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人考察简报范文共6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2-12-06 19:46:38125

民间艺人考察简报范文 第一篇

摘要: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采风实践,对学习和研究传统民族、民间艺术,促进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我国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民族、民间艺术作出实际性的贡献。对传统民族服饰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其方式方法多样,而深入民族、民间之中,通过具体的调查、分析和研究的采风实践,是掌握第一手资料的有效手段,才能从根本上了解民族艺术的精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民族服饰艺术的学习和创新运用。民族传统服饰艺术的采风教学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和方法,应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研究、总结和发展。

关键词:民族艺术;服饰;考察;教学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突出民族特色的艺术教学,是我院办学的努力目标,在各学科课程的设置中,均有一定比重地安排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采风收集及运用设计的课时;这一措施,一方面,有效地促进师生对传统民族艺术的深入认识,另一方面,为发掘、研究、保护和发展我国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出实际贡献。

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承形式,从其服饰形态上看,在历经漫长的历史变更后使得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颇为壮观;在西南少数民族的各个节日里,如:苗族的苗年节、吃新节、芦笙节、姐妹节、鼓臧节,侗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盘王节等,均能看到节日盛装中的华丽服饰,精美的蜡染、精致的刺绣工艺及其独特的装饰艺术形态,均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一、传统民族服饰采风研究的必要性

传统民族服饰,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变更和劳动生活中,根据民族自身的生活环境及文化传承所产生的服饰形式。一般分为便装与盛装,便装却为日常生活劳作中穿着,盛装即是在民族重大节日盛会、婚礼庆典等场合穿着,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多为盛装,由于其穿着的时间性,这就给我们的采风活动必须要考虑其节日的时间安排。因为当今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在日常生活中已较少穿着,其原因是现代时尚流行服饰对新时代青年的着装有着极大的影响,这对于已渐渐走出大山的少数民族青年也不例外,他(她)们在电视信息、外出务工、上学等的方面,逐渐接受了新的时尚着装理念,而对本民族的传统服饰在日常生活的穿用已不注重;在许多的苗寨、侗寨、瑶寨里平时很少看到青年人穿着其民族服装的,只有在他们的节日里才能看到载歌载舞的身着盛装的人们,展示其华丽的民族服饰。这些华丽的服饰里有精美的刺绣、独特的蜡染工艺和华美的配饰艺术,均蕴含着宝贵的现代服饰创新运用的艺术元素。

由于民族开放与融合,许多少数民族的生活观念也渐渐被“汉化”。他们所居住的木楼已渐变为水泥砖房,其穿着的棉麻纺织土布也逐渐被时尚的“牛仔布”所代替,其具有民族特色的银项圈也更换为时尚的钻戒、项链……这种现象的延续,意味着再过十几乃至几十年后,是否会使得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族艺术丢失更多甚至完全消失;因此,发掘和研究、保护和挽救、传承和发展传统民族艺术是当今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民族艺术的采风、考察研究,正是这一任务的具体实践。

从现代设计的趋势上看,民族艺术元素的运用在现代设计领域上得以广泛的运用。西方艺术形态的引入和发展,所注重的是现代艺术元素的研究和运用,所体现的是以西方艺术元素的现代构成成果。在历经一定设计阶段的探究后,世界各地的设计师们已开始把目光注视到民族艺术元素的设计运用上,也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风格,其成功代表作品如:我国著名服装设计师吴海燕的设计作品“鼎盛时代”、张肇达的“紫禁城”、“西双版纳”等等,这些作品均具有时代性又富有民族性,是当代服装设计的优秀作品。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具有丰富的民族服饰艺术元素;但在年轻的大学生中,对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需要加强,在学习、研究中丰富和发展民族艺术。因此,民族艺术的实地考察与研究,对培养现代设计人才,弘扬、发展民族艺术具有重大意义。

二、传统民族服饰艺术采风的实施方法

1、采风路线、地点的选择与确定

在准备下乡采风前,要带着目的与任务地选择和确定采风地点和行进路线,也就是要收集什么素材,要到什么地方去,该地点有什么民族居住,服饰有什么特点等等,都要预先查找有关资料进行了解,否则,没有目的的随便走走,就有可能无法收集到所需的资料。因此,在接受到带采风课的老师,应当根据该班的专业方向及研究课题,选择和确定采风地点,如:服装艺术设计的班级,进行苗、瑶、侗族的服饰考察研究课题,就应选择这些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聚居地的广西融水、三江、龙胜、金秀,贵州的凯里、雷山、施洞、黎平等地;与此同时,也要选择好行进路线,在该路线上,根据时间安排,确定几个考察点,预定每个点的考察时间和考察内容,尽可能的做到时间紧凑、经济实惠;并准备该考察地区地图,标定行走路线,从而确定考察目的地及考察路线。

2、考察前的准备工作

考察出发前,首先要组织学生查阅所考察地区少数民族的有关资料,对其历史概况、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宗教信仰、装饰艺术形态等作初步了解,这些了解,对考察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让学生知道所考察的内容中有哪些资料是要重点收集的,哪些是需要补充收集的;其次是经费准备,根据考察的地点、路线、车船交通情况、吃住情况等作经费预算。另外,对该班级学生作以小组为单位的考察分组(以3—5人为一组),指定组长负责;同时,组织一个由2—3人组成的先遣组,负责车(船)交通及住宿的联系与安排,指定班生活委员负责经费的收支与管理,领取或采购必备的药品和生活用品。再者,对全班进行下乡采风的安全及纪律教育,强调各项规定与注意事项,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完成采风任务的重要保障。

