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字的变化总结(6篇)

山崖发表网工作总结2024-03-19 08:47:3212

古今字的变化总结 第1篇

异体字是为记录同一个词项而造的具有构形差异的不同字符。有人强调异体字的共时性,其实异体字大都是异时产生并历时换用的,就是不同时代可能只选用异体字组的某一个字符。

— 册 cè 简册。

汉许慎《说文解字·册部》:“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也。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笧,古文册从竹。”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九:

“【理册】古文笧,同。楚责反。册,简册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册”:“《左传》’僃物典筴’,《释文》:’筴本又作册,亦作筴,或作笧。’按筴者,策之俗也。册者,正字也。策者,假借字也。笧者,册之古文也。左氏述《春秋传》以古文,然则笧其是欤。”“笧”是“册”的增义符异体字,从构形上说应该在“册”之后,但就用字而言,先秦用“册”字,也用过“笧”字,而汉代以后只用“册”字,不再用“笧”字,那么相对于汉代的用字来说,先秦用过的“笧”是古字,汉代通行的“册”是今字,古今使用了不同的字,而这两个不同的字之间属异体字关系,都是为记录{简册}这个词项而造的。

古今字的变化总结 第2篇

“古今字”是古代学术史上出现的一个概念,最早见于汉代训诂注释材料中。通常使用“古字”“今字”对举或“古今字”连称等方式来表述。例如:

(1)《周礼·夏官》:“诸侯之缫斿九就。”郑玄注引郑众:“’缫’当为’藻’。’缫’,古字也,’藻’,今字也,同物同音。”

(2)《礼记·曲礼》:“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郑玄注:“《觐礼》曰:’伯父实来,余一人嘉之。’’余’’予’,古今字。”

例(1)的注释是说在记录{五彩丝绳}义这个词项时,古代用“缫”字而汉代用“藻”字,它们“同物同音”。例(2)的注释说明,在{自称}义的词项上,时代早的《礼仪》用“余”字,时代晚的《礼记》用“予”字,它们构成“古今字”关系。

古代学者提出“古今字”是为了解读文献,通常用大家熟知的“今字”沟通功能相同而比较生僻的“古字”。如:

(3)“故人不耐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形,声音动静也。耐,古书能字也。后世变之,此独存焉。(《礼记注疏》卷十一)

(4)“适足以

君自损也。”善曰:晋灼曰:“

,古贬字也。”(《文选》卷八李善注)

例(3)注指出“耐”是“能”的古字,二者构成古今字关系,后世文献中古字“耐”多数被改成今字“能”,《礼记》则保留了古代的用字习惯,倘若没有训释者的沟通,后代读者很难理解“耐”字的功能。例(4)的“

”后代读者也是很陌生的,李善引晋灼注指出“申”是“贬”的古字,意思就明白了。

关于“古今字”的训诂目的和用字实质,清代的段玉裁有非常准确的认识。他的有关论述如下。

《经韵楼集·卷四》:“凡郑言古今字者,非如《说文解字》谓古文籀篆之别,谓古今所用字不同。”

《说文·亼部》“今”字注:“古今人用字不同,谓之古今字。”

《说文·八部》“余”字注:“余、予古今字。凡言古今字者,主谓同音,而古用彼今用此,异字。若《礼经》古文用余一人,《礼记》用予一人。”

《说文·言部》“谊”字注:“凡读经传者,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

可见古人所说的“古今字”是个训诂学概念,属于异时用字问题。凡是不同时代的文献记录同一词项而使用了不同的字,都可以叫“古今字”。其要点有三:一是“同物同音”,即音义相同,在文献中记录同一词项;二是“文字不同”,使用一组不同的字符来记录同一语言单位;三是使用时代有先后,先“古”后“今”,但“古今”相对无定时。

二“古今字”反映的用字现象

“古今字”是不同时代记录同一词项而使用的不同字符。那么这些不同的字符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它们能够记录同一个词项?这就得分析一下古今

用字不同有哪些现象。

古今字的变化总结 第3篇

原典

中国古典文献学

【考试】(部分)

纪录片| 《楚国八百年》第8集 涅槃第7集 变革

~●~●~●~●~●~●~

来自: 杏坛归客 > 《语言文字》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

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说文解字》:“景,光也。”阴影在有光的条件下才会产生,正如?古今字与通假字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

颜师古和郑玄、段玉裁的古今字观念比较

在《说文解字注》中,段玉裁指出了古今字的古、今相对关系,古字与今字之间的意义关系,古今字不同于字体演变以及古今字之间的对应关系等,这些论述具有开创性及经典性的意义,多为后学所引用。(1)古...

