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推荐26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2-12-22 14:37:26440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 第一篇

摘要:作为市场经济交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市场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证券市场的发展对于改善我国经济制度,提升我国经济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但随之而来的证券市场的高风险性也为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分析我国证券市场风险,探究其应对机制是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将对我国证券市场风险的内涵和类型进行介绍,并从四个方面对我国证券市场风险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探究证券市场风险的规避措施,旨在为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健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关键词:证券市场;风险;分析

一、证券市场风险的内涵及类型

1.证券市场风险的内涵。证券市场风险一般是指在证券经济活动中,由于证券市场的不稳定性造成了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对于投资者来说,会造成预期收益值和实际收益值之间的落差,因此为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带来一定的影响。证券市场的风险因素则是指造成证券市场风险的一些原因,对于任何风险事故来说,这种造成风险发生的条件和原因都被称作是风险因素,正是由于这些证券市场风险因素对证券价格产生复杂的和连续的影响,造成证券市场不规律,产生风险结果,造成证券主体资产的贬值以及对经济主体带来损失。2.证券市场风险的类型。我国证券市场风险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信用风险,是指证券持有人没有按时支付给投资者其应得的本息,因此造成了投资者的损失;二是道德风险,是指上市公司为了谋取利益,采用欺诈的手段对待投资者,使投资者也受到了利益损失;三是交易过程风险,是指由于投资者自身的或者是证券公司的工作失误,在交易的过程中出现问题,这对投资者和证券公司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四是违法违规风险,是指证券公司在交易中存在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给投资者带来了利益损失,这对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二、证券市场风险的原因

证券市场风险在本质上就是指证券市场价格的不正常波动,从而造成了证券投资者的损失。证券市场风险通常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系统性风险,即在证券市场中所有证券企业都需要面对的一些风险,比如国内外经济变化、政治制度变化等事件造成的风险,其特点是如果证券市场出现了价格波动,那么会对所有的投资者造成影响;二是非系统性风险,则是指某一证券企业其自身原因所带来的风险,其特点是风险常常是由特殊情况所造成的,并且其影响只针对证券或企业。在当前的证券市场中,有许多不同的风险因素存在,而造成我国证券市场风险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在证券市场中,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是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当减少供应或增加资金时,证券市场的价格会出现上涨,反之,当增加供应或减少资金时,证券市场的价格会出现下降,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体系也越来越复杂,因此一些非供求因素对于证券市场的价格也带来了影响,从而造成证券市场价格波动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增加了证券市场风险。2.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原因,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较小,因此一些上市公司的质量较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一是企业制度相对落后,企业的管理存在很大缺陷;二是企业发行股票主要是为了谋取利益,而并不重视对企业发展质量的提升;三是很多企业存在账目不清等现象,造成投资者利益受损。除此之外,在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如信息披露不规范、信息披露不主动、信息披露不连续以及信息披露不真实等现象,造成我国证券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很低,带来了较大的风险,从而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3.不重视对投资者的保护。在我国当前的证券市场中,对于投资者的保护机制并没有得到完善和提升,因此应当对其加以改进。首先应当加强对投资者专业知识的教育,使其能够对证券市场相关的额知识和法律制度有所了解,并且能够明确证券市场中存在的风险,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进行评估,规避风险;其次是加强对投资者诉讼的支持,当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受到欺诈等,可以帮助其采取合理的诉讼方式,获得相应的赔偿;最后是建立必要的赔偿机制,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投资者的参与度,减少其在证券市场交易中面临的风险。4.证券市场监管不力。对证券市场进行有效监管,是实现证券市场风险规避的重要举措,任何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管,合理的监管能够使市场的发展更加稳健,并且能够有效保障投资者的权益。我国当前证券市场的监管还存在缺陷,在监管理念和监管措施上都存在不足,因此应当对其加以重视,并且对我国的监管体制不断进行完善,实现对证券市场风险的有效控制。

三、证券市场风险的规避措施

1.改善证券体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比较晚,并且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体制和结构上的问题,因此可以向国外的证券体制进行参考和借鉴。通过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结构以及证券投资风险的研究,可以建立多层次的证券交易市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场,另外,政府部门也应对证券市场进行合理干预,既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扶持,也不能有太多的干预。为了实现我国证券市场组成和发展的多样化,应当建立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调节证券市场的竞争环境,从而能够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降低证券市场风险。2.加强证券市场监管。证券市场的有效监管对于实现证券市场的提升和风险的有效规避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不断地创新和实践中,才能够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进行提升,并且对于相关的机制加以完善,从而能够保障证券市场监管力度的提高。另外,在证券市场监管中,应当重视对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保障证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从而提高企业形象。3.树立诚信观念。在证券企业和证券市场的发展中,树立诚信观念,建立起一个诚信交易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投资者来说也是十分关心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复杂化,以及证券市场竞争的激烈化,谁能为投资者提供有保障的交易平台,谁就能够在证券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因此,证券企业应当重视诚信交易,在交易的每个环节中都应当保障诚信,并将这种观念融入到证券市场发展的每个方面,从而能够推进我国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

四、总结

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证券市场的发展,并且随着证券市场业务的不断拓展,也使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这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世界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性也带来严重的影响,造成了证券市场风险的不可预估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完善我国证券市场风险的规避措施对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部门应当重视证券体制的改善以及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加强,证券企业在经营中也应树立诚信观念,从而实现证券市场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喜波.论我国证券市场风险应对机制的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5,(26):94-95.

[2]焦焜.精神损害赔偿的法理依据研究[D]._中央党校,2015.

[3]孙鹏.证券市场风险问题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2,(07):6.

[4]李艳,曾海蓓.我国证券市场风险的法律防范[J].经营管理者,2009,(01):125~126.

[5]王坦.透析当前证券市场风险现状[J].吉林金融研究,2008,(11):13~15.

[6]李巍.中国证券市场风险及防范[J].中国科技信息,2008,(19):181~182+184.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 第二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每年企业从欧盟市场进口大量高技术含量的机械设备,进口过程中也伴随着大量的风险问题。这类风险主要可以分为国家性风险、市场性风险以及合同性风险,本文将分别对这3种风险进行探讨。

一、国家性风险分析

国家性风险对从事进出口的企业影响极大,因为它是源于企业无法控制的风险,一旦发生,企业将无力回天。从某种程度上讲,国家性风险是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博弈,产生国家性风险的根本原因是外贸企业的目标与东道国的目标存在冲突。

国家性风险的第一个来源是欧盟对我国政治态度。一方面欧盟与我国在意识形态上依然存在较大分歧,另一方面以经济竞争担忧为主的“_”兴起,迫使我们不得不面对欧洲民众对华态度变得复杂这一现实。因此双方在具体贸易问题上的争议毫无疑问的会增加。在进口高新科技设备时,可能会在谈判及合同的签订时遭遇麻烦,遇到对方无理要求,在贸易过程中易发生问题和争议。

其次,欧盟出口管制也是国家性风险的重要来源。由于进口大型高端设备涉及到高新技术的使用和转让问题,欧盟可能会对一些我国必须的、科技含量高的设备限制出口。在当今社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已是各国的共识,一项重要的高新技术,可能会使一个国家在综合国力上上一个台阶。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先天上就站到了欧盟的对立面上。因此,欧盟在与中国合作的同时,也会限制其拥有绝对优势地位的大型高端设备的出口。

另外,进行进口贸易时,我国进口管制政策的变化也是国家性风险的一个主要来源。为了扶植国内大型设备生产企业和防止进口过剩,我国已采取了一些措施,限制一些产品的进口。据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1月1日起,中国对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进行了调整,新增了36个条目。其中主要包括两部分机械设备:一是对农业机械、石化、煤炭综采、输变电设备等国内已能生产的重大技术装备;二是近年来国内已能满足需要的设备,如港口机械、飞机装载设备、测量仪器、数控装备等,这意味着上述机械产品被取消了免税待遇。以挖掘机为例,据海关统计,2009年1-2月,我国挖掘机进口1990台,比2008年同期下降%,价值亿美元,下降%,进口平均价格万美元/台,上涨%。其中2月份当月进口1014台,下降%,价值6661万美元,下降%。由此可以看出,此次调整从政策上成功限制了部分国内已具备生产能力的机械设备的进口,鼓励国内采购,因此造成了机械产品进口量的下降。企业如果不了解这些规章制度,认为进口的东西都是好的,盲目地进口,则可能遭遇损失。

二、市场性风险分析

进口欧盟设备中存在的市场性风险主要包括价格风险和技术贬值风险。价格风险始终贯穿于进口贸易中,并且与汇率的变动紧密联系;技术贬值带来的风险在进口科技含量高的大型设备出现频率很高,且危害很大。

(一)价格风险

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变化而频繁波动。贸易价格随合同而定,而实际价格却随市场波动,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价格风险,既可能让进出口商受益,也可能使他们遭受损失。

价格风险首先表现在定价方面。欧盟在大型高端机械设备上存在绝对优势。例如,我国印刷企业生产中需要的高端印刷设备几乎全部需要向欧盟进口,欧盟的生产企业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利用这种地位,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产品的供给量来影响价格,达到控制价格的目的。2006年11月,我国进口金属加工机床的数量为9408台,总金额为576155千美元;到2007年11月,进口量只增长了300多台,但是总金额却激增到636370千美元;到了2009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4月的金属加工机床的进口量只有4383台,但是总金额却还是高达544020千美元。这些都说明,欧盟具有机械设备的定价的地位,即便出口量下降,但是却可以相应地提高单位价格。因此我国企业往往不得不在从欧盟进口设备时面对更高的成本,甚至是不进口。许多企业在进口中消耗过多的资金,使得企业陷入无法正常运行的窘境。同时,大量的使用进口设备也大大的增加了我国企业对欧盟出口商的依赖度,生产环节中的最核心环节极度依赖进口设备,反过来巩固了欧盟出口商在市场中的统治地位。

另外,价格风险与汇率紧密相关。由于大部分高端机械设备的单件价格很高,因此其受汇率变动的影响也就更大。进口高端设备的合同,往往金额在几十万乃至上百万欧元,而在进口贸易相对长的贸易期内,一旦汇率变动,其风险往往很大。纵观欧元近几年的走势,自2005年以来一直相对较平稳,但是自2008年8月金融危机开始露出端倪,欧元汇率直线下降,给当时的进口带来了便利。但是,不稳定的汇率看似可以带来收益,实际上往往风险更大。2008年10月欧元兑人民币汇率跌至左右,但是2009年以来,欧元开始反弹,已回升至左右,这就意味着如果进口100万欧元的设备,则需要多花费大约80万人民币,汇率对进口高端设备的风险可见一斑。

(二)技术贬值风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每过一段时间,制造商就会对其商品提高一个档次,这一段时间可称为一个“提升周期”。这样,原有的生产设备相对于新生产的设备而言,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性贬值。这种贬值,科技含量越高的产品表现的越明显。

我国从欧盟进口的设备,大多都是科技含量很高的高新技术设备,这些设备的主要价值便在于其领先的科技,但同时,这些设备也有更大的可能出现技术性贬值,一旦出现,则会带给企业巨大损失。例如,本来企业进口一套高端设备,可以利用其生产出在市场紧俏的产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这项技术出现了贬值,导致企业不但不能收回成本,而且生产的产品因为技术的落后,失去了市场,导致企业整个经营计划的失败。

三、合同性风险

合同是所有贸易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自欧盟进口设备贸易中合同也存在其特有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分为合同信用风险和贸易术语选用的风险。

(一)合同信用风险

在国际贸易中,“重合同,守信用”是交易双方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认为,追求个人利益是一般人性,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就是体现人类利己主义的本性的个人。这不仅暗示了信用风险的存在,同时从这一角度说明了信用风险存在是合理的。出口方违约对我方造成的损失巨大,我方应重点防范;此外,也要加强防范合同条款中的各类陷阱。在进口设备合同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我们警惕和借鉴。

第一,自欧进口设备中,首先应界定设备的产能,必须对每个工作日的时间内涵给予严格定义。不同国家、地区对设备产能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例如,比利时规定的标准工作日时间就少于我国。因此在合同中规定的设备产量上也可能存在重大分歧,如果我方将工作日默认为8小时,则会出现风险。

第二,在试用原材料的来源上,特别要警惕外方主动提出的“无偿提供试车用原材料”等类似条款。如果简单地接受“由外方无偿提供试车用原材料”等类似条款,就可能掉进外方的技术“陷阱”,使该进口设备患上“原材料依赖症”,在原材料的供应上终生受其制约。

第三,应高度重视合同条款中的品牌“陷阱”。一般设备合同往往针对其核心部件和重要元器件进行特别的约定,但是并不对品牌进行约定,因为同品牌的进口设备也会有不同的产地,而产地不同,品质和价格也会不同。我们在对欧进口设备中,如果只是确定了元件的品牌,一不小心,就会出现以最高的价格购买了同品牌最低质量设备的现象。

(二)贸易术语选用风险

进口贸易需要跨国界,涉及到国际运输的问题,因此在风险、责任、费用等方面产生了与国内贸易迥然不同的局面,其风险也更具特殊性。

在与欧盟进口高端设备的贸易时,贸易术语的选择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交易的进行。原则上讲,选用FOB术语在进口这种单位价值很高的设备时是比较有利的,既可以保证货物安全,也可以减少企业成本,但是在近几年我国与欧盟的对外进口贸易中,以CIF成交的贸易数量逐渐增多,逐步超过了以FOB成交的贸易。这是由于境外出口商希望在贸易活动中更多掌握的主动,而国内进口商为了获得最有竞争力的价格和规避运价上涨而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以CIF术语成交给进口高端设备所带来的风险和不利就更凸显出来。以CIF术语成交,进口商会面对如下几种风险:

首先,高端设备具有科技含量高的特点,进口中设备及时到达,尽早投入生产对利润的多少很重要。但是以CIF成交的进口合同,货物往往不能按时到达国内。由于CIF由境外出口商定船,并且是象征_货,卖方只负责在合同规定装船日内完成装货,而一旦由于船方或者一些意外的原因导致货物未能及时抵达,进口商将减少利润,同时也更加大了设备贬值的可能性,蒙受额外的风险。

其次,高端设备进口时,转运的危害较大,这在上文中已经做了分析,但是在以CIF成交的进口合同下承运人由卖方选择,为了节约成本,卖方会选择便宜的承运人,由此可能在装运条款上出现与合同的差异,出现允许转运等情况。给进口的高端设备带来危害。

最后,自欧盟进口设备,由于价值高,在海运途中如果出现风险,损失很大,因此海运中的保险十分重要。在CIF项下,卖方代替买方投保,受益人仍是买方,如果真的出现问题,保险公司是否赔偿与卖方无关,在某大型石油项目中我方向德国进口石油设备时,某件价格昂贵的设备内部发生损坏,双方对损坏是由包装不当还是运输不当产生分歧,因而我方向保险公司索赔时由于中间环节较多,与国外联系不便,加之无法判断货损时间造成海运及内陆两段投保责任不清等问题,该批货物索赔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由此可见,CIF项下运输保险是非常容易发生风险的方面,并且一旦发生,很难处理。

四、结论

从前文的分析中知道,我国从欧盟进口高科技的设备时往往存在诸多风险,有些则是可以完全避免,有些风险是企业自身无法避免的,但是只要各类进口企业在进口过程中高度重视,加强防范,那么就可以把各类风险降到最低,进而减少企业损失。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 第三篇

[摘要]以描述1993年~2000年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初期主要发展情况入手,总结分析了期货市场早期一系列风险事件的风险源,从而清楚刻画了为恢复交易国债期货等期货品种和新推出石油期货等新交易品种时所需认真考虑的关键点。

[关键词]期货现货套期保值

期货交易活动是一种“零和”游戏,有投资者盈利,就必然有投资者亏损,因此,期货合约仅仅是将期货价格变动的风险由一方传递给另一方。从期货市场的角度来看,这种由期货价格本身带来的风险无法监控,也是必然存在的。期货市场上所指的可控风险的主要来源于期货市场环境、投资者结构、交易所本身运作的缺陷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的监管真空等方面。

一、1993-2000年我国期货市场发展概况

独特的行业特点使中国期货业从一开始就遭遇了过度扩张带来的盲目发展。到1993年底,已开业或正在筹建的期货交易所就有40多家,期货经纪公司300多家,可代理期货交易的会员单位近2000家。由于对期货的功能和风险的认识不足,加之法规监管严重滞后,市场陷入了人们不愿看到的无序状态:交易所过多,分布不平衡;品种重复,设计不合理;地下市场泛滥,盲目开展境外交易;运作不规范,欺诈投资者等等。提及期货市场,人们往往立刻就会联想到一系列的事件和风波,如上海“粳米事件”、“327国债期货风波”、海南“棕榈油506事件”、广联“籼米事件”、苏州“红小豆602事件”、“胶板9607事件”等。

针对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为保证市场稳定,防止出现大的风险,1993年11月,_发布《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制定了“规范起步,加强立法,一切经过试验和从严控制”的原则,并授权原_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对期货市场进行清理整顿。大范围的清理整顿之后,50多家期货交易所被压缩合并为15家,并从1995年下半年开始,对期货交易所进行会员制改造。监管部门的大量工作还包括:审定交易制度,调整交易品种;严格限制境外商品期货和清除外汇期货、外汇按金交易;对期货经纪业务实行许可证制度;严厉查处期货交易中的违规、违纪案件。

从1998年开始,根据中央要求,监管部门进一步整顿、撤并期交所,仅保留了上海、郑州和大连3家交易所;并将35个交易品种压缩为12个,调整了期货品种的保证金,修订了期货合约,清理整顿了期货代理业务,增强了期货经纪公司实力。1999年6月_颁布了《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随后中国证监会出台了《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期货经纪公司管理办法》、《期货经纪公司高级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和《期货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等四个规定,为期货市场的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清理整顿使期货市场摒弃无序,走向规范。然而与此同时,经历磨砺的期货市场却开始逐渐低迷:人才大量流失,交易量逐年下降,尽管有12个交易品种,但实际有交易量的只有大豆、铜、铝、小麦、橡胶、豆泊等7个品种。曾经炙手可热的期货市场,慢慢地从人们的视线中退出。资料显示:1995年全国期货市场合计成交量达10万亿元,到1999年只有万亿元,也就是说,在4年时间交易量年均递减30%。到2000年10月底,除个别市场个别主要品种的交投活跃度有所增强外,期货市场总体的成交量和成交额同比下降了26%和28%。伴随着交易量的下降,期货经纪业也滑入谷底,经纪公司平均年交易量勉强达到100亿元,明亏的比例高达85%以上。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经济持续高效快速发展使得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深化,期货市场的环境不断完善,玉米等期货品种重新上市,而国债期货、石油期货等期货品种重新上市和创新推出的呼声也越来越大。因此有必要重新研究从我国期货市场创办之初到2000年整顿基本完成期间,我国期货市场上主要的风险来源,作为今后审视是否具备推出新期货品种的基本条件。

二、1993-2000年中国期货市场风险特征描述

通过对1993年至2000年中国期货市场上发生的主要风险事件的研究,现将中国早期期货市场上的风险来源总结如下:

1、某些期货品种的设计脱离了现货基础,导致期货市场不可控制的风险增大

期货市场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在于发现未来价格和进行套期保值。虽然某些期货专家认为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不必进行现货交割,这样可以减少现货存储的成本。但期货品种的标准化合约及市场本身的中介功能,都决定了交割保值应当是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中国现货市场不发达,为满足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功能的实现,进行实物交割应当是期货市场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种认识,期货品种的设计应当依赖于坚实而稳定的现货市场和完善的交割机制,以避免“逼仓”行为的频繁发生。在我国期货市场运作早期,期货市场上交易的多为小品种农产品,但是某些交易所的期货品种设计不甚合理,几乎是在缺乏现货生产基础的地基上建立起来的空中楼阁。

缺乏现货基础而设计的期货合约本身就是一种缺陷,这必然诱使投机大户通过操纵市场的行为来牟取暴利。例如,在1995~1996年期间,我国实际上并不具备咖啡期货运行的条件,因为我国并非咖啡的主要生产地,也不是消费地和中转集散地。海南作为中国咖啡生产的大省,年产咖啡豆约580吨(1996年统计数字),全国咖啡的使用、药用量极其有限,并且也有固定的进货渠道。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咖啡期货缺乏真正的消费性和套期保值需求。这种期限脱节的现状加上不合理的交割制度必然导致咖啡这一期货品种沦为纯粹的投机和操纵市场的工具。对比之下,美国任何一期货品种出台前,都必须向CFTC提交报告,申明该品种所具有的套期保值和发现价格的功能,经过严格审核后方能上市交易。

2、投机者和套期保值者比例的失衡是中国期货市场上出现多次风险事件的直接原因

(1)中国期货市场早期市场投资者结构不完善

从1993年到2000年期间,我国期货市场上明显的缺乏套期保值主体。当时期货市场上运行的交易品种多为农产品,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多为生产规模较小且分散的家庭农户。他们不具备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观念和意识。同时众多的粮食企业由于国家政策的限制,还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经营主体,缺乏回避交易风险的动力和压力。同时,这些企业及时进入期货市场,也是为了利用多空对峙的有利时机,利用手中的现货去进行投机行为。有关文章显示,2000年以前我国期货市场交易所保值者比例仅占所有投资者的20%左右。著名的期货专家福瓦德乐认为,在成熟的期货市场上,保值者的比重应占1/3。中国期货市场早期市场投资主体结构不完善,投机氛围过于浓厚,导致风险事件频频发生。