3、采风考察的实施方法

采风考察的具体实施,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对民族地区的州、县的民族、民俗博物馆馆藏民族服饰资料的参观考察;二是深入民族村寨对民族服饰资料的收集与考察,这些考察要确实做到具体、细致,对收集的资料,要力求完整和准确;由于民族服饰的类型较多,因此,应以每件(套)的服饰的分类进行小组负责制,同时每小组的同学,每人负责一项具体任务;如对某一苗族女装服饰的考察为例:

第一组(5人):负责头、项、胸饰的考察:组员一,负责拍照(一般是用数码相机);组员二,负责摆放银饰,协助拍照;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服饰的各部位的数据;组员四,协助测量服饰;组员五,负责记录数据和有关调查、采访的资料。

第二组5人:负责衣服类的考察:组员一,负责拍照(一般是用数码相机);组员二,负责摆放衣物(上衣、裙、裤等),协助拍照;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服饰的各部位的数据;组员四,协助测量服饰,记录数据;组员五,负责画出个衣物的款式样式图并标记各部位数据,记录有关调查、采访资料。

第三组(5人):负责服饰材料的织造、蜡染、刺绣工艺的考察:组员一,负责拍照(一般是用数码相机);组员二,负责摆放物品,协助拍照;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所考察的物品各部位的数据;组员四,协助测量;组员五,负责记录数据和有关调查、采访的资料。

第四组(4人):负责银饰铸造、打造、雕花、镶嵌等制作工艺:组员一,负责拍照(一般是用数码相机);组员二,负责摆放银饰,协助拍照;组员三,负责用测量银饰的各部位的数据;组员四,负责记录数据、制作步骤和有关调查、采访的资料。

第五组(4人):负责服饰的装饰图形(图案)的考察:组员一,负责拍照(一般是用数码相机);组员二,负责摆放图形物品,协助拍照;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图案的各部位的数据;组员四,负责记录数据和有关图形的调查、采访的资料。

在考察的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各组员进行机动轮换。各组在考察时,如时间较紧迫的情况下,应注重抓主要部分的先行完成,余下的细节可作粗略记录,在后期整理资料时凭记忆和参考照片补充完善;同时,也要注意记录各服饰的穿戴方法。

三、采风过程中的教、学互动

采风的教学实践,是教师教授方法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认识和掌握这一方式、方法的过程,两者的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才能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采风教学,是课堂式教学的野外延伸。教室中的理论学习与研究,是学习前人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总结,只是在理论层面的理解与认识;通过采风实践教学,深入到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生活气息的环境中,使得师生以较高的积极性、聚集较大的激情投入该教学实践中,感受新的服饰文化氛围和获取新的服饰知识,以愉快的心情置身于采风实践里,教学气氛轻松、活跃,真可谓寓教于乐。这一方式,也是众多师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

2、灵活的教学方法

课堂的教学,通常是学习理论和研究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而采风实践,是在对新的艺术形式的接触性研究,从而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丰富和提升理论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教,则注重方法的传授、在把握好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机动地安排实践和灵活实施每一个步骤,充分发挥教学的灵活机动性,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学,则以确实了解和掌握采风所获取的新知识和研究方法为目的,在教师的统筹安排下,灵活地实施考察环节。采风实施中,方法的灵活多样,师生相互配合、组与组的分工合作,组员与组员间的互相协调,共同完成采风任务,是集体主义和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

3、教、学的相互促进

采风教实践学,一方面是学生在民族生活中,感受到民族服饰艺术的特殊魅力,并从中学习优秀的传统民族服饰艺术文化,更重要的是从中掌握学习和研究民族服饰艺术的方式方法;这一方法,也将会影响和启发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对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另一方面,也将促进教师在同样感受民族艺术瑰宝的同时,从中学习到传统民族服饰的更深层次的服饰艺术和文化内涵,对促进教师对民族文化研究与运用的科研创作起到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将为今后传统民族服饰艺术的考察、研究与运用,探索新的采风方法而提供实践基础。

四、采风资料的后期整理

资料的收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今后的艺术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当面对采风收集回来的一大批资料时,有必要进行整理和保存的一系列工作,以便今后的查阅和调用。

1、资料的分类整理

按民族名称或支系名称的不同服饰分类:采风收集的有多个少数民族服饰资料的,应按有主次的排序,同时,男装、女装、童装也要实行分类,盛装与日常装也要进行分类;同一民族有不同支系的不同服饰,也要作分类整理。

按每套服饰的衣服、配饰分类:(1)衣服类:有上衣、裙(裤)、绑腿等。将图片、款式图及测绘数据、采访资料均按秩序排列。(2)银饰类:有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镯等。(3)服饰材料染、绣工艺类:有蜡染、刺绣、织造等。(4)装饰图案类:有崇拜图腾纹样、植物纹样、动物纹样等。同时,传统民族服饰的图案装饰十分丰富,如帽饰图案、衣领图案、胸襟图案,背部图案、袖饰图案、裙摆图案、腰带图案、绑腿图案、鞋饰图案等。对这些图案,运用PS软件进行抠图,将单纯的图案从服装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图形单元,以方便今后的设计运用。

