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习俗总结(通用10篇)

山崖发表网工作总结2024-03-22 14:14:3010

回族的习俗总结 第1篇

焉耆回族无论男女,每个人都有一个“经名”,习惯上把这种名字叫“小名”。婴儿出生 ‘的第三天要用清水沐浴,同时请阿訇念经起名,男婴一般用《古兰经》和_教史上的先 圣、先哲、英雄的名字,如“而不都”(_的父亲)、“木合买”(_)、“阿里”(_堂弟)等;女婴用《古兰经》和_教史上的妇女名,如“海迪车”(_的妻子)、 “在乃拜”(_的另一妻子)、“法图买”(_的女儿)等。命名时,阿訇要询问家 人,避讳长辈中的同名。也有以出生时间命名的,如“主麻”(星期五聚礼日)、“古尔邦”(古 尔邦节日)、“潘闪”(星期四)。儿童入学或成年步人社会时,都要起官名(学名)。

焉耆口语中经名的最后一个字往往儿化,而且通过儿化给这个名字增添了一些亲呢 的感情色彩,如阿舍儿、海姐儿等;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家长非常疼爱孩子,在经名外又有 爱称小名,如燕燕、蛋蛋、豆豆、二姐、三姐、四娃、大头等。

经名的叫法与阿拉伯语有很大变异,如回族命名中往往选择较为简短的经名,凡是超 过3个字的,在口语中都有意无意地压缩在3个字以内,如经名“而不都拉”成了“而不 都”、“_”成了“木合买”或“穆罕尔”。_起官名(学名)时,旧社会家中兄弟多的有 用“福禄寿喜”、“荣华富贵”、“仁义礼智信”和“_彪”等排行的;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 人名有解放、建新、建国、学兵等;80年代,给小孩命名多用单字,如男孩叫晶、敏、锐、卓、 渊、涛、斌、波等,女孩名琼、静、援、萍、莉等。

回族的习俗总结 第2篇

1通婚范围

回族限制同乳兄弟姐妹结婚,同时,一般实行严格的单向民族内婚,即回族男性可娶其他族女子为妻,回族女性决不能与其他族的男性通婚。

如娶妻,要经过请媒人提亲,送礼,写婚书,择吉日成婚等程序。据《固原州志》说,过去固原地区议婚,“先请媒妁通姓,惟不辟同姓,议妥纳茶果”等,之后还要“择日送衣料”等。婚期到了以后,“婚妁至女家接婚,送羊、麦、清油等”。新婚之夜,还要请阿訇念《古兰经》,第二天早晨,新婚夫妇要洗大净。《绥远归绥县志》载:“回俗须媒妁三人,掌教一人,方能议婚,男女主婚人如同意,握手为信,不立婚约,不亲迎,无鼓乐。新妇下轿,由其兄弟抱人洞房。不见亲友,待阿訇来为之诵经赞圣。及夕,新郎询问新妇以八句原根,能答,始行成礼。”《黑龙江志》还载:“新妇人洞房,坐炕上面墙,谓之坐福,傍晚,男女集新房,陪新夫妇食长寿面。翌晨,仍宴亲友,新妇依次拜谒,亲友尊长,皆有赐予,钱物不一”。宁夏的_一是请媒,二是定茶,三是纳聘礼,四是迎娶。无论是从史书记载,还是从现实的调查看,回族的婚礼习俗,各地大同小异,概括起来经过以下几道主要程序:请媒人提亲,看人看家道,说色俩目(也叫定茶),插花(也叫定亲),迎娶,念尼卡哈,撒喜,闹洞房,摆针线,回门等。