刘琳:《说文解字注》古今字字际关系例释

源本字和分化本字先后记录了同一个义项,甚至在分化本字产生后使用今字的同时仍然用源本字记录这一义项,所以源本字和分化本字具有同职能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在构成古今字的八种字际关系中,属于异体...

自考“古代汉语”北师大听课笔记一 续1

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2)古字改变形符→今字。5、古今字形成的原因:(1)古今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2...

亟待规范的几个文言文注释用语

总结:“古”字注、“通”字注、“同”字注,是文言文注本中主要用来说明被注字和注字之间,属于古今字、通假字、还是异体字的注释用语。笔者认为,“同”字注中已经能判明被注字和注字是古今字、或是...

高中语文文言注释中古今字和通假字的辨析

高中语文文言注释中古今字和通假字的辨析。(二)古今字产生的原因1、同源分化形成古今字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了古今字。于是前后两个字在彼此交接的那个词义上构成古今字,也就是被借...

古代汉语:参考书目重难点讲解1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

“古今字”概说

“古今字”概说一、 古今字(一) 什么是古今字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

汉字形体演变、部首、用字现象

汉字形体演变、部首、用字现象汉字形体演变、部首、用字现象。从字的角度看,一个字形原来表示多个义项,为了避免产生歧义,就另造一字分担这个字的某一义项,这两个字在这个义项上是古今字的关系。写...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古今字的变化总结 第4篇

《诗经·邶风·北门》:“我入自外,市人交徧谪我。”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五:“交徧,古遍字。”

《汉书》卷八十:“孝元之后,徧有天下。”颜师古注:“徧即古遍字。”

陆德明和颜师古都指出在{周遍}义上“徧”是“遍”的“古字”。“徧”字见于《说文·千部》,训“币也。从千,扁声”,其本义即是{周遍},用例如《尚书·舜典》“望于山川,徧于群神”。“遍”字不见于《说文》,早期用例如《管子·中匡》:“计得地与宝而不计失诸侯,计得财委而不计失百姓,计见亲而不计见弃,三者之属,一足以削,遍而有者,亡矣。”《韩非子·内储说上》:“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其功能和“徧”字相同,都表{周遍}。不难判断,“徧”和“遍”都是为{周遍}而造的形声字,二者声符均为“扁”,而意符

亦相通,所以“古字”“徧”和“今字”“遍”可同用。但为什么汉代以前多用“徧”,而至唐代“徧”不再流行,书写更繁难的“遍”字反而更为行用?这恐怕跟汉字隶变楷定后“徧”“偏”容易混淆有关,既然另有区别度大的“遍”字,就不再使用“徧”了。

如果本字的形体易与他字混淆,也可以借用区别度大的音同音近字代替。如先秦以来用“方”代“囗”,用“员”代“○”(后另造“圆”),用“四”代“亖”,用“左”“右”代“”“又”,等等;秦人曾以“尊”代尺寸之“寸”(见商鞅量铭文及睡虎地秦简《日书》);唐代前后的量词多以“觔”代“斤”,以“硕”代“石”,以“勝”代“升”。这些通假字都比原字笔画多,区别度大,不易发生混淆和产生误解。

古今字的变化总结 第5篇

《说文解字·水部》:’瀞,无垢薉也。”段玉裁注:“此今之净字也。古瀞今净,是之谓古今字。古籍少见。”又《水部》:“净,鲁北城门池也。”段玉裁注:“按今俗用为瀞字,释为无垢薉,切以才性。今字非古字也。”

可见在{洁净}的词项上,“瀞”是古字,“净”是今俗字。“瀞”的本义是{洁净},字从水净声;“净”的本义是{鲁国北城门池名},记录{洁净}义是假借用法。后世通行假借用法,导致“今字非古字”,应该也是因为“净”比“瀞”简便。

一 雷 léi 雷鸣,雷雨。

《汉书》卷七十五:“夏霜冬靁。”颜师古注:“靁,古雷字。《文选》卷十八:“靁叹颓息。”李善注:“《楚辞》曰’咤增叹兮如雷’,靁与雷古今字通。”

