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古祠堂作文精选9篇

山崖发表网作文2022-11-20 15:39:54334

家乡的古祠堂作文 第一篇

今年春节,我过的别有一番风味。那是因为我跟着奶奶,来到她的老家――武义欢度春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奶奶今年八十岁了,她在萧山安家已经六十多年了。以前过年,她只能在心里思念家乡和亲人。现在条件好了,爸爸每年送她去老家。她常说,人在萧山,根在武义。

正月初一下午,我们开启了春节回老家寻根之旅。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来到了永康城里,和三位姨婆见面,安排去舅公家的事。

正月初二,是奶奶和三位姨婆回娘家的日子。早上,一轮红日从东方缓缓升起,穿过云层,劈开迷雾,把灿烂的阳光洒向大地。奶奶穿着一件大红色的唐装,精神抖擞,容光焕发,慈祥的奶奶脸上洋溢着笑容。

出了城,进了武义大山里。山路弯弯曲曲,奶奶说以前这条路很小,现在变大了。一个小时后,我们换了一辆观光车,由一位叔叔驾驶着上了路。大山一座连着一座,连绵起伏。观光车在崎岖的山路上慢慢爬着,开车的叔叔一边介绍山名和山里的名胜古迹,一边时不时用手指给我们看。我们啧啧称赞,连连叫美。

舅公早就在村口等我们了,见到我们,高兴的眼泪都流出来了。

我们走进村子,村子里家家户户挂着红灯笼,贴着春联。这时,烟花四起,亲戚们都出来迎接我们,节日的喜庆尽在眼前。舅公家刚建造了小洋楼,家里既整洁又豪华。我们给舅公舅婆拜年,祝他们健康长寿。很快我就和村子里的小朋友玩在了一起。

吃过午饭,舅公带我们来到“应氏”祠堂拜祖。祠堂已经很古老了,但窗户上和门框上的油漆是新刷上去的,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祠堂天井里烛光通红,香烟缭绕。走进祠堂,里面供桌上整齐地摆放着很多牌位。我吓得躲到奶奶身后,不敢抬头看。奶奶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她神情严肃,慢悠悠地对我说:“孩子,这里是我们的根,没有先辈们的付出,哪里来我们现在的生活?要懂得感恩。”奶奶说完,恭恭敬敬地行起了三拜九叩大礼。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也跟着奶奶拜。心想:哦,原来我家的根在这里呀!

从祠堂出来,舅公带我们来到老房子里。这里的土墙,土灶,土作坊,甚至每一寸土地,都是奶奶的思念和回忆,上面有奶奶小时候的影子。

晚上,我们和村子里的亲戚一起吃团圆饭,庆祝春节。

大年初三,我们带着大包小包的土特产,带着亲人们的祝福,回到了自己家里。

奶奶的家,我们的根,世代传承,我将铭记在心。

家乡的古祠堂作文 第二篇

6月11日早晨,本是个可以睡懒觉的周末,但我却早早起了床,因为我有幸成为了郁达夫少年文学院的一员,并获得了参加“穿越历史,走读龙门”实践活动的机会,内心感到格外兴奋和激动!

带着期盼,带着好奇,我坐上了去龙门的大巴。约摸半小时左右的车程,龙门古镇就到了,哈哈,还真快啊!下了车,我们第四小组的6位成员很快便聚集在一起,并在志愿者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活动前的准备:取队名和口号。取什么样的队名好呢?大家七嘴八舌地你一言我一语,可是取的队名感觉都不尽如人意。正为难时,老师提示我们:这次活动的地方是龙门,希望有神龙相助,不妨从这思考。经过老师的一点拨,大家马上就确定了队名——“龙之队”。不过,有了队名,口号似乎又把大家给难住了。队员们个个抓耳挠腮,苦思冥想。此时,我心想:“龙之队,龙之队……必须充分体现我们队的实力与气魄,届时活动中哪个队员如果泄了气,就可以用这句口号来激励自信和鼓舞士气。”我小声地嘀咕琢磨着。突然,我眉头一皱,不由得计上心来,于是就大声念道:“飞龙,飞龙一声吼——”其他队员还真有默契,稍一思索,不约而同地叫道:“大地抖三抖!”就这样,一句押韵的口号新鲜出炉了!志愿者老师竖起大拇指夸我们好能干,队员们甭提有多开心了!

