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读三本大书范文(精选十二篇)

山崖发表网范文2022-08-31 09:05:13294

人生要读三本大书范文(篇一)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确实,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书,书本中有我们需要的东西,书能教会我们做人,使我们明智。

读书,无非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书本,使自己的阅历更加丰富,使自己的思想更加成熟。当然,书籍是无限多的,阅读、学习是永不停息的,但是,有三本“大书”是每个人必读的。

第一本“大书”,是“有字之书”。这应该也是我们所接触最多的“书”了,它代表着知识、文化,是我们需要学习、了解的东西,它是我们在社交中的软实力,有丰富的知识,就会使自己的举止、谈吐变得与一般人不同,渊博的知识能改善自己的外表,提高自己的地位,所以,这是我们必读的第一本“大书”。

第二本“大书”,看似与第一本对立,然而实际上却与第一本“有字之书”如影随行。就这么说吧,“有字之书”是学识,“无字之书”是思想。通过阅读“有字之书”。对其进行思考,总结出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世上,有才华,有学识的人非常之多,但是拥有自己对学识概括、总结的一套思想的人又有多少?我们学知识,就应该在读“有字之书”的基础上多读“无字之书”。知识不是明白、熟记就好,而是要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子,通过这个知识思考着总结与其关联的知识。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第三本大“大书”,是教会我们做人最重要的一本书。它似乎与知识、文化无多大关联,但我认为它是最重要的。可以把“心灵之书”看作是一个人的品质、道德,那它真是决定我们命运的一本书。复旦大学校长说过一句话:这个社会上的人分四类,第一类是有道德、有文化的人;第二类是有道德、没文化的人;第三类是没道德、没文化的人;而最后一类,就是有文化、没道德的人。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即有文化,又有道德的人,在社会上必然是佼佼者,非常受人尊重,说明他把这三本书都读好了,而有文化却没道德的人,在社会上倍受唾弃。他都已经从书中学习到了知识、却没有用书本来净化自己的心灵,那真是一个庸者,这样的人,只会成为社会的败类。我们从书本中学习到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利用书本来洗涤自己的心灵,去除其中的杂念,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涵养的人。

读书使人明智,读完书的“正面”,更应该读读书的“背面”,想一想书本中值得我们思考的内容,独处一番见解,最重要的就是“吃书”,书是万能药,能治百病,它能净化人心,使其变得善良,书是鸡汤,滋补人心,一本好书能使浪子回头,一本好书能变恶为善。

我们读书,就应像那位作家所说的那样,读好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这三本缺一不可,当读到了其中的精髓,吃透了书本,人自然会被书本净化,漫漫书路,通往成功!

人生要读三本大书范文(篇二)

友谊是什么?友谊就是那被水浸湿的三本书……

那天下午,正是期中考试的时候,大家紧张的心情都松懈了下来,我和好朋友叶志聪当然也不例外,悠闲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当时,正下着倾盆大雨,我们俩到美食广场快要分开的时候,一辆自行车从身后撞到了我的袋子,我袋子里的三本书飞了出去,掉在一个小水洼中,正当我回过神来的时候,那个人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叶志聪把伞推给我,冒着大雨跑去帮我捡书,他的衣服已经被大雨打湿了,鞋子踩到水里发出“啪啪”地声响,弯腰捡起我的书捧在怀里,生怕再被雨水打湿。看着眼前的场景,我愣住了,这就是友谊吗?我的心第一次有过这样的感受,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就是眼前这片场景,就是这三本书……

第二天,叶志聪感冒了没来上学,我的眼前又像放电影似的重复着昨天的那一幕……

我和叶志聪永远是朋友,友谊的定义在我心中永远是那湿透的三本书……

人生要读三本大书范文(篇三)

一个成熟的社会人需要具备独立的生存能力和思考能力。从这一基本要求来看,任何人在出生之初都是不成熟的。人都是在后天的各种学习和实践中逐渐成熟的。

因此,不断的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就是人们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揭示了这一点。

从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常识来看,人与人之间的智能差别其实并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大。主要的差异在于知识积累程度和对事物思考的深度。因此,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们一般认为,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其间涉及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以及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古代称之为“诚意正心”)和提高精神境界,因而都会或多或少地涉及所谓的人生三本书,即“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当然,为适应社会的任何学习都是必要的,但仅仅停留在这一个层面则是狭隘和笼统的。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书籍的数量犹如海洋,但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而学不胜学。而且,各种书籍中所包含的知识和思想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因此有所选择就成为一个重大的问题。同样,向社会学习什么、如何学,如何看清真伪、辨明是非;以及在如何开展自身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等学习过程中也都涉及知识选择和实践的路径选择等问题。

