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墨情况总结(31篇)

山崖发表网工作总结2024-03-20 11:54:0014

青山不墨情况总结 第1篇

跟随央视一套热播的大型生态文明题材电视剧《青山不墨》的观看,伐木工人一次次喊山“顺山倒”震撼了我的心灵。剧中的环境、场景、人物、情节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熟悉。我是上世纪70年代初来到伊春市美溪林业局的,这就是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我就是在这些故事的情节中长大的,就是这些平凡的林区伐木工人工作生活,一旦融汇到中国故事这部大书中,就引起了无比的心灵震撼。

剧中通过伊春林区创业、改革、转型三个历史阶段,充分展示了林业工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无畏精神和林区人红色基因的传承,谱写了林区人弘扬马永顺精神、红松精神,守护大森林的赞歌。演绎了林业工人由大肚子锯、弯把子锯伐木到油锯伐木,由人工和牛马牵引原木到集材50的使用;由利用河水的流送到小火车和汽车的运材,由采伐到种树以及天保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阶段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马永顺是全国劳动模范,我是听着他的事迹长大的,可以说他的事迹家喻户晓,老幼皆知,通过观看《青山不墨》我又重新感悟他的事迹,又一次震撼了我的心灵。他受到了党和_14次接见,他一个人为国家伐木36500棵树,退休后主动义务造林,直到晚年实现了向大山“还债”的夙愿。

孙海军的事迹让我感受到了林业工人的责任和担当,他是育林功臣,所经历的整地刨穴、植树造林、打带抚育的活我也做过,感同身受。他清醒地认识到山采伐秃了,林区的根就没了,他栽的树如果按照两米的.株距计算的话,可以绕地球一圈,这样的事迹又一次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这是一部跨越70年的生态文明题材电视连续剧,他就发生在我的身边,可我却觉得他就是那么的平凡。如今,重新回顾那段历史,真是处处平凡衬托的就是伟大,处处微小彰显的就是丰碑。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汇聚了老一辈林业工人的英雄群体,为了全国的开发建设,用鲜血和生命贡献了巨大力量。“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在剧中我看到了我的父亲和外公的身影。我父亲上世纪70年代来到伊春,就在林场小队当工人,起早贪黑,冬季伐木季节还有农村来的牛马套子的亲属住在我家,和我父亲一起去林场伐木运材。我的外公也是老一辈林业工人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在我的记忆里他永远在上班,几乎我见不到他。每天早上我醒来时他已经上班了,每天晚上我睡觉了他还没回来,尤其是冬季他更是顶着星星上班,披着月亮下班。上林场,去小队,同工人一样,战斗在伐木的第一线。那时的我对外公是敬畏的,现在通过观看这部大型生态文明题材电视剧《青山不墨》,我才了解外公当时的生活和工作,从心底升起了对外公的敬仰,外公也给我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他就是我心中的英雄。

这部波澜壮阔的电视连续剧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沿着时间的脉络、随着时间的推移,把林业三代工人的历史使命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真实的展现了老一辈林业人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面对森林的过度采伐,林业工人陷入思考,进行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探索和变革,开展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生理念。

这部电视剧质朴、纯真、自然、清新,语言诙谐幽默,东北话贯穿全剧,配合艺术手法的运用,展现了东北人纯朴豪放的性格,像大山一样厚重、像冰雪一样纯净、像红松一样挺拔,面向困难,敢于挑战,敢于拼搏,敢于担当,无私的奉献;面向死亡,不畏惧,不退缩,冲锋在前。这种品格的传承、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承,承载着光辉的岁月,遗传着老一辈林业工人的基因,激励着林业工人的后代,脉脉传承、永无停息。

让我们用不负绿水青山的使命,来描绘“青山不墨千秋画”,谱写“绿水无弦万古琴”。踏着老一代林业人的足迹,为“让伊春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贡献力量!

青山不墨情况总结 第2篇

近日,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的主旋律电视连续剧《青山不墨》以主题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赢得广泛口碑,收视率攀升。这部年代大剧,以催人奋进的艺术感召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的中国人,奉献了展示中国力量讲述中国故事的精神大餐。宏大主题叙事、重大历史转折、红色基因传承,彰显了百年来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在中国_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坚定信念。《青山不墨》坚守人民立场书写人民史诗,以人民的力量筑起生态文明屏障,护佑子孙万代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一、 以重大历史转折为节点 深化生态文明主题

《青山不墨》作为主旋律电视剧亮点非常多,但生态文明主题格外引人注目。20世纪末,__旨在通过人工造林和自然恢复的途径,改造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实施了“天保工程”战略。从而将大小兴安岭纳入可持续发展体系,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拉开大幕。《青山不墨》主题叙事并非聚焦这一时间节点,而是追溯历史,定位在中国社会迎来翻天覆地重大转折,中国_领导中国人民全力以赴建设社会主义新家园。以建国初期开发建设为时间节点,深化生态文明主题,歌颂生态文明先驱,正是《青山不墨》对主旋律电视剧的贡献。

黑龙江自然秉赋得天独厚。作为资源大省,黑龙江在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_最早的解放区和战略后方,源源不断的物资运往前线,取得了解放战争最后胜利。和平建设时期,黑龙江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量粮食、木材、石油、矿物、畜牧等资源。作为中国森林工业基地和生态安全屏障,黑龙江以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有效地阻挡了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蒙古高原的沙尘暴,并以丰沛的水分调节了中国北部气候。据2021年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统计数字显示,目前黑龙江林地面积2617公顷,森林覆盖率47. 3%,森林蓄积达到亿立方米,是名符其实的生态大省。

二、以追求写真的艺术手法 镌刻中国精神的时代丰碑

《青山不墨》作为主旋律电视剧,以精湛的艺术手法营造气氛、雕刻人物性格、描绘生活细节、制造矛盾冲突。所有艺术手段的运用其前提都是突出现场感,强调照相机般的真实。使电视剧具有一种“穿越气质”,带领观众亲身体验了极寒天气冰封山林的伐木大会战。随着画面不断闪过,一个个特定时空,带入感极强,其爬冰卧雪寒风刺骨感同身受。

每一部电视剧都会呈现独特的环境基调,从而为作品铺设一条叙事渠道,让故事垒架而起,凝重的青铜底色就是《青山不墨》严肃庄重的色调。无论是采伐现场工棚道路,还是林场院落居家摆设,都呈暗色调,与圣洁的白雪形成对比。在青铜底色和白雪环绕下,每位演员身上似乎都能敲击出铮铮铁骨的声音,雄伟而强悍。

在这种底色上,生动的人物形象,让一切都活色生香起来。为土味十足大刀阔斧地雕刻提供了基质。以往,我们常常失望于有的主旋律电视剧,会在突出宏大主题叙事时,失手于人物表达上,造成人物空洞不接地气的硬伤。《青山不墨》剧组选择的群众演员都是60多岁能够有力地承载这段命运的林业工人。他们最容易找到感觉,他们浑身都散发出开发建设时代的气息。从喊森林号子“咱们工人,哼哈嘿”“有力量,哼哈嘿”,到劳动间歇围拢一起大谈特谈狍子野猪习性,还有长期伐木练就的一副顺风耳,连几百米之外的木头几分钟后“顺山倒”都能分辨出来。这些普通人但又并不普通的英雄群像,就这样烙印在观众心里。

电视剧之所以能够吸引观众追剧,很大程度上需要契合观众的心理期待。而高水平的矛盾冲突设计,往往会把戏剧推向高潮迭起,引发收视效果。矛盾冲突的设计也即埋伏着很多包袱,从而使故事情节步步深化,形成内在张力。《青山不墨》的矛盾主要来源于上级不断压担子提高产量,而生产工具落后、粮食短缺。面对五万立方、十二万立方等任务加码,甚至“完不成任务提头来见”的紧张局势。增产就等于上战场,勇者上逃者下。马永祥接替王福民担任一大队长,表面上是王福民闹情绪不上班,实际上是逼马永祥大胆拿自己开刀树立权威的手段。当上级准备树王福民为负面典型时,这个迷底才由郑毅揭开。而此时,观众才猛然醒悟,被情节深深地感动,满足了观众不希望两兄弟闹翻的心理期待。

为原汁原味地展现黑龙江大森林原始自然风光,剧组从原始森林到崎岖山路,从林场小院到工地窝棚,都采用了实景拍摄。冬季正是伐木黄金季节,在千里冰封严酷的自然环境下,不仅展示了中国工人大无畏的牺牲奉献精神,体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也将黑龙江的大美风光尽收眼底。

三、以现实主义创作自觉 传承英雄文化基因

黑龙江是盛产英雄传奇的地方,是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诞生地。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开发建设时期,每个历史阶段都会诞生一大批文艺作品,歌颂这块土地上发生的无数催人奋进的英雄故事。

从萧红、萧军、金剑啸、舒群、罗烽、白朗等_文学先锋的家国情怀,到延安革命老区带来的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理念;从萧红《生死场》、金剑啸《兴安岭的风雪》、抗联的《露营之歌》、解放区的《中华女儿》《赵一曼》,到新中国的《林海雪原》《赵尚志》,以及新时代的《黑龙江“四大精神”颂》《东北抗日联军》《战火中的芭蕾》《共和国血脉》《超越》等大批文艺创作,都在歌咏这块土地上平凡而永恒的英雄人物。

优秀的文艺作品是时代的精神给养,时代呼唤励志之作。《青山不墨》以现实主义创作自觉,传承了这块土地世代吟诵的英雄文化基因。作为一种优秀的精神资源,《青山不墨》在新时代引导我们回望历史,敬仰英雄,凝聚起干事创业的信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油鼓劲。

