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题材范文大全6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2-11-27 14:05:11269

苏轼的诗词题材范文大全 第一篇

【摘要】苏轼的超然自适,融合着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形成了苏学士独具特色的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个性。苏轼的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关键词】苏东坡苏轼诗词

宋代文豪苏东坡性格率直,文风豪放,世人评苏东坡,也多用“豪放”一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刘熙载也在《艺概》中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有千般境。苏轼诗文大开大合、波澜起伏,如行云流水,自然畅达,浑然天成,收纵自如。他的作品有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有庄子的丰富联想,有李白的挥洒自如。他把自己的性情学问、襟怀、才气倾注于词。写怀古、写登临、写赠友、写送别、写悼亡,也谈游仙、谈禅理,开辟了新的题材范围和美学境界。苏轼的作品传情审理,他的文字为人生、为生命作以最精彩的注释。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十五赏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尽叙理想与现实间的偏差。贬官黄州“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畅谈风雨之后的感触。游清泉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失意中仍壮志满怀。苏轼的诗文情景兼备,骈散结合,兼收并蓄,翻新出奇,既有知性的认识又有审美的愉悦。“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他的诗文看似平淡实则奇警,看似松散实则精炼。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境界。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苏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他将北宋诗xxx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一生,颠簸流离,起源可用他的一首诗概括:“谁言穷巷士,乃窃造化权。所见皆我有,安居受其全。戏作一篇书,千古发争端。儒墨起相杀,予初本无言。”“戏作一篇书,千古发争端”写的就是他自己。他年少时才华横溢,聪颖早慧,21岁时和弟弟苏辙在父亲的陪伴下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进士及第。殿试时,献上二十五篇进策,深得仁宗皇帝赏识。三父子一时名满京师。从当年欧公赏识的“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的潇洒少年郎,到暮年时的“天涯流落客”,在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中,他已经把本心隐于佛、道的豁达与空灵中,他的心已超乎尘世,“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才是真正的超然自适耳。旷达虚静,随遇而安,而又桀骜倔强,不改正直的品性、济世的初衷,坦荡堂正,从而形成了苏轼最为世人崇敬的人格魅力。在苏轼66年的生命里,或许波澜重重,或许生活困窘,但他未曾颓唐丧志,一直致力于仕途,而最难得的,应属他始终保有的那颗温柔细腻的诗人心。他看得开生死,看得开离别,看得开奔波劳苦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说:“人生到处萍飘泊”。苏轼有一诗:“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受长生。”其诗句清丽脱俗,婉如出水莲花,佛家之空灵跃然纸上。苏轼的超然自适里,有着几分儒家济世之苦心,几分道家“逍遥”,又有着释家的睿智和空灵。

苏轼诗词中,多爱出现“小舟”这个意象。如“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小舟暗含着苏轼的隐逸思想。在这里,“隐逸”代表的是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苏轼热爱田园生活。如《蝶恋花•述怀》:“云水萦回溪上路。叠叠青山,环绕溪东注。月白沙汀翘宿鹭。更无一点尘来处。溪叟相看私自语。底事区区,苦要为官去。尊酒不空田百亩。归来分得闲中趣。”又如“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一句,展现的是一种高洁而潇洒的生活,反映了苏轼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

苏轼的超然自适,融合着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形成了苏学士独具特色的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个性。那就是《定风波•而遂晴,故作此词》中所说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处看不到儒,看不到佛,也看不出道,看到的只是一个超然、乐观的苏轼,在雨中“吟啸且徐行”。真正的超然自适,发乎内心,而终于能浑然天成。

苏轼的诗词题材范文大全 第二篇

摘 要: 高中语文中的诗词学习,是文化的学习,也是美的享受,更是诗意的洗礼。苏东坡震撼人心的篇章,启迪着学生智慧,让学生在口诵心惟之中,感悟、经营自己的诗意人生。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诗意人生 苏东坡诗词 教学感悟

诗词不仅是语文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无论是在语文高考还是语文高中学习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学习诗词,不仅有益于语文高考,更有益于未来的发展。要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学习知识,提高成绩,收获人生,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授,更需要学生的涵泳,在口诵心惟之中,感悟、经营自己的诗意人生。王崧舟曾经这样诗意地描写语文的诗意:“诗意语文,应该用全人类的文化神韵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美丽姿态,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在此我结合高中语文课本(山东人民出版社)所节选的苏东坡诗词谈谈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一、诗意诵读:诗意由口诵,诗词用心读,用自己最动听的声音传达出最真实的理解。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1]基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征,要在紧张的高中学习中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素质,诗词的学习对实现这个目标有比较明显的作用,而到位的诵读有助于更好地走进诗词,理解诗词。

