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种植稻谷事迹范文推荐23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2-11-10 13:25:07268

个人种植稻谷事迹范文 第一篇

袁隆平爷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为了解决我国人民的吃饱饭问题,用自己的一生去研究水稻。

我国的耕地缺乏,不足世界的7%,而却要养活超过世界20%的人口,袁隆平爷爷功不可没。袁隆爷爷他每天都会思考两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用这么点的田地种植肥美的水稻?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将这些水稻以少变多?而且他每年都有新的突破……

袁隆平爷爷对工作无比的认真的,他不管是风雨,还是雷电交加,他都会去看望水稻,因为他想知道这些水稻担受多大的风雨。他的摩托车也不知道摔坏了多少辆,他也毫不在意,因为他时刻惦记着我们吃饱饭的问题。

袁隆平爷爷还是一个可爱,富有爱心,和葛可亲的人。可爱是,他每次成功,突破难关时,他总会像一个孩子得到自己心爱的玩具时那样开心。富有爱心是从他帮助了无数人的解决温饱问题。有人说,如果申请专利,袁隆平爷爷将是世界首富。和葛可亲,他是一个对别人只有关心、温暖,从不要求什么,也没什么架子。

据说,素隆平爷爷有一对孪生孙女,袁爷爷则喜欢把名种零食藏在屋子里的每个角落,然后让孙女去找,老爷子真是童心未泯,我想这也是袁隆平爷爷之所以长寿的真正原因吧!

可惜的是,他在2021年5月21日因病逝世。他的死,让我们的心如同晴天露雾。袁老骂鹤西归,留下未竟的愿望——禾下乘凉梦。

袁老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恩人,是我们永远无法遗忘的人。袁爷爷放心走好,您的科研团队会继承您的遗志,牢牢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

谢谢您,袁隆平爷爷,感谢您为我们的温饱而做出无比卓越的贡献。感谢有您——袁隆平爷爷。希望你在天国过的无比自由,快乐,一切安好!

个人种植稻谷事迹范文 第二篇

作为国家最高科技的获奖者—袁隆平,是世界上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如果没有他,我们将不会吃上这么美味的大米饭。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发明家,走在大街上如果你碰到他的话,也许你都不会知道原来他是袁隆平。因为他实在是太普通了,普通的就跟平常的老百姓一样,肤色是一样的黝黑,身材是那么的短小精悍,容颜是那么沧桑。

“谈杂交水稻”,这是袁隆平来母校为我们所作报告的题目。这个题目似乎也十分普通,没有什么修辞的运用,更没有任何学术的卖弄。但我们深深地知道,在这个看似普通的题目的背后,有着太多的不普通。

1978年,袁隆平和他一家7口,挤在两间用木板从澡堂隔出的潮湿发霉的小屋里,还要不时承受“不安心教学,专想歪门邪道”的冷嘲热讽。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他的杂交水稻研究终于取得决定性成果。这一切,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吗?

我们手捧着鲜花簇拥着袁隆平,并一齐涌向他主讲的报告厅,我们如此热情,一点也不比我们追逐心目中最红的明星差。我们知道,我们也许并不能完全听懂他所要讲的“杂交水稻”,但我们会用我们的心去感悟大师所说的每一句话。

他开场的第一句话是:“我只是个普通人……”够了,我们哪怕听懂的只有这一句话,就已经够了!我们从袁隆平身上,懂得了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这也是校友袁隆平给我们的最主要感受,的确这就够了。

这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一生都致力于“米”的研究,他为国家和社会乃至世界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按理说他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自家口袋装有多少“米”都不为过,也不会遭人非议,可他的生活或者说是他的生活态度却仅仅愿意停留在小康水平线上,“身价1008亿,却独爱15元衬衫”,这让多少“聪明人”困惑和摇头!

细细想来,如果先生当初是为了“日进斗金”而搞科研的,他就不可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间地头忙碌。

先生的身上有着一种强大的信念在支撑,这种信念是孜孜追求人类文明、科技进步的伟大精神,是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和无疆大爱,是反哺社会和人民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的最好诠释,这种信念注定超越了任何物质财富!

“人不能只靠吃米而活着”,袁隆平先生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米问题已让举世惊叹,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更像一袋袋精神食粮,同样也营养、滋润着我们浮躁的心灵,影响着这个社会!

“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这句话对于现实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建国六十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社会的物质财富也空前高涨,社会成员萌发了对财富的无限渴望,功利化的思维也开始泛滥。如果任其泛滥,必然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深渊,“小富即安”、奢靡之风盛行,我们的步伐也将停滞不前。

“志当存高远”,一个青年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如此,提倡“不以财富衡量价值”,将引导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年一代向更高的层次追求,像我们的祖先一样,艰苦奋斗,持之以恒,创造出超越物质财富更为可贵的巨大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才是中华民族的立本之基,强国之道!

个人种植稻谷事迹范文 第三篇

陶功臣,男,1979年8月出生,高中文化,xxx党员。当涂县新市镇种粮大户。近年来,陶功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强抓发展机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依靠科技,调整结构,把2000余亩的土地建成一个集种植、养殖、科技服务、农产品营销于一体的现代民营农场,目前农场平均亩产已达650公斤,年生产稻谷约130万公斤,同时获国家无公害稻米认证和产地认定。如今的农场已今非昔比,设施完善,科技先进,机械化作业水平高,环境优美,高产高效,成为全市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典范。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880万元(含农场),净利润万元,资产总计702万元。陶功臣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成立了当涂县新市鑫绿臣粮油合作社,为农民开展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植保、统一农机、统一订单收购等五统一社会化服务,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增收300余万元,深受农民的欢迎。

个人种植稻谷事迹范文 第四篇

他是“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他的功勋攀比最先创造出微软的比尔·盖茨。他还曾经说过:“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中。”通过“杂交水稻之父”这个名称,大家应该知道他是谁。

对,他就是袁隆平老先生。但是他却在2021年5月22日13:07分带着梦想的“种子”去了远方。当他悄然离去的时候,我们正在餐桌上一边高声谈笑着,一边吃着袁老先生经过60多年研究出来的杂交水稻。

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非常的悲痛。一位中国的“巨人”过世了。袁隆平在在上大学之前,坚持要学农,然而他爸妈不同意。但是他们的反对并没有使袁隆平放弃学农的梦想,最终,他说服了他的爸爸妈妈,上了西南大学的农学系,他曾经说过:“我一点也不对当时学农的梦想而后悔。”尽管当时的科学家都对农也没有什么希望。他上完大学之后,一边教书育人,一边视察各地的农田,开始了“地毯式搜索”,希望能搜出一些杂交水稻。