实践活动正式开始了。进了古镇的入口,只见这里到处都是明清古建筑,黑瓦白墙,狭窄悠长的老街、卵石铺成的小路,真是古色古香,让人仿佛是来到了古代。我一边走一边聆听着孙校长介绍龙门古镇的历史。原来,这里曾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的故里,孙权的后代在此已经生息繁衍了六十多代。小镇6000余人口中,90%的村民姓孙,是我国孙权后裔的最大集聚地,孙校长也正是孙权的后裔呢……听着孙校长娓娓道来,我打心眼里觉得导游也没他说得好呢,孙校长不愧是土生土长的龙门人,对龙门的历史和文化真是知之甚深啊!

跟随着孙校长的脚步,我们来到了孙氏祠堂。孙氏祠堂是一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孙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是凝聚家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在这里,通过看图片资料和讲解,我了解了孙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变迁、发展的轨迹。

随后,我们进入了活动的第二个环节——砚池诵读。诵读的内容分为必读与自选两块,诗词均与龙门有关,有的体现了龙门的历史,有的赞颂了龙门的风光……每个小组认真而有序地准备,集中队员智慧,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既分工又合作。瞧,诵读表演开始了!有的组抑扬顿挫,韵味十足;有的组意气风发,豪情万丈;有的组声情并茂,队形超酷……伴随而来的是一阵阵热烈的鼓掌声和叫好声。

采访古镇手艺人是接下来活动的第三个环节。之前在电视屏幕上看到过记者采访,但我却从未亲身体验过。“这次可是来真的了!俺的第一次采访!”我心里感到一阵惊喜。我们组抽到了“油几”这个词,意味着要去采访的是位擅长做“油几”的手艺人。听到“油几”这个词,一开始我感觉有点陌生:油几?油几是什么呀?过了一会儿,我想起来了,是一种食品,这是方言呢,哈哈!一路上,我们询问了几位老奶奶,终于找到了一位做油几的手艺人——一位朴素的中年妇女。我壮着胆子上前向阿姨问好:“阿姨你好!你能接受我们的采访吗?”阿姨爽快地答应了。于是,组员们滔滔不绝地问了起来。从阿姨口中我们得知,她做油几已经三年了。她告诉我们,油几要做得正宗、口感好,除了配料不能少(鸡蛋、芝麻等),每道工序(和、揉、炸等)的技术也很讲究;另外,在不同的地方它的叫法也不一样。第一次采访感觉顺利又轻松,并且还收获了一些知识,我觉得真有意思!

采访过后,进入了此次活动最具挑战性的环节,那就是汇报表演。我们组尝试着写一副关于油几的对联,来展示小组的采访成果。油几整体上是黄色的,表面的芝麻则是黑色的,尝起来又酥又脆,于是我就写了一句“黄中带黑品酥脆”。我还想表达油几这小食品很香的特点,揣摩一会儿后便有了下句“小小身躯阵香来”。队员们看了都说好,对仗工整,用词精炼。很快,到汇报表演的阶段了。其他小组都是还原采访的过程,扮演手工艺人,扮演小记者……整体构思和表演的形式大同小异。而我们第四小组的队员在志愿者老师的帮助下,则以快板的形式进行表演:

龙门艺人多又多,

哪家艺人属最棒?

油几老板数第一。

用料多,面粉鸡蛋加芝麻;

工序多,和面造形油里炸。

味道好,又香又油嘎嘣脆;

历史久,祖祖辈辈传下来。

油几老板真大方,

美味油几免费尝。

尝一口,香又脆,

咬一口,甜到心坎里。

吃油几去喽!

