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总结(精选3篇)

山崖发表网工作总结2024-03-15 12:53:2139

中外合作办学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计划;质量评价体系;课程设置

在我国,中外合作办学(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FCRS)是跨国高等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广义的中外合作办学是指中外教育机构合作举办的、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称。在本研究中,中外合作办学特指中外高等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高等教育教学活动。它是跨国高等教育在我国本土的一种重要的实践形式,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邮电大学从2007年开始与美国纽约理工学院联合招收中外合作教育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上采取以3+1为主的模式,即3年在国内1年在国外的学习模式,同时实施我国的本科学历教育和外国的本科学历教育。这种中外合作教育模式可以归纳为“双校园、双师资,双学历”,在尊重各自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双方对各自开设课程的评估,合作制订出融合双方课程的培养方案,分阶段实施,互认对方学校的学分,学生获得双方学校共同规定的学分后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及学士学位证书。这种兼顾双方教育教学目标,以专业为平台,课程兼融,双语施教,资源同享的合作模式给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带来有益的影响。目前已毕业两届学生,无论从就业率还是考研率(含国内国外研究生)来看,在学校各个学院中均名列前茅,合作办学的优势赫然显现。然而,在办学至今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需要我们及时的去解决,因此,如何巩固优秀的办学成果,以让此项目能够更好的受益于学生,同时提高我校的合作办学水平更是迫切的需要我们去解决的问题。

目前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1)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研究,提出了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滞后于实践、中外合作办学国家政策目标脱节等观点;

(2)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研究,提出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与教育质量保障问题;

(3)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文化研究,提出市场文化、中外教学文化的差异以及如何在办学实践上超越文化,使中外合作办学真正达到融合;

(4)基于个别省市(北京、广东、上海等)和宏观的中外合作办学现状的研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5)夹杂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有学者也从信息网络角度探讨了远程教育与中外合作办学二者整合发展其运作机制。

文献的研究宏观上、思辨上研究较多,而有针对性如对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中外合作办学的具体教学实践状况研究的较少,而教学管理则是高等教育实施教学的核心环节,对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教学管理研究则更为阙如。基于此,本文集中分析教学管理问题以及如何将本研究的成果付诸实践。

本文将从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系统的对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进行研究,以期提出适当的建议对我校中外合作办学具体的教学运行提供参考。

一、人才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计划是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的总体设计蓝图,作为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组织一切教学活动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一所学校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于险波,2007)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按照培养计划执行的,培养计划涵盖了学生在校学习的全方面,比如,培养模式,培养层次、培养目标,总体要求和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学习年限;课程的设置情况及学时、学分要求和选课范围;实践环节执行方式、活动要求,包括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和教学实习等;这里仅对培养计划中的核心部分,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有关问题展开讨论。

我校中外合作采取的是3+1的培养模式,即3年在国内,1年在国外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首先很好的节约了求学成本,使得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到此项目中来并从中受益。同时,我校常年驻校的外教有20多个,这个规模在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中是罕见的。这样的师资确保了教师队伍和教学质量的稳定。由于前3年有大量的外教教授课程,为学生第四年在国外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铺垫和衔接。在课程设置上,我校兼顾国内和国外课程,在学分上互认,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美方的课程引进了国外的原版教材和课程大纲以及教学方法,使学生接受原汁原味的美方教育。但是课程设置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灵活性。美方的教育施行完全学分制,这让学生在课程选择上有很大的灵活性,而中方对课程的设置选择性相当有限,这就使制定出来的培养计划无法体现出美方在课程选择上的多样性,而更多的限制了学生的选课范围,因此使得合作办学的优势得到很大的限制。

2.课程的融合不够顺畅。由于采取学分互认,在这个整体的学分体系中中方和美方的课程并存,而双方的课程在实际授课层面上又相对独立,中方的课程由中方的教师参照其他相应学院的大纲以及方式授课,美方课程则由美方的教师按照美方的课程大纲和授课方式来授课,这样就使得一些课程的前置课程不能很好的和后面的课程衔接,导致内容的脱节,使得学生在学习后面的专业课上难度加大。