但是这就像“大海捞针”。但是他在三亚找到了杂交水稻,并命名为“野败”。就是因为这几株“野败”,让他在全国科研水稻会议上,大声的宣布: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因为它,使人民不再像以前一样饿肚子,使袁隆平先生变成了中、美二国的院士。

为了不辜负袁老先生的希望,我们要好好学习,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成为国家新一代的“巨人”!另外,我们要好好吃饭,不能浪费粮食,因为这是袁老先生花了大半生研究出来的成果啊。我们要爱护粮食,不要让它们的“新家”变成臭气熏天的垃圾桶。

袁隆平先生使我们中国变得更加美好!他那伟大的成就将永远记在我们心中!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位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个人种植稻谷事迹范文 第五篇

不畏艰难,将个人价值与奉献社会结合

为了杂交水稻事业,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视科学为生命。刚开始研究时,许多人说他是自讨苦吃,他坦然回答:“为了大家不再饿肚子,我心甘情愿吃这个苦。”研究条件的简陋艰苦、滇南育种遭遇大地震的威胁、上千次的实验失败,都动摇不了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决心。强国必先强农,强农必先强种。袁隆平深谙这个道理。

以实践求索真理、验证真理,不断创新

科学家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袁隆平常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和书本里面是种不出水稻来的。”

袁隆平认为,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创常新。先后成功的“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的水稻产量,就证明了这句话。

淡泊名利,树立正确的身价观

作为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杂交水稻培育技术更是“摇钱树”,袁隆平完全可以凭借这些跻身富豪之列。甚至有机构评估“袁隆平”这个名字的品牌价值高达千亿元。

但袁隆平表示,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不错,我身价值1008亿,可我真的有那么多钱吗?没有。我现在就是靠每个月6000多元的工资生活,已经很满足了。”

个人种植稻谷事迹范文 第六篇

熊小宁,男,汉族,1969年7月出生,初中文化,现任东岸村党支部书记。近几年来,东岸村在熊小宁的带领下,不仅自己跃上了种粮大户之列,而且带动全村人走上了种粮致富之路,涌现出了年播种2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86户。粮食生产在该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抓规模种粮的新格局。他带领群众摆脱贫穷落后,走向文明富裕,率先奔上小康生活。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乡第一,达到人均7369元;实现了100%的组通公路,100%的农户通自来水,用卫生厕,100%的农户拥有高等家用电器和农用机械;在外包田居全县之首,达到一万亩;群众在县城购买商品房30套,在村庄户户建有楼房。其主要先进事迹表现如下:

一、诚心、热心、积极发展粮食生产

2003年刚进入村委会工作,本地粮食市场疲软,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外出打工农民骤增。有的土地荒芜,有的庄稼种后无劳动力管理,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粮食生产。熊小宁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与土地打了30多年交道的他盘算着:这么好的地荒芜了多可惜啊!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农业的基础,粮食市场的疲软应该是暂时的。古人曾说“逢俏莫赶,逢疲莫懒”,我何不把外出打工人员的土地承包过来,既使他们能安心地在外工作,又能增加我的收入。当年就承包耕地100余亩。由于科学管理,合理施肥,成本较低,当年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尝到甜头以后,熊小宁坚定了种粮的信心和决心,至2011年种植面积突破2000亩,粮食产量达180万公斤,他的示范带头作用,立即为当地群众吃下“定心丸”。他们纷纷找到书记,要求熊小宁牵头走出东岸,来到了与其相隔一岸的成新、朱港农场,找到他们的领导,逐年把两个xxx农场的田全部承包过来,转给本村群众承包,实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种植面积突破10000亩。他的事迹,很快引起了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并以他为榜样,在全镇广泛宣传和推广。目前我镇已涌现出规模种粮户722户,种植面积突破13万亩规模种植已构成我镇粮食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熊小宁重视粮食生产,更注重对土地的珍惜,不让土地闲置,想尽办法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每年科技下乡、农机推广,他都热情欢迎。陪同农技干部挨家挨户作宣传发动,推广先进适用栽培技术,因为他心里想到的不仅是自己要科学种田,更希望周围的农民朋友也能搞好科学种田。每年村民开展技术培训,他总是第一个到场,坐在第一排的位置,聚精会神地聆听。村民中有思想不通、不乐意接受新技术的,他帮忙做动员工作;有没领会技术要点的,他用认真听讲、勤奋实践得来的知识无私地帮助别人弄懂。在生产过程中,他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土、肥、水管理,不偷懒,不懈殆。坚持良种良法,优质品种覆盖率达100%。由于他的勤劳加智慧,获得粮食产量达1000公斤的好收成。

二、无私、诚信,带动周边农户科学种田

熊小宁书记虽然文化不高,但他却比任何人都相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每年农技部门安排在他那里的试验田,他都欣然接受,在试验中,有的品种因为适应性差,或者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栽培条件而导致减产,农业部门按惯例要对他进行补偿的时候,他都说:“我不要你们补钱,那样就见外了。我把你们当作亲人,让我和你们一起做点事,筛选出哪些品种适合我们这个地方,哪些品种好,我们老百姓照着买,买到放心的品种,我只有高兴的份,哪儿会要你们的钱。”一席话,说得农业干部们心里热乎乎的。熊小宁就是这样一个朴实、无私、诚信的人,他良好的公德意识确实也感染了一些村民,大家纷纷消除成见,乐意跟农技干部聊天了,乐意跟干部们接近,学技术了。东岸村的粮食生产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产量突飞猛进,成为当地粮食生产优质高产示范村。

为了解决劳动力严重匮乏和机械紧张的矛盾,他率先购进了排灌机械和收割机械等机具6台套,进行田间机械化作业,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在他的带动下,通过自筹资金,县农机部门补助,先进购进了小型收割机、化肥深施器以及农副产品加工机具共238台(套)。探索出了适合该村农业生产田间机械化作业的新路子,机械化田间作业的推广运用,增强了该村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年机耕作业面积可达985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5%,把农户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经营水平,对助农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村党支部连年被县委评为先进党支部,他个人连年被评为县、镇优秀xxx员、南昌市劳动模范。

个人种植稻谷事迹范文 第七篇

在今天我听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是南日的报道消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爷爷去世了,因为是多器官功能衰竭,在2021年5月22日下午1点07分在长沙去世,享年91岁。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们中国的粮食不多,袁隆平爷爷报考大学时候,他跟父母说他要学农,而他的父母一听说,傻孩子,学农多辛苦,你还是学别的吧,而袁隆平爷爷说了一句,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最后没办法,父母只能尊重,他的意见。

袁隆平爷爷毕业后他来到一个很偏僻的地方,在那里他失败过无数次,当时他想,能传播农业科学知识,也是为国家做贡献,没想到,不过多久,就不上了困难的事,他当时想,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粮食不保障的话,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我要为让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