(2)投机大户操控市场的主要手段

投机大户往往采用非理性的操作手法,完全脱离期货市场的基本规律,认为资金是左右价格的主要因素,全然不顾现货市场的基本行情走势,企图通过拉台价格、强行“逼仓”的方式来获胜和取得暴利。正是这种不顾基本面的疯狂投机心理,最终导致期货市场价格和现货市场价格极度扭曲,最终引发交易一方的严重亏损。例如在1995年大连玉米C511暴涨事件中,大连玉米C115合约在多头的疯狂炒作下,于5月15日创下玉米期货交易的天价2114元/吨,与现货市场的价差达到600元/吨,造成期货价格的严重扭曲,形成了极大的基差风险。投机大户频频利用期货交易所监管的空隙和制度的频频调整所产生的“规则风险”,采取分仓、联手交易、双向持仓等手法来操纵市场。

又例如,在1996年海南中商所F703事件中,投机大户利用交易所的限量交割制度和监管的空隙,采取双向持仓、对敲锁单的方式做出异乎寻常的交易,并且不计成本地上下振仓,吸引中、散户资金入市,然后计算自己多空的持仓数量,哪一方向数量占优就用另一方向的持仓大规模平仓,以极其惨烈的方式使中、散户无法及时认赔出场,跌停板再扩停板,几次跌幅都高达1000余点,令人触目惊心。其次,主力机构又利用手中的实盘和前1万手的持仓限量,长袖善舞:进可逼空,对方即使有现货也无前1万手的空头持仓,最后的结果无非是自己左手的实盘放在右手,而对手即使有现货也无法交割;退可逼多,用限量中的空头交出现货,用巨额实盘迫使多头认输。

3、现货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低也会造成期货市场的不可控制风险增大

这一时期为我国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时期,国家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消费品的价格仍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控制,市场化程度不高。当时国家物价政策的核心是保证市场上各种商品价格的稳定,防止通货膨胀的出现。虽然国家正在逐步放开市场上各种产品的价格,但国家的计划调控机制仍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旦政府认为市场上的物价受到扭曲或者波动较大时,就会采取行政手段来进行干预。但是政府的行政手段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一旦出现“政府失灵”的状况,那么政府的人为调节就会造成现货市场价格的进一步扭曲。因此,期货市场上出现多空双方对峙的情形时,国家出台的政策深刻影响着市场投资主体的交易策略和未来预期。例如,1995年海南棕榈油M506事件中,在多空双方争夺激烈,M506合约的成交量和持仓量急剧放大的关键时刻,国家有关部门突然发出了期货监管工作必须紧密围绕抑制通货膨胀,抑制过度投机,加大监管力度,促使期货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不允许原料价格上涨过猛,对粮油价格的重视程度也可想而知。这就给期货市场上的投机商发出了明确的信号,最终导致多头的惨重损失,更使得棕榈油交易以后日渐清淡,最终停止。类似的例子屡见不鲜。在现货市场仍然受到国家计划调控机制深刻影响的条件下,期货市场上决定多空交易策略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对未来现货市场的预期,而更重要的在于对国家政策的预期,这无疑会阻碍市场自发调节功能的充分发挥。并且也容易导致因权力寻租,进行内幕信息交易而造成市场信息不对称。

4、在我国期货市场运行早期,投资者对期货的不熟悉导致诈骗事件的频频发生

在我国期货市场运行早期,一方面由于市场上无法可依,国家监管措施不严导致期货欺诈事件频频发生,例如期货监管的第一部法规《期货经济公司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却是在1993年4月8日才姗姗出台。另一方面,投资者对期货业的不了解也是欺诈事件频频发生的主要原因。当时的权威统计表明,1994年前后,全国有近300家期货公司,2/3以上从事境外期货交易,其中多数公司的客户亏损面超过90%。据估算,这些公司流出境外的保证金达100亿元人民币。

三、结束语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期货与现货市场相脱离,现货市场不足以支持期货市场的运营,市场化程度低,期货交易套期保值需求不旺盛等原因造成了我国期货市场发展早期的一系列风险事件的出现,因此,在推出新的期货品种和重新恢复原有期货品种时,应当着重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基础条件是否已经完全具备。

参考文献:

[1]郭晓利.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N].国际金融报,2003.

[2]吕海柱.谈中国期货市场的定位及发展[N].证券时报,2003.

[3]姜辉.对发展我国期货市场的思考[J].金融科学—中国金融学院学报,2000.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 第四篇

市场风险分析报告:

所谓市场风险,就是基金净值或价格会因投资目标的市场价格波动而随之起伏所造成的投资损失。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频繁,很难预料,尤其是股票价格时起时伏,变幻莫测,由于产生变动的原因很多,往往又多属偶然发生的,因而即使是发行股票的公司本身,亦难控制,时间越短,越难捉摸。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损失资本的风险。

报告内容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行业环境分析

1、宏观政策情况——宏观经济、货币政策、行业政策等情况

2、行业运行发展概述——运行特点、运行情况

第二章 行业发展总述

1、产品用途——生产方法、产品性能、产品用途

2、行业发展现状——市场现状、技术现状

3、行业产业链分析

第三章 全球产品发展概述

1、全球行业分析——行业特点、产能状况、技术现状、行业动态

2、全球市场分析——生产分布、消费分布、消费结构、价格分析

第四章 行业发展概述

1、行业现状——供需现状、贸易情况、技术现状、行业动态

2、市场分析——生产分布、消费分布、消费结构、价格分析

3、行业产销趋势分析

4、行业政策、法律、标准

第五章 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1、行业企业总量分析——企业数量分析、亏损企业数量、亏损企业总额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 第五篇

摘 要:风险价值VaR在风险测度理论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具有概念简单、易于理解和综合化的特点,已经成为度量市场风险的国际标准工具。论文首先介绍了风险价值提出的原因,接着分析了VaR模型的系列改进:CVaR、ES、ES(n)。流动性是市场的生命力,而VaR一直忽略了流动性问题。要准确地计量风险就必须考虑流动性对市场风险的影响,对传统的VaR 进行流动性调整。文章最后对最近几年流动性调整的风险价值测度模型La-VaR、 La-ES的研究现状和局限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对未来关于风险价值、流动性和市场风险计量进行了研究展望。

关键词:流动性调整的风险价值;一致性风险测度;市场风险计量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1-0061-06

风险价值的提出,对风险测度理论和金融风险管理实践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它被广泛应用于风险管理领域。目前风险价值方法主要用于投资组合市场风险管理,即市场条件变化带来的未来收益或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引起的潜在损失。流动性是市场的生命力所在,我们在度量市场风险时不能忽略流动性风险的存在,因此最近几年提出了流动性调整的风险价值模型,但由于风险价值不满足一致性风险测度的要求,风险价值模型进行了新的改进和完善,提出了流动性调整的高阶期望损失风险测度,关于流动性、风险价值和市场风险的计量因此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

一、市场风险计量与风险价值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放松管制(Deregulation)、技术进步以及金融创新等因素的推动,金融市场全球化的步伐迅速加快。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在全球范围开展金融业务,为了实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大量的金融机构参与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积极从事各类金融市场业务,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金融风险。20世纪80年代的智利银行危机,美国储贷社危机和美国1987年的股灾,1991年的芬兰银行危机,1992年的英镑危机,1994年的拉美金融危机,1995年的巴林银行破产,1997年席卷全球的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和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C)事件,2000年的土耳其银行危机,2003年的德国有色金属公司原油期货事件,2007年7月的美国次级债危机。这些风险损失事件表明,市场风险正逐渐地成为金融机构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它迫使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关注市场风险管理,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先决条件是风险计量的准确性,尤其需要定量地分析整个机构层面(Firm Level)总体的风险暴露。然而,传统的市场风险计量方法一般只能适用于特定的金融工具或在特定的范围内使用。传统的风险测度工具包括方差、下偏矩LPM、持续期、凸性convexity、beta、data、gamma、theta、vega、rho等,这些指标难以准确地计量金融机构暴露的整体市场风险,无法解决现代金融风险因子的波动性问题。因此,构建一个综合性的市场风险计量框架,将上述的这些方法统一于该框架下便成为当务之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VaR(Value at Risk,译为风险价值或在险价值)被提出并逐渐成为市场风险的标准计量方法。

根据Jorion(2001)的概念[1]: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 下文简称VaR)是指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在一定的置信水平和持有期内,衡量某个特定的头寸或组合所面临的最大可能损失。例如,某资产组合经过计算,得到持有期为10天、置信水平为95%的VaR为100万元,即该资产组合从某个时点开始,未来10天内的损失大于100万元的概率小于5%。VaR以最简单的形式将已知组合潜在的损失与发生概率结合成为单个数字,将多个风险暴露的效果综合起来,便于银行和监管当局的风险管理和监管。因此,VaR因为其概念简单、易于理解和风险度量的综合性,受到了包括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在内的普遍欢迎,并且与压力测试、情景分析和返回检验等一系列技术一起形成了风险管理的VaR体系。并在2006年的《新巴塞尔协议》中获得应用推广,已成为现代风险管理的国际标准和理论基础。

二、风险价值VaR模型的理论局限及其系列改进

虽然《新巴塞尔协议》允许银行在内部模型法中采用VaR 来计量市场风险,正逐渐将其发展为标准的市场风险计量工具,然而作为一种新型的风险管理方法,它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经过10 多年的发展,VaR 模型虽日臻完善,但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公认的、最佳的模型,无论在理论假设方面,还是计算方法上,VaR 都有待于进一步地完善。

模型与一致性风险测度

Artzner,Delbaen,Eber和Heath(简称ADEH)从风险测度的经济学和数学的视角出发,用公理化方法定义了一致性风险测度(Coherent measure of risk)的概念。这四个公理为:单调性公理(Monotonicity)、次可加性公理(Subadditivity)、正齐性公理(Positive homogeneity)、平移不变性公理(Translation invariance)[2-4]。满足上述四个公理的风险测度称为一致性风险测度。一致性风险测度在经济意义上描述了金融风险的最基本常识,即可以通过有效的投资组合技术实现风险的分散化。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一致性风险测度要求分散化投资组合;从风险监管的角度看,一致性风险测度中的次可加性保证了若某一金融机构或投资组合如果不满足监管要求,被监管对象不能够通过分拆的方法达到监管要求;从数学角度来看,一致性风险测度在用于投资组合的配置等风险管理时,一致性风险测度中的次可加性保证了风险测度的凸性,从而有助于得到的模型是凸优化模型,凸优化问题在理论上具有惟一最优解,也易于用数值方法实现。由于ADEH 文中的一致性风险测度是单期静态的,Artzner等把可接受风险和可接受集从单期推广到多期,得到了多期一致性风险测度,研究了多期一致性风险测度与Bellman 原理的关系[5-6]。Delbaen把ADEH 中结论和方法从有限概率空间推广到一般的概率空间[7]。Riedel[8]在ADEH四个公理中添加一个“动态一致性”公理,得到了动态一致性风险测度。Weber[9]提出了基于终端支付的分布不变的风险测度的公理体系,得出动态一致性风险测度可以用静态损失风险来表示的结论。Jarrow[10]通过放弃标准风险测度中的平移不变性,引入范数概念,定义了最短路径,给出了一个广义一致性风险测度,在公司资金预算决策方面与金融实践更为一致。该风险测度容许投资组合的构成可以动态变化。Acerbi[11]用最基本的一致性风险测度――期望损失(Expected Shortfall-ES)作为基元,使用空间张量的方法包含主观风险偏好,在反映主观风险偏好的生成函数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得到的风险测度同时也是一致风险测度。Darkiewicz, Dhaene 和Goovaerts[12]使用扭曲函数(Distortion Function)对客观概率分布进行了变换。Follmer & Schied[13]得到了一致性风险测度的一个推广――凸风险测度(Convex measures of risk)。即使是同质资产,当其头寸规模足够大时,其面临的除了市场风险(满足正齐性)还有流动性风险,特别是在流动性不足时,交易清淡市场上流动性风险就更为显著。

Artzner等[2]和Acerbi and Tasche[14]等证明了VaR满足单调性、正齐次性、平移不变性三条公理,但不满足一致性风险测度公理中的次可加性。这将导致两个严重的问题:(1)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每个支行根据各自VaR计算的资本金需求量之和,可能小于银行总体层面依据VaR计算的资本总需求量,这将产生金融监管漏洞。(2)意味着它不是凸性的风险计量,此时最优化组合的解就可能是非惟一的,无法实现积极的资产组合管理。传统的VaR模型是以理想的市场、具有充足流动性的小额资产交易作为其基础性的假设条件。然而,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视角出发,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因为现实中的金融资产受到市场容量、交易数量以及资产本身属性等因素的制约,可能难以在盯市价值处出清。由于在现实的金融资产交易中具有市场摩擦的普遍性,因此,基于更为现实的市场假设,计量资产的市场风险就必须考虑资产出清时可能存在的流动性风险。传统的VaR模型基于资产的盯市价值,认为资产是瞬间出清的,忽视流动性问题的存在,这导致其在风险计量上存在四大不足:(1)当概率分布不连续时,VaR无法保证置信度的连续性和分位数的惟一性。(2)VaR度量的波动风险有可能是负数,意味着市场可以存在负的波动风险资产,这往往与现实不符。(3)VaR隐含着市场是无摩擦的假定,即任意数量的资产都能够按照盯市价值瞬间出清,而不改变风险因子波动性。然而现实中的金融资产往往要受到市场容量、交易数量和资产属性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在盯市价值处出清(Liquidation)。这表明VaR的计算忽略了流动性风险。(4)没有考虑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给风险计量带来的影响。在有序出清策略下,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将在风险偏好的约束条件下,选择其效用最大化的出清策略,构成最优出清轨迹(Optimal Liquidation Trajectory),而只有在最优出清轨迹下计算出来的VaR,才是投资者实际上所承担的风险,这在传统的VaR 模型中没有得到体现。

模型的系列改进:CVaR、ES、ES(n)

VaR确实存在不少自身固有的不足和局限性,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就否认了VaR的革命性意义和实用价值。问题是能否构造出既可以保持VaR现有的各种优良性能,又能克服其局限性的风险测度。VaR模型的系列改进是围绕是否符合一致性风险测度公理展开的。

Artzner等人提出了一致性风险测度的概念,并指出VaR不满足次可加性,在WCE(Worst Condition Expectation)的基础上,推广到连续概率空间,形成了CVaR,虽然具有一致性,但它是以条件期望的下确界定义的,并不方便实际应用。在总结前人经验成果的基础上,Acerbi and Tasche提出了ES(Expected Shortfall,译为期望损失,以下简称ES)的定义,证明了ES是置信度的连续非降单调函数,用其度量的波动风险也是非负的,ES就是投资组合在给定置信度水平决定的尾部概率区间内(即最坏情况下)可能发生的平均损失。ES测度中较大亏损值的权重不小于较小亏损值的权重,弥补了VaR容易低估风险的不足。

Yoshiba and Yamai[15]证明了VaR与一阶传统随机占优是一致的,ES与二阶传统随机占优是一致的结论,他们还举例说明在特定的情况下运用VaR和ES均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其根本原因是VaR与二阶及二阶以上传统随机占优不是一致的,ES与三阶及三阶以上传统随机占优不是一致的,因此ES也存在局限性。Tang Aiguo and Qinwanshun[16]用风险变量X的n阶上条件期望E(n)(1-α,X)的相反数来定义高阶期望损失风险测度,提出了既满足广义随机占优单调性公理又满足一致性风险测度另外三条公理的广义随机占优单

这就是Acerbi等定义的ES。可见ES就是一阶期望损失风险测度。ES(n)(1-α,X)可作为VaR和ES的高阶推广,因此人们一般将其称为高阶期望损失风险测度。

高阶期望损失风险测度ES(n)是广义随机占优单调一致性风险测度,具有对置信度的连续非降单调性和阶次非降性。当投资组合的概率分布不连续时,由于分位数函数不连续,VaR可能在规定的置信度处产生跳跃。ES(n)(1-α,X)(n≥1)对置信度的连续性意味着它对置信度不再敏感。ES(n)(1-α,X)对置信度的非降单调性意味着该风险测度不会因为置信度的提高而降低,随着阶次的增加,高阶期望损失风险测度逐渐增大,需要提取的风险储备金(资本或保证金)增加,从而提高了风险控制手段的可靠性。

虽然VaR模型的系列改进越来越符合一致性风险测度的要求,但一直忽略了流动性问题。流动性问题常常伴随着极端市场情形的出现而产生,当金融危机发生时,资产的流动性可能急剧恶化,使得在正常市场条件下相互独立的资产间具有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以VaR模型族来决定的风险资本难以抵御金融危机,无法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健性,要准确地计量风险就必须考虑流动性对市场风险的影响。

三、流动性调整的市场风险价值测度

传统的VaR模型基于理想的瓦尔拉斯市场假设,忽略资产出清时可能存在的流动性风险,只能适用于正常市场条件下、高流动性资产的风险计量。从风险计量的客观性和风险管理目标出发,对市场风险进行计量必须考虑流动性带来的影响,对传统的VaR 进行流动性调整。鉴于VaR对流动性的忽视,一些学者提出了流动性调整的VaR模型(Liquidity-adjusted VaR, 下文简称La-VaR),即在现有VaR模型的框架下增加对流动性风险的估计。

在市场微观结构视角下,流动性风险分为外生和内生的流动性风险,所谓外生的流动性风险指由市场整体条件(如市场的广度、深度、紧度等)引起的流动性风险,影响到市场上所有的投资者;而内生的流动性风险指由投资者个人的变现活动而引起的成交价格偏离市场均衡价格而导致的损失,即变现成本(Liquidation Cost),投资者采用的变现策略,影响和决定了变现的成本。流动性调整的风险价值(La-VaR: Liquidity Adjusted Value at Risk)是指带有流动性调整因素的风险价值模型,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化的模型,这类模型研究主要分为两类:

1.包含买卖价差波动性的La-VaR模型

Bangia等人[17]利用买卖价差(Bid-Ask Spread)的波动性把流动性风险引入VaR基本模型(以下简称BDSS)。他们将流动性分为内生流动性和外生流动性。外生流动性是市场特性(如市场容量)造成的,它影响市场的所有交易者,属于市场风险的一部分;内生流动性由投资者行为引起,如市场规模超过了市场深度对市场构成流动性冲击,与投资者的交易策略有关,他们利用买卖价差来反映外生流动性风险,在资产交易量较小时,这种流动性风险,尤其是在新兴市场上,是总风险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Fran & Wynendaele[19]利用高频交易数据研究了流动性风险的时间特性。Angelidis[18]利用股票数据的加权买卖价差对BDSS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不考虑流动性风险,会低估证券的总风险。BDSS模型没有反映流动性的时间和交易数量的影响,将价格波动与价差波动假设为完全正相关,这常常与实际不符。

2.包含交易市场影响的La-VaR模型

Hisata 和Yamai[20]在VaR模型中引入了市场影响机制。首先建立反映市场影响机制的市场模型;然后定义流动成本,并以流动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函数,求解最优执行策略(optional execution strategy,下文简称OES模型),计算流动性调整后的VaR值。Holthausen等人曾在建立反映市场影响机制的模型时,假设市场影响可分为暂时性影响和永久性影响,把资产的变现时间作为一个内生变量纳入模型中求解最优执行策略。Shamroukh[21]把持有期长度设为给定的外生变量,研究了等阶段内等量分批变现持有资产。类似的模型研究还有:Berkowitz从需求弹性入手,用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表示变现(卖出)活动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冲击),得到最优策略和La-VaR的计算方法;Dubil[23]讨论了最优变现时间问题。Shamroukh扩展了RiskMetric 方法,用变现价格作为交易头寸的函数表示市场的流动性风险。Fernando Mierzejewski[24]利用单调相依结构,建立了不确定性条件下理性行为的流动性偏好风险价值模型。国内学者林辉[25]在Roll的基础上研究了t 时刻价差的La-VaR 模型。胡小平、何建敏[26]在非瓦尔拉斯市场理论下研究了La-VaR 模型,并给出了利用市场交易数据计算La-VaR 的方法。仲黎明、刘海龙和吴冲锋[27]在证券价格遵循布朗运动的假设下,对机构投资者的不完全变现行为和最优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以上研究中没有同时包含外生和内生流动性风险的流动性调整风险价值模型。为了数学处理上的方便,一般简单的假设在变现期末时,变现的速度为零,导致得出了投资者有限的头寸,要在无限的时间内出清才为最优的结论,这显然违背了金融基本常识。关于流动性调整风险价值模型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有高频交易数据的金融风险资产,如股票,而对交易频率低,如债券和贷款则没有研究;当债券的期限较长时,更可能存在违约风险,股东更愿意卖出他们持有的头寸;通过对美国公司债券的研究,发现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是正相关的。Ethen[28]研究表明,金融信贷资产的流动性有利于较少违约率,提高相应债权的估值水平,对信用资产管理不能忽略流动性。

传统VaR方法近似的忽略了金融机构自身活动对资产价格的影响,也忽略了交易双方信息的非对称以及新信息和投资者偏好对投资行为的影响。金融实践表明,交易行为和交易价格是一个互动的关系,在金融市场中卖方往往比买方拥有更多信息的可能性,信息处于不断的更新变换中,非对称信息可能导致交易双方相同的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当人们认为其他人都对所持有的金融资产产生怀疑时,大家都会争相出售资产,流动性就会迅速消失。

四、研究展望

流动性是市场的一切,流动性风险是市场风险的核心所在。由流动性风险引起的诸多金融市场教训,早已引起广泛的关注。但为什么目前关于流动性风险的研究成果不多,很大的原因是目前就不同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缺乏统一的流动性定义和评判标准,金融市场结构和金融产品的规模、交易频率以及金融产品的内在品质,行业和整个宏观经济情况都可能影响和决定相应的流动性,使流动性风险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这些为流动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未来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可能将在以下四方面展开:

(1)流动性调整的高阶期望损失风险测度模型的构建。广义随机占优单调一致性风险测度是一种比内在一致性风险测度要求更严格的风险测度准则,现行标准风险管理工具VaR和内在一致性风险测度ES分别是ES(n)的零阶和一阶的特例,是一种更为优良的风险测度。在VaR和内在一致性风险测度理论的基础上,应用广义随机占优理论提出的高阶期望损失风险测度,构建符合一致性风险测度要求的流动性调整的高阶期望损失模型La-ES(n)。

(2)包含流动性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型。在金融市场中,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又相互强化。投资者在一次金融事件中承受多种形式的风险冲击,这就要求在流动性风险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能综合计量上述系列风险的模型与方法。

(3)构建流动性调整的风险价值动态相依模型和最优变现策略模型。由于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之间往往存在流动性共性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流动性调整的市场风险价值分析中,需要考虑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风险管理目标以及不同市场和金融产品间的动态相依性;应用几何布朗运动和跳跃扩散过程来刻画风险资产价格运动,建立反映风险资产价格运动普遍形态的最优变现策略模型。

(4)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与对冲。利用对冲可以减少风险因素的暴露,从整体上提升风险承担水平,增加盈利机会,最终实现有效的管理风险和控制风险。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流动性风险的计量模型与方法,而较少见到有关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研究。如何利用现有的金融工具对流动性风险进行管理与对冲,以及如何根据风险管理目标和市场特点设计出满足风险管理目标的新型金融产品是未来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Jorion at Risk:The New Benchmark for Measuring Financial Risk[M].New York:McGraw-Hill,.