3.理论和实践性环节脱节。美方的课程中对实践部分的课时的要求很高,基本每一门美方课程都有实践的部分,而实践的部分又要依靠我校的实践场所和器材来完成,并且所有的实践课程是由中方的教师来教授,这就导致实践部分的内容无法和理论挂上钩,导致脱节。

对此,我们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考虑解决以上问题:

1.打破中方对于课程选择规定的限制,课程设置方向明确化,具体课程模糊化,制定一个确实有利于学生的课程设置,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可以更好的接触到美方的多方面的课程。

2.建议分学科召开中美双方专家论证会,通过对比和研究现有课程的内容,大纲,以及相关内容最终确定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3.增加美方教师教授实践课,或者通过特别撰写实践课程教学大纲,与中方互相沟通,最终确定实践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

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分为中方和美方的课程,中方依托中国高校的师资,相关课程由各个学院分担。美方的课程则由美方自行按照美方的教学模式组织安排。中方的课程由于在中方的教学运行体系中,受到一系列的监督和指导,教学质量有所保障。而美方的课程由于不受中方的教学条款的约束,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此外,由于美方课程在我校的合作办学体系中占到了80%的比例,而部分课程由于师资不足,美方就利用我校的资源,聘用部分中方教师来教授美方课程。虽然在聘用的过程中,美方也是综合考虑聘用英语水平好,业务员水平高的教师,但是中方的教师终究还是和美方的教师有区别的,在语言上,以及美方课程大纲的实施方法也是有差异的。并且外教中,语言类的教师居多,专业的教师较少,这就使得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更加无法得到保障。

美方的教学质量,师资等参差不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美方在我校的办学质量,建立一套适合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首先,要提高美方师资队伍水平,加强外籍教师管理。对于新任教师的录用要严格把关,同时,在录用之后要对其进行培训,让外籍教师了解中国的国情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让其对即将授课的对象要有充分的了解,做足一切准备工作来缩短教师和学生的磨合期。

其次,制定内外兼修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外部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所指主要为教育部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定期评估。教育评估组织成立评估小组,分析项目的自评报告,同时对高校进行现场考察,根据现场考察和自评报告,评估小组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可能解决的办法,帮助被评高校改进和提高。内部的质量评价体系由两部分构成:学生每个学期直接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和同行专家,以及院系领导通过听课,座谈等形式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这两者形成一个对教师最直接的评价,并且把这个评价反馈给任课教师。同时建议对外籍教师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和淘汰制,根据每个学期的打分进行排名,对于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并且确定淘汰的细节。当然以上的这些建议必须建立在双方一致认可这个评价体系,并明确在协议中写明规则。

最后,建立反馈系统。注重学生和家长对合作办学质量的意见,采用调查问卷或访谈的方式了解他们对合作办学质量的看法和满意度,不断的改善和完善办学质量。(佛朝晖,2006)

三、课程体系与教务系统的兼容

在我校合作办学的实践中,中外课程体系差异明显,由此中方和美方在学生修课的顺序,学生的成绩等一系列的问题中原则差异较大。与此同时,由于是学分互认模式,学生的学习成绩需要体现在双方教务系统中,而中方现行的教务系统的数据一般是以课程或者是班级为单位,而美方教务系统则是以学生个人为单位,所以中方的系统不具有美方系统的灵活性,导致每个学期系统中都会有很多错误的学生成绩信息,由于量很大,不仅影响了学院对学生成绩总体的判断,还给教务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后续还影响到了一系列的如学业预警的准确性和奖学金的评比等。我们所收到的学生反馈关于系统里成绩的问题一般95%以上都是中方系统中的问题,美方的系统由于是按照学生个人来登录的,因此很少会出问题。目前我校所运用的正方教学管理系统使用起来很不灵活,建议可以更换一种教学管理系统。鉴于合作办学课程设置的特殊性,也可以把相关权限下放到二级学院,这样更加便于管理,同时也能及时的更新学生的成绩信息,服务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参考文献:

[1]佛朝晖。中外高校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52-55.