从这天起,袁隆平爷爷一直在学农业的知识,也在研究粮食怎么能够保障。结果在1973年袁隆平爷爷终于研制成功了新的中国也有了第一代杂交水稻。

所以,在人们的心中,您就是我们真正的英雄,为我们度过了最困难的难关。致敬!袁隆平爷爷。

个人种植稻谷事迹范文 第八篇

周家林是成都邛崃固驿镇花园村的一名种粮大户。2013年,凭借承租自家周围3200亩土地种粮,盈利100多万元,加上四川省和成都市两级政府给予的90多万元种粮补贴,周家林靠租地种粮盈利近200万元,于是拿出50万元,给自己订购了一辆好车。

48岁的周家林大字不识,他亲近了一辈子的土地也从来没像今天这样给予他慷慨的馈赠。

与别人不同的是,他没有追逐种植经济价值更高的经济农作物,而是将别人眼里最不挣钱的粮食(又主要是水稻)作为主要产品。他的理由是,粮食需求和价格最稳定,国家还有统购和保护价政策托市支撑,粮食本身也可以长期储存,不怕卖不出去,所以种粮的风险最低。

“我从2003年至今,种粮从来没亏过。”周家林说。但并不是谁都有周家林的本事,成都市农技总站站长曾必荣就说:“去年成都种粮大户只有周家林一个人是真正靠种粮赚钱,就是我自己来种,可能都会亏。”

因为粮食的市场价格极低。以四川为例,一亩地不算劳动力成本,小麦一般每亩也就800元的产值,水稻也就1000多元产值,两者加起来,一亩地一年种两季收入不到两千元,如果计算劳动力成本,很可能就要亏本。所以家庭种粮的经济收益,实际上挣的是劳动力不计回报的投入成本。

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收益,本质上挣的就是劳动力投入的节约。以周家林为例,其3200亩土地原来是给3000人经营的,现在周家林以家庭为核心,外加请一些人工,人最多时也不过100人,100人种3000人的地,分享3200亩土地收益,当然有利可图。

但是,土地规模化种植后,风险也成倍增加,其成本和日常管理难度都大大增加。如果不懂得控制成本,亏损的风险极大。周家林保障盈利的秘诀,是对每个生产环节层层分解后,每项成本都锱铢必较。

比如请人翻田一亩要50元,周家林只花17元,其中人工费5元,车和油都自己出,共12元成本。外面买种子要25元一斤,周家林自己育种,成本只需6元。化肥哪些时候哪些田要撒,哪些可以不用,周家林看一眼就明白。严格控制,绝不浪费。规模化种粮,晾晒烘干是难题,周家林就摸索出一套不用晾晒的收割方案,省去了烘干成本。

正是靠锱铢必较和精细化管理,周家林才在种粮的微薄产值里抠出了赢利点,借助规模效益实现了年收入百万元的财富梦想。

个人种植稻谷事迹范文 第九篇

肖立辉是桃江县丽辉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现年52岁的她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平凡、朴素、干练,整个田间地头、仓库、合作社门口都是她飞奔的身影,现在她的合作社跟她的脚步一样,发展迅速。

历经苦难,农村妇女自立自强

2007年,肖立辉平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厄运打破,丈夫被查出患上口腔癌,多年的积蓄在重病面前很快被掏空,加上儿子在上大学,她的经济很快捉襟见肘,但贫困和磨难没有把她击倒,抹掉眼泪,她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开始从自己熟悉的事情做起,养鸡、养鸭、种田……老天总是眷顾努力付出的人,在她的悉心照顾下,丈夫的病得到了有效救治,生活再次向她报以微笑。当人们还来不及对她的痛苦报以同情时,她的勤劳和智慧已经让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慢慢的,规模开始扩大,她需要请人帮忙,一个人,两个人、越来越多,但是她的经验和技术开始跟不上节奏,她又开始学习,看央视的农业频道,到镇农技站询问、买来各种书籍,只要有关种田种粮的知识,她都认真汲取。半百的年纪,初中的文化水平,肖立辉在学习过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成立合作社,种田也要新技术

磨了两年,她赶上了国家稳农强农惠农的好政策和农业生产的好形势,加上对粮食生产行业和农业市场的越来越熟悉,肖立辉开始在鸬鹚渡镇社区流转经营稻田种植双季稻,由最初的240亩,通过精心经营,稻田面积扩大到了2000余亩,覆盖地也从鸬鹚渡扩展到了高桥镇、浮邱山乡,最大连片面积已达千余亩。

规模越来越大后,肖立辉的事业又遇到了新的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基本上靠天吃饭;二是阴雨天收割回家的稻谷晾晒不及时长芽发霉,令人十分痛惜等等。肖立辉开始向其他乡镇、县市的同行讨教经验,看到差距后,她自己总结,就是规模太小,产业单一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2014年3月,肖立辉自己牵头出资100万元,成立桃江县丽辉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包括出租土地的农民、自己请的工人等,建立了“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加工”的生产管理模式。为了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6年,肖立辉又投入资金183多万元,租地亩,新建了两层楼的生产厂房,添置了15吨烘干机4台,日烘干能力达120吨;又新建粮食仓库1632平方米,粮食存储能力达3500吨;购置了旋耕机、联合收割机、施肥机、机动喷雾器等农业机械设备20多台套。

除了硬件设施的投入外,在科技种植上,肖立辉更是废寝忘食,再忙都要坚持查阅资料、看看什么肥料氮含量高,什么农药除虫害好,再累都要做好一天的工作记录。几年的时间,便掌握了精细的农业科技知识,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走上了机械化、科技化、规模化的农业致富之路。多年的艰辛,换回了可喜的回报,在2016年被省农业厅评为了省级种粮大户。

扩大规模,带领农户奔小康

自己致富了,肖立辉可没忘记村里的乡里乡亲们,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没有乡亲们对我的帮助,我是不会有今天的”。所以在她富了的这几年,她经常力所能及地帮助贫困家庭,资助了一个贫困户的女儿上学,还通过委托帮扶的方式帮扶鸬鹚渡社区和沙河社区10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时解决了6名贫困户的稳定就业。

现在的肖立辉不满足于此,她对她的合作社、她的事业还有着新的规划。她将继续提高粮食规模生产水平和能力,改善生产条件、装备水平,坚持走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发展道路,力争到2021年,流转稻田面积4000亩以上。

