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族研究报告范文9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2-09-21 16:39:06374

湘西民族研究报告范文 第一篇

民歌是最古老的民族艺术之一,其中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民歌起源于劳动,产生在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中,它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口头传唱、广泛流行和集体加工而形成,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結晶。民歌的特点是用朴实洗练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刻地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願望愿望,反映着时代面貌,具有醇厚朴实的气质和真挚动人的感情。 湖南民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时而高亢,时而婉转,时而诙谐,时而泼辣,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反映着这“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在漫长的岁月中,她总是牢牢的扎根于三湘四水河畔的泥土之中,像一朵朵山野之花,千姿百态的装点着那些“泥脚杆”们朴实平静的而又丰富多彩的生活。

湖南民歌作为中国民歌的一个支流,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代,湖南属楚国辖境,民俗信鬼而好祭祀,祭祀时必有歌乐鼓舞以娱神,诗人屈原就根据楚国民歌加工整理的《楚辞》,其中《九歌》中的《湘君》、《湘君夫人》两章就是祭祀湘江水神时所唱的民歌。从屈原根据这一带的民间歌曲而创作的《楚辞》中,可略知当时民间音乐的风格。《楚辞》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充满大胆的想象、追求和寄托,是中国古代文学时尚的一个里程碑。流传至今的湖南山歌,仍是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延续。

湖南地区分为汉族民歌和湖南少数民族民歌两大部分。如同我国民族居住特点一样,湖南汉民族人多域广,而少数民族却地广人稀。湖南汉族民歌按地域分为湘中、湘东、湘西、湘南四个民族色彩区,少数民族则以土家族、苗族等为代表。民歌与地方方言音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湖南历来有句俗语:“隔山不同音”,这便说明了湖南的语言的复杂性。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而为数众做的汉族人民,各自的方言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湖南民歌的方言音韵极具特点。 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再加上地形条件的不同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各民族自己的传统和风俗习惯差异,地方方言的多样性,形成了湖南各地区民歌风格和色彩的丰富多彩的局面。

通过几代作曲家的不断探索,已经创作出了一批批极有影响的作品。如:《洗菜心》、《打硪歌》、《马桑树上搭灯台》,《板栗开花一条线》等等。但要说到最具影响力的,那还得说那首脍炙人口的——《浏阳河》。《浏阳河》这首乐曲原是50年代由著名的戏剧作曲家唐璧光先生所创作歌曲,旋律流畅、优美动听,深情的表达了人民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这首影响着几代人的歌曲,以它优美、流畅的旋律,亲切明快的情绪,成为举世公认的一首脍炙人口、蜚声中外的精典名曲,曾被收入《世界名典汇编》、《中国名典旋律辞典》、《中国百首精典名曲》等辞书中,并改编为合唱曲、器乐曲、琵琶独奏曲、钢琴协奏曲等,以各种不同风格的演奏、演唱形式,歌颂了xxx的光辉形象,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而随着现代化、全球化的推进,民歌面临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近年来流行的“新民歌”根据旋律风格和演唱方法可以分为“艺术类新民歌”和“通俗类新民歌”两大类。新民歌虽是作曲家个人的创作,但其旋律的基础音调大体来源于传统民歌、戏曲音调或传统器乐曲。某些“新民歌”虽然是创作歌曲,但从音乐的本体特征上看,它们应该是属于“民歌”的范畴的。

像这首《浏阳河》就是这样,超级女声周笔畅在07年末的专辑《NOW》里用《浏阳河2008》完成了一段文化的传承,李谷一老师的加入,经典唱段的融入,勾起几代人的`回忆。但这首歌并不是一份复制品,它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属于为梦想离别故土的游子。上一代人也许为生活所迫踏上远行的路,这一代青年更多却是为增广见闻实现理想奔向大千世界,于是“让我经过你那些的经过,更勇于不同”。“雨点找到了长河,回忆找到主题歌”,往日长辈颂唱过的浏阳河,今日于游子心间流淌,将惆怅与希望都变金黄。温暖的《浏阳河2008》,既蕴含了游子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更有成长的勇敢。这首以R&B曲风为主、融合了传统中国湖南民歌的曲子音调优美,画面感很强,同时对中国的文化、歌曲、民歌进行了重新地挖掘。

这算是个成功的例子,当然,类似的这种做法越越来越流行开来。如今的社会似乎很多人都喜欢从传统和经典中吸取养分,继承和发扬传统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如何取舍、如何借鉴却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大问题。改编的本意就是借着经典的气势让新作品成为经典的“尾巴”,让经典再度流行才是主要目的。民歌的出现都是与当时的时代息息相关的,对于如今的年轻听众缺乏吸引力。那些流行的东西更让他们心动,试想一下如果用这些经典的旋律配上这个时代的语言,影响会比那些时下流行的东西更好。

我国的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厚的艺术积淀,当前随着改革开房的春风,文艺百花园中民歌演奏迈出了一大步,架起了民歌与通俗歌曲之间的桥梁。湖南的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各民族的民间歌曲一般都短小精炼,风格各异,它们都是湖南各族人民对人类精神文化宝库的贡献。

湖南的民族歌曲在一步一步地成长,正是因为这些流行因素的渗透,才使得湖南的民间歌曲的声韵风俗更有特色、别具一格,从而得到更多人的认识与青睐。

音乐学 周诗蓓

湘西民族研究报告范文 第二篇

**县回族镇中原村同心民族特色村寨

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是国家惠及少数民族群众的一项惠民工程,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源。xxx、xxx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发展工作,2009年以来,中央领导多次深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视察指导工作,xxx办公厅、xxx、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xxx关于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等文件,指导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提出“十二五”期间在全国重点保护和改造10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县王范回族镇中原村入选“十二五”时期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名录 。2012年7月2日,省委xxx部确定**县为全省统一战线唯一的“同心”实践行动基地。行动始终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帮扶建设民族特色村寨正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如何进一步推动全省统一战线“同心”实践行动帮扶措施的承接和落实,贯彻好《河南省关于实施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县委xxx部(县同心实践行动办公室)和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组成联合调研组,先后五次到回族镇中原村实地调研,走访群众,征求意见,认

1 真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推动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意见。

一、**县回族镇中原村同心民族特色村寨现状

(一)基本情况

王范回族镇1986年建镇,辖2个社区、3个行政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2490亩,总人口万人,其中回族4900人,是洛阳9县中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镇。201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00元。中原村地处回族镇西侧,距县城中心约3公里,是一个多民族交错聚居、和睦相处的民族村,全村2330口人,其中回族群众1103人,满族群众158口人。中原村交通便利,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具有建设民族特色村寨的天然优势。

(二)特色村寨建设进展情况

2012年全省统一战线“同心”实践行动启动以来,省市民委结合**实际,将分包联系点定为**县王范回族镇中原村。省市民委领导通过多次实地调研,确定了帮扶建设中原村同心民族特色村寨的一系列措施。先后实施了同心苑中原村民族文化广场、中原大道和民族风情餐饮街升级改造(一期)等3个项目。目前投资457万元实施xxx风情餐饮街升级改造(二期),沿街门面房续建二层,街道路灯、村标建设,村内道路铺筑、绿化,龙凤生态园道路硬化等5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两年来的建设,独具特色的回族民族村寨已具雏形。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原村主要的特色产业是民族餐饮业、畜牧养殖业和正在规划的旅游业,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这3个产业都还处于发展期,知名度不高,还没有形成民族品牌。

1、民族餐饮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不高。回族镇清真食品餐饮业,经过三十几年来的发展、积累,虽然有所提升发展,但仍然是以个体经营为主,经营场所狭小,环境卫生水平和服务能力还不高。仍处于低档次运行,停留在小商小贩的水准上,现在是急需提高、壮大、形成规模、打造品牌的关键时期。