龙门之行在我们的意犹未尽中结束了,回望这古老而又神秘的小镇,我满眼眷恋。那悠长的小路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久远的历史,等待着我们再次去解读它……

家乡的古祠堂作文 第三篇

寓意生命之火的风信子,紫色的花朵缀在垂下的枝上,飘曳于水中,盛开了爱与生命。它始终在祠堂边生长着。

在故乡的山顶上有一座祠堂,我曾经踏着泥泞的小路上去看过,朱红色的漆掉了一半,但站在祠堂门口时,却不由自主地敬重,透过朱红的漆,仿佛能看出当年的光景。

父亲年轻时曾在这里上学,我现在所走的这条小路当年并没有,是后来踩出来的,从山脚的土房子里走出来,往山上要走十几里山路。为了上学,父亲常常天不亮就带着妹妹上祠堂。一到下雨天,摔跤是常事,更何况雨水让路上的黄泥变得湿滑而难行,父亲常常要背着妹妹一步一步走在上学路上。等到了祠堂,浑身都是泥,全身都湿透了。父亲总是在祠堂门外先把泥抖掉,把身上的水泥干净再踏进祠堂。

他个子高,只能坐在后排,父亲告诉我他当年很怕读书,因为他坐在后排,放在顶上的一个个棺材一览无遗,他一抬头看先生,那头顶的棺材也会看见。于是他总是低着头读书。

靠墙角的地方临水,又湿润,里面时常生有晃着紫色小花的风信子。每当父亲的心被恐惧所占领,看着墙角临水而长出的紫色小花,内心又被美好而感动。风信子在秋冬会枯萎,但父亲常常在祠堂上课时习惯性朝墙角望去,仿佛有了风信子的陪伴,内心也渐渐不再恐惧,就这样,风信子陪了父亲读了五年小学。

我站在祠堂门口,问老乡现在这里是干什么的。老乡告诉我现在的祠堂被用来作戏。我走进充满乡音和掌声的祠堂,看了看破落的墙角,几株紫色的小花特别显眼。我突然泪水盈眶,对着它喃喃自语:“是你,陪伴了父亲上学的日子,是你在他单调贫穷的日子里,陪伴着他,给予他爱与光明。”

父亲说贫穷不是唯一的苦难,正如陪伴不是唯一的爱,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父亲知道,当风信子再次开花时,定是郁郁葱葱的新生与陪伴。

家乡的古祠堂作文 第四篇

拉响了沉重的铁钟,历史的回音萦绕在我的耳畔,久久未曾散去……

——题记

独自一人走进幽深的大门,门边疯长的杂草已是数年未清,蔓到门槛上,绿的刺眼。门里头古色古香,弥漫着淡淡檀香的气息。一颗大榕树下挂着一盏铁钟,门上“杨氏祠堂”的牌匾泛着淡淡的金光,虽有些年头了,却格外显眼。历史的回音,回荡,回荡……

门内的小院是一片荒芜了的空地,细碎的树叶纷纷扬扬地飘落,地上积存了厚厚的一层。踩上那么一脚,“嘎吱”的响声清脆动听。那棵硕大的榕树,怕是年纪很大了吧!记得爷爷曾给我讲过,那是我们祖先栽下的,为的就是告诫子孙,只有时间才会沉淀出精华,才会孕育这一刻参天大树的雄伟。

走进了祠堂,扑鼻的是檀香的芳香,却浓的呛鼻。一切如几百年前一样,只不过中途修缮了几次,才不至于面目全非。这座小小的祠堂,与时间比赛,于是留下了道道沧桑。墙上有的是祖辈将军为国效力,英勇作战的风姿,镶嵌在“杨氏祖训”的一旁,激励后人奋发图强。耳畔响起了战士激昂的口号。烟火扬起,视线被纷扬的沙尘模糊,留下一片惘然,还有,一片惨烈……

这就是历史,属于我们自己一祖人的历史。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却在每个人的身上折射出当代的历史。我聆听着祖辈留下的淳淳教诲,指尖触过一道又一道历史的风霜伤痕,历史的回音便是我们祖上千古流传的佳音,萦绕耳畔。