2结婚流程

(一)提亲

回族当中有句俗话:“一家女儿百家奔。”当回族姑娘长到十六七时,就有人上门提亲。提亲一般都是男方家通过各种途径看准女方家的姑娘后,请媒人去提亲。_请媒人一般要两个以上,一个代表男方家的媒人,一个代表女方家的媒人。男方家的媒人提亲时,要带上茶、糖等四色礼,并通报男方家的姓名、家庭经济状况和_等情况,有的还详细介绍男方家小伙子的相貌、性格、文化程度、手艺等,女方家长听后觉得大体合适,便给男方家媒人给话。女方家也请媒人到男方家看家道,并由男女双方媒人安排姑娘、小伙子在集市或亲戚朋友家见面,看男女双方相互能否看上相貌人品。见面后如无反对意见,男方家父母或其他人带上四色礼,小伙子还要带上见面钱,在媒人的陪同安排下正式见面。姑娘一般由姑妈或嫂嫂领着当面看女婿,媒人此时问小伙子和姑娘同意不同意。小伙子此时给姑娘见面钱,一般同意就接收,不同意则不接收。有些地方姑娘收了小伙子的见面钱后还给小伙子回赠小礼品。过去回族女子怕羞,不敢在客人或父母面前说婚姻事,不敢张口说同意不同意。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或媒人就观察表情,如果低头微笑,就说明同意;如果沉脸、哭泣或发脾气,则说明不同意,就不强迫,但也有不少父母包办的婚姻。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在有些青年男女互相早巳认识,彼此也了解,互有爱慕之心,但还要请媒人给双方家庭说明情况,走个过场,否则会受到讽刺。_择偶不“合八字”

不管是自由恋爱的,还是经人介绍的,只要双方表示同意,则要尽快准备“定茶”。

(二)定茶

有些地方的回族也叫“说色俩目”或“道喜”。定茶一般要选择主麻日(星期五),男方家要准备_喜欢喝的花茶、绿茶、陕青茶、龙井、毛尖等各种高中档茶叶,还要准备一些红糖、白糖、桂圆肉、核桃仁、葡萄干、红枣、花生米、芝麻等等,然后分别包成一斤重的小包,每个小包上放一条红纸,表示是喜庆的事。另外,还给未婚妻送二至三套合体、漂亮的衣服,由男方父母和未婚夫一起送去。女方家要宰鸡、宰羊,以糖茶、宴席热情款待。吃完宴席,双方当着众亲戚朋友的面,互道“色俩目”,表示这门婚姻大事已经定下和许诺,今后一般不再变更和许配他人。女方家在送客人时,还要给男方家以适当的回赠礼,表示意志坚定,决不反悔。

回族的习俗总结 第3篇

呼和浩特地区,回族娶亲不看“黄道吉日”,通常都选“主麻日”(即星期五),娶亲当日上午,新郎、新娘要洗“务苏里”(大净),新娘要请老年妇女为其“开脸”。临近中午,男方派几位亲友在媒人的陪同下娶亲。回族的结婚是“等亲”,新郎不能亲自到女方家中迎娶,而是在家坐等。女方要把陪送的箱柜、日用品及衣物等一同带过去,供贺喜的亲友观看,俗称“看嫁妆”。回族婚礼仪式叫做“写伊扎布”,并邀请二到四位阿訇做证婚人。仪式开始之前,由阿訇诵读《古兰经》,己念过世的亡人,并为家人求祈平安,为新人祝福。接下来有阿訇主持“写伊扎布”,首先由新人的双方父亲“转手”,意为:相互道喜,赞圣穆圣。接下来阿訇诵读经文,大意是:结婚是从幼年迈入成人阶段,是夫妇做人的开始。后由新郎、新娘宣读“清真言”“作证词”随后,阿訇诵读“祝贺词”,并提醒新郎在入洞房时应向新娘交还“卡拜银子”,并宣读:“从今天起你俩结为夫妇”,同时,一对新人及两位男亲家和阿訇一同签“婚约证书”,并把准备好的核桃、红枣、花生、糖果投向新人,意为:感谢真主赐给我的良缘,也把糖果等洒向众人,表示喜庆的施舍,众人从地上抢着捡,这叫做“撒喜”。至此,仪式结束。接下来由新人的父母带着新郎、新娘给前来道喜的客人夹菜倒茶,表示感谢。第二天回门,新娘要认婆家大小,家人们把准备好的礼物或钱赠给新媳妇,新郎、新娘带点心等礼品去娘家“回门”,这一天,娘家的亲戚朋友也要“耍笑”女婿。进门后首先认娘家的亲戚,之后,岳父便请媒人陪同以丰盛的宴席款待新婿。第三天会客,娶、聘两家的女性长辈和嫂子,姊妹举行宴请,共同见证一个新家庭的诞生。

