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王阳明相遇作文600字推荐6篇

山崖发表网作文2022-09-19 12:28:07270

与王阳明相遇作文600字 第一篇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

在一片青翠挺拔的竹林,空气中氤氲着竹子特有的青芬。阳光倚着竹杆,洒下一片斑驳的光影。

这是王阳明格竹子的第七天,此时王阳明头脑昏涨,对朱熹“进阶八条目”的起初两步“格物致知”,就已扑灭了王阳明对朱熹的狂热。

在那个以信奉朱熹为潮流的年代,是王阳明第一个站在了朱熹的对立面。王阳明做了一件大事,他果断放弃了格物致知。向前是勇气,转身是智慧,王阳明是智勇兼备。在一片芬芳的竹子林里,王阳明开始了他对“佛”的追求。

然而,王阳明就像是一棵笔直的翠竹。

每年科举考试,都会吸引无数考生进京赶考,场面尤为隆重。排名出来后,红榜上没有自已的名字,场面也是异常壮观,相比考前,哀声一片,唯有王阳明一声不吭。当人们以为他伤心过度时,他像竹子一样一根筯地认为:如果他为这动了心,便做不到知行合一。依他看,天下第一大事是做圣贤。恰似刘桢所说的“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般,他有松竹般的刚劲,绝不为一次落榜而动心,这才是王阳明。

在朝廷,这种品质也不曾消失。刘谨,一个如此贪财的太监,多少官员为这一事件多次向皇帝上书而被当场打死。一个个鲜明的案例摆在眼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王阳明偏要逆着顶斥刘谨,又不禁想到竹子逆着石头生长,明知上方有石头,偏要把石头顶翻。面对刘谨的追杀,王阳明面无惧色,各种耍技、装死,将刘谨玩得团团转。

阳明先生是在1529年去世的。去世前,他的徒弟周积问他有何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最后八个字在耳边响起。

我仿佛看到那片竹林里,那棵尤为笔挺的青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周围,皆是一片青芬。

与王阳明相遇作文600字 第二篇

墨水把天空染成了阴暗的颜色,而在层云覆盖下的天空,竟透不出一丝光亮。

我的心也被天空所感染,心中因为最近学习上出问题早就变得压抑,只好外出散心。

不久,我被路边一处别样的风景所吸引,几棵翠竹,一张石桌,两张石凳,我便坐在石凳上静静地看着竹。

伴随着一阵清风吹来,我鼻中嗅出了竹香,脑中浮现了一个人影——王阳明。

刚到龙场时,他也是十分的烦恼,那里到处弥漫着有毒气体,有凶猛的野兽,还有极难相处的土著人,可自己却只能住在一个潮湿的山洞,几个同伴也因水土不服而生病。

他却在这十分困难之时,想着如何改变,熬草药,解毒气,造石门,防野兽,传心学与土著人。

竹,外表挺拔,而内心却也具有不一般的品格,从不弯曲生长是它的信念。

一切困难在他的坚持下逐渐迎刃而解,此时他在我的心中就像一棵竹子,内心坚韧,突破所有困难,而在龙场得到了自己极高成就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误也”。在龙场作《瘗旅文》和《象祠记》。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王阳明在困境中遇到的种种不仅没有气馁,还不断修心悟道,向我们展示了面对困境他的作为。

竹子的坚韧是内心的`坚韧像良知。是外表的坚韧为他所作的一切不放弃。

“人人都有良知,所以人人心中都知道是非,但耳朵不听是非,口不说是非,那也不是知行合一。”

之所以后人能给予王阳明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王阳明他不仅有良知,并可以做到知行合一,如龙场悟道。

我想看到王阳明便像看到了竹子,就像能嗅到竹香味,王阳明是竹,竹亦是他,他身上的品格是竹的品格,他身上的清香是竹的清香。

想到这王阳明似是出现在另外一张石凳上对我说:“你的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说是非,那也不是知行合一。

此时光破云层,那光不仅照亮了天地,更照亮了我的心,向我指引“知行合一”。

与王阳明相遇作文600字 第三篇

王阳明是是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军事家和书法家,别人博而不精,他是博而精。他的哲学绝非书斋里的空想,而是学以致用的利器。用到政治上,他成了第一流的政治家;用到军事上,他又成了最可怕的军事家。

这本书讲了王阳明在政治、军事、思想上的成就,也写了他的教育有方,很多弟子都当上了大官……

我虽然还没有看完这本书,但收获颇丰。每一个人,无论智商高低,相貌美丑,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可能都会追问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看了王阳明之后,这一问题才在心中解决。

这本书我认为可以推荐给中学生和对自己人生迷茫的人看。因为,我觉得这本书可以帮你找到一份满意的答卷。

与王阳明相遇作文600字 第四篇

我要向大家推荐《明朝一哥王阳明》这本书,虽然这本书在整体上可能让我初读感觉混乱,但它终究离不开一个理论——阳明心学。阳明心学是什么呢?为什么从明朝到现在有许许多多的人践行呢?

