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活动论文范文通用9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2-10-04 20:42:51202

中学德育活动论文范文 第一篇

摘 要: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教书育人,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的人才,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德育教育的接受直接影响到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文化科目,在一定程度上德育教育处于被忽略状态。在倡导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今天,仍然有部分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依然令人担忧,我认为应该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问题;对策

目前一些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发生倾斜,现状令人担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诚信缺失,道德滑坡

诚信和道德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按常理说,社会越文明进步,人们的道德素质就越高。但在现实中,恰恰相反,在一部分同学身上依然存在不讲诚信的行为,向老师撒谎,说话办事不守信用。同学之间不讲信誉。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顾他人的感受。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懂得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爱心同情心淡薄,不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卫生;随意破坏公物等,缺乏基本的公德意识。

二、缺乏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

胸无大志、贪图享乐,不求上进是当代不少中学生的基本心态,没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的激励,价值观较为功利性。在学习上,缺乏兴趣和动力,一部分同学抱有读书无用论,幼稚的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课堂上心不在焉,甚至出现睡觉现象,生活追求时尚奢侈,对未来充满着幻想。据社会调查显示,将近有20%的学生不愿学习。

三、缺乏思想和耐挫能力

思想是人的灵魂,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我们用智慧去思考。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对未来生活的规划都会使我们不断充实自己,成就自己。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根本不放在心上,只是完任务式的在校混日子。尤其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时,不能理性的处理,情绪不稳,意志消沉,甚至抑郁自残。心理障碍的出现极易导致学生对生命的漠视,社会的仇视,很有可能引发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针对上述中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综合性的,社会、学校、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努力,具体需要应该从以下方面去做:

(一)社会需要创设良好氛围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转型时期,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德育有较大影响,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公平交易,平等竞争反映到学生道德上则表现为过分强调以我为中心;金钱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导致学生功利性强;再加上社会的丰富多彩隐藏着很多的诱惑。这些错误的认识都会影响到学生自己的独特个性和主体人格。笔者认为塑造一代有道德的人,从根本上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机制,这样整个社会道德现状就会处于良性的运行状态。所以社会应从以下方面去努力。第一:社会应为青少年学习成长提供一定的公共学习场所如:图书馆、科技展览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第二:努力出版、创作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学作品和报刊等。

(二)学校教育做到“德育”与“智育”相结合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虽然强调德育教育,但脱离学生和社会实际,形式单一,方法刻板。教师教学大多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德育教育,思想上轻视了对学生品德的教育。使学生缺乏辩证的思维去处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良好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所以学校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视作品,深入开展“学雷锋为人民服务活动”等。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学校还需要积极宣传新人新貌,表扬好人好事,提倡文明礼仪,社会新风尚。教师需要提高师德修养,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应以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通过潜移默化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重视家庭德育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是对学校教育以外不能涵盖的方面进行补充和完善。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而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家长过分依赖学校,重视成绩轻视道德,错误的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高,其他的什么都不重要。还有个别家长的不诚信,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甚至一些投机违法犯罪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孩子良好人格的塑造。这一现象一定要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家长需要重新树立教育子女“要成人,先做人”的正确思想,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立体性的培养和开发,重视家庭德育教育软环境的建设,培养孩子良好的家庭习惯,这一习惯养成必须要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另外,家长还需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创设优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如:规范自身的言行,通过言传身教,把一些做人的道德和社会准则在潜移默化中传给自己的孩子。

总之,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情操,良好精神品质的标准。加强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细致的育人工作,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探讨,也需要全社会携手共同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快乐成长搭建牢固桥梁。

中学德育活动论文范文 第二篇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在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的新形式下,如何抓住机遇,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呢?下面从实际工作得到的一些感悟谈几点看法。

一、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首先,我认为要学会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理念的影响下,人们常常有这样的观点:学生就应该服从老师,被老师批评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这种观点在当今这个发展的时代显然已不适用。处于青春时期的中学生,他们追求个性发展,个体意识明显加强,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交往。因此,我想,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待人。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在开展班级德育工作、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方面,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