迈出庭院,那盏古钟旁坠下一条粗绳,伸手一拉,浑厚的钟声敲击着我的心扉,如海浪抨击这岸边的礁石般清冽。

声音渐渐变小,却未消散,我行走在历史的回音中,既是行走在这不足一百平方的小祠堂中,而更多的是在历史的腥风血雨中洗涤了一次心灵。明白,忘记仇恨,是坦然;忘记祖祖辈辈曾经历的苦难,这是耻辱!我们无法忘怀,曾经的伤痛,难以言喻!我们只好用自己的拼搏来缅怀这一切的一切。

行走在历史的回音中,我,历经洗涤。

家乡的古祠堂作文 第五篇

中华民族历经了七十年的风风雨雨,这七十年我国的方方面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和方便。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老家这几年的新农村建设,让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过去的几年里,老家镇上的小河边曾经是长满野草的平地;更早些,马路上可不是又长又直的柏油路,是坑坑洼洼的泥土路;从前很多房子都是木头做的,现在变成了钢筋水泥盖的小洋房;还有以前河里有许多垃圾,浑浊不清,可如今又变回了清澈的小河,也有专门负责清理河道的清洁工;小河岸上的石子路如今变成了塑胶步道,成了人们散步的好去处。

镇上有许多村子,我们就来说说桂林村吧!从前,桂林村的小公园杂草丛生,新农村建设工程启动后,小公园焕然一新:盖起了漂亮的亭子供人们乘凉,铺起了鹅卵石步道供人们走路,种起了花花草草供人们观赏。村子里的祠堂荒废了好多年,重新翻新后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休闲的好去处,当然也吸引了很多外来的人们前来参观游玩。桂林村村部的楼房也重新修建过,增设了村部介绍和文明提示牌。村民的文化生活也越来也丰富:傍晚很多人在祠堂里看戏、看书,老人们有的散步、有的打牌,孩子们在外头捉迷藏、放风筝,还有些哥哥姐姐在比赛跑步呢!桂林村成了文明村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游客到此观光旅游。我叔公就开了一家“米垄湾休闲山庄”,这两年每逢节假日游客都爆满,叔公常对我说:“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是啊!多亏了我们的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才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希望我的家乡越来越好,也祝福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

家乡的古祠堂作文 第六篇

莲,花之仙子者也。

清晨的西湖是安静的,莲花盛开,西湖边的祠堂与荷花相互衬托,显得格外清新。

莲花穿着素青色的长袍,脸上红白分明,黄色的长发上面带着一顶金色头冠。莲花在池中摇曳,有些花才刚刚张开害羞的脸,慢慢地从池中探出头。

咦,怎么有朵火红的莲花?

一朵红莲平静的卧在荷叶上,只是还是个花芭。它的花瓣上清楚的勾勒出了一条条细细的纹路。莲花尖上被阳光晕染出了一层粉黄色的光晕,显得更与众不同了。

天上的乌云开始翻滚,雨打在莲花上,一片片花瓣开始掉落;原已开过了的花,露出了一个一个莲蓬。莲蓬上有多小洞,里面是一颗颗莲子,莲子外衣是青绿色的,还没有显出白嫩的果实,也没有阵阵清香,莲蓬这时还是金黄色,与耀眼的雷峰塔很搭配,但这用不了多久就会枯萎。

雨过天睛,天上出现了彩虹,寺庙祠堂的钟声也陆续响起来了。

荷叶上的水珠开始调皮,它们围着淡绿色的叶脉转来转去,又一不留神,蹦到了莲花上,莲花一摇一摆,和莲叶玩起了“多来诺骨牌”,转眼之间,莲花便像被风刮乱了一般,摇摆不定,水珠“叮叮咚咚”落到水里,像在演奏欢乐的音乐。

