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热门17篇)

山崖发表网工作总结2024-03-22 10:25:1610

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第1篇

一、更新教研理念

理念是指导教研活动开展的理论基础,小学数学校本教研应当遵循科学理念的指导,有条不紊地展开教研活动。“教研员与教师是小学数学校本教研工作的主体,教研是教师与新课程共同孕育的过程”,这是教研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理念。但是纵观当前小学数学校本教研工作,本人认为依然存在教研理念落后,教研员和教师主体地位不明显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体现教研员与教师工作的主体地位,教研组应当营造观念文化,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崇尚对话、崇尚探究、崇尚合作的文化氛围。教研组长是教研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咨询者,一方面,组长要统筹全局,分工细致,但是另一方面,组长不能独揽大权,应当加强与教研员、教师的互动交流,共同就当前校本教研工作当中出现的问题商讨解决方案。

二、改革教研模式

(一)建设数学教研中心

教研组是小学数学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是全体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当前各地区小学数学校本教研组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于,网络布局分散,教研资源不集中,制约了教研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为了全面提升教研工作品质,本人认为非常有必要组建教研中心组,发挥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带头示范作用,整合全校、全市、全省小学数学校本教研力量。教研中心组应当由地区实验小学牵头,组长由实验小学某一位数学教学经验丰富,具备较强组织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骨干教師担任,再选派其余各小学优秀教师担任教研组成员。教研中心组主要针对各位教师数学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展开探讨,教研得出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措施再由各位教研员带回学校,从而形成一点辐射到全体教师身上的教研新局面。

(二)强化年级备课管理

备课是小学数学校本教研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集体形式的备课为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之间搭建了沟通桥梁,有助于增进新老教师间的联系。小学分一年级至六年级六个年级三个年级段,一至二年级为低段,三至四年级为中段,五至六年级为高段,鉴于年级段不同,备课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问题不一而同。以往的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最大的工作误区就是将各个年级备课情况混为一谈,导致教研质量不高。教研应当强化年级备课组管理,选好各年级备课组组长,定期召开备课教研活动。一般而言,每个年级至少选出两位备课组长,备课教研每月应当开展一次。如果有需要或者是条件允许情况下,备课教研时间最好趋向自由化,尽量以教研沙龙的形式开展。集体备课时,组长组织教师共同研讨,编写教案,在教材上加以批注。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活动,教研应当改革备课本,以有具体要求的备课记录卡代替传统数学本式的备课。备课记录卡内容包括:上课时间、课题、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学法指导、教学反思、教研员意见、备课组长审阅记录、教研组长审阅记录、教导处审阅记录等。

三、创新教研内容

(一)科学确定教研课题

课题是统领教研活动的核心和关键,教研组每期应当确定一个核心课题,供全体教研人员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学校小学数学校本教研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教研过程表现出来的矛盾不尽相同,这也就决定了教研课题的确定应当因校制宜,实事求是。课题确定之后,教研组按照行动研究法“四环节六步骤”(四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六步骤:预诊—收集资料—总体计划—具体计划—行动—总结)严格操作。

(二)精心组织教研活动

出于传播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新思路、新思想、新方法的需要,每学期中心教研组应当精心组织教研送下乡、送下镇活动,选派中心教研组优秀教师到地处偏远的乡镇小学上观摩课。长期以来,各地乡镇小学数学校本教研一直因为交通环境闭塞、经济面貌落后问题迟迟不得发展,选派优秀教师开展教研成果送下乡、送下镇活动,旨在用“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发展”的新型教研理念感染乡镇小学数学教师,发挥中心教研组在校本教研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乡镇教师参与数学校本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第2篇

一、随时成记

科学实验结论的得出,必须来源于孩子们在亲历科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和实验的结果。而论证中引用的佐证材料一般只作为参考,不能作为科学实验结论的直接依据,孩子可以总结一下自己的看法,但这些看法也必须严格以学生亲身实验的结果为依据,绝不可置科学实验的结果于一边,空谈理论,这不但没有任何科学意义,而且也是与科学实验客观性相违背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儿童亲身经历科学活动的全过程,亲自收集和获取资料和数据……”。因此在课堂实践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在亲身经历实验的基础上及时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并要求孩子尽可能地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为进一步的探究指明方向。

如在《植物的叶》一课中,我让学生在比较叶的相同和不同时,学生先看一看同一种树的树叶和不同树的树叶,再摸一摸叶子的表面与四周,然后用放大镜再看一看叶子的内部结构,闻一闻叶子气味。诚然,这是学生建立真实感知所必须经历的教学过程。孩子们的小手在一片片树叶间游走,他们用眼睛小心地“触摸”每一片叶子,他们的鼻子贪婪地吮吸不同叶子的气息……学生的五官积极参与了观察叶子的整个活动,甚至学生都能看出不同叶的叶脉走向不同,摸出不同叶的表面光滑程度的不同,闻出不同树叶的不同清香。由于学生是全身心投入到叶的观察活动的过程中,因此对于所研究物体的细节就有了更多的有价值的发现,这时孩子们所记录的一定是最具科学价值的。

二、寓乐于记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的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大多只是对事物的表面和感官现象做出的反应,它是瞬间的甚至是无意思的行为。在平时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实验材料的魔力远远地大于教师,而因“醉心于实验”而将记录单忘于九霄云外的学生也大有人在。所以,作为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的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引导孩子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同时,还要指导孩子快乐记录,不要让科学记录成为孩子们的负担,从而草草收场,或课后补写,走走过场。教师应该通过科学活动激发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使“记录”成为科学探究活动的必要环节,呈现探究成果的重要方式,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探究是有价值的行为。

如执教《种子的萌发》一课时,当我指导学生观察蚕豆种子的内部构造时,发现不少孩子在记录时,不时挠着头皮不知如何描述。这时,第四组的张大伟同学举手向我提意见:“老师,蚕豆种子的胚根胚芽的样子我说不清楚,可不可以直接把它贴在我的记录纸上?”孩子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发现和现象记录下来,这是科学探究活动所必须的,但孩子们年龄小在描述和记录现象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就像上述活动场景所提到的,很多孩子对科学活动现象怎样用语言来描述,如何组织文字来表达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在记录中要求孩子用较多的文字来记录,反而使他们失去记录的热情与兴趣。对此,我们在记录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要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注重趣味性和科学性,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形式,如文字、画图、表格、日记、解释、报告、图片、实物粘贴等,让孩子享受科学记录的乐趣。

三、三思后记

在《水结冰了》一课的教学中,学生用温度计测量“水在什么时候结冰”,正在这时,我发现第一小组的孩子发生了争执,而且声音越来越大。我刚走过去,一个孩子举手报告:“老师,他涂改了记录单!”那个被举报的孩子红着脸辩解:“他的记录写错了,与书上的不一样,我帮她改过来。”我们知道,当环境温度低于零度,水的温度下降到零度时,开始结冰,从液态状态变成固体状态。但是,这个小组测量的结果是-1度,争执由此产生。特级教师章鼎儿指出:“先做出了一个结论,再进行调查研究,收集的数据与结论不符,就再调查,再实验,这不是科学实验。”在科学实验中,实验数据不仅仅是几个数字,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理解每一个数据的意义,把抽象的数字还原为具体的实验内涵。只有这样,实验数据才不只是干巴巴的数字,才能成为鲜活而有生命力的证据,服务于孩子的探究。而对“特殊数据”的发掘,是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后来,我引导学生开展质疑研讨,推测原因,再验证假设,终于发现“特殊数据”是实验条件改变而造成的。一张记录单,使学生经历了观察、反思和改进等思维过程,有效地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经验和思维形式,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也建构了更真实的科学课堂。

科学研究记录不只局限于记录课内的实验,孩子们应用更多的是课后的观察记录,由于筛选能力有限,不少孩子把研究记录当做了一个“筐”,把观察到的现象、实验的结果、测量的数据等等,不管需不需要,正确与否,一股脑儿全记录下来,记录纸成了“大杂烩”。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验记录的指导,如:记录学生原来的想法和实验研究之后的想法;记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和现象;记录学生在课堂上有新发现、新争议的内容;记录实验程序性的内容等等。记录单真实清晰地展示出了学生的科学探究之路,从记录纸上我们就能知道学生的假设内容、搜集到的证据和得出来的结论等。所以,学生的科学活动记录以什么形式出现,要求学生记录些什么内容,教师须细心推敲。

四、记贵有恒

小学生年龄小,做事缺乏耐心,不能持之以恒,这是很正常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在刚刚开始动手实验时兴趣浓厚,热情高涨,但这种兴趣与热情往往持续性不够,维持不了多久,或马虎了事,或半途而废,甚至于连记录单也“不翼而飞”。这时就需要我们加强引导力度,对学生的学习任务全程追踪和指导,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为了鼓励学生坚持记录,我经常在班级中进行一些激励活动,如墙报展示、评比“优秀记录员”等,并将获奖情况公布在学校网站上。通过不同的激励方式,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变着花样引导学生坚持记录,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自信心,磨练他们的意志。