这种本民族特有的婚俗习惯,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古老的婚俗细节渐渐逝去,逐渐被现代婚礼形式代替,年轻一辈淡漠旧思想也成了保护与传承的一大障碍。我们通过申报大力宣传回族婚礼习俗,光扬回族民族文化,为传承回族文化做贡献。

回族的习俗总结 第4篇

回族男女青年一旦决定相爱一生

男方家长便会托请族内德高望重的长辈

或阿訇(主持清真寺教务和授经的长者)

为媒,向对方家长求亲撮合

若对方应允亲事后,便选择吉日

(一般选主麻日)约定订婚结成亲家

和汉族四处印发派送请帖不同

回族确定结婚日子后

将请帖以告示的形式张贴在三亚市

各大清真寺内的告示板上

邀请阿訇、乡老和村民前来参加婚礼

由于村民每周都会去清真寺做礼拜

所以大家都不会错过婚礼邀请

这种邀请方式有些像古时候贴皇榜

将自家婚事昭告天下

给人一种庄重而神圣的感觉

回族的习俗总结 第5篇

回族对婚礼特别重视和讲究,但由于_分布在全国各地,回族婚礼形式多种多样。据史书记载,回族的婚姻习俗大都是按照教规来办的。如娶妻,要经过请媒人提亲,送礼,写婚书,择吉日成婚等程序。据《固原州志》说,过去固原地区议婚,“先请媒妁通姓,惟不辟同姓,议妥纳茶果”等,之后还要“择日送衣料”等。婚期到了以后,“婚妁至女家接婚,送羊、麦、清油等”。新婚之夜,还要请阿匐念《古兰经》,第二天早晨,新婚夫妇要洗大净。《绥远归绥县志》载:“回俗须媒妁三人,掌教一人,方能议婚,男女主婚人如同意,握手为信,不立婚约,不亲迎,无鼓乐。

新妇下轿,由其兄弟抱入洞房。不见亲友,待阿匐来为之诵经赞圣。及夕,新郎询问新妇以八句原根,能答,始行成礼。”《黑龙江志》还载:“新妇入洞房,坐炕上面墙,谓之坐福,傍晚,男女集新房,陪新夫妇食长寿面。翌晨,仍宴亲友,新妇依次拜谒,亲友尊长,皆有赐予,钱物不一”。临夏的_一是请媒,二是定茶,三是纳聘礼,四是迎娶。无论是从史书记载,还是从现实的调查看,回族的婚礼习俗,各地大同小异,概括起来经过以下几道主要程序:请媒人提亲,看人看家道,说色俩目(也叫定茶),插花(也叫定亲),迎娶,念尼卡哈,撒喜,闹洞房,摆针线,回门等。

回族的习俗总结 第6篇

我家是_。通俗一点儿说,是回族,信仰真主。回族有一个小孩子特别喜欢的节日——开斋节。为什么小孩子特别喜欢呢?因为到了那一天,可以吃到“油香”和“银锭子”。油香是一种外脆里软的饼子,外表黄澄澄的,里面松软细腻还带着点甜味,像人们常在街上吃的糖糕。银锭子则是一种三角形的小包子,馅各种各样,有牛肉拌粉条的,也有芝麻拌糖的,等等。这些都是用菜籽油炸的,炸得外壳焦黄,吃的时候再配上牛肉汤或羊肉汤,可真是美味啊!你要是吃到,保管让你撑破肚皮还想吃。