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底各不同”,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教师就应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每个学生要有全面的细致的了解。而要了解学生光靠观察还远远不够,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而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及不上和学生谈话的效果明显。老师应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要让学生真正的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教”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班风。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光靠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人”,而培养健全人格、个人能力是关键,,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三、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光是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中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得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的做法是: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班(团)会、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耳闻目染,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洗一件衣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他们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使德育教育“入耳”、“入眼”、“入脑”、“入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四、课堂教学,主攻战场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会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作习习惯。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中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特别是初中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孩子们的交流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中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同学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中学德育活动论文范文 第三篇

摘要: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由于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各种思想的影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十分重要。本论文重点论述了中学生德育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中学生教育德育: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不光是让学生掌握全面深层的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学生就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仍然不成熟、可塑性强比较强,也就是说,如果有正能量指引、引导着他们,他们就会走在成才的道路的上,而一旦被社会负能量感染、或者是放任他们在社会中不闻不问,那么当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就很容易被社会的不良风气所感染,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上。中学生德育教育问题势在必行,而且十分紧迫,我们首先来分析中学生目前在德育方面的一些表现:

一、中学生现状令人堪忧

1.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屡见不鲜

2.日常行为极不规范

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此问题在农村表现的更为明显),学校对德育教育的不重视等。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呢?下面来阐述我的几点建议:

二、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我之见

1以班会为基础,增进德育意识

班会课,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我们认为好的班会课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智慧的结晶、师生或学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学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黄金时段。但我们发现有的人缺乏这种意识,班会课成了“自习课”,成了传达布置工作课。我们可以把班会课变成学生们思想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形式可以是多样式的,例如,学生们平时上课已经厌烦了说教式的课堂,那么在班会课上就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形式,用真人真事现实说法,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影像,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这样在无形中给学生灌输德育意识。

2努力抓好后进生的转变工作

后进生通常是指学习不好或无心学习的学生,而这二者之间,如果少了德育教育指引的环节,二者变成了恶性循环,及越是学习不好便越是无心学习,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家庭原因:如农村家庭中的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关爱,学习的主观条件不足,又如家庭父母离异等造成的学生感到无人亲近,无心上学;二是学校的原因,学生可能在不同的课堂多次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们的嘲笑;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产生了失落心理;三是学生个人原因,学生自身就没有大的志向,感到读书没什么前途,不想学习,结果就破罐破摔。为此,我们要注重对后进生的德育教育问题,要经常鼓励后进生积极上进,努力抓好后进生的转变工作。例如,他们做了好事,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要多亲近和关心他们,与他们促膝谈心,对他进行理想、前途教育,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和促成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充满信心,迎头赶上;要坚持建立学校和家长联系制度,共同分析学生出现的问题及商讨解决的办法,抓住后进生的心理和特点,共同做好转变工作。

三、结束语

总之,中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当代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史无前例的挑战,只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中学德育活动论文范文 第四篇

摘要: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①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本文结合语文教材谈谈中学语文中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中学语文德育教育以道育人

顺德区选用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就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朴实、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

一、情感教育

1.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②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诸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以祖国深厚的文化感染学生,三首歌词《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等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而《鼎湖山听泉》、《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岳阳楼记》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鼎湖山、黄山、桂林、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2.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写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更有一些学生带回家和家人欣赏,说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而《伟人细胞》可以让学生学会友爱,重友谊。《故乡》里“我”和闰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3.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尤其是像顺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大多居住在环境幽雅的小区或者别墅,条件是好,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错过》告诉学生生活有得有失,错过不要紧,关键是要积极,热爱生活,要把握机会。

二、美德教育

1.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柳叶儿》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俭以养德》明白节俭的重要性,认识“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

2.助人为乐和严已宽人的教育

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如课文《窗》,讲述了病房里靠窗的濒危病人为另一位病人讲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这是很感人的事例,很有教育意义的,学生在读懂小说的同时自然受到感染和熏陶。《多一些宽容》告诉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互谅、互敬、互让、互爱。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学习这些优秀品格。

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精神产品,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更要发扬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传统和崇高品质,《——你在哪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国传统革命英雄人物的影响,外国文学的选文中也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如《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等都具有高尚的情操,舍己为人的无私品质。教学时紧扣作品中的文字,剖析他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就能使学生的心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人生观教育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这就要求,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诸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构建;包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构建;包括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知难而进等品质在内的意志目标构建。

