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范文兵精选5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2-11-26 07:46:00179

上海交通大学范文兵 第一篇

根据现场观察,设计有趣的公共座椅成了讲述文化、阅读城市的小微载体。

坐落于南昌大楼对面泰戈尔朗读亭的一排公共座椅背靠泰戈尔雕像,椅子的拱形架吊坠上,挂着写满泰戈尔名句的便笺,旁边的墙壁有很多镂空空格,可用来放书,附近的环卫工人说:“那儿经常摆好多书,有些人读不完也会把书带回家,街道会派人及时补充书。”

在愚园路523弄东方经济图书馆旧址,有一把有故事的椅子。金色椅背上镀着“七一勋章”获得者吕其明先生的座右铭“为祖国、为党、为人民而写作……”和指挥家曹鹏的题字“行善播爱,立德于世”,背景则是《红旗颂》的音符,与一旁的历史建筑交相辉映。只要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就可以获得一张上海文化地图。此外,二维码的下方还放置了无线充电板。这一设计联结了座椅的公共属性和城市的红色基因,不少游客在此驻足打卡,感受历史的回响。

北外滩滨江段则坐落着几把与众不同的椅子。乍一看仿佛跃动的银色琴键。仔细瞧才发现整张椅子的表面由无数张纸盒碎片拼贴而成。据报道,这四把椅子由16万个废弃回收的牛奶盒制成,利用了可再生的“生活边角料”。

美中不足的是,椅子附近并未张贴介绍,坐在椅子上的一对老年夫妇表示,并不知道这一巧思。另一对夫妇在听了记者的描述后对环保设计称赞不已:“有人会为此专门跑一趟。应该把信息醒目地贴出来。”

上海交通大学范文兵 第二篇

新事物的发展仍需时日,公共座椅也有需要改进之处。有些座椅让人难以下“坐”,值得关注。

杨浦滨江段座椅的设计为了契合旧工业遗迹的风格,多采用金属材质。晨练的王大爷说:“金属材质冬天坐太凉,夏天坐太热,下雨后又太湿。公共座椅最大的功能不就是让市民有地方坐吗?”

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子正在玩耍,围着座椅爬上爬下,妈妈不断叮嘱“小心”。杨浦滨江段的城市家具大多使用“做锈”的金属,边缘棱角锋利,调皮的小朋友容易被刮伤,需要家长看护。“设计装置我拦着不让他靠近就是了。但座椅,小孩子忍不住会爬,座椅附近的设计还是要注意安全。”这位妈妈建议。

杨浦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解释说,公共座椅的使用率较高,很多人未必爱护,木材损毁率较高,再加上考虑户外天气等原因,金属材料有其优势。

除了材料问题,一部分座椅的设计也属于华而不实。比如,有的椅垫太深,靠背靠后,几乎不像椅子,有的座椅高度过低,还有的座椅跟垃圾桶挨在一起。几位市民反映,这些座椅设计感大于实用性,坐姿不舒服。

卫生环境也值得探讨。愚园路创邑space附近人流量较大。但记者观察的半小时内,仅有4位路人在公共座椅就座。一位70岁的本地居民、一位遛狗老人和一位大学生共同反映,座椅看起来不太干净,自己不会坐。

南京西路地铁站12号口的木质长凳上有一些没有扔掉的空外卖盒和一堆残败树叶;

吴江路步行街部分白色座椅侧面脱胶,容易绊到路人;

胶州路和北京西路十字路口的环形座椅在晴天中午留有大量水渍,一旁的环卫工人并未上前擦除。

采访中,还有不少居民提出能否为座椅安装雨棚。苏州河沿线的昌化路桥设置了一排带状、嵌入式的露天椅子。54岁的周先生经常会来桥上闲坐发呆,他希望“有个遮风挡雨的座椅就好了”。

据了解,公共座椅均由专业人员定期养护,也有第三方公司对市容环境、座椅建设等进行监督。实际上,频繁保洁、一用就擦也不现实。那该怎么办呢?公共座椅后续的管理运营是个长期问题,恐怕关乎社区自治、共享街区营造、城市精细化治理等一系列举措。

上海交通大学范文兵 第三篇

文 | 范文兵

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奥古斯都时代的建筑师兼工程师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在其撰写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著作《建筑十书》中指出,建筑“应当造成能够保持坚固、适用、美观的原则”[1]。虽然在不同时代和国度里,由于具体原因对建筑有多种要求,如新中国成立时由于国力原因提出的“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但本质上,均围绕“坚固、适用、美观”三原则展开——这已成为人类设计与建造建筑普遍遵循的标准,其内涵也保持着基本稳定。

建筑师工作内容与角色定位的变化

直到18世纪末,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才开始出现一些零星的建筑师团体。1834年英国建筑师学会(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ure)成立,1837年被授予皇家特许状,这标志着以行业协会的方式,为建筑师的社会地位、法律权益进行考试、注册等制度建设的开始。直到20世纪初,我们今天熟知的受法律保护的建筑师职业,才算正式确立。