“靁”和“雷”都表{雷电}义,应该属异体字。颜师古在《汉书注》中曾九次提到,李善在《文选注》中也曾两次提到,他们都认为“靁”是“古字’而“雷”是“今字”,如此反复指论,可见两位训诂家对于这组“古今字”的重视。《说文解字·雨部》:“靁,阴阳薄动靁雨生物者也。从雨,晶象回转形。”在金文中,“靁”或作“

”(雷甗)、“然”(盏驹尊),字形除“雨”和表示闪电的“申”外尚有四“田”,象征着阴阳云气的“回转”。《说文》正篆之外尚有籀文“

”,“雨”下六个部件也都象征着云气“回转”。可见表示云气“回转”的部件可多可省。’靁一雷”作为“古今字’,是“今字”减省’古字”的构件造成的,这当然是为了书写便利。从这组’古今字’在《汉书注》和《文选注》中多次出现的情况看,唐代读者对“靁”已经不如’雷”熟悉,所以颜师古和李善才会反复注释。

古今字的变化总结 第6篇

高亨先生说:“文字既多,人不能全数识别,亦不能全数记忆,当其人撰文之时,某事物虽有本字,其人或竟不知,或知之而偶忘,自不免借用音近之字以当之。况古代经传,多由先生口授弟子,弟子耳闻之,手书之,依其音,仓卒之间,往往不能求其字之必正,但求其音之无误而已。郑康成曰:’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经典释文·叙录》引)”[3]这就是今天所说的写别字。别字如果没有形成通假习惯,就属于偶然失误,但如果形成习惯,或者被大家认可,就会变成“今字”通行。写别字固然是造成后世通假用字的原因之一,但究竟哪个通假字是由偶然失误的写别字而形成的却很难断定。大凡没有分化关系而又说不出什么特殊理由的通假字都可以归入此类。例如战国时期已有表示早晨义的本字“”,至少秦代已有“早”字,但文献中常用本义为{跳蚤}的“蚤”记录{早},如《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来见项王。”起因除了误写外不太好解释。

比起“声误”来,由“形误”造成的“今字”可能更多,也更容易证明。古字讹误造成的今字,其古今关系也可以看作异体字和异体字关系。例如:“

”。《说文解字·广部》:“

,开张屋也。从广秅声。”段玉裁注:“谓屋之开张者也。……今字作

,殊误。”“扺—抵”。《说文解字·手部》:“扺,侧击也。”段玉裁注:“按扺字今多讹作抵,其音义皆殊。”《手部》“抵”字训为“挤也。排而相歫也”,与“扺”的音义都不相同。可见在{侧击}的词项上今字用“抵”,不是通假用法,而是形近造成的讹误。今讹误字“抵(zhi)”跟古“扺”字是异体字关系,而跟“抵(di)”是同形字关系。“

“古今字”是中国传统学术史上的重要概念,从汉代以来通行了两千年,历代积累的“古今字”字组材料和有关论述非常丰富。“古今字”的本质是用字现象,指不同时代记录同一词项使用了不同的字。古今不同用字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大抵有异体字关系、本字与借字的关系、借字与本字的关系、借字与借字的关系等。不同时代为什么会换用不同的字符,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或为了表达更明确,或为了区别形近字,或为了避讳禁忌,或为了简省便利,或由于习惯从古,或由于偶然失误。了解古今字用字变化现象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不仅有助于掌握字词关系,从而更准确有效地解读古书;而且有助于探讨汉字职用变化,从而丰富和完善汉字职用学理论。

注释

[1]《四部丛刊》本《经典释文》此处作“四”,今依黄焯《经典释文汇校》改为“罒”。

[2]《说文·网部》云:“罪,捕鱼竹网。从网、非。秦以罪为辠字。”秦始皇改制的“罪”字理据为以“网(罒)”罗“非”,两构件具有会意关系,其中的“非”亦是声符。此“罪”与《说文》中训“捕鱼竹网”的“罪”是异字同形的关系。

[3]高亨:《文字形义学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63,第261页。

参考文献

【1】李运富:《论汉字的字际关系》,《语言》(第3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运富:《早期有关“古今字”的表述用语及材料辨析》,《励耘学刊》(第6辑),学苑出版社,2008。

【3】李运富、温敏:《古代注列“古今字”的材料鉴别与学术价值》,《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