2、文献材料整理

文献材料,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在采风后期的文献资料的整理中也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民族史料:有关该民族的起源、迁徙、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及发展简况。(1)服饰的发展变化。(2)服饰现状。(3)民族的神话传说与故事等。

3、总结、撰写考察报告

总结是每次课程后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每位师生在该课程的教学体会与心得,有了总结,才能检测到每位学生在课程中都学到什么,了解到什么,还有哪些不足之处等。因此采风总结,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一般是以撰写考察报告为总结形式。

考察报告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综述:(1)时间、地点及采风的目的与任务;(2)采风过程中的内容与特色;(3)采风后的感想与体会;(4)考察报告,是针对采风过程中专业实施的文字表述,避免游记式的叙述形式;文章要求重点突出、文句通畅、专业研究性强;字数一般以2000至3000字为宜。

民族服饰艺术元素的收集与研究运用,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课题,也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民族服饰艺术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在深入的调查实践、分析和研究中,才能真正领悟到民族服饰艺术的精髓,才能较好地发掘传统民族服饰优秀的艺术元素,才能更好地将其融入现代设计中进行创新和发展。

民间艺人考察简报范文 第二篇

按照县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安排和部署,近期,我利用2周时间,对我县的文学艺术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在xx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xx县文学艺术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二)文艺精品推陈出新。漫画家刘长海在《讽刺与幽默》等20余种报刊杂志上发表漫画作品200余幅;孙秀林等一批摄影家协会会员在《黑龙江画报》等刊物发表摄影作品200余幅,并创办《xx摄影报》,目前已出版3期;结合全省城市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改造会议和全国文明县城检查验收印制《全省城市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改造―xx现场会画册》1000册,制作摄影展板16块,拍摄专题片2部;在县内外开展县歌创作征集活动。共征集歌曲50余首,筛选出20余首,编印了《唱响xx》歌曲集。由刘文成作词、杨人翊作曲《我的xx》被确定为xx县歌。开展学唱县歌、县歌展演活动。精选出14首歌曲在江畔广场进行了集中演出,激发了xx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提升了人气、凝聚了人心。结合 “两会”、团拜会、登山节及重要节日纪念日,组织创作了一系列文艺节目,经过反复排练演出,成为文艺精品。

(三)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利用召开“两会”、团拜会、登山节等契机,组织编排一系列宣传贯彻中央、省、市、县党代会精神及县委重要决策的文艺节目,进一步宣传、贯彻、落实好省、市、县党代会精神。努力把全县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县党代会精神上来,统一到县委确定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上来,形成了强大舆论声势,推动了我县文艺工作的有序开展。

组织相关部门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县文工团编排了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在乡镇巡回演出60余场,播放电影达100余场次。民间艺术团深入老年公寓,建桥指挥部,武警中队,乡镇,村屯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文艺演出30余场。多次组织图书捐赠活动,先后为农家书屋和文化站捐赠图书3万余册。

先后举办了摄影展。元宵节期间举办了烟花晚会。以庆祝建党87周年和建国59周年活动为契机,组织了xx县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迎七一铧子山颂”诗歌朗诵会和“庆十一颂xx”歌曲演唱会。在北京奥运会即将召开之际,举办了“迎奥运广场文艺演出”。在纪念“八一”建军节期间,联合县人武部组织全县预备役官兵开展了“野外生存”实战演习及大型纪念文艺演出,进一步展示了我县的精神风貌和文艺繁荣。

民间艺人考察简报范文 第三篇

某县文学艺术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按照县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安排和部署,近期,我利用2周时间,对我县的文学艺术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在_____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_____县文学艺术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二)文艺精品推陈出新。漫画家刘长海在《讽刺与幽默》等20余种报刊杂志上发表漫画作品200余幅;孙秀林等一批摄影家协会会员在《黑龙江画报》等刊物发表摄影作品200余幅,并创办《_____摄影报》,目前已出版3期;结合全省城市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改造会议和全国文明县城检查验收印制《全省城市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改造―_____现场会画册》1000册,制作摄影展板16块,拍摄专题片2部;在县内外开展县歌创作征集活动。共征集歌曲50余首,筛选出20余首,编印了《唱响_____》歌曲集。由刘文成作词、杨人翊作曲《我的_____》被确定为_____县歌。开展学唱县歌、县歌展演活动。精选出14首歌曲在江畔广场进行了集中演出,激发了_____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提升了人气、凝聚了人心。结合 “两会”、团拜会、登山节及重要节日纪念日,组织创作了一系列文艺节目,经过反复排练演出,成为文艺精品。

(三)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利用召开“两会”、团拜会、登山节等契机,组织编排一系列宣传贯彻中央、省、市、县党代会精神及县委重要决策的文艺节目,进一步宣传、贯彻、落实好省、市、县党代会精神。努力把全县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县党代会精神上来,统一到县委确定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上来,形成了强大舆论声势,推动了我县文艺工作的有序开展。

