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寒地黑土美食情

我对美食的理解就是一个人从小到大的饮食习惯,如北方人喜食咸,南方人喜食甜,湖南人喜食辣,四川人喜食麻……不同的气候、环境、土壤养育了不同区域的人,不同区域的人运用不同的智慧塑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我的故乡黑龙江省绥化市被称为寒地黑土,广袤的黑土地上盛产大豆、水稻、玉米,特产黄豆角、大葱、土豆、白菜,我的味蕾从小到大都忠于这片黑土,黑土地上的饮食文化也承载着我的情感与记忆。

东北四季分明,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每到冬季冰封大地,都要靠腌酸菜、储存土豆、萝卜、白菜存活。春节将近,也是冬季最冷的时节,条件好些的人家里就要杀年猪。大块的肉、骨头在锅里翻滚到八分熟时,加入酸菜、血肠,炖到一定时候,把五花肉捞出来切成薄片,沾蒜泥,咬一口,香到骨髓,再喝一口酸菜汤,幸福顿时就溢满心头。

我学会做饭后,常常在周末的清晨,提着篮子沐浴晨光奔赴早市,与白菜、大葱、豆角、茄子、土豆共赴一场华丽的约会。

乡土散文:寒地黑土美食情

这家摊上的黄瓜头顶着小花儿浑身是刺,那家白菜的叶子上蠕动着肥肥的菜虫肯定无家药,沾满黑泥的土豆还散发着湿润的泥土气息,还有那一大堆深绿色的西兰花上滚动着露珠;我总去光顾的那家水果摊硕大的西瓜被刻上了“嘎嘎甜”三个字;方脸大个子的鱼摊老板大声吆喝着他的鱼,瘦小的老板娘麻利地替顾客收拾鱼,他们守着铁皮盆里一尾尾大大小小游来游去的鱼,终日相依相伴,配合默契,很是幸福;我和肉铺里的大叔同姓,每次大叔给我称好肉后,都会将肉去皮、切块,将一块块红白相间泛着油珠的肉和辗好的排骨为我装好……家乡的这片土地给了我和家人舌尖上莫大的幸福。

我喜欢旅游,每次去外地游玩外除了逛名胜古迹外,还喜欢寻觅各处的小吃。记得十多年前出差到上海,坐了三天火车,一下车对什么都惊奇,黑龙江的雪四月份才能融化尽,而上海却是春暖花开。记得当时饿了,买了一个粽子,可吃到嘴里让我异常兴奋,我从没吃过包着腊肠的粽子。后来就专找没吃过的东西买。有一种叫“乔老爷”的东西,像菠菜一样绿,好像是糯米做的,同伴说不好吃就扔了,可我还是细细的品着吃了。过了一天后,我开始思念我的大酱和咸菜了,上海到处是甜食,对我一个北方土生土长的丫头片子来说,实在是太残酷了。再后来我们一路又去了苏州、杭州、无锡和南京,处于饥饿状态多天的我终于在南京的盐水鸭面前找回了食欲。后来明白,由于从小饮食习惯、生活状态的不同,别的地方东西再好吃,我们都是无法认同的。骨子里从小培育出的口味真的很难改变。有一年国庆节,电视上特别介绍中国各地的美食栏目,介绍黑龙江养殖的林蛙时,主持人天花乱坠一通讲解,吃的时候,他看到那伸着四肢的林蛙,想了又想,看了又看,然后又想了又想,看了又看,最后说:“这个有些害怕,吃?还是免了吧!”我想起了自己的上海之行,不免对他的“小胆儿”表示同情。

乡土散文:寒地黑土美食情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美食的理解更呈现出多样化。食材、环境、烹饪方法……我和家人常常就在这片黑土地上寻觅和发现着。节假日我们在市区的大小饭店里品尝美食。润亨的金丝饼、碳火烤肉;四季烤鸭不仅鸭子好吃,餐厅各个角落营造独具特色的环境常让我流连忘返;金土地的霸王鱼、雪花村的自助餐、鲜道的日式料理……最近又学会了网上点外卖,发现了更多没品尝过的美食。点西餐、团酱骨,还能抢到超级便宜的大庄园牛肉……

我喜欢的美食在外地人嘴里不见得好吃,而对于我来说由于童年的记忆与骨子里的认同,只有家乡的美食会让我馋涎欲滴。这是黑土地的馈赠,也是我心里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审阅:北斗

简评:美食就是童年的记忆和刻在味蕾深处的故乡味道。对于真正的美食家而言,故乡的味道对别人而言是好是坏,都不能让自己“背叛”。可以喜欢外面数不清的美食,而故乡的美食始终在第一位,这才是美食的真正意义。

作者:吕菁蕻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126.com

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