个人种植稻谷事迹范文 第十篇

张家树,1976年2月出生,中国xxx党员,1994年12月入伍,服役期间参加过98九江抗洪,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现为高流镇花木协会会员,绿园花木合作社社长,家树园林绿化供苗公司负责人,目前花木种植面积253亩,有100多个品种,主要经营常规绿化用苗为主,年销售收入达300万元,每年获利30多万元。2006年以来因成绩突出多次受到表彰,先后获得致富带头人,优秀党员,优秀十佳党员致富带头人,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2010年2月18日作为科学发展学习代表,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采播。

作为高流镇花木协会会员,远近闻名的花木种植大户,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能吃苦,会钻研,是花木种植的示范户,勤劳致富的带头人。他致富不忘乡亲,积极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几年间共扶持26户花木专业户,为80多名群众解决了劳动力出路,多次自费慰问困难户及孤寡老人,2008年共三次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并缴纳“特殊党费”1000元,支援灾区生产,受到了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

花木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流镇耀南村老百姓有着种花养花的传统习惯,但过去都是零星种植且品种单一,档次较低,群众种花只能解决油盐酱醋等生活补贴,并没有起致富兴农的作用。张家树与生俱来就对花木格外感兴趣,1994年12月入伍后来到浙江金华,发现金华原来是全国著名的苗木之乡,于是利用课余时间,到当地的花农家取经学习,在当地的新华书店,购买了大量有关花木种植、培育等书藉。有点空闲就到当地的花农家无偿帮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从基础理论到田间地头,他写下了大量的心得体会,又有幸得到老花农鲍克文的亲身指导。1998年在部队退伍回来,利用在部队所学到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种花养花的特长,克服资金不足等不利影响,走上了艰难的创业路。首先从精心挑通过几年的打拼,他的花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手里的资金多了,经验多了,做事的信心足了,开始酝酿自己更大的引进新品种,搞起了示范园,积极引导当地老百姓走出了一条依托花木产业奔小康的路子。

近年来,他承包绿化工程30多个,还无偿为周围群众提供信息,帮助销售。周围许多群众刚开始种花时,都是张家树供应种苗,手把手指导种植技术,防病治虫,联合成品销售等。使周围的群众每人增加收入近3000元。张家树已连续多年被评为镇级致富能手,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卉状元。经过几年的打拼,他的苗圃面积已达200亩,每年获利都在30万元以上。他深知: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高流花木协会成立后,他把带领群众致富的突破点放在花木产业上,以做大做强花木产业来实现群众的共同致富。

为了使广大会员种上“放心花”,张家树以个人名义与群众签订包销合同,让群众吃上“定心丸”,耀南村唐庄组的土地全部规划种花木。村民马明发说什么也不愿意种,张家树多次上门做工作,唐恒水就是不听,张家树又对他说“苗子种好卖给我,要是因为种花没饭吃,你一家都到我家吃。”就这样他还是想不通,张家树和他商量,最后以当时最高价每亩280元的价格承包了他的10亩地,当年在承包的土地上种植了金叶女贞,一年后,以每株元的价格全部出售,当年获利15万元。村民的想法变了,马明发的思想也通了。第二年,在张家树的带领下,全组百分之八十的农户都种起了花木。马明发自己也承包了二十多亩,他逢人便说:“听他的没错,多亏了他帮忙”。张家树就这样走村入户做大家思想工作,并且和镇里的技术人员一起,向花农无偿提供技术支持,主动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以实际行动把大家的思想都统一到“种花发家”这一点上,当年村里花木种植面积扩种2000多亩。

为了更好的发展花木产业,以张家树为主的向个花木种植大户成立了高流花木协会,以花木协会为龙头,动员广大村民发展花木生产营销,发挥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了“协会+农户”的良好经营模式。目前,耀南村700多户、2800余人从事花木生产经营,其中有80多名会员在沭阳等地承包土地,带动囝高一村、高二村、程徐村、夏塘村、高流村、三岔村、沟埃村等周边村民发展花木产业,为镇政府争创“国家级花木之乡”打下了良好基础。长年在外的花木经纪人有200多人,大江南北都有耀南村的客户。

为了扩大知名度,畅通销售渠道,张家树积极在《中国花卉报》、《苗木商情》等杂志刊登广告,本着当了带头人,就要有奉献精神,广告费全部由张家树和几个花木协会种花大户分摊,没有向普通会员要一分钱。而在售花过程中始终优先销售群众花木。

在生意场上以诚信经营为立身之本是张家树的座右铭,有时协会按照货主要求,货到后再付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群众放心,张家树就亲自跟车送货,来回10多天,路上辛苦可想而知。从来不克扣群众一分钱,所有差旅费自掏腰包。家人、朋友说他是自讨苦吃,但他心里却感到踏实。

2004年春,张家树和天津一个客户魏玉龙签订34万株红叶小檗销售合同,合同签订后一个月,他来取货时,红叶小檗每株市场价格比合同价涨了2角,供应苗木的协会花农说反正没关系,仍按合同价格,按时起苗装车发走。客户十分感动:“别看你们是农民,做生意却不为小利而动,重合同,守信用,真是实在,以后,我肯定还会来买货的`”。杨老板现在已是该村的回头客。今年,他又通过传真和协会签订了价值100万元的绿化苗木合同。就这样和客户们加强联络沟通,密切了感情,并通过他们在大连、沈阳、北京、山东等地设立了销售窗口,及时了解外地市场行情,扩大了高流花木的知名度。

作为一名xxx员,张家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引导当地群众走上花木致富之路,带动更多的农民在花木产业上发展致富,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实实在在的显示出了xxx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个人种植稻谷事迹范文 第十一篇

6月22日,天出奇的热,天气预报说晚上就要下雨了,杨松付和周玉华夫妇十点半就从花生地里除草回家了,两口子杀了个西瓜消暑。

53岁的杨松付是唐河县源潭镇闫庄村唯一的种田大户,种植规模从2011年间的六七十亩扩展到现在的250亩,一年两季,一季小麦一季玉米。

2015年秋玉米价低,种地不挣钱。今年麦收后周玉华想让杨松付把地退了,杨松付还和周玉华吵了一架:乡亲们都出去打工了,成年不落屋,你把十亩八亩地退给他,他值过专门回来种地吗?

闫庄村人均两亩多地,杨松付的250亩地,是从20多户乡亲们那里流转来的,每年每亩的地租是500元。

“俺这里的小麦一亩地大致七八百斤,投工就不说了,卖麦子的钱能顾住种子、化肥、犁地、收割和地租,如果秋季的玉米卖不到八毛钱一斤,我就赔本了。”杨松付说。

最让杨松付苦恼的其实是250亩地地块太多。周玉华很不好意思地说:这一块那一块,谁知道有多少块地,有时我自己去地,找不到地块了,还得打电话问俺当家的。

杨松付也弄不清楚自己有多少块地:“离50块不远吧!”最大的一块地有30来亩,最小的一亩半。当时一家一户的责任田都是按地的等级分的,这儿一绺那儿一绺,现在把地让杨松付种了,不能说光种人家的大块地不要人家的小块地吧!