[2] Artzner, P., , , and Coherently[J].RISK,November,1997,(10):68-71.

[3] Artzner , Eber J., Heath Measures of Risk [R].Working paper, July 22, 1998.

[4] Artzner, , , and Risk Measures[J].Mathematical Finance, 1999,(9):203-228.

[5] Artzner , Delbaen F., Eber ., Heath Multiperiod Risk Measurement[R].working paper, February 13, 2002.

[6] Artzner, P., , , , and Multi-period Risk Adjusted Values and Bellman’s Principle[R].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Louis Pasteur,2003.

[7] Delbaen, Risk Measures on General Probability Spaces[J].Advances in Finance and Stochastics, 2002,(1):37.

[8] Riedel, Coherent risk measures[R].Working Paper, Stanford University,2005.

[9] Weber, dynamic risk measures[R].working paper, Humboldt University, Berlin, 2003.

[10] Jarrow ., Amiyatosh Generalized Coherent Risk Measure:The Firm’s Perspective[J].Finance Research Letters,2005,(2): 2329.

[11] Acerbi, C., Tasche, the Coherence of Expected Shortfall[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2,(26): 14911507.

[12] Darkiewicz G., Dhaene J., Goovaerts Risk Measures for Sums of Random Variables[R].2005.

[13] Follmer, Measures of Risk and Trading Constraints[J].Finance and Stochastics, 2002,(6):429447.

[14] Acerbi C., Tasche Shortfall: A Natural Coherent Alternative to Value at Risk[R].working paper,May 9, 2001.

[15] Yoshiba, Toshinao and Yamai,patative Analysis of Expected Shortfall and Value-at-Risk(2):Expected Utility Maximization and Tail Risk[R].Working paper, Bank of Japan(8),.省略/.

[16] Tang Aiguo, Risk Measures Monotonically with General Stochastic Dominance and ES(n)[R].working paper,http://www.省略/

[17] Bangia A.,Diebold F.,Schuermann T., Stroughair Liquidity Risk With Implications for Traditional Market Risk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R].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December 21, 1998.

[18] Angelidis, Adjusted Value-at-Risk based on the components of the bid-ask spread[R].Working .省略,2005.

[19] ., Wynendaele Liquidity Risk in a Parametric Intraday VaR Framework[R].Universitaires Catholiques de Mons,2005.

[20] Hisata Y., Yamai Towar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Liquidity Risk Evaluation Methods[J].Monetary and Economic Studies, .

[21] Shamroukh N.,Modeling Liquidity Risk in VaR Midels[R].Working paper, Algorithmics UK,2005,(3).

[22] Berkowitz Liquidity Risk into Value-at-Risk Models[R].working paper,Graduate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eptember 12, 2000.

[23] Dubil to Include Liquidity in a Market VaR Statistic?[R].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December 27, 2001.

[24] Fernando Preference as Rational Behaviour under Uncertainty[R].working paper, KatholiekeUniversity in Belgium,2006.

[25] 林辉,何建敏.VaR 在资产组合应用中存在的缺陷与CVaR 模型[J].财贸经济,2003,(12):46-49[26] 胡小平,何建敏.非瓦尔拉斯市场下的风险价值[J].系统工程学报,2005,20(5):454-458.

[27] 仲黎明,刘海龙,吴冲锋.机构投资者的最优变现策略[J].管理科学学报,2002,5(5):18-22.

[28] Ethen Liquidity Debt Valuation, and Credit Risk[R].Working Paper , Fedu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 April 200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 第六篇

从市场均衡理论出发,本文选择造船完工量、新增订单量及船舶价格指数三个指标作为风险预警的响因素,即市场均衡中的供给、需求和价格三要素。根据我国船舶市场的现状,本文采用五级警度进行预警研究,即“巨警、重警、中警、轻警、无警”。巨警代表船舶市场处于低谷阶段,风险巨大,新增订单量、完工量少;重警是指船舶市场风险很大,完工量、新增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大幅度减少;中警则表明船舶市场风险较大,企业对市场的反应存在滞后性;轻警是指船舶市场风险很小,造船业能基本保持供需平衡;无警则是船舶市场无风险,船舶需求增加,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本文把各年度的警情值用0至25间的任意整数表示,并采用5分法对各警度预警区间加以定义,预警区间如表1所示。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 第七篇

摘要:所谓企业的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及相关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导致企业市场萎缩、达不到预期的市场效果乃至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对于企业来说,市场风险可导致企业投资活动失败,引发投资风险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文章分析了市场风险与投资风险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与经济实力。

关键词:企业管理;风险预测;投资风险;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4-0019-03

一、企业市场风险的因素分析

导致市场风险、影响市场风险的主要因素纷繁复杂,企业对市场风险进行分析,不可能回避下面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消费者的需求变动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是一种选择行为,而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又直接受到其消费偏好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商品的价格以及不同商品的比价、商品的质量及不同商品之间的比较质量、广告宣传、流行趋势等。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使消费者对某企业的商品需求发生变化,因而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市场风险。如果企业希望通过开发新产品来占领新市场,则还将面临如何启动潜在市场需求的问题,企业将蒙受更大的市场风险,如果不能有效地将潜在市场需求转变为现实的市场需求,便会导致企业新产品开发活动的失败。除了实力雄厚的企业,一般企业要达到引导和控制市场需求的目的,具有很大的困难,消费者需求以及由消费者需求引发的市场风险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控性。

(二)竞争对手的行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市场竞争的程度日益加剧。企业不仅面临原有竞争对手的竞争压力,而且面临潜在竞争对手的威胁。目前市场竞争表现出一种趋势,由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并存。单纯的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相比,企业的价格竞争可以在市场中充分表现出来,易为其他企业察觉,而非价格竞争与价格竞争相比则较为隐蔽,如企业改进质量、开发新产品、降低成本则不易被其他企业察觉,使企业防不胜防。此外,当一家企业采取价格竞争手段参与市场竞争时,其他企业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价格反应来回击,而当一家企业采取非价格竞争手段时,其他企业若要有针对性地采取非价格竞争手段,则需要较长时间的孕育、准备和积累,其时效性较差,容易处于被动状态。因此,非价格竞争相对于价格竞争,对企业更具有风险性。

(三)政策、法规的变动

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动也是造成企业风险的主要因素。如政府通过产业政策来鼓励某些产业的发展,如通过优惠信贷、减免税、出口补贴、消费信贷等政策措施来扶植某些行业,而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政府的产业战略重点的转移,原来属于鼓励发展的行业可能会取消优惠而使这些行业的厂家遭遇风险。其次,政府采取措施限制某些行业(如高污染的行业、资源消耗过大的行业、不利于国家利益的行业)的发展,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再次,政府的反垄断、反价格歧视、反不正当竞争法规,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虽然是维护公平竞争的合理手段,但是给某些企业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此外,国家的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如关税的降低,将给国内企业带来价格竞争的风险。国家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需采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当经济发展过猛、需求过旺时,政府将提高税收、提高利率、减少补贴来抑制总需求,从而对企业的投资和销售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不确定与不对称的信息

信息在企业管理中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它与其他资源一样能够产生价值。信息的积累与传递可以通过作用于生产经营过程而使其他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以实现和扩大其他生产要素的价值。同时,充分准确的信息能够有利于企业减少市场风险。但是,信息的不足、不对称及信息的不准确将会导致企业的决策失误、市场中的失败。

二、企业市场风险的控制与规避策略

企业对市场风险的控制与规避,就是采取措施对市场风险进行预先控制并采取各种有效的风险防范

策略。

(一)风险回避

市场风险有些是属于可回避的,有些是无法回避的(如宏观经济处于不景气状态等给企业带来的系统风险)。对于可回避的风险,企业应采取风险回避的策略。当然,企业不可一味地回避市场风险,否则,会丧失许多机会。企业应在必要的时候以必要的办法回避不必要的风险。如当某一产品供给过剩,而本企业又同时生产销售多种产品时,可将过剩产品适当撤退。当众多企业集中于某些细分市场展开竞争时,本企业可在其他细分市场或市场空白处进行开拓。当企业有多种产品开发方案,而其中某些新产品的预期市场风险很大且企业无力克服或无力承受时,可舍弃或终止市场风险大的项目的研究开发与生产。

(二)风险分散

风险分散主要是通过投资组合来实现的,即结合企业的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要求,选择几种不同的投资项目或产品方向,从整体上加以调整优化,进行组合式投资,这样,即使在某个项目上遭到失败,但只要在其他项目上取得成功,企业仍可以获取较高的投资报酬,同时也可以弥补失败项目的市场损失,风险分散的具体实现方式主要有:

1.企业从事多种产业领域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可以分散行业性的市场风险。

2.在同一行业内从事多种产品的生产经营

活动。

3.同一种产品面向多个细分市场。但是,风险分散是有一定条件的,如:要求企业实力比较雄厚,具有从事多元化经营的能力。如果企业从事多种产品的生产,则应当从众多产品中选择和扶植几个重点产品,形成特色。

(三)风险分摊

风险分摊是指通过增加同一市场风险的承担主体数量,从而使风险得到分摊,每一风险承担者所承担的风险较单一主体有所减少。例如多个企业进行协作或联合,联合开发新产品、联合促销、主机厂与零部件厂之间的协作、技工贸一体化、产学研合作等等。多个主体进行横向联合时,还往往可以形成资源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市场成功率,使市场风险得到进一步降低。当然,通过横向联合实现风险分摊,需要联合的各方需拥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在风险分摊的同时必须实现利益的分享,并且风险分摊和利益分享应当是对称的。

(四)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预先对一些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预防和控制,使其不发生,或减少其发生的概率,或者减少其一旦发生后给企业带来的损害。采用风险控制的方法,应注意那些风险因素应当具有一定的可

控性。

(五)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通过改变风险承担的主体来防范市场风险。风险转移包括:

1.风险的财务转移,即风险发生的地点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风险发生后所产生损失的财务承担主体发生了变化。例如企业进行新产品质量责任保险,一旦风险发生,则风险的直接相关主体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企业为直接相关主体,但对消费者风险损失的赔偿主体发生了变化,在投保前风险损失的赔偿主体是企业,而在投保后风险损失便转由保险公司来负责赔偿。

2.风险的实质性转移,即风险的直接相关主体和风险损失的赔偿主体均发生了变化。例如一家新建的企业生产一种新产品,由于没有销售渠道,同时缺乏维修能力,因而该企业与另一企业签定协议,由后者承包产品的销售以及相关的售后服务工作,因此,一旦出现产品故障,则维修工作及其相关费用均由承包企业来承担,即风险的直接相关主体和损失承担主体由新建企业向承包企业进行了转移。

三、企业的投资风险分析

投资的含义十分广泛,在此我们主要讨论项目投资风险。企业财富的积累是依靠不断地进行各种投资活动来实现的,但由于资金有限,而同时往往又面临较多的项目,共项目预计收益的情况又各不相同,所以必须在对各项目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投资项目和投资规模,保证投资的效益。一般地,对每个投资项目的选择都有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一是投资利润率的大小,二是伴随而来的投资风险。因此,对于各种投资活动不仅要从收益方面选择,还必须对于影响各种投资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处理。投资风险,是指投资过程中或投资完成后投资者发生经济损失和不能收回投资和相应预期收益的可能。投资之所以有风险,是因为投资行为本身决定了投入资金和收回资金之间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差,在这段时间内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使应回收的资金在数量上与预期收益有一定的背离,也有可能完全收不回投入的资金。投资风险是由投资回收的不确定性所导致,时间越长,投资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大,投资风险也就越大。

进行投资风险分析、选择投资项目必须进行综合分析,其中包括风险收益分析和风险效用分析等。投资的风险效益分析,可以通过风险收益等价曲线来量化。所谓等价,就是说风险与预期收益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风险大的项目预期收益高,风险小的项目预期收益低。在投资者看来,不同的风险项目对应着相应的预期收益率。不同的投资者对于等价的认识不同,面对相同的风险,敢于冒险的投资者要求的预期收益要比保守型投资者要求的预期收益低得多。

风险收益曲线很清楚地表明了这些关系。我们一般用概率作为对风险的估计,代表风险的大小,收益用预期收益率表示,通过对不同的投资者对于风险的态度给出风险收益曲线。在这条曲线上任一点所对应的风险与预期收益,投资者认为是等价的。如风险度为,取得预期收益率为15%,当风险度为,取得的预期收益率为20%,投资者会感到同样的满足。投资的风险效益等价曲线分析在投资决策分析中是非常有用的,为投资者进行风险分析提供了一种量化的工具,投资者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容易作出冒风险是否值得的决策。

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对于方案选择一般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相同收益率的方案,选择风险较小的

方案。

第二,风险相同的方案,选择收益率大的方案。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在实际中,企业投资决策除了考虑投资方案的收益外,还有决策者对于风险的态度及其对后果的偏好程度,即可以进行效用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杨乃定,姜继娇,蔡建峰.基于项目的企业集成风险管理模式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2).

[2] 汪丽萍.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J].科学大众,2007,(3).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 第八篇

成熟市场的公司和创业板的公司不同。主板公司是“向后看”的,必须有三年盈利的业绩。超过行业平均水平才可以;而创业板公司只有营业记录,没有更多业绩,看的是高成长性,是“向前看”的。

创业板市场初展宏图,28家企业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交易,可喜可贺!创业板肩负着构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拉动民间投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等重要使命,首批挂牌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今后有更多的企业要上市。创业板如何办得成功?有哪些制度和环节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中国创业板集中的风险有两个,一是市场风险,二是公司风险,包括公司经营的风险。随着上市公司增多,创业板风险中公司风险成为最主要的风险。市场风险:“三高”和“打新”

第一,首批上市的28家企业是所谓“三高”发行,即高发行价、高市盈率和高市净率。第二批、第三批创业板公司的发行价使“三高”局面进一步加剧,其中红日药业以60元/股的罕见高价雄居榜首。以2008年摊薄每股收益计算,首批公司平均发行市盈率为55倍,而第二批、第三批的分别为倍和倍,均高于首批。全部28家公司中,静态市盈率最高的为鼎汉技术,超过了82倍;最低的为上海佳豪,也高达40倍。

而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其发行市盈率对主板市场一直保持着一倍左右的溢价,以主板平均15倍左右的市盈率计算,创业板的发行市盈率仅为30倍左右,金融危机前,平均市盈率为34倍。从目前2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看,ROE(净资产收益率)是主板的2倍,是中小板的倍。

创业板公司以超过57倍的平均市盈率发行上市,挂牌后不愁涌现出多个超过100倍市盈率的个股。问题是整个创业板群体能否长期维持60至80倍甚至上百倍的市盈率?目前的二级市场,主板平均加权市盈率仅为23倍,中小板市盈率也不过在30倍左右。

高市盈率和高发行价造成了超额募集,很多的企业原来计划募集几亿元,现在募集到十几亿元,数据显示,某公司2008年净利润为亿元,今年利润比较好,上半年是亿元,如果按照融资亿元相差太远,按照生产情况,一次涨势的收入全公司要做15年,结果一天就拿到了。另一家公司也是如此,原来募集是亿元,实际募集是亿元,也超过100%,预计2009年的净利润是亿元,如果不上市的话要经营十年。一下子超额拿到那么多钱,如何用是个大问题。

第二,可能出现热衷“打新”,首日爆炒,后市可能下跌和交易冷清。10月30日首日交易出现疯炒和爆炒的情况,到中午的时候所有的28家企业都被临时停牌。按现在的规定,首日撮合价格开盘,如果超过20%就停牌20分钟,超过50%再停牌30分钟,超过80%就要停到14时57分。根据当日交易收盘价,与发行价比,28家公司中有9家超过了100%,金亚科技%,而华谊兄弟市盈率已经达到倍!被称之为“市梦率”。首日之后,截至笔者截稿的当天下午,28只创业板的股票只有两家上涨,一家收平,其余25家都下跌5%以上,有20只股票以跌停报收。高市盈率、首日爆炒、后继冷清,世界的创业板都出现过这样的问题,最后导致交易清淡。过度炒作是透支了企业未来的成长,会引起市场的激烈波动,打击投资者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关注来自于市场风险的问题。

公司风险:上市公司的质量

创业板是给创业期企业提供投融资的市场,投资的是未来,风险非常大。创业期企业的不确定性大,公司经营的不确定性,产业不确定性,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都会对弱小的公司产生重要影响。公司风险是创业板市场最大的风险。

成熟市场的公司和创业板的公司不同,主板公司是“向后看”的,必须有三年盈利的业绩,超过行业平均水平才可以上。而创业板公司只有营业记录,没有更多业绩,看的是高成长性,是“向前看”的。如何判断创业公司的质量,就显得格外重要。

关于制度建设的几点建议

1对高市盈率发行有所限制。改革要有实际的条件,现在的发行价是完全的市场化,方向是正确的,问题在于是否具备完全市场的条件。在其他方面都没放开的情况下,单放开发行价是有问题的。因此,在询价的基础上应该有所指导,证监会和监管部门是否可以对发行市盈率给出指导意见,例如1~30倍或者是1~40倍,可以略高于主板的市盈率;超过规定的市盈率上限,监管部门有权阻止其发行,这样做不是倒退,而是稳定市场的举措。如果市场是万能的,要监管部门干什么?