教材中不少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十三岁的际遇》讲述了中学生田晓菲十三岁靠自己的努力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北大,启发学生早立大志,为理想而奋斗。《贝多芬传》通过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执着的讴歌欢乐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敬业和乐业》则告诉学生如何对待生活,才能实现理想。总之,教材中到处渗透着优秀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人生修养。

德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德育在教材中的体现也很多,只要恰当利用和引导,会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也有更高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①摘自《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秦训刚、晏渝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②摘自《短小文言文阅读与欣赏》,祈来主编,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

中学德育活动论文范文 第五篇

一、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的作文教学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不仅可以使其快速的掌握语文知识,还能提升学生思想深化水平和文字表达水平。学生的作文可以反映学生看待事物的立场以及思想等特点,如果要写作优秀的作文,教师就需要着重在中心思想和作文立意的新角度上对作文的中心意思和思想有其准确的判断力。借此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与作文相结合的来教授,这样两者在互相渗透中达到互相影响的作用,潜移默化的使学生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积极和乐观健康的思想,通过让学生在作文写作时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写到作文当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又增加了学生的乐趣,进而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教师在作文教学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将自身意见和想法总结,将自身真实想法和感情表达出来,教师加以引导,这样既能开发学生潜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另外,教师对作文进行批改的时候,一要高度重视批改的作文,二要对学生作文进行评点时,将健康的思想融入其中,帮助并引导学生养成较好的思想品质,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凭借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依靠其教学手段,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从而达到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目的。德育教育、语文教学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其德育教育如果想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就需要教师以教学手段为途径,正确树立德育思想,将书本上有关德育内容转变为教学知识,将德育思想融入到学生思想当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历来都是以讲授法教学的,依靠说教学,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况且这种方法也难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所以就需要教师来创造出灵活的教学方法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组织相关的语文活动,例如慰问和采访老革命战士。此外至于古典文学的篇章,教师进行讲解时,应与历史背景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例如教授《离骚》时,应该由学生带感情的进行朗诵,理解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背诵去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感情,运用正面素材来引导学生塑造思想。

三、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融入社会环境来渗透德育教育

四、在语文教学中将德育的渗透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语文教学,教师在当今生活当中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既而提高其道德素质。道德是通过行为来体现的,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学生通过课本学到的孝敬父母、热爱祖国、团结友爱等优良品德,都只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却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行为活动,两者无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就造成了教育与实际行动相悖,是教育最大的失败。我们要的德育教育是通过提高学生道德水平,提高其思想境界,并用于服务生活、指导生活,使德育自然化。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德育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使学生道德素养全面提高。具体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交流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阅历提出个人的见解,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将道德准则与生活相统一,利于其道德规范与准则的内化。

五、结语

德育教育是当代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思想,不定时不定式的选取渗透点和教法来适应教育进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收到预期效果,让学生在智力与德育两方面共同发展。

中学德育活动论文范文 第六篇

【摘 要】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教育;中学教师;师德师风

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然而,作为老师的我们经常在感叹:学生的道德品质一届不如一届。越多越多的学生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他们顶嘴,他们另类,他们狂妄,他们越来越与其父辈的观念相左,他们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个性化倾向日趋明显,批判欲望逐渐加强。那么,面对日益发展的教育新形势,教师应该怎样做好德育工作呢?以下是本人对高中德育教育的几点看法。

一、加强德育教育的意义

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众望所归。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沉淀下来的古国文明的重任,承担着扬威兴邦,开拓未来的伟大使命。加强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四有新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健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如何加强德育教育

1.教师要改变观念,适应并采用新形势下的德育策略

学生有过失要及时告诫提醒,犯错误要适时批评惩罚。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了批评,但是批评是柄双刃剑。用得恰当,批评是一剂良药,能促成学生改错;用得不好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师生的对立,那作为老师的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恰到好处达到德育的效果呢?在我周围经常会看到或遇到这样的情形:一些学生面对教师的指责和批评时强词夺理,甚至与教师争吵起来,他们对教师有一种对抗情绪,你越说他不对,他就越要为自己辩解,即使有时意识到自己确实错了,也不愿“丢面子”,偏不认错,故意与教师过不去。这时候老师们就要讲求策略不能用传统的方法来镇压他们或是放任不管。一方面批评时不能把学生说得一无是处,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多做表扬、鼓励,要在他们的同学和朋友面前给他们留点儿“面子”。俗话说“仁者无敌”,以宽恕包容之心对待学生,不但给了他们反思自己行为的时间和悔改的余地,而且能表现出教师的宽阔胸怀和教育机智。另一方面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朋友般的做法,通过谈心、启发、聊天等方式,用委婉的口气以情动人或用勉励的口吻指出他们的不足,或用商谈的口气消除对方的对抗心理,或与学生一起共同分析错误,使其能够从中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以及应该如何加以克服,能对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进行悔改和反省,从而积极改正错误。同时,教师批评学生时,要允许他们申辩,及时澄清问题真相。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在人格上和教师平等,从而使学生亲近教师,产生信任感,这样才能收到积极有效的教育效果。