面积小、地块散,种起来麻烦多、收效低。小麦收割机、拖拉机、播种机、玉米秸秆还田机、小四轮、农用车、电动三轮,杨松付家车轮滚滚,但因为地块小,机器一进地就是拐弯抹角、费力费油不出活。

灌溉条件吧也不行!原来地里也打了井下了泵,在杨松付租种的地里还好说点,要是在别人家的地里就难说了。另外,井上也没通电,油贵,用油浇地浇不起啊!

为了种好这250亩地,杨松付没让儿子出去打工,一家的辛苦就不用说了。“农忙的时候,中午俺都不回来吃饭,我都是给饭店打电话,让人家给俺送几碗烩面到地里。”周玉华说。

杨松付种地很讲究:种麦前,俺都把地犁一遍、旋两遍、耙一遍,只有把地伺候好了,地才伺候人。全家三个棒劳力伺候这250亩地,一年弄个十来万还行,现在干一年紧巴巴的,还不如出去打工呢!

“不管谁种,地肯定不能不种,都不种地吃啥哩?我现在最大的想法,是谁把我这250亩地弄成一块,真弄成一块地就好了,到地里抱住方向盘成跑了,我就自己打井浇地,买个飞机喷洒农药,还是这250亩地,要是弄成一整块,一年多弄三五万元不是啥问题吧!”杨松付说。

周玉华说,谁能把这250亩地弄成一块,她给谁烧香磕头。

个人种植稻谷事迹范文 第十二篇

我对袁隆平爷爷的认识就是“杂交水稻之父”,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杂交水稻,他曾说过“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就是水稻高产梦,让人们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造福人类,还能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袁隆平爷爷不仅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还有海水稻。如此伟大的人怎么可能就逝世了呢?

当袁隆平爷爷的灵车穿过长沙的街道,所有的车都默哀鸣笛;下着雨,百姓也跟着车跑,边跑边喊“袁爷爷,一路走好”;在袁隆平爷爷的雕像前献满了花,那些花成了一片花海……

听说天上的星宿归于天际时,天地是会地动山摇送星宿归去的,好多地方都在下雨,就连天公也流泪了吧……

有些地方还出现了“麦穗云”,大家都说袁隆平爷爷只是去了需要他的地方,继续去干他热爱的事业了。可能天上也需要粮食了吧……

网上还晒出了袁隆平爷爷之前的样子,开会时的托腮、采访时的笑声、稻田里拉小提琴……原来袁隆平爷爷也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啊。

袁隆平爷爷养了一只猫,叫袁花花,是一只黑白条纹的小猫。可袁花花还没长大,袁隆平爷爷已经不在了……花花以后只能去稻田里寻找袁隆平爷爷的味道了……

他进入了一个梦乡,那里的稻穗比高梁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他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个人种植稻谷事迹范文 第十三篇

高焕球,男,1973年9月出生,汉族,东风桥镇新东坡村一组村民,这个平凡而普通的家庭有成员5人,正是这样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谱写了种粮新篇章。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他坚持农业产业标准化,注重农业科技的运用,努力降低种田成本。一是应用优质的品种。在粮食品种选择上,选择品质好、产量高、抗逆性好的品种。二是积极应用免耕。抓好除草关、水分管理关。根据测产验收,利用技术,减轻劳动强度,节省劳力,每亩能增收节支120多元。三是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水稻配方施肥建议卡,按卡施肥,施配方肥,有效地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提高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在病虫防治方面上。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有效控制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自己创收之余,他注重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承包农户的耕地,通过与农户签订合同,出租金的方式,不断拾起石门桥镇、德山镇等地方村民抛荒的田地,综合应用农艺与农机配套栽培技术,开展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水稻亩产最高达700公斤,他雇佣部分农民参加土地托管,并付给相应工资,这样农民在自家的土地上劳作,却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种种合作关系,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2005年至今累计完成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6万亩,为当地农民新增收入400多万元。

最近几年,他先后投入50多万元,用于扩大种植面积和购买农业机械,每年在水利方面都投入一万多元进行沟渠疏浚,虽然投入多,但是效益巨大。现在农业机械除了满足自身需求外,还可用于出租,目前年收益在四十万元以上。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第一眼看上去不像一个老板,而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真是这样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为我镇很多群众带来了新的种粮模式,不仅自己创收,还带动了周边很多群众。

个人种植稻谷事迹范文 第十四篇

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却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

外界对袁隆平爷爷最动人的一句评价是:“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但你可能不知道,这粒种子是怎么找到的,14天,14万株水稻,他左手持放大镜,右手拿镊子,弯腰弓步,在湘西稻田一株一株地找,终于找到了一棵雄性不育株水稻。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爷爷发现一株稻株结出了230多粒稻子,他推算用这个稻株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的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在袁隆平爷爷的努力坚持下,他带领科研团队不断研发,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水稻亩产从700公斤突破到1200公斤,袁隆平爷爷带领着他的团队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这样的辉煌成就真是令我佩服。

袁隆平爷爷有两个梦想,第一个是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我们可以坐在稻穗下乘凉。我想他的这个梦,已经快要实现了。回忆曾经缺粮的苦,他一字一句严肃地说:“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而今天,他的所作所为,不正是一个国家的拯救者吗?

袁隆平爷爷的另一个梦想:是让全天下都能吃饱饭。他在湖南开办杂交水稻培训国际班,来自80多个发展中国家14000多个学生跟他学习最先进的育苗技术,亲切地喊他“爸爸”。是的,他不愧被称为世界人民的“爸爸”。袁隆平爷爷做了很多不可能的事——他去长不出庄稼的马达加斯加开荒,去仙人掌都种不出的迪拜种水稻,不仅是我,许多的外国专家也由衷地佩服他。

袁隆平爷爷的事迹时时刻刻鼓舞着我:他造福世界的技术,攻坚克难的勇气,乐观豁达的心态,低调谦逊的美德,没有一项不令我佩服,而最让我钦佩的,却是他那专注、坚持、毕生逐梦的信念。2021年5月22日,91岁的袁隆平爷爷离开了我们。巨星会陨落,光芒永不灭!袁隆平爷爷一定变成了天上的恒星,正含情脉脉地凝望着大地的五谷丰登吧。记得您曾说:人生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而我想对您——我最最崇敬的人说:我会好好吃饭,也会努力做一粒好种子!

