚海,经绝壁,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雄伟景象。

爸爸告诉我,长城又称为“万里长城”,是*古代在不同时期抵御曾经北游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军事工程。长城总长度为千米,分布在15个省区。当时秦始皇用了近百万劳动力,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

看着这雄伟的长城,我不禁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他们竟然能想到这么聪明的办法抵御外族的入侵,城垛可以轻松的从里面观察敌情,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防止敌人的攻击。

烽火台可以作为情报传递的系统,如果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信息。

我心想:这每一块砖都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辛勤和聪明智慧。想到这,我不禁心生敬佩之情。于是我爬到顶峰,高声大喊:“我是好汉了!我是好汉了!”

长城是*历史上的一棵璀璨的明珠。它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没有他们,就没有这壮丽的奇观。

登飞来峰哲理的作文 第十六篇

1、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唐代的三首诗,接下来要学的是宋代的两首诗。先学第一首——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2、教师简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3、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4、全体学生齐读。

5、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诗意。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_千寻塔_之高。一、二两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5、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登飞来峰哲理的作文 第十七篇

杭州飞来峰湿鼎鼎有名的,很多很多的人有没有想过,飞来峰事不是飞过来的呢?这里面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呢。

在很久很久以前,飞来峰还在一个李杭州很远的地方,一天,飞来峰山崩地裂,一个很大很大的怪物出现了,那一个怪物天天到山底下抓老百姓吃,每一天,很多很多的家庭都要为死去的家人送葬,人们对飞来峰上的怪物可真的是恨之入骨了,也有很多很多的人想上山刺杀怪物,可是,他们那里打的过怪物啊,还没有到山顶,就已经被怪物给吃掉了,而且,怪物吃人的方法非常的残忍,先是把人的双眼抠出来,又拿自己锋利的指家把人的肚子来破开,又把人在悬崖上饶三圈,然后又丢下去,飞来峰在那一个时候有六万七千丈高,丢下去不死才怪呢,然后又拿石头把人磨成粉末,最后就把人给吃掉。

一天,一个英雄上山,被怪物吃了,可是,后面一个人乘着怪物吃拿一个英雄的时候,卡擦,怪物的脑袋就落地了,怪物慢慢的便小了,最后没了,飞来枫叶缩小了,轰的一声,飞来峰飞到了人间天堂——杭州。

登飞来峰作文5篇扩展阅读

登飞来峰作文5篇(扩展1)

——《登飞来峰》3篇

登飞来峰哲理的作文 第十八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和鹅》后,你收获了什么?是啊,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上看问题,看事物,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看景致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王安石的著名诗篇——《登飞来峰》(板书)

二、初读感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将诗句读准确,读流利,如果能读出诗的韵律美更好。

2、(一读:读准确,自由读,提问2个人读)大家读得很投入,哪位同学愿意代替王安石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准确,真了不起!)

谁还想尝试?(读两个人即可。你读得真投入,真像一个小小的王安石!)

三、通过朗读指导,理解诗意。

1、孩子们,如果能提出新的问题来研讨,更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意。看看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用笔轻轻在它旁边打上问号。(学生提问,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词句板书。要点:寻、闻(听说什么?)、畏、缘以及第三句等。)

2、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利用孩子的已有经验解决部分词语,查字典弄清楚“寻”的意思,句子理*在整首诗学习中解决。

3、理解字词的意思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二读:思考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读流畅,提问一人说诗意,一人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边读边思考句意。提问诗意,再读。(读得更流利了。)

4、结合刚才学习的收获,想一想:假如黑板就是一张画板,结合你获得的信息,你想给上面填充哪些内容?(师随机板书:日、云、峰、塔)

登飞来峰哲理的作文 第十九篇

七月,雨后的一天,空气清新。我们来到飞来峰脚下,买了门票,便兴致勃勃地开始登山。

石阶曲曲折折地通向山顶,我们拾级而上,有些陡峭的地方,大家互相搀扶一下。飞来峰上的树木郁郁葱葱,雨后的树叶特别嫩绿油亮,灿烂的阳光把各种树叶的影子印在我们的脚边。许多小昆虫在草丛中自由玩耍,知了在树上尽情高鸣。山上的藤萝显得离奇的显眼,碗口粗的树藤像乌龙一样盘绕在半山腰的巨石上,又从这棵树绕一个弯再缠绕在另一棵树上。有些大胆的游客站在藤萝上面走来走去,体验着当杂技演员的感觉。我和妈妈坐在藤萝上面荡起秋千,爸爸立即帮我们拍了张照片作留念。

我边走边看,边走边说,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峰顶。站在峰顶放眼望去,稍远处的山峰像翠绿的屏障,山对面灵隐寺的梵楼僧宇尽收眼底,络绎不绝的游人好似穿梭的游鱼。峰顶的怪石众多,形态各异,有的像牛卧在那儿,有的像猪一样酣睡;有的像顽皮的猴子搔首弄姿……

我忽然想起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于是便轻声吟诵道:“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遍背完,心中陡升好奇——千寻塔哪里去了?我千寻万找,可山峰上面没有寺庙,没有塔,连一个亭子也没有,只有一两个人撑着遮阳伞,摆个摊子卖些饮料和纪念品。我心中不免有丝遗憾,若能登上千寻塔领略一下“身在最高层”的感受,那该多好!