实践的路径选择得当,就会事半功倍;知识选择得当,就会有所增益。反之则会迷失在学习的海洋之中,失去人生目标,令人无所收益,徒劳无功。因此,对于读“有字之书”而言,并不能全盘接受,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点在于明理和辨明是非。通过比较、分析,以及独立思考,以批判的精神,获取书本中的精要及其符合客观规律的内容。这才能取得读书的实效。

对于“无字之书”而言,要点在于将书本知识及时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以“知行合一”为宗旨,通过在事上磨,获得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对社会的真实感知。

任何书本知识必须经过内心的消化和甄别,而不是惟教条作为宗旨。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因为在古代,读书的风气大都是惟圣贤说过的话为准则,而不是从事实出发,因而不敢轻易怀疑,缺乏质疑的精神。大都没有真正从真理的角度来认真思考现存理论的正确性、有效性和适用性。这应当引以为诫。

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体验和认知的过程称之为“无字之书”。由于“无字之书”是无形的,因而读取这本书的路径和方法则更加很重要。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即人自身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言,“无字之书”不仅要结合“有字之书”一起读,更善于结合“心灵之书”(即关乎精神境界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和认知)一起读。人的一生,使自己的内心保持强大,做到“自尊无畏”,远比获得财富来得重要。否则,再多的财富也终将失去。

问题是,无论“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以及“心灵之书”,都或多或少地对于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构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读这三本书的时候,除了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之外,必须以守住基本的道德底线作为前提条件。而遵循公序良俗,遵守法律规范都是作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的必要条件。

总而言之,既然是学习,就涉及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毕竟,无论什么形式的书,其核心价值在于包含于其中的思想和智慧,而不是承载思想和智慧的有形或无形的载体。

但是,人生又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变化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和“有为”相结合的过程。人的一生,不仅是关注于学习,以及加强自身的内在修为,增强自己的能力而独善其身。人生的意义在于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于社会,这才是完整的人生。也就是说,之所以要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并不仅仅为了自身的成长,还有为社会付出的问题。

我们总是索取太多,而付出较少;精神依赖太多,而独立思考较少;利已太多,利他太少。我们在努力追求精神和知识充实的过程中,却忘记了最初为什么要出发。

平心而论,读什么书只是形式和过程,为什么要读书才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当每个人都为了振兴中华而读书,不论他读什么书,那么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会有一个较高的起点,眼界也会较开阔。如果大多数人能这样理解,就会在一个共同目标之下,加深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和谐社会才会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当一个个这样成熟的人共同构成一个成熟社会之时,这才是理想的社会形态。我们人人憧憬理想社会的建立,但自己总是不愿意有所付出、有所牺牲。

正是由于我们渐渐对于为什么要读书的目的模糊起来,所以就连读“三本书”这样最初级的事情也需要重新认知,这也是社会环境形成颓废气氛、自甘堕落的苗头。现代社会的进步到了如此的地步,但中国媒体还要向中国公众宣传和呼吁加强读书这件事,这也正是一种最现实的讽刺。

人生总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成熟的程度取决于对待学习的态度。其实,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本书,在人生的漫长过程中,没有人给你评点分数,但这个分数每个人心中自知。无愧于自己的一生,这就是学习的终极目标,也是为什么要开展终身学习的理由之一。

人生要读三本大书范文(篇四)

高晓松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

暑假时,我随家人与亲戚一起去一个海岛游玩。在那里,我听到了浪击石崖,看见飞鸟在天空中盘旋,婀娜的身影映在蓝天,摸着水光粼粼的海面,清风在耳边轻声呢喃。在见识并游玩这海岛后,天上已是星光璀璨,鸟儿也早已回巢。几个大人便与导游商量,寻了个临海的饭馆。

饭馆场地很大,站着低头就能看见雪白的浪花向我招我。同我一块在这儿的还有舅妈和小表弟,他们正在享受这天地间的温柔馈赠。正当我往回走的时候,我瞧见了一个黑色的身影正慢慢向前爬去,“是螃蟹!”我大叫了一声。正在散步的两人也转过头来,他们一边往我这走来,一边大声呼应,”走,走,哪有螃蟹,我们来看看。“我指了指靠岩石边,不知所措的螃蟹,它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小表弟看了,很是欢喜,拍拍手,嘴里呀呀叫,舅妈一听,知道小表弟欢喜,立马让去拿个瓶子来,我把它装起来。