组织相关部门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县文工团编排了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在乡镇巡回演出60余场,播放电影达100余场次。民间艺术团深入老年公寓,建桥指挥部,武警中队,乡镇,村屯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文艺演出30余场。多次组织图书捐赠活动,先后为农家书屋和文化站捐赠图书3万余册。

先后举办了摄影展。元宵节期间举办了烟花晚会。以庆祝建党87周年和建国59周年活动为契机,组织了_____县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迎七一铧子山颂”诗歌朗诵会和“庆十一颂_____”歌曲演唱会。在北京奥运会即将召开之际,举办了“迎奥运广场文艺演出”。在纪念“八一”建军节期间,联合县人武部组织全县预备役官兵开展了“野外生存”实战演习及大型纪念文艺演出,进一步展示了我县的精神风貌和文艺繁荣。

在全县机关干部中开展了“月读一书”活动,举办了全县机关干部“月读一书”活动演讲会,举办了公务员文明礼仪讲座,组织了机关干部篮球赛、拔河赛、知识竞赛、歌唱比赛等文体活动,丰富了机关的文化生活,提高干部素质。

扶持了祥顺镇东六方村和三站乡三合村两个“农家文化大院”。 成功举办了农民文艺汇演,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充分展示新农村新农民的艺术风采和精神风貌。

以“赞_____、爱家乡”为主题,开展系列“消夏”文艺活动。每年5月份开始,每周从周一到周日,充分利用江边广场和江畔大屏幕安排文艺活动。每周一、二安排健身秧歌,周三播放爱国主义影片,周四太极拳、太极剑,柔力球,周五开展标准舞、街舞大赛,周六是激情广场大家唱,周日为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等专场文艺演出。陆续演出了县文工团专场、少儿专场、夕阳红专场、各乡镇专场等文艺专场演出200余场次,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演出形式,歌颂和赞美了我县近年来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大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充分展现了我县文艺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艺术交流活动,活跃了城乡文化生活,提高了全县民众文化素质,宣传了_____发展成就。

(四)文艺队伍逐步壮大

民间艺人考察简报范文 第四篇

摘要:民间艺术采风是人类古已有之的文化现象,在现代教育中仍具有重要的民族文化传递与吸纳功能,本文以我国高校音乐专业田野采风的目标、实施及后续工作为研究内容,探讨其学科实践教学性质与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采风;实践教学;民间音乐;传承

采风,在我国古代主要是指采集民歌,也包括民谣、谚语等。采风活动可以追溯至三千年前的周代,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就是一部采风得来的民歌总集。隋•王通《中说•问易》曰:“诸侯不贡诗,天子不采风,乐官不达雅,国史不明变,呜呼,斯则久矣,《诗》可以不续乎!”可见我国的采风活动起源之早,历史之悠久。这种传统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延续中一直中断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采风”的含义扩大了,它泛指采集一切民间的神话、传说、歌谣、故事、谚语、小戏、说唱、谜语等口头创作和风俗。到了现代,其他民间文学艺术种类的现场采访也都称之为采风。

多年来,我国高校音乐专业为了开阔学生艺术视野,增加学生民间音乐文化的积蕴,普遍在实践教育课程中开设了田野采风内容。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到考察对象锁处的生活环境中去,了解特定区域民族的原始自然的生活状态,考察、学习和感受民族民间音乐,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底蕴,增加社会生活体验,田野采风已成为高校音乐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艺术实践教育内容。

一、田野采风的实践教学性质

实践教学课程是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的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不可缺少的方面。田野采风作为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一个内容,它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民间音乐,在了解、学习和收集民族民间音乐的过程中,感触、体验和认识其中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我国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孕育和形成了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有在人类衍育、发展过程中与生来的情感文化,有在生产与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劳作文化,有在社会融合与民间交往中形成的社交文化,也有对自然现象与各种灾难迷惑不解而产生的宗教文化。音乐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最普遍的文化形式,紧紧地依附和融合在这些社会民俗文化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根植于民间、积淀于历史中的珍贵民族文化财富,既保留了朴实而单纯的原始人文因素,又体现着凝重而精深的民族历史沉淀,它反映了当地民众独特的生活情趣、审美观点与精神品质,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系统地学习了现代音乐理论体系,掌握了音乐学科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田野采风组织学生深入民间基层生活,通过接触色彩斑斓的民间音乐事象,体验原生态的民间音乐活动,领略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民间音乐文化特质,感受承载着源远流长的民间音乐的原生环境,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机会。学生在感受原生态民族民间音乐的同时,提高了民族文化修养,激发了艺术创作灵感。在采风中所收获的考察成果,必将成为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及开展科研的重要素材与题材。田野采风是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其收获也将是一笔有益学生终身的精神财富。从某种意义来看,田野采风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感情,甚至对他们艺术观念及民族文化认同思想的形成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田野采风活动的实施

我国疆域辽阔,各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信仰各有不同,其文化形态的存在与发展千差万别。一方面大多数民间音乐存在于各种社会生活与约定俗成的节庆活动中,具有很广泛的群众性与广场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在传播的方式上多数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特别是一些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随着历史的推移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不少稀有乐种已经后继乏人,甚至濒临失传,其对采访进行有一定难度。因此,田野采风应首先对采风选题进行前期调研,制订周密的考察计划,让学生了解采风活动的目标、内容、作用和基本要求,通过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学生提高田野采风的调查采访能力、拍摄记录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只有坚持执着的求索精神、细致的工作态度,作好必要的物质准备,才能持有较好地完成采风任务。