《唐诗宋词》选修中课外自读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东坡任知密州(今山东诸城)时所作,刚四十岁。因政见不合自愿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在任上苏东坡为国为民,给地方百姓造福。这也是每个男儿心中最基本的追求:建功立业,闻达于仕途。词场面热烈,情豪志壮。自读后了解大意和创作背景。指导如下:起句语调平稳,吐字饱满,上阕以昂扬语势读起,以自己对苏东坡的理解去读,最后以强音诵读“射—天—狼——”三字,声气结合,取升调结束全词,没有详细指导,有的是自己的感悟。读时有大江大河尽从心中、口中奔涌而出的感觉,即俞文豹《吹剑录》“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特点。

以体会诗意为目标诵读,以诵读作为表达诗意的途径,在体会具体字句的过程中具体感受苏东坡的诗意情怀,耳濡目染,口诵心惟,在学生的心中留下诗的影子,学生会体会到真正的诗意。

二、诗意鉴赏:怀爱诗之心,悟作诗之意,用自己的诗意感受来传达对苏东坡诗意的理解。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块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情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2]苏东坡就把自己在生活中的经历化成了艺术品,而他自己也成了令人敬仰的艺术家。

《唐诗宋词》选修中的《水调歌头》就是苏东坡在中秋时节怀人感时而作的。词作勾勒了一种皓月当空、人隔千里、孤高旷远的环境氛围,传达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对这轮中国人心中的月亮赋予了新的哲学意味。在学习这首词时,除了诵读的要求之外,还要求学生写出自己所领悟的,以“苏子的月亮照在我心上”为题鉴赏这首词。学生们在独立创作,合作修改之后展示出的作品令人高兴:学生们的语言已经带有诗意表达的味道,学生们诗意的氛围下理解诗意,传达诗意。有这样一篇“月华如水,积水空明,轻盈洒下,洒在酒上,我连同月光饮酒入愁肠,这皎洁的光在我的心中了。月光皎皎,照彻心底,有的是无尽的思念,有的是清澈的孤独,有的是淡淡的伤感,有的是清楚的旷达,有的是酒后的迷蒙,有的是心中的不忍。惟愿我们在平静的日子里相见相依,惟愿日子能平稳滑过,惟愿现世安稳岁月静好。”苏东坡把自己的离愁别绪写成了千古文章,同学们通过诗意的鉴赏把诗词作了诗化的演绎。以诗解诗,虽然学生们没有完全做到,却迈出了脚,种在心底的诗意萌芽。

三、诗意人生: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事,喜欢诗词,心有诗意,让人生充满诗意。

“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3]但苏东坡却凭自己诗意的胸怀和旷世文采把平淡生活过出了诗意。“苏轼一生,历经磨难和挫折。但他在不幸的际遇面前,却在人生处世态度上,始终不改其乐。究其原因,除去旷达豪迈的个性使然这一因素外,从思想角度分析,主要的,是儒家乐天知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感召,在其潜意识中发挥着一以贯之的主导作用。”[4]熟练运用佛道儒三种思想支撑自己的诗意情怀,在这样的人生际遇中有如此精彩的人生表现,苏东坡思想的博大和开阔令人敬佩,竟然在一路的贬谪之中,留下一路诗意。

《唐诗宋词》选修中的《临江仙·夜归临皋》写苏子在黄州被贬时的生活,学生这样描述她们看到的苏东坡:寂寞荒芜之中,无人能解,无以遣怀,只好以酒来抒发自己的满腔愁情;酩酊大醉之时,一个人看江水听江声。家虽回不去,精神的家园却得以筑起。学生们这样评价苏子的生活:率性诗意,但这诗意是在无奈无法之上构筑出的,是用诗情和诗心建筑起来的,所以这是一种诗意的栖居;而我们在生活中总会有这样的无助,我们能不能面对滔滔江水生发出笑对人生的豪迈而不是随波逐流的无奈。

学《唐诗宋词》选修中的《定风波》时,学生这样写下自己的感悟:自然界的风雨总是让我们措手不及,但我们不该无所适从,我们应该寻找自己的躲避风雨之处;风雨是对大地的洗礼和滋润。人生的风雨也会不期而遇,不可避免却用心灵去应对,是对人的清洁和锻炼;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中有诗意,把生活过出诗意。