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第3篇

[关键词]声像资料;分类;高校

声像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研究、教育、宗教等活动中拍摄的具有资料价值、研究价值的照片、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硬盘等为载体,以声像为主文字说明为辅的历史资料。高校既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研究机构,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传承文化等职能,由于高校所承担众多社会职能,所以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也形成了许多档案资料,特别是运用现代技术和设备记录了大量声像档案资料。本文结合高校档案工作的实际,就高校声像档案的分类进行探讨,并就声像档案的开发利用提出自己的思考,以求教于各位同行。

一、高校声像档案分类的思路

1993年11月16日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和《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在《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中提出了高校档案编制的原则是“体现思想性”、“符合科学性”、“重视实用性”,在这一编制原则下将高校档案分为党群、行政、教学、科学研究、产品生产与科技开发、基本建设、仪器设备、出版、外事、财会等十个一级目录,声像档案分别放入相应的一级目录下,没有设置单独的一级目录。但在“关于实体分类中几个问题处理”中进行了说明,指出:从当前高校声像载体档案归档的内容看,基本不超出十个一级类目的范围,故暂不将它与十个一级类目并列,但由于载体和幅面尺寸(类型)不同,保管要求不同,拟作特殊处理:按载体类型分别单独编号排架,同时注明与相应载体档案的参照号。从目前档案发展的形势看,这个编制原则和分类方法,已经不适应高校档案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高校声像资料越来越多,承载声像资料的介质也在不断更新,因此,很有必要对高校声像档案资料的分类进行重新思考和划分。

根据《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结合高校声像档案资料的具体实际,高校声像档案分类必须坚持综合考虑的原则。如果按照载体材料分,高校声像资料包括照片、录音带、录像带、幻灯片、磁带、影视胶片、微型胶片、光盘、优盘、移动硬盘等。高校声像档案资料按照载体材料分是不能明确其内容和价值的,不便于管理和开发利用,必须根据承载的内容进行划分。在对高校声像资料档案进行分类时,一方面可以参考《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有的档案资料可以放入相应的一级目录里,如教学、科学研究可以直接列入进去;另一方面声像档案资料所具有的特殊性,《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所列一级目录有个就没有或者少有声像资料,而许多声像资料又难以归入相应的一级目录里面,因此,需要对高校声像资料档案的分类进行重新思考。在对高校声像资料进行分类时,一是要考虑拍摄记录的部门,如属于行政部分拍摄记录的可以归属到日常活动档案,科研部门拍摄的资料可以归属于科研档案;二是要根据拍摄记录的内容,如科研人员拍摄记录的社会调查和访谈资料、文化遗产资料等,就很难归入《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中的一级目录中,就必须有新的目录,新的分类。否则,在搜集、整理中很容易让这一部分珍贵的档案资料丢失,所以,有必要对高校声像档案资料进行新的分类。

二、高校声像档案的分类

根据目前高校工作的实际和声像档案资料日益增多的形势,我们可以将高校档案资料分为以下几大类:

1、日常活动声像档案资料

高校作为相对独立的教育和科研机构,为了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必然要开展各类活动,这些活动自然要安排摄像、照相人员,对活动进行拍摄记录,从而形成日常活动声像档案资料。

2、教学活动声像资料

教书育人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十报告中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3年4月,在给清华大学的贺信中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体功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高校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正因为人才培养是高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围绕中心必然有许多教学、教研活动需要拍摄记录,从而形成教学声像资料。如用摄像机和照相机拍摄记录的教学研究活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学科竞赛等,还有老师制作的教学课件,这些资料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向外传播,形成共享资源,成为宣传学校教学成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另一方面,这些录像资料、照片、课件也是学校教学历史的记载,可以作为永久的资料保存。

3、科学研究声像档案资料

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是高校的重要工作为。科研工作对于推动高校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也具有关键的意义。科研既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既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必然要求。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用现代技术和设备记录下来的实验过程、研究过程、课题答辩、课题论证、科研成果及其运用效益等,从而形成科技工作声像资料。科学研究声像资料本身生动地记录了科研的过程,既可以作为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参考,也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参考,也是宣传学校科研活动的活态资料,也是记录学校科研过程的永久性资料。

4、社会调查声像资料

社会调查声像资料主要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师,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用摄像机、录影笔、照相机等记录的调查对象和调查资料。这类资料主要以录像带、磁带、硬盘等为介质,记录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比如,从事社会学的学者对三农问题的调查和访谈记录,对吸毒群体的访谈和记录,对环境污染事件的调查和记录,对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调查和记录等;人类学者对西部少数民族山区民间知识的调查和记录,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调查和记录;经济学者对新常态下小微企业现状的调查和记录,对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与记录等。社会调查声像资料资料,不仅是学校科研资料的重要来源,为科学研究提供鲜活的资料,也是向政府提供咨询的最有力的素材,还是后人了解这一时期社会现状的重要参考资料。

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第4篇

【关键词】课堂观察;S―T分析方法;问题类型分析方法

课堂观察是现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中使用最广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教师的课堂观察,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课堂观察方法定义

2002年,陈瑶对课堂观察方法给出了定义,课堂观察方法是指研究者(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如观察表、录音和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进行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王陆教授认为课堂观察是一种教育研究方法,它将课堂中的问题具体化为序列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序列单元,将课堂中的复杂情境转化为一个个彼此联系的空间单元,并透过对序列观察点的时间与空间单元的定格、扫描、统计、描述与记录等操作,得出观察结果,该结果能够帮助教师进行反思、分析和推论,并由此促进教师实践行为改进,最终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2]。

二、课堂观察的特征

课堂观察工作具有一定的流程,它分成三个阶段:课前准备阶段、课中观察阶段以及课后信息处理阶段。在这些阶段中,它需要确定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聚焦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行为。基于以上的行为,总结出课堂观察最基本的特征是:目的性、系统性、理论性、选择性和情境性。

1、目的性,是指课堂观察者在课堂观察之前就已经确定了此次课堂观察的目的,因此,所选择的观察方法、运用的观察工具以及需要观察的内容都是为了达到最终的观察目的。

2、系统性,是指围绕确定的课堂观察目的,将整个课堂观察的活动井然有条的、较为系统完整的展开。

3、理论性,是指课堂观察需要一定的教育理论做指导,偏于实证主义的定量观察和偏于解释理论的定性观察都不能正确解释教育的现象和问题,需要正确的理论来引导教育现象发展的正确走向。

4、选择性,是指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课堂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自己观察的侧重点,不可能记录显示课堂的所有内容。在课堂观察中,根据观察目的,有选择性地观察记录某些方面的内容。

5、情境性,是指课堂观察是一种现场进行的研究活动。它可以在行为和时间发生的同时就予以记录,不但可以记录现场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还可以记录观察者只可能在现场发生的一些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感受和理解[3]。

这些特征使得课堂观察研究更具有目的性,即通过对教师的课堂观察,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三、课堂观察方法的类别

根据不同的分类指标,课堂观察可以划分不同的类别,比较常用的课堂观察方法有:

1、自然观察与实验观察

根据对观察对象和情境的控制程度不同,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自然观察是指在在自然的课堂情境中,对观察对象进行记录、观察。而实验观察则需特别设计课堂情境,并且严格控制观察测量对象。

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的区别在于观察者是否借用观察设备,如果观察者通过录音、录像、专用教室等设备进行观察,那么就属于间接观察;直接观察则是观察者亲临现场,凭借

3、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根据研究者是否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及研究者是否在研究活动中扮演角色来区分是否为参与观察或者之非参与观察。参与观察者在活动中通过与被观察者的互动,深入了解被观察者的行为模式和文化特征;而非参与观察者只能作为旁观者置身于课堂情境之外进行观察。

4、结构观察与系统观察

结构性观察是指观察者采用记号或符号的方法对要观察的事件进行统计性观察或记录;系统性观察则是观察者利用编码量表等系统观察分析工具对课堂进行观察。

5、定量观察与定性观察

定量观察与定性观察的区别主要看搜集的课堂资料的特征与属性。定量观察是以结构化方式收集资料,并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定性观察是以质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以非数字化的形式呈现课堂观察的资料。