我听了,没由来的很激动。腿一迈,往馆内奔去。等拿了瓶子后,望见伫立在那儿的一大一小,和一个还是幼蟹的几乎看不见的身影,我有些迟疑了,我这样做真的对吗?但是他们看见了我,伸手拿了瓶子,装了进去。我看着他们往里面放水,放泥沙,心里却十分后悔。第二天,小表弟还摇着瓶子,看着螃蟹前扑后倒。表弟手里的瓶子不见了。我不敢过问。

我先前一直认为我会尊重生命,但我昨日之举反而使一只幼蟹离开自己的家乡,被人所游戏,而我却是帮兄。我想,我还不懂《瓦尔登湖》。

我读了“远方”这本书,里面有欢声笑语,有澎湃涛声,有飞鸟舞者,有一切天地间的美好,但是却缺了一个身影,那个靠在岩石上的生命。

不读书,不知道路在何方。不行路,不明白书中含义。

人生要读三本大书范文(篇五)

作家卢新华说过:“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在很多人看来,读书与过好一生是两回事,但在经历过很多事后,才发现,人生和读书不过是同一个过程。翻开书的扉页,我们不知道结尾;开启人生的篇章,我们看不到结局。

探索“有字之书”的魅力,这无疑是给眼睛的一场视觉盛宴。懵懂的我们最初只愿相信眼睛所看到的事物,是它启迪了我们的心智,赋予我们最柔软的情感,最明确的初心。

寻觅“无字之书”的状态,是对生活的升华,肯定了人不断磨练的价值。在复杂的世界里,初心是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而生活却是写实主义。初心需要被保护,但却不是我们的终点。我们要有回望过去的勇气,但生活永远向前行,读懂“无字之书”的人是懂生活的人,在生活中磨练,在磨练中生活,这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与“无字之书”的无隙契合。

追寻“心灵之书”的姿态,在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社会,似乎成为一种奢侈品,给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更有甚者认为“心灵之书”虚无,这是对心灵的否定,亦是信仰坍塌时代的悲哀。

不由得想起罗曼·罗兰的一句话:“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灵有阳光”。于今看来,不无道理,一个读透“心灵之书”的人势必能将心中的真善美推己及人,无论身处何方,拥有何物,幸福也会如影随形。

回望历史,邓世昌于黄海海战中壮烈地死,以死明志,是他不屈的心灵;司马迁在受宫刑后勇敢地生,以文践志,是他坚韧的心灵;阮籍看破尘世超然地活,以隐守志,是他自由的心灵。

他们似乎选择不同,但较于读透“心灵之书”来说,又怎分伯仲呢?痴醉于华美的外表,注定如流星跌落,那么重,那么痛;珍惜美好的心灵,哪怕是梅花碾作尘土,依旧香如故。

“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张维屏如是说。何谓“通事理”?或许是能将“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有机结合,从而使自己摆脱书页中微薄空间的禁锢,等下一个春花秋落,再尝尽人生百态吧。

人生之路,倒有一件快事,便是始于“有字之书”,陷于“无字之书”,忠于“心灵之书”。

人生要读三本大书范文(篇六)

岁月静好,你若依然。

——题记

人说父爱如山,父亲的爱是沉默的,但相对于父亲,你好像更不擅言辞。在家中,你扮演的永远是一个勤劳而不多话的母亲,但我知道,在你望向我时,眼里永远是含笑的,无论我在何方,我都知道,只要回眸,便可见你灿若星光含有无限包容的眼睛。

你好像填满了我幼时的记忆。

那时正是父亲工作忙的时候,晚上很晚才回来,你搂着我,陪我梦过一个又一个夜晚。回想故事,脑海中尽是你牵我散步、哄我入睡,用少有的严厉强迫我吃药……这种种,不尽是你作为一个平凡的母亲应在自己孩子心里应该得到的荣誉吗?