2、没有充足的养殖基地。清真食品主要以牛、羊肉为主,回族镇位于县城西部,交通便利、人口聚居,其定位是**的商业中心,发展畜牧养殖缺少场地,目前回族镇仅有两家牛肉育肥厂和个体养羊户,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更谈不上供应成规模大的清真食品加工企业,加之小规模、低档次的养殖难以享受到畜牧部门的政策扶持,畜牧养殖业发展缓慢。

3、民族元素单一,区域特色不够明显。目前特色村寨建设的重点在于新建广场、道路等各类基础设施,对现有王范清真寺、中原清真寺的保护开发力度不够,对回族居住、文字、服饰、游艺等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不够,村寨民族特色不明显。

二、代表性民族特色村寨的启示

(一)宁夏永宁县纳家户回族村落

3 纳家户回族特色村寨坐落于宁夏永宁县,距今约有700多年的历史。纳家户村辖11个小组,现有1448户村民,4680人,其中回族人口占,有中华回族第一街,是中国最典型的回乡。其发展民族特色村寨的做法是:

1、发展特色经济。纳家户村充分发挥了回族的传统优势,在长期的摸索实践中,形成了一条清真特色产业链。尤其娃在屠宰、饮食等行业涌现出了一些在经验、技术、管理等方面都较为出色的私营企业。使得养殖业、屠宰业、贩运业、饮食业持续发展。

2、发展特色文化。体现在民间文化、文学、工艺美术、碑碣、旅游等几个方面的特特色文化。例如纳家户的《纳家桥头的毛头树》、和《狐狸的故事》等传说、故事都保留了下来。回族的农时、气象、健康等谚语都收录在《永中县民间故事》和《纳家户村志中》。回族的剪纸、雕刻均在村寨中所有体现。

3、融入特色民俗。安名、见面、称谓、待客、服饰、饮食、语住、卫生等方面的民俗依然存在于纳家户特色村寨。

(二)杭州桐庐畲族特色村寨

莪山畲族乡是杭州唯一少数民族乡,下辖7个民族村,7000余畲族常住人口,畲民人均纯收入13248元。该乡连续承办三界“杭州〃莪山〃三月三畲族文化节”,打造展示畲乡民俗文化的风情大戏;追溯并开展“稳凳”、“操杠”、“打尺寸”、“大链拳”等畲族特有的民间体育活动,恢复一批畲族传统体育项目;建设“山哈风情街”,推动“畲乡风情游”特色旅游线路,让游客领略畲乡独特的民族风情及自然景观。

4 其做法荣获了杭州市2013年度xxx工作创新奖。

(三)洛阳市栾川县满族风情村寨

栾川县满族风情村位于栾川县城关镇大南沟村,全村10个居民小组、500多户,2000多口人,满族群众占全村人口的40%,主要以谭氏、汤氏、万氏、谢氏、颜氏为主。近年来,栾川县充分利用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和地域优势,结合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实际,把特色村寨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与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居住环境,提高生产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对少数民族民居进行统一设计和施工,通过文化展示、房舍加坡、墙体粉绘、门窗改造,增加民族文化符号,建设民族文化长廊等,对现有少数民族民居进行“穿衣戴帽”式改造,将院墙、墙头、门楼、窗户和临路外立面等进行仿古复原装饰和装修,不断丰富满族特色文化。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地区产业发展,引导少数民族聚居村走一村一业建设路子,成为“满族特色村寨”乡村游、特色游的一张新名片,形成了栾川县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新模式。目前,栾川大南沟村已发展“农家乐”35家,床位近1000张,其中满族群众开办“梨花山庄”、“菩提山庄”等“满家乐”21家,吸引周边各地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休闲、避暑度假。2013年,该村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旅游服务业收入比上年提高20%以上。

(四)几点有益的启示

1、注重发展特色产业。产业发展是村寨建设的经济基础,是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基本保障,费孝通先生曾经指出:

5 “一个民族,不论大小,要发展繁荣就必须有一个坚定的经济基础;一个民族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其民族特色,就必须善于利用自己特有的优势来发展经济。”各地成功的民族特色村寨都有其特色的产业支撑,有生态旅游、农家乐、茶叶等不同产业,强化产业对民族特色村寨的支撑作用,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2、注重文化民俗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村寨建设的重心,是保持其特色的源泉,民族特色村寨的建筑风格、布局都要体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民俗,让文化成为村寨旅游宣传的亮点,提升民族特色村寨的档次。

3、注重各方统筹协作。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各种原因,民族村寨的经济发展大都比较落后,自救能力差,其保护与发展不能离开政府在资金、项目、法律法规保障、舆论宣传等方面的支持和协调。也需要学者为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拓展村民的思维,提高村民看待问题的水平。同时少数民族群众是特色村寨的主人,村寨的保护和发展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关系到他们及其子孙后代的利益和幸福,调动村民自觉积极参与,并在特色村寨建设、保护与发展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是非常必要的。

三、中原村同心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建议

通过走访调研,结合省民委副主任王成高一行到**专题调研基层少数民族工作,对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提出的具体要求,联合调研组认为下一步,建议采取“三个结合”,推动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与餐饮行业管理相结合

目前回族镇中原村建设的重点在于基础设施,硬件先行是个硬道理,但不能忽视服务、宣传、管理等软件的提升,需要软硬兼施。例如回族镇中原村的“中原烩面、糊卜、酸牛肉”有一定的名气,已经成为**地方餐饮的一张名片。但在形成民族餐饮品牌上还存在着品种单

一、环境卫生差、服务档次低等问题,建议下一步借鉴洛阳市成立清真食品协会,制定《洛阳市清真食品协会章程》,实现党委、政府引导,行业自律的管理模式,适时成立**的协会组织,通过检查、抽查,评比出“清真餐饮品牌店”,在新闻媒体上宣传造势,树立典型、扩大影响,对品牌店实行动态管理,促使其提高饮食服务质量,促进当地餐饮业的发展。随后还可以鼓励品牌店出新菜、打造金牌菜、招牌菜,推出“回族精品系列”、“八珍玉食系列”等民族创意美食系列。同时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建议参照周口市举办“民族饮食文化节”的做法,举办洛阳的节会,或者可考虑将**民族饮食文化纳入河洛文化旅游节的一部分,促使其做大做强,形成品牌效应。

(二)项目资金扶持与发展政策倾斜相结合

省市民委投入资金383万元,支持**县回族镇等民族村镇建设。目前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显著改善。但从深层次来看还存在着没有民族龙头企业、没有充足的牛羊养殖基地等问题。由于回族镇临近县城中心区,属商贸重镇。发展畜牧养殖业受到了土地缺乏、人口密集、距村庄较近与环保政策不符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建议省市民委与财政、

7 畜牧等有关部门协调,充分考虑回族镇人多地少的现状,适当放宽现有政策在出栏量、存栏量、牛(羊)舍面积等指标上的要求,对民族地区倾斜支持;或者建议省市民委按照“同心”实践行动帮扶模式“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原则,站位**全局选取其他适合牛羊养殖的地点扶持发展。另外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的政策文件,洛阳生产清真食品的洛阳金香斋食品有限公司就属于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建议回族镇党委、政府认真研究这些政策,适时到有关企业调研学习,选好苗子,培育一到两家重点企业,力争能够成为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享受到贷款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扶持。

(三)现有资源提升与民族元素挖掘相结合

回族镇现有的主要民族元素有民族风情餐饮街、全县xxx教最大的宗教活动场所王范清真寺、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中原清真寺,对于这些寺庙要注重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深化。按照陈爱巧的《村级经济:五种差异化发展取向》一文中指出的工业村、中心村、旅游村、生态新村、移民新村的发展路径,中原村地理位置优越,背面有生态良好的闯王坡,应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提高民族村寨的档次和旅游价值,按照《**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中的指导意见,从绿化、公园式建设、休闲观光的角度出发,做好闯王坡生态公园项目建设。与规划的全省唯一的马店镇楼梯山森林狩猎场抱团发展,形成一条“县城—闯王坡生态公园—楼梯山森林狩猎场—西子湖生态旅游区”的商务度假旅游

8 线路。同时借鉴杭州畲族特色村寨建设中注重开展民族特有民间体育项目的有益做法,可逐步引导开展赶木球、爬木城、掷子等回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深度挖掘回族居住、文字、服饰、游艺等民族资源,不断整合增添民族文化元素,真正把中原村打造成为豫西地区重要的民族特色村寨。

参考资料

一、政策法规类:

1、《xxx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 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办(经济)发[2009]315号.2009-9-8.