开斋节类似汉族人的清明节,但又有它的独特之处。开斋节日期不固定,以农历十二个月为一轮。如有闰月则往前赶一个月,具体日期是农历初三。这一天,我们要祭祀祖先。在节日前夕,我们要去墓地,像汉族在清明节时上坟祭祖一样。来到坟地先给祖坟培土,培完土,双手合并成揖,向祖坟三鞠躬,然后跪在坟前,听阿訇诵经。诵完经后,手指并拢,掌心向上,往脸上一抹,褥告礼仪完毕。

开斋节期间,小孩还要跟大人一起到清真寺里做礼拜。大人们在厅外可以一起谈天说地,快乐畅谈。开始后,所有人都要脱下鞋子,有秩序地进入大厅,听阿訇讲经。

开斋节,让我学到了_人的善良、虔诚和宽容,懂得了_人的团结、好客、热情,体会到了_人的守信誉,守礼仪,守传统。通过言传身教,子孙相续,_的优良传统到今天仍传承得很好。

回族的习俗总结 第7篇

丧葬方面,称死亡为“无常”或“归真”,称尸体为“埋体”,普遍实行土葬。提倡速葬、薄葬,没有随葬品,禁用棺椁。人死后用清水洗净尸体,穿“克凡”(用白布缠裹尸身)。请阿訇站“折那孜”(殡礼)。尸体放入墓穴后,需面朝西方,以示向往圣地麦加。

回族禁忌

回族禁忌颇多,主要有:进入清真寺忌抽烟。忌食猪肉以及凡有犬齿且猎食其他动物的猛兽,忌食自死动物,忌食动物的血液。禁止饮酒。在语言上,对食用的畜禽忌说“肥”,而说“壮”;忌说“杀”,而说“宰”;忌说“肉”,而说“菜”,如“牛菜”“羊菜”。相互之间不用禁忌物来比喻。

回族的习俗总结 第8篇

回族主张简葬、速葬,提倡“入土为安”。当一个_“无常”了(死了)后,就要及早安 葬,以求得落土安然。所谓“亡人盼土”就是_共同的丧葬观。一般对年老、病重的人早 就准备了丧事,当天“无常”就当天埋,不得已才拖延一天。

_推行土葬,不用棺木,不穿寿衣,不放随葬品。人去世了,先给亲友报丧,亲友要前 往吊唁,吊唁来的亲友不论男女都戴白布孝帽或束白腰带。安葬前要做好四件事:一是挖 坟,焉耆_坟墓都是先挖南北向2米多深长方形深坑,再在坑底西侧壁挖一个洞口,洞 内再南北方向挖1个高1米多、长2米、宽1米的洞,活人能躬着身出入;二是缝“克番” (尸衣),“克番”用的布料是3块白布,共3丈3尺,亡者生前、亡后概不用绸缎细软做“克 番”;三是准备水床、浴板、皂角水或肥皂水。亡人在埋葬前,要将遗体洗净、揩干,然后包在 “克番”里,一般要在埋体(尸体)的额头、手脚之处放上冰片、红花等防腐药物,然后放入塔 木匣子(一个公用的木匣子)里面。

塔木匣子、木床平时都存放在清真寺里。遗体入塔木匣 子后,由阿訇站“乃麻孜”(阿訇站立诵读古兰经有关经文,祈求真主宽恕亡人在生前所犯 的过失,祝愿亡人安息),然后把遗体抬到坟地,放置在挖好的“拉哈提”(洞穴)内,放置埋 体必须头北脚南,仰面平放,打开面部“克番”,将面部扭向朝西,然后用土坯封住“拉哈提” 洞口,再用土填平,多余的土堆成马脊梁形坟包。一般还在坟上用土坯作标记,在坟旁栽树 木,有的地方渐兴立碑。

