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程怎么评价洪承畴通用6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2-09-20 15:10:27145

范文程怎么评价洪承畴 第一篇

范文程,作为奴仆跟随努尔哈赤出征,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又机智善辩,被皇太极赏识,始任文馆书房官(类似后世文秘)。后来,文馆改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范文程升任内秘书院大学士,主要负责国内外文书、章程制度等工作。

清军占据北京后,为了尽快稳定局势,收服官心民心,范文程上书摄政王多尔衮,明确了清廷现在应做的四件事:第一件、官来归者复其官,百姓归者复其业 ;第二件、派人巡逻京城,严禁烧杀抢夺;第三件、厚葬崇祯(李自成攻陷北京时,崇祯上吊于煤山);第四件、废除明廷征收的辽饷、剿饷、练饷,只按田亩征收土地税。由此可见,清朝入主京城后,范文程的工作主要是为了社会的尽快稳定,同时减轻百姓负担,可谓善政。

得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尽后,洪承畴建议清军出其不意,由蓟州、密云入关,直奔京师。定都北京后,清廷任命洪承畴为兵部尚书、秘书院大学士,参与军务。清军攻陷南明都城南京后,洪承畴被任命为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

洪承畴主事江南时,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策略,招降了不少南明城池,对坚决抵抗的抗清武装,也无情地镇杀了,比如大学士黄道周、朱谊石、朱谊防、朱常淇、朱谊贵等明朝宗室。 洪承畴在江南的一番作为,遭到江南大多数人的一致唾骂,就连其母亲与弟弟,也耻与之为家人。弟弟痛感国家灭亡、兄长投敌、发誓“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携母亲避居船上,泛江隐居。

从以上两个方面得出结论,范文程是建设新王朝,洪承畴是毁灭旧王朝,而这个旧王朝,恰恰曾经提拔自己、重用自己,而如今却挥起无情的镰刀。在南方基本剿灭抗清武装后,洪承畴回到京城时,朝臣都用怪怪的眼神看他。

当满族权贵完全汉化后,认可了儒家的忠君爱国、纲常伦理,认为洪承畴名节有亏、不忠不孝。洪承畴降清后,二十多年的奔波劳碌,平叛镇压,换来的却是如此结局,着实可悲!

范文程怎么评价洪承畴 第二篇

洪承畴被俘虏之后,皇太极觉得他是个人才,将来会对自己南下有所帮助,便多次劝降他,可洪承畴根本不理睬,甚至将劝降的人臭骂了一通。

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洪承畴甚至还多次绝食抗议,但就这么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最终还是弯了腰。

洪承畴虽然多次绝食,但他并没有选择自杀明智,这让皇太极始终没有放弃对他的招降,后来还派他最信任的大臣范文程去劝降洪承畴。

范文程是个聪明人,他并没有劝洪承畴投降,而是与他谈古论今,正在谈话之间,牢房的上面突然掉下了一块灰尘,正好落在洪承畴的身上。

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则用手多次拍打落在自己身上的灰尘,范文程暗笑不止,随即告辞,并向皇太极汇报工作,他说:

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

意思是说,洪承畴没有以死明智的决心,他根本不会寻死,他对于自己破旧的衣服都极为爱惜,自然也会极为珍爱他的生命。

在此之后,范文程还建议皇太极对洪承畴施以优待,后来在亲自接见洪承畴的时候,还脱下了自己的貂裘,披在了他的身上,洪承畴感激涕零,俯首称臣,自此民族节气荡然无存。

洪承畴投降了,皇太极对他也是十分器重,洪承畴开启了崭新的人生,而大明则走向了灭亡。

我们仔细想想,范文程的说法确实很在理,如果一个人一心求死,怎么还会在意身上的灰尘?

洪承畴这般屡次拒绝投降,或许只是为了让自己在投降之后有更多的政治资本罢了。

对此,您认同吗?

参考文献:《明史》、《清史稿》等。

范文程怎么评价洪承畴 第三篇

崇祯十一年,关外的清军决定趁着明军和起义军打得火热之时出兵南下,仗着在马背上的优势,清军一路所向无敌,崇祯无奈只得将洪承畴从息县调回防卫京师。

一场大战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这一年的秋天,皇太极领兵攻占了义州,并以此为跳板进攻锦州,锦州是明廷的军事重镇,洪承畴自然知晓其中利害,便与清军在此地展开对抗

可最终洪承畴没能抵挡住清军的进攻,不仅将明廷的大军尽皆葬送,而且他本人也成为了皇太极的俘虏。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洪承畴能力不足,崇祯皇帝也难逃其咎,面对清军的长期围困锦州,洪承畴提出步步为营,且战且守的战略,可是崇祯不采纳,他怀疑洪承畴有异心,便多次督促他尽快与清军决战。

可是速战速决哪有那么简单,皇太极兵出奇招,切断了明军的粮道,连带着直接断了洪承畴的归路,此时洪承畴则坚持决一死战,可是没有得到其他人的支持,他们所主张的是南撤,最后明廷好不容易组织起来的抵抗大军,便由于政见不一致而土崩瓦解。