2、《xxx关于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xxx,2012-12-5.

3、《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xxx办公厅,2012-7-12.

二、著作类:

1、李尊杰.河南xxx生活指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2、xxx经济发展司.“十二五”期间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政策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3、《洛阳名优清真食品指南——清真美食汇总》

三、期刊类:

9

1、姜爱.湖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经验解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09:196-198.

2、石雯慧,李忠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研究综述[J].民族论坛,2013,02:60-63.

3、段超,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5:20-24.

4、石群勇,文化生态视域下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保护研究——以湘西苗族特色民居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03(02):120-124.

5、房亚明,关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发展的思考[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1,03:20-21.

6、王洁,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及相关扶持政策问题浅析[J].xxx采购,2011,09:18-19.

7、胡祥华,深入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 [J].民族大家庭,2010,05:25-27.此次调研过程中得到了回族镇党委、人民政府,长水乡党委、人民政府、县畜牧局,县旅游局等有关部门和中原村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10

湘西民族研究报告范文 第三篇

荆门市城市民族工作情况汇报

为深入贯彻全省民族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我市城市民族工作,根据省民宗委•关于开展全省城市民族工作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局认真部署,专题就全市城市民族工作深入开展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全市城市少数民族基本情况

荆门市属于散居少数民族地区,全市现有城市常住少数民族23个,3863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011年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174人,其中新疆籍维吾尔族40人,西北回族71人,主要分布在荆门及各县市城区。

(二)涉及城市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状况

近年来,我们及时化解处理了3起涉及城市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维护了民族团结稳定。事件起因包括城管执法、市场经营权等方面。

2011年12月25日和2012年1月1日,钟祥市分别发生两起新疆籍烤羊肉串从业人员与当地人发生纠纷并斗殴,导致新疆籍人员和当地人均有不同程度受伤害案件。

2011年12月25日凌晨3时许,新疆烤羊肉串人艾散〃努日麦麦提〃维吾尔(男,39岁,维吾尔族,新疆墨玉县奎雅乡人)与老

- 1对案件侦办和维稳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落实了相关部门工作责任,一是对新疆人的艾散医治费用全部由钟祥市人民医院垫付,确保尽快治愈出院;二是民宗局、公安局主要领导与清真寺的阿訇到医院看望伤者,送去了慰问金,并多次上门做艾散本人及家属思想工作;三是由民宗局安排专人主动找艾散、努日麦麦提在荆门的负责人阿布力孜〃阿布来海提及其妻子陈双梅(原市二医护士、现在新疆生活,曾受到xxx同志接见)进行沟通协商解决办法;四是公安机关已根据视频资料画出嫌疑人照片,公开征集线索,全力查找嫌疑人。

2012年1月1日斗殴事件发生后,荆门市公安局迅速指令钟祥市全力做好工作,并向市委、市政府、市维稳办作了报告。上午10时,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松青同志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市委办、市政府办以及宣传、维稳、公安、国安、民宗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和钟祥市委政法委、维稳办以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对妥善处臵好涉新疆人员斗殴事件进行了研究。与会人员对近日发生的两起涉新疆人治安案件及可能导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判,进一步统一了民族宗教工作无小事的思想,明确了相关地方和部门的工作职责、工作重点,并形成工作意见:一是荆门市和钟祥市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一律取消元旦休假,迅速到岗到位开展工作;二是钟祥市为两起涉新疆人员斗殴事件的处臵主体,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事件的处臵工作,立即成立工作专班和若干个工作小组开展工作,力争3日内全面查清案情,确保伤者早日康复、情绪平稳;三

- 3市民族工作条例‣、•湖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和鄂发[2006]3号文件相继颁布和下发后,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听取汇报,研究部署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市人大和市政协定期听取民族政策法规贯彻实施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有针对性地开展检查,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有力促进了民族政策法规的遵守和执行。

为营造城市少数民族群众与当地城市居民和谐共处的环境,我局采取编印政策法规资料、印发竞赛答题试卷和在新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等多种形式,广泛进行宣传。各县、市、区民宗部门也采取翻印•政策法规‣、办专栏、挂横幅和刷写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使“三个条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市、县两级政府均将民族条例纳入“三五”、“四五”和“五五”普法内容,采取多种形式普及条例知识,使“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形成各民族间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健全基层组织,夯实工作基础。

湘西民族研究报告范文 第四篇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及意义

为贯彻落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右江区大楞乡龙和村为核心,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把右江区大楞乡龙和村建设成为生态优良、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生活富裕,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区。我校动员和组织大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的实践、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本领,根据我学联关于今年暑期开展以“右江区大楞乡龙和村”为主题的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百色职业学院团委决定组织队伍分别赴右江区大楞乡龙和村开展科技、文化和卫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二、活动主题

以“右江区大楞乡龙和村生态建设生力军”为主题,通过集体组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深入学习建设右江区生态经济区规划,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支持江西经济发展建设,在实践中奉献社会,锤炼意志,提高素质,培养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活动主办单位

百色职业学院团委 学生会(学生会社团实践部协助开展具体工作)

四、活动组织形式

采取组队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学校组成以校学生会干部、学生党员团员为主的两支“三下乡”队伍(服务队队员在全校范围内招募),分别赴右江区大楞乡龙和村开展活动。

五、活动内容

(一)活动右江区大楞乡龙和村活动

活动内容概述:

1、开展素质拓展班

针对留守儿童和贫困山区的孩子,授课内容以文化课为主,辅之是娱乐,结合师院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形式,寓教于乐。通过道德修养的教育,提高当地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

2、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1)针对学校环境恶化问题,结合各类环保卫生经验成就,提高当地人的环保和公共卫生意识,帮助改善生活学习环境。并且组织播放以环保为主题的教育片,丰富环保教育形式,同时开展实地考察活动。

(2)寻访和收集资料,并与当地人进行经验交流,为以后在上饶地区发展志愿者和推广志愿者活动积累经验。

3、活动的归纳与总结

“三下乡”回来后将资料归纳整理,在校内进行推广宣传,引起我校师生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具体活动安排:

1、在当地学校开设素质拓展班和学习辅导班,针对留守儿童实际情况进行学习辅导。

2、向留守儿童捐赠学习用品。

3、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签订“一帮一”的服务协议。

4、开展“让世界听我说”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保系列活动

(1)“传递绿色祝福,构建生态家园”环保宣传片观赏;

(2)“珍爱‘留守花儿’,保护绿水青山”废品回收创意制作及其作品展示、环保知识宣传、环保标语征集比赛、硬笔书法比赛等活动;

(3)“使命 责任 成才”环保手抄报、黑板报比赛;

(4)“让世界听我说”主题演讲比赛。

5、开展环保宣传实践活动

(1)“争当鄱阳湖生态建设生力军,实现江西在中部的绿色崛起”横幅签名宣传活动;

(2)环保照片宣传活动。

6、在当地农村进行课题调研,并写成调查报告。

7、“留住童年,放飞希望”联谊晚会。

(二)右江区大楞乡龙和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实践活动

具体活动安排:

1、了解当地居民的风俗人情,通过居民进一步对周边环境的熟悉,依居民为向导就地考察,随时做实验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并向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反映。

2、大力向当地居民宣传农业、科普、环保知识,同时把最新的环境实事动态与其分享,让他们就问题探讨,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时刻关注民生,用科学知识来指导农民的农业生产。

3、与当地xxx门相关负责人取得联系,与其一道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在街上进行公益献血活动,同时开展血吸虫病的相关检测及预防宣传活动。