(一)田野采风考察内容的选题

田野采风的目的,就是客观深入地考察、体验、了解和学习民间音乐文化。那么,在采风中考察什么内容,是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田野采风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民间音乐文化现象考察

民间艺术是民族的母体文化,是民间围绕着人类生存与发展主题产生的精神文明,是地方民族文化与审美意识得以传承的物质载体。人类远古时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求生,在与凶猛野兽的抗争中形成了强烈的群体意识,从原始部落狩猎捕获的狂欢到现代社会各种民俗活动的喧闹,无不体现了群娱群乐的广场文化特征。民间音乐文化现象主要是指在各种民间活动中,与音声有着直接联系的形式和内容。如民俗节庆活动中的歌会、歌节、歌圩以及各种民间艺术活动;各种民间宗族、家族仪式中的音声;各种寺庙、道观及民间宗教活动中的音声;各种农事,务工活动中的音声等。采风可从这些民间音乐文化现象的表现形式、进行程式,产生渊源、历史衍变、文化内涵、流传区域及传承方式等方面进行。

2.民间音乐文化形态考察

我国民间音乐艺术种类繁多,古往今来与人民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民族的传统,民族的文化,民族的审美,民族的风情。民间音乐文化形态就是指民间音乐艺术的类型,有演唱类、演奏类、舞态类、曲艺类以及综合艺术等种类。在演唱类民间音乐形态的考察中,主要了解其歌种特征及产生渊源,演唱形式及声部组合,旋律特点及曲式结构,演唱方法及传承方式,流传曲调及各种谱本等;在演奏类音乐形态考察中,主要了解其乐器种类及相关文化,乐器构造及演奏技巧,乐器产生或传入年代,乐种类型及组合形式、传统曲牌及流传曲谱等;其他艺术种类则是重点考察其民族文化内涵与民间音乐表现方面的艺术特征。

3.民间音乐文化载体考察

千百年来,由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音乐,以绵绵不断的生命力跨越时空,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承载着这些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民间音乐事象中的群体与个人,包括民歌演唱群体与歌手,民间音乐演奏乐社与乐手,民间歌舞表演群体与艺人,以及其他民间艺术种类表演群体与个人。田野采风应重点了解地方各种民间音乐表演组织的创办时间和背景,主要成员与活动方式,组织结构与活动内容,班社的艺术风格与表现特色,技艺特点与传承方式,收藏实物及音乐资料。民间艺人的采访主要了解其从艺历史及师承授徒情况,掌握技艺的门类及技艺特长,个人表演风格及艺术成就,主要历史贡献及社会影响,艺术生涯代表作及保留曲目,收藏传谱及艺术器具,重要演出与获奖情况等。

(二)田野采风的采访方式

强烈执着的求知欲望,敏锐科学的观察能力,细致认真的工作作风,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是田野采风的行为要求。只有不辞辛苦、不畏艰难深入采风地,真诚地以传统为师,进行认真细致的实地考察,才能获得真实、生动的第一手考察资料,达到采风活动的目标。

我敫髅褡宥嘧硕嗖实慕谇旎疃往往带有强烈的人文因素与浓厚的文化色彩,而最具民族与地域特色的民间音乐就生成在这些民俗活动之中。集体考察是采风活动最常用的方式,它能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既节约经费又能获得最好的考察效果。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地体验民俗活动的感人场面,感受乡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更能体会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激励他们努力探索民间音乐的热情。

面对五彩缤纷的民间音乐文化,考察者的关注视线与兴趣是不一样的,要满足采风者的不同要求,小组采风是比较灵活的一种方式。可在总考察项目中分出若干子考察项目,进行分组并成立相应的组合机构,拟出子考察项目的采访内容与采访计划,达到深入探究、各得其所的采访目的,共同完成采风考察任务。

三、田野采风成果的整理与展示

经过田野采风,学生对民间音乐的了解与感受,对采访对象资料的采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要很好地整理与总结采风成果,以便今后的学习与研究使用,这是采风活动重要的后续工作,也是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课程教学成果的体现。

(一)采风资料的梳理与建档

采风资料的梳理与建档要经过整理资料和处理资料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整理采风现场采集的各种原始资料与档案;后一阶段将这些资料进行技术性处理,以便整理成终端性的档案材料。

民间音乐文化的文字资料是采风成果整理、建档的基础,包括采风中收集的原始材料及采访笔录资料。要按照民间音乐类型分门别类进行建档,并按乐种事件产生的年代、历史记载、社会背景、传承方式、发展现状进行整理和造册登记。对尚欠缺部分记录在案,以便日后再行补足。

民间音乐乐谱的收集是田野采风的重要内容,包括民间保存的乐谱手抄本、复印件和拍照图片。可根据乐种分经典曲目、一般曲目、失传曲目来整理,收集表格填写内容有乐种类别、记谱种类、演奏要求、采集地、流传区域、传谱人、抄本年代、收集人及收集时间等。在整理中尽可能将乐谱中的速度标记及各种演奏技巧符号重新订正并标注准确。为保证收集资料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使用音高测定器或电脑记谱软件进行测定和重新记谱。