2创业板中签实行均股制。现在100万元才可以中到一签,很多人没有机会。第一天交易中签者的股票都卖了,由没有中到签的中小投资者接盘,而且由于实行T+1制度,中小投资者都跑不了,到第二个交易日,股票开始下跌,全被套住。建议发行股票可以像香港那样实行均股制,每人一手。

3首日实行涨跌制度。交易所控制首日暴涨实行了三档临时停牌制度。但是以开盘价为基础上涨临时停牌,对防止爆炒作用不大。应该在发行价基础上实行临时停牌制度,这样才可以缩小一、二级市场的差距。

4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创业板的上市企业中有相当多的家族企业,股权相当集中,使这些公司真正变成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的公司才是发展的方向,对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决策的民主化都有好处。

5形成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市场最重要的是公平、公正、公开,这样上市公司才可以永久常青,才可以对投资者负责,对股东负责,对整个的社会负责。

6加强信息披露。这些中小公司跟中石化、中石油不一样,信息披露少,要及时详细地披露,才可以获得信息进行投资。

7严格退市机制。创业板跟中小板和主板不同,要直接退市,该退就退,如果想重新上市要重新申请,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是警示,也是节省社会资源。

8完善保荐人制度。保荐人非常重要,应该提倡终身保荐,如果保荐几家公司,两三年上市公司就完了,这个保荐人的资格就应取消。这样可以促使保荐人加强责任心。

9加强市场监管。及时处置投资者利用资金连续申报,联手抬高股价,涉嫌操纵开盘价的案件。

总之,要从制度上遏制市场的高发行率,遏制市场的过度投资,保持创业板市场的健康发展,保证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爱护创业板,完善创业板,我们期待创业板的成功。

(曹凤岐: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 第九篇

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第三分局

20xx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二〇一三年五月

目 录

一、20xx年度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有关情况 ........................................ 1

(一)20xx年全面风险管理准备工作 ............................................... 1

1、风控管理组织体系建立情况 ......................................................... 1

2、工作准备及现场启动 .................................................................. 2

(二)风险评估情况........................................................................ 2

1、风险管理初始信息搜集情况 ......................................................... 2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 第十篇

摘要:本文梳理了巴塞尔委员会关于市场风险监管框架的演进历史,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将市场风险纳入监管框架、关注特定风险及处理新增风险和证券化产品。市场风险监管框架演进呈现三个特点:风险头寸划分更细,风险认识更清晰,风险管理技术逐渐提高。随着市场环境变化、技术和实践的发展,市场风险监管将更臻成熟。

关键词:市场风险:监管框架

一、导言

在次贷危机中,银行交易账户资产大幅缩水,流动性不足,给许多银行带来重大损失甚至造成银行倒闭。银行倒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当时的市场风险管理框架没有捕捉到重要市场风险。为了改进市场风险管理,巴塞尔委员会先后发布了3个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重要修订,分别是1996年与2005年的《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修订》(amendment to the capi-tal accord to imcorporate market risks)和2009年的《新巴塞尔协议市场框架修订》(revisions to thebasel ii market risk丘amework)。这些修订进一步完善了市场风险监管框架。在次贷危机中,我国商业银行也遭受了损失,2008年

乘数因子由各监管当局根据对银行风险管理系统质量评估情况自行设定,其绝对值最小为3。监管当局根据既往模型的事后检验结果给这个因子一个附加因子,引入内在的正向激励机制以维持预测模型的质量。如果事后检验结果令人满意,附加因子可以为0。要求用模型的银行应使用独立的资本要求涵盖未包括在模型内的债券和股票的特定风险。由于担心模型法低估特定风险,要求使用模型法计算特定风险资本不能低于标准法的一半。

经过对1995年提议再次征求意见,征得10国集_银行同意后,1996年1月,委员会正式颁布 了《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修订》和《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事后检验监管框架》,将市场风险正式纳入资本监管框架,要求10国监管当局应最迟在1997年底执行市场风险的资本标准。

三、第二阶段:关注特定风险

1997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资本协议市场风险修订的修正》,允许满足要求的银行基于模型计提特定风险资本,取消了内部模型计算的特定风险资本要求不低于标准法50%的条款,但达不到要求的银行仍必须用标准法计提特定风险资本。

委员会认为模型不能捕捉到事件风险和违约风险。计量和验证这些风险的方法有很大不同,并且建模仍在快速演化中,还不能设立统一的指引。在银行解释其使用的方法能捕捉事件和违约风险之前,特定风险模型的乘数因子是4。如果满足委员会和监管当局的要求,乘数因子为3.然而,如果未来的事后检测证明模型存在严重缺陷,乘数因子仍为4。

风险价值模型不能完全捕捉交易账户风险,如厚尾、相关性和波动率变化、日内交易风险、特定风险等。随着更多信用风险相关的产品(如cds,cdo)和其它结构产品进入交易账户,这些产品风险结构复杂,并且流动性不足,风险价值模型更难捕捉这些风险。监管套利和公允价值计价使交易账户风险暴露进一步增加。最高4×var的要求阻碍银行改进特定风险模型,因为模型改进反而会增加特定风险资本要求。另外,特定风险模型缺乏统一的标准,各国监管当局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巴塞尔委员会和国际证券协会组织于2005年6月发布了《新资本协议在交易业务中的应用和双重违约影响的处理》,以改进交易账户体制,特别是特定风险处理。

修订标准法特定风险计提,提出对于未评级债券、非合格发行者(包括证券化暴露)、信用衍生品对冲头寸的特定风险资本要求。取消模型法特定风险资本要求乘数因子为4的要求。提高特定风险模型的标准,要求特定风险模型必须捕捉价格风险的所有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能够反映市场变化和资产组合组成变化。模型必须解释资产组合历史上价格变化,捕捉集中度风险,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下保持稳健,反映与单个产品相关的基本风险,捕捉事件风险,通过事后检验。应通过压力测试确保特定风险模型考虑var模型没有捕捉到事件风险的影响。银行模型必须保守地估计缺乏流动性的头寸和价格不完全透明的头寸。此外,模型必须达到最低数据标准要求,替代参数仅在现有数据不充分或不能反映头寸或资产组合的真实波动率时使用,并且应审慎使用。要求银行捕获新增违约风险,但是没提出专门的方法,可以是内部模型的一部分,或者是通过单独计算额外要求资本(sur—charge)。当银行通过额外资本捕捉新增风险,应该能证明这种额外资本达到监管要求,但这种额外资本不受乘数因子或监管事后检验约束。要求银行不管使用什么方法计算新增违约风险,须满足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标准,并适当调整以反映流动性、集中度、对冲和期权的影响,内部模型不能捕捉新增违约风险的银行,使用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计算额外资本。

2005年11月,巴塞尔委员会将上述两个文件内容汇总,对1996年的市场风险资本协议修改进行了修订,发布了《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修订》,并编入2006年basel ii综合版中。

四、第三阶段:新增风险和证券化产品的处理

2005年提出新增违约风险资本监管要求后,巴塞尔委员会为了鼓励更多的银行开发内部模型计算新增风险资本要求,2007年1月发布《交易账户新增违约风险资本计算指引讨论稿》,对银行如何达到新增违约风险模型要求和监管当局如何评估模型进行指导。在次贷危机中,金融机构损失主要来自证券化产品信用评级下降、信用价差扩大和流动性不足。因此,仅仅捕捉新增违约风险是不够的。2008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交易账户新增风险资本计算指引》和《basel ⅱ市场风险框架修订》征求意见,将新增违约风险扩展为新增风险,包括违约风险和迁徙风险。2009年1月再次征求意见,并于2009年7月发布《basel ⅱ市场风险框架修订》和《交易账户新增风险资本计算指引》最终稿。新的市场风险框架主要变化在补充压力var(stressed value-at-risk)、新增风险模型要求和证券化产品的处理上。

次贷危机中,许多银行交易账户损失远高于计提的资本,也就是说计提的资本不能抵补风险。于是,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银行计算压力状态下的风险价值,降低市场风险最低资本要求的顺周期性。压力var是根据连续12个月重大金融亏损历史数据10天持有期、99%置信水平单尾风险价值。这一年的压力期应经监管当局批准和定期检查。补充压力var后,银行必须达到的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前一日var与前60个营业日日均var均值×乘数因子中的较大值+最新可得的压力var值与前60个营业日压力var均值×乘数因子中的较大值。

新增风险包括非证券化产品的违约风险和信用迁移风险。新增风险主要是为了弥补风险价值(var,99%,10天)模型存在的缺陷。新增风险资本要求代表了对资本计划期为一年、置信区间为%的非证券化信用产品的违约和信用迁移风险,并同时考虑个别头寸和组合头寸持有期,最低持有期为三个月。新增风险的资本要求为前12周平均新增风险和最新新增风险的较大者。巴塞尔委员会认为目前的技术不能充分捕捉证券化头寸风险,在技术达到满意之前。证券化头寸(关联交易组合除外)仍用标准法计提资本,不允许将证券化头寸纳入新增风险模型。

证券化产品同传统债券不同,价格同基础债务人违约呈非线性关系,模型难以捕捉到其特定风险。为此,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除了关联交易组合外,证券化产品即使包括在var模型中,也必须用标准法计提资本。对于评级的证券化头寸,分别规定了实施标准法和模型法银行不同外部信用评级证券化暴露和再证券化暴露的特定风险权重计算资本要求:对未评级证券化头寸,分别规定了实施内部评级法和标准法银行计提资本的方法:还规定n次违约互换的特定风险资本计提办法。

关联交易组合被定义满足下面条件的证券化暴露和n次违约信用衍生品的组合:一次证券化暴露和按比例分层的证券化暴露的n次违约信用衍生品;单名参考实体。在标准法下,关联交易组合特定风险资本等于是多头和空头特定风险资本计提净值中数额较大者,其一般风险可以抵扣。在模型法下,经监管当局许可,银行可以将关联交易组包含在其模型中,不仅仅要充分捕捉新增风险,而是所有价格风险、即综合风险。综合风险包括双重违约风险、信用价差风险、基差风险、隐含相关性波动、回收率波动和对冲的收益、风险和成本。用模型计算关联交易组合综合风险的银行应每周进行一次压力测试,监管当局可以对综合风险计量有缺陷的银行增加补充资本要求。综合风 险资本要求是前12周综合风险平均值和最近综合风险的较大者。

五、结论

通过分析市场风险资本监管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出其发展的特征:市场风险头寸不断细分,市场风险的认识逐渐清晰,风险计量技术显著提高。

1993年《市场风险监管措施》将市场风险界定为交易账户债券、股权风险和所有外汇风险,1996年将商品风险也纳入在内,并在标准法中把期权头寸单列计算。随着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把证券化产品与非证券化产品区分开来,在证券化产品中又将关联交易组合作为例外处理。开始仅将利率风险和股权风险分为特定风险和一般风险。2005年,认识到在var外存在新增违约风险。次贷危机显示出信用评级下降也带来巨大市场风险,将新增违约风险扩展为新增风险,包括新增违约风险和迁徙风险。证券化产品风险结构复杂,对于相对简单的关联交易组合,计算综合风险,对于更复杂的其他证券化产品,由于受模型捕捉风险能力限制,则选择标准法计算特定风险。

随着风险认识和计量技术的提高,巴塞尔委员会对市场风险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1993年《市场风险监管措施》主要是标准法,提出外汇风险模拟法。1996年对内部模型法提出具体要求,只有符合条件的银行才允许使用模型法,但仍对模型法计量特定风险存在顾虑,要求其不低于标准法的50%。随着计量技术的提高,放弃了这种限制,提出特定风险模型的具体要求,并要求捕捉新增违约风险。最新的市场风险监管框架提出新增风险模型和综合风险计量的要求,引入了压力情况下的var以应对危机情况下的市场风险激增。

市场风险头寸细分、风险划分深化和技术提高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相伴共同发展起来的。市场风险框架演进与市场风险环境、银行风险管理实践和各国监管当局的认识相一致。市场风险环境的变化和银行的管理实践推进了市场风险监管框架的完善,更加充分地捕捉市场风险。目前,市场风险监管框架没有规定新增风险和综合风险的具体建模方法,原因在于关于风险的计量还未达成一致。在《basel ii市场风险框架修订》中,要求“随着技术和最佳实践的发展,银行应跟踪这些发展”。相信随着风险管理技术和实践的发展,巴塞尔委员会会进一步修订完善市场风险管理框架。

我国2004年公布了《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提出市场风险监管要求,并与2007年对《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同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市场风险管理和监管仍较落后,这与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头寸少、产品结构简单的情况相一致。随着我国利率进一步市场化、境外投资增加和金融衍生产品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增加,需要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充分捕捉市场风险,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冲击。 论文联盟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 第十一篇

银行从业资格《风险管理》知识点:市场风险报告的内容和种类

知识点:市场风险报告的内容和种类

风险管理部门应当能够运用有效的风险监测和报告工具,及时向高级管理层和交易前台提供有价值的风险信息,以辅助交易人员、高级管理层和风险管理专业人员进行决策。

根据报告内容、业务及组合种类、风险特征等差异合理确定报告层级和报告频率,形成市场风险日报、周报、季报和不定期报告,建立市场风险专题报告和重大市场风险事项报告机制,建立向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其他管理人员的有效报告路径。

向董事会提交的市场风险监测和分析报告通常包括银行的总体市场头寸、风险水平、盈亏状况以及对市场风险限额和市场风险管理的其他政策和程序的遵守情况等内容。向高级管理层和其他管理人员提交的市场风险报告通常包括按地区、业务经营部门、资产组合、金融工具和风险类别分解后的详细信息,并具有更高的报告频率。

市场风险监测和分析报告应当包括如下全部或部分内容:

(1)按业务、部门、地区和风险类别分别统计/计量的市场风险头寸;

(2)对市场风险头寸和市场风险水平的结构分析;

(3)头寸的盈亏情况;

(4)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方法及程序的变更情况;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 第十二篇

企业的市场风险预警系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预警系统是指为了防范可能偏离正常发展轨道或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而建立起来的报警系统。而广义的市场风险预警系统则包括市场风险识别系统、市场风险评估系统、市场风险预警系统和市场风险处理系统。本文按照广义的定义来构建企业市场风险预警系统。

一、市场风险识别子系统

1.市场风险识别的基础。市场风险识别的主要依据是信息,因而必须建立灵敏的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市场风险信息是原始信息向征兆信息转换的结果。市场风险的原始信息包括市场风险历史信息和即时信息,也包括市场风险实际信息和判断信息,还包括国内市场信息和国际市场信息以及与该产品、该产业相关的科技经济社会信息。而市场风险的征兆信息则是指能够体现出来具有市场风险的直观的、经过加工处理的信息。

2.风险识别的人员构成。通常来说,企业的市场风险管理由企业销售总经理全面负责,但企业的市场风险管理要求企业营销系统内部各方面必须相互协调,市场风险管理需要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的广泛参与,因此,从销售总经理到普通员工,都应把风险管理作为自己的一项职责。规模以上的企业要有专门负责做风险识别与分析的专职人员,即使不是规模以上的企业也要把有关市场风险的识别与分析的职能交给相应的人员负责,而不能没有人负责该项业务。

3.市场风险的主要识别技术。(1)因素目录法。这种方法是将一个特定行业内的公司共同的市场风险的潜在因素列成详细的清单,然后根据该清单,对照本企业的各个因素是不是具有市场风险,从而识别企业的市场风险。(2)内部分析法。是指营销部门自我识别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的方法。该方法可以作为常规性经营规划循环过程的一部分来完成,典型的是通过一个业务单元的员工会议。这种方法的好处主要在于企业营销部门比较熟悉企业的情况,掌握的一手资料比较多,容易识别企业的市场风险,但主要缺点是企业的营销部门天天在企业内部上班,对外界的形势了解不一定很充分,另外,企业营销部门掌握的分析技术是不是很先进也是影响企业市场风险识别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还有几个比较有效的方法也可以有效识别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外部专家分析法、研讨与访谈法、因素过程分析法等。

二、市场风险评估子系统

企业的市场风险评估子系统的构建与风险识别子系统的构建一样,基础也是要有充分的市场信息,至于企业市场风险的评估方法,包含定性和定量技术的结合。在不要求进行定量化,或者在定量评估所需要的充分可靠数据实际上无法取得或者获取和分析数据不具有成本效益时,管理当局通常采用定性的评估技术对企业的市场风险进行评估。定量技术能带来更高的精确度,通常应用在更加复杂和深奥的活动中,以便对定性技术进行补充。市场风险评估的定量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1.设定市场风险统一标准。评估企业的市场风险,比较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收集同行业企业的市场风险的相关指标,根据这些指标的情况,设定适合本企业的有关市场风险的各项指标的标准值,并定期、不定期地对有关市场风险的这些指标进行测量,与预先设定好的标准值进行比较,再根据比较的情况评估企业的市场风险。

2.建立概率模型的方法。概率模型根据特定的假设将有关市场风险的一系列事项以及所造成的影响与这些事项的可能性联系起来。在企业市场风险的历史数据或反映对未来行为的假设的模拟结果的基础上,对可能性和影响进行评估。通过概率模型的方法不但可以分析影响企业市场风险的因素,还能够分析这些因素对企业市场因素发生的概率进行分析,是一种比较精确的定量分析的方法。

其中,Pi表示第i种市场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Li表示第i种风险因素一旦发生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损失,R表示第i种风险因素的不可控程度。

3.建立非概率模型的方法。非概率模型在估计没有量化市场风险的事项的影响时,和J用主观的假设,根据历史或模拟数据对未来行为的假设对市场风险的影响进行评估。

三、市场风险预警子系统的构建

企业市场风险预警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市场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危机,进行事先预测和防范的一种战略管理手段。是指为了企业生存发展而建立的预测警报系统,该系统可以事先发现迹象或征兆,警示决策者,提醒其采取防范与调整措施,以防范市场风险,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它是企业风险管理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可以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评价企业的市场风险并发出相应的预警。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对影响市场风险的因素进行模糊变换,转换成明确的数字,并做出综合的评价结论值,根据事先设定好的风险等级指标,判断出该风险属于哪个级别,并据此进行决策。如果市场风险处于高等级的风险状态,就应该立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市场风险进行预控,以缩小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市场风险的管理中很重要的环节是设置报警模式,只有设置好准确有效的报警模式,才能有效管理好企业的市场风险。根据上文的分析,影响企业市场风险的因素的风险值分别为R1、R2、R3、R4、R5,结合上文的市场风险模型,可以按照如下三个步骤进行报警模式的设置与判断:

第一,单因素预警。单因素预警模式是结合企业所在的行业的特点,收集影响企业市场风险的因素值的经验数据,建立起适合企业的一套预警指标体系,从而判断企业市场风险的一种方法。比如,分析R1,根据专家意见,设定其安全区域为[na,nb],其初等危险区域为[nc,nd]和[nb,nd],其高等危险区域为[ne,ne]和[nd,nf],则基本警报准则如下:

当na≤R1≤nd时,不发出警报;

当nc≤R1≤na或nd≤R1≤nf时,发出一般警报;

当ne≤R1≤nc或nd≤R1≤nf时,发出二级警报;

当R1≤n0或R1≥nf时,发出三级警报。

以此类推,R2、R3、R4、R5都可以按此方法建立起相应的警报指标。当R1、R2、R3、R4、R5中指标超标,就发出相应的报警。

在分别设定风险预警指标的情况下,按照这三个步骤,就可以把企业的市场风险预警定量化,当然这个定量化过程还需要诸如AHP等方法的正确运用作为辅助,才能使市场风险预警指标设置的比较科学合理。

四、市场风险预控子系统

市场风险预控也就是采取措施,对市场风险进行预先控制。要成功地进行市场风险预控,则必须建立市场营销保障体系,并采取各种有效的风险防范策略。市场风险预控系统的功能是事先准备好在各种市场风险条件下的应急对策或对策思路,一旦发出风险预报,则根据预警信息的类型、性质和警报的程度调用相应对策。市场风险预控系统中的对策一般不会很细,而只能是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目的在于当发生警报时决策者不至于手足无措、忙中出错,而是按照预控对策系统的思路去寻求更具体的实施方案。对市场风险进行预控主要有如下的方法:

1.建立市场营销保障体系。是指能促进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开展,对企业市场风险防范起保障、支撑作用的观念体系、市场营销战略体系、科研开发与服务体系、成本控制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管理促进体系。通过这些体系的建立,可以对企业的市场风险进行预控,从而降低企业的市场风险。

2.市场风险预控策略。至于具体的市场风险预控策略可以采用风险回避、风险分散、风险分摊、风险控制、风险转移等方法进行预控。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 第十三篇

浅谈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风险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工业企业法人中,小企业占总数的近95%:小企业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近50%,并提供了70%左右的城镇就业机会。然而,一方面,小企业的发展面临融资难问题,急需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因小企业存在高风险而对小企业施。目前,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推动小企业贷款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但与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相比,小企业贷款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还不到15%:二是小企业贷款需求满足率还比较低,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仍然存在。

一、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风险源分析

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风险是指小企业在贷款期满时没有全部还清银行贷款的违约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下面,我们从小企业和商业银行两方面来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小企业方面

1、内因的限制。内因即由小企业内部的特点所决定的商业银行对小企业提供的贷款不能得到及时、足额偿还的风险。一是小企业规模小,造成其市场竞争力差,市场影响力小,抗风险能力弱,经营风险过高导致小企业的发展前景不确定性增强。与此相应的是银行贷款回收不确定性增强,贷款风险增大。二是小企业资本充足率低,资本金少。固定资产规模小,存货和应收账款的比重高,可提供给银行的贷款担保物有效性不足,使得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风险一旦发生,便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 第十四篇

煤价低迷,市场噪音混乱,使企业有无期货等避险交易工具都需承担价格风险,究竟风险来自何方?确需深入的实证研究。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意外采取了4万亿元财政外加三年26万亿元信贷的超大规模货币刺激经济计划,使高耗能、高污染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业爆炸性增长,在造成对煤炭过度需求的同时,又推升了煤炭价格,使2011年5500千卡/千克动力煤价最高时曾突破每吨1000元,又进一步刺激煤炭产能的疯狂增长。

尽管随着货币拉动经济的效用递减,本届政府也一改上届政府大水漫灌式的货币政策,选用了靶向性的货币投放策略,但都未能有效解决产能过剩和中小企业缺少流动资金等问题,更未能遏阻住国民经济增速增量从二位数滑向的走势。

在此过程中,煤炭产业同样要面临整体经济下滑造成的对煤炭需求下降和自身产能过剩的双重打击。更残酷的是,煤炭价格一路下跌,至今已腰斩到了不足每吨480元,使众多煤矿企业处于亏损经营的窘境。客观地讲,中国煤炭市场风险可排全球之首。

为了减少价格巨幅波动给煤炭等相关企业带来的经营风险,2013年9月26日,郑州商品交易所(下称郑商所)推出了5500千卡/千克动力煤的期货合约,试图为国内相关企业提供煤炭套期保值的交易工具,使其能有一个避险的场所。但自该合约登陆以来,煤炭价格仍旧依惯性一路下跌,成交量也逐渐开始放大,同时,又使看多的交易者出现了巨大的交易风险。

没有避险交易工具有价格风险,有了避险工具却还要额外增加避险操作的风险,中国的煤炭市场还有救吗?