四、课堂观察记录工具

(一)定性的课堂观察方法

定性的观察是以非数字化的形式呈现观察的内容,包括书面语言,用录音设备记录的口头语言,用其他工艺学手段记录的影像、照片等[4]。课堂中的定性观察最基本的记录方式是田野笔记。它是指观察者通过书面文字的形式记录课堂观察中的所见、所听、所感等相关信息。主要记录课堂中人们的话语,可以是直接的引用,也可以概括要义,以便之后帮助观察者回顾当时课堂中的环境、人或活动。另外,观察者还可以记录自己的评价、情感等个人主观感受,以便课堂观察结束后做进一步分析研究。田野笔记的描述要竟可能详细,特别要注意对外显行为的描述。除了记录事件的表象,还要透过表象去揭露背后的本质,找出事件发生背后的原因。

(二)定量的课堂观察方法

定量的观察是以结构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主要的记录方式有记号体系分析方法、编码体系分析方法。而应用于课堂观察的常用的记号体系分析方式有五种,分别是:问题类型分析方法、课堂有效性提问分析方法、课堂对话方式分析方法、师生对话深度分析方法、目标学生非投入行为分析方法。编码体系分析方法国内外已经有上百种,其中最著名的是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对课堂互动分析的精度较高为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将定量的课堂观察方法和定性的专家点评相结合,通过“中西医”结合诊断,才能有效地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让教师高效率地进行改进,提升其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瑶.・课堂观察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王陆,张敏霞・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第5篇

一、倡导人人记录

在科学课堂上,有时为提高教学效率,对小组成员进行相应分工,记录往往只有一个人来做。长此以往,其他成员将会懒于动笔,漠视动笔,容易轻信别人,不利于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科学课堂中的记录不是个别人的事,而应是人人动手,都来记录。在课堂指导中,我们可以让小组每位成员,轮流担任记录员。很多时候,我们一般每个小组只发一张记录表,教师可考虑给每个人发一张,但在课堂上由记录员来完成其中的一张,这张表上反映的内容是经过大家讨论后的一致意见。其他成员课后完成,高年级的学生也可把完成的记录抄在自己的本子上。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把自己独特的观点记在自己的记录本上。

二、活化记录形式

科学课中记录的形式往往以一纸了事,或是表格或是单纸,这些表、单在上课时根据教学预设由老师精心设计、准备,学生要按步骤写下来,这样既费时又费力,有时半天也写不出来。这样学生也处于被动接受,缺乏自己的主动性。其实在记录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到科学研究上,要求学生长话短说,抓住“关键”和“核心”内容,精缩语言,当遇到写不下来的时候,可以用符号或图画代替。这样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保证有充足的时间来观察、交流、探讨和质疑;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科学表达能力,用严谨、精练的语言来表述一直是科学课追求的效果;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一开始学习记录的时候,由于认知、书写水平有限,不要让孩子过多使用文字,他们往往对书写抱有厌恶、抵制情绪,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可以用图表、图画、照片等孩子喜欢的形式来记录。

三、变记录表为记录本

在科学课中经常发现,每每公开课或实验研究时,各式各样的记录表层出不穷,但又有多少人去关注用完以后怎么处理。据笔者的调查,绝大多数学生下课时,将它随手一抛,丢进垃圾桶里,有的甚至丢弃在实验桌上。于是记录信息就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改进、整理及再利用,无法让记录成为学生、教师资料的积累,也就无法真正体现出记录的价值所在。要知道这小小的一张纸,凝聚了老师们多少心血,凝结了孩子们多少智慧,收藏了多少证据,怎能随便一丢了之。

为了不让有价值的东西随便流失,将它更好地收集起来,教学中,我让学生把每次的观察都记录在一个大本子上,而且让这个大本子夹在科学书中,做到书本与记录本同在。一份简单的记录表我们很容易丢弃,但是一本厚厚的记录本则不同了,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收藏。我们收藏的并不是一本简单的本子,里面包含了许许多多精练的科学知识、经验和证据。在这本小本子中,有些东西可能是科学的精华,但也可能有某些不科学的成分。在以后的学习中,当我们的发现与以前的记录一致时,我们就可以大大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在以后的学习中,当我们的发现与以前的记录相矛盾时,经过深入的反思,我们也能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四、把记录纳入评价

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刚刚起步的科学教学中,当有人提出如何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时,许多老师往往感到棘手和困惑。有人干脆倒退到以前的常识教学,用考试的方法,一张试卷决定输赢。其实,科学教育就像学生的学习一样,也需要用事实说话。为此,我尝试着用新的评价方法,把记录作为考试的一种形式,让学生倍感新鲜,也深受其利。科学课记录本是学生科学过程性学习体现,对于学生知识积累与技能掌握、对于学生过程与方法的养成、良好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是一种很好的形成性评价材料。科学记录本也是学生个人成长经历的见证材料之一,它使学生学习评价体现了过程性,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更加完整了。

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第6篇

课例研究是以课例为载体、以反思为前提、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的教学研究,大致需要经历“原经验——新设计——新行为”几个步骤,其中每一步都要经历“活动设计——实践——研讨——反思——调整”的过程。

课例研究是以团队形式开展的研究,特别强调团队成员的共同发展:第一,课例研究团队成员都是研究主体,既是研究者、观察者、评议者,也是被研究者、被观察者、被评议者。第二,课例研究团队的所有成员要全程参与。第三,课例研究团队成员间要相互协作、支持,以获得共同发展。

我们的改变

自2008年至今,我园已经开展了四轮课例研究,从中我们主要实现了两个转化。

从理念到行为 课例研究的落脚点是促进所有幼儿的发展,为了将这一理念落实到实践中,我们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开始,我们在小班开展有关“促进小班幼儿对图形认识的有效策略”的课例研究,比较关注教师制定的教学活动目标以及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宜等问题,而没有关注幼儿的发展。后来,经过专家指点,我们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接着,我们在中班开展了有关“帮助中班幼儿建构数量守恒概念的教学策略”的课例研究,经过几轮的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我们看到活动中幼儿很有兴趣地操作着材料,以为教师的教学水平大有进步,但是专家却认为幼儿的操作是毫无意义的。虽然幼儿手里都有材料,也都在“高兴地”“操作”着,可是幼儿只是按教师事先设定的步骤和方法在操作,并没有与操作材料积极互动。这样的操作是不可能促进幼儿发展的。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就必须充分地关注幼儿,掌握观察、了解幼儿的方法。因此,我们随后在大班进行了有关“大班幼儿学习测量的有效策略”的课例研究,有意识地探索了观察、了解幼儿的方法,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经过几轮课例研究,教师们终于树立了一切以幼儿发展为出发点的观念,并能将它落实到行为中。正如教师们在笔记中写的:“通过课例研究,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思考‘这个活动涉及哪些内容’,而会思考‘孩子将从这些活动中学到什么’。”“幼儿操作的真正意义是与材料积极互动,之前教师带着幼儿按教师的方式操作,幼儿自愿表达的机会少,也就是说材料限制了幼儿思考,教师语言限制了幼儿思考,操作方式限制了幼儿思考。整个活动中,虽然表面看上去幼儿理解了,但那不是幼儿的理解,而是教师的理解,所以没有达到促进幼儿成长的目的,没有体现幼儿的主动学习。”

从模仿到创新 我们最初是在专家帮助下研究的,主要研究教师的教学策略和行为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由于幼儿园教育对象和教育情境的特殊性,应用在中小学的“课堂观察技术”不太适用于幼儿园的活动观察。由此引发了我们的第三轮课例研究,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观察和记录”。课例研究小组成员自主设计了观察记录表,一起分析这些观察记录表的优势和不足,再据此进行数次调整,设计出了幼儿园活动观察记录套表,其中包括“了解活动中幼儿的具体情况的记录表(幼儿使用)”“师幼互动情况记录表(开放式记录表)”“幼儿操作观察记录表(半开放式记录表)”“活动后的统计表(封闭式记录表)”等。教师可以利用记录表中的信息进行总结归纳,对幼儿实际状况作出判断,以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的经验

经过反思和总结,我们认为在开展课例研究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统一思想认识 课例研究要求教师围绕课例进行合作探究,一起讨论怎样设计、组织好教学活动,展开平等“对话”,人人有话说,有问题谈,并从中吸取好的意见和创意。只有思想认识上统一,才能带来行动上的一致。

找准问题 找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课例研究的起点和取得实效的基础。首先,问题决定了对课例的选择,决定了研究思路,决定了研究中的评价活动。正如一位教师在笔记中所写的那样:“课例研究不要虚构,不要想当然,不要空谈大道理,而要切实解决教学中真实而具体的问题,要切合实际,有可操作性。”

那么怎样才能找准问题呢?在开展小班幼儿“认识正方形”的课例研究时,我们最初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活动设计得生动有趣,帮助幼儿感受并了解正方形的特点。但是第一次实施活动后,专家向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在操作环节,有多少幼儿操作对了?有多少幼儿操作错了?都是谁?第一次操作错误的幼儿在第二次操作时是否正确?幼儿在小组观察、辨别环节中是否说了他们拿错的原因?在后面的再区分环节中,教师是否继续关注了这些幼儿?他们是否已学会区分了呢?”专家的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确实,只有真正关注和了解全体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实际表现,才能解决促进幼儿发展的问题。由此我们把要解决的问题调整为“如何实现对活动中每个幼儿学习实效性的关注和检测”。