田野采风中拍录的图片和音像也是珍贵的收藏资料,它客观地记录了采风的实况,特别对一些老艺人或濒临失传乐种的录音录像尤为重要。要注意整理音像资料的技术性问题,尽可能让这些珍贵的资料能够长期保存。可存放教学单位的资料室或电子阅览室,让更多的师生得以资源共享。如能长期持之以恒,势必成为学校甚至地方不可多得的地方民间音乐文化之库。

实物也是采风活动材料收集的内容,在民间音乐文化活动中使用的乐器、道具等都是采风实物采集的重要物品。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乐种与其特有的乐器是分不开的,尽可能通过各种渠道把乡土乐器原件收集上来,以供日后研究使用。如收集确有困难,也可详细了解其乐器构造、制作材料、制作方法,以便仿制。对采集的乐器、道具、服饰等实物应进行消毒、除霉、保洁,使之能长期保存。

(二)撰写民间音乐文化考察报告

认真做好考察总结是田野采风后续工作的重要任务。采风结束后,应按照采风计划上的具体内容,在认真整理采风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考察总结,其中包括总考察项目及子考察项目的总结。对民间音乐文化个案的考察分析,应从其民间音乐形态的历史与现状、传承与流变、挖掘与保护、发展与利用等方面的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事件要求真实,数据要求准。对民间艺人个人调查可从其从艺生涯与艺术成就,社会影响与历史贡献进行专题考察报告。学生也可对采风活动的体会与收获进行总结,作为个人参加采风教学实践活动评价的依据。

(三)举行采风成果汇报展演

民间艺人考察简报范文 第五篇

由于民族开放与融合,许多少数民族的生活观念也渐渐被“汉化”,他们所居住的木楼已渐变为水泥砖房,其穿着的棉麻纺织土布也逐渐被时尚的“牛仔布”所代替,其具有民族特色的银项圈也更换为时尚的钻戒、项链……这种现象的延续,意味着再过十几乃至几十年后,是否会使得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族艺术丢失更多甚至完全消失; 因此,发掘和研究、保护和挽救、传承和发展传统民族艺术是当今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民族艺术的采风、考察研究,正是这一任务的具体实践。从现代设计的趋势上看,民族艺术元素的运用在现代设计领域上得以广泛的运用。西方艺术形态的引入和发展,所注重的是现代艺术元素的研究和运用,所体现的是以西方艺术元素的现代构成成果。在历经一定设计阶段的探究后,世界各地的设计师们已开始把目光注视到民族艺术元素的设计运用上,也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风格,其成功代表作品如: 我国著名服装设计师吴海燕的设计作品“鼎盛时代”、张肇达的“紫禁城”、“西双版纳”等等,这些作品均具有时代性又富有民族性,是当代服装设计的优秀作品。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具有丰富的民族服饰艺术元素; 但在年轻的大学生中,对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需要加强,在学习、研究中丰富和发展民族艺术。因此,民族艺术的实地考察与研究,对培养现代设计人才,弘扬、发展民族艺术具有重大意义。

传统民族服饰艺术采风的实施方法

1、采风路线、地点的选择与确定

在准备下乡采风前,要带着目的与任务地选择和确定采风地点和行进路线,也就是要收集什么素材,要到什么地方去,该地点有什么民族居住,服饰有什么特点等等,都要预先查找有关资料进行了解,否则,没有目的的随便走走,就有可能无法收集到所需的资料。因此,在接受到带采风课的老师,应当根据该班的专业方向及研究课题,选择和确定采风地点,如: 服装艺术设计的班级,进行苗、瑶、侗族的服饰考察研究课题,就应选择这些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聚居地的广西融水、三江、龙胜、金秀,贵州的凯里、雷山、施洞、黎平等地; 与此同时,也要选择好行进路线,在该路线上,根据时间安排,确定几个考察点,预定每个点的考察时间和考察内容,尽可能的做到时间紧凑、经济实惠; 并准备该考察地区地图,标定行走路线,从而确定考察目的地及考察路线。

2、考察前的准备工作

考察出发前,首先要组织学生查阅所考察地区少数民族的有关资料,对其历史概况、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宗教信仰、装饰艺术形态等作初步了解,这些了解,对考察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让学生知道所考察的内容中有哪些资料是要重点收集的,哪些是需要补充收集的; 其次是经费准备,根据考察的地点、路线、车船交通情况、吃住情况等作经费预算。另外,对该班级学生作以小组为单位的考察分组( 以 3—5 人为一组) ,指定组长负责; 同时,组织一个由 2—3 人组成的先遣组,负责车( 船) 交通及住宿的联系与安排,指定班生活委员负责经费的收支与管理,领取或采购必备的药品和生活用品。再者,对全班进行下乡采风的安全及纪律教育,强调各项规定与注意事项,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完成采风任务的重要保障。