秋天了,正是果子红润起来的时候了,也是叶子逐渐枯萎的时候了。你的孩子长大了、懂事了,而你呢?任由白雪蔓延到你的发梢,看着皱纹侵蚀到你的眼角吗?现在的你,已不复年轻时的青春靓丽,你把你的活力都注入到你不懂事的孩子身上,眉眼间流转着这些年来的甜蜜与沧桑。

你像是一本书,这个年纪的我无暇去品读你、了解你,关于你和我,关于那些经年间的故事,我都无暇问及。现在你正是女人如诗如水成熟年纪,正缱绻着那段青涩记忆绵延下的温柔,你却愿为了我,扎起披肩长发,换下曳地长裙,且做羹汤,躬身辛劳。你犹如一首温婉的哲诗,有些读不懂你,你总是为了我做什么都可以,与其平淡地说这是一个母亲的责任,我觉得,你大概是在想,因为我需要你,所以你必须坚强。

最近我迷上了挑寻你的白发,手指抚过那丝丝白发,好像是在阅读你这么多年的沧桑,同时,那丝丝刺眼的白发也警醒着我,母亲老了。不知保时,你乌黑的长发中已散布银丝,端的是让人感慨时光不等人,每当我说,妈,你老了时;你说浅笑着说,没事,还没老。那一瞬,我仿佛看见了在黑夜中独自绽放的昙花,为了自己的信念而坚强,为了自己的愿望而甘愿承担一切。

妈,我好像从来都没有读懂过你,你像是一本书,哪怕封面已老旧,哪怕文字已褪色,我都要你做我的永远的座右铭。

人生要读三本大书范文(篇七)

遇到一好的书就像是遇到一位好的老师,虽然没有老师的悉心教导,但是自己也一样可以去领悟中精髓。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的性格。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的理想。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高一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喜欢故事会。《故事会》是一种课外读物,其中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刚开始是写十多则笑话,常常让人开怀大笑。如果心情低落的时候正适合调整一下心情。之所以称之为《故事会》,是因为它里面的内容都是以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来说明一些道理。我喜欢它是因为它是写生活中的小事,同样也就像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一样。我喜欢它的内容通俗易懂;我喜欢它是因为它的内容也具有教育意义。

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警察由于年纪大了就要退休了,但他有一条警犬陪着他,因此并不孤独,这条狗曾经也立下功劳,一直都与老人在一起,彼此都有一些感情。

那狗长得黝黑黝黑的,毛发都长得非常滑,两只眼睛也是炯炯有神的,让人看了就想到不是一条普通的狗,老人也喜欢得不得了。

世事难料,一次,警局领导说要用毛发长得漂亮的狗来做标本,外表看起来也要威武的,于是他们想到了退休老人家里的那条警犬,那犬符合每一个条件,领导决定就用那条警犬,于是来到老人家里向老人说明了来意。老人听了后当场就傻了,用他的狗做标本;这怎么可能?但是作为一名警察,面对命令,就只能服从,老人一直望着家里的狗,那狗好像知道要发生什么事一样,也一直盯着那老人。一人一狗就那么僵着,到最后,那狗还是被送走了,由老人亲自送去的。

没过多久,那狗就被做成标本放在了警察局里,老人失去唯一的陪伴后变得愈加的忧郁起来,不说话也不怎么吃饭,天天就往警察局跑,为的就是能看到陪伴了自己多年的那条狗,不久后,老人便死在了标本前面。

从这个故事中体现出来太多太多的道理,更教会了我们更多更多的东西,老人把感情寄托在了狗身上,体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密切的联系。孤独的老人需要更多的关爱与呵护。这些真理都是我在读了这个小故事中体会出来的。

所以,我认为能教育人的书就是一本好书,就是一本值得让人喜欢的书。丰富多彩的内容和育人的真理让我喜欢看《故事会》。

人生要读三本大书范文(篇八)

第一本书好理解,只要不是文盲,总是要读的。包括数理化,英语历史地理,几乎我们每个人,从幼儿院开始就读,一直读到大学,有的人还要读到研究生,这一类书,是书本知识。若是大才子,博览群书,天文地理,那也归入这一类书吧。

第二本书叫无字之书,我就不太理解了。是无字天书吗?是鬼谷子著的兵书吗?读通了可成王佐之才?这就浅了。这无字之书,我理解是书本外的人情练达。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生的存在就是和人打交道中存在。所以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些东西,需要阅历,需要感悟,不只是第一本有字之收中,可以尽通的。

然后就是第三本书,心灵之书。当你博览有形之书,成为知识之大师了;社会磨历后,也人情练达了,成为社会大师了。到达这种高度的人,难免多思多想,开始有空虚、孤独,也许对生命、对宇宙,都会产生种种无常的感想。这时候,如果没有心灵的修为,或走火入魔花天酒地,或孤寂过度自断生命。这阶段的人,需要信仰,需要灵魂有所依凭,对生命的起源、宇宙的起源有某种敬畏,这样才能有心灵的安静。

比较起来,第一本书人人都会读,也易读,多少也有收获。第二本书就不太易,很多人折戟沉沙,就是过不了社会这一关。而第三本书上升到“灵魂”高度,那关乎生命的完整,关乎人生的完美,岂是一般人读得懂,读得通的?

