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历史专题研究范文优选6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2-12-04 20:02:01309

苏联历史专题研究范文 第一篇

xxx中央党校 左风荣

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改革的进行,长期被掩盖的民族问题也浮出水面,愈演愈烈。从要求本民族权利的民族主义发展出民族分离主义,直接导致了苏联这个联盟国家的解题。

法国学者Hélène Carrère d'Encausse在《分崩离析的帝国》中说,“六十年中,苏联政府面临的最急需解决又最难解决的问题其实是民族问题。像沙俄帝国一样,苏维埃国家也难以走出民族问题的死胡同。”Shahram Akbarzadeh指出,俄罗斯人在苏联处于支配地位,各民族产生了一种羞辱感,于是想恢复其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及民族文化。当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时,非俄罗斯人对统一的苏联民族的神话发起挑战。在二十世纪的世界范围内,民族主义时最重要的政治话语。美国学者科恩认为苏联完全可以通过渐进的改革拯救自己,苏联瓦解的力量不是分离主义,而是中心政治领导,现实原因是个人因素,是由于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斗争。

沉重的历史包袱和民族问题总爆发

沙皇俄国的不断扩张,俄国吞并了许多民族,形成多民族国家。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已经成功解决了民族问题,形成了“苏联人”共同体。

(一)苏联按民族划分行政区域,不利于国家统一

(二)苏联的联邦制潜伏着巨大的冲突

沙俄解体后,在后来苏联领土范围内,与俄罗斯并列的还有乌克兰、白俄罗斯等,他们各有自己的行政建制——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还有自己的军队和货币。在俄国内战时期(1917-1922),在同一的布尔什维克党组织领导下,各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签订双方条约,结成同盟,采取一致的行动,在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下,成立联合人民委员部。内战后,在成立国家联盟问题上,列宁和xxx发生了严重分歧。

xxx当时主管民族事务,他拟定《关于俄罗斯联邦和各独立共和国的相互关系》决议草案,要求其他民族国家作为自治共和国加入俄罗斯联邦。许多国家反对。列宁认为,“我们应承认自己同其他共和国是平等的,共同加入新的联盟,不取消独立性。”

列宁和xxx都统一建立强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是xxx没有完全理解俄罗斯民族问题的特殊复杂性,想用行政压制的方法解决问题,而列宁认为这一道路是自愿的,不能靠暴力。“我们尤其承认分离的自由,因为沙皇制度和大俄罗斯资产阶级的压迫在邻近民族里留下了对大俄罗斯人极深的仇恨和不信任,必须用行动消灭这种不信任。”

xxx坚持把苏联建设为一个中央高度集权的单一制国家,列宁则主张建立联邦制国家,同大俄罗斯的沙文主义割裂。“只有在军事和外交方面保留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而在其他方面恢复人民委员部的独立。”当时正是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主张给地方更多自主权。

1922年12月30日,苏联成立。虽然存在独立的民族国家,但领导国家的布尔什维克党是统一的。少数民族为能与大俄罗斯民族拥有平等权利而满足,而且面临着共同的来自资本主义方面的外部压力。但随着xxx—苏联模式形成,苏联逐渐变成了单一制国家,虽然宪法规定是联邦制国家。各共和国只是中央命令的执行者,没有自主权。

(三)民族不平等政策留下的隐患

这些问题主要是xxx时期造成的。并不完全按照民族划分行政区划;强行实行全盘农业集体化,严重破坏地区生产力;大清洗中,许多民族地区领导人被以民族主义帽子处罚;二战间,xxx对少数民族不信任,将许多民族强行迁至中亚和西伯利亚,许多人在迁徙中死亡,新居住地实际成为了他们的xxx营;在语言文化上推行俄罗斯化政策等。曾任哈萨克xxx第一书记纳扎尔巴耶夫说,“苏联的民族政策是从俄罗斯帝国那继承下来的。布尔什维克的所作所为不管用怎样响亮的意识形态口号来加以掩饰,都总是在继续,甚至更残酷和反常地继续沙皇制度下做的事。”

(四)苏联时期扩张和兼并的影响

xxx极力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欲把十月革命后失去的沙俄旧有领土收回。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了687707平方公里土地。xxx对波罗的海的吞并成为影响苏联稳定的重要问题。xxx把数以十万计的当地居民强迫迁至内地或驱逐出国。波罗的海三国始终要求独立的势力,反抗从未停止。