3、采风考察的实施方法

采风考察的具体实施,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对民族地区的州、县的民族、民俗博物馆馆藏民族服饰资料的参观考察; 二是深入民族村寨对民族服饰资料的收集与考察,这些考察要确实做到具体、细致,对收集的资料,要力求完整和准确;由于民族服饰的类型较多,因此,应以每件( 套) 的服饰的分类进行小组负责制,同时每小组的同学,每人负责一项具体任务; 如对某一苗族女装服饰的考察为例:第一组( 5 人) : 负责头、项、胸饰的考察: 组员一,负责拍照( 一般是用数码相机) ; 组员二,负责摆放银饰,协助拍照; 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服饰的各部位的数据; 组员四,协助测量服饰; 组员五,负责记录数据和有关调查、采访的资料。第二组 5 人: 负责衣服类的考察: 组员一,负责拍照( 一般是用数码相机) ; 组员二,负责摆放衣物( 上衣、裙、裤等) ,协助拍照; 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服饰的各部位的数据; 组员四,协助测量服饰,记录数据; 组员五,负责画出个衣物的款式样式图并标记各部位数据,记录有关调查、采访资料。第三组( 5 人) : 负责服饰材料的织造、蜡染、刺绣工艺的考察: 组员一,负责拍照( 一般是用数码相机) ; 组员二,负责摆放物品,协助拍照; 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所考察的物品各部位的数据; 组员四,协助测量; 组员五,负责记录数据和有关调查、采访的资料。第四组( 4 人) : 负责银饰铸造、打造、雕花、镶嵌等制作工艺: 组员一,负责拍照( 一般是用数码相机) ; 组员二,负责摆放银饰,协助拍照; 组员三,负责用测量银饰的各部位的数据; 组员四,负责记录数据、制作步骤和有关调查、采访的资料。第五组( 4 人) : 负责服饰的装饰图形( 图案) 的考察: 组员一,负责拍照( 一般是用数码相机) ; 组员二,负责摆放图形物品,协助拍照; 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图案的各部位的数据;组员四,负责记录数据和有关图形的调查、采访的资料。在考察的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各组员进行机动轮换。各组在考察时,如时间较紧迫的情况下,应注重抓主要部分的先行完成,余下的细节可作粗略记录,在后期整理资料时凭记忆和参考照片补充完善; 同时,也要注意记录各服饰的穿戴方法。

采风过程中的教、学互动

采风的教学实践,是教师教授方法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认识和掌握这一方式、方法的过程,两者的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才能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p#分页标题#e#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采风教学,是课堂式教学的野外延伸。教室中的理论学习与研究,是学习前人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总结,只是在理论层面的理解与认识; 通过采风实践教学,深入到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生活气息的环境中,使得师生以较高的积极性、聚集较大的激情投入该教学实践中,感受新的服饰文化氛围和获取新的服饰知识,以愉快的心情置身于采风实践里,教学气氛轻松、活跃,真可谓寓教于乐。这一方式,也是众多师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

2、灵活的教学方法

课堂的教学,通常是学习理论和研究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 而采风实践,是在对新的艺术形式的接触性研究,从而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丰富和提升理论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教,则注重方法的传授、在把握好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机动地安排实践和灵活实施每一个步骤,充分发挥教学的灵活机动性,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 学,则以确实了解和掌握采风所获取的新知识和研究方法为目的,在教师的统筹安排下,灵活地实施考察环节。采风实施中,方法的灵活多样,师生相互配合、组与组的分工合作,组员与组员间的互相协调,共同完成采风任务,是集体主义和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

3、教、学的相互促进

采风教实践学,一方面是学生在民族生活中,感受到民族服饰艺术的特殊魅力,并从中学习优秀的传统民族服饰艺术文化,更重要的是从中掌握学习和研究民族服饰艺术的方式方法; 这一方法,也将会影响和启发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对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另一方面,也将促进教师在同样感受民族艺术瑰宝的同时,从中学习到传统民族服饰的更深层次的服饰艺术和文化内涵,对促进教师对民族文化研究与运用的科研创作起到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也将为今后传统民族服饰艺术的考察、研究与运用,探索新的采风方法而提供实践基础。

采风资料的后期整理

资料的收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今后的艺术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当面对采风收集回来的一大批资料时,有必要进行整理和保存的一系列工作,以便今后的查阅和调用。

1、资料的分类整理

按民族名称或支系名称的不同服饰分类: 采风收集的有多个少数民族服饰资料的,应按有主次的排序,同时,男装、女装、童装也要实行分类,盛装与日常装也要进行分类; 同一民族有不同支系的不同服饰,也要作分类整理。按每套服饰的衣服、配饰分类: ( 1) 衣服类: 有上衣、裙( 裤) 、绑腿等。将图片、款式图及测绘数据、采访资料均按秩序排列。( 2) 银饰类: 有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镯等。( 3)服饰材料染、绣工艺类: 有蜡染、刺绣、织造等。( 4) 装饰图案类: 有崇拜图腾纹样、植物纹样、动物纹样等。同时,传统民族服饰的图案装饰十分丰富,如帽饰图案、衣领图案、胸襟图案,背部图案、袖饰图案、裙摆图案、腰带图案、绑腿图案、鞋饰图案等。对这些图案,运用 PS 软件进行抠图,将单纯的图案从服装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图形单元,以方便今后的设计运用。

2、文献材料整理

文献材料,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采风后期的文献资料的整理中也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民族史料: 有关该民族的起源、迁徙、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及发展简况。( 1) 服饰的发展变化。( 2) 服饰现状。( 3) 民族的神话传说与故事等。