“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5]苏东坡作为华夏儿女的文学偶像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精神价值,不仅用诗词提升我们的文学修养,他本人也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智慧和启示。他以开阔胸襟海纳天下的烦心事,酝酿出涤荡我们心灵的诗词。“所谓有第一等胸襟,方有第一等词句,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6]这样一种胸襟还是源自一种心态:他以自己的赤子之心吸纳佛道儒的思想,来铸就自己的独特胸怀,就像沈从文所说的“星斗其文,赤子其心”。苏东坡用他自己的赤子之心来谱写诗意人生。学生不仅要学知识学技能,更应该学学他这种精神:“首先要保持婴儿第一次看世界的好奇心,用初次的眼光和心态去观察,你将会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大学者大在哪儿?就大在他们始终有赤子般的纯真无邪对世界、社会永远有好奇心与新鲜感,所以他们心里有无限扩展的空间。”[7]这是一种近乎本能的想法,渗入他的思想,见诸他的行动:即使生活一千次欺骗了他,摧毁他的生活,他还是会一千零一次地相信生活,诗意地生活。有这样的赤子之心,就不会轻易被生活击倒,有这样的赤子之心就会保有学习、生活的激情,有这样的赤子之心才能理解诗意人生,才能诗意地生活。

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是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在教学中往往成为难点,我觉得在学习苏东坡的诗词时,有意识地渗透这样一种诗意情怀,引导学生像他一样经营自己的诗意人生,那么有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可能会比较好地实现。借助苏东坡的诗意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文学的诗意和诗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3]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4]苏轼诗词欣赏的研究性学习.苏教版

[5]林语堂著.张振王译.苏东坡传·原序.

[6]王国维.人间词话.

[7]钱理群.用最自由的方式享受学习.

苏轼的诗词题材范文大全 第三篇

1、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宋代〕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苏轼〔宋代〕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萧萧 一作:潇潇)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题西林壁

苏轼〔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苏轼〔宋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宋代〕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谁见 一作:时见)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诗词题材范文大全 第四篇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宋代〕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2、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宋代〕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穿空 一作:崩云)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间;尊 同:樽)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宋代〕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肠断 一作:断肠)

4、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宋代〕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的诗词题材范文大全 第五篇

1、佛与狗屎

有一天,佛印和苏轼斗嘴。苏轼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回答:“佛。”佛印问:“那你看我像什么?”苏轼为了揶揄佛印,说:“你像堆狗屎。”回到家,苏轼得意洋洋地和小妹说起了这件事,以为占了佛印的便宜。谁知,小妹劈头盖脸地就骂他蠢。苏轼问她为什么,小妹回答:“佛印看人皆为佛,只因为他心中有佛。而你看人皆是狗屎,只是因为你心里只有一堆狗屎。”

【视点】⑴境界;⑵角度;⑶聪明反被聪明误;⑷外观世界是心灵的延伸。

2、东坡续诗

有一天,苏轼看到王安石案几上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苏轼见此不由一声冷笑,他想,菊花怎可能在秋天凋落。于是挥笔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一天时值重阳,苏轼出行,但见秋风瑟瑟,吹得菊花四处飘零,满地恰似黄金铺就。苏东坡想起当年改诗之事,内心甚是羞愧。

【视点】⑴自以为是;⑵狭隘;⑶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⑷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3、《洗儿戏作》

朝云为苏轼生了个儿子,按照当地习惯,满月那天,东坡请了亲友,举行洗儿会。孩子才一个月,就能对人笑。大家都夸他聪明,苏东坡却叹了口气,道:“切莫像我,更莫学作填词!”

大家都知道,苏东坡因作诗惹了祸,坐了牢,差一点被杀头,就都不作声,怕点着他内心的痛处。苏东坡倒不忌讳这个,说道:“我呀,就是上了聪明的当。本想再不作诗填词了,可总是心里痒痒的,禁不住。你看,这会儿又有了一首《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视点】⑴聪明;⑵自嘲;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4、师生吃面

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宋徽宗初年被贬至广西宜州。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于梧州与藤县之间。师生二人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面条粗粝涩口,黄庭坚食不下咽,吃了两口就放下了筷子,不住的唉声叹气。苏轼却极为快速的把面条吃完了。望着黄庭坚良久,苏轼说:“难道你还要去咀嚼它吗?”说完,留下尚未回过味来的黄庭坚,大笑着起身上路。

【视点】⑴不要咀嚼苦难;⑵走好未来的路;⑶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⑷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5、东坡改联

苏轼少年时就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常常受人夸奖。好话听多了,渐生傲气。一天,他乘兴在自家门前写了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见了苏东坡,老人说:“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无双,老朽特来请教。”苏东坡见这么大岁数的人都找自己问问题,心中十分得意。问道:“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地捧过一本书来。

苏东坡接过来,翻开第一页,头一行就读不下去了。为什么呢?有两个字不认识。越往下看,生字越多。脸上不由红一阵、白一阵。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等缓过神来,才恍然大悟,赶忙添了几个字,重新写成这副门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视点】⑴虚心;⑵傲气;⑶个性;⑷有错即改。