4、动员人们群众参与到环保行列中来,一起清扫公共场所,同时在公共场所或垃圾多的地方张贴保护环境卫生的宣传画或宣传单。

5、收集关于环境破坏的图片及造成恶果的图片,同时组织相关人员去典型区域进行拍摄,把一系列图片放于人流聚集地进行展览,让其从中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6、与当地环保部门的相关专业人员对当地污染严重的河流水质检测,制造出水样调查表,以及收集废旧电池,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7、开展“发展生态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座谈活动。环保宣传社会实践队在当地青年农民活动中心与青年农民一起开展座谈,座谈围绕着如何发展生态经济,青年农民如何致富现场与农民朋友展开气氛活跃的探讨,同时把座谈的形式带到农田中,在田间向与村民朋友进行探讨。

8、开展联谊活动。环保宣传社会实践队与当地群众在青年农民活动中心开展联谊活动,实践队的队员们为农民朋友们奉献了一场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

9、共绘环保蓝图——环保承诺签名活动。在当地人口流动量大的地方开展了环保承诺万人签名活动,活动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在写有主题的横幅签名。以“发展生态经济,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进行环保知识宣传。定点宣传与流动宣传相结合,讲解与环保资料相结合,用专业的知识、通俗的语言来传达绿色的理念。

10、我与“环境保护”民意调查——环境保护民意调查活动

了解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才能更好的认识和关注环保,环保宣传社会实践服务队开展的“环境保护民意调查”,在群众做问卷的同时并细致的为他们解答身边的环保问题,让参与的群众提出他们对环保事业的宝贵意见。

11、营造和谐社会,从尊敬老人开始——赴敬老院关爱老人活动。

带着果品及避暑药品看望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队员们与爷爷奶奶们聊天,为他们清理房间卫生等,充分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素质,用真诚的心面对身边的人。

12、环保知识宣传下小学,环保意识要从小抓起,在学校里进行有关鄱阳湖环保知识讲座并结合资料对学生进行讲解。

13、环保实践服务队在行动——下农田赴工矿企业进行调研活动,并形成调研报告。

14、举行街头猜猜看活动,通过做相关活动(如袋鼠跳、回答鄱阳湖生态知识问题等),宣传鄱阳湖环保知识。

六、活动安排

(一)活动要求

基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农村的活动宗旨,在人员确定的前提下,对“三下乡”服务队的组员提出一系列的要求,具体如下:

1、态度端正,有上进心,能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光荣及意义,有较大的服务农村热情。

2、作风朴实,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能跟乡亲们打成一片,有一定的交际能力。

3、专业知识技能过硬,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真正可以做到学以致用,服务群众。

4、有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认真服从组织的安排,积极配合队里开展活动,能出色完成好队里交付的任务。

(二)活动时间

1、7月中旬在全校招募“三下乡”志愿者并进行相关培训,对工作进行统一部署,根据专业、特长等情况做好人员分配工作。

2、8月初准备“三下乡”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

3、8月25日“三下乡”启动仪式。

4、8月26日——27日在开右江区大楞乡龙和村开展社会实践工作,

8月中旬在右江区大楞乡龙和村开展社会实践工作。

5、9月中上旬开展“三下乡”成果展、总结和评优工作。

七、活动经费预算

(一)铅山县畲族太源乡活动经费(共计:5300元)

1、食宿:15人×10元×14天=2100元

2、交通:800元×2趟=1600元

3、队旗1面、文化衫15件:400元

4、学习用品:500元

5、活动资料(一条横幅,宣传纸,照片二十张):600元

6、防暑药品:100元

(二)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实践活动经费(共计:4980元)

1、食宿:15人×10元×10天=1500元

2、交通:800元×2趟=1600元

3、队旗1面、条幅2条、文化衫15件:600元

4、宣传画、宣传单:100元

5、图片:100元

6、文艺汇演:700元

7、横幅:180元

8、环保资料:50元

9、果品:50元

10、避暑药品:100元

八、工作要求

1、服务队在实践活动中要切实注意做好学生的安全保障工作,要认真开展安全宣传与教育,签订安全协议书;参加社会实践的集体和个人要认真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不要在安全条件不具备的地方进行社会实践。

2、精心设计,广泛动员。要按照总体部署,从实际出发,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服务地区、内容、方式等做出精心设计和安排,制定具体方案,落实具体措施。要通过集中组队、返乡调研等多种形式,动员更广泛的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3、突出重点,讲求实效。要坚持就近就便的原则,合理分配人员和精力,增强针对性,不搞形式主义,不给学生增加负担。

4、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团学组织要争取本单位领导支持,将社会实践工作纳入到学生实习实践环节和团员推优入党工作考核中去。

XX年7月4日

湘西民族研究报告范文 第五篇

. 河南淮阳庙会文化活动

考 察 调 研 报 告

专业名称 装潢艺术设计 班 级 10级本科装潢2班 学生姓名 王康璐 课题名称 中国民间美术概论 完成日期 2012年3月3日 老 师 苏娟娟

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

二零一二年三月

.1.

目 录

一、课题基本情况介绍

二、调研情况介绍

调研的内容和步骤 考察时间规划

三、设计定位:中国民间美术概论

四、以淮阳旅行记为例里面内容的基本介绍:

五、课题考察归纳总结

1.课题存在的突出问题 2.课题设计上应注意的问题

六、主题思想定位

七、参考文献

导言

对于南方的同学来说,河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它的旅游城市比较广泛,而陌生则是因为我们不太了解北方各城市的民间艺术是怎么样存在的。现在我们就走进河南淮阳,去看看它的城市特色和它串流至今的民间艺术,让我们去感受淮阳的热情招待吧。

.

.2.

一、课题基本介绍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亿万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文化艺术,是群体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母体。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民群众创作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美术”。它的产生和发展,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它的内容与形式直接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才能。

二、调研情况介绍

1、淮阳的庙会文化

2、象征着平安吉祥的布老虎

3、被誉为“远古时代的真图腾”、“活化石”、“现代的古文物”—泥泥狗

考察时间规划:

2012年3月1日

考察地点:

河南淮阳

三、设计定位:中国民间美术概论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广博而统一的中华文化体系。广大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对美的理想追求,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辽阔的土地、多姿的地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长期处于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社会与部分原始经济社会的现实,使得中国民间美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 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自身的特点。

四、以淮阳旅行记为例里面内容的基本介绍

庙会·印象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

.3.

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就是这种生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庙会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故名。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古代,“日中为市”,进行集市贸易。至南北朝时,统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庙,菩萨诞辰、佛像开光之类盛会乃应运而生,商贩为供应游人信徒,百货云集,遂成庙市。北宋时开封大相国寺庙会极有名,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女词人李清照曾与其夫赵明诚相偕至庙会。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

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

.4.

1.象征着平安吉祥的布老虎

布老虎是一种古代就已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玩具,它品种繁多,流传广泛,是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品。在中国人心里,老虎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而且还能保护财富。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此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期间,民间盛行给儿童做布老虎,或者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画虎脸,寓意健康、强壮、勇敢。布老虎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单头虎、双头虎、四头虎、子母虎、枕头虎、套虎等。

这些布虎,黄布包皮,人工缝制,扭曲了老虎原形,把其身躯和尾巴都大幅度地收缩了,四肢也极度的简化了。然而,老虎的主要特征却丝毫没有忽略。而且,虎头更给予着意的刻划。它那又圆又大的眼睛和龇牙咧嘴的形态,都被明显地夸张。形象夸张之外,老虎的神态夸张得更为准确生动。正象我国传统艺术追求的那样,“不肖形似,而求神似”。这种老虎形象,把现实中的虎和幻想中理想化了的虎交融在一起,具有人的性格,满含人的感情,因此显得格外可爱迷人,憨态可掬。这些俗雅并存的艺术品,大都出自乡村农妇之手,是民间艺人勤劳智慧的结晶。

如果仔细观察便可以发现,这些虎的造型有很大的差别,有的稳重而宁静,有的活泼而乖巧。这些风格各异的老虎造型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以夸张、变形为基础,用不同的方式对老虎的外形进行处理,而这一特点也融入了民间布老虎的身上。由于我国各地区、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必然会带来不同的地方特色,但不论形态上怎样变化,民间布老虎遵循着夸张变形这一基本特征。不同地区、不同的风俗习惯便会形成千姿百态、造型各异的布老虎。

【制作】

制作布老虎的材料及工艺也各不相同,较常见的是把棉布、丝绸缝制成形,内部装填锯末、谷糠、棉花或香草,表面用彩绘、刺绣、剪贴、挖补等手法描绘出虎的五官和花纹。布老虎以头大、眼大、嘴大、尾巴大的造型来突出勇猛的神态,虎头及五官显示出天真和稚气,透露出儿童一样可爱的憨态。

.