崇祯十五年,清军攻破了松山城,洪承畴也成为了俘虏,明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就这般没了。

范文程怎么评价洪承畴 第四篇

洪承畴出生于福建泉州,因家境贫寒,十一岁的时候便辍学在家帮助母亲做豆干,后来受到了当地一位办学堂的才子洪启胤的赏识,他便极力培养洪承畴。

在洪承畴23岁的时候,便中了举人,之后进京参加会试,又中了进士,此后洪承畴的人生迎来了飞黄腾达。

崇祯当皇帝之后,陕北便爆发了农民大起义,陕西三边杨鹤被派去平定起义,可是他手下无将,情急之下,便让当时还是参政的洪承畴领兵出战,这一下就打出了名气。

在此后的数年,洪承畴一路平叛农民军的起义,几乎连战连捷,而力图挽救明廷的崇祯对他自然也是器重有加。

公元1634年,洪承畴出任大明的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五省的军务,成为了明廷镇压农民起义军的主要军事统帅。

在这期间,洪承畴麾下有很多猛将,姜瓖、左良玉、白广恩、刘芳名、董学礼、陈德、南一魁、贺珍、谭文等等。

而他们的对手则是李自成、张献忠、王光恩、高杰、蔺养成、袁宗第、刘体纯、马进忠、白文选、冯双礼、刘忠等人。

有意思的是,20年后,洪承畴再次出任大清的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总督湖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五省的军务。

而此时他的手下则有姜瓖部将王辅臣,左良玉部将张勇,高杰部将李本深、胡茂桢,以及白广恩、刘忠、刘芳名、董学礼、陈德、南一魁等人。

他的对手则换成了李自成侄孙李来亨,张献忠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王光恩的弟弟王光兴、王光泰,蔺养成的部下张光萃,以及袁宗第、刘体纯、马进忠、贺珍、白文选、冯双礼、谭文等人。

这也就是说,洪承畴打来打去,还是那群人,只不过有些人则从他的手下变成了对手,当真是造物弄人,当然这是后话了。

范文程怎么评价洪承畴 第五篇

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其实不一定从汉奸,英雄的角度上出发,有时候从细节上看一个人可能也会更有意思。

洪承畴,明神宗万历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松锦之战战败后被清朝俘虏,后投降成为清朝汉人大学士。黄道周和高晓松其实说的都没错,只是有这么一个疑问,洪承畴被俘虏后,原本准备英勇就义,为什么又投降了?

据说,还在松山城中时,就曾经有人劝说洪承畴投降,被他坚决拒绝。因叛将献城而被俘后,清兵把他带到主帅面前,强迫他下跪,他轻蔑地说:“我乃天朝大臣,岂能在小邦王子面前下跪! ”摆明了已将生死置之度外。那么这个铮铮铁汉为何后来又改了主意呢?甚至还传出史上最“桃色”的劝降幕后——庄妃与洪承畴的故事?结合正史,野史,可以看到不一样的满清,不一样的洪承畴。

范文程怎么评价洪承畴 第六篇

洪承畴被关在三官庙里。他已经下了必死的决心,每天披头散发不吃不喝,痛骂皇太极。皇太极不仅不生气,还让人劝降,这其中大部分是洪承畴以往在明朝的同事们,让他们现身说法。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范文程。

在大多数人劝降无效的情况下,范文程出场了。名士就是有名士的风度,他面对洪承畴的暴跳如雷不但不恼怒,反而和风细雨与之谈古论今,让洪承畴不得不反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人就怕冷静,就怕想到值不值,一旦从牛角尖中钻出来,发现天地之大,就不会一心求死了。

恰在这时,积在房梁上的灰尘飘落下来,落在了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不由自主地用手轻轻掸去。这个细微的动作被范文程看在眼中,他暗自一笑,随即告辞出来,径直向皇太极禀报:“承畴不会死,这种时候,他连衣服尚且爱惜,何况生命呢。 ”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范文程是个揣摩高手,他用和风细雨的方法与洪承畴聊天观察细节,说是辩论,实是揣摩。当他发现洪承畴有洁癖的时候,进而断定洪承畴会投降,他的逻辑是:他连衣服尚且爱惜,何况生命呢。

实际上,揣篇是基础,是游说前的调查研究,与摩是一个系统工程,那么什么是摩,就是接触,试探。其实摩与揣情是一体的,当揣情过后,自然而然要使用摩,所以说摩是揣的一种方法。比如我们常会说,让我们揣摩,揣摩。量权和揣情构建成了揣篇,而揣与摩是紧密相连的,有揣无摩就不能成事,无揣,自然无摩。一流的算命先生自然是有揣摩,而四流的算命先生自然是无揣无摩的,三流的算命先生是无揣有摩。

量化数据,考察心理,这是揣。摩之关键在于内符,内符之关键在于反应,反应之关键在于同情,同情之关键在于成事,成事之关键在于隐藏,隐藏之关键则在无患。

以上是关于明末叛臣洪承畴 范文程如何断定洪承畴会投降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