天气变凉,太阳变得火红。

晚霞把天边染红了,莲花被小舟分开了,从莲花池中开辟了一条小道。鱼儿从碧绿的水中窜出,围着花梗转。一阵阵清凉的风吹来,带着微微的苦味儿,是采莲的人载着满船的清香归来了。这情景在夕阳中飘动,更动人的是叮咚的水声与莲花的舞蹈摇曳成一片。

这美丽的景象把我心中所有的愁情都吹散了。

莲,花之仙子者也。

家乡的古祠堂作文 第七篇

我有一个令我抓狂的爸爸。听我细数他让我抓狂的事吧,也许你也替我抓狂的。

我的爸爸帅气的让我抓狂。我的爸爸今年40岁了,但依然像20多岁的小伙子一样。当我第一次看他真正20多岁时的照片,我都快被迷晕了。那时的爸爸是多么帅呀,还有点像赌神呢!因为帅,爸爸每次接姐姐的时候,姐姐的同事都说:“你哥来接你了。”姐姐第一次听到这话的时候还很懵:爸爸怎么就变成我们的哥哥了呢?要是别人也说爸爸是我哥,你说我抓狂不抓狂呢?

爸爸不仅人长得帅,签名也很帅,看起来像明星的签名。“刷”的一声划过去,干脆利落,一个名字就签好了,每次找爸爸签名时我都看呆了。爸爸的名字也因此被同学赞上天,因此,我也“狂”死了!

最让我抓狂的是爸爸说普通话时候。一次,我让爸爸帮我听写,结果把“巍峨″读成了“灰峨”,我听了半天竟是没听明白,后来还是我聪明领悟到后,我哈哈大笑起来,结果,爸爸佯装生气地指着我说:“你竟敢这样放探(诞)无礼来取笑你老爸。”你听你听,我囧死了,恨不得地下有条裂缝让我钻进去的。这样的老爸不让我抓狂吗?

爸爸虽然到了不惑之年了,但他的心态是永远年轻,总怀着一颗儿童的心。只要有爸爸妈妈同时在一起的时候,无论我是在做作业或是在扫地,又或是洗碗的时候……都可以听到妈妈骂爸爸发神经、老不正经什么的,往往这时我替爸爸抓狂,替爸爸的幼稚抓狂,更替爸爸被妈妈骂而抓狂。但我知道:爸爸看似老婆奴,但是他的心里是爱妈妈的,才不会跟妈妈计较;尽管妈妈嘴里这样骂着爸爸,但是心里也爱着爸爸的……

爸爸让我抓狂的事不胜枚举,但有一件小事不但不会让我抓狂,还让感觉爸爸有点了不起。

记得一次祠堂聚会,大部分的人吃完都离开了,虽然爸爸早早吃饱了饭,可他依然不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看到一地狼藉的地面,爸爸找来几把扫把,带上我们姐弟几人一起打扫卫生。词堂聚会的主持看到了,不停地夸着爸爸做得好,说什么对孩子教导有方,说什么以身作则带好孩子,说什么有这样的爸爸孩子们将来一定成人成材……但爸爸却说,这是他力所能及的事,也是他应该要做的事。

哈哈,看来我的抓狂爸爸也有让我不抓狂的时候呢!在这里,我想对爸爸说:爸爸,不管你是否让我抓狂,我依然很爱很爱你!

家乡的古祠堂作文 第八篇

在这次的研学之旅中,说是一次游玩不如说是一次体验。坐在稳稳的车上,伴随着欢声笑语和向教官的组织下,2个多小时的路程也并不显得多么漫长。

到了目的地,同学们满怀憧憬的望着景点,眼神里流露出别忘样的目光,每个人都激情澎湃。老师们的嘴角也上扬起来。过了一会,导游拿着汉服来了,听导游说汉服全称为“汉民族传统服饰”。它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定型于周朝、兴盛于明朝,经手绘纹饰、裁剪、缝制、熨烫等工艺,集独特的染、织、绣于一身,是“华夏文明”穿上它之后的我们也都衣冠楚楚,呈现出中国风和东方美学。