.5.

2. 被誉为“远古时代的真图腾”、“活化石”、“现代的古文物”—泥泥

“泥泥狗”是淮阳太昊陵“人祖会”中出售的泥玩具总称。叠用两个泥字,前一个“泥”字为定语,作动词使用,即用手传揉,也含亲呢之意;后一个“泥”字作名词,即物体的材质“泥”。当然,这种解释仍限于顾名思义的概念理解。

泥泥狗又称“陵狗”或“灵狗”,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无所不有,造型虚幻、神秘。林林总总的怪异形体中有九头鸟、人头狗、人面鱼、猴头燕、独角兽、多头怪、翼鱼、翼兽、人面猴、四不象、猫拉猴。草帽虎、怪狮、驮子斑鸠、鱼\蛙、龟、蟒、蛇、狗、熊、蟾蜍、晰蜴、豆虫、蝎子等等,还有各种抽象、变形的多种怪兽复合体共约200余种。

淮阳“人祖会”以“泥泥沟”作为祭祀伏羲的“神物”。淮阳人崇拜狗;敬重狗,认为“神狗”能为人类消灾、被病,保卫一方平安。传说伏羲崇狗,至今淮阳民间仍流传着“伏羲与盘瓠”的神话,大意是有狗称“五色犬”,被扣在金钟内;变成人首狗身,即伏羲氏也。无独有偶,在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的苗、瑶、蕾族中也有类似的传说,如畲族的“狗皇歌”。这一文化现象绝非巧合,《封禅书》记载:“德公,伏犬畴碟狗邑四门;以防蛊。”大意是说:祭祖先祖伏羲的田园时,把狗劈成四半,埋至四门;以防庄稼受病虫之害。很明显,这是把狗视为图腾神,一种镇物。淮阳人敬狗,认为狗能驱邪、保平安,是否与伏羲遗风有关值得深思。

.

.6.

狗的自然形状也十分典型,具备一切爬形兽类的基本特征,很多兽类都用大字旁,可以说无“犬”不成曾。《吕氏春秋》说:“……狗似 , 似母猴,母猴似人。”就连繁体了的“龙”字,就有一种写法是“ ”,竟也没有逃脱一个“犬”字。事实证明,人类思维最早的进化,便是在认识上脱离主体,将生活中与人为伍的“狗”,作为认识客体的原型,其它再与狗比较后分出类别的。所以“类”字是从“犬”的;形状的“状”字也从犬旁。其它如猫、狼、狮、猿、獾、猴等等均从“犬”,

五、课题考察归纳总结 1.课题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们对中国民间艺术文化的认识太少了,我们应该多了解下民间艺术文化的历史和它存在的意义。从文化的性质上看,民间美术带有民族文化的基本性质。任何上层、高雅的文化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千百年来,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以其蕴涵的深厚的民族本原文化、本原哲学、本原艺术的基因和多姿多彩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民族语言形态,像母亲的乳汁一样极其有益地调节和滋补着当代艺术文化疲乏虚弱的肌体,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层的本原和根基。

.

.7.

2.课题设计上应注意的问题

课题设计上应注意问题有抓住民间文化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排版要有自己独具创新的风格,才能够做出好的杂志;要设计一个自己独特的标识。封面的板式上准备用高清的风景图片;代表不同城市的经典建筑,旅游景点。或者电脑手绘效果风景,建筑。做出来一本不一样的旅游杂志;应该多找找一些好的图片、文字、插画等;收集好的排版设计,多看一些关于旅游的书籍;多到书店,报刊杂志拍摄一些好的封面,陈列展示。

六、主题思想定位

民间美术是一种“活态文化”,它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是勤劳人民的智慧符号。在目前,它主要有原生态和市场态两种存在形式。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审美观念得更新、市场经济的发展,原生态民间美术正面临逐步衰退、消亡的危险。因为艺人不再依赖民间美术品谋生,从事者越来越少;不少技艺高超的老艺人相机退休,传统工艺美术后继乏人。

我们应该要把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后代知道,我们中国的民间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他们知道虽然南北两方的民间艺术文化不同但是有着共同的意义。让他们去深刻了解民间艺术文化的含义和每个民间艺术文化背后的故事。

七、参考文献

(1)潘鲁生:民艺学论纲 (2) 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 (3)吕胜中:再见传统

.

.8.

湘西民族研究报告范文 第六篇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为认真落实xxx、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xxx《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基层建功立业,学校决定开展XX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志愿者招募评选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安排

XX年7月

二、活动组织形式

今年我校暑期社会实践将采取集中组队和分散实践小分队相结合的形式。

1、校级团队:根据今年团省委和学校关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安排,确定2-3支校级团队,队员将通过面向全校学生选拔、招募。

2、分散实践小分队:各团总支、团支部、学生组织(包括社团)以及个人可以在自行确定实践项目的前提下自主组建分散实践小分队。分散实践小分队可以跨年级、跨专业、跨学院,每个团队成员控制在5-10人左右。鼓励学生在自主组建小分队时,可考虑以同一生源地学生为主,回生源地开展实践活动。学校资助部分活动费用。

三、招募队员流程

1、校级团队

面试选拔志愿者:教师志愿者面试于6月11日下午3:00—6:00在团委办公室进行;学生志愿者面试于5月

28、29日下午2点在2103教室进行第一轮面试。

2、分散实践小分队

分散实践小分队填写分散实践小分队活动方案(附件2)和分散实践小分队相关证明及承诺(附件3)6月11日上交团委,团委对分散实践小分队申报情况进行筛选,入选的分散实践小分队按照“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活动须知(附件4)开展活动。

四、选拔细则

1、教师志愿者要求:

思想政治觉悟高,热心志愿服务活动;有较强的组织、策划、宣传、协调能力,责任心强;有大局意识,能够按照校团委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学生志愿者:

招募对象为我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毕业生除外);有高度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遵守团队的纪律 ;身体及心理素质良好,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性格开朗,善于与人沟通,容易适应新环境;有一定的文艺或体育才能(如歌舞、乐器、书画、球类等)者优先;有一定的文字功底、调研采访能力者优先;有电器维修、戏曲表演、健身操培训能力的学生优先;学习成绩优秀,主要团学干部和受到过团员标兵、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等表彰的学生优先。

五、表彰方式

湘西民族研究报告范文 第七篇

兴发乡民族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兴发乡扶贫工作站曾仁勇)

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经济薄弱村和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采取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下面,我将在兴发乡镇民族村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原因分析

(一)基本情况

民族村位于兴发乡东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平均海拔1900米以上,居住着苗、汉、彝三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1596人,以苗族为主,占80%以上,是兴发乡苗族最多的一个村。辖马路、包包、落水、青杠、大麦、半坡等6个村民组,共422户1935人,其中:落水组99户(茅草、无房69户)、马路114(茅草房无房90)户、青杠48户(茅草房无房27户)、大麦42户(茅草房无房22户)、包包83户(茅草房无房60户)半坡36(茅草房无房9户),贫困人口465人,低收入人口990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4%和51%;贫困面极大,属于一类重点贫困村。耕地面积1711亩,牧草面积1900亩,林地面积8030亩,人均粮207公斤,人均收入约元,村内土地贫瘠,粮食作物以玉米、洋芋、荞子为主,亩产量低;整体交通便利,局部交通团塞,农户住房条件差,总体