[2]于险波。论中外合作办学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制订[J].高等理科教育,2007,4:91-93.

中外合作办学总结 第2篇

经过一个时期发展,尤其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3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初具规模、布局更加合理,学科专业结构逐步优化,进入快速、平稳和高质量发展阶段。截止目前,由教育部审批和复核通过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930个;由省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并报教育部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049个,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计1979个。从办学层次来看,除义务教育和军事、警察、政治、宗教外,涉及其他各个办学层次;从办学规模来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级各类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总数约55万人,其中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约45万人,占全日制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的。高等教育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超过150万人。

(一)主要特点

一是从高校情况来看,初具规模发展平稳。目前,全国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的高校有577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21%。“985工程”、“211工程”高水平大学79所,举办项目占项目总数的16%。普通本科和高职院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有498所,举办项目占项目总数的84%,这些院校通过合作办学提升实力的积极性高,已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主力。

二是从学科专业来看,结构逐步优化。重点支持高校在理工农医等自然科学领域开展合作办学,初步改变了以往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局面。从实施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来看,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涉及11个学科,举办项目最多的是工学,占37%;而法学、文学、历史学项目所占比例均在2%以下,没有出现过度扎堆、比例失调和敏感专业等问题。此外,着力支持高校在大气科学、灾害护理学、生态学(自然资源保护)、给水排水工程、职业治疗学、物理治疗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义肢矫形学、文化遗产保护、互动创意等新兴和前沿交叉学科开展合作办学,填补了国内学科的空白,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

三是从区域分布来看,布局逐渐合理。对中西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给予政策倾斜,加大支持力度,支持中西部省份举办了257个项目,占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举办项目总数的44%。除西藏、青海、宁夏3省份外,内地其余省份均有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同时,推动东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基础比较好的高校举办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四是从资源引进来看,力度不断加强。指导高校做好优质教育资源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加强能力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如上海纽约大学,不仅引进数学、数字媒体等美国纽约大学多个优势课程,还合作开发出新专业课程,编写了新教材。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结合中外双方学科特色,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法律专门人才,为我国法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探索中外合作培养“中西贯通的法律人才”摸索出了宝贵的办学经验。

五是从德育工作来看,更富特色和成效。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结合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特点切实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成效显著。宁波诺丁汉大学等中外合作大学坚持设立党委,坚持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实现了的党的基层组织全覆盖。有的高校还建立海外党组织,实现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留学海外的党建工作与国内一致,培养同步。东北财经大学萨里国际学院2011届毕业生王川阳同学毕业后,为报效祖国应征入伍,在军中比武拿到多项第一,思想政治表现优秀,在绿色军营实现着自己的中国梦。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就此播出了专访。

(二)三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是推动设立了一批办学起点高、合作基础好的机构和项目,形成和保持了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在中外合作机构方面,教育部批准设立上海纽约大学,批准筹办温州肯恩大学、昆山杜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至此,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有长江商学院、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学院。批准设立了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等一批高起点的中外合作二级学院,具有很强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方面,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教育部一共进行了6次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受理、评议和审批工作,累计批准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办学基础较好的高校举办了412个项目,批准的项目占受理总数的30%-48%之间,项目审批每年2次,依法依规进行,确保审批质量,严把资源引进“入口关”,推进项目审批常态化和科学化。