进入大门,在美丽认真的讲解员的解释下,我们知道了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忍辱负重,写下五十二万余字的《史记》。其精神令人景仰!司马迁借老子之口说出了被他改造过和发展了的至治理想。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内核,有意识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会“小国寡人”和奴隶社会“使民”如何的思想,体现了深得道家精髓的“与时迁移”思想。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即使周围的声音很大,但这并不影响我们陶治情操,学习历史。我们越听越入神……

了解完司马迁后,我们在一个大广场上集合,并且宣读了誓词,拍了合照做留念。平时不见得说话的同学也都跃跃欲试,竖起剪刀手,喊着“茄子!”那甜蜜的微笑,像一股清凉的泉水在心中流过。喜悦涌进了心中,心仿佛荡漾在春水里。那颗心乐得快要盛不下蜜糖般的喜悦。

党家村称为村子,但风景别具一格!一座座整齐的院子,一条条经历时光的街道,虽然天是阴的,地方也比较拥挤,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欣赏明清建筑的代表“党家村”党家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因村中有123座四合院和11座祠堂、25个哨楼,及庙宇、戏台、文星阁、看家楼、泌阳堡、节孝碑等古建筑,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文明居住村寨的活化石”,“世界民居之瑰宝”。更是令我们大饱眼福!我们很投入的听,所以讲解员讲的也特别细,跟随着讲解员阿姨的脚步,同学们参观了多座四合院及祠堂、看家楼、门厅家训等,精美的走马门楼、砖雕石刻令人叹为观止,让我们对明清时期的关中古建筑有深刻的了解。

我觉得在研学旅行,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与风景,在旅途过程中,收获更多的是同学们相互帮助,一起说笑,平时紧张的学习气氛在这里消失了,大家都露出灿烂的笑容,与老师的关系更加融洽,让我们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集体的力量,也更加爱这个班集体——七(2)班!

我们在路上,不负好春光,一场研学旅行让我们收获成长。深切的感受到人文历史的博大精深!

家乡的古祠堂作文 第九篇

梦回昨日,五千多年前的农历五月初五,屈原为国苦生忧愁,正处悲痛欲绝之际,抱石自尽于波涛滚滚汨罗江。人们苦寻屈原遗体未果,恐鱼儿食之,投绿粽,划木舟赶鱼,门前挂艾叶纪念。

“后来也便有了端午……”屈原的故事总在初夏那夜从奶奶口中流出,我捧着腮儿听着,掀开清香竹叶,嚼着一口香软糯米,或念着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然而,魂牵梦萦那日,又是一年粽飘香,正值初夏,艾叶翠绿而清香,我欲晒出那年端午浓情。

“咚呛,咚呛,咚咚呛”清早,我便被激情鼓锣声引入祠堂。“画龙点晴,顺风顺水,朱砂一点,龙眼始开。”眼前,这平日冷清的小祠堂里挤满了人,让我不禁感到有点儿惊讶,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正手抬满醮朱砂新笔,点画龙睛,口中喃喃万事如意,更笔重点龙颈,龙尾,后塞龙眼叶入含珠龙口,我同人们一齐拍手叫好,紧跟着到堂前河岸。

排排龙船靠岸,埠头鞭炮纷纷而响,眼前满是彩绘龙舟,人潮如流。曾几何时同今日一般,万人空巷,人山人海,曾几何时同今日相似,龙腾虎跃,倒海翻江。我在岸旁靠桥处找好观赏位后,一声炮鸣,支支五彩龙舟争先直进,赛舟人纵身跃下,双槌齐下,伴着雄浑响亮整齐划一“嘿嗬,嘿啊”的号子声,用尽全力,争着向前,

缓缓江流因五彩龙船的驶进而在今日泛起阵阵青波,久久而不平;密密细汗因赛舟人的热情而在今日挂在温热黄额,滴滴而齐落;绵绵端午浓情,也因今日五月初五的别样而重生我心。

那日端午甚是难忘,如今荷塘里只剩飘零的几片落寞孤叶,勾起我的无限回忆。晒出那年端午情,愿能透过端午再次体会文化大气,感悟文化风范,触摸文化体温……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