6、旷达洒脱

《东坡志林》记载,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而遭御史xxx,在湖州被追赴诏狱时,面对哭送的妻儿家人言道:“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时期,这种幽默对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也能起到积极作用。东坡晚年被再贬至惠州,三贬至儋耳。然而沉重的xxx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把东坡击倒。此时,他更注意运用幽默的力量来帮助它超越政治的险恶和人生的痛苦。《惠州一绝》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反映了东坡晚年被贬岭南一带时的幽默诙谐精神和乐观旷达情怀。他不想去岭南的蛮荒之地,亦非终日陷入能否生还故里的忧患痛苦之中,而是善于采撷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生动细节作“幽默观”,从而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和足够的体力来航渡人生的苦海。

苏轼的性格豪迈,诙谐幽默,旷达洒脱,这是他更是后代人对待逆境人生的强有力的武器。这种诙谐幽默其目的在于排遣、化解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失败、忧愁和痛苦,带有自我解嘲、的特征。

【视点】⑴旷达洒脱;⑵诙谐幽默;⑶笑面人生;⑷自我调整。

苏轼的诗词题材范文大全 第六篇

【摘要】苏轼的超然自适,融合着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形成了苏学士独具特色的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个性。苏轼的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关键词】 苏东坡 苏轼 诗词

宋代文豪苏东坡性格率直,文风豪放,世人评苏东坡,也多用“豪放”一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刘熙载也在《艺概》中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有千般境。苏轼诗文大开大合、波澜起伏,如行云流水,自然畅达,浑然天成,收纵自如。他的作品有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有庄子的丰富联想,有李白的挥洒自如。他把自己的性情学问、襟怀、才气倾注于词。写怀古、写登临、写赠友、写送别、写悼亡,也谈游仙、谈禅理,开辟了新的题材范围和美学境界。苏轼的作品传情审理,他的文字为人生、为生命作以最精彩的注释。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十五赏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尽叙理想与现实间的偏差。贬官黄州“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畅谈风雨之后的感触。游清泉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失意中仍壮志满怀。苏轼的诗文情景兼备,骈散结合,兼收并蓄,翻新出奇,既有知性的认识又有审美的愉悦。“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他的诗文看似平淡实则奇警,看似松散实则精炼。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境界。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苏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他将北宋诗xxx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一生,颠簸流离,起源可用他的一首诗概括:“谁言穷巷士,乃窃造化权。所见皆我有,安居受其全。戏作一篇书,千古发争端。儒墨起相杀,予初本无言。”“戏作一篇书,千古发争端”写的就是他自己。他年少时才华横溢,聪颖早慧,21岁时和弟弟苏辙在父亲的陪伴下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进士及第。殿试时,献上二十五篇进策,深得仁宗皇帝赏识。三父子一时名满京师。从当年欧公赏识的“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的潇洒少年郎,到暮年时的“天涯流落客”,在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中,他已经把本心隐于佛、道的豁达与空灵中,他的心已超乎尘世,“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才是真正的超然自适耳。旷达虚静,随遇而安,而又桀骜倔强,不改正直的品性、济世的初衷,坦荡堂正,从而形成了苏轼最为世人崇敬的人格魅力。在苏轼66年的生命里,或许波澜重重,或许生活困窘,但他未曾颓唐丧志,一直致力于仕途,而最难得的,应属他始终保有的那颗温柔细腻的诗人心。他看得开生死,看得开离别,看得开奔波劳苦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说:“人生到处萍飘泊”。

苏轼有一诗:“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受长生。”其诗句清丽脱俗,婉如出水莲花,佛家之空灵跃然纸上。苏轼的超然自适里,有着几分儒家济世之苦心,几分道家“逍遥”,又有着释家的睿智和空灵。

苏轼诗词中,多爱出现“小舟”这个意象。如“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小舟暗含着苏轼的隐逸思想。在这里,“隐逸”代表的是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苏轼热爱田园生活。如《蝶恋花•述怀》:“云水萦回溪上路。叠叠青山,环绕溪东注。月白沙汀翘宿鹭。更无一点尘来处。溪叟相看私自语。底事区区,苦要为官去。尊酒不空田百亩。归来分得闲中趣。” 又如“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一句,展现的是一种高洁而潇洒的生活,反映了苏轼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

苏轼的超然自适,融合着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形成了苏学士独具特色的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个性。那就是《定风波•而遂晴,故作此词》中所说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处看不到儒,看不到佛,也看不出道,看到的只是一个超然、乐观的苏轼,在雨中“吟啸且徐行”。真正的超然自适,发乎内心,而终于能浑然天成。

参考文献:

[1]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3]朱靖华.苏轼新论.齐鲁书社.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