个人种植稻谷事迹范文 第十五篇

炎炎夏日,蓝蓝的天空中点缀着白云,一望无际的稻浪在夏风中翻滚,悠悠传来淡淡稻香,您就在这稻香里,辛勤地工作,您头顶着破破的草帽,遮住了艳阳,岁月在您的脸上勾勒出一道道痕迹,您的眼睛深深陷下去。古铜色的皮肤显得各外年迈,你在稻田里来回走着,观察着一株株稻子,记录着数据,您满目欢欣,只是看着自己的稻田,满意地笑了,汗水打湿了您的衣衫,衣衫上留下渍水,裤腿上沾满了泥土,可您丝毫不在意。每天这样工作着,任凭太阳有多辣,依旧动摇不了您的心,任凭风吹得多闷热,但却坚定了您的脚步,远处望去稻花香里的您多么刻苦啊!

您说过:“我不是在实验田,就是在去实验田的路上”你把田里当作自己的毕生心血,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问题,让全世界有饭可吃不再饥饿,你想让杂交水稻覆盖全世界,在世界培养无数杂交水稻,培养人才,让他为自己国家解决“吃不饱的问题”对,你就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你不断朝着一个目标奋进,只要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只要坚持,就能达到光明的彼岸,不错,从上世纪开始,您就不断完成自己梦想,抛开“书本和电脑”种出杂交水稻,那是多大的荣誉。2019年9月17日,您获得共和国勋章,可您无论自己一颗种子,创出多大森林,一片花瓣造出多少花海,一条小溪绘成多大的海,你也像路灯一样无闻,如烛一样无私,把汗水都奉献给稻浪,“高处不胜寒”您即使是一颗明星,也依旧朴素而不奢华。

您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看法,您用一粒种子改变了无数人的温饱,您用一粒种子让世人铭记,您用一粒种子成为夜空中最明亮但不张扬的星,您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个人种植稻谷事迹范文 第十六篇

蓉江新区潭东镇龙井村村民刘书桂曾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扶贫政策和干部的帮扶下,刘书桂依靠勤劳的双手,仅用两年时间,不仅成功摘掉“贫困”的帽子,还成了种粮大户,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

春耕繁忙时节,刘书桂和女儿、女婿在上百亩的连片农田里忙碌着。刘书桂今年69岁,早些年,他一人在家种着几亩水稻,日子过得紧巴巴。2013年刘书桂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帮扶干部的鼓励和帮助下,刘书桂流转耕地扩大种植规模,在外地打工的女儿、女婿也一起回家种起了水稻。到2015年,他家种了10亩水稻,成功脱贫。

2016年因为生产需要,他家贷款3万元购买了农用机械,不仅方便自己家的农业生产,还能帮别人耕种收割,收取服务费。有了现代农业机械设备帮忙,刘书桂家的水稻种植规模每年都在扩大。

刘金英告诉记者,她今年还打算购买大型插秧机,全面实现水稻的机械化生产,同时,她还开设大米加工厂,统一包装,统一品牌,提高大米的附加值,又可以让附近村民来加工厂务工,增加村民收入。

经过七八年的发展,刘书桂一家逐步实现了从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到租种100多亩地的转变。刘书桂的女儿、女婿掌握着新型农业技术,成为了新型职业农民中的一员,完成了从“贫困户”到“种粮大户”的完美蜕变。

个人种植稻谷事迹范文 第十七篇

就在2021年5月22日的下午在湖南长沙发生了一件令人无法描述的事情——袁隆平爷爷走了,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走了,他永远的离开了这一个美丽而奇妙的世界。

因为袁隆平爷爷曾经饿过肚子,他为了解决中国粮食问题,农业部在1996年立下中国超级稻计划。当时是五个进程,700公斤亩产、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袁隆平爷爷所在的团队都顺利实现了,他们现在向每亩1200公斤冲刺。袁隆平爷爷曾经说:“希望2019年就能实现每公顷18吨,向新中国70周年献礼。估计10月中旬就能够收获,现在长势非常好。如果没有特大自然灾害有90%以上的可能性能实现。”

臧克家有一首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当然,袁隆平爷爷只是表面上走了,但他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坎儿里,他永远活在全世界人的心里。世界那么大,没有人会不记得他。

袁隆平爷爷曾经说过:我有两个梦想,一个禾下乘凉梦,还有杂交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爷爷希望水稻可以长得像高粱那么高,希望米粒可以像花生那么大,同样还希望水稻可以覆盖全球,让全世界的人都远离饥饿。

袁隆平爷爷把旧果实带走了,可他却把新的果实就给了新时代的人。真是应了那句话:我们中国饭碗要牢牢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

个人种植稻谷事迹范文 第十八篇

很容易想像,有那么大头衔、那么多荣誉的袁隆平,如果想在财富积累上更进一步,如果真正重视“身价几何”,显然不需要费多大周折,做一些广告、或者把他的奖金成立一个可以最大程度赚钱的公司什么的,都是可行的办法。

但袁隆平呢,已经“满足于”自己每个月6000多元的工资,而且,尽管自己尚有一些“积蓄”,但他却会穿15元一件的衬衫,100多块的鞋子,260元的手表……对于如此节俭的“世界级科学家”、“科技明星”,不知道该有多少追求一夜暴富、为金钱不惜一切、对金钱挥霍无度的人们应该为此感到脸红!不仅如此,已经年近八旬的袁隆平老人还给日益功利的社会上了一课,那就是,到100岁他也还想在田里,还想着解决更多的人的吃饭发展问题、为人类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那么,无数相对于袁隆平老人年龄的“年轻人”,是否该以袁隆平老人为榜样,为着更有意义的人生而不是只考虑更“赚钱”的人生而努力向上、奋斗不息呢?

个人种植稻谷事迹范文 第十九篇

马生科是一个农民出身的回族汉子,引领一帮农民共同发展马铃薯产业,让山区农民种植的“土豆”走出家门,挤进城市,跨越国门,变成他们赖以脱贫致富的“金豆豆”。

1、情系农村,务农爱农。

固原市原州区位宁夏南部六盘山区,独特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使马铃薯成为当地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受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马铃薯产业对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仍不明显,农民想靠种马铃薯发财只是个梦!带着这个问题,马生科没有沉默,他走南创北,进村入户,了解缘由,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当地马铃薯品种单一且老化,产量偏低,加之外运渠道不畅,商品率价值很低,导致种植户增产不增收。做了多年小杂粮贩运生意的马生科深知,要想让马铃薯升值,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文章:第一要提高马铃薯单产,提升品质;第二要疏通外运渠道,打开销售市场。就这样,这位饱经风霜的回族庄稼汉子,本着吃苦耐劳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带着一方百姓开始做马铃薯文章,继而为六盘山区农民撑起了一方天地。