青山不墨情况总结 第3篇

传承伊春林业精神,做生态文明人

电视剧《青山不墨》艺术地再现了伊春林区艰苦创业的历史。当我看到电视剧里大雪纷飞的莽莽林海,我就为家乡伊春的壮美而自豪;当我看到憨厚的林业工人,穿着大棉袄,爬冰卧雪,砍伐树木,我就想起了我的老父亲。

我的老父亲也是一位林业工人,在大山里与林海相伴一辈子。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总是带着一身松树油子味儿,风尘仆仆地跨进家门。我的母亲总是在灯下为父亲缝补被树枝刮破的棉袄和棉手套。那时的林业工人非常艰苦,住的是帐篷和地窨子,一个星期只星期日休息一天,星期六晚上回到家里,与家人团聚,星期一的早晨天还不亮就出发回到了山上。若是赶上木材生产任务重的时候,就会开展木材生产大会战,一两个月不能回趟家。

当年,伊春为支援祖国建设,输送了大批优质木材。我记得运送木材的汽车,日夜奔跑在山上通往贮木场的公路上。贮木场里木材堆的山一样。工人们在贮木场把木材装上火车,运往祖国的四面八方。就这样,老一代林业工人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甚至生命,书写了一部恢弘壮丽的历史诗篇,涌现了马永顺、张子良等林业英雄,他们山一样博大的胸襟,红松一样挺拔的脊梁,铸就了艰苦创业的伊春林业精神之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林业人。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伊春由资源输出转型为资源保护,由砍伐树木到封山育林,让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让这块祖母绿在祖国的版图上熠熠生辉,让绿水青山庇佑子孙后代。作为林区人都参加过植树造林活动,打带、刨穴,“三埋两踩一提苗”,这些栽树常识,林区人都知道。能为我们的壮美青山添一抹新绿,是我们伊春人的骄傲和自豪。近年来,通过宣传教育,生态文明已经融入我们的血脉,我们会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会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千秋不墨》电视剧,以伊春三代林业工人浴火涅槃的壮举,以伊春林业战线全国劳动模范马永顺、张子良、孙海军等英雄事迹为素材,以演员的精湛表演,让我们感受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今天,《千秋不墨》电视剧播出,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的教育意义,对于林业精神的传承和生态立市的创业,具有推动作用。我们要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在小兴安岭的每一寸土地上生根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

青山不墨情况总结 第4篇

近日,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的电视剧《青山不墨》,以巍峨群山、浩瀚森林的磅礴气魄,满腔的澎湃激情和巨大的历史纵深感,展现了新中国林业战线广大职工群众在中国_的领导下,在不同历史阶段为支援国家建设、改革开放、生态保护、转型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作为新时代林区的党员干部要继承老一辈林业英模们这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用实际行动在新时代长征路上践行初心使命。

赓续奉献坚守情怀。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三代林业人传好接力棒,历经生产建设、改革开放、绿色转型不同历史阶段横跨半个多世纪的奉献与坚守,创造了将茫茫林海建成我国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的“人间奇迹”,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他们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每一次任务的完成靠的是无私奉献,靠的是永不放弃,靠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作为新时代林区的党员干部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衷心,立志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在面对复杂局面复杂问题时能够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赓续求实创新理念。生产建设时期,马永祥坚持不懈、不畏困难,通过“四季挫锯法”“流水作业法”等多项发明创造,提高生产效率,完成国家任务;改革开放时期,马永祥勇于突破、大胆改革,“计件工资”“营林承包”击碎落后体制,带领林区闯出一条新路。意识到错误后,马永祥等人停下过度开采的步伐,自愿成为护林员,日复一日地保护山区的树木,并且亲自将自己砍伐的树木一棵棵补上。经过半个世纪的悉心培育,山区又一次变得郁郁葱葱起来。我们作为新时代林区的党员干部更要学习这种求实创新精神,一切工作都要往实里做、做出实效,要解放思想、开阔视野,用创新的措施破解难题,并从创新过程中取得更多的成绩。

赓续艰苦奋斗作风。一方面,我们新中国第一代林业工人任务艰巨,国家建设需要大幅度提高木材生产产量,生产任务一再加码,困难一波又一波,粮食不够,工作条件艰苦,锯子作为基本的原始的伐木工具都不够用;另一方面,环境十分恶劣,人们讲话嘴里呼出白气,眉毛挂着冰渣,房屋屋檐挂着冰帘,林中还有熊瞎子、老虎、狼等猛兽出没。在这样的环境下伐木生产和生活,可想而知林业工人有多艰难。但是新中国第一代林业工人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忘我的牺牲精神,战天斗地,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生产指标。我们作为新时代林区的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弘扬这种艰苦奋斗的作风,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那么一种精神,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赓续林业精神血脉。“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马永顺、张子良等林业英模把青春献给了深爱的祖国,他们有担当,不求回报,只要祖国有需要,干什么都愿意,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动人事迹,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培育和锤炼出马永顺精神、红松精神。吾辈要以林业英雄为榜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坚定不移,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敢无畏,奋力走好新时代林区绿色化转型发展的赶考之路!

青山不墨情况总结 第5篇

最近,一部讲述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以马永祥、郑毅、魏建中、华青等为代表的林业英雄模范历经生产建设、改革开放、绿色转型等不同历史阶段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一段段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动人事迹的电视剧《青山不墨》在央视一套播出,通过观看,使我感触颇深。

该剧以伊春林区不同发展时期的重要事件为线索,记录并展现了伊春林业工人将茫茫林海建成我国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的“人间奇迹”,体现了林区人民高度的政治觉悟、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剧中弘扬了马永顺精神和红松精神,热情讴歌了几代林业人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担当,充分反映了几代林业人为国分忧的爱国精神、埋头苦干的创业精神、刻苦钻研的创新精神、不求名利的奉献精神,保护森林生态、守护绿水青山的追求和情怀,充分体现了我们林业人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每一位林业工人对青山、对家园的保护令人动容,他们的命运走向和价值追求所传达的迎难而上、拼搏进取的精神激励着观众,同时也激励着林区广大干部职工要切实投身到国土绿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中去。

作为新一代林业基层干部我们一定要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立足岗位,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在日常工作中,在普通工作岗位上,在其位、谋其政、干其事、求其效,攻坚克难,锐意进取。“让伊春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不断培育发展内生动力,宣传好一代又一代林业英模们的光荣事迹,弘扬和继承好林业英模的不怕艰苦、吃苦耐劳、不记得失、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伊春林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为林业人为之奋斗的绿色中国梦作出自已的贡献。

青山不墨情况总结 第6篇

近日,以伊春林业工人与大山同悲欢、与共和国同成长为主题的大型生态文明题材电视剧《青山不墨》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剧中的一段话令人深思,发人深省:“这水有灵、山有灵、树有灵、人是灵中之灵,水走弯道、山走起伏,这树跟树得在一个林子里,它才能长高长直溜了。人哪,也是这样。

《青山不墨》以伊春林业战线马永顺、张子良、孙海军林区三代人英模事迹为主要素材,艺术再现了伊春林区创业、改革、转型发展的三部曲,描绘出“绿水青山永续利用”的多彩画卷。

《青山不墨》的播出,让我慢慢走进了那个时代,“渴饮雪、饥啃馍”,见证了林业工人在艰苦的环境下战风雪、斗严寒,为共和国建设、为保护生态做出的贡献,付出的艰苦努力,更为林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他们有担当,不求回报,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动人事迹,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培育和锤炼出来马永顺精神、红松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在这片黑土地上谱写多姿多彩的人生乐章,他们是时代的先锋、是发展的基石、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最美劳动者。

作为一名林场职工,我一定牢记嘱托接力奋进,绿色崛起勇毅前行,让英模精神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发扬光大,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为新林区的发展改革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同时,也要教导我的孩子继承和弘扬老一辈艰苦奋斗的精神,让马永顺精神、红松精神在林区新一代青年人身上发扬光大,以林业英雄为榜样,在精神上勇于担当、积极进取,在工作中踏实肯干、吃苦耐劳,不断磨砺自身,更好地守护好绿水青山,为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青山不墨情况总结 第7篇

“林区人呐,这辈子祖祖辈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树吃树,但是这种靠法能靠多久?你不养山、养水、养树,早晚你得没吃没喝。”这段话令人深思,发人深省。《青山不墨》拍摄于铁力,取材于伊春,是以伊春林业工人与大山同悲欢,与共和国同成长为主题的一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电视剧。青山不墨,碧水丹青给广大观众和伊春林都人民呈现了蔚蓝的精神盛宴,一脉纯厚的绿色情怀。

作为土生土长的伊春人,见证了伊春这座林业城市“因林而兴、因林而衰、因林而转”的全过程,也见证着伊春正在“因林而富”的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只有守护好我们的蓝天、绿水、青山,我们才能有好日子过,也才能过上好日子。

《青山不墨》播出,不仅让我慢慢走进了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更让我联想到伊春森工集团美溪林业局公司顺利河林场分公司获得“龙江最美劳动者”荣誉称号的唐凤立。采伐时他担任生产技术员,支道、主道、集材道,道道留下他深深的足迹,择伐、皆伐、卫生伐,块块映射出他疲劳的身影。“渴饮雪、饥啃馍”,住宿工棚、爬冰卧雪,每年都能完成木材生产计划。停伐后,担任营林技术员,为了恢复更新,种云杉、种红松,也种希望。种汗水、种辛劳、也种高尚,种出了满山翠绿,也种出了白发苍苍。和他从事一样工作的林业工人很多很多,都在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他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不求回报。老一辈林业工人把无悔的青春献给了党,献给了深爱的祖国,他们种出了绿水青山,一地春光,也种出了千秋绿色,万代屏障,种出了塞北林城、林都“宜”春。

一代又一代的林业工人听党话,跟党走,用实际行动赓续东北开发精神、建设精神、振兴精神,保护生态精神的血脉。他们心怀梦想,崇尚劳动,脚踏实地回报社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在这片黑土地上谱写多姿多彩的人生乐章,他们是时代的先锋、是发展的基石、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最美劳动者。

观看《青山不墨》让你感觉到伊春的自然生态之美,让你置身于大森林,深刻感受到松枝挽着松枝,荡起绿色波浪,大地和小溪弹奏着和弦,青山与绿水环抱的生态之美。

青山不墨百木天,丹青碧水览林都。红松故乡、林都伊春、生态之城、康养之地、宜居宜游,捧一捧绿色醉你,在线上线下等你!