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第7篇

关键词:科学课; 课堂观察报告; 记录

一、观察缘由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为此很多老师都关注提问与回答,这确实非常的重要。但是,课堂上由于时间的限制,能够进行口头交流,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只能是少部分学生。学生的记录则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认知发展,展现学生思维的过程。科学记录是科学课堂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的把握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开展了以“学生探究记录主动性”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

二、观察基本过程描述

本次观察对象为科学组的一位青年教师,执教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下《昼夜交替的现象》。根据教材的内容,本次观察设计了“学生探究记录的主动性”观察表,将课堂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猜想假设”阶段、“探究记录”阶段、“小结延伸”阶段。参与本次观察的人员为学校各教研组组长以及教科室的部分成员,观察人员共10人,五(2)的39名学生分成10组,除第10组3人外,其余各组都有4位学生,每位观察老师负责观察4位学生。

在进入观察现场之前,我们充分熟悉了量表中的各项内容,统一了观察规划,要求观察组每位成员仔细观察学生在各个环节中的记录情况,并填写量表,以便在汇总时进行分析和诊断。

三、观察情况汇总表

观察活动结束后,我们进行了组内交流,并结合十位观察的老师的观察表,对每位学生的记录进行分析,从而获得了有关“科学课堂中学生主动记录”的汇总表(略)。

根据对汇总表中的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作出了以下总结:

1.在“假设猜想”阶段学生能独立形成猜想并主动进行记录的有37人,占总人数的;能形成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猜想的有10人,约占总人数的;交流后能主动进行补充记录的有16人,占总数的41%;在独立形成猜想中,学生共记录了7种不同的猜想,但在全班的汇总交流时,学生只交流了5种猜想。

2.在“探究记录”环节中,能主动进行记录的有38人,占总数的,交流后能主动进行补充记录的有25人,占总数的,其中除一人只补充了一种假设之外,其余24人都能将本课重点探究的四种假设“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完整的补充记录。

3.在“小结延伸阶段”中,针对“你已经学到了什么?”“你还想进一步研究什么问题?”学生能进行主动记录的有37人,占总数的;其中只记录“已经学到了什么的?”的有21人,只记录了“还想研究什么问题?”的有10人,这两个方面都进行主动记录的有31人,能对两方面都进行主动记录的有6人;交流后能主动进行补充记录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

四、对观察结果的分析

1.学生没有充分参与讨论

在“假设猜想”阶段,学生的交流前个人的记录中有七种假设,但在全班的汇总交流时,学生只交流了5种猜想,部分学生在交流时没有将自己的假设进行汇总。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的学生交流时仍在思考,没有跟上课的节奏;有的学生不敢表达不同于其他的观点,没有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2.能主动记录自己的想法

在“假设猜想”阶段,交流前能主动进行记录的占;在“探究记录”阶段,交流前能主动进行记录的占;在“小结延伸”阶段,交流前能主动进行记录的占。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自己的想法能很好的进行记录。

3.对他人的交流关注不够

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对别人的想法就不太关心了。在“假设猜想”阶段,交流后进行补充记录的有41%;在“探究记录”阶段,交流后进行补充记录的有;在“小结延伸”阶段,交流后能进行补充记录的只有2个人,占,这2人就是交流前没能形成记录的学生。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别人的一些观点、研究的结论、提出的新问题的关注度还不够,大多数同学只是关心自己想法,对于交流的关注亟需提高。

五、对教学的启示

1.让学生充分表达

学生表达得越充分,就越能展示学生的错误概念(迷思概念),使教师有机会了解学生的思维。

2.让学生学会分享

科学学习需要有参与意识,参与指的是拥有一部分,参加一部分或者与他人分享。“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是一种新的学习观,学生不可能“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所有过程,“边缘性”参与之后就需要“分享”。

3.让学生学会反思

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第8篇

活动时间:xx

活动地点:校长办公室

参加人:

活动资料:做一节课评课

《方向与位置》二年级XXX

主持人:XXX

发言记录:

一、做课教师介绍教学设计:

XXX:辨认东西南北是学生学习了上、下、左、右、前、后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教材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认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此环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意识,发展空间观念。后一部分认识地图上的四个方向,透过在地图上找方向,找淘气房间物品等活动来进行,并透过绘制校园示意图来进行巩固,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二、评课

XXX:《方向与位置》一课教学环节很清楚,与生活联系的密切,难点突破的层次性强,辨别方向的资料找得好,各个环节过渡自然,实效性强。

XXX:《方向与位置》一节,教师教态亲切、自然,教材挖得较深。认识东南西北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开火车游戏比较巧妙,在游戏当中巩固了东南西北的认识,学生兴趣较高。对东南西北认识清楚。

推荐:北斗星在学生前面回答问题时已经说过,但好像没按老师的设计走,故老师没有给予评价,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问题。

XXX:《方向与位置》一节,联系生活个性密切,从学生生活中取材,学生掌握知识较快,记忆深刻,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完成较好。

XXX:《方向与位置》一节,学生对从生活到平面图中方向的认识过渡的比较自然,学生对绘制地图这一方向的规定要求清楚、明白,是因为老师在这部分难点的处理上下了一番功夫,从地图到淘气房间的示意图,环环相扣,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一要求的理解。

推荐:教师在方向相对性的处理上还欠火候,例子再丰富些。

XXX:《方向与位置》一节,教师透过试讲,感觉进步较大,对教材的理解有了必须的深度,把握得较好。个性是在巩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时,透过开火车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并从中发现了规律,在对难点的处理上,层层深入,水到渠成,实效性强。

推荐:提高教师的课堂应变潜力和驾驭潜力。

XXX:《方向与位置》一节,环节清楚,顺其自然。

推荐:方向的相对性较难,时间可再长些。

总结:

XXX:我校青年教师李慧娟讲了一节《东南西北》。XXX、XXX两位老师认真备课,精心准备,XXX老师还与我探讨教学设计思路,经过一次次的试讲,这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研组的老师们在活动中用心发言、讨论、评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透过活动,大家进一步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困惑,收效还是较大的。正像李慧娟老师所说:透过这一节课我真的收获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在大家的帮忙下,我明白了一节研究课究竟就应怎样上,我必须会更加努力,使自己早日成长起来。

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第9篇

活动时间: 20xx年4月11日

地点:会议室

主题: 今天,教师应该怎样上课?(一)

人员:全体数学教师

主讲:孙娟

内容:

今天,我们教师应该怎样上课?应该怎样使教师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出来?应该怎样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下面,我从教学管理的角度,谈谈我的认识:

课堂是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怎样构建高效课堂,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名教师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有一次,我问一位很优秀的教师:“你上课成功的最大秘诀是什么?”那位教师告诉我:“课堂教学中,当我的心与学生的心融在了一起,教学肯定成功!”这位教师的话对我们很有启发,课堂教学的效率,实际上就表现在教师“用心”教和学生“用心”学上。师生之心相融,才能实实在在地获得教学的成功。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到师生心心相融呢?我提倡,课堂教学要有“三声”:

1、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严肃有余,活泼不够。课堂“火药”味太浓。课堂上教师老绷着脸,想用严厉来镇住学生。有时课堂上会出现斥责声、挖苦声,甚至出现哭声(不是感动)。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只会停滞或低效。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我们要懂得,师生之笑能舒缓紧张情绪,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心态,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树立欢乐课堂的观念,使课堂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我认为,每一节课,教师至少要让学生笑一次。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

2、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习惯于做“纠错”的`工作(这也是必要的),教学中经常出现“批评声”、“叹息声”,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无声”。其实,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如果没有错,那就不需要教学了。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赞扬之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积极兴奋状态。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要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要有学生对教师精湛教学技艺的赞美;要有学生对学生学习创新的赞美。。。。。。这些“赞美”,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提高师生的美感品位。这样教学,使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比较注重教学任务按部就班地完成,但教学没有特点,少有亮点。有的教师只强调学生的机械记忆(对某些知识是必需的),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枯燥感”,学习缺乏激情。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我们要明白,每一教学内容必有令学生“惊讶之处”。这要看教师是否能够挖掘教学内容并巧妙设置情景。教师本身也能呈现“惊讶之举”,这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并拿出教学绝活。“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惊奇感,要引发学生的惊讶声。这样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惊讶声的课堂,教学质量一定很高。

课堂教学中的“三声”,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师与学生心心相通,心心相融。这时的教学定能迸发出成功的火花!