2、科技支撑,典型带动。

他在几年的组织运销中发现,六盘山区马铃薯品种单一,性能老化,抗逆性差,产量普遍较低,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买不上好价钱。XX年,他率先从甘肃、青海等地引进了 “陇薯6号”、“青薯168”等马铃薯新品种,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在原州区头营镇建立了千亩种薯繁育基地。当年繁育基地喜获丰收,亩产量达到XX公斤,比传统种植提高了2倍,且品质优良。几年来,他先后引进适合当地耕种生产的中、晚熟马铃薯优良品种20多个,年均推广优良品种种植面积4万亩,亩均增产380公斤,增收912元;特别是引进的航天育种“黑美人”马铃薯种薯,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产值,目前市场价10-20元/公斤,而普通品种马铃薯市场价1-2元/公斤,是普通马铃薯价格的10倍。同时,他先后组织农民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10余次,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发放技术培训资料17000多份,内容涉及脱毒良种选育推广、机械化播种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收获保鲜贮运等一系列推广体系。通过科技培训推广,有效提高了薯农的耕种管理水平为提升当地马铃薯产业升级增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带动促进农民科学种植马铃薯,XX年,在原州区中河乡租赁土地XX亩,建设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当年产种植4000吨,为广西福建提供优质马铃薯籽种1200吨。XX年,承担实施了原州区“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三级体系建设”项目,在原州区流转土地8100亩、订单种植XX0亩,生产原种300吨、一级种薯5000吨,为当地三级种薯繁育起到了带头作用。XX年,在原州区中河乡中河村、丰堡村、高坡村流转土地4600亩,在彭堡镇闫堡村租用土地1000亩,自建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实验田及轮作倒茬用地;基地建设采用全程机械化作业,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测土培肥等进行田间管理。XX年,在原州区中河乡流转土地8300亩建立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种植品种以青薯16

8、青薯9号、庄薯3号、宁薯12号等优良品种为主,全部实行标准化、机械化及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种植模式,建成了集全程机械化作业、起垄化种植、配方化施肥、节水化灌溉、规范化管理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生产马铃薯鲜薯总产量达到3320万斤(折主粮664万斤),平均亩产4000斤以上,粮食的商品率达到85%以上,优质专用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机械化覆盖率达到100%。基地先后被国家、自治区确定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观摩点,XX年被中国科协和财政部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基地”,XX年,该基地被确定为原州区第一家供港蔬菜基地,也被确定为全国马铃薯产业大会观摩点之一,受到国内外专家一致肯定和好评。

3、开拓市场,助农增收。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艰辛的创业历程,使马生科变得更加成熟和老练;成功的收获,使六盘山区的农民得到了实惠,也使固原市马铃薯(农产品)外运协会名声大振。XX年,他被自治区xxx评为全区订单农业“订单粮食先进个人”;XX年,被科技部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授予《民营科技发展贡献奖》;XX年,固原市人民政府授予“马铃薯销售大户”、被评选为“宁夏XX年度经济人物”;被宁夏回族自治区50大庆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12月被评选为政协委员;XX年,被中国xxx协会评为“中国杰出xxx企业家”、xxx科学技术部授予“全国优秀科技xxx”、固原市人民政府授予 “产业发展带头人”、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面对荣誉,马生科没有骄傲,而是默默地投入到他所热爱的事业中。

个人种植稻谷事迹范文 第二十篇

谁是你的偶像?

岁月流转,掠过漫天星斗。从董存瑞、雷锋,到钱学森、陈景润,再到“四大天王”和周杰伦、蔡徐坤……到了思想观念多元的00后一代,已再难有统一的答案。偶像的更迭,映射着时代的变迁,也不断改写着“偶像”的内核外延。

有学者在研究中写道,当前青少年对偶像的崇拜,已从“仰望”向“共生”改变。青年媒体人黄帅说:“不少90后青年也会为白芳礼、丛飞等‘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洒下热泪,在面对这些偶像人物时,我们不再采取匍匐膜拜的姿态,而是用他们的精神引导日常生活。”#创作五月天教育#

“张文宏是我想成为的那种医生。他专业素养高,不讲虚话空话,为患病者和更多的人作实际贡献,这是医生职业精神最动人的地方。”今年大二的医学专业学生高强说,同学们反复观看张文宏关于传染病防控的系列演讲,学习知识,也在重温报考医学专业的初衷。

新时代青年偶像观呈现出价值多样和内涵提升的双重趋势。价值多样是指当前青年的崇拜对象已不集中在少数类型几个人物身上,甚至崇拜自己这颗“夜空中最亮的星”;内涵提升是指随着精神文明的不断丰富,年轻一代的英雄观正走向成熟。

袁隆平、屠呦呦、黄旭华、于敏、孙家栋、张富清、李延年……“共和国勋章”颁发后,这些闪亮的名字频频出现在社交媒体,年轻的粉丝群体将追星对象指向了他们——共和国最闪亮的星。

个人种植稻谷事迹范文 第二十一篇

**县2011年度种粮大户**先进事迹

**,男,**族,1950年5月2日出生,初中文化,曾任乡村团总支书记,于1978年至今一直务农,现在是**乡塔拉村村民。近几年来,他积极响应党的粮食安全生产号召,自2007年至今连续4年一直种植小麦,在他的的带领下,不仅自己跃上了种粮大户之列,而且带动全村15户,120人走上了种粮致富之路,涌现出了年播种1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0户,粮食生产在该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抓规模种粮的新格局。

2011年**一家靠种植小麦创下了家庭年收入达150000元的全村最高水平,450亩全部种植小麦,粮食总产高达吨,均亩产450公斤。

**一家共4口人,由于自己忙于村里的事务,妻子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走上了种粮致富之路呢。其主要先进事迹表现如下:

一、该同志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备了一个种粮大户应有的基本素质。该同志将450亩全部耕地全部从事粮食生产,得到了县乡两级政府和村两委的大力支持,生产过程中村领导及时帮助解决出现的问题。通过平时的接触,我们也了解到**同志一直是一个工作勤奋、诚实可靠、遵纪守法、非常注重自身修养的人,他深知良好的外部环境对搞好生产的重要性,遵循“与邻为伴,与人为善”的原则。他在生产上全部聘请当地农民,工价公正合理,及时兑付工钱,从没有欠过农民一分钱,使当地农民能得到一份不错的务工收入,近年来,**同志与当地农民相处一直非常融洽,亲如一家。“大好人一个”---这是当地百姓对**的由衷赞叹。由于各项工作表现突出,规模种植效益和辐射效应显著,**同志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自1978年开始务农以来,近年来他清楚地看到,由于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经济效益明显较高于粮食种植,导致种粮面积不稳,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于是,他从自己做起积极发展粮食生产,将450亩耕地全部用于小麦种植,由于科学管理,合理施肥,成本较低,近年来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从此以后,他坚定了种粮的信心和决心,至2011年种植面积450亩,粮食产量达吨,除少部份用于自食外,其余大量卖给国家,仅今年销售给本乡粮站达180吨。