青山不墨情况总结 第8篇

近日,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青山不墨》,客观追寻我国最大林区建设、改革和转型的发展轨迹,形象展现了几代林区人创业创新的精神旅程,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

《青山不墨》以普通林业工人、全国劳动模范马永顺事迹为主要原型和基本素材,精心塑造了马永祥、郑毅、魏建中、华青等林业人的英雄群像,真实演绎了林业工人不畏艰难、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传奇故事,将时代英雄马永顺精神通过荧屏传递给当代观众。

作为一部礼赞绿色发展的重要影视作品,《青山不墨》对林业工人进行了生动状绘与真切刻画。森林是人类的摇篮和家园,林业工人是护佑森林的忠诚卫士。随着森林资源日渐减少甚至呈现枯竭态势,林区伐木号子开始隐遁和消失。当林区完成支援国家建设的历史使命,林业工人逐步转入护林造林的转型发展阶段。发明“四季锉锯法”“流水作业法”和“安全伐木法”的一代英模马永顺,以卓越智慧提高伐木产量、以超前思维孕育造林思想,马永顺犹如一棵经历风雪、巍然挺立的红松,展示出一种奋拔进取的昂扬状态和刚毅果决的铮铮风骨;马永顺精神以创造奇迹、报效国家、恩泽后代为主旨,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埋头苦干、尽忠竭智为基本内涵,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正是马永顺精神点绘了林区青山不墨的历史画卷,谱写了林业永续发展的时代篇章。

《青山不墨》通过铺陈和疏解以马永祥为代表的林业人的奇绝经历和如磐初心,不仅展现了林业人坚韧不屈、愈挫愈勇的坚毅品性,而且阐释了马永顺精神生发、传承和赓续的社会根基;不仅再现了伐木工种所在的异常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植树尤为艰难的社会氛围,而且刻画了林业人无怨无悔的职业操守和敦厚朴实的精神品性,体现出历史纵深感和时代张力,成为一部叙说中国林业生动故事、传递中国林业强劲声音、展现中国林业工人豪迈形象的重要影像文本。

《青山不墨》运用纪实与虚构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伊春林区由伐林到护林再到育林的浴火涅槃,复盘了林业工人将曾被原始森林覆盖的荒山野岭建成我国人工林的“绿色奇迹”,体现了林区人民再造秀美山川、守护自然生态的决心。这部作品将林区绿色崛起作为思想主旨和审美意蕴,通过理念与实践相融汇、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艺术表达,真挚追忆了三代林业人生命不息、植树不止、薪火相传的心路历程。

主旋律电视剧既要以当今时代的主流价值观作为精神支撑,还要采用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手法。《青山不墨》主题叙事并非锁定某一时间节点,而是定位于新中国成立后林区演变的全过程,讲述的故事跨越了大半个世纪,且作品以追求写真的纪实笔法加以呈现,因而剧作的年代感和现场感比较强烈,很多场面具有代入感和共情性,特别是巍峨连绵的山脉、莽莽苍苍的林海、高门大嗓的林业工人、响彻云霄的“顺山倒”伐木号子等,这些葆有较强艺术性和一定美感的场景和细节,显露出一种雄浑气势和野性气场……在行歌如板的时光旋律和在纵横交错的峰岭莽林中,林业工人把青春、终身和子孙奉献给伐林、护林、植林的神圣事业,执着坚定地投身于建设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可信度、说服力和感染力,使该剧成为一部为林业英雄树碑立传的时代史诗。电视剧究其根本是人学,展示人物的特殊命运、刻画人物卓异个性,是任何一部电视剧讲好故事的重点与关键。

《青山不墨》的主创人员聚焦创造绿色奇迹的马永祥等林业工人的精神世界和心路历程,精微描绘林业工人的生活细节,充分展现代际间和代际内的性格矛盾和价值冲突。全剧虽然只有34集,但完整再现了三代林业人生生不息的绿色传承,使观众了解林业工人为开发建设、二次创业、生态保护和转型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在历史认知中净化灵魂,在情感共鸣中彰显人间真情。

作为一部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电视剧,《青山不墨》在以影视反映时代精神、以荧屏拓展大众美学视域、以全新人物形象丰富主旋律作品内涵等方面,给影视界带来诸多启示和思考。

青山不墨情况总结 第9篇

大型生态建设电视剧《青山不墨》在万众期待中,于4月6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通过观看学习,我本人感触很深、受益很大,使我更加坚定了为林区事业发展奉献的信心和决心。下面我谈谈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职工的生态文明意识。在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_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一方面,要通过环境日、植树节、全国低碳日等时间节点,创新多种宣传形式,加强对职工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另一方面,理念需要依靠行动来落实,要抓在日常、严在平常、做在经常,成为行为准则。在日常生工作,通过各种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实践活动,向职工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引导职工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提高生态文明意识,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林场分公司转型发展的有力保障。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始终是我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以绿色作为基底来实现,这既需要国家的支持,也需要个人的付出。作为一名林区职工,要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篇章”,在平凡的岗位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争取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青山不墨情况总结 第10篇

七十多年开发建设的历史,凝聚了三代林业儿女的家国情怀。电视连续剧《青山不墨》将伊春人几十年来在生产生活中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盼所愿,以艺术的形式推向了全国亿万观众,剧中的马永祥、郑毅、华青等人物形象正是以林业战线全国劳动模范马永顺、张子良、孙军等英雄事迹为主要素材进行创作的。他们为了支援国家建设不畏严寒酷暑的顽强拼搏,坚定绿色发展、构筑生态屏障的矢志追求震撼着屏幕前每个人的心灵,诠释了伊春林业历经开发建设、二次创业、转型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段段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华美篇章。

作为一位扎根林区工作三十多年的党员干部,我耳闻目睹并亲身经历了伊春林区七十多年开发建设的历史,电视剧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片段,都让我感同身受,感慨万千。

走出校门参加工作,那正是第一次创业的鼎盛时期。一列列小火车满载着原木呼啸而下,甚至有的车皮只能装下一两根原木,电视上每天都播放着冬运生产擂台赛的赛况。木材综合加工厂、机修厂、锯材厂等企业都加班加点满负荷生产。一栋栋新建的职工住宅迎接着主人的入住。教育、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在校就读的学生也不能置身世外,每年的防火期都要走上街头宣传护林防火,到就近的林场帮助打割防火隔离带来支援生产一线,“林区大事、防火第一”铭记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络绎不绝的外来务工者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当年林业发展的欣欣向荣,生机勃发。沸腾的群山,火热的生活。电视剧中的人物原型马永顺、张子良、孙海军等一大批林业战线的模范人物,以及那些默默无闻坚守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建设者,他们用勤劳智慧和战天斗地的无私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总结出了一个又一个先进经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林区开发建设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抚今追昔,伊春林区走过了第一次创业的辉煌,经历了第二次创业的苦苦寻觅,今天的森工人接过老一代林业工人的精神传承,以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实现了转型发展。为了守护好那一片绿水青山,生态旅游业已经成为伊春森工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黑木耳、灵芝、松子等一系列森林食品已经撑起林业经济的半壁江山,林下北药产业正迅速崛起,方兴未艾……

我们有理由相信,伊春林业必将洗尽铅华,迎来新的春天。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天弦万古琴的诗情意境将是小兴安岭永恒的主题。

青山不墨情况总结 第11篇

肩负时代重任 传扬“伊春精神”——观《青山不墨》有感

近日央视正在热播的电视剧《青山不墨》,影片向全国各族人民展示了我的家乡——伊春,让我对家乡有了更多的认识。

这部电视剧主要是以我们伊春市的全国劳动模范马永顺、张子良、孙海军等英雄事迹为主要素材进行创作的,讲述了他们从伐木劳模变成植树英雄的传奇故事。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一次次被震撼、一次次被洗礼,那发自心底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无法抑制的在心间升腾。

屏幕上,我看到浩瀚绵延的红松林海尽显苍翠,辽阔澄澈的江河湖泊静谧蜿蜒,那蓝天白云相应、松涛碧波成趣,让我屏息宁神,陶醉于家乡最美的容颜;故事里,伐木工人在极寒天气中战冰雪、抗严寒,进行伐木大会战,白山黑水间他们爬冰卧雪,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概让我热血沸腾,真切感受到平凡的“英雄”,是那样令人敬仰。剧中的那些林业工人,他们扎根林区艰苦创业,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不惜苦累、不畏艰险,把伊春人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那一段段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动人故事,必定成为鼓舞我们林区孩子不断进取、为国争光的精神动力。

以前,总听爸爸妈妈说过去的日子如何苦、如何难,今天的幸福生活多么来之不易,我总是不以为然,总以为现在一切的平安美好都是自然天成。当看到老一辈建设者的奋斗史,我不禁为我过去的无知和放松感到惭愧。未来,青山不墨的千秋画卷将由我们来绘就,伊春创新发展的大旗将由我们来扛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踏着英雄的足迹、汲取丰富的精神滋养,继续书写伊春的“绿色传奇”!