探寻它山之石

美国芝加哥交易所集团(CME)依仗着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和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先进交易工具、系统、规则、监管和创新能力,为经营者提供着覆盖全球的避险交易工具,触角已伸向了所有重要的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的国家和市场中。其中,煤炭市场已覆盖到欧洲、南非、澳大利亚、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并且通过工具创新,在美国又为各类交易者提供了相对完备的避险的交易工具。

目前,CME旗下的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为北美煤炭产业推出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产自阿巴拉契亚煤田的煤为交易标的的煤炭期货合约(交易代码为QLD),同时,为了规避单一期货合约无法规避看错价格走势所带来的操作风险,又为其创新推出了交易代码为C1、6K、6M等3个期权合约,使需要避险的参与者能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为了解决场外市场(OTC)交易者的投资需要,NYMEX还推出了东部和西部铁路交割煤炭的金融型指数期货合约(交易代码为QX和QP),以及为其提供避险而设置的相应期权合约,使金融资本能够安全和顺利地建立起场外与场内、美国国内与全球价格之间的联系,在为实体产业定价的同时也为投资者或投机者提供了牟利和避险的机会。

为了进一步规避交易风险,这些合约又一致性地将合约交易单位定在了每手1000吨或1550吨,挤出了抗风险能力低的中小投机者,减少了市场杂音(而郑商所动力煤期货的交易单位仅为每手200吨),因此,它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煤炭避险和资产配置的市场。

寻找市场遗漏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 第十五篇

顺应巴塞尔监管实践的国际化和我国银行业改革的现实要求,中国银行业监督与管员会于2004年~2005年先后出台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市场风险监管现查手册》等指导性文件,为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测度和监管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政策性框架。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目前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建立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框架,对市场风险进行准确、全面的计量,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是银行目前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银行对市场风险的计量方法多停留在如缺口分析、久期分析等传统的市场风险计量方法上,此类方法思路过于简单,没有考虑期权资产的市场风险,同时也忽略了银行所持有的各种交易资产价格和收益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本文以某银行(以下简称A行)间回购市场的市场风险计量为例,采用以VaR为基础的内部模型法,通过对回购交易的市场风险计量,来揭示内部模型法在市场风险计量中的应用,并对今后A行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

一、计量方法的选取

1.市场风险的定义。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其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包括黄金)、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分别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利率风险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理论模型。(1)VaR的定义。VaR的英文全称是ValueatRisk,即“处于风险中的价值”,是指市场正常波动下,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的最大可能损失。更为确切地,它是指在市场正常波动下和给定的置信水平,资产组合价值在未来特定时期内的最大潜在损失(可以是绝对值,也可以是相对值)用公式表示为:prlb(p

(2)VaR的一般性原理。考虑一个资产组合,假设该组合的期初价值为, R是持有期内的投资回报率,那么该组合的期末价值为。若在某一置信度1-α下,资产组合的最低价值为 ,则根据VaR的定义――在一定置信水平下,该组合在未来特定一段时间内的最大可能损失为:。由此可见,计算VaR就相当于在一定置信度下计算最小的或最低回报率。VaR的最普遍形式可以从未来投资组合价值的概率分布中获得,在给定的置信度1-α下,根据,我们可以找到资产组合的最低价值,即该组合未来价值低于的概率为α。

VaR计算模型能够更加精确地计算持有交易资产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更为准确,是一种全面考虑资产在未来时间段里可能发生的最大概率损失的方法,能更有效地支持对银行市场风险的管理。VaR计算中最有代表性的方法是历史模拟法、Delta一正态法和 MonteCarlo模拟法。本文主要采用历史模拟法测算交易性资产的预期损失。

(3)历史模拟法。就历史模拟法而言,市场因子模型采用的是历史模拟的方法,即用给定历史时期上所观测到的市场因子的变化,来表示市场因子的未来变化;在估值模型中,历史模拟法采用的是全值估计法,即根据市场因子的未来价格水平对头寸进行重新估计,计算出头寸的价值变化(损益);最后,在历史模拟中,将组合损益从最小到最大排序,得到损益分布,通过给定置信度下的分位数求出VaR。如对于 1000个可能的损益情况,95%的置信度对应的分位数为组合的第50个最大损益值。考虑一个资产组合VP,其市场因子为 (i=l,2,…,n),用历史模拟法计算其95%置信度下的日VaR。首先预测市场因子的日波动性,选取市场因子过去101个交易日的历史价格序列,可以得到市场因子价格的100个日变化:

F(i)的历史价格水平向量 观测到的变化向量

假定这100个变化在未来的一天都可能出现。于是,对于每一个市场因子,将市场因子的当前值和观测到的变化向量相加,就可以得到100个市场因子未来可能的价格水平,以向量n来表示:

根据相关的定价公式,可以计算出市场因子当前价值和未来的可能价值。于是,可求出资产组合的未来收益:

将损益从小到大排列,得到组合的未来损益分布,根据95%置信水平下的分位数(由于有100个变化样本,则95%的分位数对应的是第5个最不利的变化),可以求出VaR的值。

二、VaR在回购业务风险中的实证研究

假设A行有一笔1000万的7天回购和一笔800万的14天回购交易,我们想得知当天A行针对这两笔交易性资金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即如果给定的的置信度为95%,持有期为一天,则我们想知道在95%的可能下,明天A行针对这两笔交易性资产所可能面临的最大损失是多少。用历史模拟法计算VaR。这里选取2007年11月28日到2008年1月22日40个交易日每日加权利率,通过excel计算每天该组合头寸的损益。

然后我们将得到的40个可能损失或者收益按照从最坏到最好的顺序排列,由于给定的置信度为95%,则VaR就是第2个最大损失。见下表,则VaR为人民币万元。即,我们有95%的把握认为,该回购头寸在1月23日这天由于汇率的变动,所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为人民币万元。

通过此种方法,可以计算A行回购头寸的市场风险,根据计算出的风险损失估计值来确定所应设置的充足性资本保证金。从而达到对A行交易头寸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目的。

该方法的优点是:相比于传统的计量方法,该方法对风险的监测更加敏感;反映了风险因子收益分布,因此不需要任何分布假设,也无须计算波动率、相关系数等模型参数;该方法的风险因子的历史收益本身已完全包含了风险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因而可以全面反映风险因子和组合价值的各种关系,是一个完全估值模型。其缺点是:该方法对数据样本选择区间较为敏感,既可能包括极端的价格波动,也可能排除极端情况。忽略了交易品期限结构的不一致性。假定根据过去可以准确地预测将来,电脑软件与硬件的投入较大,所有历史数据都具有相同的权重。

三、政策建议

1.分级管理。所谓分级管理指的是针对风险管理,构建一个分级分层次的全面风险管理系统,通过各个层次的监督和控制,使风险管理技术全面覆盖每一个可能的漏洞和问题。笔者认为,A行可以构建三个层级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第一层级是一线业务部门。执行相应专业条线管理部门对市场风险管理的要求,控制本业务单元的风险。第二层级是各专业条线管理部门。定期监控相应一线业务部门面临的市场风险,同时通过计量、监测市场风险,给出指导性建议、制定有关规则。第三层及是A行风险管理部门。根据银监局、总行等上级部门下达的风险指引、行里的风险偏好、风险政策等拟定全分行统一的风险政策和风险限额,以及对限额的分配系数,分析、监测和计量全行的风险水平,并通过业务管理部门将风险管理意图传导到一线业务部门。同时通过定期考核等办法来监督各业务管理部门的市场风险执行情况。

2.集中控制。所谓集中控制,指的是行领导应站在全局角度来把握市场风险管理。建议,在分层级风险管理的基础上,A行可考虑成立独立于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行市场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进行决策,从全局角度来把握风险,减少经营性的业务部门对风险管理决策的影响。市场风险管理委员会可定期评价A行总体市场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和独立性以及市场风险管理的基础设施状况。同时,可对那些能够量化的市场风险颁布量化风险标准(比如限额、风险资本衡量方法等),对不易量化的市场风险做出评估,建立相应得操作规程,根据A行实际情况设计或修正A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使总体市场风险水平、结构与A行的经营方针相一致。

3.研发系统。目前A行开发的数据系统分布在各个专业条线,多数系统的构建是以考核指标为依据,缺乏对风险的计量、监测系统。同时,以VaR为基础的内部模型法的应用对历史数据依赖较大,因此,建立一个完备、集中的数据库至关重要。市场风险管理部门的人员可以通过“数据+计量”来监测各专业条线的市场风险情况,计量A行整体风险状况,并根据计量出的风险价值,结合银监局、总行等上级部门下达的风险指引、行里的风险偏好、风险政策等来确定各部门的经济资本分配系数,通过经济资本分配系数的调节来体现A行的风险偏好和政策导向。

4.改进技术。目前,A行对市场风险计量的方法多停留在如缺口分析、久期分析等传统的市场风险计量方法上,此类方法思路过于简单,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计算银行所持有的交易类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没有考虑期权资产的市场风险,同时也忽略了银行所持有的各种交易资产价格和收益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因此,A行应逐渐采用如参数法、历史模拟法和蒙特卡罗模拟法等内部模型法来计量风险。与传统的计量方法相比,内部模型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可以将不同业务、不同类别的市场风险用一个确切的数值(VaR值)表示,它能在不同业务、风险类别之间进行比较、汇总;并且,将隐性风险显性化后,更有利于进行风险的监测、管理、控制,能更加准确的计量A行交易类资产的风险价值。并可针对计量出的风险价值,来确定各部门的经济资本分配系数,通过经济资本分配系数的调节来体现A行的风险偏好和政策导向。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 第十六篇

市场风险

销售量不及预期

此为影响公司能否有盈余、能否持续成长、永续经营的重要因素,对于同样资产、人力的投入,倘若销售量不及预期,公司的生存和成长将受到威胁。

应对措施:

产量不足

由于透明导电薄膜的拓展空间有限,加之营销策略的不确定性造成选择上的模糊与困难,由此造成的它产量不足、无法满足订单现象可能影响我公司效益。

应对措施:

我公司将在保证设备质量的情况下,以最快的速度将其推向全国整个行业,同时我公司在进入市场初期将采用风险更低的订单制生产,避免市场需求出现严重萎缩的风险。

产量过剩

由于生产规模过大而需求量较而造成产品过剩。

应对措施:

坚持不懈的开辟市场,与各大需求商保持联系,扩大销售对象范

围,也会考虑以低于平时的价钱进行出售。由于透明导电薄膜能够较长期的保存,且库存费用较低,只要我们的月销量达到,便可维持正常的经营。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 第十七篇

当前,全球经济前景仍然偏于下行:发达国家复苏缓慢,美国逐步退出宽松货币状况,英国“退欧”加剧市场不稳定性,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普遍减缓,中国经济正处于再平衡调整阶段,尤其是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如果不能成功管理这些重大挑战,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可能受阻。

发达经济体风险特点

美国经济2016年美国经济增长大势不变,其经济基本面仍将优于大多数主要经济体,是全球稳定的增长核心之一。美国这轮经济增长主要靠再工业化和页岩气革命。就业状况持续改善、投资支出日渐回升、消费需求稳步释放、企业盈利状况不断改善,以及宽松政策退出后的资金回流增加等,都奠定了美国经济增长的基础。

2016年是美国的大选年。巩固经济复苏仍是美国政府的首要任务。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选择和美元运行都处于关键阶段。美国经济稳定向好,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发动机,其庞大的市场也将提升其他国家的对美国出口,从而间接促进这些国家经济增长。

欧元区经济据欧盟_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第二季度,欧元区GDP环比增长,仅为2016年第一季度增幅的一半,跌回到2015年第一季度以来的谷底。展望未来,受宽松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影响转向中性、结构性改革效应和欧元贬值等因素影响,欧元区经济虽继续处于复苏态势,但增速将比较缓慢。

总的看来,欧元区成员国债务负担过重、欧洲银行业危机阴影、通货紧缩风险难消、失业率居高不下、英国“退欧”加大不确定性、欧元贬值和低油价带来的利好减弱等因素,将会制约欧元区经济增速,低速增长将成为欧元区经济发展的常态。

日本经济据日本官方最新公布经济数据显示,日本2016年第二季度GDP为万亿美元,.低于中国的万亿美元。受日元升值影响,日本2016年7月出口额同比下滑14%,创2009年10月以来的最大降幅。

日本经济复苏一直动力不足,主要原因是作为经济支柱的内需疲软。日本最新公布数据显示,占日本GDP近60%的家庭消费支出从上季度增长转为零增长,直接导致内需对日本GDP的贡献由正转负。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和通缩状况持续,日本企业对国内市场需求缺乏信心,导致企业设备投资持续萎缩。而形成对照的是,日本企业海外投资步伐加快。

新兴市场风险特点

目前,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放缓,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广泛的一次,而且前景艰难。

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速下降、阶段更替、结构调整、模式重建和风险释放的转型期,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主要原因是受到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影响。但随着中国“十三五”规划的展开,经济仍具有弹性,将维持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目标。

印度经济在其他金砖国家经济普遍显出疲态下成为一个亮点。莫迪政府自2014年9月执政后推行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制造业,放宽外国直接投资限制,发展铁路和智慧型城市,有力地增强了经济活力。IMF预计,印度经济在2014年增长之后,2015年及2016年将保持的增速,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

巴西经济近年来大宗商品价格下滑,以及国内财政紧缩和消费信贷繁荣消退,沉重打击了曾经是世界经济增速最快经济体之一的巴西。巴西经济目前正遭受高通胀、低增长、高失业率、债务高企、消费低迷和货币贬值的“最坏组合”。同时,巴西政治上的不确定性将影响巴西经济投资和经济增长前景。

俄罗斯经济俄罗斯经济在2014年已经呈现动荡,在国际油价下跌、卢布疲软以及西方制裁等多重压力下,2015年俄罗斯经济“滞胀”局面还在恶化。最新俄罗斯经济部数据显示,俄罗斯2016年7月GDP年增长率为。由于俄罗斯一半的预算依靠与石油相关的财政收入,这迫使俄罗斯政府在一些方面勒紧腰带。

随着美联储启动加息进程、全球贸易增长低迷、大宗商品价格维持低位,以及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或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考虑到这些全球性的重大风险,新兴经济体迫切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应对周期性和结构性的挑战,并促进增长。

发展中经济体风险特点

拉美和中美地区尽管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多数国家2016年将呈现正增长,但预计该地区总体GDP在2016年仍将收缩。

中东地区增长预计将加快,但石油价格的下跌继续拖累经济增长,一些国家还受到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国内冲突的影响。

除俄罗斯以外独联体受到俄罗斯衰退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影响,其中一些还受到国内结构性疲软和低油价的影响,预计这些经济体在2016年将仅小幅增长,但2017年增速将加快。

撒哈拉以南非洲

多数国家的经济增长将逐渐回升,但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这些国家的增长率将低于过去10年的水平。这主要反映了对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以及借款成本上升的持续调整。这些因素对该地区的最大型经济体(安哥拉、尼日利亚和南非)以及一些规模较小的大宗商品出口国造成了严重影响。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 第十八篇

论文摘要:金融市场;投资;风险

论文摘要摘要:通过分析美国资级房贷危机始末,揭示了国际投资市场的风险,并提示了投资者投资时需保持清醒,理性投资。

1信贷紧缩仍未解决,金融市场恐慌依旧

像万圣节前夜狂欢的年轻人攫取所有的糖果一样,投资者花费几年功夫以高收益债券和贷款的方式来获得最大利润。这场狂欢随着八月的信贷紧缩震撼收场了,和此同时投资者顿悟这些高收益的乐事并非他们所认为的那样物有所值。然而两个月以来,信贷市场仍然表现得明显疲弱。

10月24日,美林公司公布由于该投资银行84亿美元的巨额资产冲减,使其出现了六年来的首次季度亏损。对更多此种损失的担忧已令多个市场如履薄冰。在本周一次会议上,前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阿兰格林斯潘表示摘要:“目前我们处在惧怕当中。”

在投资者消化他们过度获利的同时,最大的新问题在于是否目前的恐慌情绪只是暂时的,还是这种萎靡状态将会更加持续不振。这主要依据美国房地产市场崩溃的结局如何。如同里面有蛆虫的太妃糖苹果,债券市场受到和其相关联的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传染。那些给虚假借款人的贷款已经被打包胡乱塞进称之为结构性产品的热门融资工具里,要甄别他们证实是十分困难的。

但也很明显,金融体系并非其看上去那样健全。传统观念认为把债务分解成为若干结构产品的方法可以分散风险从而降低风险,非凡是对银行业。结果银行从前门化解走的风险又从后门潜入。这是因为结构性资产的新所有者不是银行的大客户就是已经向银行借过款。

此外,结构性融资对杠杆功能和非流动资产的依靠使其有危机倾向。被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一家基金管理集团)的保尔麦考利称之为“影子银行系统”的一些新载体,比如对冲基金和一些管路,它们高度依靠借入资金或杠杆功能。同时这些载体也被那些提供巨大回报的非流动资产所吸引。但当多个市场发生转变时,这些载体就像被挂在了一个钩子上,它们被迫清还借债但是发现很难售出资产。假如它们接受最低的价格,他们也许会破产。这就是为什么看似是资产流动性的新问题结果或许是偿付能力中的某一难题。

在许多方面,结构化债务萎靡不振源自一些机构的杰作,尤其是中心银行。他们有关暖和的通货膨胀,趋于缓和的经济衰退以及随时拯救金融危机威胁的报告鼓励了投资者去冒险,非凡是鼓励他们向信誉不佳的借贷者放贷和对非流动资产投资。这种趋向能够自我增强。当高风险的借款人发现很轻易获得贷款时,他们不太可能破产,这使得借贷者显得风险不大。当众多的投资者购买非流动性资产时,贸易量增加了,又使得这些资产似乎更具流动性。

借贷去投资于高收益或高风险的资产是“套利交易”的一种形式。这是通常称为结构性投资载体(SIVs)和管路的匿名机构所采取的策略。他们短期借贷,转而将高收益处的盈利时常投资在和大量贷款相关联的复合产品中。借贷和投资间的差额就是他们的利润。这种资产向投资者提供了额外收益,以弥补其非流动性造成的损失。

高收益和非流动性资产也吸引了资金管理领域正在崛起的对冲基金。由于他们收取高额的费用,所以对冲基金需要赚取大笔总收益来分配给客户体面的净收益。

金融市场的史学家心里将非常清楚结构性投资载体和一些对冲基金所做的实际上是行业内最老套的策略摘要:短借长贷。这种策略有赖于投资者拥有持续融资或售出资产(以体面的价格)的能力。当平衡的一方出现新问题,另一方就会出错。一般而言,假如投资者没有能力获得资金那么将几乎没有买家愿意购买资产。

一切新问题在八月份适时地发生了。信贷和货币市场都被冻结了,此时在股票市场,已经运行数年的计算机驱动交易模式忽然失灵了。同时,清楚地表露出现代金融系统对风险的化解远非人们认为的那样成功。

许多可疑的资产的确被对冲基金所持有。但多数对冲基金从银行获得资金并且其中60%的资产由三家主要的经纪人所把持(他们都是大的投资银行)。另外,对冲基金拥有和银行交易柜台同样的资产。这就意味着当对冲基金被迫售出资产时,交易柜台很可能有资金损失。

2厌食模型

难道银行和对冲基金没有雇用数学天才开发高尖端的模型来控制这些风险吗?他们做了,但是他们有项艰巨的任务。风险管理的标准统计方法是基于“钟型曲线”或正态分布的,其中绝大部分结果位于中间而极少位于两极端。当投资者谈到“九个标准偏差事件”时,他们所指的正是钟型曲线。但是金融史布满了泡沫及其破灭,证实那些极端事件或所谓的“肥尾”现象出现的频率远比钟型曲线猜测的要多得多。

在肥尾现象中很难监控所承受的风险大小。众多银行使用一种“风险价值法”,它以测度以往波动为基础,用来说明一项投资组合也许要面临的每日最大损失。这需要交易者在波动率上涨时斩仓。但假如所有的交易者都试图照做,那么波动率将会上升得甚至更高,完全超过模型所表明的界限。

投资者也会面临同样的困惑,他们要依据每日的市场成交量来控制仓位。理想的情况是交易量很大,这样他们就无需转移不利价格而出售资产。时机不错时成交量通常很高,但时机不好时,成交量就不存在了。

这就表明模型应当建立在流动性会一夜消失的假设基础上。但除了涉及复杂的数学计算外,那也可能产生另一个困难。在短期,那些使用传统模型的机构可能会承受更大的风险,为客户赚取更高的利润。而持谨慎态度的公司可能会失去业务,眼看着明星员工被别家能够支付更多红利的公司诱惑走。直到危机出现,持谨慎态度的公司被证实是对的,但一切都太晚了。

全世界仍在收拾这个烂摊子。本周,苏格兰皇家银行参和了同Cheyne资本管理公司就其步履维艰的结构性投资载体的专门会谈,该公司运营的结构性投资载体资产达66亿美元,此次会谈可能会导致再次融资。

在更大范围内,计划设立1000亿美元的救市基金,称其为超级结构性投资载体。有四家美国银行支撑的超级结构性投资载体计划从那些没有银行背景被称为“孤儿结构性投资载体”手中收购资产。假如忽然间被迫甩卖所有资产,这些孤儿结构性投资载体就会引起价格暴跌。那将迫使其他投资者资产负债表估值缩水,从而使危机加剧。

无论发生何种情况,这一策略将能否解决新问题还不清楚。非凡地,希望超级结构性投资载体将能够通过确定基金资产的市场价格来提升信心。然而,超级结构性投资载体旨在从其他结构性投资载体手中仅购买最优质的票据,对其余被婉称为“有毒垃圾”的资产绝不染指。此外,超级结构性投资载体似乎包含了矛盾。

那引起结构性投资载体和管路到底是否应该存在的疑问。CQS的一名对冲基金经理MarkBenson说摘要:“还不清楚结构性投资载体和银行管道的这种商业模式在目前的结构形式下是否可以幸存。”

由于前景不明朗,投资者仍将持续紧张不安。在10月19日这一天,高收益债券违约的保险损失增长到自七月末以来的最高数额。而那些高收益借贷者所支付的差额(额外利率)仅比紧缩高峰时期低大约。