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加强师德修养

身正才能正人。我们要获得学生的尊重,不仅要学会尊重学生,更要思考自己有哪些品质值得学生尊重。如果教师个人素质的不高,很难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师的行为作风、处世方法,乃至气质、性格、习惯,都通过学生的眼睛在心灵的底片上留下印象,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熏陶或感染甚至是感召作用。所以道德的教育意味着教师要身体力行地体现教育的原则。要求考虑学生不同的但合理的观点。 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深造学习,加强自身德育水平和师德修养。

3.营造德育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它是影响学校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为德育教育营造有利的环境和氛围。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如开展实践“弟子规”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朗诵、演讲、征文、文艺表演、书画等形式的比赛。让学生浸润在经典的文化里,使《弟子规》的“孝、悌、仁、义、礼、智、信、廉、耻”等传统思想文化元素充分渗透到青少年的思想中或是学校通过组织专题教育活动或系列教育活动,吸引学生人人参与,塑造他们的心灵,美化他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另外物质文化建设也不可或缺,例如加强文化长廊建设,建起了宣传栏,在走廊悬挂了反映历史地理、山川河流及世界名胜等字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更多的历史和地理方面的知识,拓展视野,开阔眼界;设置名人塑像或画像,让历史伟人、民族英雄、革命导师、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等杰出人物的崇高人格和光辉形象影响、鞭策学生;悬挂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就像一位位良师益友,时刻教育、启发、鼓励着学生。

中学德育活动论文范文 第七篇

《中学生品德教育之浅见》

【摘要】“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知识容易传授,道德难以提升。而目前许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智育,忽略了孩子的德育,导致了“高智低德”现象的产生,这种现象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品德教育;填补;教才育人;浅见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所树的人,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良好的品质和修养。俗话说:“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德有才是正品。”而目前的现实是,许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智育,忽略了孩子的德育,导致了“高智低德”现象的产生,这种现象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笔者是一名思品老师,又是班主任,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班级管理中自己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了一些方法,愿意拿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权作引玉之砖。

一、挖掘教材育人的渗透点,适时进行教育

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如何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学校育人的重中之重。课堂教学是学校中最普遍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的,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也是最丰富的教育,具有“最普遍”“最基础”“最丰富”的特征,并伴随学生求学阶段的始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忽视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就是忽视基本的育人功能。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渗透德育教育,增强育人的实效性。赫尔巴特曾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

课堂教育的组织者――老师,是德育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挖掘教材育人的渗透点,适时运用励志教育,发挥学生的特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角色的重要性,做到有的放矢地利用一切现有的资源,如利用“案例”“相关链接”等栏目,结合社会内容中各类典型鲜活的教育个案,加强对学生的公民道德规范及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在良好的道德氛围中健康成长。事实证明,励志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一个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实际,用发展的观点引导和教育学生,可以多介绍一些学生熟悉的名人先进事迹及成功经验,引导学生树雄心、立壮志,努力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勇攀科学高峰,促使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二、必须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统一起来