二、精选良种,大力推广农业科学实用技术。种植面积确定后,最大限度追求产量是每一位种粮农户的心态。如何抓好粮食优质高产,**靠的是两点:一是选种;二是农技措施。历年来,他通过向县农业局技术员讨教,选用的小麦品种,均为优质高产品种,分别为新春6号、新春17号等优质高产良种,并大力推行小麦高产攻关栽培等先进的农艺措施。大大提高了小麦单产,较全县平均水平高出10%,同时,所产出的小麦质量在全县处于上乘,市场畅销,实现小麦创收40余万元,赢得了各级领导的好评和赞誉。该村由于**的带头和示范作用,从而促进了该村农户种粮的积极性,稳定了粮食生产大局,为本地粮食生产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加大投入,实施粮食生产机械化田间作业,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张支书在小麦种植面积逐年增多的情况下,为积极解决小麦收割时节劳动力严重匮乏和农机具紧张的矛盾,他主动找到农机部门联系,道出了规模种粮的苦衷,谈了自己想利用农机种粮的想法,农机部门的领导听后非常重视,立即派出技术人员到该村实地考察,推荐适合该村田间机械作作业的机具,**通过自筹资金,县农机部门补助,先后筹资38万多元购进了收割机2台,东方红1台,天托80

4、404各一台等机具5台套,进行田间机械化作业,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缓解了劳动力匮乏的矛盾。探索出了适合农业生产田间机械化作业的新路子,机械化田间作业的推广运用,增强了该村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他把农户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经营水平,对助农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重视粮食生产,更注重对土地的珍惜,每年除种小麦外,凡是能利用的麦田,还要种上冬菜和绿肥,不让土地闲臵。

五、大力推行秸杆还田,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种粮成本。为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在农机部门的技术指导下,每年收获后留下的秸杆就地粉碎还田,这样既疏松了土壤,避免耕地板结,同时腐烂的秸杆可提高土壤的有机含量,增强土壤肥力,从而降低化肥的施用量。他的这一举措,也获得了该村农户的积极响应,对提高粮食产量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种粮大户**的先进事迹,让我们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中央历来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并相应出台了许许多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优惠政策,今年初,针对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粮食生产,又出台了“一号”文件,其目的就是让广大农民像**那样走上致富之路。

****乡人民政府 二0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个人种植稻谷事迹范文 第二十二篇

“真正的离别,没有长亭古道,没有劝君更进一杯酒,只是在一个和往常一样的清晨,有人永远留在了昨天”——题记

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间地头忙碌;他,九十岁高龄还能用流利的英语与其他国家交谈;他一直有个“禾下乘凉梦”:试验田里,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像扫帚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一阵风吹来,稻浪此起彼伏,躺在稻穗下乘凉……拥有这个想法的老人究竟是谁?没错,他就是我最尊敬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

他从一个梦想开始,为之奋斗了大半生。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实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能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袁隆平不仅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而且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烈,为解决发展中的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袁隆平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我国将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袁隆平,同时它也是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

山河因而色变,草木为之含悲。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爷爷去世了,未曾蒙面,看到消息已泪流满面。他终究是离开了,带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最诚挚的最深沉的爱,踏着七彩祥云离开了。

人类文明中总有几个时代之子推动着族群的前行,完成使命后又变成天上的星星,他一定是赶着去创造下一个奇迹了,他曾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袁爷爷您做到了,为天地立心,继往开来;为生民立命,彰显大爱;为万世开太平,家国情怀。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在此,我向您致敬,袁爷爷,一路走好!

个人种植稻谷事迹范文 第二十三篇

二十多年前,**曾经发誓这辈子不当农民。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被评为全国十大种粮标兵、全国劳动模范的**,不但安心当起了地地道道的农民,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上海模式” 激发现代农业梦

“那是1997年的夏天,我在上海做麻袋生意,有一次走进**区农村,看到那里全部实行机械化耕种、收割,根本不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回忆道,“那壮观的景象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至今难忘。”这时,一个念头在他心中升起:把上海模式带回家,回家当农民去!

顽强拼搏克服创业种种艰辛

1998年,**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镇黄湖圩内五万亩农田遭灾。村民们纷纷离乡背井外出打工,村里留下了1018亩低洼田无人耕种,眼看就要抛荒。这一千亩撂荒的农田,就像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心里。1999年,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横下一条心,以每亩160元的价格一举承包下这些农田,下定决心要学一学上海的现代农业模式,试试这条种田的新路子。

说干就干,**注册了**实业有限公司,把前些年做生意积蓄的30多万元钱全都抖了出来,交了租金和押金之外,还购置了4台拖拉机和农具,雇了20个农民当职工,由一个生意人轰轰烈烈地当起了农民。

崇尚科学当科技兴农急先锋

农业历来是靠天吃饭的,要摆脱靠天吃饭局面,唯有加大投入,提升耕种和管理手段。**来到省气象部门,以一年500元的价格订制了专业气象服务,以便24小时电话查询天气情况,成为预定天气预报指导生产的“**农民第一人”。

记得1999年夏天,正是双抢时节,**从气象局得知将有持续10天的晴朗天气,马上安排人员和农具进行收割,一天收割200多亩、10多万斤稻谷入库。那场“双抢战”的壮观景象,惊呆了四邻八舍的乡亲。大家惊叹:“原来田还可以这样种,农民还可以这样当!”

这一年,**除去各项开支,纯收益10多万元。尝到了科技甜头的他开始大规模投入,他大胆创新传统农作模式,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特别是由他探索出的“一田三用”种养新路子,将一亩地的纯收入足足提高了3倍。

惠农政策成就示范龙头企业

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扶持下,**的现代农庄茁壮成长。截至2008年,他承包的土地中,有水稻万亩、水面1万亩、养鸭4000多亩,创造年总产值亿元。

“正是有科技为依靠,有惠农政策的扶持,种田十年,才成就了我的梦想。家乡的土地养育了我,给了我一份欣欣向荣的事业,让我再当五十年农民,我也愿意!”谈到未来的发展,**满怀信心地表示,2009年,他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公司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力争到2010年,将公司打造成“示范作用明显、辐射带动农民致富面广、产业链条完整、品牌竞争力强”的现代化综合性农业龙头企业。

黄龙真人新传 大唐 农奴翻身当地主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