青山不墨情况总结 第12篇

电视剧《青山不墨》在蒸汽机车铿锵有力的“咔哒咔哒”行进声中拉开序幕,满目洁白、千山漫雪的兴安山脉,坚毅朴实、高门大嗓的伊春林业人以及“没有_就没有新中国”的背景歌声扑面而来,宛如一泓巨大的漩流瞬间把时光溯回到建国初期那个激昂的年代。

电视连续剧《青山不墨》展现了黑龙江伊春林业工人与大山同悲欢、与共和国共成长的壮美画卷。作为在伊春工作生活的我来说,观看这部剧另有一种别样而独特的感受,剧中的场景如同儿时的往事一般一幕幕扑面而来。在观看过程中,被新中国成立之初林业工人身上所展现出的艰苦奋斗、爱岗敬业、改革创新的“林业精神”所震撼。深刻感悟老一辈林业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在新时代引导我回望历史,敬仰英雄,凝聚起干事创业的信念,立足本职工作,勇于担当,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出色的业务能力为林区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我将积极投身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伟大事业中,带头用积极的行动引领广大职工开展美化绿化、植树造林工作,为建设美丽伊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青山不墨情况总结 第13篇

在一片荒山中,一个棚屋里,住着一个守林人。他爱树,护树,把树融进了自己的生命里。甚至他的长相,也如一颗树。他的手又黑又瘦,骨节和肌肉线条分明,像一颗老树的枝杈。同样黑瘦的身体在苍老中透出一股虬劲,像极了一棵历经沧桑的老树。

电视剧《青山不墨》中的一幅幅画面让我想到了曾经读过的一篇课文——《松树的风格》。松树不择地势环境,不择土壤的贫瘠,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这不就是林业英雄扎根林区艰苦创业,不畏严寒酷暑,有着坚韧顽强性格、奋发向上精神的折射和真实写照吗!

我们要为林业英雄歌唱,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守护着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宝藏。正因为有了他们这些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让林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教师,我们也要以林业英雄为榜样,在精神上勇于担当、积极进取,在工作中踏实肯干、吃苦耐劳,不断磨砺自身,为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青山不墨情况总结 第14篇

4月6日,电视连续剧《青山不墨》登陆央视一台黄金档,剧本以全国劳动模范马永顺、张子良、孙海军等英雄事迹为题材,艺术再现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创业、改革、转型发展的三部曲,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动人事迹,描绘出“绿水青山永续利用”的多彩画卷。

迟迟吾行,恋恋不忘,这是一曲感人至深的绿色之歌,勾起我从事林业工作的曾经回忆。1988年,我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林学系,就职在黑龙江省森工林区,经历了以木材生产为主业的“林大头”,经历了林业“两危”的堪堪动荡,看到了林区“两自立”那面旗帜,相见于电视剧中马永顺、孙海军等原型与事迹,经历了林业工作向森林资源培育转变的轰轰烈烈,见证了林口林业局成为我国第一个人工林保存面积实现双百万亩的庆典场面,经历了国家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的痛定思痛,经历了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期、二期,经历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营林体制深化改革,2018年,又经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重大变革,如今从事林业科研工作。三十多年的林业工作经历,如今倾听它缓缓流淌的心声,与它共眠、与它欢笑、与它相守。

一曲墨缘,生生相息,丹青妙笔,流苏如画。

梁希先生的一句“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鼓舞着我们前行。

青山不墨情况总结 第15篇

由伊春森工集团等单位联合出品的大型生态文明题材电视剧《青山不墨》,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播出后,收视率节节攀高,引起了伊春林区人的热切关注,我也瞬间成为这部倡导“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电视剧的拥趸。电视剧《青山不墨》以建国初期开发建设为起点,塑造马永祥、郑毅、魏建中、华青等为代表的林区工人形象,艺术再现了伊春林业战线全国劳动模范马永顺、张子良,育林功臣孙海军等三代林业人,跨度70年,历经生产建设、改革开放、绿色转型的历史阶段,用热血和生命开发保护小兴安岭的奋斗、奉献故事。故事就发生在我出生、成长、工作的伊春林区。

“一圈年轮,代表树经历的一年。一部《青山不墨》,是林业人的70圈年轮。”作为土生土长的80后第三代伊春林业人,观看《青山不墨》电视剧时,不禁一下将我记忆中的那些模糊但深刻的画面拉到眼前。

儿时,听祖辈们说,冬天的.小兴安岭气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山坡上的积雪齐腰深,深冬凌晨就要摸着黑,装满酒壶,带上干粮,裹得严实乘坐“蚂蚱子”,从林场出发到达林班小号采木头,头戴狗皮帽,身穿羊皮袄、羊皮裤,脚蹬毡疙瘩头,每天工作近10个小时,回来时天早已黑了,眉毛、胡子都是白色的。那时的他们顶风冒雪,风餐露宿,面对生活的艰苦,物质的匮乏,以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战胜难以想象的困难,先辈们怀揣希望,肩扛斧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用一腔热血为祖国建设生产木材。

少年时,清晰记得,父辈们天天上山采伐,由于森林过度开采,轻视抚育森林资源被大量利用和浪费,伴随着林层结构的变化,森林自我调节功能减弱,森林生长速度远远赶不上采伐速度,伊春林区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这期间林业工人日子过得非常艰苦,有时工资都开不出来。但是林业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承重,特别能奉献。为缓解这两大危机,林业人拓思路、想办法,在困境中探索,发展多种经营产业,从“砍树人”到“护林人”,林业人实现了角色的根本转变,开启了治危兴林的宏大篇章。这期间我的家乡双丰出现了一位令人敬仰的与林业英雄马永顺一样的育林功臣孙海军,他带领职工群众,用整整17年的时间,营造了11万多亩人工林,让几十座山头披上了绿装,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

工作后,亲身经历了伊春林区的大改革、大转型、大发展。2012年通过大学生“场官”招录成为原双丰林业局北屯林场一名工作人员。从辨认树种,到上山参加透光、补植、补造、割灌、割带,真正感受到林区工人的艰辛与奉献,内心默默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林业人。2013年伊春林区率先在全国重点林区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伊春林区向提升生态保护修复水平、加大森林资源经营力度、完善生态治理体系转变。2018年10月伊春森工集团正式成立,标志着运行半个世纪的政企合一体制正式破冰,各林业局公司相继挂牌成立,标志着以建立现代企业为目标的企业改革大幕拉开。2021年,到集团总部工作后,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伊春森工下大力气真功夫推进改革,持续加强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市场化经营、民生事业、党的建设等工作;森工人顾全大局、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开拓创新、跨越争先,为伊春林区改革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收起记忆,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一首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林业工人就像那一颗颗青松,不畏风雪严x_>寒,不顾艰难险阻,坚韧不拔、宁折不弯,雄气勃发、愈挫弥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以普通工人的身份战斗在自己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境界啊!

观看电视剧《青山不墨》,不仅仅是在聆听感受这段故事,更多的是要将内心的感悟化为今后前行的动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林业人,我将学习老一辈林业人忠诚无畏、勇于开拓精神,坚守干事创业的初心、牢记为民服务的使命;在今后的工作中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林业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牢记党的光辉历程,铭记几代林业人默默做出的无私奉献,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建功新时代。

青山不墨情况总结 第16篇

伴随着耳熟能详的民间童谣和蒸汽火车的阵阵轰鸣,一部以伊春林业工人与大山同悲欢、与共和国同成长为主题的大型生态文明题材、爱国主义题材电视剧《青山不墨》震撼上演。

时光被拉回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激昂岁月,以马永顺、孙海军、张子良等劳动模范、林业工人和干部、家属为原型的林区故事,在伊春的山间市井中缓缓流淌出来。故事中,一群林业工人在小兴安岭中扛着长锯、喊着号子,伴着一声“顺山倒嘞”,参天大树和雪花一起落下,x_>寒风刺骨的冬天霎时间充满了热火朝天的气息。彼时的小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以马永顺为代表的林业工人啃着窝头、踏冰卧雪,将青春奉献于林间,将最优质的木材资源运送到祖国各地,为全国工业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挺立起“绿色的脊梁”。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森林资源的开发遇见了生态危机的挑战,林区发展与林木保护的尖锐矛盾日益凸显。面对山人两困的艰难境地,“马永顺们”没有退缩、没有听天由命,而是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在与超采、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现象的斗争中,奋力闯出了一条护林育林、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创业、改革、转型,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三代林业人的浴火涅磐,曾经的“千年林海”历经沧桑再度成为“森林之冠”,伊春林区唱响了无愧青山的壮丽华章。

在这部剧中,每一个细腻的镜头语言都在完美地展示着伊春林区的魅力,哪怕只是露脸几秒的伐木大叔,身形和动作也能让人感觉到伊春人特有的亲切和温暖。印象最深的是在第四集中,一驾运木材的马爬犁脱绳了,主人公马永祥赶紧冲上去,用手拼命拽着麻绳,直到双手血肉模糊,才拉停了马套子。这一段画面,也许只是那些林业工人日常工作中的小插曲,但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x_>寒冷艰苦的环境下,伊春林业人的质朴与坚韧,更感动于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绝境,他们都能拼命奋斗、触底重生的顽强精神。

我的'父母也是林业职工,自幼便常常听他们讲述刨穴打带、植树造林的故事,小时候不太能听得懂,但却让我对这片养育万千人民的青山充满了敬畏与好奇。如今,我也成为了一名森工企业员工,从基层到机关,从国有林区改革到森工企业的转型发展,这些工作实践,让我更加深入的学习了红松精神、马永顺精神,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青山不墨》的文化内涵。时代是不断变化的,而精神是永垂不朽的,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林业工人和革命干部对英雄精神的接续传承和对林区事业的拼搏奉献,我们才能看到如今这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自然画卷。作为新时代的林业人,我们更加有责任继续秉持这一脉纯挚的绿色情怀,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用实际行动回答好“林区三问”,让林业英雄的光荣事迹在年轻干部中继续颂扬,让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薪火相传中积蓄力量,让山清水秀的林都之城在祖国大地叫响,让老林区的故事谱写出新的绚丽篇章!