1. 为极大化客户(Client)价值,建筑师需从被动的技术绘图者转向主动的协调者。

2. 为满足用户(User)的使用要求,建筑师要具备产品研发与新技术转化能力。

提供设计委托支付设计费的客户与建筑的最终用户,除私人别墅、众筹建房等类型外,大多情况下是不一致的。客户希望得到或经济、或文化价值的最大化,用户希望获得或生理、或心理方面使用要求的最佳满足。建筑师充当协调者有助于满足单数形式的客户,将建筑视为“产品设计”而非传统观念中的“设计作品”,则有助于满足最大比例的复数形式的用户。

上海交通大学范文兵 第四篇

3.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设计趋势简析.建筑创作,2019(1)

4.入世的设计.建筑学报,2017(9)

5.城市更新五问.时代建筑,2016(4)

6.城市老旧居住社区非正规改建模式研究.城市建筑,2016(6)

7.建筑学在当今高校科研体制中的困境与机遇——从建筑教育角度进行的思考与探索.建筑学报,2015(8)

8.建筑教育的影响与缺失——从中国建筑师代际变化角度进行的观察.时代建筑,2013(4)

9.内、外之间——从国际建筑学版图现状看王澍及中国建筑设计.建筑师,

10.第三条路——2010年上海世博会建筑中隐喻的运用带来的思考.时代建筑,2011(1)

11.“结构、材料、建造”实验.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委员会主编.2010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2.路易•康和他的中国同学们.建筑师,

13.从基本元素开始.建筑师,

上海交通大学范文兵 第五篇

在上海,很多商家愿意提供公共座椅,如很多咖啡馆橱窗打造外摆座椅,就是“街道生活”的魅力体现,熟人借此交流日常,陌生人感受在地社区,商业带有了公共价值。可以说,公共座椅虽小,但它是一种触媒,链接历史的、文化的、城市的、社区的各种可能场景和方式。

记者:但尝试中,也发现了一些难题。比如滨江的公共座椅,设计和使用能否两全其美?

范文兵:指望一口气建完物质层面设施,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这种传统“硬设计”思维需要扭转。新时代的设计,需要“软硬结合、动态统筹”,后期运营、多主体参与使用、设计建造定期调整等措施都要跟上。

一江一河座椅设计之初不可能想得面面俱到,开放后,来的人多了,空间如何使用就会渐渐清晰。有些地方打卡的青年人多,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座椅?玩滑板、遛宠物的人多,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座椅?锻炼的老年人多,这些空间又需要什么样的座椅?

又比如,工人新村附近,居民晒太阳的座椅怎么摆放?“巨富长”街区,小店门口的公共座椅怎么摆放?地铁和火车站附近的座椅怎么摆放?各有场景和匹配方式。

用动态和长期的管理、运营慢慢弥补设计之初的遗憾。前期的遗憾是必然会发生的。关键是我们的新设计理念能否跟着人走、跟着人的活动走,不断调整和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这也是“人民城市”题中应有之义。

记者:市民认养座椅,究竟从中获得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您对认养有什么建议?

范文兵:我出国时,在一些全球城市的街区,常常会发现一把普通的椅子上面写着捐献者的名字,以及“纪念××”,纪念语常常就是一句话, 但铭刻在每一把椅子上的人名和句子,背后都是具体的人、具体的故事与这座城市的联系。

范文兵摄 椅子上的文字是:纪念我们认识的最快活的家伙,russell b. stein 1934-2008 ,希望所有在此处驻足休息的人,都能感受到他曾经感受到的快乐。

座椅是和人发生密切关系的。比如,有居民从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小区搬到郊区,他或许很想留下一点生活过的痕迹,那么给老社区附近的座椅写上自己的名字, 或留下一句话,是不是很有意义? 他的后代如果回来看到,是不是很有价值

当普通人的名字,可以铭刻在一个公共建筑上,他会觉得城市与每一个人相关。广场雕塑必须是名人,公共座椅却能给每个普通人提供一个机会。

因此我认为当下认养座椅, 是否参与设计、提供地址、自掏腰包等都是细枝末节,关键是铭刻。必须想清楚认养座椅背后的价值所在, 再细化讨论铭刻的费用如何用于后期运营等。

记者:听说您认为当下公共座椅的使用,思维还不够开阔。能否具体说说?

范文兵:我就举一个例子吧,我们总觉得公共座椅是固定的,其实未必

范文兵 摄

我在巴黎很多城市公园里,看到场地入口处,总是摆放了一排小椅子。

中午,附近的人来公园休息,一个个把椅子拿出来,搬到沙地中央,晒太阳、睡午觉、闲聊。直到午休结束, 临走时,人们再把椅子放回原处。公园回归原貌。这就是“软硬结合”的好设计。

公共座椅能够连接具体的人、具体的社群、具体的故事和场景。利用“活动座椅”思维,即使空间狭小的街道,也能做成具有不同主题的社群活动空间等。

我们的思维不妨更开阔一些。

栏目主编:龚丹韵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