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第10篇

【关键词】校本教研 听评课 课堂观察法 实效性

众所周知,听课、评课是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性的、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艺术展示、教学水平提高等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然而,审视我们传统的听评课,却存在“听而不觉”、“视而不见”的现象。因此,亟需寻求更好的听课、评课的形式和方法,营造―种互动研讨和坦诚交流的教研文化

氛围。课堂观察法听评课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一、何为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层次教研活动。课堂观察和传统的听评课有什么不同呢?首先,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它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其次,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授课老师和听课老师共同参与了整个工作流程。课堂观察作为校本教研的一个平台,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又提升了听评课效率,还促使整个教研组体的每一位成员的专业素质都得到应有发展。

二、分析本教研组教师现状,找准课堂观察点

课堂观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1)观察前的准备工作;(2)实施现场观察并做好记录;(3)整理信息并进行反思;(4)反馈并促进教学。基于课堂观察的目的和功能分析,课前观察要素的确定是有效开展课堂观察的前提基础,为课堂实时观察及课后分析评价提供方向与导向;课堂实时观察与记录是有效开展课堂观察的有利保障,为课后分析评价奠定基础和事实;课后分析与评价是课堂观察实施效果的有效提升,为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1.在不断追问实践,自我反思中确定观察点

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我们不可能在一次活动里全部解决,可各个击破!即针对具体情况,确定观察点,在一定时期内集中力量解决一个主题。

2.制定观察量表

确定课堂观察的重点、量表制作等相关事项,其目的在于给参与人员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便于观察者确认自己的观察点,为后续的行为奠定基础。根据课前会议制定的观察量表,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观察角度,进入观察,通过不同的记录方式,将定量和定性方法结合起来,记录观察到的典型行为,做好课堂实录,记下自己的思考。

3.分析观察量表数据

课后会议指在课堂观察结束之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针对被观察点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制定后续行动跟进方案的过程。课后会议一般分为自我反思、分析观察结果、思考和对话、提出改进建议等,时间一般定为课堂观察后的一两天为宜,为

时一个小时左右。

三、整改措施及效果

根据听课观察反馈出来的问题,通过我们课堂观察后会议的讨论与研究,寻找相应的对策。例如,针对本组英语教师课堂英语贫乏、不够流畅的问题,教研组编制实用课堂用语300条,要求每位教师熟背;针对教师语言不够优美的现状,教研组组织教师观看《走遍美国》等碟片,并要求教师模仿语音、语调。并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英语演讲比赛;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忽略学困生问题,学校修改教学业绩奖的考核条例,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了后20%的考核,促使教师有意识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况;针对教师问题的设计缺乏开放性、评价语缺乏激励性、及教师课堂互动预设性强而生成性弱等问题,学校采取每学年组织4-6位教师去杭外蹲点学习15天,到目前全组除两位老教师,其余都已轮训一遍,每学期组织全组教师去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地听课取经。通过三年的不断地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式课堂观察、整改,老师的薄弱环节被一个个地攻克,课堂观察提升了我校整个教研组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了教师参与主题研讨活动的热情,形成了互动合作的研讨氛围

教师们带着问题来参加,课堂观察后有针对性的研讨,成了教师感兴趣的重要内容。教师由被动的要我来,变为自愿想参加,课后评析活动也不再有老师请假,围绕课堂教学,根据自己的深度观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不同想法。大家认为,分享想法是一件很美妙的事!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

2.唤醒了教师自我提高与专业发展的意识

对教师而言,一旦学着去科学地观察课堂,必然会被带入一种研究状态。他们就会去思考“我记录前需要进行哪些准备”、“如何识别哪些数据是主要数据或次要数据”、“我清楚怎样记录才能使得到的数据更完整”、“随着课堂的进展在记录时,我又生成了哪些新的可推论的思路”等问题。长此以往,教师就会“像专家一样思考”。”(崔允.当代教育科学,2007)。

3.形成了一批会上课、善研究的骨干团队

课堂观察即教师参与研究,它不仅能促使被观察者更好了解和提升自我,同时也有利于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无论是处在哪个发展阶段的老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从而获得实践知识,汲取他人的经验,改进自己教学的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我校英语学科三年前是学校最薄弱的学科,而今,无论是教学质量、教科研论文,课堂教学展示、还是教师能力竞赛都走在全区的前列。

虽然,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积累了―些经验,但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系统的、持续的研究方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仍需要我们不断做出新的解答。传统的听评课在对课堂教学整体性的把握上有其可取之处,应该将其与课堂观察结合起来,将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结合起来,从而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课堂观察是一种合作的研究方式,如何扩大教师参与面和参与程度,从“要我观察”转变成“我要观察”,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如何提高观察者的素质,这是校本培训下一步要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Borich,. 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M].New York .

[2]崔允,沈毅等.课堂观察20问[J].当代教育科学,2007,(24).

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第11篇

活动时间:

地点:会议室

主题:解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人员:全体数学教师

活动资料:

一、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1、提高学生的教学素养,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

数学素养是人们透过数学教育以及自学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和观念,以及由此构成的数学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潜力的总合。

2、构建所有学生必需的共同基础和加强数学的应用和实践

应与时俱进地重新审视数学基础,根据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及构建简明数学知识结构的要求,确定数学课程的资料,应抓住数学知识的主干部分,突出基本原理和通用方法,切实加强数学课程的基础性。

3、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需要,带给选取和发展的空间

学生群体中存在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能够有不同的数学发展,。应带给具有差别性和多样性的数学课程设计,增加课程的可选取性,使数学课程适应与全体学生。

4、充分关注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探索求知

要遵循认识心理发展的规律,合理组织教学资料,要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构成和应用的过程,加强数学学习的活动,带给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

5、强化评价的教育功能,鼓励学生奋发进取

数学学习评价是对学生透过数学学习所取得的成果和到达的水平作出评判,同时对学生改善学习和完善自我进行导向;它又是实施教学反馈、评估和策略的重要环节。

6、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数学课程务必大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改革的用心作用,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有效手段和工具,成为获得信息资源和开展学习交流的广阔平台。

二、对各年级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1、三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潜力诊断中关于根据问题把所需的条件用直线连起来中的每本相册能够放几长照片就应连几项。

结果:学生如果能列出相对应的算式,就就应算他的是正确的。

2、用两种方法比较,并说明理由。这题比较速度大小与计算速度差是否属于一种方法。

结果:这属于一种方法,那里只能比较路程作为第二种方法。

3、五年级数学教学中,解方程的错误率十分的高,务必借助于验算才能提高正确率。

新教材中的解方程是比较容易出错的环节,因为没有正负数加减乘除作为基础,学生很难正确解比较复杂的方程。能够用移负不移正,移小不移大的方法,补充解题方法。

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第12篇

时间: 20xx年4月4日

地点:会议室

主题: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员:全体教师

主讲:马冲

内容:

对一年级新生的身心特点,使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能对自己和他人作出较适当的评价、能做到活动操作整理有条有理、作业认真、书写整洁等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教研组主要工作安排:

一、学习教材特点,增加实验意识。

教师进行集中、集体备课。要求每位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纵观全书,吃透教材,做好教材分析。

二、重视课堂教学,活跃研究气氛。

课堂内外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创设多种语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能落实实验教材倡导“多认少写,及早阅读”的识字新理念,应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玩中学,体验学习的快乐。做到每星期写教学随记一篇,每学期每人准备一个教学困惑和反思本,认真反思,至少做好一个个案研究,撰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并在教研活动中进行探讨研究,提升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三、抓好常规教育,培养学习习惯。

针对一年级新生的身心特点,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能对自己和他人作出较适当的评价、发言有序响亮、活动操作整理有条有理、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等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第13篇

为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教育评价,贯彻和落实《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价研究中心等单位以“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为项目名称,将承担的国家基础教育评价改革课题研究成果在更多的实验学校推广的同时,积极在评价领域开展相关的实验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

自2004年底到现在,相关的课题研究已经在全国12个省市近百所实验校中开展,其中利用成长记录袋进行学生评价的实验与研究,在安徽、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北京、浙江、江苏、重庆等省市59所实验校推广实验。三年来,利用成长记录袋进行学生评价的方式,已经受到广大实验校教师的普遍关注,一些学校在学生评价方面也取得一些成果。但经过笔者调研,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在运用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成长记录袋装什么,装的目的是什么,由谁来装,如何处理信度与效度,成长记录袋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时间问题如何解决,如何利用成长记录袋开展相应的评价活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困惑和模糊认识。

笔者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教师对成长记录评价优势与局限性认识不清。

一、成长记录袋评价的优势

1.有利教与学及评价的整合

教学过程是教的过程、学的过程、评价过程的有机结合。由于成长记录袋主要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取得的成果组成,教师可以将这种评价方式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记录袋是其他评价工具的一个有益补充。成长记录袋评价有助于教师及时收集有关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信息。教师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对儿童形成合理的教育预期,提出适当的发展目标。也可以根据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不断地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2.为学生发展性评价提供可以参考的资料