3、总结、撰写考察报告

总结是每次课程后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每位师生在该课程的教学体会与心得,有了总结,才能检测到每位学生在课程中都学到什么,了解到什么,还有哪些不足之处等。因此采风总结,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一般是以撰写考察报告为总结形式。考察报告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综述: ( 1) 时间、地点及采风的目的与任务; ( 2) 采风过程中的内容与特色; ( 3) 采风后的感想与体会; ( 4) 考察报告,是针对采风过程中专业实施的文字表述,避免游记式的叙述形式; 文章要求重点突出、文句通畅、专业研究性强; 字数一般以 2000 至 3000 字为宜。民族服饰艺术元素的收集与研究运用,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课题,也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民族服饰艺术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在深入的调查实践、分析和研究中,才能真正领悟到民族服饰艺术的精髓,才能较好地发掘传统民族服饰优秀的艺术元素,才能更好地将其融入现代设计中进行创新和发展。

民间艺人考察简报范文 第六篇

一、十一五以来全市文学艺术工作基本状况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文艺战线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文化强市战略,大力推动文学艺术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同步共进,文学艺术工作基础更加坚实,氛围日益浓厚,精品不断涌现,开创了发展繁荣的崭新局面,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条件、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

(一)文艺工作基础更加坚实。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文学艺术发展繁荣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坚实基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硬件条件持续改善,文艺社团蓬勃发展,展示平台更加宽广。一是建阵地,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赖少其艺术馆、合肥大剧院、合肥广电中心等项目相继建成开放,合肥美术馆、中心图书馆等正在加快建设或者即将动工。县、乡、村三级两馆一站一屋(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阵地日益加固。全市37个街道全部建有综合文化站,每万人拥有550平方米室内活动场所的目标基本实现。二是建社团,不断壮大骨干力量。市级文艺家协会会员总量规模不断壮大,由十五末的2100人,扩大到十一五末的4800人,增长超过百分之百。其中,国家级会员120人,省级会员近千人。各县区组建作家、书法家、美术家、音乐舞蹈家、摄影家、戏剧家、民间文艺家等各类协会(研究会)20多个。各行业、各系统文艺社团快速发展。三是办期刊,不断拓展交流展示平台。《未来》杂志5年编发稿件近千万字,成为省内乃至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文学刊物。创办《合肥文艺界》、《新安画派研究论坛》、《江淮民间文艺》、《庐州诗词》、《分水岭文学》等刊物,筑牢文艺工作的前沿阵地。

(二)文艺工作氛围日益浓厚。

广泛开展各类文艺活动,大力推动文学艺术普及,积极培育有利于文学艺术发展繁荣的丰厚土壤。一是把准方向。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党90周年等重大节庆纪念活动,举办永远跟你走大型红歌会、红色诗篇诗歌征集暨优秀作品展演、光辉岁月摄影作品展、璀璨之路音乐舞蹈获奖作品展演等系列文艺活动,在全社会唱响中国xxx好、社会主义好、伟大祖国好、改革开放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引领文艺工作发展繁荣的正确方向。二是提升素质。举办经典回顾与现代思考中国画学术系列活动、版画进社区、绿都之春音乐会、诗画合肥金秋诗会、民间诗歌节及沈从文与三河研讨会等精品文艺活动,举办各类展览350多个,观众达50多万人次,大大提升了市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三是交流展示。成功举办四体会开闭幕式、中国合唱节、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比赛、安徽17城市作家看合肥、写合肥大型文学创作活动等大型主题活动近20个,锻炼了队伍,彰显了实力。四是优化环境。积极推动文艺批评,在合肥日报、合肥晚报等市属媒体开设文艺副刊,开辟淝畔杂谈等批评栏目,营造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营造健康有序的学术空气。

(三)文艺创作精品不断涌现。

在大力推进群众文艺工作的同时,成立xx市精品文艺创作研究中心,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各方力量,集体攻关,推动文艺精品创作,推出了一批既叫好又叫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各门类艺术作品获得国家(部、委)、省、市奖项227个,其中金奖32个、银奖42个、铜奖31个,部分奖项实现历史性突破。新编庐剧《村长娘子》、歌曲《咱老百姓的主心骨》、剧本《老巴克和小巴克》、《山里的泥鳅》、动漫连续剧《黑脸大包公》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生死印》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黑脸大包公》等一批原创动漫作品成功登陆央视,并打入国际市场,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编纂《人文合肥》系列丛书,在《xxx》等中央主流媒体推出骆岗街道民间艺人张爱源《喷龙》、《喜鹊闹春》、《蝴蝶》等50余幅剪纸作品,彰显了合肥文化的特色与魅力。

二、我市文学艺术工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文艺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成果,特别是群众性文艺活动蓬勃发展,较好地发挥了提升素质、引领风尚、凝心聚力、促进和谐的作用,但是,毋庸讳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与跨越赶超的目标相比,文艺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 五不:

(一)精品力作不多。

文艺精品代表着一个地区文艺事业的发展水平,是文艺事业的地标。总的来看,我市真正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力作数量不多,一是国内、国际重大奖项尚未实现根本性突破,二是没有出现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文艺产品,即使是黑脸大包公,与蓝猫、喜羊羊等国内其他动漫产品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此外更无其他。

(二)人才队伍不强。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