我们没走原路下山,一路上见到岩壁上雕刻着许多佛像,他们姿态不一,有的神态安详地盘腿坐着,有的挺着肚皮笑口常开,有的在神情严肃地讲法念经……爸爸对我说:“《济公传》上记载,传说飞来峰是从四川峨眉山飞过来的,为了不让它到别处害人,济公带领许多石匠雕出五百尊佛像把山镇住,从此山不再飞走……”我听得津津有味,不由浮想联翩。

最后,我们随着身旁的一个旅游团,来到飞来峰脚下的一个大石洞里,石洞挺宽敞的,从山南边通到山北边,虽然里面光线暗淡,但是游客可不少。咦?他们都站在那里仰着头看什么?我好奇地走过去,朝洞顶上看看,有的游客看到了一丝光线。这时,导游说:“你们有没有看到‘一线天’,谁看见就跟佛家有缘的……”一些游客听了这吉祥而逗人的话语乐得满脸喜滋滋的。听了导游的一番介绍,我们才明白这“一线天”景观是这么回事:洞顶石壁裂开一条缝,一丝阳光穿过,可以看到一线天空。有趣的景观!

许久,我们才离开飞来峰,向灵隐寺走去。

登飞来峰哲理的作文 第二十篇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景数不胜数,飞来峰就是其中之一。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我有幸和飞来峰来了个“约会”,近距离感受了她的美。

飞来峰坐落在西湖的西面,山脚下就是灵隐寺。我下了公交车,细雨若有若无地下着,发现蜿蜒的山路上,已经有了不少行人,三个一群、两个一组,有的还没有打伞,就这样漫步在路上,真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啊。山路两边,到处伫立着枝繁叶茂的树木,有的高耸入云,笔直挺立,像一个个的哨兵;有的弯弯曲曲,枝叶繁多,像一个个婀娜多姿的少女,更多的还是毛竹,在雨水的滋润下绿得更加逼人了。抬眼望去,远处雾气氤氲,随风升腾,像给群山披上了一层薄纱,宛如仙境一般,但却遮蔽了游人的视线,只有两侧的山脊若隐若现,宛如两条绿色的蛟龙盘旋在飞来峰旁边,不断地喷云吐雾。看到这等奇景,我不禁加快脚步,想早点感受一下“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意境呢。

一路上雾气环绕,踏云而行,呼吸着山间凉爽清新的空气,不一会儿就来到了灵隐寺,往前走几步,再拐个弯,飞来峰映入了眼帘。飞来峰是一块巨大的岩石,从远处看光秃秃的,和周围的郁郁葱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感觉很光滑的样子,让人忍不住想去摸一摸。近看时,却发现,上面有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山洞,大的有三人高,小的只有拳头大小。看了旁边的介绍才知道,原来这是由飞来峰特殊的地貌经过长期的风蚀形成的。飞来峰上到处雕刻着栩栩如生的佛像,据说都是佛在人间的化身,有的表情严肃、双目微闭,在打坐念经;有的露着肚皮、手摇蒲扇,笑呵呵地看着众人;有的双目怒睁、手持利刃,一副凶神恶煞的模样。

这些佛像经历了岁月的磨蚀,造就了飞来峰佛教胜地的盛名,吸引了大批善男信女前来朝拜。飞来峰的由来据说也和佛教有关。很久以前,有一个印度来的得道高僧游历至此,看到这座山时,觉得和他家乡的一座山一模一样,不禁怀疑回到了家乡。家乡的山中有只猴子,每当他手一拍,就会来听他说经传道,于是他忍不住拍了一下手,结果那只猴子真的走了出来。他认为是佛祖显灵了,用法力把家乡的山挪到了这里,以便让他在此传经布道,从此他在这里定居下来,并把这座山命名为“飞来峰”。故事的真假不得而知,高僧的眼光却是令人佩服的,如此景色怡人之地确实是修行的好地方。

故事说不完,美景看不够,这就是飞来峰,这就是杭州。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