成长记录袋最大的特点是忠实地收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品,是传统的测试和其他评价方式有益的补充,从而更全面地说明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分析、评价学生持续的努力以及认知发展的趋向,为开放地、较全面地评价学生提供参考。

3.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激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

根据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较强的一元,通过记录袋,收集学生的作品,让学生通过制作、浏览作品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并从中增强自信心,获取发展的动力。教师可以通过作品,鼓励学生创造出展示自己才华的作品,并为他们展示自我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寻找学生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提供反馈及改进的建议,从而在发展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寻求相对较弱的方面发展的可能。此外,由于要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取得的成就,学生就成为选择记录袋内容的一个决策者,从而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的机会。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可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信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利用记录的作品进行评价的时候,通过展示、分享作品,也能够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从而增强以我为主的发展意识和能力。

4.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成长记录袋评价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个性化完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同教师共同参与作品的选择、项目的确定、标准的设计等评价,师生一起阅读档案袋里的东西,讨论学习过程中的强项和需要提高的地方,为学习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同时档案袋也是一种家校共同促进学生的媒介,通过作品及相互交流,更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全面的信息反馈,充分保障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成长记录袋的不足

1.成长记录袋比较耗费时间

实验校在应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发现困惑教师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虽然成长记录袋内容的收集、编排、保存等工作可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但用成长记录进行评价的过程,教师一定要参与设计和实施。调查表明,实验利用记录袋进行评价过程中,一天平均占用教师的时间30分钟左右,这为本已十分忙碌的教师增加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负担。

2.信度较低

成长记录袋由于内容的差异,标准程度较低,在进行评价时,往往由于内容较多,标准不一,无法进行相应整理、分析,尤其是用于较大范围的评价时难以控制。在实验校的实验过程中,发现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在一所学校,或在一个学区内,统一目标,提出基本的记录袋的内容框架,但不过分强调标准化方法,这样可以弥补一些记录袋评价方面的不足。但是由于成长记录袋自身的特点,我们不能因为这一不足,就过分强调标准的问题。

3.效度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难以保证

景泰尔等人的研究中,对成长记录袋评价与得分数与在同一领域中所作的其他评价所得分数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分数与标准化分数之间,基本上是或然关系。Herman等人的研究也发现,整体的成长记录袋评价评分与标准化评分之间的相关从到 不等。这种效度上的缺陷,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在实际评价时,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在成长记录袋中展示的能力与成就往往会产生怀疑甚至歪曲的认识,从而影响他们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为了保证效度,教师和学生在作品的收集时,在作品的代表性、入选标准和成长记录评价的应用范围上要进行深入思考。

三、改进意见

通过以上对成长记录袋优缺点的分析,笔者结合实验校的一些做法就应用成长记录袋进行学生评价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1.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在保证成长记录袋作用的前提下,减少教师参与的时间,教师必须把握好在应用中的作用和角色,实验校的一些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以指导和监控为主,不具体介入到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小的环节和内容之中,鼓励学生自我反省,教师把相应的精力放在班会、家长会上,利用成长记录袋进行展示、反馈,发动学生互评、自评,以唤醒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和培养评价能力。

2.创新监控及评价的方式

实验校大部分面临班额较大的问题,在侧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利用家长会、班会等机会,家长的参与及相应的指导都会有效地节省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增强自己工作的实效性。在开展的具体过程中,实验校的教师以不定期抽查,集体展示与评比、集体指导、互评等方式来进行监控、反馈和评价,也是一个可操作性强,可供广大教师借鉴的好经验。

3.选择适当科目和专题

成长记录袋是一个较好的质性评价方法,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特点,成长记录评价必须和每个学科的特点相结合。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投入,我们不能滥用成长记录袋,实验校处于小学学段,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课程数目减少,自然有利于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多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法。实验校的教师在实践中摸索了专题式、专门技能式等主题的档案袋,比如美术学科的素描专题,体育学科的跳远专项。这种选择适当学科、专题或具体技能式的成长记录,往往不必贯穿整个一个学期或学年,在相对投入较少的情况下,由于适用性强,效果很好,得到了广大实验教师认可。

4.对传统的评价方式进行改良和创新

我们提倡一种新的评价方式不是对传统评价方式一概否定。原有的评价方式,比如考试评价、作业评价等,为广大教师所熟悉,在评价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何对传统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是我们目前评价改革的一个薄弱点。在评价改革实验中,我们注意对传统的评价方式进行改良与创新,比如作业评价,我们在调查了解实验校作业评价的基本情况后,依据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对作业评价进行了改造,得到实验教师的认可和学生、家长的欢迎。实验内容如下:学生的数学、语文等各科作业增加目录页,目录页的内容为本次作业所属章节及每次作业的标题、序号及页码,同时在作业下方增加评语及学生自评和家长意见。作文与此类似,目录页中是每篇作文的序号、标题、页码,下方为教师评语及学生自评和家长意见。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简单的改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第一,这样的改造不增加教师的负担,并将评价融入到原有的工作中,得到全体实验教师的好评,被教师们称为“不用袋子的成长记录”。第二,增强了学生学习自我评价意识,新课程提倡学生自评,自评目的除了自我鉴定之外,还应该发挥激励和改进的作用,学生通过目录页能够很容易对自己的过往所学及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自我反思,以求改进。第三,密切师生关系、家校关系,一个简单的目录记录了教师的教诲、家长的意见和学生的想法,学生通过阅读教师和家长的评语及批改意见感受老师对自己的期望,教师通过阅读目录页获取教育教学信息,这种改造为师生、家校搭起了情感与信息沟通之桥。第四,帮助学生系统化所学知识,增强学习的成就感,目录页将课本的内容以作业的形式系统化的呈现出来,学生在作业及自评和他评中感受进步,能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5.加强宣传及培训工作

利用成长记录袋进行学生评价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评价方式,在应用过程中有扬弃的过程,需要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进行完善和创新。在实验校开展相应的工作时,利用家长会、班会等活动形式,争得了家长、社会和学生的认同,在实验过程中没有遇到太多的外来阻力,因此学校和教师在利用过程中要注重宣传,争得社会、家长、学生的支持。在实验过程中,笔者也发现,有的教师只注重收集相应的作品,把成长记录袋评价等同于资料袋和文件夹,在利用记录袋开展学生自我评价与自我反省方面重视不够,设计上随意性较大。教师是成长记录袋评价的监控和评价者之一,必须具有必要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第14篇

我们忽略科学作业本资源,很大程度上是对科学作业本作业的认识不足,我们对作业本作用的认识局限于课堂教学的评价反馈,也就是作业本最为常见的功能。然而科学作业却有它特有的不同于语数等学科作业的特点。笔者以六年级科学作业为例,谈谈个人对科学作业本作业的初浅认识。

一、对科学作业本作业的认识

1.作业本题目着重于体现实验探究的过程性评价。

科学课是一门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学科,《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阐述:“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如科学探究的特征。”以上阐述不难发现,科学课中实验教学占有极大的版块,因而作业本中对于实验教学的评价着重点也相应落实到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如作业本中大量的实验研究计划和实验记录表等题目几乎占了作业本题型和题量的70%以上,教科版六年级的科学作业本中仅实验记录表就有近50张,约占六年级科学教材课目总数的78%,科学作业本的评价侧重点可见一斑。

如滑轮与斜面的实验活动记录作业,见下图。

此类题目的主要功能是记录孩子们探究的数据以及通过分析数据后发现的规律或结论,评价的着重点是孩子们探究过程中得到的体验和发现,属于过程性评价,如果把此类评价作业放到课后完成,无疑违背作业本编者的最初编写理念。

2.作业本题目着重于实时观察的记录性评价。

“观察,观察,再观察”,科学素养中,观察无疑是很重要的一环。同样,科学作业本中对于观察作业的设计也是重点之一。作业本中的观察作业不胜枚举:观察校园植物,观察昆虫翅膀……根据作业本中的观察类题型,我简单地把它归纳为两类:课内观察和课外观察。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观察的题目,我们都不能忽略“观察记录”最明显的特征,即观察记录需具备及时性。

3.作业本题目着重于课堂实践操作型的评价。

科学作业中问题解决型的题目也有不少,就是“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这类题目评价的是孩子对科学知识的应用,而作业本中的这类评价内容常常与课堂教学活动相配套。如六上年级《用纸造一座纸“桥”》一课中的作业:

活动记录

用1张旧报纸,设计建造一座可以承受200克重、跨度为10厘米的桥。

从上述作业活动不难发现:活动结束,作业也相应完成,甚至课一开始就需要先进行设计方案。而此类作业课堂完成,其实孩子们经历的是一个“理论――设计――验证――改进――总结”的科学研究过程。如果这类作业仅课后完成,恐怕孩子对于上述的科学经历是缺失的。