二是推进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和工作机制建设。重点围绕“两个平台”和“两个机制”,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保障工作建设。依托教育部涉外监管信息网,建立了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定期公布经教育部审批或复核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信息。建立和完善了中外合作办学颁发境外学历学位认证平台,从根本上保障了学生的权益。教育部通过建立中外合作办学颁发境外学历学位证书认证注册系统,对本科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获得的境外学历学位证书严格执行认证注册制度。目前该系统已完成30家机构和456个项目,共计10万余名学生的学位证书认证信息注册,接受各类信息查询15万余次,并已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外学历认证系统对接,大大提高了认证效率。从目前开展注册工作情况看,有效遏制了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超出经审批的招生计划招生、自行更换或增设招生专业、自行增发境外学历学位证书等问题。建立了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机制。2012年顺利完成了辽宁、天津、河南、江苏4个省(市)中外合作办学的试点评估工作,在建立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标准和规范办学方面积累了初步经验;在此基础上,于今年年初启动了新一轮中外合作办学评估,以学校自评为主,突出学生满意度,对23个省(市)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和举办的临近办学期的314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进行合格性评估,规范办学秩序,维护学生及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评估结果将作为机构和项目批准延期与否的重要依据。这项工作预计于11月底结束。关于处罚和引退机制建设,将对未达到法定办学要求、未按照合作办学协议约定投入办学资源以及质量评价较差的机构和项目,严格依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严肃查处,依法限期整改、停止招生或吊销办学许可证,维护中外合作办学秩序,促进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是创新管理方式,转变政府职能。今年年初,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设立了涉外办学管理处,优化中外合作办学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外合作办学的统筹规划、行政审批、综合协调、指导推进、宏观布局和质量监督。在浙江省进行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审批权下放的试点工作,及时进行总结、指导和监督;广东、福建两省中外合作办学“部省联合审批”机制的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与江苏省苏州市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共建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这些试验区已经在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四是建设中外合作办学理论队伍,着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3年来,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研究逐步得到重视;理论研究“用不上、不够用”的局面得到了改变;中外合作办学基础理论研究不断加强,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初步形成了系列成果,具有标志性和示范性;一些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应用研究成果为教育决策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专业支持。以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研究基地和政策咨询平台—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为代表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在咨政育人、服务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存在问题

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办学经验,逐步走上了高水平示范性发展轨道。这些进展是主要的。同时,在办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总体水平有待提高。教育规划纲要实施3年来,高水平示范性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有所增加,这个势头还将持续。同时,长期以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积淀而来的深层次矛盾正在逐步得到解决,但是,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例如,在《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颁布之前,由各行业部门和地方审批的项目,情况比较复杂,引进的资源水平偏低,或者没有实质性引进,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水平。今后在严格审批、监管新申报或新设立、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的同时,还要对以前举办的项目进行清理、整顿和规范。

二是一些机构和项目办学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例如,一些中介机构参与包办中外合作办学,并以此谋求利益,严重干扰了中外合作办学正常秩序,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品牌形象和诚信度;另外,还有一些外国教育机构利用中外合作办学作为营利的手段开办“连锁店”,以数量扩张为目的,无法保障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也无益于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三是学科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虽然商科、管理学科等一些低水平重复办学的问题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学科专业分布过于集中的问题仍需加强调整。例如,在目前884个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一些国家急需的专业比例偏小,如国际法等专业项目所占比例低于1%,不能满足国家对外开放需要大批精通国际法的法律专门人才的新情况。下一步将在中外合作办学审批监管过程中加强调控,以不断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四是对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当前,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社会舆论在向好的方面转化,许多媒体朋友默默无闻地在传递着中外合作办学的正能量,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报道仍存在以偏概全、捕风捉影的现象。例如,一些报道失实,混淆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概念,模糊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界限,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了虚假宣传,把打着中外合作办学旗号的假中外合作办学的帽子扣到了中外合作办学头上。今后还要加强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发现、总结、宣传和推广,扎实推进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建设。

(四)下一步工作考虑

当前,中外合作办学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发展中的新课题。教育部将围绕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中外合作办学总体发展目标和具体要求,坚持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为导向,以提高教育竞争力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为宗旨,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教育的需求。

一是扩大开放,提高质量。把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国际化水平的战略措施,纳入国家、地方和学校教育事业整体发展规划。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提高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加快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规范办学秩序,提高办学质量。

二是深化改革,加强省级统筹。建立健全以省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为主的中外合作办学分级管理体制。建立质量保障制度,加强质量管理。建立中外合作办学信息披露制度,保护受教育者合法权益。

三是大胆探索,多元发展。探索引进境外高端、精品、特色教育的有效途径,重点发展理科、工科、农科、医科。根据国内外人才需求,引进质量有保障的国外院校合作办学,培养外向型、复合型人才。