3保持清醒,理性投资

美林公司第三季度的惨重损失暗示以后或许有更多麻烦。和其他那些早先做出了报告的华尔街银行不同,它的报告结果包含九月份的一个困难时期。这就表明那些银行的第四季度报表数字也会很糟糕。许多涉及被评定为3A“顶级”证券的资产减值暗示即便最优质的结构性产品也不是很好。

正如房地产市场依靠次级借贷者,结构性债务市场依靠次级投资者。两者都过于依附借来的资金,当他们无力借款时,就会遭受损失。

通过促进更广泛的信贷条件紧缩,使消费者支出降温,结构性债务的紧缩仍然可以破坏全球经济。相应地,假如信贷新问题被解决之前经济形势发生恶化,那么对金融部门的损害也会是巨大的。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 第十九篇

我心中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其实是执着的体现。而现在的市场环境,如果大方向大战略不能出问题,作为下游的代理商就要头脑清醒一些。所以,现在对于代理商来说最大的战略是活下来,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下都面临这个问题。

2016年已经到了年末,福建地区两季小家电市场最大的变化应该是因为多种原因,原本受电商影响不大的三四级渠道分销市场维护非常艰难,代理商的分销生态遭到严重的破坏。原来,两个品牌占据了两季市场绝大部分的份额。在电商和毛利的双重影响下,渠道的毛利已经被压缩很多。分销商和零售商受趋利思维的引导,开始操作高毛利品牌,使得一些原本对市场没有影响力的非主流品牌甚至杂牌从小范围操作转为占领大市场,主流品牌面临较大的市场挑战。因此,福建的风扇市场从行业洗牌到维持了几年的品牌稳定之后,再次进入多品牌共生的状态。

具体到电商对传统市场的影响,在收取三四级市场销售红利的同时,电商与品牌商的直营模式也在重塑两季行业的供应链模式。传统代理商与品牌商都是年底打款,第二年夏季之前开始压库存。品牌与电商平台直营之后,改变较大的包括打款、库存、售后等流程,对于品牌商的资金和管理要求在提高。

鹤明电器认为,作为单一品牌代理商,必须顺势而为,持续研究探讨渠道分销的新模式。

因为分销渠道的运营模式在发生变化,因此,鹤明电器在防控市场风险的同时,也在寻找更多的合作伙伴,探索更加灵活的合作方式。例如,以前现款的模式,现在也会让分销商使用承兑结算。

做了20年的家电传统代理商,现在却对传统家电代理商的前景充满着忧虑。主要是在市场大环境下,大家都要把握好节奏。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 第二十篇

摘要:本文在对市场风险形成原因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风险预警管理的基本理论,构建了企业市场风险预警系统和市场风险预警系统模型,并设计了企业市场风险预警管理的流程图。

关键词:市场风险风险评估风险预警

企业的市场风险是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中由于内外部与市场有关因素的影响而随机出现的对企业造成损害的可能性。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渐加剧,企业的市场风险加剧,给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如何对企业市场风险进行管理已经成了大部分企业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预警的角度对企业的市场风险管理进行研究。

一、企业市场风险预警系统构建

企业的市场风险预警系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预警系统是指为了防范可能偏离正常发展轨道或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而建立起来的报警系统。而广义的市场风险预警系统则包括市场风险识别系统、市场风险评估系统、市场风险预警系统和市场风险处理系统。关于企业市场风险的预警系统构建的思路,本文按照广义的市场风险预警包含的子系统来构建。

(二)市场风险评估子系统与风险识别子系统的构建相同,企业的市场风险评估子系统的构建要有充分的市场信息。风险评估的参与人员,可以是企业的内部人员评估,也可以是外部的专家做评估,还可以是两方面的专家一同做评估。企业市场风险的评估方法,包含定性和定量技术的结合。在不要求进行定量化,或者在定量评估所需要的充分可靠数据难以取得时,通常采用定性技术对企业的市场风险进行评估。定量技术能带来更高的精确度,通常应用在更加复杂和深奥的活动中,以便对定性技术进行补充。市场风险评估的定性方法与市场风险的识别方法相差不大,而市场风险评估的定量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几种:(1)设定市场风险统一标准。评估企业的市场风险,比较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收集同行业的市场风险的相关指标,根据这些指标的情况,设定适合本企业的有关市场风险的各项指标的标准值,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有关市场风险的这些指标进行测量,与预先设定好的标准值进行比较,再根据比较的情况评估企业的市场风险。(2)建立概率模型的方法。概率模型根据特定的假设将有关市场风险的一系列事项以及所造成的影响与这些事项的可能性联系起来。在企业市场风险的历史数据或反映对未来行为模拟结果的基础上,对可能性和影响进行评估。通过概率模型的方法不但可以分析影响企业市场风险的因素,还能够分析这些因素对企业市场因素发生的概率进行分析,是一种比

几个关键环节的把握:一是有关数据的处理方法。收集来的数据包括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对定性数据的处理一般是要把定性的数据转化成定量的数据并进行标准化处理,再结合定量的数据,从而能够对不同企业的定性数据进行比较,也有利于把该标准化的数据与已有的风险阀值进行比较来评估风险的情况。二是确定风险阀值。每个企业的市场风险的阀值都是不一样的,确定风险阀值时,要根据企业的历史情况、市场环境、消费者的变化、竞争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再确定,并且该阀值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不断地对企业的风险阀值进行修正,才能够更有效。三是风险的预控措施。企业如果能有效地采取风险预控措施,将会大大提升市场风险的处理水平,风险预控主要应注意建立企业的市场营销风险保障体系,从体系上解决市场风险的预控问题。另外风险的预控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应该经常地、动态地对企业的市场风险预控问题进行检视,更加完善预控措施。在企业的市场风险管理中,要搞清楚市场风险形成的原因,并对这些原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另外,风险预警管理是比较经济有效的方法,在对企业的市场风险进行管理时,要用系统的思路进行管理,其关键是构建完善的市场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并按照风险预警管理的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 第二十一篇

摘要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和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国际原油价格进入了新一轮上升周期。石油出口国受益于油价上涨,产生了大量的石油美元,国内资产价格膨胀。国际金融体系的变化则增加了油价上涨的可持续性。石油美元被大量储蓄起来降低了总需求,也加剧了全球经济失衡。美元未来走势、流动性过剩下投机资本的盛行给石油市场的未来增加了不确定性,石油-美元计价机制面临的挑战、衍生工具风险的影响和次级债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也预示着石油市场风险增大。次级债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表明,流动性过剩的状况是完全可能逆转的。由于虚拟经济的膨胀,全球经济环境与以往大为不同,局部的金融危机很可能引发全球性的危机,而这种全球性的危机很难被补救和控制。一旦流动性出现逆转,对石油市场的打击将是巨大的。

一、流动性过剩的定义和根源

当前,流动性过剩(ExcessLiquidity)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流动性过剩并没有一个广泛认可的定义。何谓“流动性”(Liquidity)?根据Investopedia的定义,流动性是指一项资产或一种证券能够在不影响自身价值的情况下在市场上交易的程度,或是指一项资产能够迅速转化为现金的能力①。这个定义属于相对狭义的理解。在我们看来,所谓“流动性”,实际上是指一种商品对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难易程度。衡量难易程度的标准是该商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速度。一般来说,在一国经济当中,一种商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速度比较稳定。当该商品与其他商品的交易出现速度加快,也就是非常容易实现交易的时候,流动性就会出现过剩;当该商品与其他商品的交易出现速度减缓,也就是实现交易非常困难的时候,流动性就会出现不足。

在一般的宏观经济分析中,流动性过剩被用来特指一种货币现象。也就是说,在现实的经济分析中,我们上面定义当中的基准商品仅仅被当作货币。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流动性的定义,因为货币本质上也是一种商品。把流动性仅仅看作货币现象是对流动性最狭义的理解,也是现实的宏观经济分析中最常用的理解(张明、管清友,2006)。欧洲中央银行(ECB)就把流动性过剩定义为实际货币存量对预期均衡水平的偏离(Polleit和Gerdesmeier,2005)。张明(2007)利用狭义货币、广义货币、国内信贷与GDP的比率来衡量流动性过剩程度,发现在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等东亚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过剩。

发达国家的以低利率为特征的宽松货币政策和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增加导致基础货币发行增加是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基本原因。

1973年以后,世界主要国家的货币与黄金脱钩,美元取代黄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石,美元纸币本位制确立。在金本位制下,贸易失衡会通过两国相对价格的变化进行自动调整。因此,世界经济不会产生流动性过剩现象。流动性过剩本质上是纸币本位下的一种货币现象,它与全球经济失衡密切相关,实际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目前,对于全球经济失衡的解释主要有两个。

第一,资金过剩假说。在美元本位制下,美国把美元负债输送到主要贸易伙伴,世界其他各国把产品以信用方式销售到美国。之后,美国的贸易伙伴将其贸易盈余(如东亚地区的巨额贸易顺差、中东国家的石油美元等)重新投资于以美元计价的资产,从而使得美元回流到美国。美元回流机制在一定时期内有助于改善美国的国际收支。但是,美国贸易伙伴的贸易盈余大量增加,美元储备资产也随之增加,从而导致这些国家内部银行信用膨胀,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出现暴涨,并经历从繁荣到衰退的泡沫破灭过程,对该国银行体系和政府财政造成打击。同时,美国国内也会因为美元回流造成资产价格膨胀。由于美国持续大量输出美元负债,美元信用受到各国质疑,美元对其他货币和黄金的汇率将会出现大幅度下跌趋势,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也面临调整压力。各国经济繁荣时期的生产能力扩张、过度投资会成为下一个经济衰退时期通货紧缩的主要来源。美元本位制的缺陷使得世界经济走上了经济失衡(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膨胀、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链条。理查德·邓肯认为,国际信用正是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开始泛滥成灾的。石油美元从产油国经纽约银行到南美和东欧诸国的这种循环,像星火燎原般点燃了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繁荣崩溃危机。

第二,储蓄过剩假说。石油输出国、日本和中国等国家积累的大量贸易顺差大部分没有用于消费,而是被储蓄起来,因而导致全球实际利率偏低,资本首先流向了全球信用最好、意愿最强的美国市场,致使美国实际汇率上升,经常账户赤字大幅度增长。主张储蓄过剩假说的人认为:首先,美国货币增速没有高到不合理的程度。其次,美国的通胀预期继续受到遏制,因为实际利率已经开始上升。第三,美元的疲软似乎并不严重,尽管实际汇率受到外汇干预的扭曲。第四,很难相信,亚洲和石油输出国储蓄的飙升是对外界过剩需求的被动反应,而非刻意的选择。最后,盯住汇率制本身就是一种政策选择。要使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保持一致,这些国家的内需也必须大大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必须选择能够促成这种结果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马丁·沃尔夫,2007)。

简而言之,全球经济失衡的同时造就了流动性过剩。这个过程如下:美国通过经常账户赤字向全球注入流动性,日本通过日元套利交易向全球注入流动性,而东亚国家通过经常账户盈余和外汇储备累积吸收了全球流动性(张明,2007)。因此,Economist(英国《经济学家》杂志)(2005)认为,解决全球经济失衡实际上需要两个方面共同努力,即美国增加其储蓄,同时外汇盈余国家包括石油出口国和亚洲国家扩大消费。全球经济失衡致使美元十分脆弱,但石油出口国本身就不会受到影响了吗?大多数石油出口国的货币都实行与美元挂钩的政策,或是抵制通过严重干预使本国货币升值,正如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所做的那样。美国和其他国家是否应像对待亚洲国家一样,要求石油出口国重估它们的货币?事实上,石油出口国重估它们的货币对解决美国的赤字作用很小(人民币升值也是一样)。石油出口国要在减少全球经济失衡中起到积极作用,正确的方向是增大进口,同时升值本国货币、增加政府开支并且放松对经济的管制。

二、流动性过剩在石油市场的表现

1.国际油价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和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国际原油价格进入了新一轮的上升周期。2001-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总体呈现上升态势(见图1)。全球GDP增长率从2001年的逐步攀升,2002、2003、2004年分别达到、和,2005年有所回落,但仍然维持在的高位,2006年则达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07年全球GDP增长率为,比2006年有所回落但仍然维持稳定增长。2001年以来,由于各国纷纷出台宽松经济政策刺激本国经济,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原油需求的增加以及美伊战争的爆发使得国际油价进入上升轨道。在美元指数大幅度下滑(贬值)的背景下,国际油价连续突破30、40、50、60美元/桶的年均价格关口,并在2006年7月份逼近80美元/桶。在经历了一年的高位震荡之后,目前国际油价维持在70美元/桶左右。从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原油期货盘中价格看,最高和最低价格竟然相差7倍多。IMF(2007)认为,尽管2007年国际金融形势出现波动,世界经济在2007年和2008年实现持续强劲增长的大局似乎已定。美国经济放慢的程度虽然高于预期,但波及影响一直有限。世界其他地区保持着较好的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油价有望继续维持高位震荡格局,不排除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继续走高的可能。

2.国际原油期货合约成交量直线上升

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给各国石油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营风险,旨在规避风险的衍生工具应运而生。石油期货最早诞生于1978年,目前已成为全球期货市场最大的商品期货品种。1978年,取暖油(HeatingOil)期货合约在NYMEX推出,成为最早的石油期货品种。1981年NYMEX引入汽油期货交易,1983年引入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WTI)期货交易。布伦特(Brent)原油1988年开始在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进行期货交易。2007年5月21日,洲际交易所(ICE,原IPE)上市中东高硫原油期货合约;2007年6月1日,迪拜商品交易所(DME)上市阿曼原油期货合约。目前WTI原油期货是世界上最活跃的商品期货交易品种,为全球原油价格的风向标。2001年以来,WTI和取暖油原油期货交易量直线上升,2006年WTI原油期货更是创下了年交易量7000多万张合约的历史记录②(见图2)。

3.油价上涨给石油出口国带来了大量的石油贸易收入——石油美元

出售石油而获得的美元收入或石油收入中的美元和美元资产被称为石油美元。根据IMF的数据,按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1973-1976年),IMF选取的样本国家净石油出口增加额(石油美元)为2390亿美元,占当年该组国家GDP的;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1978-1981年),石油美元规模为2180亿美元,占当年该组国家GDP的;2002-2005年石油美元规模更是达到4370亿美元,占当年该组国家GDP的③。据Economist(2005)估计,2005年石油输出国石油出口的总收入达7000亿美元(见图3)。这些输出国不仅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欧佩克)成员国,而且包括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石油出口国俄罗斯和挪威。2005年,沙特阿拉伯的经常项目盈余超过1000亿美元——高达GDP的32%;中东石油输出国经常项目的平均盈余达到GDP的25%;俄罗斯为13%,挪威为18%;而2005年中国和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经常项目盈余总共只有1880亿美元。MatthewHiggins,ThomasKlitgaard&RobertLerman(2006)估计,2006年石油出口国的石油美元规模约为9700亿美元。

4.中东产油国资产价格膨胀

根据IMF(2006)的数据,中东产油国连续三年出口收入大量增加,刺激该地区经常账户顺差占GDP的19%。该地区非产油国也受益于石油出口国的经济扩张和一些国家的国内改革。2006年石油出口国的经常账户顺差达到GDP的25%。与石油价格上升周期同时出现的是货币和信贷增长率的大幅度提高,从而使得房地产和股票价格剧增。股票价格得益于石油化工企业利润率的提高,2005年中东股票指数在全世界是表现最好的。2006年初中东地区股票市值超过了新兴欧洲国家和拉丁美洲的股票市值。

5.经常账户盈余抵消了多数石油消费国的石油贸易逆差

尽管石油消费国在油价上涨周期中支出增加,但各国没有发生类似20世纪70年代的债务危机。IMF(2006)认为,石油危机往往相对迅速地使经常账户发生调整,因为能源价格上升会导致利率上升、经济和内需增长放慢。但在本轮油价上升周期中,货币结构和信用状况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使油价上涨对短期利率、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小于以往。马丁·沃尔夫(2006)则认为,是美国作为可依赖的债务国使世界经济保持了活力,因此,躲过石油危机的难度比前几次小得多。当前经常账户赤字状况与30年前明显不同。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的石油贸易存在巨额逆差,总体却没有大量负债。而现在,除美国以外,发达国家的经常账户都呈现巨额盈余(见图4)。2002-2005年,这些国家不包括石油贸易在内的经常账户盈余占GDP的比重上升,增幅略超过,几乎抵消了它们不断扩大的石油贸易逆差。当前的油价上涨与过去处于完全不同的环境之下。由于国际金融市场改变了过去以银行贷款为主的状况,而代之以金融中介机构大量产生,石油美元的回流通过市场机制完成,较少受到大型机构的影响,国际金融体系的变化增加了油价上涨的可持续性。

三、流动性过剩与石油市场风险

1.美元汇率走势可能加剧流动性过剩,增加石油市场风险

由于原油贸易以美元作为计价货币④,1973年以后国际原油价格就与美元走势呈现较强的相关关系。石油价格和美元汇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见图5)。根据Weller&Lilly(2004)的测算,石油价格和美元汇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2001年以来,美元汇率的持续走低是造成国际油价暴涨的重要原因。2001-2006年美元指数下跌了13%,同期国际原油名义价格上涨了170%。

石油-美元计价机制受到挑战是未来石油市场的重要风险。近年来,一些国家分别建立了石油交易所,并改变或者正在准备改变石油贸易结算货币。伊朗早在1999年就开始宣称准备采用石油欧元计价机制。2006年3月,伊朗建立了以欧元作为交易和定价货币的石油交易所。伊朗还向俄罗斯建议成立一个类似于欧佩克的天然气联盟。在总统查韦斯的领导下,委内瑞拉用石油与12个拉美国家(包括古巴)建立了易货贸易机制。俄罗斯建立独立的石油交易所正在被提上议事日程。俄罗斯很可能首先推动独联体各国之间的石油天然气贸易以卢布结算,并把卢布结算扩展到与亚洲和欧洲的石油贸易,之后争取伊朗、阿尔及利亚、委内瑞拉以及墨西哥等产油国组成以卢布作为结算货币的石油联盟。CóilínNunan(2004)的研究也证明,石油欧元取代石油美元的举措一旦出台或发生,都将伴随欧元的升值或止跌。

由于近年来石油出口国与欧元区、中国等国家和地区贸易的扩大,改变石油贸易结算货币对这些国家是有利的,欧佩克一些成员国也早就对摆脱美元束缚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如果不是迫于美国的压力,这一设想可能会被执行。俄罗斯、中国等世界大国对本国货币国际化的要求,客观上也动摇了美元作为石油贸易计价货币的地位。笔者估计,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元完全垄断石油贸易计价货币的格局可能会被打破。石油-美元计价机制被打破将严重动摇美元的国际地位,引起美元汇率的剧烈波动,这不仅将对国际金融和经济体系造成极大冲击,而且对石油市场的冲击也将是巨大的,世界经济格局也可能因此被改写。

2.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油价波动更为剧烈并有可能创出历史新高

石油行业有其自身运动规律,油价波动也呈现周期性。概而言之,影响国际油价走势的因素有三个方面:经济因素、政治因素、自然因素和行业因素(投资、炼油能力、库存等)。由于现代经济对石油的广泛依赖,石油需求弹性小,价格波动敏感。在不同的环境下,影响油价波动的因素是不同的,油价波动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油价波动周期及其影响因素的划分更多地是经济学家们的事后工作。

美国资源环境经济学家汤姆·泰坦伯格在谈到预言的危险时曾说,“人们对未来的看法总会受他现在和过去对某一问题认识水平的限制,同时也受他所在的环境能够达到的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在很多情况下,这种认识是相当荒谬的,它不是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正确认识,我们也不能依此来对未来进行预测。”把这句话用在一些对石油价格的预测上是再合适不过的了。知名学者和国际机构对油价的预测大部分以失败而告终,美国著名的智囊机构兰德公司则从来不预测油价。究其原因,恐怕在于石油市场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意大利石油经济学者阿尔伯托·克劳指出,“事实上,不确定性是整个石油史和石油经济的核心成分”。也许正因为如此,国际油价要比其他大宗商品波动更为剧烈,石油市场的风险要远远大于其他商品市场的风险。

据阿尔伯托·克劳计算,1861-1995年,实际只有41年油价相对稳定,波动幅度在5%以内;有49年油价增长幅度超过5%,其中半数以上超过20%;其余45年油价跌幅超过5%,其中有21次跌幅超过20%。石油名义价格唯一持续稳定的阶段只有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末。

克鲁格曼(Krugman,2000)认为,油价存在周期交替现象。高油价时,同样由于石油需求缺乏弹性,扩大产出甚至可能会减少收入,所以石油输出国不会扩大生产;相反,由于主要石油输出国国内投资的市场容量有限,将石油保存在地下也是一种“投资”,所以高油价时石油输出国反而会减少产量,从而形成稳定的(长期)高油价均衡。但高油价持续时间过长,就必然引起石油进口国经济的衰退乃至世界经济的萧条,需求就会大幅度减少。面对需求的减少,石油输出国必须通过增加开采,减少投资来使得油价下跌以重新吸引需求。同时,为了维持稳定的石油收入,又必须不断增加生产来弥补因为价格下跌而导致的收入减少。于是,低油价周期就出现了——高位均衡转向了低位均衡。

蒲志仲(2006)把1861年以来国际油价的波动划分为六个长周期,并认为在140多年国际油价变动的历史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长期高油价均衡(高油价时期)与长期低油价均衡(低油价时期)相互交替现象。若将一个高油价时期及其后的低油价时期定义为一个油价波动的长周期,则在140多年国际油价变动中存在着五个完整的油价波动长周期,分别为1861-1891年、1892-1914年、1915-1945年、1946-1970年、1971-1999年2月,1999年至今正处于第六次长周期波动的上升阶段或高油价阶段。