戈尔巴乔夫实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奉行民主化与公开性政策,使民族问题有了浮出的条件。民族问题愈演愈烈,这中当然不乏地方领导人自私与权欲的作用。

戈尔巴乔夫对xxx估计不足

苏共长期认为,将阶级问题消灭,民族问题也自然解决,认为苏联各族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戈曾经宣称“在连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也没有消除族际冤仇这个背景的衬托下,苏联是人类文明上真正独一无二的典范。”戈强调按照列宁德理论和实践原则处理民族问题,“苏维埃爱国主义才是我们最伟大的价值观...民族主义的任何形式都是盲目无知的。”改革联盟体制,从实际上的单一制走向联邦制,扩大共和国自治权,应是改革的当务之急,党戈开初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随着苏共中央对民族冲突事件的不当处理,波罗的海的“非法独立”,最后在俄罗斯内部叶利钦与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斗争,前者鼓吹民族分离主义下,俄罗斯宣布主权,俄罗斯与中央之间的矛盾加剧。叶利钦声明,“我们不需要现存的任何形式的联盟,不需要这样的中心——庞大的、官僚化的,我们要摆脱它。改革只是一个谎言。”最后叶利钦由选举当选俄罗斯第一任总统,与苏共中央对立。八一九xxx标志着苏联改革的终结。随着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声明独联体协议,苏联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结束。

苏联历史专题研究范文 第二篇

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年改革

1.原因:封建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狭小,劳动力缺乏);

2.主要内容:

①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

②农奴必须赎买份地。

3.评价:

①性质: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变了社会性质)

②进步性:废除了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

③局限性: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1.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2.政治:沙皇专制

3.对外:

①19世纪末强租旅顺、大连,把长城以北划为势力范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1904—1905年为争夺东北发生的日俄战争,惨遭失败;1912年策动外xxx立;

②在欧洲与英、法结成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对抗。

③1917年退出战争。

4.思想:列宁主义的诞生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17年十月革命

(一)背景

1.沙皇专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

2.一战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二)过程:由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

1.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三)巩固xxx的措施

背景:

内:地主、资产阶级发动叛乱;

外:协约国武装干涉

1.政治: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2.外交: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战争(停战、割地、赔款)

3.军事:组建红军。

4.经济:

①城市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农村,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②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四)历史意义

1.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

2.鼓舞和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3.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阶段:列宁时期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内忧外患(叛乱、干涉)

2.内容: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

②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

③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④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

3.评价:

①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保障了军事胜利。

②巩固了苏维埃xxx。

③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

1.背景:经济困难、政治危机(战争使经济濒于崩溃、1921年饥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施加剧经济恶化、农民暴动、水兵暴动)

2.内容:

①农业: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

②工业: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到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3.特点:

①在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

②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4.评价:

①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xxx得到进一步巩固;

②适合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922年组建苏联

1924年列宁逝世

苏联历史专题研究范文 第三篇

旧的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斯托雷平改革的第一个目标是农民土地问题。土地可以私有,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演进,加速对农民的剥削,使村社更快地瓦解,使农民资产阶级更快形成。贵族地主阶级选择的变革方式具有反人民的性质。这是一条以牺牲广大农名群众为代价的农业资本主义道路。村社宗法共同体瓦解,农民分化加剧。商品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俄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受到动摇和瓦解,旧的信仰逐渐丧失,新的观念开始形成。

农民要求把地主土地交给农民,使地产分配符合平均原则和劳动原则。农民代表要求把土地交给个人或自愿结合的协作社使用。民粹主义政党社会革命党提出:党坚持把全部私有占有土地社会化,并过渡到社会占有和在平均使用基础上交给民主地组织起来的公社和地域性公社联盟支配。

......