现代家庭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实现沟通与协调,只有家庭、学校教育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成功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和谐一致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和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夸美纽斯也形象地说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像一架飞机的双翼,缺少任何一方都会出事。”所以,家庭教育离不开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也不能背离家庭教育,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但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偏差,走入误区,有的家长重智轻德,只盼孩子将来成“龙”,忽视教育孩子眼下成人。“望子成龙”的观点非常狭隘,其现实目标就是孩子考上大学,因此,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就是把成绩抓上去,把分数搞上去,其他什么都不管,导致一些孩子出现了“高智低德”现象,可以说,这样的人将来在社会上绝对不受欢迎,注定难成大器,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将成为不良家庭教育的牺牲品。这既不利于孩子自身的成长,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许多家长都用自己的处世之道来教育孩子,这些方法含有浓厚的明哲保身的意味,他们不知道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如果用成人的思想教育引导孩子,势必会让孩子少了几分纯真多了几分世故,使孩子过早地承受了本不该承受的人际压力,剥夺了本该享受的无拘无束的快乐,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老师要经常和家长联系,对孩子的教育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家长运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尽量与学习教育保持一致,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否则,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出现“双方目的相同而手段各异,造成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最终收效甚微”的现象。

三、注重问题生的转化

“十根手指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在一个团体中,个性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面对一些问题生,他们一般是指在品德的发展方面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运用等方面差的学生,多表现为学习吃力、纪律涣散、粗暴不讲礼貌、骂人打架、顶撞老师等,由于问题生的种种表现而影响集体,作为正常心理反应,他们会不同程度受到师生的冷落、薄待甚至歧视。这样教育的结果往往会使问题生更加失去信心,若不及时转化,将会对其本人和集体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如果能把他们转化过来,将有利于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就像下一盘棋,关键的几个子走好了,整盘棋就活了。但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却非常艰难,他们的一些毛病和不良行为已不是一两天了,他们的表现也反复无常,要想彻底改变这些学生,就必须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从心灵深处打动他们、改变他们。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学生身心进行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应属于为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为他们学会怎样做人和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基础的教育。素质教育的主要标志是:教师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由此看来,教育者如何对待问题生,他们境遇和状况如何,关系着我们教育者是否在全面育人,是否在实质性地进行素质教育。

对问题生,我们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转化问题生是教育者责无旁贷的,对问题生的转化也是成功教育的魅力的体现,也是教育艺术和以德育人的教育价值取向和追求。

四、巧用赏识教育

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赏识,便是教育的一种艺术体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赏识教育正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被认可和推广。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望,是得到别人的赞赏。”对于教师来说,要怀着赏识的态度、真诚的爱心去对待学生,赏识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所有的孩子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中,让他们尽情享受生活的快乐和生命的美好。

周弘老师有句名言:“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仅仅好孩子需要赏识,坏孩子也需要赏识,赏识教育能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抱怨不能改变坏孩子,反而会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坏。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快乐的,教师也是快乐的。

总而言之,育人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它是一种艺术劳动过程,因此,我们要以人为本,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改进和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教育模式,切实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中学德育活动论文范文 第八篇

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爱因斯坦勤奋好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他为人类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鲁迅先生“随便翻翻”的读书习惯,使他看书着迷,成为伟大文学家;华罗庚“刻苦自学”的习惯,终使“勤奋”出“天才”,成为著名的数学家。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整个教育的大范畴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行为习惯的教育,在当前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从当前中学生的实际来看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过程中,在这一社会转型期,社会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这些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客观上势必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例如,社会生活中的拜金主义、享受主义、个人主义思潮;经济领域中的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些行为,诸如制假、造假、贩假,缺乏诚信,贪污受贿;甚至连人们认为非常神圣高雅的学术界近年也屡屡发生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恶意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事件。此外,诸如人性中的许多弱点:有人喜欢责怪抱怨别人,对别人实行人身言语攻击;喜欢探寻别人隐私;盲目模仿他人,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自己做错事只会怨天尤人;婚姻关系中“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理论的盛行,离婚率上升,包二奶现象等所有这些无不体现社会中人们的种种不良行为。

中学生也是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上述种种客观存在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中学生,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错事,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久而久之形成了短期内难以改正的不良习惯。他们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健康习惯、卫生习惯等状况是不太令人满意的。特别是不少独生子女像掌上明珠,在家受宠,为所欲为,渐渐养成“不拘小节”的习惯。长期以来,学生在唯智主义的束缚下,过度地竞争考分。这种状况不仅严重损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也背离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机械地重复操练,消退着学生人格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精神和丰富性。

二、从提高民族素质来看

教育义不容辞地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任务。一个民族的素质所包含的内涵是极其广泛的,但是在评价一个民族的素质时,往往是通过这个民族多数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而获得感性认识的。例如,人们常说的新加坡人的文明礼貌及保护环境的卫生习惯;德国人遵守时间,办事认真的习惯等。因此,抓好养成教育对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从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来看