青山不墨情况总结 第17篇

自从热播剧《青山不墨》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开播后,伊春森工岐黄养老养生苑内掀起了收视热潮,上至90岁的老人,下至“90后”的员工都被这部反映我们林区开发建设、改革转型奋斗史的剧集深深吸引,这是我们林区人自己的故事,讲述我们的创业经历,呈现老一辈的峥嵘岁月,艰苦奋斗,激励青年一代砥砺奋进,继往开来。

入住岐黄的80岁的王大爷和82岁宋大爷在林区工作一辈子,他们看了这部《青山不墨》电视剧说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青年时代,回到了林区开发建设那段难忘的岁月,说到动情处,声音哽咽,眼角也湿润了。

我们岐黄的员工大多出生在七、八十年代,虽然没经历过剧集里最初的开发时期的情境,但是我们是从小听着长辈们讲述小兴安岭各林业局如火如荼的采伐、储运、大量输送我们林区独有的森林木材资源支援祖国建设的故事长大的,我们也亲眼见证过父辈们的工作场景,有的员工还亲身参与过木材的运输和检尺工作。

《青山不墨》也勾起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孩提记忆,再看电视剧,特别亲切,震撼人心、感慨良多。《青山不墨》的主创者们,用一颗善良的心灵和发现美的眼睛,为小兴安岭的美景所感染,以高度艺术表现力在电视剧中充分诠释。剧中以伊春林区铁力局劳动模范马永顺为原型,以他的一生为主线,描述林业工人一生的经历,对大森林的热爱,以及家国情怀,这是多么好的切入点啊。有角度,有风景,有人生的感觉,有穿透力的剧情引人入胜。在对马永顺的塑造上,描绘的更加生活化,更有血有肉,更有激情,茫茫林海,白雪皑皑,参天大树,工人们战天斗地的工作与生活有机而巧妙的结合起来,情不自禁把我们带到童年、青年那段美好时光。这部电视到,他的剧情产生与小兴安岭有关,也与林区从采伐到育林转型的大气磅礴的历史进程有关。是一部带着情感,温度的电视剧,是对林业生产发展指导性战略转型的具有功史性意义的一部杰作。朴实的林业工人,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量木材。资源枯竭时,植树造林、为子孙后代造福。前辈的身影已渐渐远去,而我们林业人的.下一代要传承老一辈人的优良传统,在工作中脚踏实地的用心做好本职工作。让青山常在永续利用、让山更绿、天更蓝、水更清,让小兴安岭的明天更美好。

作为岐黄养老养生苑的员工,我们身边就有为林区开发建设奉献一生的老人,他们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丰功伟绩,但都是我们林区的功臣,我们心目中的英雄,照顾好他们,让老一辈人更好的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见证更美好的林区未来。我们森工人也要用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证明我们年轻一代的使命担当,不负历史,不负韶华。

青山不墨情况总结 第18篇

冬季深山里潺潺的流水声、老式火车轰轰的鸣笛声、和农村里的大喇叭声带我走进了共和国初期林业前辈的工作场景......

电视剧的第一集就营造了强烈的冲突感,简陋的会议室里林海市林业管理局郑毅局长分给林业场有史以来的最大任务——5万立方树林的砍伐任务,东方河林场书记表示任务无法完成,郑局长仅仅只是回头冷笑了一声曹作义手下的兵没有管理好,随即当下就把原书记撤职,换成了魏建中。但是采伐任务依旧很严重,这时候就出现了我们这个电视剧里的原型人物,那就是马永祥——全国劳模,共和国“林业英雄”。当时的__在接见马永顺时是这样评价他的:“你这辈子干了两件好事:当国家建设需要木材的时候,你是砍树劳模;当国家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的时候,你是栽树英雄,我们都要向你学习。”

“顺山倒”!电视剧中伐木工人差不多伐完一棵树就会喊一遍这三个字,身旁的树就应声而倒,山林里的老虎、熊瞎子场面也在这时出现在镜头里,“顺山倒”不仅代表了伐木工人对附近工人的一声提醒,也体现出了林业人的精气神和征服木材为祖国建设的一声声怒吼。众人身扛大树下山时的一声声“嘿呦”号子声,更体现出了老一代林业工人的团结一致、奋勇向前。

对于人物的表达,《青山不墨》描写的'也非常细腻,看似伐木工人都是粗糙的大老爷们儿,但这些演员却生动地将改革初期林业工人的开发建设时代气息散发了出来,从“顺山倒”到号子声,再到伐木休息间隙大谈野猪习性,这些普通人但又并不普通的英雄群像,就这样烙印在了我的心里。

电视剧开头的冲突感也引起了接下来戏剧的高潮迭起,虽然一开始马永祥顾虑兄弟情谊没有答应魏建中接替队长,但在两人分开之前通过魏建中把手电筒交到马永祥手中时的一个镜头描写,就暗喻了马永祥会为了祖国的建设而接过这把交接棒。“增产就等于上战场,勇者上逃者下”,第二天胡九伶的懒人形象在兄弟二人的冲突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也侧面逼得马永祥不得不挑起大梁,由此展开了初代林业工人跌宕起伏的奉献故事......

而我,作为一名90后,可能无法设身处地的深入理解初代林业工人的艰辛,仅仅通过动画片《光头强》浅显的知道森林里还有各种可爱的小动物,但这无法与现实生活中的伐木环境作比较,尤其是在剧中,动画片里可爱的小动物则是危险的山兽形象,夜晚下山的魏建中就差点被狼带走。所以这个电视剧无时无刻不在警醒着我,现在的美好生活凝聚了父辈们的艰辛与不易,如果不是他们的前人栽树,哪有我们现在的后人乘凉;如果不是他们的英勇奋斗,哪有我们现在的美好向往。

这部剧一经播出后就引得林业前辈们的纷纷感慨,他们也开始回忆起父辈每天早上上山拉锯伐树的场景,在缺少电锯粮食的艰难情况下,通过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为祖国建设奉献了大量木材。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青山不墨”,我的理解就是青山不是靠墨水写出来的,而是靠一代又一代林业人种出来的,是他们的夜以继日、艰苦奋斗、封山育林才成就了这一山山的绿。

马永顺精神讲的则是为祖国发展,献身林区、不求名利的奉献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务林人为绿水青山奉献出最美的青春年华,激励着一代代务林人为绿水青山奉献到满鬓白霜。

作为90后的我,成为了新一代林草人,而现在,我的工作就是将我们的林草精神传扬出去,做好林草故事传播的有声话筒,同时围绕国土绿化、资源保护管理、防灾减灾等工作,通过新闻宣传、融媒推介等手段,讲好林草故事、传播林草声音、展示林草形象,将我们务林人的品德气质继续继承下去!

青山不墨情况总结 第19篇

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的取材于伊春的大型生态文明、爱国主义题材主旋律电视连续剧《青山不墨》以林业英雄马永顺、张子良等为素材,记录林业工人为国家建设英勇奋斗的故事。

自4月6日在开播以来,备受观众喜爱,收视率持续攀升。该剧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再现了伊春林区创业、改革、转型发展的奋斗史,以几代林业人守护大青山,坚持走生态发展之路为线索展开,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刻画了伊春林业人的时代风貌,引起全市人民共鸣,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在铁力林业局文化体育局工作的我有幸参与陪同著名导演李文岐、著名表演艺术家王洛勇、编剧郭云明与宗元等主创人员参观马永顺纪念馆、博物馆、资料馆,拜访林业工人,在铁力林业局、马永顺林场学习专业林业知识并查阅史献。

导演、编剧、演员们的`“忘情投入、真情演绎、精雕细刻”,加上故事发生地即是拍摄地的真山真水、真人真事一同建构起了作品的真实性。所以,我们可以说《青山不墨》做到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描写的是伊春人儿,叙述的是伊春事儿,拍摄的是伊春景儿,在此基础上,剧作对于林区历史的复现,典型人物的塑造,无疑都取得了成功。

观看《青山不墨》让我心潮澎湃,思绪此起彼伏,在林区干部职工70多年来坚守初心、甘于奉献、勇于探索、浴火涅槃的奋斗历程召下,我们这群“林二代”更加需要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投入到林区转型发展的实践中,争做时代先锋。将传递老英雄的接力棒,将绿色铺满小兴安岭,将幸福传承子孙后代。

青山不墨情况总结 第20篇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电视剧《青山不墨》在蒸汽机车铿锵有力的“咔哒咔哒”行进声中拉开:满目洁白、千山漫雪的兴安山脉,坚毅朴实、高门大嗓的伊春林业人以及“没有_就没有新中国”的背景歌声扑面而来,宛如一泓巨大的漩流瞬间把时光溯回到建国初期那个激昂的年代。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工作和生活条件极为恶劣、林区树木采伐设备和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当国家建设须要木材的时候,以马永顺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林业工人不畏寒风酷暑,不怕艰难险阻,为国家建设奉献了大量木材。他们满怀对新中国的热爱、满怀建设新家园的豪情,筚路蓝缕启山林,谱写了一首“钢少气多”的创业赞歌,演绎了一个“人与青山情未了”的动人故事。当国家建设需要生态保护的时候,他们上山育林造林。为国家义务植树几十年,马永顺没有索取过任何报酬。马永顺是伐木和育林两个时代的英雄,是时代的标杆。他不计报酬、不为名利、埋头苦干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励我们后人向他学习,学习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英雄是时代的标杆,奉献是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我们年轻干部要向以马永顺为首的第一代林业工人学习,学习他们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学习他们敢于牺牲的勇气,学习他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志气,学习他们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底气,在本职岗位上全力尽责,在关键时刻和危急关头投身而出,努力践行_人价值观。