四是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不同类型学校应根据自身定位和发展目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在高等教育领域,鼓励在新兴、紧缺、薄弱专业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列入“211”、“985”工程的高等学校应从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出发,开展高质量、高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职业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要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普通高中阶段要围绕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教育目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五是典型示范,择优扶持。认真总结办学经验,发现一批办学思想明确、办学成果显著、管理制度完善、社会声誉良好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加强宣传,发挥示范作用。鼓励有条件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改革与发展试点,先行先试,探索总结典型经验,为全国发展服务。

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发展时间短,开放幅度大,实践经验少,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出现一些争议。对此,既要有清醒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中外合作办学的复杂性;又要有发展的眼光,坚持通过发展解决实践中遇到各种问题。要坚持依法治教、依法管理,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健康、有序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做出应有贡献。

中外合作办学总结 第3篇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学生管理工作 主要问题

学生管理工作是中外合作办学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说无论设计多么完善的合作办学教学模式,制定多么科学的教学大纲,最终都是要由以学生为主的载体来完成各个教学环节并对效果加以体现,所以,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日常管理尤为重要,通过本次以问卷的形式在国际教育学院广大在校合作办学项目学生中调查反馈结果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对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下述几方面的问题:

一、对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状况及特点分析

谈到学生管理,首先一个问题是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的特点及心理状况。从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来源特点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出于以下几种动机而报考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是为了能出国,来这里是为了学好外语;二是为了毕业后有较好的就业出路;三是对国际化教学模式感兴趣;四是学生家长希望可藉此渠道达到出国的目的而做主为学生填报了志愿。这反映了部分学生对学校以及合作办学项目不够了解,对专业认识肤浅,对学习的艰苦性准备不足,对出国以及毕业后的前景盲目乐观,学生的这些心态如果不及时调整,就很难适应学校以及外方课程的学习。另外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也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一般来说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不仅能够负担起昂贵的学费,同时一些家庭还具备了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不少家庭有能力提供学生出国留学的费用,这些因素也促使某些学生对社会的态度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具有消极的一面,一些学生追求较高档的生活消费,互相攀比,追求安逸与舒适,缺乏艰苦奋斗和刻苦学习的的精神。一些学生自我意识强,做任何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想做什么就要做什么,自制能力差,生活懒散,导致课堂出勤率偏低,学习成绩较差。基于上述因素,对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巨大,目前的管理手段相对单一。

二、合作办学机构对于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误区

有些学校认为对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管理工作只要确保教学工作安全有序就可以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了如何使学生外语能力达到外方要求以及如何千方百计让学生出国学习等方面,认为学生只要按时出国就完成了工作任务,从而忽略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忽视了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显然是非常不利的。另一方面,有的学校把对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管理工作完全等同于普通办学的学生管理模式,在对外合作项目的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简单的套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直接由校团委,学生处负责全面的学生管理工作,这种方式在合作办学发展初期无疑是可行的,但是随着合作办学规模越来越大,项目学生越来越多,外方课程在三、四年级时引进越来越广泛的背景下,缺乏针对性与创新性。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这时已不适应对外合作办学这种具有自身特点的办学体系的发展,学生管理工作在教学多元性、国际化的潮流下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甚至混乱,管理工作的效果不明显。

三、目前对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体系结构不尽合理

四、西方国家不同的价值观影响学生思想,使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集中体现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发达国家借助其在语言和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在输出其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也会输出其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由于学制的特殊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都要学习国外课程,西方文化还会对这些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直接冲击。青年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期,极易受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学生在接触外国教师授课期间,很难兼容中西方教育理念,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观念上的差异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冲击很大。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学生管理干部的素质都面临新挑战,这也使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五、对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起步晚,积累沉淀不足

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事业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在中国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有450余所;到2002年已上升到600余所,到2006年年初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达1300个左右。可见,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在短短10年间发展迅猛。但是,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办学时间短,发展过于迅速,学生管理工作方面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作支撑。中外合作办学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参考普通高校学生管理的模式,在其基础上摸索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实践经验,因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工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总结:

显示全文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

点击下载
本文文档