朱民、马欣(2006)的研究指出,从周期的视野看,近50年来资源商品名义价格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和本次价格飙升,已经从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升到近期的历史新高。但从100年、150年的更长周期和真实价格水平看,资源商品的长期价格水平是在缓缓下降的。周期的分析同样表明,近150年来资源商品的长期价格水平的波动幅度在不断扩大,波幅周期在不断缩小。这表明市场的变动在加快,风险在增大。

石油是资源商品中比较特殊的。回顾石油工业140多年的历史,石油的真实价格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在全球经济失衡的背景下,各国资产价格的膨胀以及国际市场以石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过程同时也是吸收过剩流动性的过程。目前我们还处在油价上升周期,并不能断定石油价格在未来几年内已经见顶。如果各国对石油的需求没有明显下降,流动性过剩的情况没有改善,那么油价有可能在本轮上升周期突破历史高点。

3.石油美元回流机制被打破可能加剧全球经济失衡状态

对石油消费国而言,油价上涨会恶化其贸易平衡,增加经常账户逆差,并减少外汇资产头寸。高油价会挤压个人可支配收入和企业利润空间,减少国内需求。对产油国而言,油价上涨可改善其经常账户和国内财政收支状况,提高本币币值。油价上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视消费国和产油国各自不同的政策调整而定。IMF(2006)认为,目前总的结果是总需求出现了下降。

石油美元的回流机制是美元回流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维系全球经济稳定的重要环节。油价的上涨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阻碍经济发展,也可能促进经济发展,这取决于产油国的石油美元被消费和储蓄的比例。MatthewHiggins,ThomasKlitgaard&RobertLerman(2006)指出,高油价对石油进口国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产油国如何配置它们的石油美元“横财”。大量的石油美元回流到石油消费国,可以缓解高油价对石油消费国带来的影响。如果石油输出国花费掉了它们的意外收益,也就相当于它们从其他国家进口了更多的产品,从而有助于保持全球的需求水平。根据Economist(2005)的数据,1973-1976年,欧佩克60%的石油出口收入被用来进口商品和劳务。在1978-1981年,这一比例上升到75%。但IMF估计,到2005年的最近3年间,石油出口国只将40%的意外收益用于了消费。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AE)和科威特,储蓄达到了其GDP的40%左右。产油国将更多的石油美元储蓄起来,石油收入就从石油消费者向石油生产者发生了转移,进而导致全球需求的下降,恶化了全球经济平衡。IMF(2006)的“石油出口收入的边际进口倾向”指标显示,2003-2005年,主要石油出口国的石油出口收入的边际进口倾向大幅度下降(见表1),即它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把新增石油出口收入用于商品和服务进口。

追踪石油美元的流向是一件很困难的工作。IMF(2006)指出,与上世纪70年代不同,找出过去几年石油收入投资的准确资产和国家很困难。已经核实的购买资产仅占经常项目顺差的很小一部分(见图6)。Economist(2005)认为,石油美元的流向可能有四个:一是购买美元资产,约2/3的石油美元投向了以美元计价的资产;二是流向国外私人投资基金,如购买一些大公司的股份;三是就近投资,如投资股市、购买飞机等;四是购买欧元资产,增加欧元外汇储备等。

实际上,石油美元无非是两个用途:购买商品和金融投资。MatthewHiggins,ThomasKlitgaard&RobertLerman(2006)估计,约有50%的石油美元“横财”被用于购买外国商品,特别是中国和欧元区的商品。2002-2006年,中国和欧元区与石油出口国的贸易中,出口增加额与进口增加额之比分别为和(见表2)。石油美元的其余部分被用于投资外国资产。2006年,石油出口国的净对外投资达到5710亿美元,外汇储备比2003年增长240%(见表3)。由于其他石油消费国已经通过缩减消费和投资来应对油价上涨造成的贸易逆差,美国还是石油美元的最后目的地,石油美元进入美国金融市场支撑美国消费和投资的扩大,2006年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达到8700亿美元,比2002年增加近4000亿美元。

4.投机资本盛行增加了石油市场风险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国际资本流动规模迅速膨胀。其中,具有高度流动性的资本占据主流地位,这些资本又被称之为国际游资、国际投机资本、热钱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辞典》对国际游资的定义是: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金持有者或者出于对货币贬值(或升值)的投机心理,或者受国际利率差收益明显高于外汇风险的刺激,在国际间掀起大规模的资本流动,这类短期资本通常被称为游资。实际上,我们可以把那些以追逐投机利润为目的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之间流动的资本统称为国际游资。

国际投机资本主要有五大来源:国内短期资金外溢、跨国公司暂时闲置或过剩的流动资金、国际银行的外汇和信贷业务资金以及各种专项投资基金。当前国际投机资本运行的基本特点是组织形式机构化和操作工具衍生化。在国际投机资本中,对冲基金是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不同学者、分析师和机构对对冲基金规模的估计不尽相同(见表4)。

一些机构预测,今后5~10年间,美国的对冲基金还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其资本总额的增长将高达15%。在《阿尔法》杂志的第六次年度对冲基金百强排行榜中,前100只最大对冲基金资产管理公司所管理的资产接近惊人的1万亿美元,比2005年的7200亿美元增加了39%,在整个对冲基金行业中,资产比例由2005年的65%增加到2006年的69%。其中前10位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超过1500亿美元(见表5)。这个对冲基金100强排名透露出的信息是,对冲基金的规模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对冲基金在石油市场的投资和投机链条大致如下:研究和预测世界经济、世界局势和原油价格走势,判定形势——进入石油期货及其相关行业(例如看多则买入多头期货,抛出受制于油价上涨行业的股票,同时做多黄金等;看空则相反)——制造投机题材,并利用各种媒介宣扬(如“中国能源威胁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炉的)——获利达到目标位后交割或出货了结——重新炮制下一轮投资机会。

目前我们还无法确切知道在石油市场的对冲基金规模。一些研究人士估计,目前纽约、伦敦证券交易所里每天的成交额有30%~40%来自对冲基金。按照现在估计的对冲基金规模1万亿美元,即便1%的规模参与石油现货交易也能够造成现货市场的剧烈震荡。期货市场的金融杠杆效应更增加了对冲基金的能量,不同基金之间的做多、做空造成石油价格走势远远偏离供求关系。目前纽约商品交易所WTI原油期货日交易量为亿桶,是全球石油商品实物交易量的3倍。从被外界披露的发生巨亏的能源对冲基金规模可以大致感受到国际投机资本的规模和能量。2006年9月,管理着90多亿美元的美国AmaranthAdvisors对冲基金在天然气期货上巨亏,两周内损失66亿美元,其损失金额超过1998年LTCM(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21亿美元,创下对冲基金亏损历史最高纪录。全世界有2/3的对冲基金集中在美国,由于监管对冲基金十分困难,阻力也比较大,除非对冲基金对美国或国际金融体系造成重大冲击,短期内看不到美国对对冲基金监管模式的改变。

5.美国次级债危机表明,石油市场的流动性过剩随时可能逆转

2007年8月,全球金融市场经历了一场次级债危机(Sub-primeLoanCrisis)。这场危机实际上从2006年下半年初露端倪并在2007年初引起关注。由于美国市场大量房地产金融机构申请破产,一些对冲基金停止赎回,全球股市普跌,次级债危机迅速波及全球主要市场。为缓解突发的流动性紧缩,美国、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央行在两周时间内迅速向市场注资超过5000亿美元,美国总统、美联储主席和美国财政部长等纷纷出面安抚市场恐慌情绪。

8月份危机期间,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走势基本呈“V”字型。从原油期货日线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见图7),伴随着次级债危机的升级,纽约市场原油现货价格从8月初的每桶77美元左右跌至8月20日的69美元左右。按照收盘价和盘中最高最低价计算,20天左右时间内价格急剧下跌了8%和10%。

在8月17日美联储将贴现率水平降低个百分点之后,市场恐慌情绪有所缓解。8月20日主要市场原油价格止跌反弹,并再次突破每桶70美元关口,强势上行。

次级债危机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表明,流动性过剩的状况是完全可能逆转的。目前我们尚不清楚次级债危机是否真正过去,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流动性出现逆转,对石油市场的打击是巨大的。流动性过剩可以产生泡沫,但流动性的逆转则会导致石油市场的动荡和油价的剧烈波动。

由于虚拟经济的膨胀,全球经济环境与以往大为不同。局部的金融危机很可能引发全球性的危机,而这种全球性的危机很难被补救和控制。正如理查德·邓肯所说,美国政府可以依赖支出来挽救经济崩溃的局面。在“经济大恐慌”发生时,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这样告诉他的国民:“除了恐惧本身之外,我们无所畏惧”。时至今日,我们畏惧的唯一理由已不再是恐惧本身。衍生性金融产品市场的瓦解会导致全球银行体系崩溃,而这种可能性仍是没有一个政府有能力补救的。

四、简单的结论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石油市场是流动性的重要出口。油价的暴涨不仅给产油国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也给石油市场和世界经济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尽管人们对流动性过剩和经济失衡的成因仍然存在争论,但通过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国际协调缓解流动性过剩,降低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石油市场风险是一条必经之路。其核心议题不是是否回归金本位或坚持美元本位,而是在坚持纸币本位的前提下控制全球货币发行,避免国际金融市场大起大落,防止世界经济在通胀-通缩的链条上恶性循环。石油市场的风险根源于全球经济失衡和流动性过剩,并受到来自投机资本、计价机制以及衍生工具风险的影响。石油市场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而我们也很难预知未来。次级债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已经给石油市场乃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敲响了警钟。不可能的事情经常发生,我们最好有所准备。

注释:

①/terms/l/

②1张原油标准合约的单位是1000美式桶(42000美式加仑)。

③IMF选取的样本国家包括阿尔及利亚、安哥拉、阿塞拜疆、巴林、文莱、民主刚果、赤道几内亚、加蓬、伊朗、伊拉克、哈萨克斯坦、科威特、利比亚、尼日利亚、挪威、阿曼、卡塔尔、俄罗斯、沙特阿拉伯、苏丹、叙利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土库曼斯坦、阿联酋、委内瑞拉和也门。IMF,WorldEconomicOutlook,April2006./external/pubs/ft/weo/2006/01/data/。

④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与沙特阿拉伯达成协议,规定沙特中央银行可以购买在竞拍机制之外的美国政府债券(美国政府保证这些资金的安全),但沙特必需确保以美元作为石油的计价货币(Spiro,1999)。后来沙特说服其他欧佩克国家同意把美元作为原油贸易的计价货币。关于这一问题更为详细的分析,可参见管清友、张明(2005)。

参考文献

[1].

[2]Oilproducers''''surpluses:_id=5136281.

[3]-themillionaire''''sclub./news/.

[4]HIGGINSM,KLITGAARDT,(9)./research/current_issues/.

[5].

[6].

[7],2005(2)./documents/review2/.

[8]..

[9].

[10]SPIRODE.(1999).TheHiddenHandofAmericanHegemony:.

[11]WELLERCE,.

[12].

[13]阿尔伯托·克劳.石油经济与政策[M].王国梁等,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14]管清友,张明.国际石油交易的计价货币为什么是美元?.国际经济评论,2006(7/8).

[15]理查德·邓肯.美元危机:成因、后果与对策.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16]马丁·沃尔夫.令人尊敬的债务国让世界躲过石油危机劫难.[2006-06-27]./world/2006-06/27/

[17]马丁·沃尔夫(2007)全球过剩资金从何而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版,2007-07-16..

[18]蒲志仲.国际油价波动长周期现象探讨.国际石油经济,2006(6).

[19]朱民,马欣.新世纪的全球资源商品市场——价格飙升、波动、周期和趋势.国际经济评论,2007(1/2).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 第二十二篇

展望2016年及未来的全球宏观和金融市场形势,从风险角度,笔者认为有三点值得特别关注。

从增长看,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依然乏力,缺乏亮点。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市场中,虽然美国经济处在稳步的复苏通道中、且增长确定性较高,但与危机前平均3%以上的年度GDP同比增速相比,仍然有一定距离。欧元区在逐渐摆脱“欧债危机”影响后,在欧央行QE的推动下,经济目前呈现出底部企稳态势,但距离回到危机前水平还有不少差距。日本经济则受上调消费税拖累,短期增长面临一定挑战,且“安倍经济学”改革任重道远,能否成功激发经济长期增长潜力还有待验证。

相比之下,新兴市场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受自身结构性挑战、油价下跌,中国需求放缓等多重因素的困扰,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普遍下滑,未来或继续面临下行压力。

从结构来看,全球去杠杆仍在继续。

美国的去杠杆进程进行得最好,目前已基本完成。当前美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居民债务/GDP)约为,已经回到2003年水平。

而根据美联储最新发布的《高级信贷经理调查》显示,未来居民信贷有望稳步上升,意味着居民部门可能开启新一轮信贷扩张周期。不仅如此,金融和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水平相比危机前的高点也已大幅回落。

欧洲的去杠杆进程则尚未完成。虽然金融和居民部门的杠杆水平均有所回落,但仍处于相对高位;企业部门杠杆水平甚至小幅提升。整体看,欧元区各部门的去杠杆进程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欧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兴市场,自金融危机以来,新兴市场不仅没有去杠杆,杠杆比例反而在不断攀升。当面临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盈利下降、特别是投资回报率低于借贷成本的局面时,过高的杠杆则会加大企业财务负担和资金压力、侵蚀盈利能力,甚至引发违约和破产等极端情形。

从流动性来看,货币政策分化,全球流动性边际上趋紧。

随着美国开启加息周期,而欧洲、日本和中国仍将继续宽松,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的分化态势将进一步加剧。而由此导致的流动性边际收紧,可能会对部分风险抵御能力较差的新兴市场造成明显冲击。

美国方面,在失业率已经满足政策目标、通胀年底有望技术性反弹的背景下,2015年12月,美联储终于开启了新一轮加息周期的大门。

未来的加息进程将是渐进和缓慢的,不排除2016年只加息一次的可能。主要原因是全球和美国经济复苏仍然处于相对弱势、美国产出缺口持续为负、就业市场结构性问题(劳动参与率持续下降)仍有改善空间且美国总统大选年美联储最好选择观望。

欧洲方面,欧央行2015年年初以来开始实施的QE已经起到了一定效果,主要国家经济增长底部企稳、且逐渐摆脱通缩威胁。随着欧洲经济持续向好,欧央行的大规模资产购买力度也不排除会边际上减弱。

从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的资产配置来看,截至2015年3月,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的资产总规模约为万亿美元,其中的万亿美元均与石油和天然气相关。

IMF预计,2015年海湾合作委员会的主权基金资产将减少约2500亿美元,2015年-2020年期间的减少规模将高达9500亿美元。而多数中东产油国将在四年至七年内耗尽其财政缓冲。主权财富基金从全球金融市场撤资将会起到抽离流动性的效果,由于其体量巨大,影响不容小觑。

从增长、结构、货币政策和流动性等角度进行潜在风险分析,新兴市场可能未来面临日益加大的流动性困难。而其中那些高度依赖外部资金(如财政和账户赤字)、风险抵御能力较低(外汇储备不足),以及依赖能源出口的国家可能受到更大的冲击。

从这个角度,笔者把新兴市场大体分为三类:一是OPEC等出口几乎全部依赖原油的国家,油价下跌对这些国家的冲击尚未结束,2016年增长面临较大风险;二是以巴西为代表的非原油类大宗商品出口国,中国增长企稳降低了其增长继续下行的风险;三是印度等大宗商品净进口且有一定改革预期的经济体,增长前景最好。

考虑到中国外汇储备充裕、对外部资金依赖度低、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中国面临资金流出大幅冲击的可能性较低。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 第二十三篇

一、农业市场风险有增无减

在漫长的农耕中国,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曾是被千万遍赞颂过的美好景象。那时,粮食就是财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诗人笔下的开元盛世是何等的富庶和殷实。然而,现在的情形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果实并不直接等于通用财富,我们未必能看到过去所熟悉的那份“丰收的喜悦”。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我国已经基本确立了农业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在市场化条件下,对于广大农民而言,传统的勤快和懒惰,似乎已不是富裕和贫穷的主要原因了,他们或贫或富,更多的是取决于市场。但市场带给农民的并非总是福音,实际的情况经常表现为市场主宰农民,而不是农民主宰市场。对于高度分散的小农经营,社会化的大市场是一种难以驾驭的力量,二者之间的对接问题已严重地困扰着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而且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这个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其实,发达国家的实践早已证明,在现代农业中,决定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的主导因素是市场需求,而不是生产和供给。农产品需求弹性不足,对供给总量规模的扩张构成了强劲的制约。正因如此,欧美国家农业政策的重心也是放在了应对过剩条件下的农民利益保护问题上,而不是主要用以促进生产。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已基本上告别了农产品短缺的时代,进入了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进入21世纪后,粮食生产一度出现了下降,但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最近3年连续增产;而畜产品、水产品和水果、蔬菜等都得到持续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我国居民的食品消费需求增速已经明显降了下来,特别是城镇居民的食品需求已经稳定了下来。从供求两方面的变化看,我国农产品生产总体过剩的情况在加剧。相应地,农业的市场风险也随之增加。

从各地的实践看,谷贱伤农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媒体报道,*6年运城市某村*0多亩耕地,有三分之一种了西瓜,但是西瓜卖不动,村民有三分之一的西瓜都倒掉了,卖出去的也只有每亩*元的收入,而投入达300元。西安阎良区有的农民由于菜价过低而用拖拉机将丰收的芹菜翻埋。北京大兴区有农民因为白菜卖不出去而在菜地里放羊。笔者春节回乡,发现因为买不出去,有的地里还有未收的白菜。鄙县农民饲养了4万头奶牛,数年前的市场价格是每头接近1万元,现在降到了不足5000元,全县农民损失超过2亿元。诸如此类的事例说明,市场经济波峰浪谷的冲击,对广大农民的利益而言,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巨大威胁。

二、农业市场风险为什么如此之大

那么,我国农业市场风险为何如此之大呢?如果农民兄弟问“明年该种什么?”,是没有人(或部门)能给出准确答案的,而跟着市场的感觉走,听任市场调节,又是靠不住的。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根据笔者的观察,其原因应该说不一而足,择要而言:

1、小农经营具有天然局限性,同时我国的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放开市场和价格是件容易的事,是一个“快变量”,这只需一道政令并在一夜之间就可完成。但市场主体的发育和市场体系的建设,却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慢变量”。从实际情况看,广大农民的市场经营能力普遍较低,市场谈判能力弱,加之市场交易的体系和规则还不够健全和规范,使得农民在搜集、辨析和处理有关市场信息并做出决策时,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极易一哄而上、一哄而下,造成市场进入的盲目性和市场均衡的脆弱性,严重影响了收入的稳定增加。马克思当年曾说商品价值的实现是“惊险的一跳”,对于我国农民而言,更为惊险。

2、政府缺乏应对农业生产过剩的经验和控制风险的政策体系。过去我国政府主要解决的是农业生产不足的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如何应对农业生产过剩,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目前,由于粮食生产的特殊重要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种粮的利益,“农民兄弟不用怕,政府有个保护价”,粮食生产的市场风险是最低的。但对于占农民收入半壁江山的畜牧业和水果、蔬菜等的生产,基本上没有相应的风险控制的政策安排。*6年家禽和生猪价格的剧烈波动,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水果和蔬菜的生产则是年复一年地面临着市场风险的考验。

3、全球化给我国农业带来挑战。*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WTO,作为加入WTO的条件,我国承诺在农产品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出口竞争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做出了多方面的让步。我国农业将不可避免地卷入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去。我们超小型的家庭农业经营,要与经营规模比我们大百倍甚至更多的、同时享受着巨额补贴的欧美大农场去一比高低,这必然会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挑战。比如,我国连续数年成为棉花净进口国,且进口数量逐年递增。*5年棉花进口量增加到257万吨,其中一半以上来自美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政府对棉花生产实施了高额补贴,从而造成国际市场上棉花价格低迷,使得国产棉花在价格上无法与美棉竞争。这种情况下,国内纺织企业力争多拿进口配额,纷纷采购进口棉,导致棉花进口规模大量增加,国产棉销售不畅,直接影响棉农植棉收益。据笔者*6年7月在新疆的调查,截至当年4月,新疆收购皮棉180万吨,但销售量不足90万吨,一半以上的棉花还在各类收购企业手中。乐施会的一份报告称,中国的棉花产量在*5年减少约10%,棉农将损失亿元的收入,并减少72万个就业岗位。*4年世界银行出版物《全球农业贸易与发展中国家》(,*5)指出,贸易完全自由化后中国农民将是最大的输家:与维持乌拉圭回合相比,贸易完全自由化后,在2015年中国农民的损失将达到750亿美元;农业总就业减,收入下降;谷物和糖料就业人数减少达。

三、如何控制市场风险

控制农业的市场风险是农民的迫切愿望,毫无疑问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那么如何控制市场风险呢?这里着重谈三点:

1、土地要有规模,农民要有合作。改革开放近30年,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农户家庭经营土地规模不仅没有扩大,反而略有下降。过去我们经常以日本、韩国等国的经验来证明小农经营的有效性,但笔者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库中看到,目前日本农民的人均土地规模已经是我国的7倍,韩国是我国的倍。我国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不断推进土地的规模经营,改造农业的微观基础,否则不仅难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农民的增收空间有限,而且也给控制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市场风险带来瓶颈约束。我们曾经“对农民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这一点,估计不够”(这是_同志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反复讲述的一个观点),付出了沉痛的代价;现在对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同样估计不够。必须明确,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经济基础上是无法真正建成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政府的勤勉和努力很可能是事倍功半的。