我们党之所以能成就今天的伟业,就是因为有无私奉献的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自觉在党的领导下,埋头苦干实干,默默地用自己的汗水和才智服务人民、回报时代。

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我们要牢固树立敢于吃苦,敢于奉献的观念,保持昂扬向上的旺盛斗志,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加强党性修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功劳时不伸手,有苦劳时不计较、有疲劳时不抱怨,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要学会在服务群众中收获幸福,在知足感恩中体会幸福,在默默工作中拥有幸福。

青山不墨情况总结 第21篇

七十载风云变幻,三代林业人浴火涅磐,以黑龙江省伊春林业工人与大山同悲欢与共和国同成长为主题的现代生态文明剧《青山不墨》于4月6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晚上8点,我们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准时收看。

该剧以伊春林区不同发展时期的重要事件为线索以享誉全国的马永顺、张子良等林业英模的感人事迹为主要素材记录并展现了伊春林业工人将茫茫林海建成我国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的“人间奇迹”体现了林区人民高度的政治觉悟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剧幕在蒸汽机车铿锵有力的“咔哒咔哒”行进声中拉开:满目洁白、千山漫雪的兴安山脉,坚毅朴实、高门大嗓的伊春林业人以及“没有_就没有新中国”的背景歌声扑面而来,宛如一泓巨大的漩流瞬间把时光溯回到建国初期那个激昂的年代。一边看着电视,身为老油锯手的爸爸一边骄傲的跟我和孩子讲起在他们年轻时的事。他们那一辈的林业工人就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上山砍树、伐木。后来山上的树木变少了,他们又开始保护生态、保护资源,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现在林区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老一辈林业工人为林区的发展,乃至新中国的建立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学习的楷模。

作为年轻党员教师,我们要忠诚事业,乐于奉献。尽职尽责的在三尺讲台上体现人生的价值,诠释事业的真谛,树立新时期教师的良好形象。我们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真抓实干,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求真务实,改进作风,以一流的教育教学实绩展示党员形象。

作为林区奉献者的晚辈,我们一定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弘扬好英雄精神,让红色基因和英雄精神融入我们的血脉中,让英雄精神在林区新一代青年人身上发扬光大,为新林区的绿色发展贡献出全部智慧和力量。

青山不墨情况总结 第22篇

我是一个九零后,在林区出生,在林中成长。这里没有雾霾、也没有沙尘暴,青山碧水蓝天是家乡的底色。春季,嫩芽新绿,生机盎然;夏季,峰峦叠翠,蜿蜒连绵;秋季,五花山斑斓,层林尽染;冬季,白雪皑皑,天真烂漫。正是这种美,装饰了我的童年,浸润了我的少年,滋养着我的青年。

随着电视连续剧《青山不墨》在央视的热播,我的内心也泛起了阵阵波澜。这部剧是以马永顺、张子良为人物原型,以其英雄事迹为题材,围绕从为建国初期的国家建设而超额采伐到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的主线来展开创作。《青山不墨》在荧幕之上将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一一呈现,展现了我们伊春林区早期开发建设的宏伟画卷,使我充分认识到,是父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幸福而美好的今天,很多美好的精神和宝贵的品质在他们身上熠熠生辉,值得我们这些后辈牢记心间,这也是我们建设家乡、推动社会发展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国家至上、人民至上的家国情怀

剧中的一段台词让我印象深刻:“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林业工人,肩负着建设新中国的重任,解放战争冲上去了,抗美援朝也冲上去了,到国家建设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更要冲上去,决不能打退堂鼓!”是的,他们做到了!林场如战场,伐木、集材、运材……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危险性,一声“顺山倒”令我的心都随之震颤,很多父辈们倒下了,可他们却像在战场上一样,前赴后继,一个倒下,一个又顶了上去。为了国家的建设,为了对得起林业工人这个称呼,他们迎难而上,克服了艰难险阻,想方设法地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采伐任务,创造了神话!

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坚强意志

建国初期国家还很贫困,人民生活更是贫苦。那个时候,作业条件十分有限,伐木用的是歪把子锯,集材用的是马套子,运材就靠在河里流放木排。他们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有时候在山上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爬冰卧雪,忍饥挨饿。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马永顺一个人就完成了六个人的工作量,创造了一个冬季手工伐木1200立方米的全国手工伐木最高纪录。

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创新意识

为了多出木材,支援国家的建设,林区的伐木工人们结合木材采伐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发明了“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降低伐根法”“流水作业法”等先进的作业方法,提高劳动生产效率35%以上,一年为国家增收1400多万元,展现了老一辈林区人民的劳动智慧。

植树造林、青山常在的远见卓识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1982年马永顺老英雄退休后,望着林木越来越少的群山,心生感叹:我们把树砍光了,子孙后代吃什么呀?为了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他下定决心向大山还账。就这样,他带领全家人上山义务造林,从1991年到1999年,累计植树50000多株,远远超过了他当年的伐木数量昔日的荒山变成了一片绿色林海,昔日的伐木模范,在半个世纪后成了育林英雄。同时,林区相继涌现出了孙海军、张英善等一大批育林功臣。是他们,将绿色的种子种在了大山上,也种在了每个人的心间。

小河流水大河满,花开花落又一年,有了对生态资源的保护,才有了今天的绿水青山。青山不墨千秋画,张子良、马永顺、孙海军等,他们是老一辈伊春林区无数开发建设者的缩影,他们善良朴实,平凡而伟大,他们那种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们的信仰之源、精神之源、力量之源。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他们是旗帜,是丰碑,是激励着伊春几代人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红松故乡没有变成红松故事,巍巍兴安岭已变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绿色生态屏障。我们要倍加珍惜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以此为动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为建设家乡美好的明天,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青山不墨情况总结 第23篇

这是一部反映家乡老一辈林业工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锐意进取的电视剧,也是一部充满深厚情感、透着炽热温度、促人奋进的电视剧,更是一部留青山于后人、激后辈再开拓的电视剧。

《青山不墨》中马永祥、郑毅就是现实生活中的马永顺、张子良。正是这一批建国初期伊春林业的开拓人,以三代人的坚韧献身大青山,生动再现了林区发展建设场景,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主旨要义,探索出一条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生态文明之路。

老一辈身影已渐渐远去,而我们现在依旧战斗和生活在这片英雄土地上,身处创业新征程、奋进新时代中,该怎样做,才能无愧于英雄前辈?我觉得更加需要将电视剧中展现的“为国分忧的爱国精神、埋头苦干的创业精神、刻苦钻研的创新精神、不求名利的奉献精神”,作为我今后前行道路上的引领,即在强化宗旨上“更牢固一层”、在科学理念上“更先行一筹”、在锤炼业务上“更精深一步”、在狠抓落实上“更勤奋一点”,让前辈精神在心灵深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学习《青山不墨》中的精神,必须在强化宗旨上“更牢固一层”。正如电视剧中呈现的那样,半个世纪以来,一代代伊春人始终践行着高度的政治觉悟、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忠实履行着神圣使命。体现了始终牢记使命、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质。我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必须自觉成为党的旗帜的坚定护旗手,必须矢志不渝地忠诚于党,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讲党性、讲信念贯穿于工作、学习和生活始终,将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高度统一,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融为一体,为伊春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习《青山不墨》中的精神,必须在科学理念上“更先行一筹”。电视剧中展现的一代代林业建设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描绘了一代代伊春人坚持向绿色要发展、向绿色要未来,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绿色发展之路。我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面对新时期新阶段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必须用科学的理念和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研究新事物,把握新规律,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理念更新,注重改革发展稳定的协调性,做到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又好又快。以科学理念推动做好当前各项工作,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

学习《青山不墨》中的精神,必须在锤炼业务上“更精深一步”。剧中人在没有机械工具的困难情况下,发明四季锉锯法、流水作业法、安全伐木法,用一线工人的智慧提高产量。持之以恒、精心钻研是林业工人的优良传统,是值得永远珍惜的精神财富。我们当前面临的工作也是一项政策性、前瞻性、探索性、灵活性很强的工作,必须要把学习新政策、钻研新业务、掌握新技能当作习惯。多研究些问题,少走一些“弯路”,学深悟透本职工作的新理论、新政策、新任务、新要求,多向经验丰富的同志问教,避免在工作中出现“无知而乱”的问题。多研究些业务,少谈一些“套路”,做到对部门情况了然于心,将企业目标牢记于心,将工作程序内化于心,才能在开展工作中“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确保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

学习《青山不墨》中的精神,必须在狠抓落实上“更勤奋一点”。剧中人不急一时之功、不计一己之利,为长远发展默默付出、无怨无悔,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书写了一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奋斗传奇。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是党的优良工作作风,也是推动我们工作落地见效的关键。向老一辈林业人学习,就应该时刻保持高度的紧迫感,树牢一抓到底的“狠劲”和经得起“打磨”的韧劲,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找准工作着力点,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抓落实,向重点任务、难点问题发力。同时,要统筹兼顾好每项工作,把复杂的事情办好,把困难的事情办成,秉持“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干事创业信念,以“勤奋踏实、雷厉风行”的作风努力工作,才能久久为功,保持继续前进的动力。