1上以茅草房为主,截止2007年12月20日,全村有277户茅草房或无房户,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狭小。人们经济收入少,生活水平低,大多数人口处于生存线和温饱线之间。村民勤劳,民风纯朴,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迫切,但因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制约,全村社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二)贫困原因分析

1.苗族聚居地,文化水平落后,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多年来养成了自给自足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加之观念传

统保守,经济文化

发展迟缓。

2.交通条件

差,出入民族村的

道路,都是土路和

沙石路,晴天尘土

飞扬,雨天满路泥

图一:苗寨中随处可见的茅草房 泞。且年久失修,通行较困难,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及项目投资。

3.传统农业发展举步维艰。该村地势海拔高,土地贫瘠,农业生产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水平。而且,农业结构不合理。政府虽然积极帮助和引导农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但由于不少农户缺少技术、资金、经验等,很难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部分农民观念陈旧,见识窄,

市场意识不强,对新技术、新生事物接受慢,固守低效益的

传统种植业,不愿向畜产品、水产品、蔬菜、花卉等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产品转型。

4.贫困人口收入结构单一,稳定性差。贫困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仅是农业,很多农民连家人糊口问题都无力解决,吃了上顿饿下顿,青黄不接现象严重。

5.教育卫生发展相对滞后。一是有线电视及电话发展缓慢,农民信息闭塞,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二是农村办学条件差,校舍标准低,师资力量薄弱,阻碍农民文化素质提高。三是卫生医疗条件差,村卫生室设备简陋、无专业医疗人员,无法解放农民就近看病的难题。

6.集体没有经济收入。集体办事要开支,“无钱”严重制约着该村经济的发展。

二、因地制宜,

探寻脱贫新思路

(1)消除“等

靠要”思想,激发

贫困农民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加强精

神扶贫,激活农民

图二:充分发挥当地林木资源优势 的潜在发展动力,

帮助农民转变落后

观念,转换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树立自强自立观念、自力

更生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勤劳致富观念、积累观念、科技

观念等,尽早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

(2)实施劳动力转移,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充分挖掘劳动力潜力,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3)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造地方特色产业。结合当地实际,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臵,

选择适合本地条

件,有优势、有特

色的产业和产品作

为发展的方向和重

点,引导农民规模

生产,形成有特色

的区域性主导产

业,使潜在的优势

图三:民族村玉米收获季节 尽快转化为现实经

济优势,创造最佳

经济效益。当前要着眼于改变传统粗放型耕作方式,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粮农产量,解决吃饭问题。推广新型玉米杂交良种栽培技术,扩大地膜覆盖、绿肥聚拢面积,改良土地。此外,在该村建设一个脱毒马铃薯种植基地,作好农产品对外推介,让农民能在吃饱的前提下,将农产品卖出去,促进增收。

(4)区别不同情况,加强项目引导。选择适合当地传统

和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目前民族村正在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总投资211万元,项目包括通村公路修建及部分道路硬化、茅草房改造、院坝硬化沼气池建设等多项内容,项目实施后,对大大改善当地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配套建设的沼气池与畜圈、厕所相连,人畜粪便不仅全部得到处理,改善环境卫生,还可满足村民点灯、做饭、洗澡等。同时每户每年可出栏2-3头猪,沼液可作优质肥料使用。据有关资料推算,每户每年可增收节支1500元至2000元。

(5)加强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贫困地区往往陷入“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中。因此,要将计划生育与扶贫开发密切联系起来,控制贫困地区人口的过快增长。同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对实行计划生育户给予资金、物资、技术和教育等方面的优先扶持和适当的奖励。

(6)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扶贫要先扶智,要改变民族村的贫困现状,首先要提高当地群众的教育文化水平,才能提高脱贫致富意识。其次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切实为农民群众搞好服务。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种、养等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升学率,减少失学率,加强基础教育。

湘西民族研究报告范文 第八篇

一、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介于东经109°10′至东经110°23′、北纬27°44′至北纬29°38′之间。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东北连张家界市,东南接怀化市,西与贵州省的铜仁重庆市的秀山接壤,西北连湖北省的鄂西自治州。全州总面积为15486平方千米,约占湖南省总面积的。1952年8月成立湘西苗族自治区,1957年9月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7县1市,总面积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8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5%。长期以来,土家苗汉等各民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建设着美丽的家乡。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大约有八大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祭祖仪式类, 包括土家族舍巴日(摆手活动) , 原始舞戏茅古斯, 梯玛跳神、跳马, 苗族的椎牛、椎猪、接龙、跳香等。二是民族习俗类, 如生产习俗、婚丧习俗、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习俗等。三是民族史诗类, 如土家族、苗族迁徙史诗。四是民族舞蹈类, 如苗族鼓舞、接龙舞、司刀舞、绺巾舞等, 土家族摆手舞、铜铃舞等。五是稀有剧种类, 如苗戏、傩戏、蚩尤戏、辰河高腔戏。六是民族音乐类, 如苗族巫腔、高腔、平腔、叭谷腔; 土家族梯玛调、坡头腔、打镏子、咚咚奎等。七是民间文学类, 如土家族、苗族的神话、故事、传说、情歌等。八是民间工艺类, 如泸溪县踏虎乡的凿花、凤凰县沱江镇的扎染等。湘西自治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凝聚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体现着他们绚烂的民族文化意识。

二、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文旅游资源

1. 中国南方长城

又称湘西苗疆边墙,位于凤凰县城内,环记700余里,包苗寨2000处,共建迅堡、屯卡、碉楼、哨台、炮台、关厢、关门1175座,交织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军事防御体系。边墙始筑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清代重修。然而,任凭边墙森严壁垒,终挡不住民族和睦、融合、发展、进步的历史潮流。边墙早化作颓壁残垣,而今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供五洲游客旅游观光。

2.老司城

位于永顺县麻岔乡境内,四面皆山,依山傍水,是土司王的首府,600多年的古城,遗留有大批土家族的文物和古迹。主要建筑有:玉皇阁、土司基群、祖师殿、彭氏宗饲、温凉洞等。这些已列为省级重点历史文物而加以保护。

我州其他文物古迹还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溪州铜柱、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黄丝桥城堡、龙山里耶镇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旧石器时代晚期类聚落遗址——灰窑聚落遗址等。

3.塔卧

位于永顺县北部,距县城39千米。1934年12月,贺龙、xxx、肖克、关向应等同志率领红二方面军在此建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包括省委、省政府、红二、六军司令部、随军学校、兵工厂、医院等,许多革命标语至今任然清晰可见。旧址陈列着当年的珍贵纪念品,附近耸立着革命烈士纪念碑,都保存得很完整。

4.吊脚楼

土家苗族人民因居住山区,所居房屋便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吊脚楼。楼房属木结构,四周均有设计独特的楼脚垂吊,刷桐油,省工省料,美观大方,成为湘西一景。

5.湘西饮食

风味别具一格,如酸菜、酸鱼、酸辣椒、醋萝卜等。更有土家族的传统名菜泥鳅钻豆腐、苗族的五香鱼、桃花虫等。

6.民族服饰

土家人爱包青头帕,帕形包成人字路。青年人穿对襟衣;中老年人穿满胸左襟衣,缠长腰带,裤脚宽大;姑娘们包丝头帕,穿镶有梅花条的满襟衣,佩戴耳环、手镯、戒指。苗族人男服多为对襟上衣,袖大而长,束腰带,打绑带,头缠丝帕,裤短而大,眼神喜欢花格、全青、全兰,以长条细格为佳。妇女服装更为精美,衣为满襟,过腰,大而长,袖大而短,无领,胸前袖口滚有花边;女裤大而短,裤脚滚宽大花边。首饰种类繁多,佩带起来,全身闪耀,铮铮有声。