4.作业本题目开辟了课外阅读延伸性的评价。

科学作业本中有一类特殊的题目――科学课外知识的介绍。这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延伸、深化。初步统计六年级作业本课外知识题型共有以下13则,约占六年级课时数的20%,即平均每5课有一个课外阅读题出现。

从上述阅读内容发现,课外阅读内容都与我们的课堂教学环节息息相关,大部分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可以很好地为课堂教学所用,在课堂中渗透这类作业,既解决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又提升了孩子们的科学学习兴趣,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二、作业本在课堂教学中的利用

通过对作业本作业的正确认识,我们惊喜地发现科学作业本确实是一项不可多得的课堂教学资源,那么如何扎实、有效地利用作业本资源,使之真正落实到科学课堂教学工作中?使之既成为教师教学的一种方法,又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一个场所呢?笔者进行了以下的教学探索。

1.让作业本成为学生科学研究的记录场。

良好的科学记录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科学研究中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准确记录。而通过记录也能向我们展现孩子们真实的发现和他们的研究成果,这是孩子科学精神的真实反映。美国孩子每人备有专门记录科学课研究发现的笔记本,而从我们本地区看,似乎还没有这样的先例。但仔细研究作业本,我们发现:它是孩子们最好的笔记本!它既能培养孩子实事求是的态度,更有比笔记本更有利的一面――能向老师展现孩子们的研究成果,老师还可以清楚知道全班孩子的研究动态。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所给出的“具体内容标准”有众多直接与研究记录有关,如“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等等。据统计,六年级作业本中要求学生运用研究记录进行学习的内容占了至少70%以上,包括:观察记录、统计记录、调查记录、测量记录、动植物成长记录、信息收集记录、检测记录、实验记录(狭义的)等近十个种类。

基于以上两点,科学作业本无疑是最好的笔记本,我们可以把课堂中的实验数据、研究发现直接记录到作业本中,甚至还可以创造性的利用作业本,使之更好地凸现笔记本的作用。

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第15篇

一、精心设计,提高实效

科学实验记录单的设计应该根据具体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操作需要,针对不同年龄孩子的心智特点,结合学生的逻辑思维,根据实用性原则精心设计。设计时,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常用的有表格式、图表式等。例如我在教学《我们吃什么》时,根据实验的需要设计了一份表格式记录单(根据实验结果,在相应的表格中画“√”)。

这份记录单不仅简练明晰,而且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

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有些实验操作往往需要很多次试验,因此表格式记录单的设计要考虑到可以多次记录实验结果,做到科学合理,有效地为学生实验操作服务。例如《测量一个摆一分钟摆动的次数》,记录表可以为:

有时一张空白纸就是一张实验记录单。路培琦老师在执教《连通气球》时就是用白纸做记录单的,记录形式更为新颖独特。他让学生在白纸上画“”,每当实验中有一个发现就画一个“”。如此别出心裁的创意,不仅简便易行,而且讲求实效。学生无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繁杂的文字记录上,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动手操作,获得更多的发现。

实验记录单的设计形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原则上记录单应该简洁明了,易于记录。如果只需要画个勾、画个圈、贴个标志,就不需要学生长篇大论地去书写。实验记录单的设计还应该科学合理,紧扣目标,同时又要给孩子充分的空间,真正提高其实效性。

二、科学使用,锻炼才干

记录作为科学教育活动的一个环节,它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及结果的书面呈现,清晰地体现着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成长足迹。因此,科学记录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示,而且在于意义生成。也就是说,记录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呈现某些信息,也不止是为了归档供日后查阅,而是为了解释和理解,提出新的问题。它是实现师生共享共创、共同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如果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记录”这一独特价值,其结果必然是对记录只停留在走过场的无目的状态或是对记录的漠视――不展示、不交流、不评价、不批阅,甚至随意丢弃。

实验操作完毕,我们要及时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数据和现象,并将实验的发现归纳概括出来,同时给予学生充分表达实验操作中的问题及发现的机会。

三、妥善保管,收藏财富

孩子们的科学记录是他们最好、最真实的科学书,因为它记录了孩子科学思维的轨迹,是其研究的经历,也是我们评价孩子的科学学习的重要依据。同时,科学记录也是学生科学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实验证据。

曾经观摩了一堂公开课,学生和教师合作完美,借助记录单大家得出了精彩的结论。下课了,学生问教师:“老师,这个记录单怎么办?”教师说:“随便你处理。”饱含着孩子们心血的研究成果竟被随意处置或当作垃圾丢掉了,实在不妥!

其实,除了能及时反映实验结果之外,实验记录单还有许多价值:我们可以根据记录单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从中发现学生的记录问题、操作失误;我们能从记录单中反思自己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是否便于他记录真实的科学现象,是否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完善下一回实验操作设计和实验记录单内容形式的设计,对我们科学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应当妥善保管,装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

把记录单收进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一个完整的记录袋让学生整个学期的研究和发现都得到了收藏。这份宝藏,对学生个人和教师来说,无疑都是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啊!

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第16篇

数学“成长记录”作为我校评价改革体系中的一项内容,前期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记录内容与记录方式,数学“成长记录”逐步成为数学组的一项常规工作。但随着近年区域内教师流动、交流幅度的增大,一批新进教师对这项常规工作基本处于模仿操作中,而一批“老教师”也出现了“吃老本”的研究倦怠状态。如何让所有的数学教师对数学“成长记录”的研究价值有一个全新的、更深入的认识?如何从数学“成长记录”的研究现状中找出亮点、发现问题?如何在后继的研究中提高数学“成长记录”的质量?我们从三个方面开展校本教研。

一、学习认识数学“成长记录”的价值

数学“成长记录”作为一种学习评价方式,旨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期望建立目标多元、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对于数学“成长记录”的这种价值定位,我们从《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寻找理论支撑,由教研组长结合《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学习评价”的研读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

二、调查分析数学“成长记录”的使用现状

为了全面、科学地了解数学“成长记录”的研究现状,我们围绕数学“成长记录”的认同度、内容设置、操作方式和评价方式4个方面设计了3份调查问卷。参与调查问卷的对象是全校20名数学教师(包括聘用教师),1~6年级72名学生代表(每班2名,随机抽取),以及参与学生调查问卷的72名学生家长。

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由数学学科组3位年段组长对各项数据进行汇总统计,最后由学科主任进行调查分析,并将“问诊”结果在教研组进行解读。

1.对数学“成长记录”认同度的分析

2.对数学“成长记录”内容设置的分析

(1)教师最常用、学生最喜欢、家长最欣赏的三项内容统计:

(2)教师指导最有心得的内容推荐

(3)学生写数学日记通常会选择的内容分析

3.对数学“成长记录”操作方式的分析

4.对数学“成长记录”评价方式的分析

老师采用、学生喜爱、家长欣赏的评价方式:

三、提高数学“成长记录”质量的行动

认识指导行动,行动影响效果,效果促进认识。教师对数学“成长记录”价值的认识决定其记录内容的选择,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记录的质量,而对记录质量的反思又会促进教师对“成长记录”的进一步认识。

1.提高对成长记录使用意义的认识

教师的认识分析:

将“成长记录”窄化或等同于一种作业或一种资料积累,这种认识会导致“成长记录”的内容选择范围狭窄,更多地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忽视学习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一应试意识太强,除了“常规内容”,其余均为“知识整理”。二“为做而做”,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简单地布置学生完成任务。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首先要对数学“成长记录”的价值进行重新认识,本次调查问卷分析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在思想上接受“成长记录”这种学习评价方式。

2.思考我们已有的使用行为

不思考就行动,那是机械操作。机械操作的直接后果就是会让我们做太多的无用功,苦累了自己的同时还会给学生造成额外的负担。

思考一:“成长记录”的“常规内容”,如何更有效地记录?

我们应该认识到,影响数学“成长记录”质量的主要原因肯定不是“学生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学生能力不够”。在前期研究中已经形成比较成熟做法的一些“常规内容”中,首页封面、数字告诉你、单元整理、资料搜集等,几乎所有学生记录起来都驾轻就熟且广受欢迎。而学分银行、能力展示、数学日记、学期总结等内容的记录难度和受欢迎程度却在不同年段、不同班级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显然和操作方式以及老师的指导是否恰当、到位有关。我们要对一些难点内容的操作方式以及指导方法进行研究、探索。

行动:教研组内进行成功经验交流会,让各“常规内容”指导最有心得的老师介绍具体操作方式;研究形成“数学告诉你”“学分银行”等内容的记录细则;进行“能力展示”的操作反馈交流,提高展示内容、形式的可操作性;制作各册电子“成长记录”,形成资源库,做到经验共享,避免单兵作战或重复劳动。

思考二:“成长记录”除了“常规内容”,还有哪些内容?