吾生也有涯,而书也无涯,以有涯求无涯,殆也。三本大书,有心读,用心读,但能读到何种程度,也只能随缘了。

人生要读三本大书范文(篇九)

     某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三本大书排出人生的轨道,组成一排细密的针脚,贯穿于我们的人生之中。读好人生三本大书,走回归零路;读透三本大书,才能观得一树花开。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在他的《关于天赐的诗》中写道:“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位被誉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的学者,一生都憧憬着这样的天堂。虽然我们知道天堂并不存在,但我们有理由打造人生的图书馆,读好读透人生的三本大书。

     面对有字之书,细嗅书页上散发的墨香,抚摸一个个排列严谨的方块字,心中怎不充满激动?从远古先人们“以土为纸,以枝为笔”到殷商甲骨,从蔡伦纸到活字印刷,从竹简到如今的图书以至电子书籍,经历了数千年的变迁,我们才积累到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二十四史》类的史学巨著,还是《论语》《老子》《墨子》《庄子》等先秦思想集编,抑或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名著等,这些有字之书,无一不向我们展现了深厚的生活启迪和人生哲理。他们哪一个不能丰富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情操,锤炼我们的品格,奠定人生的基石呢?

   有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我们还需要一本无字之书——自然与生活。自然,其蕴含的伟大力量和沧海桑田的变迁,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生活,让我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因不曾拿出“人事”而取得无字经书,其取经努力果真功亏一篑吗?其实不然,这一难让四人认清了生活,认清了现实,佛祖也算是“用心良苦”了!

   但是,我们更需要一本心灵之书。再美丽的外表也是虚妄,只是昙花一现,而优雅的内在则是永恒。心灵是人生的窗户,而心灵之书则是打开这扇窗户的钥匙。通过这部书,我们能更好的认识自己,反省自己,理解自己,有利于我们精神层面的品格养成。庄子梦中化蝶,逍遥游于世间,是认识心灵;曾子“吾日三省吾身”是反思心灵;颜回“箪食瓢饮,不改其乐”是剖析心灵……“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句佛家偈语告诉我们要像青翠的竹子一样拥有活力与毅力,又要像黄花一样成熟而不是生命力。这应该就是读好读透心灵之书的最高境界了吧!

   常言道:“戏如人生。”书又何尝不是呢?读三本书,走归零路。读人生三书,你会收获一树花开,芬芳久溢不散。(952字)

 

【得分点解读】

1、观点明晰,思路清晰。开篇引用材料,阐明三本大书之于人生的意义,明确的亮出自己的观点;论证过程中,逐一对三本大书进行具体阐释,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人生要读三本大书范文(篇十)

文章说,第一本是无字之书,就是生活本身这本大书。读好无字之书,让人生更加聪明智慧。

第二本是有字之书,就是知识之书。读好有字之书,让人生更加丰满充盈。

第三本是心灵之书,就是每个人的内心。每个人要读懂自己,读好自己。读好心灵之书,让人生更加从容淡定。

很多人能读好第二本,不一定读得好第一本,有的反之,有的第一本第二本都没有问题,就是读不好第三本。

这三本书都要读好,确实不容易。可见读好这三本书,人生似乎就完美了。

果真如此吗?

在我看来,这只是人生的前半场,说明你通过努力为自己的人生打下了一个很漂亮的基础,具备了成功的特质。

但是,人生更大的意义不只在于提升个体,成就小我,也不是就此满足自我陶醉,更不是停下来悠然见南山,而是为了后半场,挥洒练就的一身本领,大干一场!彰显更大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的空间。就像马云,他现在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他自己,更不是为了财富,钱对他来说,已经失去了意义。他的心中是社会,是这个世界。

读好人生三本书的这前半场就好比练书法,前面古碑名帖也读透了,胸中也已熟稔成竹,如果就此满足,不拿起毛笔来临摹和书写,怎么能写出自己的作品来呢?又怎么可能达到心手相师的一天呢?人生的后半场又如何完美到底?