7.民族节庆日

独特浓厚的民族风情,是我州具有吸引游人的重要人文旅游资源之一。土家族、苗族人民能歌善舞,热情豪爽,从服饰、村寨、风俗、观念直到婚丧喜庆礼仪都具有本民族的特点和古朴的乡土气息,使人向往。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社巴节”,流行摆手舞、铜铃舞等;苗族的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和“赶秋”等。民族文体活动有武术、猴儿鼓舞、对歌等。

三、综述

21世纪, 文化旅游已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市场, 民族文化成为了旅游业开发与利用的丰富资源。在注重旅游开发的同时, 人们认识到维持生态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明确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理念。2003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03年《xxx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稿) 规定,“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国家保护”。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源远流长, 其品种纷繁多样, 蕴藏量大,覆盖面广, 特色鲜明, 日益强烈地吸引着国内外专家和游客。2004年4月13日, 文化部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列为国家第二批综合保护试点单位, 这意味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化遗产将获得20年的重点保护大机遇。

1.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大部分文化遗产尚处于原生态形式, 散布其居住的偏远山寨之中, 急需大量时间、精力去采集归纳、整理, 同时又必须用严谨、科学的态度去进行研究。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究竟有哪些文化遗产流传于民间, 它们的生存环境如何, 传承人处于何种状况,这些情况有必要进行及时盘底与分类。归纳起来,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大约有八大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类遗产分别保存在土家族、苗族乡镇, 横贯湘西州中部的酉水流域, 呈高密度流布状态。这八类遗产归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完整性的地域范围文化, 历代祖先创造的这些文化财富, 经过几千年积累和传承遗存到现代, 它们是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各族人民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见证。但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遗产经受了一次又一次浩劫, 剩余的品种与内容已日见稀少。时代的演进,文化的冲击, 传承人的锐减和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财政贫困而导致的保护机制的脆弱, 种种现实正在加速这些遗产的濒危与消亡。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人们便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局部发掘和抢救,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设备的限制,所进行的抢救工作只停留在少数乡村和低级阶段,大规模、深层次的抢救和保护是从申报综合试点开始的。

2.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必须纳入法律程序,它是国家设立保护试点并开展有效抢救工作的重要保障。2002年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湘西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议案》, 2003年4月8日正式交州政府办理。此后, 湘西州在其“两台两报”展开舆论宣传, 展示文化遗产的特色、价值, 激发读者对遗存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爱之情。接着委派专人进京参加相关的国际学术会和保护工程培训班, 宣讲湘西文化遗产的民族特色和保护价值,受到国保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等与会专家的关注。同时邀请国保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资华筠教授到湘西土家族苗族山寨进行实地考察。资华筠教授对于不少濒危的项目表示忧虑与关切,回京后向多方呼吁,为综合试点的获批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项目列进国家计划,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便会大打折扣,为此湘西州很重视项目的申报,一直把项目的精选与论证放在首位。

从2002年4月向省文化厅呈报“国保工程”开始,先后进行了五轮筛选,形成了八个文本。其中包括综合性项目两件,土家舍巴日、茅古斯、织锦、苗鼓、苗画、凿花等各一件。最终以“综合试点”获批,这为该州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个项目的申请报告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予以强调。

一是强调其重大历史价值:1、不少品类特别是祭祖仪式,实录了上古时期直至五代时期湘、鄂、渝、黔边界地区的土家族苗族的生产生活、婚姻习俗状态,尤其是湘西原始毛人的生存繁衍状貌。2、它以丰富的内容与湘西酉水流域旧石器、新石器考古遗址相印证,勾划了土家族苗族古老文明的历史进程。3、它汇聚了土家族苗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如舍巴日的祭祀仪式程序与内容包含了载入史册的三千年前武王伐纣、七百年前东南抗倭的英雄业绩, 证明了土家族苗族历代祖先为推动历史进程, 保卫中华安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是强调其重大文化价值: 1、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考察, 它是一笔丰厚的古老遗产。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冯其庸先生实地考察了湘西茅古斯、蚩尤戏、还傩愿等仪式表演后, 赞其为“中华古文化之遗”。2、从戏剧发生来说, 有些品类是中国戏曲的古根。从茅古斯、蚩尤戏的表演中可以找到戏曲的写意性、虚拟性、模仿性等基, 本特征的创始缘由和载歌载舞表演形式的基因。因此, 有戏曲专家赞它为“中国戏曲的最远源头”。3、从舞蹈发生学来说, 有些品类是我国民族舞蹈的古根, 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 中国民族考察团莅临湘西考察, 称赞茅古斯是“中国舞蹈的最远源头”。4、从宗教学的角度来考察, 不少品类保留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神崇拜(包括狩猎时期的梅山文化) 等上古遗存的种种精神符号, 其巫词、巫术、巫歌、巫咒、巫祀是人们研究上古时期守教源根的珍贵“活化石”。5、从民族民间文学的角度来考察, 不少祭祀仪式是一个个庞大的载体, 汇聚了丰富的民歌、民谣、民音故事,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记载了土家族英雄人物的故事。苗族的《古老话》、椎牛、椎猪、接龙的祭词也都是一部部民间叙事古歌的长篇巨制。

三是强调了项目具备的唯一性和稀有性。不少稀有品种在其他地区已消失, 为湘西州独家拥有。20世纪80年代中期, 湖北省恩施州成立之前, 曾派一个创作组来湘西学习摆手舞、跳丧舞等。近期出于旅游产业的需要, 该地区与张家界市又派人从湘西州聘请老艺人去培训表演队伍,传习土家口语。茅古斯、椎牛、吃猪、蚩尤戏亦为国内外罕见, 多次节庆活动将它们作为压轴戏, 深受国内外专家的赞誉。

湘西州文化局于2003年9月23日召开州民保工程工作会, 先期在文化系统成立领导小组。同时, 组建了专家委员会, 设立五个职能组, 即项目评审组、普查辅导组、项目开发组、摄影制作组、资料档案组, 选定了八个课题根据民俗、戏剧、舞蹈、音乐、民音间文学、绝技绝艺、工艺美术等方向来安排。10月份, 湘西州各县先后成立了领导小组, 组长由主管文化的县委副书记担任, 下设专家委员会和保护中心, 制定了实施方案和项目课题的计划。同时, 部分相关科研课题开始启动, 如《湘西文化与旅游》丛书, 七部专著已完稿, 计划今年国庆之前出版;《湘西巫傩文化遗产》丛书, 十种专著已列入湖南师大出版社出版计划。

20XX年3月, 湘西州民保工程领导小组成立; 7月,州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并下发了《关于做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试点工作的意见》; 8月, 文化部批准了相关《实施方案》;

9月初, 召开全州保护工程会议, 同月,组织八县市发掘出七个古典曲艺品种, 进行精加工, 土家族的有《酉水土鼓》、《梯玛词》、《镏子说唱》, 苗族的有《苗鼓词》、《瓦乡歌话》、《鸡毛竹》、《竹析曲》, 从曲种、题材到音乐、服务、道具都是原生形态。

资华筠教授到湘西考察期间, 受邀举办了一期培训班,参加听课的有该州四大家领导, 州县宣传、文化、计委、民委、财政和旅游部门负责人以及州保工程专家委员会成员等共计150余人。课程内容侧重在对“文化遗产是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植被”、“保护原生态的优质基因”等相关理念的阐释。今年7月, 该州又派员赴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保护工程理论培训班, 进行临战前的充电。

四、多元保护措施

据湘西州文化遗产的流布状况和生态环境特点, 该州提出了多元保护措施。即:

(一)原生态保护;

(二)法律保护, 目前州xxx会正着手进行有关《保护条例》的立法调研, 有望明年初出台这个条例;

(三)整体保护,包括祭祀科仪、戏剧、舞蹈、歌谣及相关传说、故事、特技绝艺、重要传承人以及特色村落都属保护的范畴;