不准妇女送葬,不准进坟地。亡人埋葬后,“三天”、“头七”、“二七”、“月斋”、“四十”、 “百天”、“周年”都要请阿訇在家念“索儿”(《古兰经》章节),祭奠亡人。逢“主麻日”或肉孜 节、古尔邦节亲人都要去上坟。过去,老人“无常”后还要请阿訇或念经人走坟念经100天。

十、日常礼俗

_对长者均尊敬有礼,晚辈见长辈要道“色兰”问好,宴席上长辈要坐上席;吃饭,要 先让长辈;行路,要让长辈先走。禁止背后诽谤别人和议论别人的短处,反对骄傲、怠惰、欺 骗和恶语伤人,禁止在人面前袒胸露臂,反对抽烟、喝酒、赌博、游手好闲,禁止在果树旁和 河边大小便。

_很讲究礼节,热情待客,亲友间往来密切,平时常互相走访、问候。第一个孩子过 满月时,亲友要贺礼;一百天要过“百禄”,请客;一年过“岁岁”(周岁),亲友也要行贺礼。

十一、忌讳

在孕妇面前忌谈难产、怪胎,以防止孕妇忧虑,情绪不稳。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子、骆 驼肉,怕生“豁唇子”。孕妇不能坐门槛,怕难产。在月婆子的房门上挂条红布,以示产房, 外人不得擅入。禁忌产妇在坐月于期间动冷水,出门外。

忌坐着晃腿,怕妨父母。忌小孩子坐石头,怕出湿疹。忌孩提时骑狗、坐箩筛子,怕成 亲时刮风下雨。忌坐门槛,怕得病抽风。不欺负燕子,不掏燕子窝,怕要害眼病。忌小孩掏 麻雀窝和欺负乳雀,怕长大了手颤。不能伤害鸽子,因鸽子救过圣人。

禁吃有牙的鱼,伯有牙的鱼吃了死在水里的动物或者死人,不干净。害疮的人忌吃韭菜,怕留宿根复发。

解手时不得面向西方,因天房(克尔拜)在西方,也不能对着日月解手。

上、下炕时,不能从人的面前过,否则是对客人不礼貌。客人刚走,忌打扫、倒垃圾、泼 脏水,因为这样表示不友好。

十二、节日

回族有三个重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一)开斋节每年的回历九月为_斋戒日,斋戒的最后一天,要登上清真寺的望月楼,观望新月,见月开斋,现在则统一按全国_教协会推算确定日期开斋。开斋这一 天的清晨,回族男人要沐浴净身,穿新衣服,熏香,到清真寺参加会礼。会礼结束,要走坟, 探亲访友,待客;同时,自愿向清真寺出“也贴”(布施),向老弱病残、生活贫困、孤寡无依靠 的`人施舍。因此,开斋节又被称为“济贫节”。在回族人的心目中,斋月是“吉祥的月份”,斋月里不能说伤害别人的话,不干损人利己的事。无论穷富都斋戒,提倡施舍行善。

(二)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易难节”,其宗教本意在于提醒_学习圣贤为遵 主命而献身的精神。节日这天的清晨,回族要上寺会礼,之后走坟,回家举行宰牲仪式。宰 杀的牛、羊、驼肉不能出售;除自己食用一部分外,分送亲友和贫穷的人。吃完肉后,要把骨 头埋在干净的地方。根据_教义宰牲可以1头牛抵7只羊或1只骆驼抵12只羊。

(三)圣纪节先知_的生日与逝世之日,都在回历三月十二日,因此习惯上把圣纪和圣忌合并纪念。这天,_们聚集在清真寺里冰浴,诵《古兰经》赞圣,阿訇要讲述穆圣的功绩、品德,之后清真寺施散油香。

十三、文艺

花儿是在我国西北甘、宁、青、新4省区回、汉、撒拉、东乡、保安、裕固、土家、藏等8个民族中广泛流传的一种山歌。花儿也叫“少年”、“山歌”、“山曲”、“野曲”,是在野外高声喊唱的歌曲。常听到有人邀唱“山歌”时说,喊个“山歌”,漫个“少年”。“漫”是不拘形式、信天喊唱之意。