青山不墨情况总结 第24篇

1948年,为支援解放战争需要,_作出大规模开发建设小兴安岭的重大决定。林业三师七千官兵受命开进小兴安岭莽莽林海,汤原县支林大队和山东支边青年也毅然来到这里,一支浩浩荡荡的林业开发建设大军,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高举开发创业的旗帜,义无反顾地挺进荒无人烟的小兴安岭,用火热的激情拉开了开发建设伊春林区的序幕,从此,洪亮悠扬的“顺——山——倒——嘞……”,伴着轰然倒下的大树扬起漫天雪花,在遮天蔽日的山谷沟壑之间长久回荡。以马永顺、张子良为代表的林区开发建设者扎根莽莽林海,无私地奉献青春、热血甚至生命,攻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挑战了许多不可能,为国家建设累计提供木材亿立方米,占全国国有林区的五分之一,同时也创造了新中国林业史上诸多个“第一”,第一个国有森工局、林业实验局在伊春建立;第一次弯把锯伐树、拖拉机集材在伊春开始;第一张硬质纤维板在伊春诞生……,伊春在支援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也锻造了“坚韧不拔、奋发向上、勇于奉献、盛衰与共”的红松精神,在此后七十年的风雨历程中,广大开发建设者在莽莽林海雪原上建起了一座新兴的林业城市。

青山不墨情况总结 第25篇

电视连续剧《青山不墨》充分展现了伊春林区创业、改革、转型的历史画卷和重要贡献,体现了伊春林区人爱国奉献、热情豪爽、自信坚定、朴实坚韧、睿智创新等优秀品质,感人至深、倍受鼓舞,是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的好教材。

有力彰显干事创业的家国情怀。在国家建设最需要木材的时候,第一代林业人带着对新中国的美好憧憬,挺进小兴安岭腹地,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为祖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木材。冬季的小兴安岭格外x_>寒冷刺骨,夏季的森林里满是蚊虫,就医就学生活极为不便,都需要边生产边建设,这对于每一位林区工人来说,都是身体和意志的考验,但是,林区人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不怕苦、不畏难,坚守在林区生产一线、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创业初期,有的林区工人吃不饱肚子,但他们没有放弃,越是困难越要挺住,就像剧中所说,“工人是国家的脊梁”。林区工人把全部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林区,自从他们开始创业的那一天起,就把这里当做自己永远的'家,誓要用自己的行动和付出建设美好家园。今天,我们更应珍惜前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把我们美丽的家园建设成为绿水青山永驻、金山银山越来越多,绿色化转型发展的新伊春。

生动诠释不懈奋斗的红松精神。以马永顺、张子良、孙海军为代表的林区人,用他们的努力奋斗,铸就了伊春林区不朽的精神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林区人,拓步前行、开创未来,再创林区新辉煌。“顺山倒嘞……顺山倒嘞!”剧中一声声放树时响亮的号子声,蕴含了林区工人克服困难、努力奋斗的智慧和力量,林业英雄马永顺发明的《安全伐木法》《四季挫据法》有效地提高了木材的生产效率,为林区生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面对不可能完成的木材生产任务,林区工人克服人拉肩扛、马套子等落后生产力的不利影响,为了让钢轨铺上枕木、门楣用上木材,全力支援国家建设。今天,我们新一代的林区人,应继承和发扬以马永顺精神为代表的林区红色基因,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牢记初心使命的责任感,林区有我、请党放心的荣誉感,把青春热血和智慧力量贡献给林区和家乡,让伊春林区焕发新活力。

深刻展现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剧中这样说道“放下斧头锯,奔向黑土地”,“咱林业人不能只靠砍树活着,咱自个儿得想想新发展的路”。严格开垦荒地,从向森林要生存到向土地谋发展,为林区职工找到了一条出路。野山参、老桑芹、小榛蘑,红松子、大榛子、五味子等等,这些自然资源只要加以利用、精心培育,都能变成转型发展的新出路。今天,我们更要开发和利用这些大自然的馈赠,充分发挥优势,提升土地的经济效益,做好山特产品的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和供应链,以数字经济赋能林区产业,推动伊春林区高质量发展。

全力绘就生态文明的憧憬画卷。剧中马永祥阻止群众毁林开荒,反映了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谋求发展,警示我们要坚持在生态保护中推动发展。以马永顺为代表的林区人,从木材采伐生产到营林、造林,誓要把欠大山的债还上,把绿色还给大山,体现了林区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认识和生动实践,为把生态优势转化成旅游优势、产业优势提供了思想支撑和内生动力。今天,我们要加强林区生态保护、保障林场职工生活,谱写伊春林区生态文明新篇章,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青山不墨情况总结 第26篇

4月6日,历时3年拍摄完成,反映小兴安岭历经生产建设、改革开放、绿色转型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大戏《青山不墨》在央视一套开播,作为一名生在伊春、长在伊春的林都人,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启了追剧之旅。

林都的孩子,没有人不知道马永顺这个名字,他不仅是书本中的楷模,更是伊春人民敬佩和感恩的长辈,《青山不墨》正是以马永顺等林业英雄为原型创作的。剧中的伐木工人们让我不禁怀念同为林业工人的姥爷,他津津乐道自己和工友们不断改进伐木工具、带领徒弟上山劳作的往事,也感慨树木伐倒容易栽种难,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人乱伐后人遭殃。慢慢地,谈起过去,他的眼中不再熠熠生辉,而是充满担忧。当他带我走进森林,聊起更多的是爱林护林、注意防火。“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看了《青山不墨》后才更懂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金山银山是靠着一代又一代林业人辛辛苦苦、夜以继日地干出来的,是通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才成就的。

同时,我对这部剧的另一份情结来源于母校东北林业大学,剧中华青这一角色以东北林学院(现东北林业大学)林学系学生为原型,她成功呼吁领导,将红松母树林建成红松种子基地,并不断向大家普及保护资源的意识。1962年,东北林学院派出47名优秀学子支援塞罕坝,他们在没有粮食、缺少房屋、交通闭塞的塞罕坝扎根,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书写了塞罕坝的绿色奇迹,他们有的一生扎根塞罕坝,守护着一草一木;有的辗转调到其他林管局,为生态文明贡献着绵薄之力。东林人用行动,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为绿洲的绿色奇迹。“学参天地,德合自然”的校训是刻在骨子里的林业情怀,每当路过大箐山县带岭区的凉水实验林场,青山相接,代代相传的感受更为浓烈,也更加坚信“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青山不墨情况总结 第27篇

观看了电视剧《青山不墨》,剧中劳动模范是广大劳动者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听党话跟党走,时刻响应党的召唤,不管在哪个岗位上,他们都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治名利、甘于奉斌,让后人在学习他们优秀事迹的过程中汲取信仰力量,厚植爱党爱国情杯,激发昂场斗志,这是最为可责的,我也要不忘初心使命,活一天于一天,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看着这部电视剧,我的心是温暖的,劳动模范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这一辈子我植树造林这条路是走对了,党和人民已经给我极高的荣誉了,但我不能睡在功劳簿上,趁着身子骨能动,看山护林,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匠人精神,发挥劳动模范示范引领作用,多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带领更多的人自觉投入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该剧导演李文歧,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擅长拍摄东北题材电视剧,曾操刀《东北抗日联军》《爱在延伸》《雪城》《返城年代》等剧作,拍摄之前,导演李文歧携主创团队曾多次参观马永祥纪念馆,博物馆、资料馆,拜访林业工人及其亲友,到各地方林业局、林场学习专业林业知识并查阅史献。与一线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生活,一座座拖松机的大版出出。他发现,一座座杨郁葱葱的青山很快就变成了“秃山”。

大森林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因,是上苍赋予我们的堂贵财富、是咱林区人的命根子!大山里的树木生长期很长,尤其是珍贵树种——红松,需要生长百余年才能成才,正因为他有了这样清醒的认识,才有了在之后的20多年里,带领职工在福民经营所造林11万亩,存活200万株的壮举。他对大山大森林不仅有朴素的感情,更有尊重科学的精神,他不断探索营林规律,带领职工营造的11万亩人工林,成活率达到96%以上,成幼林抚育合格率达到97%以上,采伐迹地更新率达到100%,创造了高寒地区育林的奇迹。

电视剧中的一幅幅画面让我想到了在我学生年代读过的一篇课文——《松树的风格》。松树不择地势环境,不择土壤的贫瘠,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社地生长起来!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濯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于早彷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林业工人这种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红松品格的体现!他们犹如一棵梯凌霜傲雪、超然挺拔的红松,不畏严寒,坚韧刚毅,巍然屹立,展示出一种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青山不墨情况总结 第28篇

电视连续剧《青山不墨》于4月6日登陆央视一台黄金档,这是一部反映伊春老一辈林业工人楷模张子良、马永顺、孙海军等英雄事迹,同时展现了东北三代林业人创业、改革、转型发展的三部曲,也是一部伊春林业人坚守初心、甘于奉献的奋斗史。

整部剧透着浓浓的老林区情怀,我有幸参与到这次“追剧”热潮当中,收获颇丰,得很大的鼓舞,也开始真正的明白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开始真正思考我辈森工人应当如何从老一辈林业人手中接好“生态文明永续利用”这一棒,跑赢伊春森工“青山不墨”这一圈,守得住青山绿水的金山,发展好冰天雪地的银山,把效益带给林区经济发展,把答卷交给党和人民,把初心留在养育我们的这片土地上。