中小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是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的过程,可塑性很强,导恶则从恶,导善则从善。如能重视养成教育,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特殊意义,将终生受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自觉遵守纪律行为习惯教育

纪律是提高学习成绩,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保证。学生刚踏进学校的第一天,就让学生了解校规校纪,宣读《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根据本班特点,删减增补适当的班规,规范养成教育。让学生明确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明确育人的目标:正直、善良、健康。我认为成人比成材更重要,要培养社会有用的人,要让学生成为祖国的栋梁,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积极向上的合作精神,并在班里开展爱心、责任心教育活动,让学生明确我是国家的主人,祖国的兴亡和我们每个人都有联系。爱国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在学校帮助同学,遵守纪律,爱护集体;走在路上遵守交通规则。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思想觉悟有很大的提高。有了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如晚自习,教室内能安安静静的,课间操场学生能自觉遵守纪律。狠抓课堂纪律,在课堂上教育学生遵守纪律,要学会放得开,收得住。开学初能做到扎扎实实的,养成教育会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自主学习习惯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对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自暴自弃,针对这些学生不能歧视,相反要给他们格外的关照。对他们批评永远不如激励奏效,让他们找回自尊与自信是非常重要的,要相信他们的潜力,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更多地肯定学生回答正确的地方,学生有过错时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真诚地帮助他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多表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发现点滴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潮,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自主学习能力才会大大提高。

3.自我管理习惯教育

学生刚上学时或者是长期休息后,往往自控能力较差,自习课不知干什么,老师不在教室就闲讲、搞小动作,针对这样的现象,必须随时随地地叮嘱他们,引导他们做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觉投入学习中,并实行民主管理法,让学生轮流负责做值日班干,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的管理,这样学生有了不同角色的培养,学习积极性、自我管理能力才会得到很大提高。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相应提高,形成一个班风正、学风浓的良好班集体。

总之,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时、一事就能做到的,我们必须以切合学校特点、学生实际制定的相关制度措施来做保证,制订系统性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来实行,设计具体活动,组织学生通过实践逐步形成。为此,我们做到运用知行结合,以活动为载体,来培养并巩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中学德育活动论文范文 第九篇

一、为班级制订职业目标,共同追求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的职业理想切合实际。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首先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思想端正了,职业目标与为人处事才能跟进。要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让他们懂得,在我们的社会,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是为他人服务的。开展“我为人人”活动,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意识,如班级卫生日、各种义工活动,到福利院、养老院为需要帮助的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开展活动的同时进行思想、德育教育。同时让学生懂得理想必须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必须与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只有这样,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德育课感兴趣,他们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课堂上,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幽默的语言,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培养学生乐观、豁达、健康的心理。在教学中,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这样才能拉近师生关系,形成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有和谐的课堂;有了和谐的课堂,才能顺利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

三、转变教育思想

教师要转变过去那种学生道德教育只依赖思想政治课的片面认识。注重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德育因素,拓宽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做文明学生,树文明形象”活动,要求着重抓文明礼貌用语及仪容仪表,在全校范围内张贴文明用语口号。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积极引导宣传,展开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在校内可以举办书画比赛,爱国歌曲大赛,体育竞赛等。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行道德教育,在各种活动中加强学生爱集体、爱国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四、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树立坚强意志

老师应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引导他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加强锻炼学生意志的教育,在实际学习、生活中,锻炼学生改变做事怕苦、怕累的思想,及时发现并表扬有进步的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用实际案例教育学生遇事时不急不躁,学会用理智控制情绪,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心态。德育教师要帮助学生处理好学校、社会的各种人际关系,其中包括与同学之间的交往,与老师、家长之间的沟通,引导学生自己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五、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光靠课堂上说教是没有明显效果的,只有通过实践,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才能使学生领会道德标准的意义,教师应对学生予以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使学生更多、更好地观察了解社会各个方面,使学生把对道德的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我校多次组织专题报告,请xxx门的交警到学校做交通安全教育报告,并以实例教育学生安全的重要性,又请派出所的民警到校做法制教育的报告,讲述打架斗殴对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危害,以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使全体学生的法制观念明显增强,在实践中受到了良好的德育教育和熏陶。

六、结语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