(四)多层保护, 就社区而言, 在保护区内划分保护带, 研究基地和特色村等三个层次; 就级别而言分为国保、省保、州保、县保等四级。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八大类民间文化遗产均可寻觅到它们的古根和发祥地。作为原生态重点保护对象,其特色十分鲜明, 且有其沿革与传承。土家族茅古斯、舍巴日, 苗族椎牛、吃猪、接龙等祭祖仪式都实录了上古时期的历史与文化。苗族鼓舞作为祭祀盘瓠、降神娱神的法事, 一直保留在椎牛仪式之中。据《明史·西xxx夷传》载, 舍巴日中的摆手舞, 具有鼓舞斗志激发勇气的功能,被土家先民应用于武王伐纣的战争, 明代嘉靖三十五年间又被再次用于抗倭战争, 形成了土家族的光荣传统。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中的“四十八勾图案”保留了母阴崇拜的遗痕。茅古斯对于男根的大肆渲染则表明它与父亲氏族的诞生有着密切的历史关系。

根据八大品类的流布状况和特色价值, 大约可划出如下科研基地:

1、祭祖仪式基地: 保靖县拔茅乡沙湾村(八部大王庙遗址) , 花垣县董马库乡大洞冲村(苗族椎牛、吃猪、接龙) , 沪溪县武安镇(苗族祭盘瓠) 、永顺县和平乡双凤村、龙山县坡脚乡苏竹村、保靖县龙溪镇土碧村(茅古斯仪式) 。

2、民俗基地: 凤凰县三江镇苗族民族民俗展示中心, 永顺县不二门土家族民俗展示中心。

3、民族史诗基地: 古丈县田家洞(土家族摆手歌系列) 、花垣县腊叶村(苗族古老话) 。

4、民族舞蹈基地: 花垣县排碧乡、吉首市矮寨镇(苗鼓舞、司刀舞、绺巾舞) 、龙山县内溪镇、永顺县王村、保靖县昂洞乡、古丈县古阳镇(土家族跳神、跳马) 。

5、稀有剧种基地: 花垣县麻栗场老寨村(苗戏、蚩尤戏) 。

6、民族音乐基地: 龙山县坡脚乡、靛房乡(土家族打溜子、咚咚奎) 、永顺县石堤镇(碰碰妥) 、凤凰县三江、花垣县排料乡、保靖县水田乡、吉首市己略乡(苗歌) 。

7、民间文学基地: 保靖县马王乡、吉首市己略乡(土家族苗族故事、传说、歌谣) 。

8、民间工艺基地: 花垣县雅酉乡、凤凰县廖家桥(苗绣、银器) 、泸溪县踏虎乡(凿花、剪纸) 、凤凰县沱江镇(扎染) 。

湘西州计划用十年时间推进这项工程, 第一个五年计划分为如下两个时期: 一是普查抢救期(2004~2006年) 。在219个乡镇全面铺开调查, 对文化品类的生存环境, 项目品种、民族特色与价值进行调研和论证。在此基础上,邀请国保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部分专家和

湘西州“民保”专家组组成戏曲、舞蹈、音乐、民俗等若干课题科研组, 进行系列调研。 二是保护开发期(2007~2008年) 。措施是:

1、实施分批逐级挂牌保护。

2、县乡文化馆站开办文化遗产传习所, 由掌堂师培养传承人。

3、组织力量深入6个保护带、12个研究基地、40个特色村进行基础建设和抢救发掘, 摸索保护经验。

41对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整理, 形成四大系列: ①图像系列, 将录像资料转录为光碟, 并加上解说词和字幕, 将彩色照片分装成集; ②文字系列, 包括: a、科仪本系列, 用国际音标记译、整理出仪式资料带; b、祭祀歌系列; c、民间传说系统; ③曲谱系列, 将唱腔曲牌、打击乐鼓点等记录为曲谱; ④舞蹈系列, 对各种传统古朴的舞蹈作出舞蹈语汇与场记整理。

5、保护传承人、颁发国家级、省级、州级证书, 安置好部分经济困难的传承人的基本生活, 保障其合法权益。

湘西民族研究报告范文 第九篇

关于湘西-苗族地区

民居文化的调查报告

20XX年4月17日

【前言】

为了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的交流,《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要求学生对xx地区民居文化进行调查,本人调查的是关于湘西—苗族地区民居文化,调查报告如下。

一、苗族简介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民族。苗族族称最早见于甲骨文中,苗族曾经自称“蒙”“猛”“卯”,这几个字在黔东南苗语中是枫树树心的意思,意指苗人为蝴蝶妈妈的子孙,因此,有一种说法:苗族—就是“蝴蝶妈妈”的后裔。

如今,苗族主要集中生活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自治州),人口约900万左右,位居少数民族前列。在黔东南和湘鄂川黔的交界地带,有较大的聚居地(以湘西为主),在广西大苗山、滇黔桂和川黔滇交界地带和海南也有小聚居区,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些地区以农业为主、狩猎为辅的生产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居住和饮食习惯,也塑造了苗族人浪漫而坚毅的民族特色。

二、神秘的巫蛊宗教与信仰

㈠ 苗族蛊术

如果小孩吃食硬物,不小心嘴里起了血泡,做母亲的便一边慌忙找针把血泡扎破,一边愤愤地骂道:“着蛊了,着蛊了。挨刀砍脑壳的,是 谁放的蛊我已知道了。她不赶快收回去,我是不饶她的!”要是吃鱼不慎,鱼骨卡在了喉咙,母亲就会叫孩子不加咀嚼地吞咽几大口饭,将鱼刺一股脑儿地吞下肚里。随后叫小孩到大门口默念着某某人(被认为有蛊者)的名字,高声喊叫:

道了,她不赶快收回去,我是不饶她的:哪天我要抬粪淋她家门,拣石砸她家的屋顶,让大家都知道她家有蛊,有儿娶不来,有女嫁不去哩!”喊声中充满了愤怒和仇恨。据说通过这种喊寨的方式,“放蛊”的人听见了,心里害怕,就会自动将“蛊”收回去。

蛊在苗族地区俗称“草鬼”,相传它寄附于女子身上,危害他人。

有苗族学者调查后认为,苗族几乎全民族笃信蛊,只是各地轻重不同而已。他们认为除上述一些突发症外,一些较难治的长期咳嗽、咯血、面色青黑而形体消瘦等,以及内脏不适、肠鸣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为主的慢性疾病,都是着了蛊。属于突发性的,可用喊寨的方式让所谓放蛊的人自行将蛊收回

㈡宗教信仰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

苗族人虔信巫术。主要的巫术活动有过阴、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还有蛊术等。巫术活动由巫师主持。巫师大多是非职业化的。他们在前述各种原生性崇拜和巫术活动中起着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师还兼任寨老。巫师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还能讲述本宗支的谱系、本民族重大历史事件和迁徙来源的路线,

传说、古歌古词和民间故事,有的巫师还兼有歌师和舞师的职能。所以说,巫师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传承人,在苗族社会中充任知识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师还掌握一定的医术,懂得一些草药,在为人驱鬼的同时,辅以科学的医药手段。

三、苗寨村落住所构筑

㈠现代建筑

湘西地处山区,木材丰富,山民历来喜建木房,木结构居所十分普遍。木房为全木结构,木柱、木梁、木壁、木窗、木门、木地板,

屋顶盖瓦。三柱四棋、四排三间的木结构穿斗式房屋是湘西山区民居中使用最多的一种。

①吊脚楼——湘西的特色民居

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这首淳美质朴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儿唱响大江南北时,湘西的吊脚楼也伴着甜美的歌声深深映进了熟悉和不熟悉湘西的人们的脑海里。吊脚楼是湘西民居中颇为流行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土家、苗、汉等民族都有建吊脚楼的习俗,以土家山寨中最为常见。吊脚楼的形成,既有气候环境的因素,也有一定的历史成因。湘西雨水多,云雾多,空气潮湿,加之山中野兽、毒蛇出没,为适应山区环境,古时即有干阑式建筑。后逐渐演变而成吊脚楼。历史原因,主要是在土司统治时代,开征“火坑税”,多一个火坑就要多一份税。贫穷的山民难以承担这些额外负担,因此,兄弟之间很少分家,同居一屋,室不容住,只好就地挨着正屋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