在这个问题上,集体林权改革的成功实践是很好参照,对于农村土地产权改革极具启发意义,应以此为契机把土地制度改革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引向深入,逐步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权利。

同时,加强政府的支持和引导,通过支农的财政政策和利农的金融政策等,进一步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社,壮大并充分发挥农业行业协会的作用,推广“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规范和发展“订单农业”,以期增加农民的获利机会,降低市场风险。

2、完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其中,需要强调的是:第一,要完善和拓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服务功能,推动农产品运销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加强农产品低温仓储和冷链系统建设,建立多种模式的农产品冷链体系,形成产、贮、运、销配套服务体系,探索和推广“超市+基地”、“超市+农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超市+批发市场”、“超市+社会化物流中心”等经营模式。这也意味着,今后我国需要下大力气培育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国际经验证明,农产品的市场营销需要适度的垄断,这是提高质量标准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必然选择。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 第二十四篇

中国粮食市场风险分析及投资策略

建议报告2016-20xx年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 行业运行现状

第一章 粮食行业国内外发展概述 1

第一节 国际粮食行业发展总体概况 1

一、全球粮食行业发展概况 1

二、主要国家和地区发展概况 6

三、全球粮食行业发展趋势 9

第二节 中国粮食行业发展概况 10

一、中国粮食行业发展概况 10

二、中国粮食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2

第二章 中国粮食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24

第一节 宏观经济环境 24

一、国际贸易环境 24

二、宏观政策环境 37

第二节 粮食行业政策环境 43

一、粮食行业“十三五”规划 43

二、我国关于粮食安全的六个政策措施 44

三、粮食生产的政策与措施 49

第三节 粮食行业技术环境 49

一、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创建 49

二、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粮食生产取得技术突破 50

第四节 国内外经济形势对粮食行业发展环境的影响 51

一、国内经济形势对粮食行业发展环境的影响 51

二、中国粮食进口对粮食形势的影响 52

第二部分 市场发展分析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 第二十五篇

一、债券市场上的利率风险分析

所谓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变化,使得相关资产的价格或回报率变得更低或负债变得更为巨大。对于债券资产而言,其本质是一种利率敏感性资产。从理论上讲,债券资产价格P总可以表示为:

P=f(R,),且dP/dR>0,dP/<dr<0,

其中,R代表票面利率;r代表市场利率或收益率;t代表债券的剩余期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债券的票面利率越低,债券价格越低;市场利率或收益率越高,债券价格越低。显然,市场利率的变动必然引起债券价格的变动,从而会给债券持有者带来风险。

(一)利率市场化和债券市场的发展

近20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进程的持续,利率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利率决定机制逐步实现由行政管制向市场决定过渡。

从债券发行市场看,1995年8月,财政部开始试行采取市场化的招标方式发行债券,目前已经过渡到大部分国债通过无预定价格区间招标方式发行的模式。尤其是2001年开始首次发行15年、20年和30年的国债,国债拍卖发行收益率的市场化进程加快,使得国债利率向基准利率方面迈进。

债券二级市场的日益完善,也对利率市场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88年债券二级市场建立,1991年开始引进回购交易,使得债券日益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金融资产。到2001年底,债券及回购交易额突破5万亿,同时也被人民银行作为主要的公开市场操作工作。而且债券加购利率已成为一种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利率形式,成为人民银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参考指标,并对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产生较大的推动力。

(二)目前债券市场面临的利率风险

从目前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看,无论是发行市场还是流通市场都存在着较大的利率风险。

(1)发行市场上的利率风险

发行市场上看,一级市场债券发行频率加快,债券招标发行利率走低。2002年上半年,发行国债与金融债券共17期,发行总量3055亿元,其中在交易所发行200亿元,期限10年,票面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发行6期1800亿元,加权平均期限为年;国开行金融债券发行6期700亿元,如权平均期限为年。国债及政策性银行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屡创新低,尤其是5月23日发行的30年期国债,招标利率降至,超出很多投资者的预料。

显然,过低的债券招标利率使得债券资产的价值大大降低。由于国家近期公布宏观经济数据大多向好,通货紧缩的情况明显缓解,市场对未来降息的预期大大减弱,对于长期低息债券的发行的影响开始显现:在2002年7月发行的第9期国债中,计划的260亿发债额度没有用完。市场对于债券发行中利率风险的重视,已经开始对债券发行产生不利影响。

(2)流通市场上的利率风险

从流通市场上看,人民银行的降息举措以及市场对于准备金制度可能改革的预期导致了市场收益率不断下滑。如下图所示,自2002年1-5月份以来,月度债券收益率曲线不断下移,尤其30年期国债招标出的标面利率后,这种趋势更为明显,只是到了6月份才凭借20年期的收益率走高才使得收益曲线没有进一步走低。6月份成交的50只现券中有47只收益率全部落在3%以下,当月国债加权平均收益率降为,平均回购利率也由年初的下降至6月底的。

收益率曲线的日趋平坦反映了市场长债短炒、短期行为严重,隐含的风险是巨大的。以30年期国债为例,只要利率上调一个百分点,按到期收益率的久期计算,其市场价格要下降元。

为此,人民银行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来减轻潜在的利率风险,最近一段时间连续通过公开市场正回购操作回笼资金1000亿元,减少在债券市场上争购债券的资金,从而引导回购利率缓慢走高,最终达到调高债券的收益率的目的。

二、债券市场流动性风险分析

(一)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及期作用

市场的流动性指的是市场的参与者能够迅速进行大量金融交易,并且不会导致资金资产价格发生显著波动。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通常从密度、深度和弹性三个指标度量市场流动性(BIS,1999):

1.密度:交易价格偏离市场中间价格的幅度,也即与市场价格无关的交易成本,它通常可以用债券买卖价差来表示。差价越小,说明债券交易市场的竞争越激烈,因而债券市场的效率越高。

2.深度:它反映的是不会影响现行价格的市场交易量,可以用某一既定时间中做市商交易报价的交易量来表示;也可以通过债券的周转率反映。

3.弹性:指的是交易引起的价格波动恢复均衡的速度。弹性代表着市场的潜在深度,这一点仅仅从当前交易量指标上很难看出来。目前还没有较好的度量方法,通常是观察债券交易后恢复正常市场状态(买卖差价、交易量)的速度。

作为目前我国债券市场主要组成部分的国债市场,其市场流动性对于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由于国债风险小、同质性强、规模大,是其他金融资产(如商业票据、证券化资产(ABS)、企业债券等)定价的基准和众多衍生金融资产(例如回购、期货、期权等)的基础资产,同时也是交易者对冲风险的重要工具。一个富于流动性的国债市场,在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国债市场形成的利率期限结构,能够反应市场参与者对利率变化预期和长期利率趋势,这种信息既是其他债券收益曲线形成和利率期货估计的依据,也为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信息,从而使货币政策的意图得以有效地传导。

第三,国债是央行在公开市场上最重要的操作工具;如果国债市场缺乏流动性,央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社会信用总量的能力会受到限制,资产价格容易过度波动;此外,国债还是各国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手段。

一般说来,金融市场在提供流动性方面本身会有一些自发的制度安排,但是一个富于深度和流动性的债券市场对于整个经济来说,仍然可以被视为一种“公共产品”,一方面,它能够为每个市场参与者和整个经济带来好处,另一方面,单个市场参与者缺乏促进和维持市场流动性的积极性,理论部门如财政部和中央银行等可以在促进市场流动性方面能够而且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债券市场面临的流动性风险

金融机构在债券市场上所要面对的流动性风险主要包括两种

形式:市场/产品流动性风险和资金流动性风险。前者是指由于市场交易不活跃而使得金融机构无法按照公允的市场价值进行债券交易而产生的损失。这种风险在金融机构需要OTC市场中进行动态对冲交易时表现得十分突出。而资金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的现金流不能满足债务支出的需要,这种资金收支的不匹配包括数量上的不匹配和时间上的不匹配。上述情况往往迫使金融机构提前进行清算,从而使帐面上潜在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甚至导致机构破产。目前债券现货市场的流动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债券市场的人为分割

我国的国债市场目前被人为分割成交所和银行间两个各自独立运行的市场,相对来说交易所的债券市场因素与资本市场在交易报价和资金清算上融为一体,市场交投远较银行间市场活跃。但由于交易所实际上集交易、清算、过户和托管于一身,缺乏相应的制衡机制。而且中央国债公司不能真正统揽债券的统一登记和过户,沪深交易所的债券资产还游离于中央国债公司之外,无法对债券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统一监控,还有可能出现债券卖空的情况,从而市场带来较大的风险。

不过,国债现货市场分割,一个最直接的不足之处就是形成的国债收益缺乏指导性,这使得人民银行透过公开市场操作传导货币政策意图的效果则被大大削弱。

2.金融机构在债券市场上的运作还有局限性

首先,银行体系流动性异常充足。大量闲置资金投向债券市场,造成债券市场需求增加。虽然2002年初实施准入备案制以后,市场扩容速度大大加快,但存款类金融机构比重仍占据大多数。显然,投资者类型趋同。就容易造成在多头市场时二级市场供给不足,在空头市场时二级市场需求不足,形成单边市场。

其次,一些商业银行脱离交易所市场后,还习惯于交易所的交易模式,对银行间市场的询价方式一时难以适应。一些中小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联社)依然通过多种渠道参与证券交易所的债券交易,这也间接削弱了银行间市场的活跃程度,同时也给自身带来了较大的营运风险。同时,在交易所市场上,部分金融机构将国债市场当成服务于其资本市场的工具,过度投机炒作,造成了国债市场的价格波动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债市场的健康发展。

3.现货交易得到的收益率无法合理预测未来

实际上债券市场的债券回购业务为市场成员提供了高度的融资便利,使他们可以不受自身资金实力的约束,在理论上可以无限扩大自己的债券投资能力,增加了市场对债券的需求。当前市场有不少市场成员,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通过债券回购融资进行滚动放大债券投资的套利操作,有的甚至将债券资产放大若干倍。因此,很多长期债券收益率在很大程度上受短期回购利率的影响较大。

所以,流动性风险可以看作是一种综合性风险,是其他风险在金融机构整体运营方面的综合体现。例如,债券市场上利率风险的凝聚会直接影响金融机构持有债券资产收益,从而降低了金融机构进行债券交易的意愿,使得债券资产的吸引力大大下降,债券市场会出现交投清淡等缺乏流动性的表现。这种市场/产品类型的流动性风险会使得金融机构在将债券变现时产生价值上的损失,如果损失足够大的话,会进一步导致有关金融机构面临资金流动性风险,事态严重时还可能引发“金融恐慌”而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非流动性。

三、利率期货交易在规避债券市场风险中的作用

(一)利率期货的功能

利率期货是指以债券类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它可以规避市场利率波动所引起的资产价格变动的风险。利率波动使得金融市场上的借贷双方均面临利率风险,特别是越来越多持有债券的投资者,急需规避风险、套期保值的工具,在此情形下,利率期货应运而生。最早开办利率期货业务的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受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美国和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率波动非常剧烈,使借货双方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为了降低或规避利率波的风险,1975年9月,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首先开办了利率期货品种——美国国民抵押协会抵押证期货,随后又分别推出了短期国库券、中长期国库券、商业银行定期存款证、欧洲美元存款等金融工具的利率期货。进入80年代,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分别推出了各自的利率期货。

利率期货一般可分为短期利率期货和长期利率期货,前者大多以银行同业拆借市场3个月期利率为标的物,后者大多以5年期以上长期债券为标的物。利率期货交易的基本功能有以下三个方面:

1.价格发现。利率期货交易是以集中撮合竞价方式,产生未来不同到期月份的利率期货合约价格。同时,和绝大多数金融期货交易一样,利率期货价格一般领先于利率现贷市场价格的变动,并有助于提高债券现贷市场价格的信息含量,并通过套利交易,促进价格合理波动。

2.规避风险。投资者可以利用率期货来达到如下保值目的:(1)固定未来的贷款利率:利率期货合约可以用来固定从经营中所获得的现金流量的投资利率或预期债券利息收入的再投资率。(2)固定未来的借款利率:债券期货合约可以用来锁定某一浮动借款合同的变动利息支付部分。

3.优化资产配置,利率期货交易具有优化资金配置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交易成本,利率期货的多空双向交易制可以使投资者无论在债券价格涨跌时都可以获得,以避免资金在债券价格下跌时出现闲置。(2)利率期货可以方便投资者进行组合投资,从而提高交易地投资收益率。(3)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方便进行现金流管理。由于期货交易的杠杠效应能极大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得投资者建立同样金额头寸的速度要比现货市场快的多。

(二)利率期货在于防范债券中场中利率风险的作用

首先,利率期货有助于投资者在认购债券时,规避相关的利率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发行债券事先规定利率,会由于市场利率的走高而出现价格走低的情况。而通过卖空利率期货,就可以有效避险。

这一方法,在国际上也被广泛采用。如1979年10月,所罗门兄弟公司在包销100亿元的IBM的企业债券时,美国联储宣布准备放开利率,市场利率大涨,但所罗门公司由于事先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中卖出了债券期货,从而成功地防范此次利率风险。1982年12月31日,在CBOT的长期债券期货交易停市时,美国财政部甚至为此推迟了20年新国债的发行,他们认为在没有保值交易存在的情况下,势必会影响长债的发行(杨迈军等,2001)

其次,债券现贷和期货市场上的套利交易有助于促进形成统一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从而形成一个从短期到长期完整的国债收益率体系。有了利率期货交易,使得“债券复制”操作成为可能。在金融工程中,一笔现券交易和一笔反向的期货交易,会复制出一个收益率不同的“虚拟债券”,从而能够有效地发现市场真实的无风险利率,为整个金融产品体系的定价提供准确的基准(约翰·马歇尔等,1998)。

(三)利率期货交易对债券市场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债券现货市场与期市场之间流动性的相互关系,无论对市场参与者还是监管当局都有重要意义。显然,这两个市场的流动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因为现贷市场交易量的增加能够带动期货市场为了保值的交易量的增加。尽管从理论上讲,现货(尤其是基准国债现货)的发行与期货合约反映了相同的内在风险,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潜代关系。只不过这种替代关系在市场巨大的套期保值力量面前,其影响十分微弱。

首先,期货交易的“卖空机制”对于现券市场的流动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债券市场的参与者尤其是做市商能够从事“卖空交易”,有利于提高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如果交易商在期货持有空仓,那么在结算之前必须能够得到所需的债券。因此,如果交易商不能进行“卖空操作”,他们或者需要持有大量的国债存货以应付买单,从而增加做市的成本;或者拖延交易直到得到债券,从而减少交易的“及时性”和交易量,造成市场流动性下降。由于这些原因,发达国家的国债市场中关于国债交易的“卖空机制”,均有一定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第一,交易商可以通过国债回购或借贷市场,减少不必要的国债存货;第二,如果交易商未能按期交割,可以在缴纳一定的罚金之后,适当延期;第三,如果市场对某一品种国债有特殊需求,政府可以续发这种国债。通常,这些措施可以增加市场对空制的信心。

其次,利率期货交易采用的标准化交易方式和保证金制度,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由于期货交易通过交易所充当清算中介,加上向买卖双方收取保证金,从而有效地减少了交易中的信用风险,使得交易的实现更为简化和高效。而同样有债券套期保值功能的债券远期交易,由于合约的非标准化,加上交易双方在到期日之前不需要实际交割,交易中存在较大地信用风险,远期交易始终不如期货交易流动性好。

最后,期货交易拥有广泛的参与者。一般说来,债券交易者的期限偏好、风险偏好、对未来的预期以及对信处的敏感程度均能影响市场的流动性。因而,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差别能够影响市场流动性。因为不同的市场参与者有着不同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策略,对同样的信息可能作出不同的反应,交易商可以选择更多的债券资产持有结构和交易方式,更容易找到交易对手,可以有效地对冲短期交易风险,减少为预防不可预见的风险而过多持有国债存货。例如Gravelle研究认为,加拿大国债市场上非居民的加入,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Gravelle,1999)。

如前所述,利率期货交易能够为机构投资者提供利率风险的多种保值操作,所以不仅仅是持有债券资产的金融机构,甚至非金融机构的借款资金头寸也会需要利率期货交易来保值。因此,利率期货可以吸引最大限度的投资者参与交易,从而提高市场的流动性。

实际上,从我国1993-1995年间短暂地国债期货实践看,利率期货交易对于债券市场流动性地推动是巨大的,带动了整个国债市场的发展(鲍建平,1998)。统计分析显示,国债期货推出前1993年1-5月,国债现货成交总额为21亿元,日均成交亿元;而在国债期货推出后的1994年同期,国债现货成交总额则高达378亿元,且均成交亿元,分别为前者的倍和倍,大大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因此,开展利率期货交易将有助于提高债券市场的流动性,防范债券市场的流动性风险。当然这一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一套有效期货交易风险管理制度基础上的。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 第二十六篇

任何一只股票或金融工具都有其“特殊风险”,即可以通过金融资产的“最优组合”加以分摊的风险,而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中国金融的“市场风险”,即无法通过“最优组合”分摊的那部分风险。成熟资本市场的金融风险大约七成左右可以通过优化投资组合来分摊,其余三成是市场整体的风险,也可以叫做“社会风险”。在成熟资本市场中,投资者往往能够通过持有15种不同风险方向的资产来把投资风险降低到30%以下。可是在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的资本市场里,“社会风险”高达七成。投资者即便持有上百种不同风险方向的资产,依然无法把自己承担的总风险降低到70%以下。

当代中国人生活在“高风险社会”里,当代中国人的行为,理性地、可预期地、倾向于是“短期”的。可是当短期行为蔓延开来成为社会主流的行为模式时,整个社会的风险将遵循所谓的“马太效应”而无可避免地迅速上升。整体风险超过某一默契的“度”以后,理性的投资者将不再信任市场里流通的任何重要“信息”,整个资本市场的活跃程度将大大下降。

近期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且难以回避的挑战之一,是通过下列途径降低金融的市场风险:(1)增加政治与社会的稳定性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可预期性;(2)改善资本市场的各类支撑体系――财务、审计、监管、法律、以及对预期行为的“共识”;(3)利益群体的多元化;(4)重要信息的流动性和可流动信息的完备性。以上诸途径相互作用。

那么,同时(即整体性地、配套地)通过上列四条途径降低金融的市场风险的途径是否存在呢?从目前呈现出来的各种可能性来判断,这一整体良性化的社会演变途径是可能的,那就是被康德称为“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的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用康德的语言表述:为缓解许多个体的不同自由意志之间的冲突,人们需要一种被称为“市民社会”的社会秩序来规范每一自由意志。

为了适合当代中国社会的情况,我把“中国市民社会”定义为:独立于在旧体制和新体制下迅速扩展的“政府”权力领域,独立于主要由西方跨国公司营造的“企业”权力领域,和独立于传统悠久但正在瓦解的宗法社会的“家庭”权力领域的“第四度空间”。这或许平行于哈贝玛斯论述过的,对西方市场经济和公民参与意识的发展至关重要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在这样的公共领域里,人们按照自愿原则、公益原则、非营利原则、和非政府原则,结成目标各异的“社团”和“媒体”,并基于哈贝玛斯所讨论的理想状态下的“交往伦理”发表观点各异的“公众见解”。在各种“见解”的自由竞争中,人们能够听到比较客观和完备的信息。同时,在公共领域里,人们也学习批判性思考和独立综合各方面见解的能力,从而能够获得“交往理性”(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中国市民社会”,如果能够获得发展,将从下列诸方面导致市场风险的下降:(1)独立于政府、企业和家庭的公众舆论和自由言论将导致审计、监管和法律等支撑体系的改善;(2)健全的交往理性将使得人们对可预期行为的共识更加稳定;(3)“第四度空间”的扩展将有效抑制来自政府官员、企业集团和家族势力对资本市场的干预;(4)言论自由与负责任的言论将使“新闻”职业化,从而导致更广泛、更客观的事件披露和更有效的舆论监督;(5)社团,尤其是“中产阶级”社团的存在与发展,将直接缓解社会上层与社会底层之间的剧烈冲突,从而导致社会整体风险的降低。

此外,“市民社会”还直接构成“法治市场”的社会基础。很难设想任何“良法”体系能够在社会上层与社会底层之间剧烈冲突的环境内,不沦为形式主义的“文牍”官僚体系,如果不是演化为更糟糕的“恶法”的话。

尽管中国市民社会有着上述的种种“整体改革”的优越性,它的培育与发展却全然不是容易的事情。只要看看“社团”或“NGO”在中国的尴尬处境,就不难想像“中国市民社会”将遇到的种种困难。

正常社会的建构与运行,依托在五个层次上:(1)道德共识,(2)宪法结构,(3)政治体制与政府设置,(4)资源配置及其规则,(5)个人行为及其模式。当社会运行的某一层面发生了本质性的困难时,正常的社会结构要求我们把目光更向上移动,从上层结构中寻找解决困难的途径。在这里,如果中国市民社会的建构遇到了本质性的困难,那么,解决这类困难的途径应当隐含在宪法层次和道德共识层次中。只有认真对待我们的宪法权利和我们社会的道德共识,我们每一个公民的生命、自由、财产权利才有可能获得最终的保障,并且在这些基本权利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上面所界定的中国市民社会。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