所以读好这三本书,目的是为了书写好人生这三本书。

首先,要胸怀鸿鹄之志,超越梦想,不断进取,用精神来书写人生的无字之书,充满正能量精气神的无字之书。

比如2016年G20峰会在杭州召开,我书写了二十幅“中华第一草书”《自叙帖》10米长卷,欲赠送给前来参加盛会的二十集团领导人,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表达一位中国爱好书法的青年对盛会的参与热情和文化自信。正因为此,在2016年7月30日举办“拜学名帖 献礼G20——陈洪标书法长卷巡回展”上,当我表达这个文化心愿后,得到了近百家媒体的广泛关注。

最后,要用高尚情操,人格魅力,忘我境界来书写人生的心灵之书。

这三本书就是人生的完美巅峰的三部曲,远大志向和人生境界融为一体。

当然,我们很难做到,哪怕再努力也不一定能做到,但是,我们要有这种书写人生的高度和勇气。

人生要读三本大书范文(篇十一)

书,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一个多么有趣的话题。生活中处处有书,书能够丰富我的知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充实,能带给我们欢乐,所以,我爱书。

二年级时,我才真正开始阅读文学书籍。由此我才明白,那一张张生字卡片,原来可以组成这么有趣的故事;那白纸黑字的书,也有一片五彩缤纷的天地!于是,我便和书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有一天,爸爸给我买了一本青少年版的《三国演义》。书一到家,我便迫不及待地翻开书,贪婪地吸收着书中的“精华”。没几天,这本书就被我看完了。

我爱《三国演义》这本书,是因为在一次考试中,考到了很多关于《三国演义》的知识。我想:这可是我大显神通的好机会啊!加油!我按捺住心中的.喜悦。考试结束后,同学们有的号啕大哭,有的垂头丧气,因为他们有很多课外题不会做。而我呢?兴高采烈,满面春风。一放学,我便哼着小曲,扬长而去。第二天,考试成绩公布了,我取得了第一名,心里乐开了花儿。在放学的路上,我觉得书包特别的轻,天仿佛格外的蓝,阳光仿佛更加灿烂!你瞧,我已经尝到了阅读的甜头。

我爱《三国演义》,它让我懂得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道理。我爱《三国演义》,它让我深深地陶醉在书海中,我为刘备建立起了蜀国而欢喜,我为诸葛亮的死而悲伤。我的心情似乎随着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

《三国演义》,我的好朋友!我爱你!

人生要读三本大书范文(篇十二)

作家卢新华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他关注到了人在精神层面的涵养,值得肯定。

读“有字之书”是指我们读的实实在在的书,包括很多文化经典、历史著述、哲学论著等等;读“无字之书”是指我们在社会中获取到的经验知识,是指我们的经历和体验;读“心灵之书”是指要读懂自己的心灵,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这三本书是我们人在精神层面成长的三个阶段,缺一不可。

“有字之书”得到了大部分人的重视,的确我们人生最初积累的知识大部分都来自于书本,书本知识可以让我们获取更多前人的经验,可以传承人类文明,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然而“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却鲜有引起人们重视的。殊不知,“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是人生更高的两重境界。

卢梭曾经说过:“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他肯定了向社会学习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构建了社会。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勒鲁在《论平等》中说:“一个人若不和其他人一道组成社会,则无法获得精神、道德、物质上的生存。”的确,如果说书本知识是给我们理论指导的话,那么社会确可带给我们实实在在的生存体验,并且让我们在体验中将书本中获取的知识运用到实践,获取更多的经验。人无法脱离人群而独自生存,人不仅仅是个体,也是社会的产物。康德曾经说过:“只有在社会里,人才想到不仅要做一个人,而且要做一个按照人的标准来说是优秀的人。”所以,我们阅读“无字之书”,获取更多的社会体验,最终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加优秀。

人们一般都较容易接受书本和社会等的外来的知识,而不懂得正视反省自己,所以读“心灵之书”是最难做到的。人天生有一双眼睛只懂得看别人,而不知道看自己;即使能够在镜子中看自己,也是看到自己的优点,而忽视自己的缺点。这恰恰是人性的弱点。荀子在《劝学》中写道:“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确,我们只有不断地检查反省自己,才能在对比参照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让我们有更加明确的定位,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老子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所以,我们要懂得读“心灵之书”,在书中正确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所以,“有字之书”是人认识世界的基础,“无字之书”让我们学会在社会中生存,“心灵之书”让我们正视社会中的自己,关注自身的发展。这三本书,是我们人生必读的三本书,我们切不可厚此薄彼。我们要读“有字之书”,但不能死读书;要融入社会,但要时刻正视反省自己,保持独立的人格,不能迷失在茫茫物利中忠。我们只有读好这三本书,才能让文明得以传递,让社会得以发展,让自身得以进步。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