花儿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知识性强,音调圆润流畅,以风趣见长,曲调悠扬,清脆;长于抒情,其内容非常广泛,深蕴,有的歌词是用历史人物、事件作喻,有的把国家大事、家庭琐事编人唱词,甚至大自然中的云水、风雨、飞禽、走兽、一石一木、一花一草都是花儿歌唱的内容。歌词自编自唱,出口成咏,幽默风趣,兴味盎然。从花儿即兴对唱中,可以看出歌手的智慧、才能、记忆力和思维反应能力。情歌是花儿中永不凋谢的一朵奇葩,它往往用确切的比喻、朴素的语言把一对对青年男女的纯洁、真挚、坚贞不渝的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花儿是焉耆境内回族人民的民间文学,是_宝贵的精神财富。当歌者-张口喊出一声悠扬婉转的“哎哟”时,就如曲调的领唱过门,引人人胜,随后的的唱词就脱口而出。

焉耆回族民歌的形式可分为花儿、宴席曲小调。民间传唱的花儿令调,除《河州令》外,还有《尕连手令》等。传唱的宴席曲小调有《恭喜曲》、《尕老汉》等。民歌以花儿为主。花儿的演唱可以配口弦和各种丝弦及打击乐器伴奏,以配合舞蹈。

回族的弹唱曲“打调儿”,在民间自乐中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因为它的情节是虚构的,词句编排滑稽,说、唱、听都有趣,使人发笑,如“打调儿”《小偷去偷桃子》中有这样的词句:

“我穿着个没袖子的夹夹子,揪了一怀两袖子,聋子听见了,瞎子看见了,哑巴告给了,瘸子撵上了,没手儿抓住了。”小偷偷了财主的东西到城里卖,要吃饭,但不知吃什么好,说:“想吃锅盔边边子,想吃麻花尖尖子,想吃馒头瓤瓤子,想吃鸡蛋黄瓤子。”

回族的习俗总结 第9篇

回族的生活习俗与“清真”融为一体。“清真”的宗教意义是“洁净无染”、“真而独一”和 “至清至真”,因此,回族生活习俗,十分讲求身心的清洁干净,质纯品正。

从用水来说,回族对生活用水十分讲究。在城镇自来水系统产生以前和现在的农村,家家都有砖砌加盖的水井,提水的桶不用时悬空垂挂,汲水前必须洗手。出外用水以流水为上,平时洗涤均用汤瓶、吊罐或勺浇冲洗法,不用盆洗。

回族喜食牛、羊、鸡、鸭、骆驼、鱼、兔等动物肉,忌食猪肉,不食猛禽猛兽及爬虫类动物的肉,不食自死的或未以_名义宰杀的动物肉,不食动物的血。

回族的习俗总结 第10篇

_喜喝茶,一般用获砖茶,有的老年人用熏茶,还添加糖、红枣、沙枣、葡萄干、杏仁、 核桃仁、蜂蜜、果干、杏干、枸杞、桂圆等辅料。一般老人在晨礼之后先喝茶。各家各户都有 盖碗茶具,茶具由茶碗、掌盘、盖子配套。给客人一般泡糖茶,糖茶又分红糖砖茶、白糖清 茶、冰糖窝窝茶,尊贵的客人要放八宝茶或三香茶。沏茶讲究用牡丹花水(沸水),要当着客 人的面,将碗盖揭开,放入茶料,然后盛水加盖,双手捧递。喝茶时,边刮边喝边添水。除喝 清茶外,还饮用一种不用茶叶的茶,叫“油条”,即将牛、羊油炒熟,加面粉炒至微黄,加葱 花、盐末等,三者拌均,饮用时用沸水冲泡或煮沸用,这是回族人外出时食饮兼用的一种方 便饮食。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