总体而言,第一次革命后,沙皇xxx的被迫改革使俄国政治结构有所调整,经济发展迅速,现代化进程加快。但旧的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现代化进程引发了更加尖锐的矛盾。

苏联历史专题研究范文 第四篇

第二时期:xxx时期

(三)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背景:

①外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

②内部:经济文化落后。

2.过程:

(1)经济: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①1925年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重点发展重工业;

②1928年起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计划经济。

③1927年—1937年实现农业集体化

④成就:基本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实现农业集体化

⑤问题:农业和轻工业落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产品单调,质量低劣;消费品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损害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政治: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936年宪法的颁布

①、背景:苏联社会的重大变化: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公有制占绝对支配地位。

②、目的:把重大变化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

③、内容:A.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B.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所有制;C.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④、意义:A.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B.标志着xxx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3.缺陷和弊端:

①经济上管得过死、过严,缺乏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

②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民主,个人独断专行人民的建设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

4.评价:

①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

②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国民经济和其他事业的发展。

二战前后的苏联

(一)二战前

1938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也使德国发动战争解除了后顾之忧。

(二)二战中,为反xxx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

①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10月—1942年初)的胜利;

②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 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反xxx统一战线。

③xxx格勒战役(1942年冬—1943年2月):二战转折点,苏军开始进行战略反攻。

2.参与重大国际会议

①德黑兰会议;②雅尔塔会议;③波茨坦会议

3.①1945年4

(三)二战后初期

1.国内: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1949年爆炸第一颗xxx。

问题:体制弊端日益显著;

2.二战后在苏联的帮助下,有12个欧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3.以美苏均势为基础形成雅尔塔体系,美苏两分天下,表现为:

①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②对德国和柏林进行分区占领。

③控制社会主义阵营;

④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⑤1949年在苏联的支持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苏联历史专题研究范文 第五篇

二月革命爆发时,列宁作为政治流亡者旅居瑞士的苏黎世。他像所有人一样,根本没有想到彼得格勒会发生革命。革命的事实给列宁带来极大震撼,他的思想发生了剧烈转变。列宁已经定下了原则。列宁的策略是完全不信任新政府,不给新政府任何支持,把无产阶级武装起来—这是唯一的保证。4月4日列宁在两党代表联席会议上作了报告,即《四月提纲》,其核心思想是解决xxx问题,以工人代表苏维埃取代临时政府,以苏维埃共和国取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是对布尔什维克理论的根本转变。列宁明确提出,旧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应当抛弃,建立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政党。虽然最初他的纲领遭到了普遍反对,但列宁通过不断斗争,开会,商谈,解释,讨论分歧,首先得到了普通工人党员的支持,基层组织的支持,最终取得了领导层的支持,可以推行新方针。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对俄国社会进行分析,只能得出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尚未成熟的结论,但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阶段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一战创造了改变历史顺序的机会,使俄国物产阶级可以限夺取xxx,再解决发展问题。

在1917的革命浪潮中,列宁充满了斗争精神,不愿选择“平稳的航行”和充当“安全的反对派”,而宁愿“首先让无情的斗争来解决选择道路的问题”。对无产阶级来说,“这种斗争至少会使他们有一些机会为进一步发展文明整的并不十分寻常的条件”。

苏联历史专题研究范文 第六篇

苏联的改革历程(伴随美苏争霸50年代—1991年)

(一)xxx的经济改革(苏联提出要与美国平起平坐,争霸开始。苏为守势)

1.切入:1956年苏共xxxxxx揭露和批判了xxx的个人崇拜:“秘密报告”。

2.内容:经济领域

①重点:农业,取得一些成效;

②工业:下放权力、精简机构;

3.失败原因:

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②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

③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

(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苏攻美守)

1.内容:经济领域:

①重点:工业,把发展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2.成效:

①执政前期,工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②执政期间,苏联的军备力量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3.失败原因:

①经济体制没有实质性突破;

②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

③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

(三)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苏联收缩,苏联解体—争霸结束,两极格局结束)

1.时间:经济改革受挫后,从1988年起进行政治改革

2.内容:

①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

②全盘否定苏联历史。

3.后果:丑化xxx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

1990年局势动荡:

①实行多党制;②经济滑坡;③xxx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④党内斗争尖锐化和公开化。

回到资本主义道路——苏联解体

(一)背景: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

(二)过程

1.xxx发生质变——“八一九”事件

①原因:直接原因:1991年8 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导致局势混乱。

②实质:xxx内部争权斗争

③影响: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对比;国家xxx发生根本质变;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2.“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明斯克协定签署

1991年12月8 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签署

3.苏联解体——《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1991年12月22日,11国签署。“独联体”扩大到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

(三)影响:

1.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开始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2.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今日俄罗斯成为促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