学生和家长在调查问卷中均提到:希望增加“成长记录”的内容。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目前采用的内容还有待更丰富,要开发出更多学生喜欢,实践性、探究性、创造性更强的记录内容。“课标”中提倡的开放式问题、活动报告,部分老师采用的预习笔记、课堂探究活动、观察日记等,我们要多研究、多尝试。

内容的开发,本质上不是记录形式的增加,而是课堂教学的转型。数学“成长记录”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过程的单薄必将带来记录内容的单一。我们只有审视自己的课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才会为学生创造更丰富的“成长记录”。

行动:级部研讨,提出本年级上、下册除“常规内容”外的5次具体内容,并制定每次内容的记录细则;教研组内进行数学“成长记录”内容推介会,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申报省级课题《“少教精学”为主旨的怀德数学课堂文化的实践研究》,以“综合与实践”教学研究为突破口,逐步实现日常课堂教学的转型。

思考三:“成长记录”的评价结果,如何恰当地呈现和利用?

数学“成长记录”本身是一种学习评价,而对每次“成长记录”的评价,其实是一种评价结果的呈现。从调查中发现,教师的评价方式受具体操作的影响,学生更在意情感的体验,而家长关注的是孩子的发展。“课标”强调,评价结果的呈现和利用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发展。如何在操作层面和价值定位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我们需要思考与探讨的。

行动:在思考、实践的基础上,每位教师推荐5条自己的“成长记录”点评在年级组交流,教研组汇编成册;进一步研究、完善“学期总结”,形成全面有效、方便操作的“素质报告单”;利用好“亲近数学网”和班级网页,发挥网络互动平台的交流功能。

3.相信科学使用会有好的效果

所谓效果,并不是将呈现学生数学“成长记录”结果的“数学成长册”做得多精美作为衡量标准,更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达到统一的要求。每次“成长记录”不是一道数学习题,通常有一个标准的正确答案,非对即错。它追求的是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数学“成长记录”是否发挥了发展学生的评价功能,这应成为考量它的效果的唯一标准。

数学“成长记录”从设置到现在,经历了最初仅仅写数学日记的浅表阶段,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摸索,我们在不断地再反思、再实践中逐步清晰认识,完善做法。坚信,坚持,效果就在眼前!

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第1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观察评价研究评价工具软件

上完一节课,教师非常想得到课后反馈,有来自学生的也有来自观察者的。一堂课的定量结果与定性结果如何给出,对客观性与主观性分析如何界定,都是我们进行课例研究的内容之一,对于听课者,要有计划地觉察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表现,还要观察教师在教学中的过程,记录各个时段教与学的内容方式,为课后的评价提供客观的数据。若能方便快捷地把课堂观察到的现象,师生的活动快速分类记录,让系统和评课者共同完成任务,就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一、运用课堂观察工具加强评课量化分析

随着高中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课例,教师在如何上好一堂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经过课前的精密策划,课上的精心组织,课后的认真反思,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课堂观察和课堂评价是获取教学反馈的重要渠道,也是教师调整管理措施、实施有效管理的前提条件。现场听课,记录的数据能即时的用图表的方式展现评课者眼前是很重要的,看上去直观,时序清楚,分布有序,参考价值较高,便于评课者为主观判断提供依据,要想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系统自动把数据图形化展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图形自动跟着变化,与教学时序同步,每个时段师生在做什么都摆在图表区,各自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关系,根据数据绘出s T曲线,以图形的方式直接表现教学过程特征,通过采样数据绘制Rt ch图,用来呈现教师行为占有率Rt与师生行为转换率ch之间的关系。活动曲线与问答曲线反映的是客观现实,评课者记录的观课评语从另一个角度再现了现场的效果,评课系统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数据采集的效率,对采集的数据自动量化分析,加强了分析深度,加快了分析速度,量化分析为评课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客观评价教学,发挥观察数据作用

新课改实施后,评价对象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综合发展趋势,从以往侧重教师的教转向面向教学结果的同时,也考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只关注知识的掌握转向全面关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评价既关注“有效教学”结果的达成,也关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状态表现。强调评价标准从单一走向多元,从静态走向生成。总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师的发展,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这对观察研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用的评价方法一般如:

从教师教学的维度方面不但要记录教学环节及其时间安排,还要记录不同活动形式所占的时间比例。观察者要按照设定的时间间隔记录,课后要分析教师与学生在这节课中各自的活动形式和占用的时间分布比例,数据的记录,汇总,统计是耗时费劲儿的事。

从师生互动方面不但要关注教师的提问对象、提问的次数,还要关注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回应和指导,从教师提问问题的类型方面不但要知道有哪些问题、认知难度如何,还要关注提问后留出的时间。提问与回答往往是很快的节奏,要记录准确的时间分布是很难操作的。

从教师关注群体方面,不但要知道提问了哪些学生,还要知道被提问的学生在教室中的分布状况。教师在教学中比较习惯叫熟悉的学生回答问题,容易忽略群体,特别是座位离讲台较远的学生。从回答中分析,记录学生的进步和态度也比较难。

对于这些任务的落实,靠传统的人工纸质记录方式需要多人分工落实,实施起来显然比较困难。但这是授课教师和评课教师非常想得到的数据。在现实的听、评课活动中,基本上是下课后立即组织评课,传统的人工纸质记录方式后期处理需要时间,汇总分析数据显然滞后,即便有了观察数据还要进行数据分析,精细程度也不够,往往评课者主观评价较多,客观量化的评价较少,这对全面客观的评价一节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要解决大量数据的采集,使用工具软件辅助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高效采集数据,课后提供数据,及时分析数据,才能充分发挥观察数据作用。促成听、评课实质的变化。

三、研发工具软件,提高采集数据效率

观察数据需要即时记录与快速分析,当每次采集数据的时间间隔小于30秒后,完全依靠人工记录很难实现,而且需要多人分工实现。针对这些需求,研发一个用于听课辅助记录教学过程的工具软件是非常必要的,结合多年的教学与听课、评课经验,感觉到要是有一个能方便快捷地把课堂观察到的现象,师生的活动快速分类记录,让系统和评课者共同完成,就可以大大提高效率。由于记录的数据是大量的,分析的数据也是大量的,考虑用数据库管理是比较适合的,根据这一设想,笔者研发了基于数据库管理下的评课软件,在教学评课中使用,受到大家的欢迎。

1,数据分类

课堂观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课堂中所发生的一切都记录下来,要把教学行为分成几类,重点观察,根据教学需要列出分类要素,便于评课时选择,分类需要结合评价的科目不同有所侧重,以信息技术教学评课为例,首先是按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分类,其次是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分类,如图l评价项目表(前面标有T字的代表教师,标有s字的代表学生),再次是观课评语。

(1)活动分类:

教师活动:演示演算讲解、巡视指导、分析引导、请学生示范并点评、评价总结归纳。

学生活动:观看示范或听讲、规划或实验操作、分组活动讨论交流、互动分析相互观摩。

活动分类可以记录并分析出师生在不同的时间段中主要教学行为,各自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关系,根据数据绘出s T曲线,以图形的方式直接表现教学过程特征,通过采样数据绘制Rt ch图,用来呈现教师行为占有率Rt与师生行为转换率ch之间的关系。

(2)对话分类:

教师的提问与答复:提出问题、接纳学生感受、赞许学生行为、接受学生观点、指示或命令、批评或辩护权威行为。

学生的回答与发问:回答老师的提问或按要求表述、主动表达或向老师提出问题、静止或疑惑暂时停顿或不理解。

对话分类主要以弗兰德斯互动分析为理论依据,通过课堂师生语言互动、生生语言互动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根据数据看到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反馈,看到关注个体与群体的效果。

(3)观课评语:

观课评语可以事先设定一些,也可以现场录入,属于主观评价的部分,侧重于用文字描述评课者的感受。

2记录方法

数据的记录完全依靠系统是很难实现的,需要评课者告诉系统:目前进行的是教学中的什么项目、教师和学生分别在进行什么活动,以哪一方为主,系统按照设定的时间间隔自动记录下当前选择的项目并延续跟踪,当教学活动发生变化时,只需评课者单击一下新的对应

项目系统马上做出反映,转向新的记录项目(如图2)。

常规对话记录可以用选择项目记录,也可以用座位表方式记录,这样不但能记录师生对话的时间,还能记录回答问题的学生座次,一节课下来,哪几位学生回答了问题,被提问了几次都记录了下来,对分析关注个体与群体的效果有直接的意义。

为了减少评课者录入汉字的时间,常用的评课术语可以从列表中选入,也可以由评课者录入,系统会把选中的评语追加到对应的时序中。

3图形表示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