剧中老一辈伊春林业人凭着“顺山倒”的气势,硬是把茫茫林海建设成为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时至今日我们可能不需要像老一辈林业英雄那样与天争、与地斗,工作环境、生活条件也不可同日而语,但“一心向党,一心为民”的精气神是我们永恒不变的特质,作为当代森工人必须继承伊春老林业人的精神,在当前转型发展这条路上一往无前、破冰前行,只有扎实的全盘继承好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筑牢思想才能发扬光大,才能进步创新,才能做出更多的成绩,才无愧于林区的这片热土。

理想不能空谈。这也是我作为一名森工党员干部的“追剧”心得之一。剧中的林业楷模在我心里都是“实干家”,他们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林业工人,他们没有华丽的辞藻去表达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面对着冰天雪地的严酷自然环境,面对着全国各大厂、矿、铁路和城市建设所需的木材增产目标,在少工具缺粮食的'情况下,一切话语都显得无力。他们吃着窝头,拿着弯把子锯,用默默的生产劳动和一声声铿锵有力的号子,用按时完成的增产任务,用拼尽全力支援国家建设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面对问题和较为困难的局面,不抱怨、不退缩,一心研究新出路、新方法,对上保证了国家利益,对下解决了工人困难,如此高的政治觉悟,如此强的能力素质,使我对伊春老林业人肃然起敬。

与剧中楷模相比,我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不及前辈们的冰山一角,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秉承伊春老林业工人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不畏困难,不惧挑战,不负韶华,不负青山,以满腔赤诚投入到工作当中,紧紧跟随集团发展步伐,共守青山绿水,共建美好林都。

青山不墨情况总结 第29篇

4月6日,电视连续剧《青山不墨》登陆央视一台黄金档,我每天都按时收看。该剧以全国劳动模范马永顺、张子良、孙海军等英雄事迹为题材,艺术再现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创业、改革、转型发展的三部曲,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动人事迹,描绘出“绿水青山永续利用”的多彩画卷。

该剧以内容贴真实、细节绘真情的方式,将沧桑的历史画卷徐徐打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演绎着坚韧和不屈,带给我震撼和感动,让我感受到了做事的“难”和做人的“真”。

马永祥以马永顺为原型,全国劳动模范,个体伐木单采量第一。生产建设时期,马永祥坚持不懈、不畏困难,通过“四季挫锯法”“流水作业法”等多项发明创造,提高生产效率,完成国家任务。改革开放时期,马永祥勇于突破、大胆改革,“计件工资”“营林承包”击碎落后体制,带领林区闯出一条新路。曾被_接见的马永祥得到启迪,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心系资源环境,不仅向全国人民提出“全面禁伐”,更是以身作则,在林区绿色转型时期带领家人种树,成立护林队与滥砍盗伐、毁林卖林的犯罪分子斗争。其事迹和精神感动联合国,终获联合国绿色环保奖。

华青是东北林学院林学系毕业生。生产建设时期被分配至东方河林场苗圃任技术员,成功呼吁领导将红松母树林建成红松种子基地,并将保护资源的意识普及给马永祥等人。改革开放至绿色转型时期任青川林业局副总工程师,对区划作业、采育双包、禁伐提案、制止滥砍盗伐都作出了杰出贡献。退休后仍心系大青山,上山人工造林。

于书记在生产建设时期任林海市林管局党委书记,与郑毅搭班。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把握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更加准确、适度。面对工人和家属的生产、生活问题,能运用自己的方式寻求出路,为职工谋福。

其实,《青山不墨》演绎的是人世间最为纯朴的情感,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乡情,都是中华民族勤劳、朴实、自强、务实的伟大品质,而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论在任何环境下,我们都应该秉承这些传统,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自信和顽强信念,应该乘风破浪,扬帆远航,通过努力奋斗,相信一定能实现期待的灿烂与辉煌,用汗水浇灌定能有所收获,用奋斗铺就必能抵达成功。

观看《青山不墨》后,会进一步激励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发扬为国分忧的爱国精神、埋头苦干的创业精神、刻苦钻研的创新精神、不求名利的奉献精神。对我个人而言,作为一名普通的特教教师,即使是微光,也要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疫情三年了,生活不易,看到这部剧有感而发,不同年代的人承担着各自的责任,老一辈人为我们建设了一个新中国,我们要在和平富足的年代里,实现祖国的复兴,让雄鸡始终高昂头颅。带着对过去的怀念,继续生活。

青山不墨情况总结 第30篇

近段时间,我正在收看央视一套热播的《青山不墨》。

《青山不墨》一部反映新中国林业建设的电视剧,由王洛勇、李幼斌、颜丹晨等主演,它形象地反映了新中国建设初期,林业工人为建设林场,建设新中国付出的艰辛努力。

《青山不墨》对场景的真实性,对细节的真实性要求很高。特色非常明显,环境真实,人物面临的困难重重。

开篇一阵暴风雪就扑来。一批新来的工人到达火车站。这批工人来自山东,这么大的风雪也让这批工人不是很适应。道路结冰,走路都会跌跤。煎饼冻脆了,掉在地上都碎了。一个晚上,雪就把房门堵住了。

细节上,人们讲话嘴里呼出白气,眉毛挂着冰渣,房屋屋檐挂着冰帘,剧中不仅有熊瞎子在出没,更有老虎在出没,还有狼也在出没。在这样的环境下伐木,工人的劳动强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其实这些内容起初并不能吸引我,直到我看到第一作业大队队长王胡子面对困难(粮食不够,工作条件艰苦,任务重,伐木人手不够,人心不齐,锯子作为基本的原始的伐木工具都不够用。)觉得任务不可能完成,就不愿接受任务,结果被书记撤了职。王胡子干脆自己给自己放假,不上班。队中的几个工人不服从新队长马永祥的指挥,甚至有人说他顶替大哥王胡子的职位,这是“猪八戒啃猪蹄”。我很担心也很好奇,马永祥能翻过王胡子(马永祥的结拜兄弟)这座大山,建立起自己的威望吗?我迫不及待想第二天接着往下看。

剧情出乎我的意料,他俩怎么和好如初的,我反复看了好几遍,想弄清原因。原来,王胡子非常诚实,认为任务指标不可能完成,他做不了队长,书记撤他的职他不闹情绪。结拜兄弟,一起从日本鬼子的枪口下逃出来的马永祥当队长后,王胡子不在背后说风凉话,而是故意闹情绪不上班,逼马永祥大胆拿自己开刀树立权威,助马永祥建立威望。

马永祥是无私奉献的新中国第一代林业工人,对国家有着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这些林业工人在国家建设需要木材的时候,拼尽全力支援国家建设。在没有机械工具缺少粮食的困难情况下,马永祥通过琢磨改进工具,提高效率来完成任务。他发明四季锉锯法、流水作业法、安全伐木法,用一线工人的智慧提高产量。又在高产稳产的同时树立起植树造林思想,实现了越采越多永续利用的生态循环。

剧中,林业工人马永祥勇于突破、大胆改革,“计件工资”、“营林承包”击碎落后体制,带领林区闯出一条新路。在林区绿色转型时期他带领家人种树,成立护林队与滥砍盗伐、毁林卖林的犯罪分子斗争。其事迹和精神感动联合国,终获联合国绿色环保奖。

观看《青山不墨》时,我对剧中人物马永祥佩服至极。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不抱怨,不畏惧,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大胆创新,以国家利益为重,替林业工人着想。他既给工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又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砍伐任务。他无愧于全国劳模的称号,他的心系林业、勇于突破的精神深深震撼着我。

由此我想到了班级管理。班里总有几个调皮捣蛋,自律性差,整天惹是生非,让任课老师头疼的孩子。这些孩子,我也是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希望他能有所改变。比如,小付同学,不会吹笛,我亲自教他;纪律不好,给他管理别人的机会,想借此约束他自己;学习不好,肯定他其他方面的长处,给予其信心;作业方面,可以给他灵活,只要他能掌握所学知识;不放过他的任何一点进步和优点,发现就全班表扬;经常和家长沟通,家长态度很好,但效果基本没有。自己做了很多努力,感觉效果不大,尽管和他交流,他态度不错,只是没达到自己期望的效果,心里有点失落。这些孩子,就是班级管理中摆在我面前的困难。如何解决这些困难,仍然需要我的耐心,我的智慧。

总之,我遇到的困难,和马永祥的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我要向马永祥学习,敢于直面困难,多向名师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勇于突破自我,敢于创新工作。

青山不墨情况总结 第31篇

黑龙江是盛产英雄传奇的地方,是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诞生地。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开发建设时期,每个历史阶段都会诞生一大批文艺作品,歌颂这块土地上发生的无数催人奋进的英雄故事。近日,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的主旋律电视连续剧《青山不墨》以主题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赢得广泛口碑,收视率攀升。这部年代大剧,以催人奋进的艺术感召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的中国人,奉献了展示中国力量讲述中国故事的精神大餐。宏大主题叙事、重大历史转折、红色基因传承,彰显了百年来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在中国_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坚定信念。《青山不墨》坚守人民立场书写人民史诗,以人民的力量筑起生态文明屏障,护佑子孙万代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电视连续剧《青山不墨》展现了黑龙江伊春林业工人与大山同悲欢、与共和国共成长的壮美画卷。作为在伊春工作生活的我来说,观看这部剧另有一种别样而独特的感受,剧中的场景如同儿时的往事一般一幕幕扑面而来。让我觉得,剧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就是我童年记忆里的父辈们,他们的生产生活场景都是我儿时见过听过感受过的……因此,倍觉真实亲切,感慨良多,我想谈谈对这部剧的认识和感受,这既是对开发建设黑龙江林区的“奠基者”“开拓者”们一种从心底生发出的致敬,也是作为后学晚辈对前辈们付出鲜血与生命换来今天幸福生活的一种从心底生发出的感恩。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