阳明心学简称心学,它是在明朝人们都遵循程朱的理学(即格物致知理论)时,王阳明创造出来的一种不同于理学的一套理论。其核心思想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有三项构成要素,“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此心在物则为理”。

“心外无理”是指普遍规律,只有与你的心灵融合才有意义,才能影响你的行为,否则只是束缚。这句话看似不好理解,其实很好理解。比如,我是一个八年级的学生,我就要遵守八年级的规章制度,而九年级的规章制度跟我就关系不大,我在八年级就不用去遵守九年级的一部分规则。

“心外无物”是指一切活动都是意识参与的结果,离开主体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个意思是说,这个事物如果你明白,知道它的存在,它才是真真正正的存在。反之,如果你不知道它的存在,那么即使它客观存在,对于你来说它是不存在的。

“此心在物即为理”,是指具体的理体现在心与外部世界所存在的关系,脱离外部世界则无意义。比如,美国的法律允许人持有枪械,但是你在中国,这条法律对你来说无意义。

《明朝一哥王阳明》是传记,但是我感觉它更像一本理论书,它以王阳明的一生为线索,写出了阳明心学的产生、发展和实际应用。我们可以懂得阳明心学,不仅要懂得,还要应用。

这本书体现心学的作用是在第九章和第十章,而理解心学在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我认为最激动人心的片段是王阳明决战朱宸濠,使我惊叹不已。

初读这本书,你也许会觉得枯燥无味,但如果你认真钻研,就会学到这么多东西,这本书非常适合我们中学生去阅读。

与王阳明相遇作文600字 第五篇

倚坐在窗台边,望着盆栽里一朵朵鲜艳齐放的花朵,绿叶紧挨在下面,望去只成了陪衬,我的目光不禁有些黯淡。

缓缓推开窗户,清风扑面而来,吹起了手中书本的书页,“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的一席话触动着我的内心。确实,世间万物皆在人心,“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每一个人都是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立人格。

一阵淡雅的清香迎面而来,透过窗外是几株绿叶茂盛的桂花树,淡黄色的桂花镶嵌在茫茫绿叶之中。桂花虽小但却散发着独特幽香——这是属于它的“独立人格”。

重新拾起积了一层灰尘的魔方,夕阳染红了半边的蓝天,金黄色的光芒照射在魔方上,我的眼中亦闪烁着光芒,我不必因为学习成绩的落后,而成为朵朵鲜花下只能仰望,尽显无助的绿叶,应该发现自己的长处,体现自己的独立人格,散发出那一缕属于自己的幽香。

伴着秋天,那星星点点的桂花,和那本厚厚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我静靠在窗边练习着魔方。手指飞快地拨动着方块,发出了阵阵清脆的“啪、啪”声。方块在我的手指间自由变换着,左拐,直行,右转,仿佛乘上了高速公路,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了目的地,我的手若调色盘般变换着颜色,红的红,黄的黄,白的白。常练着,练到天空撒出了一层浓浓的墨色。一个公式练好几次,手指总练到痛,伴着淡青紫色,有时还会发麻,甚至破皮。我也想放弃,泪珠似晶莹剔透的珍珠在眼中打转。“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瞧向那本书,王阳明似站立在我的眼前,他坚定的语气勉励着我。我又沉下了性子,品着那花香,继续练习魔方。

又是一年秋天,打开窗户,桂花香正浓郁扑鼻而来。盆栽中花还是那样盛开,绿叶却摆脱了束缚,长出了新一番的姿态。

恍惚间,我又看见了那树桂花,不,它不是桂花,而是悄然陪在我身边的王阳明。

与王阳明相遇作文600字 第六篇

残花片片,人影疏落,他平静的双眸万古不变,平静无澜。

王阳明身上有一种残花意味,他身居闹市而自辟宁静,保持高贵而融入人潮,如残花般幽雅、高深,孤独飘零,高雅圣洁。去经历了该经历的事,去完成了该完成的任务,在寂灭后再生,用他的佛之心、道之理、儒之行,在时间中光辉宇宙。

只因花残,方能有韵,只因漂泊,方能领悟,龙场其地,心学之初。曾有云:“谬矣三十年,于今吾始悔”,独往龙场的他没了炽烈的高傲。那流动的孤独,奔放的忧郁在他的身边游荡。向死而生,残花败尽。他眼眸中对生死的迷茫和恐惧交织串联成了一片黑暗。

夜,一个有月的夜,他静悄悄的跨入石棺,半合盖子,眉间隐藏着忧郁、迷茫、恐惧,突然微风揉弱了月光,惊起圈圈波纹,他长啸一声,惊天地、动鬼神,那刻万物似他,他亦像万物,心有空明,如山如水,如日如月,如残花败尽,触地一刹,终于领悟世的真理。

花虽残,其芳在,二圣之一,王学圣祖。有云:“你未看此花时,这此花与汝同寂”。花盛只在一时,残花作土,却能护花一世,他留下的不仅盛于明,更话传百家,留芳万世。日本著名将军曾一生低首拜阳明,改变世界的明治维新,也是他在残花杏影下,为了苍生,为了自己,为了良知,为了世事所书写下的。只因拂去几分超然的独善其身,他的功绩也亦不可没。

终究残花没有随着风儿逃跑,其香仍留于世,人故去而消失人海,其精神仍长远留存。初生之花过稚,开放之花过虚,残花落叶方有浮沉。虽残香仍在。

花已残,却无憾。在一个渡头上,万人落泪,却又无声传来,他坐在驶向天堂的船中回忆着陈年的往事,弟子小心的问着他的遗言,看着这完人生命终结的前一瞬,世间的一切都似在静止的悲伤,“亦复何言”,他终还是笑着走的。他如残花般终是逝去了,但他此生无悔,笑面生死,又有什么可叹!

只悲只叹残花落尽,只苦只痛先人之情!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